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严复的翻译三原则 2

合集下载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看作是一个翻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准确理解, 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研究和认识严复的”信、达、雅”, 同样地有助于用其指导翻译的实践中提高翻译水平。

本文将从对严复翻译标准的新认识来重新阐释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标签: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一.引言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不但提出了在中国翻译界至今还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信达雅理论,他的理论及翻译”还为中国近代知识界、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他的翻译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

有人完全否定他的翻译(像傅斯年先生),但总体上来说,人们对他的译著评价还是很高的。

“信达雅”说, 是严复(1984)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 在《译例言》的第三段严复又提出:”《易曰》: 修辞立诚。

子曰: 辭达而已。

又曰: 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

” 按照严复”信、达、雅”的标准, 翻译作品一定要做到内容信实、语言畅达、文辞典雅, 译文除了讲求准确以外, 还必须考虑语言的优美度。

二.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评价对于严复的”信、达、雅”的标准,长期以来,各家都有各家的见解。

有的对于”信达雅”全盘否定,也有的大部分肯定以及不否定。

首先,大多数的翻译理论家还是从某种层面上对”信、达、雅”的标准给予肯定的。

因为这个标准不仅是近百年来中国翻译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翻译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得以应用,并被广大翻译家所接受。

例如,我国翻译界前辈刘重德(1979)全面评析了严复”信、达、雅”三字原则。

论翻译的原则

论翻译的原则

论翻译的原则摘要:抽象的标准如“善译”和“化境”是不可实现的理想,与其取法不可实现的理想,毋宁提出切实具体的要求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2)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3)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关键词:信守内容意旨;遵从译语习惯;切合语体语域Abstract: Transmigration, an abstract whole at large, is too good to be practical and such concrete subwholes under “good translation” as fidelity to the source-language text in content and intention, grammatical normality, and lexical appropriateness are more workable as cardinal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Key words: fidelity; grammatical normality; lexical appropriateness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①但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疑就是: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方法应如何?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三字经’!”②虽然严复持论有故,但认真审视不难发现,“信、达、雅”实质上既不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抽象标准,也不是具有切实指导性的具体标准,“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把信、达、雅并列起来作为翻译标准是具有逻辑缺陷的,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原文不达,也可以故意使之‘达’;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

浅议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

浅议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

浅议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作者:张珊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07期【摘要】文章简介了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的提出,论证了“信达雅”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信”是翻译的本体论,“达”是翻译的方法论,“雅”是翻译的目的论。

作为翻译标准和翻译界的基本理论,始终是翻译界坚持的原则。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一、前言纵观中国和西方翻译史,翻译的标准历来是丰富多彩,众说纷纭,始终存在着争议,但总的来说,最有影响的还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虽然人们对此标准的理解和看法有所不同,但凡是谈到翻译标准的理论,始终没有脱离“信达雅”的范围,而且从总体上来说,对严复的翻译思想持肯定态度,或是吸收了他的翻译思想后又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他的翻译标准对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此‘三字经’!”二、严复及“信达雅”标准的提出谈到“信达雅”,不能不说说严复本人。

严复(1854-1921),字几道,名传初、又陵,后改名复,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早期留学英国。

“甲午中日战争”后,他开始试图通过翻译把当时先进的欧洲思想文化系统地输入给中国,以此“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启迪民众共赴救亡图存之大业,成为我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他的翻译选题多半是那些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社会科学著作,如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斯宾塞的《群学肆言》等。

严复是我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启蒙思想家,是一位划时代的、独具特色的翻译家,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也”。

1898年是中国翻译史上值得特别纪念的一年。

这一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以单行本问世,同时刊行的是他的《天演论·译例言》。

在《天演论·译例言》中,他阐述了“信达雅”的要旨。

他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浅谈严复“信、达、雅”

浅谈严复“信、达、雅”

2021年第09期53文学研究浅谈严复“信、达、雅”张炆一、“信达雅”一词的起源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严复,虽然是学海军的,然其擅长中英文字,译介了不少的西哲学说,在中国清末民初的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自唐玄奘以来,在中国的翻译界,还没有一个人赶得上严复的严复,原名宗光,有另一个字,并更名为傅。

他出生于汉族,是现代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的代表人物。

少年时期,他学习英语、法语和西方科学技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早年还出国实地考察,为后来翻译《西方社会学》等学术名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复在《天启》的前言中提出了他的经典翻译原则“信、达、雅”。

