《何处是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语文】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及解析
![【语文】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7aaae769eae009591bec12.png)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唐)崔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昔人”指多年前在黄鹤楼告别诗人的老朋友。
B. “晴川”“汉阳”“鹦鹉洲”都是地名。
C. 诗人先仰观,再俯瞰,登楼所见之景气象阔大。
D. 暮色中的乡关之景唤起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惆怅。
(2)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答案】(1)C(2)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A错误,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B错误,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不是地名。
D错误,暮色中的乡关之景,表现缠绵的乡愁。
(2)首联描写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颔联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表现诗人浓浓的乡愁。
故答案为:⑴C;⑵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词语理解、内容、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兰花姚述尧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
凤簪斜倚。
笑傲东风里。
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
香风细。
国人争媚。
不数桃和李。
(1)词中为什么要写松篁和桃李?(2)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何处是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何处是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c46228f242336c1fb95e42.png)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何处是乡愁梁衡①乡愁,这个词有几分凄美。
原先我不懂,故乡或儿时的事很多,可喜可乐的也不少,为什么不说乡喜乡乐,而说乡愁呢?最近回了一趟阔别六十年的故乡,才解开这个人生之谜。
②故乡在霍山脚下。
一个古老美丽的小山村,水多,树多。
我家院子里长着两棵大树。
一棵是核桃,一棵是香椿,直翻到窑顶上遮住了半个院子。
香椿炒鸡蛋是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菜,但我吃的那道不普通。
老香椿树的根不知何时,从地下钻到我家的窑洞里,又从炕边的砖缝里伸出几枝嫩芽。
我们就这样无心去栽花,终日伴香眠。
每当我有小病,或有什么不快要发一下小脾气时,母亲安慰的办法是,到外面鸡窝里收一颗还发热的鸡蛋,回来在炕沿边掐几根香椿芽,咫尺之近,就在锅台上翻手做一个香椿炒鸡蛋。
那种清香,那种童话式、魔术般的乐趣,永生难忘。
这次回村,我站在老炕前叙说往事,直惊得随行的人张大嘴合不拢。
而村里的侄孙辈也如听古。
因为那两棵大树早已被砍掉,只有旧窑在,寂寞忆香椿。
③出了院子,大门外还有两棵树,一棵是槐树,另一棵也是槐树。
大的那棵上面有鸟窝、蛇洞,还寄生有其他的小树、枯藤,像一座古旧的王宫。
爬小槐树,是我们每天必修的功课。
隐身于树顶的浓阴中,做着空中迷藏。
夏天的一个中午,正是日长人欲眠时,突然老槐树上掉下一条蛇,足有五尺多长,直挺挺地躺在树荫中。
一群鸡,虽以食虫为天职,但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虫子,一时惊得没有了主意,就分列于蛇的两旁,圆瞪鸡眼,死死地盯着它。
双方相持了足有半个时辰。
这时有人吃完饭在河边洗碗,就随手将半碗水泼向蛇身。
那蛇一惊,嗖地一下窜入草丛,蛇鸡对阵才算收场。
④忆童年,最忆是黄土。
村里人土炕上生,土窑里长,土堆里爬。
黄土是我的襁褓,我的摇篮。
农村孩子穿开裆裤时,就会和泥。
一群孩子,将胶泥揉匀,捏成窝头状,窝要深,皮要薄。
口朝下,猛地往石上一摔,泥点飞溅,声震四野,名“摔响窝”。
以声响大小定输赢,以炸洞的大小要补偿。
输者就补对方一块泥,就像战败国割让土地,直到把手中的泥土输光,俯首称臣。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八 诗歌鉴赏(新教材新高考)诗歌讲练测练习(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八 诗歌鉴赏(新教材新高考)诗歌讲练测练习(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049cb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1e.png)
诗歌鉴赏专题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柳中庸①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写听筝的感受,“听”是此诗的关键,所写内容都是围绕“听”字铺开。
B.首联“悲怨”二字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并为全诗奠定了悲怨的情感基调。
C.颈联诗人展开想象,用“谁家”“何处”连连发问,孤独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情感非常丰富,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
2.古人描摹音乐颇有心得,请比较一下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在描摹音乐的不同之处。
【答案】1.D 2.两个诗句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柳诗以形写声,通过描摹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绕着落花声声鸣啼的场景,以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筝声中的悲怨之情;白诗则直接以声写声,以银瓶突破、水浆四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的声音比喻琵琶声的清越雄壮,使人感觉到琵琶声的铿锵有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直抒胸臆”错,颔联借景抒情,借想象的景象来表达悲怨之情,是间接抒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颔联“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以形写声。
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
