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一些见解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3、实践观的应用及意义:①区分马克思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
与旧唯物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原理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则是我们人类生存方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类关于世界根本问题的认识基础。
没有这种实践观,唯物主义将蜕变成朴素的、直观的、机械的唯物主义。
②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我们在有目的有意思地改造世界时应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学会既不轻视日常生活,又不沉溺于日常生活;既不命令群众,又不讨好群众;既不逃避现实,又不投机媚俗。
③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实践,深刻而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即“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④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看见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错误。
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人的社会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但同时又将它不恰当地加以夸大,以至于不能深入地探究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背后所隐藏的真正原因。
⑤有力的批判了自然主义历史观。
自然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即社会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或者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它看到了自然条件或自然属性对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又夸大了这种作用,夸大了社会与自然的同一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摘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用科学的实践观指导生活,明辨真理,批判创新,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社会生活马克思的实践强调主体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实践理解人,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也是实践的。
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明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物质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与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结果都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自觉地能动性,只有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意义。
实践也具有社会历史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在实践中创造了人类社会。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也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
实践体现了人的社会性,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并且发展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在实践中产生,实践创造了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社会活动制约人对自然的改造,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人类社会。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实践。
实践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原则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作用。
一、实践之于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验证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对世界进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直接接触和感官的感受来认识事物的,而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和推理来得出结论。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明确事物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主体地位,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基础和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推进认识的发展,不断认识到新的事物和新的规律。
二、实践之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密切关系。
实践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和基础。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各种不同形式的意识的客观表现者,他们的争论关于世界历史的观点……转换为意识只是因为这些哲学家们受到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影响。
”也就是说,社会变革是驱动认识变革的基础。
实践是社会变革的基础,无论是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还是社会制度的变革,都离不开实践的推动。
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实践来改造社会,解放生产力,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通过实践,我们能够发现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并通过实践改变现实,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实践之于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将实践作为人的解放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各种束缚和压迫中解放出来。
实践是人们改造自身和社会的手段,通过实践,人们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自由和独立。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不仅是物质上的实践,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总结起来,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它是认识论、社会变革和人的解放的基础。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不断认识到新的事物和新的规律,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我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去考虑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去考虑这个系统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实践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发生相互关系的纽带和手段,既然如此,我们便要问四个问题即:人类社会与自然为何会通过实践产生关系、怎样产生关系、产生怎样的关系以及其最终导致的结果。
首先为何会通过实践产生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人类能且只能通过实践活动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其解释是客观世界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且人类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因为世界有其客观性和规律性,这些也都是我们所能认识的,这就决定了实践观的唯物性和可知性;原初的自然界并不是完全的适合我们人类生存和满足我们的需求的,于是要通过实践对世界进行相应的改造。
然后是怎样产生关系,那就牵涉到了实践运用机制,即人类通过自身需求,制定目标方案、实施实践方案、依据方案目标进行实践控制、反馈调节,最终便是总结以为以后实践作指导,当然,这个过程肯定会是交互式的闭环反馈调节,否则就会失衡。
接着便是产生了怎样的关系,就目前而言,人类社会与自然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建立的关系并不恰当,环境恶化、生态危机、能源危机、水资源危机等等都是具体事实的体现,通过对历史的的总结,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应该是平衡的,即其中要有一个度,而不是人类驾驭自然抑或人类人类坚决不能亵渎自然,当然,这个度,也是要通过人的具体实践经验才能很好的把握的。
最后便是最终导致的结果,这里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达到目的之外的副产物,或者说是生存需求满足后的副产物。
在实践过程中远古人类脑容量逐渐增大,心智不断发展,于是便有了现代人;在实践中对自然的认识的知识的总结和探索便有了科学,科学是对经验的超越;在实践中产生了艺术、音乐,这些是对自然界的超越;产生了宗教,这是对世俗生活的超越;产生了真、善、美、君子和西方所谓的绅士,这是对人性的超越,我们可以这样说,远古人类在长期的进化实践和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原初的善恶对错真假观念,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道德的雏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总结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有两方面含义:(1)实践的一般本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实践的特殊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
