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的大体解剖和X线下大致分段

合集下载

胸部影像解剖剖析

胸部影像解剖剖析
胸部影像解剖
胸部正侧位像
胸部
胸壁 纵隔 气管支气管 肺门
肺叶 肺段 胸膜 膈肌
(一)胸 壁
(二)纵隔
两侧胸腔之间的器官和 组织的总称
正常胸部X线解剖
纵隔:有四分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等
在胸部侧位片上将纵隔分为前、中、后及上、中、下 九个区(如图),前纵隔系胸骨之后,心、升主动脉和 气管之前的狭长三角区。中纵隔相当于心、主动脉弓、 气管及肺门所占据的区域。食管前壁为中、后纵隔的分 界线。食管以后和胸椎旁区为后纵隔。自胸骨柄、体交 界处至第4胸椎下缘连一水平线,其上为上纵隔,肺门 下缘的连线,约第8胸椎下缘水平,其下至膈为下纵隔。 两条水平线之间为中纵隔。
3
左锁骨下动脉 2.左颈总动脉 3.无名动脉
4.右头臂静脉 5.左头臂静脉
1111
1
2
(3)动脉弓层面

3

2

4 1





2


1



1



2


4

2

3

1

1.左心房 2.左心室 3.右心房 4.右心室
(三)气管支气管
1.气管、主支气管
41
1. 斜 裂
少血管带 线状阴影
2. 水 平 裂
三角形少血管区
(六) 肺 段
第一胸肋关节层面
1尖段、2后段、3前段、1/2尖后段、6背段
• 气管杈层面
2 后段、3 前段、1/2尖后段 、6 背段
中间支气管层面
3 前段 6 背段

胸部解剖+图谱课件

胸部解剖+图谱课件

胸部解剖+图谱
48
左侧面观:
前方:膈神经 心包膈血管
后方:迷走神经 胸主动脉
上方:主动脉弓 下方:肺韧带
胸部解剖+图谱
49
食管上、下三角
食管上三角: 由左锁骨下动脉、
主动脉弓、脊柱围成。 内容:食管上段
胸导管
胸部解剖+图谱
50
食管下三角:
由心包、胸 主动脉、膈肌围 成。
内容:食管下段
迷走神经
胸部解剖+图谱
胸部解剖+图谱
21
肋间血管神经在 肋沟处的排列从上到 下为:
肋间静脉 肋间动脉 肋间神经
胸部解剖+图谱
22
肋间后血管和肋间神经主干在肋 角处发出小支沿肋沟和下位肋上缘前行。
胸部解剖+图谱
23
胸膜腔穿刺:
在胸后壁应稍 靠下位肋骨上缘进 针。
在胸前壁应在
肋间隙中部进针,
以免伤及肋间血管
神经。
胸部解剖+图谱
42
支气管肺段 (肺段):
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 组织为一个肺段。左、右肺各有 10个肺段。 每个肺段略呈圆锥形, 尖向肺门。
胸部解剖+图谱
43
纵隔mediastinum
内容 1. 概念 2. 周界 3. 分区及内容
胸部解剖+图谱
44
1. 概念
胸腔内左、 右纵隔胸膜之间 的全部器官、结 构与结缔组织的 总称。
胸部解剖+图谱
45
2. 周界
前界:胸骨 后界:脊柱胸段 两侧:纵隔胸膜 上:胸廓上口 下:膈
胸部解剖+图谱
46
3. 分区