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白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四散文阅读第一讲散文常识、高效读文及选择题突破练习含解析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四散文阅读第一讲散文常识、高效读文及选择题突破练习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68716643323968011c92f3.png)
第一讲散文常识、高效读文及选择题突破突破一掌握散文的基本常识散文,是专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一种篇幅较小、笔调灵活、形式多样的文学形式。
一、散文特点1.形散神不散。
这是散文的基本特点。
可以说散文的这一基本特征决定了读懂散文的难度要远高于读懂小说。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二、散文分类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以记事为主的散文。
2.抒情散文。
这类散文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4.哲理散文。
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三、阅读方法散文阅读,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
散文阅读应注意以下几点: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
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课外阅读】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第一单元课外类文阅读提升训练含答案
![【课外阅读】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第一单元课外类文阅读提升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380b15f524ccbff12184d6.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第一单元类文阅读训练第一单元的文章体现一花一鸟总关情,以物抒情,借物说理。
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特设计本单元配套类文阅读训练,旨在提升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认知能力:1.文章主旨内容,结构脉络2.重点词句含义3.作者中心思想,蕴含哲理4.文章表现手法。
1.课外阅读又见樱花在我工作单位的楼下有很多樱花树,三五一丛或独自一株,没有任何规律地散落在楼下的花坛中。
午后的阳光是那样的和煦,没有夏日的炎热与冬日的寒意,有的只是其乐融融的温暖。
而眼前的樱花,就在这春寒料峭里三五一簇,淡淡地开着,没有浓烈扑鼻的花香,也没有光艳夺目的花色,有的只是如云似锦的花簇,随风轻轻地摇曳,像极了少女们浅浅矜持的微笑。
最难忘的是乡下我家楼下那一株樱花树。
树很老了,但枝繁叶茂,粗壮、高大。
儿时的我总爱在阑珊的春日中,待到无数璀璨的星辰挂上天空时,“少年不知愁何在”的我便会淘气地____上枝干,惬意地半____半靠在树枝上享受着乡村的幽僻。
一阵微风____过,雪白的花瓣伴着风、____着舞飞进了我永远的梦里……后来,上大学了,大学校园里也有两株樱花树,低矮得让人总是容易忽略。
花期时花开得也不多,大抵就是那么几簇,在鲜花似锦的大学校园里的确算不得是一处赏春的风景。
但每到夜晚,那些开着大团大团花儿的树下总会集聚纳凉的学子,或读书或低声交流。
此时的我虽然站在樱花树下,但思绪已不在樱花树下了。
故乡和母校那些樱花,它们也正开着吗?1)请将下列四个词分别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跳拂躺攀2)选择恰当的选项填在横线上。
(填序号)文章一共写了三个地方的樱花,其中最难忘的是______,第二段中“眼前的樱花”是指______,尽管______在校园里算不得是一处赏春的风景,但是仍然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A.工作单位楼下的樱花B.家乡的樱花C.大学校园里的樱花3)读文中画线句子,说说作者的“思绪”在哪儿?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2.课外阅读杨柳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68704faeaad1f347933f59.png)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列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分别解释“临”与“澹澹”。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的手法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2)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以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解析】【分析】(1)“东临碣石”东行登上碣石山。
临:到达、登上。
“水何澹澹”海水多么宽阔浩荡。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故答案为:⑴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⑵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以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实词的解释,解答时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的感慨。
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最新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最新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1104d75258fafab069dc0253.png)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 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 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答案】(1)C(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解析】【分析】(1)ABD赏析正确。
C此题错在对“萋萋”的理解,“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因此这句话的赏析是: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势茂盛。
(2)结合尾联内容分析:尾联所写的时间是:傍晚;地点是:江上;景物有:落日,烟波浩渺的江面。
感情有:愁,思乡的愁绪。