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
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
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3.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
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②社会关系实践。
是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③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首先包括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
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1、本质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篇1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学习到了: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是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时间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重视事实,抓住“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
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么一句初听生疏,深究却陌生的话,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曾一度深深的影响了我。
大家都在说“大学生眼高手低”或“大学生能力不行”等的话,大一刚入学时听到这些话,我是很不服气。
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我觉得,如果再按现在这种方式生活下去,我们比“眼高手低”和“能力不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此,我根据实际情况,一方面现在努力学习。
一方面也试图通过前辈的经验为自己制定以后的一些计划。
虽然现在的计划实施遭到挫折,但是只要我“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一切的艰难困阻也不过是我化之为动力的有利因素罢了。
二.事物的对立统一首先,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是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些事物存在的客观本质。
而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原理包括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
这两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并探讨其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真知。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只注重空谈、抽象概念的形而上学方法论,强调理论必须与实际联系起来。
在实践观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不断实践、实践发展。
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提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原则,强调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和完善。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论实践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主要包括辩证的观察方法、辩证的思考方法和辨证的方法论。
1. 辩证的观察方法辩证的观察方法是指在实践中对事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观察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者通过辩证的观察方法,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2. 辩证的思考方法辩证的思考方法是指在实践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这种思考方法强调研究人们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对矛盾的矛盾进行分析和研究,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3. 辨证的方法论辨证的方法论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实践统一起来的方法论原则。
它强调实践必须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准确认识之上,必须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推动实践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在中国的应用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实事求是。
这一思想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实践,如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等。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总结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总结在实践中观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从理论中汲取智慧,更能够通过实际行动来检验和验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可行性。
下面,我将总结我个人在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感悟。
一、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社会发展中的个体作为马克思主义观察者和实践者,我们不能忽视人的因素。
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还是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人始终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将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社会中的个体,并通过改革与发展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福祉。
二、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
只有通过不断革新的思维和实践方式,我们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改革创新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倾听民意,主动获取社会信息,及时调整和优化相关政策和制度,使社会得以更好地适应变革的需求。
三、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全面进步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的指导作用,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在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需要更加客观、全面、合理的观察和认识,要摒弃主观臆断和片面看问题的观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应对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是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
在实践中,我们要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特殊关注,采取措施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通过依法治国、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教育和就业政策等,切实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坚持国际合作,推动世界进步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仅仅适用于国家内部的实践,也能为推动世界各国的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支持。
在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国际合作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经验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并与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全球性的挑战。
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反思

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反思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纯粹理论的实践化和思想的社会实践的认识论。
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的认识论出发,坚持以人的创造为核心,认为世界是人创造的,可以以人的活动来改造,因此,历史与社会都是由不断发展完善的活动和实践创造的。
马克思实践观在当代反思着重考虑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发展经济可持续性,支持年轻一代参与社会,促进人类、自然和社会之间和谐共处等客观要求。
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与时接轨,以研究新问题,创新政策和做出更好的选择的社会责任的责任心,来激发各方的创新活力,树立更宽广的目光,从国际社会力量的角度来反思,在未来发展中更具有活力。