他写道:“翻译的三大困难:信、意、雅。

所谓“诚,雅”,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译者要做到忠实于原文(信),准确流利地表达意思,优雅丰富(雅)。

这一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译者深受这三个字的影响。

他在汉译的“天演论”的例言上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对原文要忠实,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二、“信、达、雅”原则分析严复提出的翻译要求和原则在古文翻译中经常被提及。

具体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做到“信得过、言之有物、雅之有”。

“信”是指翻译一定要准确,即使译文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如实、恰当地翻译原文。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通顺,即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成语,词语通顺、不出现言语问题。

“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即使译文生动逼真,把原文的写作风格完美地表达出来。

信忠实原文,达则是通顺,流畅 雅是优雅,美好 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真可谓是论翻译的“三字真经”,让后来人难再论翻译了.这不能不使人想起李白在黄鹤楼前写的两句搁笔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既然如此,第八书也只好从“信、达、雅”说起,一起看看它对翻译所发挥的指导作用,它的魅力所在.翻译标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的问题。

严复“信”、“达”、“雅”三原则论文

严复“信”、“达”、“雅”三原则论文

浅论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摘要:“信”、“达”、“雅”三字早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即已全部出现。

但将这三个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明确地作为翻译标准提出,则始自严复。

严复是第一位系统翻译西方政治、经济及自然科学方面著作的翻译大家。

在翻译《天演论》时,他提出了“信、达、雅”翻译理论。

本文将在系统阐述三原则的意义,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后进而对这一翻译理论进行评述。

关键字:“信”“达”“雅”翻译理论原则一、关于严复“信、达、雅”的阐述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通过严复反复阐发的行文,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翻译的看法和深刻的认识,从而构成了在“信达雅”掩护或遮蔽下的较为明确的翻译思想。

其要点可阐发如下:第一,信(不倍原文):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的第一段首先讨论信和达的问题,但实际上只讨论了不信的原因和达旨的可能。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焉。

”说明“信”高于“达”并借助“达”才能“信”的道理,实际上是视“信、达”为目的与手段的密切关系。

然后指出当时国内许多译文不能达旨的三个原因:一不能深入理解原文,二不能全面了解原文,三不能仔细分析原文。

总之,不达不信的根本原因是理解问题。

他指出:意义不倍(不背离)原文,只可云“达”,还不能说是“信”。

看来,“信”是由某种形上高度的综合要求,而不是形下的可完全实现的要求。

第二,达(刻意求显):由于中英文的构句与行文的不同,严复认为,语言操作层面上的种种经营,都是为了达旨,“达”的最终目标才是“信”,而“信”是不可以直接操作的。

就翻译所选用的语言范型而言,严复说:“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俚俗文字,则求达难。

”这是说古文和白话表现力的差别。

他选择古文作为翻译的文字,常遭人们讥讽,以为他自命清高,其实他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力图让原文的意思显豁而已。

