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清明》原诗翻译及赏析阅读训练答案

合集下载

【最新清明节的古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最新清明节的古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最新清明节的古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1、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2、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李冠《蝶恋花·春暮》3、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4、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

——周邦彦《琐窗寒·寒食》5、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

——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6、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黄庭坚《清明》7、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春景》8、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

——吴文英《点绛唇·时霎清明》9、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

——周邦彦《琐窗寒·寒食》10、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韩偓《夜深》11、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孟云卿《寒食》12、双缕绣盘金,平沙油壁侵。

——陈子龙《唐多令·寒食》13、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14、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15、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赵长卿《临江仙·暮春》16、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17、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张先《青门引·春思》18、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程颢《郊行即事》19、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

——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20、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赵鼎《寒食》21、东风惆怅欲清明,公子桥边沉醉。

——张泌《满宫花·花正芳》22、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23、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

——王雱《倦寻芳慢·露晞向晚》24、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25、残杏枝头花几许。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鄂州南楼书事(四首选一)黄庭坚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注]崇宁二年,黄庭坚寓居鄂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时作。

诗人刚结束长达六年的贬谪生涯。

(1)结合诗句,简析“接”、“香”字的作用。

(4分)(2)末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参考答案】:.(1)写登临纵目之所见,境界阔大。

表达出月下景物的特殊魅力。

又极具动感和比拟效果。

“接”字写出山川相缪的壮丽景色,接着写夜色中的十里风荷,其特色不在视觉形象,而且清香四溢,着一“香”字而境界全出。

(4分)(2)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通感(或比拟)的手法,借一“凉”字点明了他在山水间逍遥自适的心境。

无论是视觉之“光”,还是嗅觉之“香”,均并作一种“清凉”之感,既切合夏日“追凉”,又蕴涵着玄思理趣。

(4分)译文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

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赏析】:《鄂州南楼书事》是黄庭坚的诗作。

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夜登楼眺望的情景。

“明月”在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有朗朗的明月,才能在朦胧中看到难以区别的山水一色的景象,才知道闻见的花香是十里芰荷散发的芬芳。

特别妙的是诗的后两句,本来只有清风送爽,可是因为皎洁的月光,它那么柔和、恬静,所以诗人觉得清风带着月光,月光就像清风,它们融合在一起送来了凉爽和舒适。

《鄂州南楼书事》描述的情景是:武昌的夏天,热得可怕。

那天晚上,诗人登上高高的南楼乘凉。

他倚栏而望,明月已近中天,皎洁的清辉倾泻而下。

四面的山光与水光相连相映,一片通明;方圆十数里、盛开着芰(菱)花、荷花,凉爽的夜风中,不断有淡淡的芳香扑面而来。

习习清风,朗朗明月,谁也不能对它们管束驱遗,它们慷慨、殷勤地为南楼送来清清爽爽的夜凉,供游人称心快意地消受啊!。

【诗歌鉴赏】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翻译及赏析【诗歌鉴赏】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翻译及赏析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春归属于何处?孤独并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好去处,唤取启程同居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属于何处》注解、寂寞:清静,寂静。

2、并无行路:没遗留下春去的踪迹。

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3、唤取:换来。

4、不料:存有谁晓得春的踪迹。

5、问取:呼唤,询问。

取,语助词。

6、黄鹂(lí):黄鹂:又叫做黄莺、黄鸟。

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笛声非常动听,甲壳类森林中的害虫。

益鸟。

7、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

啭,鸟鸣。

8、求解:懂,认知。

9、因风:顺着风势。

0、蔷薇(qiángwēi):花木名。

品类甚多,花色不一,存有单瓣重瓣,候连春直奔夏,存有芳香,果实味苦。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翻译春天返回了哪里?打听没它的脚印,四处一片蛰伏,如果有人晓得春天的消息,大喊它回去同我们同住。

