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一)
当代中国的城乡社会分层
当代中国的城乡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或位置的排列.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形成社会分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工;二是个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三是社会制度因素.“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
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所谓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在社会地位上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
社会分层结构的定型化具有下列几重含义:第一,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
阶层之间边界的形成,是阶层结构定型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而阶层之间的边界,往往是通过多种方式建构起来的。
最显而易见的是不同居住区域的分离。
如果说由居住分区形成的阶层边界是可见的,那么,由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成的阶层边界则是无形的。
但这种无形的边界,不仅可以作为阶层边界的象征,而且,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说,还是阶层结构再生产的机制。
因为甚至像品味和审美等这样的因素,都可以因为专属于某一个阶层而起到强调和维护阶层之间边界的作用。
近些年来,在一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涌现了一批贵族俱乐部。
第二,内部认同的形成。
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是与阶层之间的边界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人们正是从这种边界中萌发“我们”与“他们”的概念和意识的。
第三,阶层之间的流动开始减少。
在80年代,包括在90年代初期,阶层之间的流动是相当频繁的。
在农村,大约上亿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由过去种田的农民,成为农民身份没有改变的工人;还有上亿的农民,直接进入城市,或是从事小规模的经营活动,或是打工。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农民,在一面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以部分时间从事多种经营。
应当说,在任何社会中,从一种职业到另一种职业,从一种社会地位到另一种社会地位流动都要经历某种门槛。
社会学:解读社会分层与社会阶级
社会学:解读社会分层与社会阶级1. 引言1.1 概述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致力于研究社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社会分层与社会阶级。
社会分层指的是将社会中的人群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和排序,形成具有等级差异的阶层结构;而社会阶级则指代这种等级划分中较为突出和稳定的几个群体。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着社会分层与社会阶级展开探讨,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介绍社会分层和社会阶级的概念、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论述社会分层对于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影响,包括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关联、教育机会与社会流动性以及不平等对于社会稳定性的影响。
然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关注到社区发展与社会分层之间的联系,包括地理位置和社会分层之间的关联、青年群体在不同社区中所面临的机遇差异化现象以及资源分配不平等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政策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阐述和解读社会学对于社会分层和社会阶级的研究成果,并探讨其在个体和整个社会中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分析社会分层与社会阶级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不平等问题以及其对于整个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希望为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提供一些思考和政策建议,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2. 社会分层与社会阶级2.1 社会分层的概念和特征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个人、群体或组织根据其经济地位、教育水平、职业等因素所形成的一种等级划分。
社会分层通常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首先,社会分层存在着不同的阶梯结构。
在一个社会中,人们被排列在一个由高到低不同等级的结构中。
这种结构可以按照经济资源、权力地位、职业等因素进行划分。
其次,社会分层表现出不同的机会和待遇差异。
在一个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享受着不同程度的机会和待遇。
较高阶层的个体通常拥有更多机会获得良好教育、高收入工作以及更广泛的资源,而较低阶层则面临着机会受限以及贫困等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读书报告(一)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读书报告(一)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读书报告前言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分层现象也逐渐显现出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象,我们阅读了相关的书籍,以下是本次读书报告的内容。
书籍介绍书名及作者《社会分层与社会政策: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问题》作者:邵华书籍概述该书是一本全面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现象的专著,着重研究了社会分层对于社会政策的影响。
书中介绍了社会分层的概念、理论、特征以及分层的影响,同时还讨论了政府在社会分层问题上所采取的政策。
内容分析社会分层的概念与理论在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社会分层的概念与理论,指出社会分层是指不同社会群体在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平等现象。