浅议严复的翻译标准_信达雅_张珊

浅议严复的翻译标准_信达雅_张珊

2012. 21 期 《新准
传媒与艺术

“ 信达雅 ” 浅议严复的翻译标准
张 珊 四川成都 611844 ) ( 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
【摘 要】 文章简介了严复的翻译标准 “信达雅” “信达雅 ” “信 ” , “达 ” 的提出, 论证了 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即 是翻译的本体论 是翻译 , “雅” 的方法论 是翻译的目的论 。作为翻译标准和翻译界的基本理论, 始终是翻译界坚持的原则。 【关键词】 严复 ; “信达雅” ; 翻译标准
“达” 畅。但严复的 并未包涵当原文不通顺流畅时该如何处理 。 但 一、 前言 “达” , “达” 我们认为, 即使把 理解为通顺易懂 作为一条原则也是可 纵观中国和西方翻译史, 翻译的标准历来是丰富多彩, 众说纷 “信” “信达 行的, 并不与 相悖, 因为大多数值得翻译的作品都是通顺的, 纭, 始终存在着争议, 但总的来说, 最有影响的还是严复提出的 。虽然人们对此标准的理解和看法有所不同, 即使在文学作品中为刻画人物的需要而让人物说出不合文法的语 雅” 但凡是谈到翻译标 “信达雅” 句是也是如此, 读者应当能从上下文看懂并理解作者的用意 。 如果 准的理论, 始终没有脱离 的范围, 而且从总体上来说, 对严 “信达雅 ” 在这种情况下译文不达, 也就是不信。严复的 三原则中, 复的翻译思想持肯定态度, 或是吸收了他的翻译思想后又在这一基 “雅” 。“雅 ” 对 的解释过于简单和含糊 是 什 么? 严 复 只 说 是“尔 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他的翻译标准对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 , , “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 ‘三字经’ !” 雅” 没有更多的解释。据说严复自己在翻译实践中追求译作语言 究影响巨大 总还会有人念此 “古雅” , “汉以前字法句法 ” , “用近世利俗 “信达雅” 的 甚至力求采用 而反对 二、 严复及 标准的提出 , “信达雅” , 字 文字” 使译文同时成为上等的文言文, 以登大雅之堂。 他认为为 谈到 不能不说说严复本人。 严复( 1854 - 1921 ) , “雅” , “失真” “信” 。可见, 几道, 名传初、 又陵, 后改名复, 福建侯官( 今福州) 人, 早期留学英 了不伤 宁可 即打消 他所追求的还不仅仅 。“甲午中日战争” “雅文雅译 ” , 国 是要求保持原文的本来面目而做到 而是把所谓文雅 后, 他开始试图通过翻译把当时先进的欧洲 、 “开民智 ” 、 “新民德 ” , 和优美作为一般的原则提出来的 。 这样如果原作的文学和艺术价 “鼓民力 ” 思想文化系统地输入给中国, 以此 “雅 ” , 值不算高, 译者片面追求译文的 实际上就很难保证对原文的 启迪民众共赴救亡图存之大业, 成为我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 。他的翻译选题多半是那些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社会 、 忠实了。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 即他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知识分 人” 经济和政 “求其尔雅 ” , 《天演论 》 、 《原 子阶层, 决定了他要 以迎合读者的口味。 王佐良先生 亚当 · 斯密的 治制度的社会科学著作, 如赫胥黎的 , “雅不是美化, 、 、 《法意 》 《群学肆言 》 对此有过中肯的评价 不是把一篇原来不典雅的文 孟德斯鸠的 斯宾塞的 等。 严复是我国近 富》 章译得很典雅, 而是指一种努力, 要传达……原作者的心智特点, 原 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启蒙思想家, 是一位划时代的、 独具特 “中国西学第一人也” 。 ” , “信达雅 ” 作的精神光泽。 色的翻译家, 康有为称他为 综上所述 三者的关系是我中有你, 你中 1898 年是中国翻译史上值得特别纪念的一年 。 这一年, “信 ” 严复 有我, 既互为条件, 又各自独立的。正如许渊冲所说 是翻译的 《天演论》 《天演论 · 译例 , “达” , “雅” 翻译的 以单行本问世, 同时刊行的是他的 本体论 是翻译的方法论 是翻译的目的论。 。在 《天演论 · 译例言 》 言》 中, 他阐述了“信达雅 ” 的要旨。 他提 四、 结论 : “译事三难, , “信 出 信、 达、 雅。求其信, 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 严复译理方面的睿智和卓识, 见高于世, 杰然自立。 