此外,马克思实践观还着重考虑把人们理解为活动和变化单元的问题,保障参与者的权利,培养以人为本的合作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发挥个体的智慧和才能,带来新的思维,
提高参与者的参与度,反思符合当前社会现实的常态。
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反思,最终的目的是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证所有人的发展成果。
因此,在构建社会公平,支持可持续发展,激励年轻人参与社会活动,建立人与自
然和谐共处的文明理念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反思,并落实到实践中,以实现社会发
展社会转型的发展理念,从而获取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观说到马克思主义,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从初中开始一直到现在研究生,每学期都在学习马克思主义,而且都是必修课,在高考,考研中,马克思主义都是必须要考的内容。
对马克思主义陌生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都和实际生活看似距离很远,不能真切的看到它的存在。
但是我发现我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知不觉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去看待和思考一些日常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去指导我解决实际问题。
可能这就是我学习马克思主义对我的帮助吧。
下面我就浅谈几点我这些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认识吧。
首先从整体上,马克思主义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
在这里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感兴趣,因为它是一门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在考研的时候我学习了它的部分类容,觉得说得很有道理,下面我将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解释。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我了解不是很深,我将在文章最后浅谈一些我对这两方面的粗浅认识。
首先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对认识的作用观点很认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能提高人对事物的认识,人们通过对事物认识的提高反过来又指导对事物的实践。
我举个我学习上的例子说明。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我深知计算机世界的知识是爆炸级增长的,一个人不可能在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如果能再一个计算机细分领域取得一些收获就已经很不容易,而作为刚上研究生的我在目前做项目的过程中由于对所要研究的数据库方面内容之前不是很了解,那么自然而然的就必须从零基础开始学起,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刚开始可能就是按照书本的指导通过计算机去实现书上的内容,那么在通过计算机实现的这个实践过程中我明显感觉我对数据库方面知识开始入门了,对它有了新的认识,心里会说:原来数据库时这么回事。
接着我尝试着把我对数据库新的理解通过实践去验证,当然有的是错的,有的是对的,如果是对的,那么这些就是之前的实践对我认识在起作用,而且即使被验证是错误的认识,那么通过实践我又知道我原来有些认识是错的,这样我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就可能避免走弯路,那么这样看来这也是实践对认识的积极作用。
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通过实践改造世界,不断促进社会的进步。
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理论上的认识还是实践中的应用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实践观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世界。
实践观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使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性的社会理论,是为改造社会而产生的。
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二、实践观指导我们转变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实践观促使我们更关注实际问题,注重实际行动。
通过实践观,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并转变自己的世界观。
实践使我们明白,只有关注和解决具体问题,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只有当我们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深入实践,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变革。
三、实践观促进我们从实践中认识规律实践观使我们明白,实践是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和运用规律的源泉。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才能有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实践。
实践观的应用,不仅能提高我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也能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四、实践观推动我们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内容是解决实际问题和实现社会改革。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实践观的指导下,我们能够站在实践的角度,分析问题的实质,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实践观警示我们防止教条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警示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防止教条主义的倾向。
实践观告诉我们,只有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实践和反思,才能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实践的效果。
实践观提醒我们,不能停留在“书本”上,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强调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根本力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对理论认识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必须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积累经验,不断纠正和完善理论。
在实践中,人们能够感知客观世界的规律,认识到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并通过理论反思指导实践,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二、实践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推动社会的发展。
实践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生产实践,还包括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实践。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认识到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并通过改革和革命来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三、实践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实践是人们实现自己理想追求的途径,通过实践,人们能够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四、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化和发展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和深化了自己的理论。
实践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够不断修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五、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指导作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动力和决定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实践基础、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够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实践对理论的指导作用、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贡献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都使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改变世界

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真知。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实践不仅仅是指经济活动或实际操作,而是一种在社会实践中逐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实践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的基础,也是思想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改变世界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实践包括物质生产、政治斗争和科学实验等各种社会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改变客观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客观世界。
