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子的德育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道德的起源

孟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性皆善的理论。孟子认为,人之所以皆善,是因为人皆有“四心”。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有恻隐之心,便能仁爱怜恤;有羞耻之心,便知礼义廉耻;有辞让之心,便会恭敬谦让;有是非之心,便晓去取正误。因此,恻隐之心,也就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也就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也就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也就是智的萌芽。“四心”分别与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相应,成为这四种道德的萌芽和开端,这便是所谓的“四端”。“四端”绝不意味着人性和道德的完善,而仅仅是完善人性和道德的开端而已。孟子的性善说包含着对人的道德起源问题的探讨,带有浓厚的先验论色彩,强调了人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后天的“尽心”、“知性”“知天”和“养性”,使人的善性最终与天道相合,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关于道德的目标

既然人天生就有“四心”和“四端”,那么世界上何以会有众多不善的人?这是孟子性善说所面临的强有力的挑战。为了使其性善说无懈可击,孟子强调了后天的个人道德修养的努力程度和社会环境状况对完备人性和道德的重要作用。他在《告子上》中,以牛山的草木作喻:牛山绝非不长草木的不毛之地,其所以没有树木,是由于人为的砍伐破坏。因此,人的天赋的善性也需要后天的培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他还明确指出:丰年少年子弟依赖好收成好吃懒做,在荒年少年子弟巧取豪夺,这并非他们天赋的秉性如此,而是后天环境使然。基于上述思想,孟子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著名命题。这里,他肯定了人人都有成为尧舜那样圣人的可能。他说:“舜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这个问题既包含有对“四心”、“四端”这一“为尧舜”的前提条件的认可,更包含着对能否“为尧舜”在于自身的努力的强调。孟子不仅仅提出了德育的目标要成为圣人,还指出了完备人性和道德的具体措施:首先,要“求其放心”,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把丧失的仁爱之心不断的寻求回来,不让天赋的“四心”散失;“反求诸己”,使其不断充实。这实际上是强调了人的后天的自我道德完善。其次,要高度重视“居养气,移养体”(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奉养可以改变人的体质)这一事实,万不可忽视后天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完备人性和道德两者之间的矛盾。第三,是“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重视整个社会的道德教化,使人们的天赋善性日趋完美。

三、关于德育的途径

孟子高扬着性善论的旗帜,他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一命题把人从传统的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他反复论证了怎样实现人自身的价值问题,强调要通过理想人格的砥砺这一途径来实现人的自身价值。要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必须培养自己的理想人格,完备天赋的善性和道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便是通过砥砺理想人格而达到的最高的道德精神境界。然而砥砺理想人格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个充满艰难曲折的人生旅程。为此,孟子强调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实现人的自身价值。他为后世留下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不仅仅赞颂了在贫困、忧患中崛起,在重重艰难险阻面前不畏缩,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壮丽人生,而且闪耀着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之光。当论及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时候,孟子特别强调人们在关键时刻的自我选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生”和“义”不可兼得,在两者激烈冲突的关键时刻,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便彻底的显示出来,承认一方的价值,便否定了另一方的价值。对此,孟子明本末,知轻重,识大体,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神圣命题。此后,“舍生而取义”便成为了儒家人生价值观中最辉煌的篇章。

孟子的德育思想哺育了华夏民族,形成了崇尚气节,坚持真理,坚忍不拔,真气凛然的民族品格,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程中,重温先哲孟子的这些思想,将给我们积极的启示。

浅析孟子的德育思想

史宁菊

(陕西省澄城县王庄中学陕西澄城715203)

摘要:孟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儒家学者,他主张性善论,注重道德教育;强调后天的个人道德修养的努力程

度和社会环境对完备人性的重要作用;强调通过人格砥砺和关键时刻舍生取义来实现人的自身价值。

关键词:孟子德育思想起源目标途径

【德育美育】

14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