第一 ” 他 还 引 证 儒 家 经 典, 来 建 立 他 的 翻 译 学 说。 达雅” 不译也, 则达 尚 焉。 学说具有强固的奠基意义。 我国自有文字翻译的千余年里 “故信达而外, “因循本旨 ” ” 求其尔雅。 主要是佛经的翻译, 翻译大家辈出, 支谦倡言 在先, 道 自此, 一条不仅影响了二十年代的所有 “五失本三不易 ” , 安指出 鸠摩罗什有“嚼饭与人 ” 之喻, 玄奘恪守 翻译家, 而且也影响着后来的翻译工作者的翻译思想开始确立, 被 “五不翻” “开而弗达 ” , 之诫, 不是 就是偏于译技, 到严复才第一次 视为我国翻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 “ ” “ 。 ” 、 揭示 信达雅 他吸收了他之前的翻译各家, 特别是佛经译家翻 三 信达雅 及其内部关系 “信达雅 ” “译事的内在的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 严复在谈 时, 明显是对这三者的主次先后关系有明 译思考的积极成果, 根据 明 “信” ‘译事楷模 ’ ” , 确的认识。他将 列与三原则之首, 对其含义也有明确的说明 。 确而自觉的将它们作为 道出译事奥旨, 进于翻译之 “信” “取明深义 …… 而意义不背 “译学” 。第二 , “信达雅 ” 即忠实于原文的意义, 所谓译文应 道, 开创近代意义上的 学说具有巨大的理 。在翻译之先, “将全文神理, 本文” 将译事经验上 译者须 融会于心, 则下笔抒词, 论价值。严复在翻译实践中运用自己的独识与先觉, , “取足喻人, 升为理性认识, 在二十世纪我国翻译理论中一直具有主流地位, 成 自善互备” 就是在他 不论谨合原文与否 ” 的名学浅说 , “信达雅 ” 为一种影响深远的学说。第三 学说具有某种真言性质。 中, 他也坚持承用原文义旨。 反过来说, 不合格的译文是译者对原 : “近人严复, “浅尝、 , ” 标信、 达、 雅三义, 可谓知言。 作 偏至, 辨之者少” 即没有透彻理解原文的思想意义所致 。 梁启超称 郁达夫甚至说 “信 ” 由此可见, 严复是始终把忠实于原文的思想意义作为 的要义 “信、 达、 雅的三字, 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尽人皆知。 虽然“信 达 ? “西人文法与中国迥殊, 的。怎样才能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呢 故不 雅” 翻译学说缺乏科学的精确性 、 深刻性和规范性, 但它切合实际, , 得不略为颠倒 ” 以传原文之神理, 如仿西文句法 ( 即保留原文形 反映了翻译的内在客观规律, 而且易于掌握, 因此具有相当的理论 , “则必不可通” , “信 ” 式) 为译 如原文通而译文不通, 则不信。 在 与 价值和生命力,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译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 “达” “信 ” 这一对矛盾中, 严复是把 即忠实与原作意义作为主要矛 不断丰富, 我国的翻译家必定会对严复的翻译说注入新的生机 。 盾, 作为前提, 而把“达 ” 作 为 次 要 矛 盾, 作 为 实 现“信 ” 的必要条 【参考文献】 ” “达” “达 ” , 件。 但严复其实对 的解释最详细。为 译者必须: 1 、 在下 [ 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笔抒词之前充分理解原文; 2 、 由于原语与目的语的差异, 译者须在 2002. “前后引衬, 。 有评论 社, 译文中进行句法调整, 必要时还须 以显其意 ” [ 2] 黄忠廉. 重识严复的翻译思想. 中国翻译, 1998. “信” “达” 家认为 与 互相冲突, 他们指出, 如果原文不达而译文达, [ 3] 罗新璋, “信” “达” “达 ” —严复的翻译理论 序沈苏儒著论.“信、 达、 雅” 这算 吗? 这可能是对 的误解, 以为 即通顺、 流畅、 明 , “达 ” 1998. 白或易解, 其实严复说的很明确 是如何理解原文, 调整句法 研究. 中国翻译, [ 4] 王振平. 翻译标准和 “信达雅” . 外语教学, 2000. 一忠实表达原文意旨的方法, 而不是要求译文应无条件的通顺流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内容摘要】严复是中国历史上传播西学的第一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的目的,“雅”是翻译的语体选择。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翻译学者们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严复的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特别的现象,那是特属于他所处的时代的。