通过参与和实践这些活动,人们能够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识水平。
二、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未来的构想,都是建立在对实践的认识和改造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动力,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改造社会才能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幸福。
三、实践是理论的依据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实践和理论是密不可分的。
实践不仅仅是理论的依据,也是理论发展的动力。
理论是由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认识汇聚而成的。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提升,也是指导实践的指南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改变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实践的理论分析和指导,马克思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力。
不论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还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社会变革的指导和推动。
四、实践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实践不仅仅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实践是平民在新社会中积极参与的基础。
社会主义实践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人民的实践为基础,必须紧密依靠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只有通过广泛的群众实践,才能够不断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简单看法

一: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作为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一直就在哲学家们的考察范围之中。
康德是首次把“实践的概念引入到哲学中。
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基础,是马克思批判的借鉴吸收先哲们的菁华。
特别是在批判的改造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的基础上锁创造出的接触的实践结果。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人类哲学史上唯一真正科学的实践观。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特征的集中体现, 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精髓和核心内容。
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历史发展为当代实践提供了世界观的指导和方法论的提示。
在马克思看来, 作为实践主体的不是精神、理念, 也不是纯粹自然的个人或抽象般的人, 而是现实的历史的人马克思所指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以实践为中介的能动的关系, 实践范畴解释了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本质, 阐明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辩证转化的基本途径。
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这里首先肯定了实践活动的对象性质, 即它是以人为主体的, 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 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化为对象, 创造客体,以表现和确证自己是对象性的现实的人, 表现和确证自己的活动是对象性的活动, 而更重要的是, 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 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动物是在消极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 动物的存在方式是其本能活动, 而人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
因此, 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认为, 实践是主体的对象性的活动,主体对象化必须通过对象性活动才能实现。
主体对象化是主体对象性活动的结果。
生产活动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
正如马克思所说: / 不仅在客体方面, 而且在主体方面, 都是生产所生产的0, / 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 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0, / 在生产中, 人客体化, 在消费中, 物主体化0人作为主体所以是现实的、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是因为他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化为对象。
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它提出了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现
象的深刻分析,为我们理解和改变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在
学习和思考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冲突
和对立。
只有通过阶级斗争,劳动者才能夺取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主
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而生产关系的束缚
则是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只有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才能实现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另外,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
实现社会的彻底改变。
因此,我们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积
极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刻而丰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的思想武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变世界。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我对马克思实践观点的理解

来 解 决 。但 是 . 尔 巴 哈 也 没 有 能 真 正 理 解 人 的 实 践 活 费
动 . 所 理 解 的 “ 践 ” 过 就 是 吃 喝 、 用 等 一 般世 俗活 他 实 不 享
动 。 J 马 克 思 所说 的 “ E如 从前 一 切 唯 物 主 义 包 括 费 尔 巴
命 的 生 活 。 生 活 活 动 的 性 质 包 含 着一 个 物 种 的 全 部 的 特
自然 的 物 质 变 换 过 程 是 客 观 的 物 质 过 程 。但 是 必 须 指
或 是 更 动 它 们 , 造 它 们 , 变 它 们 的 形 状 。 消 它 们 的 改 改 取 性 质 。 是 让 它 们 互 相 影 响 。在 黑 格 尔 看 来 实 践 是 人 获 或 得 自主 意 识 , 为 独 立 体 . 有 自由 特 质 并 清 除 外 在 世 成 具 界 的 自在 性 . 之 成 为 人 的 享 受 对 象 的 必 备 条 件 之 一 。 使 在 这 种 理 解 中 . 格 尔还 明确 谈 到 了实 践 的 主要 表 现 形 黑
我 对 马 克 思实 践 观 点 的理 解
程 荣
( 昌航 空 大学 马克 思主义 学院 , 南 江西 南 昌 3 0 6 ) 3 0 3
“ 践 ” 念 是 马克 思 哲 学 首要 的 基 本 的概 念 , 马 实 概 是 哈 唯 物 主 义 的 主 要 缺 点 是 , 事 物 、 实 、 性 , 是 从 客 对 现 感 只
第 l 8卷 第 4 期 泰 山 乡镇 企 业 职 工 大学 学 报 V L 1 O 4 O .8 . N 21 0 1年 1 J U N L OFT IHA O 2月 O R A A S N T WN H P E T R R S O K R ’ N V R I Y S I N E P IEW R E S U I E ST D c 0 1 e ・2 1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心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心得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一名学习者,我深深感受到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我不仅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下面,我将分享我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让我认识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这一观点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不同社会阶级、不同社会群体会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在以往的认知中,我常常将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归因于个人的意志力和道德水平,而忽视了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我开始更加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对个人的塑造作用,从而更加客观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
其次,学习马克思主义让我认识到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这一观点让我明白了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来自于被压迫阶级的反抗和斗争。