胸部正常解剖

胸部正常解剖
两侧相同点主要有: 前方均有心包膈血管、膈神经;后方均有迷走神经;上 方均有一血管弓。
(一)纵隔左侧面观:
前方:心包膈血管、左膈神经; 后方:左迷走N、食管、胸主A及胸导管; 上方:主A弓、左锁骨下A、左喉返N、动脉导管韧带; 下方:肺韧带;
精品课件
(二)纵隔右侧面观:
前方:右心房、右心包膈血管、右膈N; 后方:右迷走N食管丛、食管右缘、奇V; 上方:奇V弓、上腔V、气管、食管等; 下方:下腔V、肺韧带;
2、CT扫描显示胸部横断面影像,软组织分辨率高, 无常规X线检查中影像重叠的缺点,CT常规采取肺窗和 纵膈窗两种窗宽和窗位进行观察。(肺窗:窗宽 800~1500HU,窗位-800~-600HU;纵膈窗:窗宽 300~500HU,窗位30~50HU)肺窗上肺组织显示清晰,尤 其是高分辨率CT。纵膈窗图像上纵膈结构显示清晰,结 合CT增强,效果更好。
精品课件
三、肋间结构
肋间肌、肋间血管神经、肋 间动脉环。
肋骨骨折时,易伤及血管。
精品课件
四、胸膜、胸膜腔及 胸腔
脏层胸膜 壁层胸膜 肋胸膜 膈胸膜 纵隔胸膜 胸膜顶:高出锁骨内侧1/3 上方2-3cm. 胸膜腔:左右各一,常呈负压。
精品课件
五、肺
1、肺的分叶
肺为胸部一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左肺由从后上斜向前下 的一条斜裂,将左肺分为上下两叶。右肺除斜裂外,还有一条 接近于水平方向的右肺水平裂,将右肺分为上、中、下三叶。 肺分一尖一底两面两缘。
3.剑突:剑胸结合处平 对T9。
精品课件
4.肋弓:是肝、胆囊和脾的触诊标志。两侧肋弓与 剑突结合构成胸骨下角,约70-110°。
剑突与肋弓构成剑肋角,左侧剑肋角是心包穿刺常 用进针部位。
精品课件

胸部X-ray基础-精品医学课件

胸部X-ray基础-精品医学课件
肺小叶. 肺门
肺野与肺带(X-RAY)
肺纹理(lung markings)
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影. 由肺动脉、 肺静脉 、支气管组成
观察点 : 多少、粗细、 分布及有无 扭曲、变形 和移位。
气管与支气管
肺实质与肺间质
肺实质为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及结 构.包括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及肺泡壁。
胸腔积液(pleural effusion) 游离性:少量 中等量 大量 局限性:
– 包裹性积液(encapsulated effusion) – 叶间积液( interlobar effusion) – 肺底积液( subpulmonary effusion) – 纵隔包裹性积液( mediastinal encapsulated
位于两肺中野内带第2-5前肋. 左侧比右侧高1-2 cm. X-ray右肺门呈‘>’状,由
上部、下部、肺门角组成. 左肺门呈‘,’状,由上部、下
部. 侧位片两侧肺门重叠,右侧偏
前呈‘,’状.
肺门(hilar)
右肺门上部由右上肺V、 段间V近段、上肺A、段 A 起始部、上叶B及段B 起始部、最外缘由上叶 后V或偶为上肺V后下干,
左肺:上叶:斜裂 前.下叶:斜裂后.
肺段(segment)
肺段:每个支气管的分支与所属的肺组织。 肺段呈圆锥形,以段支气管入口为尖,朝向肺门。 肺段之间借结缔组织和肺静脉段间支分隔,偶尔有小动脉及
小支气管越过界限,但肺段基本上是一独立单位。
肺门(hilar)
主要由肺动脉、静脉、支气 管组成.
渗出性病变常见于肺浸润或实变,如各型肺炎、 浸润型结核、肺出血及肺水肿等。
肺部病变-渗出

1胸部正常解剖[1]