因此我们对于他的翻译作品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给予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On Y an Fu’s Translation Thought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and Elegance【Abstract 】Yan Fu is the the first person in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Chinese history, is our country outstanding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sts. He thinks," the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 " faithfulness" i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remise and the foundation," expressiveness " i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Elegance is the ch oice of registers . Over 100 years , the three characters have being received with different views and judgements.Yan Fu's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China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is the period in which he lived. We therefor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his works can be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give objective and fair evaluation.【Key words】Yan Fu;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translation thoughts严复(1853--1921)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是传播西学的第一人。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之谦《法句经序》:“仆初谦其为词不雅。

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劂义,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今传梵义,实宜径达。

’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顺本旨,不加文饰。

”“严”即“庄严”之“严”,与“饰”变文同意。

正如钱钟书所说“三字皆已见此”。

鲁迅说过“严又陵为要译书,查过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

所以严复翻译三字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取自中国传统的文论和美学原理。

关于严复的翻译的定义

关于严复的翻译的定义

翻译的定义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这一活动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

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译法,当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原著的译本也各有千秋,这充分体现了翻译的艺术性。

翻译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因为原著的创作不受语言形式的限制,而翻译要考虑到对原文的忠实。

实际上,翻译并不比创作容易,有时甚至更难,这就是翻译美的所在,艺术的体现,本质的展示。

翻译的标准关于翻译的标准,早在汉朝和唐朝就有“文”与“质”之争。

主张“文”的翻译家强调翻译的修辞和通顺,重在可读性。

主张“质”的翻译家强调翻译的不增不减,重在忠实性。

这两种都具有片面性。

我国比较全面的翻译标准是清代翻译家严复的“信”“达”“雅”,即忠实于原著,译文流畅,文字典雅。

对于“雅”,严复解释是有其特定的接受对象的,以“信”传达思想内容,以“达”做到语言流畅,以“雅”使译文有较高的接受度。

在此基础上翻译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三美论”—意美,言美,形美。

结论对于翻译,特别是关于严复的标准有些启示和想法:启示:1、翻译的标准不是永恒的。

翻译的标准来自于翻译实践,来自于当时社会政治气候和人们的意识形态。

2、目标,对象第一,翻译标准第二。

任何人进行翻译活动时优先考虑的事做事的目的和对象,其次是翻译标准。

3、树立正确的翻译观。

我们应该不忽视任何一种言之有理的见解或学说,并对之加以分析,推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目的在于建立我们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

想法:1、三字标准对翻译中在现原文的形式和整体风格强调不够。

“信”字仅指对原文思想内容的忠实,基本上不涉及形式方面,至于风格方面,严复使用汉以前的古雅文体去译近代的科学著作风格很难保持与原作一致。

2、对三字标准相互之间的关系阐述不清。

翻译的首要标准是信或忠实,而严复倾向于将“达”置于“信”之上。

3、三字标准下缺乏具体标准。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信”,用衡量小说的翻译标准来评价诗歌必然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严复的翻译理论

严复的翻译理论

“信达雅”说“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世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信达雅”标准的提出,把我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上加以扼要、中肯、鲜明、概括的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的人提出了明确可信、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高惠群、乌传衮,1992:85)。
1900年2月,《原富》全部译完,只差序言、目录、例言、作者传等没有完成。严复写信给张元济,首次提出翻译版税之事;他还以郭隗千金市骨招揽人才的故事,说明实行版权保护的必要性:
……仆尚有鄙情奉商左右者,则以谓此稿既经公学弍千金购印,则成书
后自为公学之产,销售利益应悉公学得之;但念译者颇费苦心,不知他日出售,能否于书价之中坐抽几分,以为著书者永远之利益。此于鄙人所关尚浅,而于后此译人所劝者大,亦郭隗千金市骨之意也。”(王栻,1986:538)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了。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严复一生译过十余本书,其中八种被商务印书馆列为“严译名著”,它们对晚清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严复其实是对翻译不信任的(王宏志,1999:105),他在多处著述中流露出了这个观点。
1902年,严复给《外交报》写信,谈到西学教育宜用之语言时,严复说:
吾闻学术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奋耳目心思之力,以得之于两间之见象者,上之上者也。其次则乞灵于简策之所流传,师友之所授业。然是二者,必资之其本用之文字无疑也。最下乃求之于翻译,其隔尘弥多,其去真滋远。”(王栻,1986:561)

严复翻译理论

严复翻译理论

翻译有三大难事分别是:“信”是指表达原文意义的准确性,译文应忠实于原文思想;“达”指对原文思想内容和深层含义的表达,使译文读者能够读懂、理解;“雅”是忠于原文的文体特征,包括形象、语气、口吻、氛围等,总之要运用读者最为乐意接受的语言风格。