落日时分,乡愁更加浓烈,而烟波浩渺的江面又加深了诗人的这种愁绪。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C;⑵“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优秀5篇)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c919d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d1.png)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优秀5篇)《乡愁》阅读题及答案篇一《乡愁》(教学实录)执教者:南安实验中学李芳点评者:南安实验中学陈照星(课前3分钟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歌曲,创设氛围。
用二胡曲《江河水》作为整节课的背景音乐。
) 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创设情景,导人新课师:(微笑)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生:(齐声)会。
师:(微笑,亲切的俯身询问)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说说看?(生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纷纷举手) 生1:想哭又哭不出来。
生2:酸酸的,涩涩的。
师(微笑):什么地方酸酸的,涩涩的。
生3:鼻子、心里,还有眼泪也想掉下来。
师:(深情地说)同学们,其实老师跟你们一样,想当年老师在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时,就是想家的时候,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家中门前屋后的小树,彻夜难眠。
这时老师心里总是默默吟诵着王慧玲的一首短诗——《想家的心情》,其中有两句老师特别喜欢,至今还记忆犹新。
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听呢?生(急切齐声):有。
师: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阵的懂惯;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
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生纷纷找出资料竞先举手) 生:余光中,1928年出生,祖籍泉州永春,著名的诗人、学者。
师:介绍得很好。
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搜集的。
(播放多媒体,余光中的介绍,年幼时与母亲的合影、晚年的照片及主要代表作)。
练习2021新高考语段新题型大练兵(有答案有解析)
![练习2021新高考语段新题型大练兵(有答案有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e85238ad51f01dc381f175.png)
精品练习2021新高考语段新题型大练兵(有答案有解析)0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
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
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
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
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①,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
他们还会唱呢!他们精心地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
同时,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地炒着。
“大酒缸”门外,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
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
同时,像春花一般骄傲与俊美的青年学生,从清华园,从出产莲花白酒的海甸,从东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
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
街上的铺店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②,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排比、夸张、对偶B.排比、比喻、拟人C.借代、对偶、比喻D.借代、比喻、比拟1.解析:“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句子都运用到了排比;“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等句子运用了拟人修辞;“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故选B。
答案:B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天是高的、蓝的、亮的,好像是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解析:原句中“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有一种惊叹的语气,运用了排比句式,“那么”连用感叹天空的“高、蓝、亮”,如果改成“高的、蓝的、亮的”,依然是排比句式,但缺少了表示感叹意味的词语,大大削减了感叹的程度,作者对秋天天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就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5238fc9610661ed9ad51f3b2.png)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天________的特点。
(2)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
这“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萧瑟凄凉(2)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解析】【分析】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诗句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由此表达了思乡的思想感情。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孤客最先闻。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孤客最先闻”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故答案为:⑴萧瑟凄凉;⑵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点评】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秋风、萧萧、雁群”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答题时应注意,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孤客”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________季,从“________”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________。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3课 桂花雨 类文阅读 有答案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3课 桂花雨 类文阅读 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3117d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47.png)