谁也不晓得春天的踪迹,必须想要晓得,只有问一问黄鹂。

那黄鹂千白遍野之句鸣叫,又存有谁能够懂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到了花开的蔷薇。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赏析《清平乐?春归属于何处》就是北宋知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一首词作,这就是一首感慨时光回去而糖芥的惜春词,作者以婉转的笔法,抒发了对春天消逝的悲痛和遗憾,彰显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爱好、留恋、痴情和崇尚。

上片写下春天的月夜。

作者将春拟人化,起至句提问,既代普雷寻春、惜春意旨,又散发出爱春、伤春情绪。

接着又以对春天的体贴关怀,写下春去无痕。

“若存有”两句用唯美的笔法抒发自己的心愿,写下了对春天的憧憬深情。

下片写下夏季的到来。

作者先以感叹反问代普雷春天已并无踪迹,进一步整体表现惜春的悲痛,接着,想起黄鹂的定可以晓得。

然而,人、鸟语言不通,所以又迎一层苦恼和悲痛。

结尾以黄鹂“飞到蔷薇”写下寻春最后的一线希望也幻灭了,蔷薇表明了夏天已经到来。

《清明》原文及翻译赏析

《清明》原文及翻译赏析

《清明》原文及翻译赏析《清明》原文及翻译赏析1清明二绝·其一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夭邪。

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

翻译街头都是踏青的姑娘们,头上梳着乌黑的双暂,打扮得很漂亮。

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她们随着在花丛中飞舞的蜂呀、蝶呀,做出种种天真娇娆的姿态。

东风,这春天的使者,好像也在过清明节呢,吹得特别柔和。

你看,它吹得来禽开了一树多么美丽的花!注释双髻鸦:又称双鸦,少女头上的双髻。

鸦:比喻黑色,形容妇女鬓发,所谓“双发若鸦”,“云鬓堆鸦”。

妖邪:袅娜多姿。

来禽:即沙果。

也称花红、林檎、文林果。

果味甘美,能招众禽,故名。

创作背景宣和四年(1122),诗人以五绝《墨梅》见赏于宋徽宗,官擢太学博士、著作佐郎。

见赏之后,谪监陈留酒税之前,诗人写下这首诗。

赏析第一首诗描绘的是清明佳节人们户外踏青、游春、快乐嬉戏的美妙情景。

开头一句的“街头”即是指明地点的:春天来了,清明走近,户外的景色这般美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男儿女儿。

可诗人要着力渲染的并非是其他人与物,而是发如墨染,头盘双髻的一群群少女。

她们的笑脸可与春色媲美,她们的腰肢可与杨柳争高低。

徜徉在美妙的春光里,她们个个妖娆无比,几可追蜂赛蝶。

一个“学”字,将人与物糅在一起,既有了错综交杂的色彩,又蕴含了丰富而不俗的韵致,这流淌在诗人笔端的诗句,无不表露出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意。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引向了东风,而且用一“作”字将其拟人化,仿佛那东风也通晓人意似的,特意在这清明佳节之际,催开了一树树争奇斗艳的花朵,来点缀自然,点缀佳节,给游春的人们送上美景,也送上欣喜。

整首诗词句清丽,音节流畅,表情达意浅白酣畅。

《清明》原文及翻译赏析2清明日园林寄友人唐代:贾岛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__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译文及注释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今天是清明节,和几个好友在园林中小聚。

胜:优美的。

《鹧鸪天》黄庭坚原文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黄庭坚原文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黄庭坚原文翻译及赏析《鹧鸪天》原文黄菊枝头生晓寒。

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鹧鸪天》翻译高洁鲜艳的黄色菊花枝头,生发出来一丝微寒,人生短暂别放过杯中美酒,定要把它樽樽喝干。