然后,作者分别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韦伯、巴克利等人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了社会分层的本质与原因。
社会分层的特征与影响在第二章中,作者从收入、教育、职业等多个角度描述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特征,例如,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巨大差距,农村居民子女进入高等教育的难度等。
此外,作者还详细分析了社会分层在政治、文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例如,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导致社会不公,难以形成真正的社会和谐等。
社会分层的政策应对在第三章中,作者讨论了政府在面对社会分层问题时所采取的政策。
例如,政府通过扩大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实施农村扶贫等措施来减少贫富差距。
此外,作者也分析了这些政策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一些农村劳动力缺乏实际技能等。
总结通过阅读本书,我们深入了解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象,了解了社会分层的特征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同时,也了解了政府在社会分层问题上所采取的政策以及存在的问题。
此外,本书也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对读后的感受与思考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问题更加了解和认识,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分层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性。
社会阶层分化是当代中国又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
!"# $%&’()*+,-./01 2.345 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一种社
会生存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境界。马克思将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未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 标准之一。作为最理想状态和最高境界,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将是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 但是,就其含义而言,则包含个人自我价值 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利益的协调 相一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它必须具 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社会成员个人素质的 积蓄,一是社会提供个人素质发挥的空间。 这种空间包括职业的可选择性、特长发挥的 对称性、能力伸展的可塑性、阶层组合的多 元性和进出的流动性等等。在片面强调阶级 对立的年月里,与单一阶级结构的狭隘空间 相对应,实现个人自我价值也遭到否定和排 斥。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使社会成员可 以根据自身的素质状态来寻找恰当的位置, 从而大大开拓了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余地。 因此,从社会变革的角度看,阶层分化具有 非常深刻的涵义。
""
时 事 观 察
的能量释放。社会资源重新配置带来的结果 就是社会力量的重组。以社会资源重新配置 而形成的多种经营实体,使社会力量的组合 向多元方向发展,新的利益群体开始出现。 不同经营实体之间的利益差距拉开了均衡的 水平线,社会阶层分化成为不可避免的现 实。 从所有制的变革到社会阶层分化是一个 由潜到显的演进过程。当人们自觉地融入社 会变革过程时,或许主观上并没有意识到阶 层归属的变化。以农村层面而言,当世代务 耕的 “ 泥腿子”转移到机器旁从事商品生产 时,他们或许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加入了社 会阶层分化的行列。以城市层面而言,当因 制度安排而置身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的 员工流向外资企业、私营企业时,当一些职 工、干部放弃 “ 铁饭碗”下海办企业时,他 们也没有意识到阶层身份的变化。但一旦发 展到一定的时候、一定的阶段,阶层归属意 识就会明显起来,潜在的因素就明显化为实 际的存在。 一场社会变革的成功,总是以层层推进 的效果显示来证明的。如果说,改革开放后 的所有制变革是中国社会变革的第一层浪 潮,那么,社会阶层分化则可以说是中国社 会变革的又一层浪潮。两个浪潮的递进构成 社会变革的深化。 阶层分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与新一轮的社 会变革相联系。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及其影响机制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及其影响机制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社会分层现象在中国不断加剧。
社会分层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根据其社会地位、财富、教育、职业等因素被分成不同的层次。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
一、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介绍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可以分为五级:富豪阶层、中高层阶层、中产阶层、下中层阶层、底层阶层。
根据有关调查数据分析,中国社会分层的现象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渐加剧:底层阶层和下中层阶层的人数不断增加,中高层和富豪阶层的人数也不断增加。
富豪阶层是社会分层的顶端,他们拥有庞大的财富,大多数人来自于国营企业的高管、民营企业主等。
在当前的基尼系数中,这一阶层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二。
中高层阶层侧重于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个阶层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中产阶层是社会分层的中间层,该层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
下中层和底层阶层则包括蓝领、农民工等人群,他们的财富和社会地位都相对较低,占总人口的大部分。
二、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原因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形成与多重因素相关。
首先,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处于各个产业中的企业规模化,甚至全球化的发展模式是社会分层加剧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进大出的市场淘汰很多小企业,这加速了社会分层的发生。