1胸部正常解剖[1]
(一)纵隔左侧面观:
前方:心包膈血管、左膈神经; 后方:左迷走N、食管、胸主A及胸导管; 上方:主A弓、左锁骨下A、左喉返N、动脉导管韧带; 下方:肺韧带;
(二)纵隔右侧面观:
前方:右心房、右心包膈血管、右膈N; 后方:右迷走N食管丛、食管右缘、奇V; 上方:奇V弓、上腔V、气管、食管等; 下方:下腔V、肺韧带;
左、右部:容纳肺和 胸膜。
中部:纵隔占据。
胸廓的解剖示意图
胸廓上口
肋软骨
肋骨
1-7为真肋,8-12为 假肋,其中11~12对 肋骨前端游离于腹 壁肌中,称浮肋。
肋弓
胸骨柄
胸骨角
(两侧平对 第二肋,约 平对T4下缘)
胸骨体
剑突 胸廓下口
境界
上界:以颈静脉切迹向两侧- 锁骨-肩峰-C7棘突与颈部交界。
3、MRI扫描可进行胸部矢状、冠状、横断及任意斜
面的成像。心肌壁呈现灰色影像,心腔及大血管由于具有 “流空效应”,在MRI图像上呈现黑色无信号影,显示非 常清晰。纵膈内脂肪组织呈现白色高信号影。MRI对纵膈 内结构可清晰显示,但是由于肺组织的MRI信号很弱,故 MRI不能显示肺纹理等结构。
下界:以剑突向两侧-肋弓- 第11肋前端-12肋下缘-T12棘 突与腹部分界。
两侧上部以三角肌前、后缘与 上肢分界。
胸廓上口:由颈静脉切迹、第1肋骨及T1构成的骨 环。与胸部上界不一致。
1胸部正常解剖
(一)体表标志:
1.颈静脉切迹:成人男性平对 T2,女性平对T3。
2.胸骨角:两侧连接第2肋软 骨,是计数肋和肋间隙的标志。 平对T4下缘。
二、纵隔分区:
常用四分法:以胸骨角至T4下缘分界,分为上、下纵 隔,下纵隔再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三部。 上纵隔:胸腺、主动脉弓及分支、头臂V、气管食管等。

胸部影像解剖学·X线摄影

胸部影像解剖学·X线摄影

肺叶、肺段、肺小叶
(1)肺叶: 由叶间胸膜分隔而成;
右肺分为上、中、下三叶;
左肺分为上、下两叶。
(2)肺段:肺段呈锥形,尖指向肺门;
右肺10个肺段,左肺8个肺段。 (3)肺小叶:由3-5个呼吸小叶(腺泡)组成,是肺组
织的基本单位(解剖和功能单位),在X线胸片上不能 显示。
*X线片上的胸膜影为多为叶间胸膜,且多为增厚的胸膜。 *斜裂:正位片上不能显示。 *水平裂:正位片表现为右肺门外1cm处向外走行的
脂肪型
少量腺体型
多量腺体型
致密型
肿块轮廓清晰, 边缘光滑,密度较均 匀并近似于腺体密度
粗大钙化—— 是乳腺良性肿瘤特点
乳腺癌
肿块形状不规则,边 缘不清晰;
细小、砂粒样钙化是 乳腺癌的重要特点。
选择性乳导管造影
适应症:任何一侧性血性或浆液血性乳头溢液的患者。
输乳管
输乳窦 乳头
正常乳腺MRI表现
肺门(hilar): 是肺动、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组织的总合。
位置:肺中野内带第2-4前肋间,左侧比右侧高1-2cm。
肺纹理:在充满气体的肺叶, 可见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 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表示 从肺门向肺野外围延伸的放射 状、条状阴影,随着逐级分支, 纹理逐渐变细。
肺纹理——主要是由肺 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 淋巴管、纤维结缔组织等 构成。
乳腺影像学检查
优点:方便经济、无创伤无痛苦、无放射线 能鉴别囊、实性肿物,正确率96~100%;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了解肿块血供情况; 超声引导下可行肿块定位穿刺
缺点:不能发现微小钙化,因此难以诊断早期乳腺癌
(二)乳腺X线摄影检查
优点:可以检出85~90%的50岁以上患者的乳腺癌 可以显示微小钙化; 可以发现临床未触及肿块的早期乳腺癌

胸腔解剖图谱(1)

胸腔解剖图谱(1)