在那狂风斜雨的时候,冒雨迎风吹奏横笛,在醉态朦胧中,头上插着黄花倒戴头冠。

只要健康地活着,就要奋力加餐,还要随着歌舞的节奏,尽情地玩乐寻欢。

美丽的黄花和斑白的头发相互牵挽,尽可让当今那些媚世的人侧目而视,冷眼相看。

《鹧鸪天》注释1、莫放:勿使,莫让。

2、风前横笛斜吹雨:对着斜风细雨吹奏笛子。

横笛,笛子。

3、簪(zān):插。

4、倒著冠:倒戴着冠儿。

此句暗用山简典故,表现不拘世俗、风流自赏的生活态度。

《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

人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

日暮倒载归,茗芋无所知。

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篱。

"5、加餐:劝慰之辞,意为多饮食,保重身体。

《古诗十九首》:"弃捐弗复道,努力加餐饭。

"6、歌板:一种乐器,唱歌时用以打拍子。

7、黄花白发:老人头上插着黄花,指作者自己。

8、牵挽:牵拉,牵缠。

9、付与:给与,让。

10、时人:势利之人。

《鹧鸪天》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鹧鸪天》作品赏析此词是黄山谷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念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

【诗歌鉴赏】黄庭坚《晚楼闲坐》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黄庭坚《晚楼闲坐》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黄庭坚《晚楼闲坐》原文翻译及赏析
黄庭坚《晚楼闲坐》原文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黄庭坚《晚楼闲坐》翻译
极目远眺,眼里的山色和水光联成一片,凭栏处看去菱花与荷花浮在一起,香气四溢。

清风拂面,明月当头,使得面南而坐的人感到清爽凉快。

四下眺望山水相连,凭栏处十里
之内长满了菱花,荷花,香气弥漫在周围。

清风和明月没有人去管,面南而坐的人会觉得
这两者化为一味凉意漫过心头。

黄庭坚《晚楼闲坐》赏析
《晚楼闲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一首七言绝句,根据《千家诗》里
解释,此诗前一句是环境描写,花香湖光,山色连连,是静夜里一个沉思的好地方。

后一
句就是思想活动,清风和明月如果理解为是象征作者本人,那么他这时的心情就会是化为
一味凉,变得轻松适意起来。

这样理解,结果就是生活没有因为挫折而失色,反而有着馨
香和可以凭栏远目的地方,眼界固然开阔,思想上也变得轻快了。

黄庭坚的诗词全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黄庭坚《早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黄庭坚《早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黄庭坚《早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导读:【原文】:早行黄庭坚失枕惊先起,人家半梦中。

闻鸡凭早晏,占斗辨西东。

辔湿知行露,衣单觉晓风。

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

【注释】:(1)失枕:失眠。

(2)凭:凭定,断定。

③早晏:早晚。

④占:占候,诗中指观察天文现象。

斗:北斗星,古人依靠北斗星来指引方向。

⑤辔:驾牲口的噘子、缰绳。

行露:指路旁的露水,【翻译】:晚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眠,迷糊间又突然惊醒,发现起得太早,人们还在睡梦中。

从鸡鸣声断定时间的早晚,望着北斗星分辨东西方向。

路边的露水沾湿了马络头,衣裳单薄更感到晓风寒凉。

秋阳照射下来形成好多光影,染红了旅途的丛林。

【赏析】:此诗作于熙宁元年山谷赴叶县途中,是山谷早年的作品,描写【阅读训练】:1.这首诗题为“早行”,诗中是如何体现“早行”的?(5分)2.这首诗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诗中诗人的感情有无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首联写诗人辗转难眠,迷糊间忽然惊醒,发现人们还在睡梦之中,(2分)颔联的“闻鸡”“占斗”等词语的运用,以及颈联的早露湿辔、晓风觉寒等描写,都充分体现了旅人行路之早。

(3分) 2.第一问:这首诗看似单纯地在叙事、写景,其实将情感含蓄地蕴含在事与景中,寓情于事,寓情于景。

(2分)第二问:诗人的感情有变化。

本诗前三联以诗人于“人家半梦中”而早起上路,晨鸡啼鸣,路径昏暗难辨,以及“湿辔”之凉与“衣单”之寒等描写寓情于事,写出了诗人早行的孤寂、清冷与寥落之感,(2分)尾联则写秋阳初上,染红了旅途的丛林,以“弄”“吐”字活绘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色调由冷转暖,表现了诗人因爱秋日晨景而心情转向愉悦。