在以往的认知中,我常常将社会变革归因于个别英雄人物或者某种先进理念的传播,而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我开始更加关注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变革的进程中。
此外,学习马克思主义让我认识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条件。
这一观点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在以往的认知中,我常常将社会进步归因于个别企业家或者政府的政策措施,而忽视了科技创新和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我开始更加关注科技创新和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更加关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最后,学习马克思主义让我认识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一,强调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是认识的起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实践是认识的起源和基础,只有将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实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指出:“人的感性认识不是通过感觉直接从事物上反射到人的头脑中去,而是从事物出发,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在事物上反射回来的。
”这表明了实践对于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真理的来源和标准在于实践。
只有实践能够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不断发展和更新的。
只有通过实践不断纠正和发展理论,才能使理论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
三、实践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主要力量。
只有通过实践改变客观环境,才能使人们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实践是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去改变现实,才能够改变人类社会的命运。
四、实践是人的活动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活动的本质。
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创造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
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
实践观的核心思想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论,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改造现实、创造美好未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由马克思、恩格斯
等人提出来的,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和行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验证和确定一个理论的正确性,只有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才能真正
了解问题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在于它提出了一种新的认识与实践的方法,打破了传统的
思维模式和教条主义,让人们明白了理论知识必须具有实际的指导与应用价值。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强调的“把理论联系于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原则,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们必须根据实际
情况,对所接受的理论进行检验和考察,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
化。
实践观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在教育活动中,注重实践、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解
决问题,是实践观的具体体现。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实践观在教育中的贯彻落实,也能激发学
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意识,以实践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掌握真实的社会生活现象,提
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总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它深刻
地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和指导思想。
同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实践观的贯彻落实,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现实
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对于我们认识和改变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价值进行探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否认任何抽象的理论可以独立存在。
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来获取经验、积累知识,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和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以各种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我们通过实践获得新的认识和经验,然后再将这些认识和经验应用到实践中去,进一步改变和丰富我们的认识。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改造世界的动力。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改变社会现实,推动历史的进步。
历史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探索和创新。
实践不仅包括对自然界的改造,也包括对人类社会的改造。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强调无产阶级只有通过实践斗争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实践观赋予了革命者改变社会现实的信心和力量。
三、实践是理论发展的依据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检验和实证,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
实践是理论发展的依据,也是理论应用的检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出的理论,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分析得出的。
这些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也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指导和方法。
但是,这些理论并不是孤立的、准确的描述,而是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发展的。
四、实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不仅仅是改变世界的手段,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不断地开拓创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实践是一种能动的、自主的活动,它可以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人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一些见解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这种唯物主义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自然界对人的优先性,它把主体——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
其显著特征是把实践作为唯物主义哲学思考的一个重点。
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实践,亦即马克思所称的“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其理论表现则是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其实践观。
从理论来源上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立离不开黑格尔、费尔巴哈、卢梭,康德,歌德、费希特等前人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欧洲理性主义觉醒的时代,理性主义出于反对宗教唯心主义的需要,把精神同物质、人同自然界对立起来,而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却把人同自然界越来越密切地统一起来,并使自然和社会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实践观的扬弃和超越。
马克思既不把实践看作是纯思辩的理念活动,也不认为实践只是饮食男女等物质活动,而是它理解为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
他立足于劳动生产的基础上阐明这种现实的感性活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活动。
劳动使世界两重化为自然和社会,同时又使自然史和人类史深成一体,它是人类一切实践的基本形态。