第3课桂花雨类文阅读知识点: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一、课内阅读(一)(2023秋·四川成都·五年级统考期末)课内阅读。
桂花雨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杭州有一(座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就才)是香飘十里。
秋天,我常到那儿去(看赏)桂花。
回家时,总要(带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1.从文中括号里选择恰当的字,用“√”标出来。
2.这段文字中哪个词最能表现出桂花非常香?3.在文中用“”画出一个夸张句。
4.对文中最后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香气的确胜过了杭州小山上的桂花。
B.母亲与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有着情结,因此,家乡的桂花香过了杭州小山上的桂花。
C.家乡的桂花树是自己栽的,天天能闻到桂花香,杭州小山上的是供大家欣赏的,不是总能闻到,所以家乡的桂花香。
5.最后一段中的“又”字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怎样的情感?【答案】1.处才赏捡2.香飘十里3.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4.B5.“又”字说明了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
【解析】1.考查选字填空。
座:多用于较大或固定的物体。
处:置身在(某地、某种情况等)。
指杭州的一个地方用“处”。
就:完成;确定。
才: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
表示花开时会香飘十里用“才”。
看:使视线接触人或物。
赏:欣赏;观赏。
形容欣赏桂花,用“赏”。
带:随身拿着;携带。
捡:拾取。
指拾取桂花,用“捡”。
2.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香飘十里:形容香气浓郁或香气传得非常远、非常香。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桂花非常香。
3.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桂花雨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桂花的香味。
这里的十里是虚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十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_短诗五首》2022年(有答案)同步练习卷(8)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_短诗五首》2022年(有答案)同步练习卷(8)](https://img.taocdn.com/s3/m/2272f53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92.png)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2022年(有答案)同步练习卷(8)一、积累运用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你是历史长河里伟大的舵手你用手中的橹桨荡出南湖上潋滟的波光一只红船从此带着希望和力量迎着朝阳劈涛斩浪向着波lán壮阔的大海航行穿过暗夜凶险穿过岁月风沙南昌城头的枪声划破沉沉苍穹井冈山上迎来喷薄旭日雪山上隽刻下不朽丰碑草地泥沼中写就壮美诗行你是伟大的舵手啊豪迈的远航路上勇气和智慧之帆高高飘扬(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舵手________波lán________壮阔苍穹________(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喷薄”的意思是________;“写就”中“就”的意思________。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王的男中音和老张的手风琴的伴奏相得益彰,极富艺术感染力。
B.他们两人的关系一直亲如兄弟,难怪人们说他们两人间不容发。
C.几个少先队员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给抱小孩的阿姨让座。
D.这件事发生得非常蹊跷,他决心要把真实情况弄个水落石出。
仿写句子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多姿,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________。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________,有的灿烂盛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B.《萧红墓畔口占》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C.《断章》中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聊天,“你”指的是读者。
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D.《风雨吟》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其对未来感到茫然。
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恰当的一项是()①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②我们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目的在于养成习惯,增强能力③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④读书这件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⑤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A.③⑤①④②B.①②④③⑤C.⑤③①④②D.②①⑤④③综合性学习。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练习题[答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练习题[答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235a82f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9.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练习题[答案].docx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练习题[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 , 然后回答问题。