其次,教育和职业就是影响个人社会地位和收入的重要因素。
教育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个人技能的不同,从而造成个人工资的不同,进而导致社会地位的不同。
再者,中国的户籍制度也是导致社会分层的原因之一。
户籍制度的不公平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农民工处于底层阶层,缺乏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
最后,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背景也是一个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
关于这点,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三、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影响机制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影响机制包括权力、财富和文化。
权力是指政治地位和权力资源的获取,财富是指在一定情况下获取的经济财富的大小,文化是指受到教育和动力影响的能力。
浅析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的含义及其变化动因
浅析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的含义及其变化动因摘要: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外开放的扩大、收入分配政策的变革,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力之下,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阶层变得更加丰富、多元起来。
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总体上已呈现“丁字”型的“断裂”结构,即上层阶层占有绝对数量优势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在阶层结构的人口分布上,呈现典型的“倒丁字”型的结构,即绝大多数人处在社会的中下层。
在阶层结构的具体特点方面主要呈现出:“结构化”、“再生产”、“碎片化”等趋势,且并没有形成我们所期望的一个不断壮大、负责任的中产阶层。
这样的阶层结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体的社会的政治信任感、政治认同感、政治归属感,引发了低收入群体心理失衡、富裕阶层的集体“无安全感”、不同阶层的教育失衡,并加剧了阶层固化,也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民族矛盾,阶层之间和阶层内部的多元由于缺乏正确、有效充分、负责任的沟通进一步加深了普遍的社会隔膜。
本文将简单阐述阶层在当下中国的合适定义和当前阶层变化动因。
关键词:阶层阶级政治市场“阶层”与“阶级”紧密相连,古代社会中的“阶级”,指的是社会上人为划分且真实存在并为大众深悉、认同的身份等级。
与之对应的是天然的政治、经济等地位的不平等。
在古代中国,“阶级”一方面指的是官位俸禄的等级,另一方面也指社会伦理制度中的“礼”所规定的等级秩序。
《新书·阶级》中说:“故古者圣王制为列等,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等级分明。
” “老百姓”被通称为“庶民”。
“士”处于“大夫”和“庶民”之间。
在西方社会等级制度也是普遍存在的,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行会师傅、陪臣、农奴、帮工等。
现代社会中的多数信奉民主、平等的国家已无古代时的等级秩序,但由于天然或者非天然种种因素,实际上现实存在着一定的层级划分,在层级分化巨大的时期,在革命学说者的眼里,层级强化为阶级。
当今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特征及原因
一
、
层之 间的社会经济生 活方式 差异 日趋明显 治身份 户 口为依据 的社会分 层
蔡 昕霖
摘 要 :伴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是社会 分层 的进行 。在现代化 转型和经济体制 转轨 的社会 背景 下,我 国社会正 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社会分层更加细化并 出现 了一些新的阶层 。新 的社会 分层又对社会现 状产 生反作 用,在 激励社会成 员 的 同时 ,也带来 了一些新 的社会 问题 。本文 阐述 了当今 中国社会 的分层结构的状 况,对阶层分化的原 因及 带来的 问题进行
体制 。 二 、 当今 中 国社 会 分 层 结 构 的社 会原 因 我国 自 1 9 7 9年实行改革开放 以来 ,整个 社会发生 了深刻 的 变化 。总体看来我 国从农业 的、乡村 的、封 闭半 封闭 的传统 社 会 ,向工业的 、城镇 的、开放 的现代性 社会转 变。这一 改变 的 我们需要 明确其范 畴 ,是东部 、中部还 是西部 ,是 在外 打工还 发生有着深刻 的社会 根源 ,总 的说来就 是现代 化转 型和经济 体 是在乡村 务农 的农 民;其次 当今还有一部 分农 民具有双 重身份 , 制转轨 。 ( 一 ) 现代 化 转 型对 我 国分 层 结 构 的 影 响 由于有相当一 部分 农 民在农 闲时 间还会 到 当地 厂矿单 位 打工 , 现代化这一历史 进程 ,主要 体现在 经济 和科技 的迅猛 发展 这些人还在一定意义上具 有 了工人 的身份 。在提 到 “ 工人 ” 这 上 。随着经济 和科 技 的迅 猛发 展 ,劳动分 工体 系发生 巨大而深 样 的概念时 ,我们 往往要 在其前 面加上 修饰词 :国企、乡镇 企 刻 的变化 ,社会分工不 断加剧 ,推 动着原 有 的职业 结构 不断 转 业 、外企 、下 岗、失业 等 ,并且这 其 中的各类工 人会 分属 为不 变 :劳动力从农 业 向工 业转 移 ,产 品生 产者 向服 务行 业转 移 , 同的社会 阶层 ,甚 至有很 大 的差 别 ,而不会 再像 以前一样 是个 增加 了一批劳动强度 弱而技术 含量 较高 的新 兴职业 ,非体力 劳 无差 别的统一体 。除此之外 ,以前 经常使用 的 “ 知识 分子” 这 动者 的比例不断攀升 。职业结 构的改 变就导致 了我 国当前社 会 个名词如今也有 了因是否在市场经济体制 中的差别 。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1[优秀范文五篇]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1[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1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当今社会,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会阶层由以前的的简单到现在的多样和复杂无不体现了国家的富强和崛起。
这里我就当代中国社会复杂的阶层进行简单的剖析。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发表过《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对旧中国复杂的社会结构及阶级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和梳理,并提出了中国革命所要依靠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及打击的势力。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急风暴雨般的政治运动,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和对工商业者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结构及阶层关系趋向于简单化。