纵隔 mediastinum
定义:位于左右纵隔胸膜间所有器官和软组织总称. 境界:前—胸骨和肋软骨.后—胸段脊柱.
两側—左右纵隔胸膜.下—膈. 上—胸廓上口. 分部:以胸骨角平面分为上、下纵隔.
前纵隔 下纵隔 中纵隔(心包)
后纵隔
上纵隔
分6层 1.胸腺 2.大静脉架 3.大动脉架 4.气管胸段等 5.食管胸段等 6.胸导管和其它
下叶支气管—主干延续,向后外方,发出B6后,称基底干. 尖(上)段支气管(B6) 在中叶支气管起点下0.4cm,自
下 叶支气管后壁.先水平行走,再向后上方.异物易坠入. 内底段支气管(B7) 起自基底干内前壁,向内下方. 前底段支气管(B8) 起自基底干前外側壁,向下前方. 外底段支气管(B9) 基底干终末支,向外下方. 后底段支气管(B10) 基底干终末支,大多与B9共干,
但留有心包裸区(左4-6肋软骨内側部、 4-5肋间隙和胸骨左下半),心包穿刺. (2)膈部 下腔V穿过 (3)后部 与胸主A和食管相邻 (4)外側部 邻纵隔胸膜,其间有膈N和心 包 膈血管.
内层—浆膜心包
浆膜心包
分2层 壁层—与纤维心包紧密相连 脏层—紧贴心肌层表面(心外膜) 2层在心底大血管根部移行.
心包腔—浆膜心包脏壁2层间的 腔隙.密闭,少量浆液.
心包窦—心包腔内的隐窝
心包窦
心包横窦
位于升主A.肺A与上腔 V、左心房之间.容一指, 直视手术时钳夹阻断2 大A血流. 心包斜窦
位心底后面,在左心房 后方,左右肺V、下腔V 和心包后壁间.直视手 术时可置沙袋于此压迫 下腔V.
心包的邻接
前—胸骨体,第2-6肋软骨 (隔肺和胸膜) 胸骨心包上、下韧带
向下后方. B8,B9,B10异物易坠入,好发炎症和支扩.

1.胸部正常解剖

1.胸部正常解剖
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 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 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
肺起固定、支持作用。
从前向后:上肺静脉、肺动脉、支 气管; 从上到下:左侧最高为肺动脉,前下 为上肺静脉,后下为支气管;右侧最 高为支气管,前下为肺动脉,再前下 为上肺静脉。
两肺门最低均为下肺静脉。
3.剑突:剑胸结合处平 对T9。
4.肋弓:是肝、胆囊和脾的触诊标志。两侧肋弓与 剑突结合构成胸骨下角,约70-110°。
剑突与肋弓构成剑肋角,左侧剑肋角是心包穿刺常 用进针部位。
(二)胸部标志线
1.前正中线: 2.后正中线: 3.胸骨线:经胸骨最宽处; 4.锁骨中线: 5.胸骨旁线:经3、4线中点; 6.肩胛线: 7.腋前线:经腋前襞; 8.腋后线:经腋后襞; 9.腋中线:经7、8线中点;
左、右部:容纳肺和 胸膜。
中部:纵隔占据。
胸廓的解剖示意图
胸廓上口
肋软骨
肋骨
1-7为真肋,8-12为 假肋,其中11~12对 肋骨前端游离于腹 壁肌中,称浮肋。
肋弓
胸骨柄
胸骨角
(两侧平对 第二肋,约 平对T4下缘)
胸骨体
剑突 胸廓下口
境界
上界:以颈静脉切迹向两侧- 锁骨-肩峰-C7棘突与颈部交界。
肺 的 分 叶 示 意 图
肺的体表投影
2、肺段的概念
左、右主支气管---肺叶 支气管(进入肺叶)---肺段 支气管,再经数级分支,形 成支气管树。每一肺段支气 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动脉、 静脉、神经、淋巴管等共同 构成一个支气管肺段,简称 肺段,其结构和功能具有相 对的独立性。
3、肺野的划分
4、肺根的结构
在侧位片上,从胸骨柄体交界处至第4胸椎下缘画一水平线,其上为上纵隔, 下为下纵隔。以气管、升主动脉及心脏前缘的连线作为前、中纵隔得分界,在 以食道前壁及心脏后缘连线作为中、后纵隔得分界。分为前、中、后三区,共 六区。