( 8 分)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倚。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 ,后弃官归隐而终。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
地点:_____,时间:_____。
事情 _____。
(东皋薄暮望)(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皆、惟色、晖)(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 3 分)(1)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 1 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 1 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 1 分)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景与人)动静结合,活现一幅浓浓的秋暮晚归图。
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6.“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部编语文八上期中 课内古诗赏析专项练习(附答案)
![部编语文八上期中 课内古诗赏析专项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a0f658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3c.png)
八上期中课内古诗赏析专项练习班级:姓名:一、阅读下列诗歌,完成练习【甲】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甲】诗的作者是朝的(人名),【乙】诗的作者李白,字。
(3分)2.【甲】诗中“乡关”的意思是,【乙】诗中“海楼”的意思是。
(3分)3.下列对【甲】【乙】两首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两首诗都是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名篇。
B. 两首诗的首联都紧扣诗题,交代了此行的地点、时间。
C. 两首诗的颈联都是描写远处的景象。
D.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阅读下列诗歌,完成练习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分)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的一、二两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三、阅读下列诗歌,完成练习【甲】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易错试卷练习(含答案)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易错试卷练习(含答案)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f343f8d192e45361066f5c6.png)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以上两首诗(曲),都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两首诗(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都借用所见之景来抒发情感。
B.都是作者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
C.都描写了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
D.都刻画了作者归乡途中的心情。
【答案】1.思念家乡2.A【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黄鹤楼》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天净沙秋思》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B.《黄鹤楼》是登楼远眺,《天净沙秋思》不是。
C.“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理解有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D.“归乡途中”理解有误。
《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游子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黄鹤楼》作者登楼远望,临大江抒发感慨,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作为远方的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故选A。
译文:黄鹤楼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天净沙秋思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天净沙·秋思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黄鹤楼》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黄鹤楼》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0661b7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8c.png)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黄鹤楼》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2)、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答案:1)C. (热爱,错。
思念之情)2)C(荒芜衰败。
错。
萋萋:茂盛的意思)试题2: 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解释下面的词语。