到文革结束后的七十年代末期,中国社会阶层主要由三个群体构成:即农民、工人和干部。
农民占了人口的80%,生活在城市中的工人及干部,涵盖的范围也较为广泛。
当时的干部除公务员外还包括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教师,医生及文艺工作者等。
工人中还包括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当时的人们几乎无私有财产,均属工薪阶层。
干部和工人之间收入差别也很小。
处级干部的工资和六级技工差不多。
城市99%的人月收入在30到100元之间,当时的最高工资(中央领导及一级教授)也就四百元左右。
社会的贫富差距非常之小,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仅为0.16,在世界上也属非常低的国家。
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生产力低下及物质财富的匮乏,生活是非常清苦的,多数食品处于凭证限量供应状态,衡量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也处于相当低下的水平,即在0.59左右,处于贫困到温饱之间。
从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浪潮,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及阶层又一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财富象滚雪球般增大,各种职业及社会阶层象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当今中国社会的职业及阶层已是包罗万象,错综复杂。
要想逐一分析已是相当困难的事。
如果用收入及财富的拥有量作为衡量标准,那么可将中国社会的阶层分为三大群体:(一)低收入群体:年收入在4万元以下。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连试读部分都没读完,内容太水了,总给我一种是硕士论文的感觉!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 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从社会学家韦伯开始提出了三元社会分层的观点:即财产地位分层、权力地位分层和声望地位分层。
4 第二十三章
贫富差距与社 会公平
5 第二十四章
中国社会学界 关于社会分层 的研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要素或各部分相互之间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关系模式或互动模式。
身份(social status)是社会学的一个专门术语,指由法律、法规、规范等认可的与一套权利义务相的社 会位置。所谓身份制,就是通过法律、法规的规定,将获得某种资源和机会的可能性限定在具备某种资格的身份 群体内部,为此,就会选定某种社会的或自然的属性或条件作为排斥其他身份群体的正当理由。
不均等(不平等)指资源在人们或人群中的分布是有差异的,有的人得到的多一些,有的人得到的少一些。 而不公平指的是,从某一种价值观看,资源分布的格局是不合理的、不公正的。
社会学主张社会走向中产化,即未来中国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用中央文件的语言说,就是扩大中等收 入者比重,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扩大内需的关键是社会结构的调整。只有提高了广大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扩大了中等收入者在全社会的比重, 社会结构变了,多数人变成了有消费能力的人口,我们的市场过剩问题才能够最终得到解决。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读书笔记模板
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一)
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一)——基于学理层面思考的中国阶级分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改革,在使国力得到极大的增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情况下,财产分配产生较大的差距。
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问题丛生,社会阶层(阶级)分化,曾经一度淡忘的阶级现象又开始出现。
韦伯对于社会分层的解释,为我们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提供了新的思考,即他认为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是一个历史的变迁过程,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变迁阶段。
因此,根据什么样的社会分层理论分析社会分层状况,首先取决于社会变迁或者社会分化处于哪个阶段。
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条件下,如何解读我国的社会阶级或阶层状况?第二,从什么意义上理解新的社会阶级分化?第三,阶级的产生是否会导致阶级对抗?一、从阶级分层到阶层分层:一个历史过程仔细阅读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人们不太注意的是,韦伯把阶级和阶层(阶层在社会学分层研究中一般是指地位群体)的分析方法看作是一个历史过程,即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本身是一个社会变迁过程。
他指出:“货物获得和货物分配的基础某种程度上(相对的)稳定,有利于等级划分,而任何技术的-经济的动荡和变革就威胁着它,并把'阶级状况'推到首位。
赤裸裸的阶级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和国家,一般都是技术的-经济的变革的时代;而每当经济的变革进程缓慢立即就会导致'等级的'形成的增长,社会的'荣誉'又会恢复其重要性。
”2]根据笔者所见,韦伯是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等级的社会分层和阶级的社会分层两者的相互交替,从而在社会变迁中,社会分层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阶级分层和等级(地位)分层不会同时出现,或者说在社会变迁的特定阶段,社会分层或者是表现为地位分层或者表现为阶级分层。
用现在的话语表述,在社会转型时期,即“技术-经济动荡和变革”时期,社会分层主要表现为阶级的分层。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变迁的加速,当代中国原有的单一化的社会结构正在迅速解体,社会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
新阶层的出现在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复杂的矛盾和冲突。