胸部X-线图解-胸部后前位平片图解ppt课件

胸部X-线图解-胸部后前位平片图解ppt课件

胸部侧位片
胸部自动脉弓造影图解
1: 头臂干动脉 2: 右锁骨下动脉 3: 右颈总动脉 4: 右椎动脉 5: 左椎动脉 6: 左颈总动脉 7: 左锁骨下动脉
肺动脉造影 (动脉相)
1 左肺动脉 2 右肺动脉
肺动脉造影 (心室相)图解:
1 = 自动脉弓 2 = 右肺动脉 3 = 左肺动脉 4 = 肺动脉干 5 = 右心室 6 = 左心室
胸部X 线图解
胸部后前位平片图解
1 = 气管 2 = 锁骨 3 = 自动脉弓 4 = 肩胛骨 5 = 第一肋骨 6 = 后肋 7 = 前肋 8 = 右肺动脉 9 = 左肺动脉
正常胸部侧位片图解
1 = 锥体 2 = 胸骨 3 = 右肺动脉 4 = 左肺动脉 5 = 降自动脉 6 = 升自动脉 7 = 心脏
后前位支气管 造影图解:
1 = 气管 2 = 隆突 3 = 左主支气管 4 = 右主支气管 5 = 右上叶支气管 6 = 右中叶支气管 7 = 右下叶支气管 8 = 到右下肺叶的支 气管 9 = 左上肺支气管 10 = 左下肺支气管
胸部正位片胸部自动脉弓源自影后前位支气管造影胸部自动脉弓造影

乳房的外科解剖(共39张PPT)

乳房的外科解剖(共39张PPT)
乳管内衬有上皮细胞,其基底层(生发层 )明显增生时,可形成不同的病变,如囊 性增生病和导管瘤等。
乳房脓肿切开引流时,应采取放射状切 口,以避免损伤输乳管。
乳房后脓肿容易沿乳房后隙蔓延,宜低 位切开引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乳晕下脓肿应作沿乳晕边缘的弧形切口 。
输乳管窦有储存乳汁的作用,输乳管窦是 乳管内乳头状瘤的好发部位。
乳腺腺泡紧密地排列在小乳管周围,腺泡的开口与小乳管相连。
下界在第6-7肋水平;
女性乳房位于浅筋膜所构成的囊内,上下位据4至5 输乳管共15~20根,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汇集于乳晕,开口于乳头,称为输乳孔。
欧罗巴人种多为圆椎状;
个肋间。上界一般在第2肋水平;下界在第6-7肋 上界一般在第2肋水平;
腋窝淋巴结与乳房的淋巴回流密切相关,通常75%以上的乳房淋巴均汇入腋窝淋巴结内,因此腋窝淋巴结在乳房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
临床意义。 结,继而汇入锁骨上淋巴结;
③一部分乳房内侧淋巴液,经肋间淋巴管 流向胸骨旁淋巴结,继而引流至锁骨上淋 巴结;
④两侧乳房借广泛吻合的浅淋巴管网相互 交通,一侧乳房的淋巴液可流向对侧;
上界一般在第2肋水平;
肌外侧缘淋巴管引流至腋窝淋巴结,再 ② 肩胛下淋巴结(后群):位于腋窝后侧壁肩胛下血管周围,接受项、背、肩部的淋巴回流。
乳晕内含有乳晕腺,为变形的皮脂腺,妊娠时显著增大,称蒙氏结节。
流向锁骨下淋巴结; ④两侧乳房借广泛吻合的浅淋巴管网相互交通,一侧乳房的淋巴液可流向对侧;
乳房的静脉分深、浅两组。 下界在第6-7肋水平;
②乳房上部部分淋巴液可不经腋窝直接 ⑤ 腋尖淋巴结(腋尖群):在腋窝尖部腋血管周围,收集中央淋巴结的输出管以及乳腺上部与上肢伴头静脉回流的淋巴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