(2分)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导读: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词】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黄庭坚①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②,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释】①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的罪名,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安置,开始他生平最艰难困苦的一段生活。

在黔州贬所时作此词。

②两谢指谢瞻、谢灵运,此二人曾在重阳节戏马台前的群僚聚会上,赋诗为乐。

【翻译】黔中阴雨连绵,仿佛天漏,遍地都是水,终日被困家中,犹如待在一艘破船上。

久雨放晴,又逢重阳佳节,在蜀江之畔,畅饮狂欢。

不要取笑我,虽然年迈但气概仍在。

请看,老翁头上插菊花者有几人呢?吟诗填词,堪比戏马台南赋诗的两谢。

骑马射箭,纵横驰骋,英雄直追古时风流人物。

【赏析】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

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

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

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

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

下三句是一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

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

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

遂逼出催醉二字。

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

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

过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

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

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

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

这比前写纵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

最后三句是高潮。

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念奴娇·断虹霁雨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

偶有名酒,因以金荷 酌众客。

客有孙彦立,善吹笛。

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 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

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 晚凉幽径, 绕张园森木。

共倒金荷, 家万里, 难得尊前相属。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

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注释: 永安城:白帝城。

今四川奉节县城西。

金荷:金制酒杯,状如莲花。

断虹霁雨:雨后初晴,彩虹悬在天空,若隐若现。

桂影扶疏:传说中月宫有桂树,高五百丈。

这里形容桂树枝叶繁茂,阴影很 浓。

此词写于作者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

(1) 开头三句, 作者描写雨后开阔的远景, 用语十分传神。

请从“净”“染” 中任选一词,作简要赏析。

(2 分) (2)上阕词人是怎样从主观上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的,请 作简要赏析。

(4 分) (3)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 分) 参考答案: (1)“净”: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生动地写出了雨水使天空澄清的动 态感。

“染”: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生动地写出了经雨水洗刷的青山鲜活的生 命力。

(2)三个问句,一个反问,一个设问,一个一般疑问,整齐中富于变化, 表达十分灵动;运用想象、比喻(联想)等手法,让嫦娥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 出来,旧典翻新,想象奇特。

(每点 2 分) (3)抒发了作者身处逆境乐观、旷达、豪迈的情怀。

(“身处逆境”“乐 观”“旷达”“豪迈”各 1 分)译文 雨后新晴,天边出现一道彩虹,万里秋空一片澄明。

如秀眉的山峦经过雨水 的冲刷,仿佛披上了新绿的衣服。

月中的桂树还很茂密,怎么能说今夜的月色不 明亮呢?万里的晴天,嫦娥在何处?她驾驶着这一轮圆月,在夜空驰骋。

《清明》原文与翻译

《清明》原文与翻译

《清明》原文与翻译《清明》原文与翻译1清明唐朝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清明》注释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赏析这一天正是清生节,诗人杜牧是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

清生,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生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纷上“闹天气”。

远是梁代,就有人记载过:是清生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纷是清生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

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生“泼火雨”的精神,下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是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是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是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是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鄂州南楼书事》《重阳日再到共城百源故居》《望驿台》《白门感旧》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鄂州南楼书事》《重阳日再到共城百源故居》《望驿台》《白门感旧》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苏轼《鹧鸪天》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鄂州南楼书事黄庭坚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鹧鸪天①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①此词为苏轼在黄州时所作。

蕖:荷花。

⑵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⑶翻空:飞翔在空中。

⑷红蕖(qú):荷花。

⑸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⑹杖藜: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藜: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拐杖。