忠实于原著本就不容易了,但是仅仅追求原文意义的准确性而忽略了原文的思想内容和深层含义,那么即便是译出来了也相当于没有翻译,并未达到“达”的标准。

自从海外交通开放以来,翻译人才随处可见,不过任取其一翻译的作品来看,能够将“信”与“达”两者结合的很好的却很少。

归结其原因的话其一应该是他们大多对于原著只是蜻蜓点水,粗略的浏览,并且偏离了原著,第三点则是对原文缺乏深入研究的人甚少。

现在这本《天演论》所阐述的都是近五十年来西方科学界崭新的研究成果,而且是作者晚年出版的著作。

我的译文着重在解释他的理论精髓。

所以词与词句与句之间,时常有我自己所附带的感受而进行修正补充。

我并没有计较于逐字逐句之间,(因为我觉得)只要译文思想意义不背离原文那么译文可不必受原文拘束。

换句话说,只要符合原文旨意,那么译文不一定要跟随原著而译,以便译者有发挥的空间,但是这却是不是翻译的正确方法。

鸠摩罗什法师说过:“拘泥于形迹,那么不能够健全的发展。

”将来翻译者会更多,千万不要搬用我的做法。

翻译三原则

翻译三原则

1.1 严复的“信、达、雅” 关于“信”,严复认为:译文应该抓住全文要旨,对于词句可以有所颠倒增删,只要不失原意,不必斤斤计较词句的对应和顺序。

关于“达”,严复认为:达非常重要。

只信而不达,译了等于没译;只有做到达,才能做到信。

要做到达,译者必须首先认真通读全文,做到融会贯通,然后进行翻译。

为了表达原意,可以在词句方面作必要的调整改动。

关于“雅” ,严复认为:译文要雅,否则没有人看。

“雅” 是指“古雅” ,要采用汉代以前使用的古文。

对于严复的信达雅,不少人对于“雅” 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不能脱离原文,片面求雅;如果原文不雅,译文怎么能雅?况且,严复主张的是古雅,即用古文进行翻译,这是不可取的。

至于“信” 和“达” ,多年来用作评价翻译的尺度,在我国翻译界一直是没有异议的。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首次提出了“信、达、雅” 的翻译标准。

“信” 指的是“忠实” ,“达” 指的是“流畅” ,“雅” 指的是“尔雅”。

所谓“尔雅”, 用严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一百年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在中国翻译界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们对“信” 和“达” 没有什么争论, 唯有“雅”字例外。

再“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进行翻译是不行了。

因此人们对“雅” 字作过各种解释,发过各种议论。

纵观各家之言,我认为周照良教授的解释是比较可取的。

周照良教授在“翻译三论” 一文中说:“我认为应当作为‘得体'来理解。

得体不仅仅指文笔,而是指文笔基本上必须根据内容来定;文笔必须具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风格。

”他还说:“信、达、雅”三者哪一个最重要?我以为要看内容而定。

如果译的是《读者文摘》或旅游见闻,那就要着重达,便是漏译一两句也无关宏旨。

如果译的是哲学、社会科学, 特别是经典著作, 信就应当放在首位。

... 至于文学翻译, 那当然要讲究文笔。

如果一篇译文在内容上是忠实的,在语言上是通顺的,在风格上是得体的,那的确就是一篇很好的译文了。

浅论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

浅论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

浅论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作者:蒋晶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95期摘要:“信”、“达”、“雅”三字早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即已全部出现。

但将这三个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明确地作为翻译标准提出,则始自严复。

严复是第一位系统翻译西方政治、经济及自然科学方面著作的翻译大家。

在翻译《天演论》时,他提出了“信、达、雅”翻译理论。

本文将在系统阐述三原则的意义,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后进而对这一翻译理论进行评述。

关键字:“信” “达” “雅” 翻译理论原则一、关于严复“信、达、雅”的阐述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通过严复反复阐发的行文,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翻译的看法和深刻的认识,从而构成了在“信达雅”掩护或遮蔽下的较为明确的翻译思想。

其要点可阐发如下:第一,信(不倍原文):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的第一段首先讨论信和达的问题,但实际上只讨论了不信的原因和达旨的可能。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焉。

”说明“信”高于“达”并借助“达”才能“信”的道理,实际上是视“信、达”为目的与手段的密切关系。

然后指出当时国内许多译文不能达旨的三个原因:一不能深入理解原文,二不能全面了解原文,三不能仔细分析原文。

总之,不达不信的根本原因是理解问题。

他指出:意义不倍(不背离)原文,只可云“达”,还不能说是“信”。

看来,“信”是由某种形上高度的综合要求,而不是形下的可完全实现的要求。

第二,达(刻意求显):由于中英文的构句与行文的不同,严复认为,语言操作层面上的种种经营,都是为了达旨,“达”的最终目标才是“信”,而“信”是不可以直接操作的。

就翻译所选用的语言范型而言,严复说:“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俚俗文字,则求达难。

”这是说古文和白话表现力的差别。

严复信达雅与泰勒三原则

严复信达雅与泰勒三原则

摘要:首先介绍严复“信达雅”说和泰特勒翻译原则,然后对二者做一横向比较,从文化渊源和理论内容本身的差异来论述,对比二者的异同,以此证明两者分属中西方传统译论的宝贵遗产,从而阐释相似及抄袭说出现的原因。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即“达”的目的还是“信”。