研究分析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带来的问题,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阶层结构;阶层分化关于社会阶层问题,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有两大理论渊源,从而形成了两个理论传统:一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另一个是以马克思·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学术界主要坚持的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来对我国的社会阶层进行划分,而且由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划分阶层的标准主要是政治身份和行政权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转型,在当代的社会学理论中,学者们更倾向于韦伯的多元分层标准。
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已经基本消灭了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差距大大缩小。
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我国的社会分层有了一套新的标准,即政治身份与行政权力,围绕这一标准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分层结构——政治分层,整个社会被划分为四个阶层:①干部阶层,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地制定者和实施者位居社会的权力中心,因此他们构成了社会的核心阶层。
②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随着经济建设时期的开始,他们的作用日益重要,因此虽然在政治上他们经常处于被改造的地位,但是其经济收入和社会声望(特别是在下层老百姓眼中)通常高于其他社会成员。
③工人阶层,工人被视为国家的领导阶级,特别是产业工人,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是当时社会的中间阶层,但由于工人阶层文化程度较低,所以从事的工作基本上属于体力劳动。
④农民阶层,他们处于社会分层体系的最边远地带,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及国家当时的“重工轻农”政策将他们排斥在中心社会之外,他们在各种资源(权力、社会声望、生存机会等)的分配上处于全面的弱势地位。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研究基于社会分层与流动理论的视角
二、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结构中所拥有的资源、关系和信誉等。在当代 中国,社会资本对于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具有重要的影响。
1、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个体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当代中国,人力资 本是决定个体职业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 培训,个体可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
一、社会分层与流动理论
社会分层与流动理论是研究社会阶层现象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社会 阶层是由具有相似特征和利益取向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这 些特征和利益取向主要包括收入、职业、教育、财富和声望等方面。社会分层 的实质是不同成员在资源分配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地位 和权力。
1、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同社会阶层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据调查数据显示, 中国基尼系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高位,并且近年来还有上升趋势。 这表明中国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2、职业固化现象严重
当代中国职业固化现象严重,很多人的职业选择受到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 素的影响。一些人因为家庭背景和教育程度不好而无法获得好的职业机会,而 另一些人则因为家庭背景和教育程度较高而能够轻松地获得好的职业机会。这 种职业固化现象导致了不同阶层之间的职业差距越来越大。
1、向上流动
向上流动是指个体或群体从较低的社会地位上升到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当代中 国,这一过程通常是通过教育实现的。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 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了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
2、向下流动
向下流动是指个体或群体从较高的社会地位下降到较低的社会地位。在当代中 国,这一过程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的。一些缺乏 竞争力的企业和行业逐渐被淘汰,导致一些人失去了原本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职 业。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想象
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想象一、当前中国人的阶级、阶层意识阶层意识定义:陈天柱、苏祥:阶层意识所指的是居于一定社会阶层地位的个人对社会不平等状况及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观意识、评价和感受。
沈贯力:所谓阶层意识,是指某个社会阶层的成员对本阶层的归属感、认同感,也就是全体成员对本阶层共同处境和共同利益的共同认识。
它所强调的是个体的心理和意识状态,其基础也并非仅仅建立在物质经济利益的基础之上,各种经济、权力、文化、技术资源的不平等分配,都可以成为这种意识的基础。
它包括三个内容: (1)人们是否有阶层认知,也就是人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懂得社会存在着不平等的地位结构。
(2)如果有阶层认知的话,那么在人们观念中划分阶层地位高低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人们是否把自己归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中国人的阶层意识:《阶级或阶层意识中的心理因素:公平感和态度倾向》翁定军《社会学研究》2010. 1 本文按照“客观社会位置→公平感→态度倾向→阶级意识”这一思路探讨个体的公平感和态度倾向等心理因素在阶级阶层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以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手段作为建立态度倾向等主观变量的工具,以多项逻辑斯蒂回归(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验证变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不公平感强的人在社会态度上容易出现“嫌富怜贫”等倾向,公平感等心理因素具有分解来自客观社会位置影响的作用,导致在客观社会位置的维度下,人们的阶级意识呈现“碎片化”特征;进而认为,阶级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