历历:乡关: 萋萋: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Ⅴ”,错误的打“Ⅹ”A.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整理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295e2c6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3.png)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整理《乡愁》阅读题及答案从学校、学校、高中到高校乃至工作,很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通过对比阅读答案可以发觉自己的学问盲区。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关心到我们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乡愁》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篇1乡愁席慕容家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家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妁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乡愁》阅读题1、这首诗用于哪些形象表现诗人的乡愁?答:2、许多诗人都把乡愁和月亮联系在一起,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答:3、上面的这首诗是如何把抽象的乡愁详细化的?答:4、详细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
答:5、诗中运用“一支”“一种”“一棵”等数量词,说一说它的表达作用。
答:《乡愁》阅读答案1、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2、由月亮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或月明之夜会引起人们的思乡愁绪;以明月寄情传意)。
3、写了家乡的三种事物,家乡的歌、家乡的面貌、乡愁。
分别用比方等修辞手法,形象的对这三种事物进行描述,从而抽象的乡愁详细化。
4、三幅。
①儿时回忆:月光覆盖笛声悠扬;①少年离家:雾里送别渐行渐远;①永久的牵挂:乡愁化作树扎根在心里。
5、都是为了起到深化情感颜色并有连接对比的作用。
由于写的都是家乡,所以用“一”,又由于对于家乡的情愫变迁而用支种棵三个字。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篇2阅读《乡愁》,完成练习。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说明:红字为答案。
1.在诗中,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诗人(思念,喜爱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2.为什么把乡愁比方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答: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邮票(小)——母子深情(绵长)船票(窄)——夫妻恩爱(厚重)坟墓(矮)——生死哀思(巨大)海峡(浅)——思乡哀愁(绵绵无尽)3.你知道诗的最终一节中提到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哪个海峡吗?答:诗的最终一节中提到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台湾海峡。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鉴赏练习与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鉴赏练习与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175731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a2.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鉴赏练习与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注],为尽天山行路难。
【注】长城窟: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房兵曹胡马①[唐]杜甫胡马大宛②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③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①兵曹,即兵曹参军,唐代官名,辅佐府的长官管理军事。
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开元二十九年(741),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轻狂的一段时期。
②胡马:古代泛称北方边地与西域的民族为胡,胡马即产于该地区的马。
大宛(yuān):西域国名,以产良马著称。
③批:割,削。
竹批:马的双耳像斜削的竹筒一样竖立着。
古人认为这是千里马的标志。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介绍了良马产地和外形。
大宛名马,瘦骨锋棱,通过马的骨相,勾勒其神清骨峻的轮廓。
B.颈联承上写奔马纵横驰骋,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足以使人信赖。
C.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对马作概括,再以“万里可横行”,主要是对胡马的赞美,气势宏大。
D.此诗状物与抒情相结合,看似写马,实为表达对友人的无尽期望,并抒写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4.古人认为“少陵咏马,写生神妙”,试结合颔联具体赏析。
答: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开门见山,出句交代胡马产地;对句描写胡马骨相,从外形上勾勒其神峻的轮廓。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阅读)理解题——分析到位,夯实基本题型【含答案及解析】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阅读)理解题——分析到位,夯实基本题型【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b1535a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bf.png)
任务突破练16理解题——分析到位,夯实基本题型一、(2021·广东汕头金山中学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②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在今甘肃张掖西南。
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又以“岂能”反问,带出未至的“轮台”,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惜别之景跃然纸上,悲情切切,感人至深。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也显示出作者的英雄豪气,将本诗的情感推向高潮。