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

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只是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

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

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

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

“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

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

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1790年,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指出:“我想这样描述以下好的翻译:原作的长处应完全无损地移入另一种语言,使移入语所属国的本地人能够明白地领悟,鲜明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解读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解读

论译事之难-严复中国清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三字翻译标准‎信达雅,下面就是严复‎先生曾经写道‎的他对翻译的‎个人见解。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其中信达现在‎一直沿用,只有雅,严复指的是要‎用古文写成汉‎语译文,当今肯定不能‎接受,但是严复所处‎的时代,他翻译过来的‎东西主要是给‎朝廷的高官和‎当权者看的,所以要写成华‎丽的古文。

(录自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一、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一、翻译工作有三‎项不容易做到‎的事,忠实于原著即‎准确,译笔流畅明白‎,文字典雅。

要做到忠实于‎原著本来就很‎不容易,而如果只注意‎准确却忽略了‎译笔的通达晓‎畅,那么,即便是译了出‎来也等于没有‎译。

可见译笔的流‎畅是应予重视‎的。

自从海外交通‎开放以来,具有一定翻译‎能力的人才,几乎到处都有‎。

不过,我们随便取一‎本译作来看,要求它把忠于‎原著和译笔流‎畅这两者结合‎得很好,却并不多。

按其原因,一是由于对原‎著只作粗略的‎浏览,二是对原著缺‎乏全面的分析‎研究,三是不能真正‎理解原著。

现在这本《天演论》所阐述的,原都是五十年‎来西方科学界‎崭新的研究成‎果,又是作者晚年‎出版的著作,我的译文着重‎在揭示它的理‎论精髓。

因此,词句之间,就时而不免会‎根据自已的体‎会而有所增损‎,或甚至加以修‎正补充,只要主要精神‎不与原文相违‎背,则译文尽可不‎为原著文字结‎构所执束。

换句话说,只要原著的主‎题思想能得到‎充分表达,也不一定按原‎文直译,以便译者有进‎行再创造的余‎地。

严复翻译标准浅析

严复翻译标准浅析

严复翻译标准浅析作者:张颖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9期摘要:自从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信、达、雅”就成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探索的浓缩,又成为近现代翻译研究争议的焦点。

本文通过解读严复的“信、达、雅”,旨在对严复“信达雅”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达雅”;翻译;最高原则;标准一、引言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创造,是在两种语言之间实现跨文化沟通与交往的一种不可替代模式。

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质量重要准则,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

翻译标准不仅在翻译实践中指导译者如何进行翻译创造,而且为评论者鉴赏和评论译作提供一种标准。

“无论是对于传统的、经验性的、文学性的翻译研究,还是对于严格的现代语言学为基础的翻译“科学”研究,翻译标准问题都是一个重要课题”(杨晓荣,2005:99)。

中国翻译历史悠久,经典的翻译理论层出不穷。

二、严复及其翻译活动严复(1854—1921),字又陵,福建侯官人。

1866年进入巴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7年被公派到英国留学,期间对西方政治产生极大的兴趣,开始学习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

扎实的外语功底和丰富的理论通道口他后期的翻译工作做了准备。

1879年严复毕业回国,他先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人的惨败激起了严复救亡图存的使命感,他认识到清政府不只是军事落后,更重要的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体制等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要效法西方,突破困境。

他希望能通这译介西书来开启民智。

在这一时期,他先后翻译了《天演论》《原富》《法意》等著作,向国人介绍进化论、资本主义经济学、社会学、逻辑学等思想。

严复的翻译不仅是文字上的翻译,还加有自己的见解,他试图以自己了解的“今”来阐释“古”。

三、“信达雅”解析(1)翻译标准之提出信达雅最早见于之谦的《法句经序》,另外梁启超在1896年所谈的“译书有二弊,一曰徇华文而失西义,二曰失西文而梗华读”,实际上已含有“信、达”难于兼顾之意,但作为一种翻译理论长期流传,却无疑是源自严复的“三难说”。

试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试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试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发布时间:2021-11-11T02:16:17.581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3期作者:孔慧娜[导读] 长久以来,中外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研究就是翻译标准。

吉林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摘要:长久以来,中外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研究就是翻译标准。

古往今来,时代更迭,中西方对于翻译标准的相继提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其中颇具争论的当属严复的“信达雅”原则和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之间的比较。