(2005年1月10日,世界知名调查机构“盖洛普”正式对外发布一项调查结果:在迅速发展并日渐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中国,富裕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加大,1月,北京市统计局的一个报告显示,北京高低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3.1∶1扩大到2003年的4.7∶1。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中国社会目前尚能承受较高的收入差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这给了民众一个良好的心理预期。
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基才学理层面思考的中国阶级分层
Dividing Classes: The Oth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Social Classification in China --On Basis of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Dividing Chinese Classes
作者: 仇立平
作者机构: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出版物刊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8-64页
主题词: 社会分层 阶层 阶级 稀缺性生产要素
摘要:卡尔·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仍然适合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关于阶级和阶层是一个历史过程的观点,中国开始出现阶级现象;并尝试运用稀缺性生产要素占有关系解读当下的中国阶级状况及其相互关系;认为阶级分化或冲突并不必然会导致阶级对抗,阶级合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理性选择。
社会阶层的划分
中 国 社 会 阶 层 的 划 分
社会阶层的界定
第一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第二阶层 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 第三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第四阶层 办事人员阶层 第五阶层 个体工商户阶层 第六阶层 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第七阶层 产业工人阶层 第八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 第九阶层 城乡的失业者和半失业者
上层消费者购物时比较自信,喜欢单独购物,他 们虽然对服务有很高的要求,但对于销售人员过于热 情的讲解、介绍反而感到不自在。通常,他们特别青 睐那些购物环境优雅、品质和服务上乘的商店,而且 乐于接受新的购物方式。 中层消费者比较谨慎,对购物环境有较高的要求 但他们也经常在折扣店购物。对这一阶层的很多消费 者,购物本身就是一种消遣。 下层消费者由于受资源限制,对价格特别敏感, 多在中、低档商店购物,而且喜欢成群结队逛商店。
第九个阶层是农业劳动者阶层。据2010年的调 查,这个队伍占42.9%。这个数字已经够大,现在社 会结构不合理主要在这里。
第十个阶层是城乡的失业者和半失业者,统计 数字2010年是4.8%,这里讲的是城镇的。
金领:让人崇拜让人忧 白领:多少喜欢多少愁 粉领:着陆现代大都市
灰领:一匹黑马出江湖
第三个阶层是私营企业主阶层,现 在私营企业主接近千万户。 第四个阶层叫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包括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工程师、医 生、律师、文化工作者或者叫白领,这 个队伍比较大,占全国就业人数的4.6%, 实际上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都超过 10%,但农村、县以下较少。
第五个阶层是办事人员阶层,是跟国家与社会 管理者阶层相对应的,包括办公室主任、秘书、会 计、出纳,还有电脑工作者、统计人员等等,当时 占全国就业人数的7.2%。
社会分层与社会阶级
社会分层与社会阶级社会分层是指由社会的不同职业、地位和收入水平等因素所构成的社会层次结构。
而社会阶级则是在社会分层基础上,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角色而形成的等级体系。
社会分层和社会阶级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一、社会分层的形成与影响社会分层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个人智力、教育程度、职业选择、家庭背景等。
这些因素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机会,进而塑造了社会的层次结构。
教育程度在社会分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相反,教育水平低下的人往往难以获得较高薪水和社会地位。
这种教育差距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分层现象。
除了教育程度,职业选择也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
某些职业对于高学历人群更具吸引力,而某些职业则对技术要求较低,适合低学历人群。
职业地位的不同也会导致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差异。
例如,医生、律师等高收入职业常常被视为社会上层阶级的代表,而清洁工、服务员等低收入职业则常常处于社会的底层。
家庭背景在社会分层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个富裕的家庭通常能够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和资源,从而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反,贫困家庭的子女常常面临较低的教育机会和资源限制,很难摆脱贫困。
二、社会阶级的构成和功能社会阶级是社会分层的结果,它围绕着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建立起来。
社会阶级的主要构成包括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工人阶级以及农民阶级等。
资产阶级是社会上层的代表,他们拥有大量财富和资源,掌握着社会的核心权力。
知识分子则是社会中具有高度专业技能和知识的群体,他们在社会分工中起着重要作用。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往往面临着低收入、劳动条件差和社会地位低下的问题。
不同的社会阶级在社会分层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
资产阶级拥有巨大的经济和政治资源,他们是社会的决策者和掌握者,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起着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一)——基于学理层面思考的中国阶级分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改革,在使国力得到极大的增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情况下,财产分配产生较大的差距。