D.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不落窠臼,令人耳目一新。
2.(对点题)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二、(2021·河北张家口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西亭子言怀①张谓数丛芳草在堂阴,几处闲花映竹林。
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
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
官属②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
:主要官员的属吏。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数丛芳草”“几处闲花”写西亭子景致之清丽,流露出诗人的恬适之情。
B.“玄猿呼郡吏”是人们到西亭子游玩时所看到的情景,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诗人以看景知高下、闻水声知浅深,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
D.这首诗的语言朴素平淡,而平淡中又有着深远的情致,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相似。
4.(对点题)尾联的意思是什么?它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三、(2021·河北张家口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重题(其一)白居易喜入山林初息影,厌趋朝市久劳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何处是乡愁梁衡
①乡愁,这个词有几分凄美。
原先我不懂,故乡或儿时的事很多,可喜可乐的也不少,为什么不说乡喜乡乐,而说乡愁呢?最近回了一趟阔别六十年的故乡,才解开这个人生之谜。
②故乡在霍山脚下。
一个古老美丽的小山村,水多,树多。
我家院子里长着两棵大树。
一棵是核桃,一棵是香椿,直翻到窑顶上遮住了半个院子。
香椿炒鸡蛋是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菜,但我吃的那道不普通。
老香椿树的根不知何时,从地下钻到我家的窑洞里,又从炕边的砖缝里伸出几枝嫩芽。
我们就这样无心去栽花,终日伴香眠。
每当我有小病,或有什么不快要发一下小脾气时,母亲安慰的办法是,到外面鸡窝里收一颗还发热的鸡蛋,回来在炕沿边掐几根香椿芽,咫尺之近,就在锅台上翻手做一个香椿炒鸡蛋。
那种清香,那种童话式、魔术般的乐趣,永生难忘。
这次回村,我站在老炕前叙说往事,直惊得随行的人张大嘴合不拢。
而村里的侄孙辈也如听古。
因为那两棵大树早已被砍掉,只有旧窑在,寂寞忆香椿。
③出了院子,大门外还有两棵树,一棵是槐树,另一棵也是槐树。
大的那棵上面有鸟窝、蛇洞,还寄生有其他的小树、枯藤,像一座古旧的王宫。
爬小槐树,是我们每天必修的功课。
隐身于树顶的浓阴中,做着空中迷藏。
夏天的一个中午,正是日长人欲眠时,突然老槐树上掉下一条蛇,足有五尺多长,直挺挺地躺在树荫中。
一群鸡,虽以食虫为天职,但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虫子,一时惊得没有了主意,就分
列于蛇的两旁,圆瞪鸡眼,死死地盯着它。
双方相持了足有半个时辰。
这时有人吃完饭在河边洗碗,就随手将半碗水泼向蛇身。
那蛇一惊,嗖地一下窜入草丛,蛇鸡对阵才算收场。
④忆童年,最忆是黄土。
村里人土炕上生,土窑里长,土堆里爬。
黄土是我的襁褓,我的摇篮。
农村孩子穿开裆裤时,就会和泥。
一群孩子,将胶泥揉匀,捏成窝头状,窝要深,皮要薄。
口朝下,猛地往石上一摔,泥点飞溅,声震四野,名“摔响窝”。
以声响大小定输赢,以炸洞的大小要补偿。
输者就补对方一块泥,就像战败国割让土地,直到把手中的泥土输光,俯首称臣。
孩子们虽个个溅成了泥花脸,仍乐此不疲。
这场景现在也没有了,新盖的小学都没有了学生。
空空新教室,来回燕穿梭。
⑤从春到夏,蝉儿叫了,山坡上的杏子熟了,嫩绿的麦苗已长成金色的麦穗,该打场了。
场,就是一块被碾得瓷实平整,圆形的土地,是粮食从地里收到家里的最后一道程序,再往下就该磨成面,吃到嘴里了。
割倒的麦子被车拉人挑,铺到场上,像一层厚厚的棉被,用牲口拉着碌碡,一圈一圈地碾压。
孩子们终于盼到一年最高兴的游戏季,跟在碌碡后面,一圈一圈地翻跟斗。
我们贪婪地亲吻着土地,享受着燥热空气中新麦的甜香。
一次我不小心,一个跟斗翻在场边的铁耙子上,耙齿刺破小腿,鲜血直流。
大人说:“不碍,不碍。
”顺手抓起一把黄土按在伤口上,就算是止血了。
至今还有一块疤痕,留作了永久的纪念。
也许就是这次与土地最亲密的接触,土分子进入了我的血液,一生不管走到哪里,总忘不了北方的黄土。
现在机器收割,场是
彻底没有了,牲口也几乎不见了,碌碡被可怜地遗弃在路旁或沟渠里。
有点“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的凄凉。
⑥没有了,没有了。
凡值得凭吊的美好记忆都没有了。
只能到梦中去吃一次香椿炒鸡蛋,去摔一回泥巴、翻一回跟斗了。
我问自己,既知消失何必来寻呢?这就是矛盾,矛盾于心成乡愁。
去了旧事,添了新愁。
这种感觉如在古老悠长的雨巷里“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乡愁是留不住的回声,捕捉不到的美丽。
1.根据文中2-5段内容,请仿照下面画线的短语,完成填空(每空5个字)
何处是乡愁?乡愁在空空的旧窑里,①;乡愁在门外的槐树下,②;乡愁在消失的土堆旁,
③;乡愁在圆形的场地间,凄凉忆打场。
2.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5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大人说:“不碍,不碍。
”顺手抓起一把黄土按在伤口上,就算是止血了。
3.如果把第3段画线句子换成“出了院子,大门外还有两棵槐树。
”好不好,为什么?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1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5.作者为什么说“乡愁是留不住的回声,捕捉不到的美丽”,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答案】
1.①寂寞忆香椿②怅然鸡蛇斗③心系泥炮仗
2.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大人的语言和“顺手抓” “按”的动作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人与黄土的亲密之态和人对黄土的信任之情,从而体现了黄土地对乡村人的意义,就如作者所说“融进”了血液里。
3.不好;原文运用反复,起到强调作用;“大门外还有两棵树,一棵是槐树”设置悬念,语言更具有趣味性;语气加强,表现了对家乡槐树的喜爱怀念之情,而“更换则无此效果。
4.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写关于故乡的回忆和乡愁;做开篇点题,照应题目中的“乡愁”;设置悬念,“为什么不说乡喜乡乐,而说乡愁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全文奠定情感基调。
5.文章中的乡愁是作者思乡而归乡,满怀心愿回乡后却发现旧景不在、旧乐难寻且人、物全非的凄凉怅然之情,这份失落之情永再难弥补:昔日的香椿树不在了,只剩下了一座空窑洞;昔日的小河也不见了,只剩下空荡荡的河床,河边的“洗衣歌和柳笛音”更是无处寻觅……作者对故乡美好回忆再也无法重现,所以作者说“乡愁是留不住的回声,捕捉不到的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