两者因为类似而被许多翻译学家放在一起讨论研究。

鉴于两种翻译原则在中西翻译领域的突出地位,本文详细解读两种翻译原则,并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两者的相似之处,从文化渊源、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三个方面指出两者差异。

旨在解剖出各自的优点,总结翻译实践的精华,进而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翻译标准;严复“信达雅”;Tytler(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异同 Abstract:For a long time,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 for Chinese and foreign translators in their explor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Through the ages,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put forward one after another,and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have contended with each other. The comparison between Yan Fu's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principle and Tytler's "thre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s quite controversial. Both are discussed and studied together by many translators because of their similarity. In view of the prominent position of the two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translation principles,analyzes their similar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and points out their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origin,mode of thinking and value orientation. The aim is to dissect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summarize the essence of translation practice,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Chinese&Western Translation Criterion;"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Tytler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Similarities&Differences1.中西翻译标准简述中国翻译史已历经几千余年,但是早期,人们并没有系统地总结出翻译标准,后来随着中西文化逐渐交融汇通,翻译工作者开始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翻译规则和标准。

严复和他的翻译理论

严复和他的翻译理论




二、中期(1902-1909): 《原富》(1901-1902)、 《群学肄言》(1903)、《社会同诠》(1904)和 《名学浅说》(1909)等,是“散善俱备”的佳译。胡 适曾以原文想对照,”见其义无不达,句无剩意”,誉 之为“从事翻译永久之模范”。 严复中期的译品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对拟议著 作细心研究,在译述时,能写出非凡的译例言和序跋, 旁征博引,对原著多所阐释。 严复译介西方近代社会科学著作是与“旧学”作较量, 抵制当时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陈词滥调, 意在向国人证明学习“西学”不能指看到西方资本主义 强国的“船坚炮利”,而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 方法和民主政治制度。
信达雅三原则是对译文质量的全面要求
“信” 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 “达”(expressiveness)即通达,指译文通顺流 畅 “雅”(elegance)文字古雅。

Ps:这里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法句法”,
他认为: 只有用汉以前的古文译书,才能把原著的“精理微言”表 现出来,才能行之远,使译文不粗俗,才能“雅”。
近代翻译理论的 奠基者
严复

严复不仅是一位翻译家,也是一位翻译理论家。他在 翻译理论上提出的信、达、雅三条翻译标准,对于我国近 代、现代以至于当代的翻译活动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 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 融汇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总括严复的一生,其主要事业和集大成者在于翻译事业。他首创的信、 达、雅翻译标准,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故一直受到学术界 和翻译界的重视,并被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辨析严复泰特勒的翻译理论

辨析严复泰特勒的翻译理论

辨析严复“信达雅”说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 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即“达”的目的还是“信”。

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

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只是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

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

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

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

“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

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

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泰特勒非常注重对原文的忠实。

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任何时代,任何大师的翻译都离不开社会背景,个人经历,自身修养,因此我们在谈及严复的翻译原则时需要对他的教育经历,所处时代进行略析。

严复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教育家,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就是严复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所谓“信”,即是忠实、准确、无误;“达”,即是达意、通顺、流畅。

而对“雅”却是众说纷纭,往往难以达成一致共识。

有人将其理解为“典雅”、“高雅”;有人理解为“文采”、“雅致”;有人理解为“风格”、“韵味”。

所以在具体讨论“雅”字之前,需要了解“雅”在中国古语中的含义。

雅者,古正也。

是正确,合乎规范的一种标准。

我认为这三原则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在翻译时,要做到忠实于原文,能够切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主旨要点,具有可信度,当然,要语意通顺,流畅顺达,能够使读者明白作者所想表达的丰富情感,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思想的表达,这就需要一种标准,一种规范。

因此,后来的翻译家们都一直遵循翻译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力图使自己的翻译符合标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严复这三原则的影响。

现今,对于翻译的准则和规范是数代人经过不断改进和学习总结出来的,但是依然沿袭了严复的“雅”的思想内涵,即在“信”、“达”的基础上,在潜移默化中遵循着一种准则与规范,当然也会结合时代的特色,这从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我们在关注和研究某位思想家,翻译家的翻译作品时除了要知道是否做到忠实于原文,是否通顺流畅,也要了解翻译家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这样才能评价翻译家是否遵循一种准则与规范,翻译的作品是否是经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