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问题丛生,社会阶层(阶级)分化,曾经一度淡忘的阶级现象又开始出现。
韦伯对于社会分层的解释,为我们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提供了新的思考,即他认为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是一个历史的变迁过程,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变迁阶段。
因此,根据什么样的社会分层理论分析社会分层状况,首先取决于社会变迁或者社会分化处于哪个阶段。
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条件下,如何解读我国的社会阶级或阶层状况?第二,从什么意义上理解新的社会阶级分化?第三,阶级的产生是否会导致阶级对抗?一、从阶级分层到阶层分层:一个历史过程仔细阅读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人们不太注意的是,韦伯把阶级和阶层(阶层在社会学分层研究中一般是指地位群体)的分析方法看作是一个历史过程,即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本身是一个社会变迁过程。
他指出:“货物获得和货物分配的基础某种程度上(相对的)稳定,有利于等级划分,而任何技术的-经济的动荡和变革就威胁着它,并把'阶级状况'推到首位。
赤裸裸的阶级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和国家,一般都是技术的-经济的变革的时代;而每当经济的变革进程缓慢立即就会导致'等级的'形成的增长,社会的'荣誉'又会恢复其重要性。
”2]根据笔者所见,韦伯是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等级的社会分层和阶级的社会分层两者的相互交替,从而在社会变迁中,社会分层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阶级分层和等级(地位)分层不会同时出现,或者说在社会变迁的特定阶段,社会分层或者是表现为地位分层或者表现为阶级分层。
用现在的话语表述,在社会转型时期,即“技术-经济动荡和变革”时期,社会分层主要表现为阶级的分层。
一方面,技术和经济的变革瓦解了原有的地位分层,社会地位(分层)处于不稳定时期;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正如马克思分析的那样,是阶级斗争非常尖锐的时期,因为所有人都想在这样的社会变革时期获取最大的利益。
而在社会稳定时期,主要表现为地位分层,此时“蛋糕”已经瓜分完毕,阶级之间的紧张趋于松弛,一种新的社会资源分配的规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阶级对抗开始走向阶级合作,甚至阶级本身也不存在了。
②根据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笔者认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国社会分层在理论上或在历史发展的逻辑上应该是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再到阶级分化的历史过程。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新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社会,因而这个社会仍然是一个阶级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一方面,仍然存在着旧的封建买办阶级势力的残余,这是行将归于灭亡的东西;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四个民主阶级,这就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自由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这四个阶级在经济上都是必要的,在政治上也都是进步的、要求民主的,它们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阶级。
在这四个阶级当中,工人阶级是主要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而自由资产阶级也将拥有一定的领导权。
3]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和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完成,中国的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意义上的变化,财富的重新分配已经完成,经济意义上的阶级被消解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成为中国社会主要阶层。
按照历史的逻辑,中国理应进入阶层社会,但是各种政治运动,使得中国的财富分配一直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③并且以政治因素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
在当时的条件下,市场经济是不溶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的,更不用说能够达到成熟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阶层的稳定,从而使人们原有的经济资源能够对他的社会地位产生持久的影响。
因此,在毛泽东阶级理论的指导下,经济意义上的阶级被消灭了,但是政治意义上的阶级分层一直存在。
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财富的重新分配一直处于不稳定、非均衡、非制度化状态。
从20世纪80年代的“双轨制”一直到90年代开始的国企改革、“圈地运动”、证券市场(圈钱运动)以及房改、教改、医改等,暴富现象不断产生,其中交织着权力与资本的勾结。
伴随着一个个亿万富翁的诞生,相当多的民众沦落到社会的底层,成为贫民。
直到现在为止,与中国改革相伴随的财富重新分配还远没有结束,只要国企改革这个最后的“晚宴”还没有落下它的帷幕,中国的财富重新分配就不会结束;④只要那种不正常的暴富现象还存在,⑤财富的分配就不可能是稳定的,社会资源的分配规则就不会为社会认同或者成为现代国家的资源配置规则,其中包括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和代表社会公正、公平的政府对国民财富的再分配。
因此,当下中国财富重新分配所导致的社会分层应该是阶级而不是阶层,或者如孙立平、李强、沈原等学者主张的利益群体。
4]从这个意义上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等级的社会分层,一直处于韦伯所讲的“技术的-经济的变革的时代”,即阶级的社会分层阶段。
从实际情况看,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我国原来单一的所有制形式过渡到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国有企业和劳动制度改革,使得工人与国有资本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原来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不仅劳动关系从原来的职工与管理者的关系转变为劳动者和国有资产代理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出现了新型的“劳资关系”。
“农民工”与国有资产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或者说带有“劳资关系”的性质(劳资关系就是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其中资本既可以是私人资本,也可以是国有资本)。