任何实践的过程都是人借助一定的手段,不仅改变客观对象的形式,让对象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在对象中实现了预定目的过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劳动过程的要素明确规定为: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又说,这种活动是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
其中目的和手段最能体现劳动实践主体的能动性。
因为目的是实践活动的内在尺度,表示主体统摄客体,复制客体,创造客体,实现客体主体化的意向和目标。
目的贯穿于实践的始终,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物化,在实践结束时转化为具体的物质产品。
实践活动正是从主观目的过渡到客观实在的不可缺少的中介,它体现了人的主观目的性和事物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后者只有本能。
人的劳动实践,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上的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从实践的手段来看,一定的生产工具体现着人类理性机巧,以及人类本质力量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展。
马克思指出:“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
借此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充分显示出人是万物之灵。
劳动工具可以拓展物质变换的空间,加速变换的速度,提高变换的质和量,使客体的自发运动形式向人的自觉活动形式变换,创造出愈来愈丰富的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实践主体的劳动能力及其发展主要体现在实践手段的发展和更新上,而手段的改进和发展反过来又加强实践主体对客体对象世界的改造,手段标志着人类实践水平的质量和发展程度。
所以马克思把劳动工具的发展水平作为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标志。
实践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的变换活动,表现出人的自觉能动性,更重要的,它是社会历史的过程。
实践体现着自然过程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
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恰恰是理解两者双重统一的关键,这一点是崇尚自然的旧唯物主义者所不了解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及其不彻底性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早在青年时代,马克思就把“感性”看作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媒介,认为通过这媒介如同通过焦点,会点燃世界之光。
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高》中明确地指出,这种感性媒介就是劳动,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并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一句话,劳动是人的类本质。
他在《资本论》中对劳动过程作了深刻的剖析,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
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古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
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
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作为人身外的自然界是物质的,人自身(作为劳动力)也是物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传导物——工具,也是物质的。
因此和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是客观的物质过程。
但是必须指出,劳动实践过程不是自然自身之间的过程,而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以大自身的发展来规范物质变换的活动。
人以外的动物,都把自身周围世界当成既定的东西,即不可改变的环境来接受,它们还没有从自然界中发分离出来,因此也就不能以主体的身份同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活动。
唯有人是与自然界既相统一又相对立的力量,它通过劳动实践将封闭在自然界内部的物质能量开发出来,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等等,直至人自身智力的开发。
随着劳动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活动就愈广泛深入。
人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在夺取天地造化之功,使自然不断人化,同时也改变自身,并创造出一个人的世界——人类社会。
劳动使世界两重化为自然和社会,同时又使自然史和人类史深成一体,它是人类一切实践的基本形态。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首先表现为自然生成为人的历史过程。
人不是单纯自然选择的产物,而是通过实践劳动而生成的。
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
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
”从人类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动物在转变为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是经过漫长的劳动,人才超越了动物的本能状态,从其余动物中分化出来,使自己成为人。
最终,劳动也将“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
”实践是自然的存在和自觉的社会存在的统一,既体现了自然尺度,又体现了社会历史尺度。
实践的社会历史过程性还表现在,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始终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和社会关系。
离开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的物质变换活动就不可能进行。
总之,无论是劳动生产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都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借助于人们一定的交往形式来进行的。
其中,物质交往活动是一切其他交往活动的基础,这是我们关注的主题。
生产关系就是生产领域中交往活动的固定化了的模式。
马克思指出,个人“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同时由于这种交往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所以正是个人相互间的这种私人的个人的关系、他们作为个人的相互关系,创立了——并且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
“现存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即创造了物质财富,又创造了自身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实践活动不仅从内容而且从形式来说,都是社会性的。
人们由交往而联结成为社会主体,即使就个人活动而言,不仅我进行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是社会(通过交往)给予的,而且我自身的存在也是社会的活动,因为我用我自身所做出的东西,就是我为社会做出的,从而意识到我自身是社会的存在物。
可见,正如社会本身创造着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创造着社会,无论社会和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历史的实践。
用马克思的话说,即“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可以不再听凭个人利益的盲目争斗而自发地形成一些规范、规则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可以依靠社会的自觉力量,通盘协调各种利益,努力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做到人民较为满意。
无产阶级实践的巨大力量,首先在于它能造就越来越多目光远大,富于牺牲精神并富有个性的新人,从而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奠立基础。
这样,把握马克思的实践观就有两个基本点:其一是直接现实性。
凡可称之为实践的,一定是对独立的对象性存在进行有效改造的活动,因而同一切唯心的实践观相区别。
因此,尽管实践的范围极其宽泛,每一种实践形式都有其存在的根据,而根本制约它们的,不是意志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条件。
其二是普遍性。
实践决不像人们所直观的那样凌乱,那样狭隘,事实上,它是人类进步趋势的坚实基础,具有普遍性统一性的品格。
两个基本点的有机统一,使得马克思的实践观真正做到了科学与价值,现实与未来的统一。
而割裂这两个基本点,必然把马克思的实践观不是思辨化,就是实证化。
应当看到,实践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感性活动,直接现实性是其基本品格。
生产生活总是各种实践形式最深厚的基础,这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本末倒置的。
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走向21世纪根据上述分析,马克思的实践观本身就是科学性和革命性、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作完整的把握,在我们今天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经过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实践第一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
实践的发展过程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已将实践提到世界观的高度,明确地宣称他们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哲学的任务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由此,“实践”应当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是机统一的整体,这个统一的基础,不是别的,正是实践。
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不能想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