因此,阶级分层和阶层分层不仅可以表现为社会分层中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更为重要的是,从阶级分层到阶层分层是一个历史过程。
并且在特殊的条件下,这种历史过程并不一定是单向的,即它既可能是从阶级分层社会过渡到阶层分层社会,也有可能是从阶层分层社会转变为阶级分层社会。
二、阶级区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和稀缺性生产要素占有关系虽然韦伯不反对阶级的社会分层,但是他对阶级的解释与马克思是不一样的。
5]马克思所讲的阶级是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标准的,是从生产过程中分析阶级的,这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核心。
⑥虽然中国现在的财富分配状况如同韦伯所讲的处于“技术的-经济的变革的时代”,更适合于阶级的社会分层。
但是,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能否运用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解读中国当下的社会分层(其中包括许多学者担忧的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批判性的,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在理论上的归宿是阶级斗争)?学术界有很多争论,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在我国学术界是基本的学术常识,即阶级表现为生产资料或资本的占有关系。
在经济学那里,生产资料或者资本是一种稀缺性的生产要素。
因此,根据笔者的理解,马克思的生产资料或资本占有关系还可以表述为稀缺性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占有关系。
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资本按照马克思的解释是以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要素,在古典经济学中也被认为是“获得财货手段的产品”,在现代经济学中资本被认为是一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要素。
因此生产要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生产资料或资本是生产要素中的特定形式。
在拙作《职业地位:社会分层的指示器》一文中,笔者曾经提出一个尚待论证的命题:稀缺性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的性质及其所有权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性质和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
6]并且指出,马克思曾经在不确定的意义上讲过在三种生产要素上(土地、资本和劳动)形成的三大阶级--土地所有者、资本家、雇佣工人。
1](P35)在现代经济中,资本、技术、管理和劳动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还包括土地、企业家才能,或者认为生产要素就是劳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企业家才能按笔者理解接近于管理要素,被认为是灵魂性的要素,是指企业领导的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
如果按照我们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理解,阶级是由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确定的,生产资料是生产要素的特定形式,在逻辑上,我们可以把马克思有关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的命题转换为生产要素的占有关系。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实际上确认了生产要素所有权和对经济报酬的索取权。
如果以上逻辑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四种生产要素占有关系所形成的阶级就是:劳动阶级(工人和农民)⑦、资本所有者阶级、专业技术人员阶级以及管理者阶级。
20世纪80年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E.奥林·赖特在重新解读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和阶级剥削有关的四大资产要素。
他在与约翰·罗埃默(JohnRoemer)的讨论中,综合了罗埃默的理论,认为人力资产、资本资产、组织资产、技术资产是造成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的根源或者剥削机制,并且对应于不同的社会形态:封建主义--人力或劳动力;资本主义--资本;国家社会主义--组织;未来社会主义--技术。
不同的资产要素决定了不同社会的阶级状况:封建社会的阶级主要是封建主和农奴,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主要是资本家和工人,国家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主要是经理-官僚和非经理阶层,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主要是技术和专家。
当然,赖特从阶级剥削的层面上提出特定社会阶级区分的主要标准或主要资产要素,并不否认其他资产要素的意义。
7](P551-554)显然,赖特基本上也是从生产要素的层面上划分阶级的。
但是赖特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类型法,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两分法的阶级结构,尤其是没有考虑到原来国家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中国社会经济改革催生出来的愈益强大的市场力量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的革命性影响,从而使阶级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
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当以生产要素占有关系作为划分阶级标准时,如何认识管理者阶级。
因为生产要素中的管理主要是指微观经济活动的管理,不包括国家行政管理。
但是,这种认识主要针对的是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例如马克思一般把管理者看作是从属于资本家阶级的。
在中国,既存在传统的国家社会主义体制,又存在正在发育的市场经济,因而它的阶级分层与其他社会的阶级分层相比更为复杂一些。
在当代中国,政府不仅承担着行政管理的职能,同时还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国家是庞大的国有资本的占有者。
因此,中国的管理者阶级构成不仅包括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微观管理者,如企业家和企业中的中高层管理者,还包括担任重要职务的政府官员。
其次,现代社会分层理论中包括阶级分层理论都非常强调权力的因素,但是基本的权力来自资本和管理的力量,因此以生产要素占有关系的阶级分析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权力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