⑺殷勤:劳驾,有劳。

⑻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⑴请比较黄诗苏词在写景的内容和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3分)⑵黄诗苏词中都有一个“凉”字,所蕴含的情怀有何不同?(4分)【参考答案】:(1)二者都写了水上荷花(山光水色),都使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情景交融),淡淡的荷花清香中飘逸出淡雅宁静的气息。

(2)黄诗中的“凉”是指暑气中的凉爽,苏词中的“凉”是指秋雨后的凉意;黄诗的“凉”流露出诗人愉悦的心情,苏词中的“凉”透露出词人贬谪黄州怀才不遇的凄凉心境(无奈心情),(苏词中的“又得浮生一日凉”也可理解为被贬时的旷达情怀。

)【对比赏析】:《鄂州南楼书事》是黄庭坚的诗作。

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夜登楼眺望的情景。

“明月”在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有朗朗的明月,才能在朦胧中看到难以区别的山水一色的景象,才知道闻见的花香是十里芰荷散发的芬芳。

特别妙的是诗的后两句,本来只有清风送爽,可是因为皎洁的月光,它那么柔和、恬静,所以诗人觉得清风带着月光,月光就像清风,它们融合在一起送来了凉爽和舒适。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

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黄庭坚清平乐翻译_黄庭坚清平乐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翻译_黄庭坚清平乐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翻译_黄庭坚清平乐赏析黄庭坚《清平乐》是一首优秀的惜眷词,黄庭坚《清平乐》是他于1105年在宜州所创作的。

该如何翻译和赏析黄庭坚的清平乐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黄庭坚清平乐翻译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黄庭坚清平乐翻译黄庭坚《清平乐》是他于1105年在宜州所创作的。

两年前,黄庭坚因幸灾谤国的罪名被监管在宜州,用《清平乐》这首惜春词暗示当时朝政的混乱和黑暗,已经没有了昔日的清明。

写完这首词的同一年,黄庭坚本来要转去永州看押的,却在宜州就去世了。

黄庭坚《清平乐》翻译:楚天要归到哪里,周围一片寂静,找不到她的归去的路。

倘若有人知晓春天回到哪里的消息,请喊它再回来和我同住。

但是春天回得这样没有踪影,又有谁会知道呢?除非是去询问黄鹂。

黄鹂千百次的婉鸣没有人能听懂,顺着风势飞越了蔷薇。

整首词通过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寻春,用问句向别人人讨教春天在何处,在没有得到答案后,就转而向鸟,看似有希望却无法理解鸟鸣的意思,鸟儿的离开更让词人的希望彻底破灭,表现了恋春、惜春的情节,充满感伤,同时又进一步隐射了时局如这“春去”一般,曾经的清明不在。

黄庭坚清平乐赏析黄庭坚《清平乐》是一首优秀的惜眷词,以词人自身的情感表达了恋春、惜春的情感,充满了深沉落寞的氛围,用笔婉转含蓄,意境优雅美妙。

词的上阕描写春在悄然中过去,下阕以夏的到来表现春去无法寻回,惜春的情感层层递进,还通过拟人进行精妙的构思,想法奇妙新颖,情绪有起伏,体现词人向往美好的事物。

上阕开头就用问句抛出了春去的质疑,表达了春归的无处可寻,“归”、“无行路”则是将春天拟人话,增加情趣。

第二句是词人展开的一种设想,用绕笔的方式进一步增强惜春的情绪,富有变化。

下阕在问人无果后,把请教的对象转到了物象上,只能去问黄鹂。

黄鹂是春末夏初的标志,想必是知道春去到了何处。

这种设想饶有趣味,也更为新奇,体现词人寻春的执着。

尾句是写实的句子,用黄鹂婉转鸣叫声打破之前的沉静,鸟语并不是人所能理解的,或许黄鹂知道,但是词人无法知晓。

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原文译文及鉴赏

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原文译文及鉴赏

《次元明韵寄子由》宋代:黄庭坚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欲解铜章行问道,定知石友许忘年。

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

《次元明韵寄子由》译文半世交往,亲密的情谊像流水般地过去,有几人能建立功名,绘像在凌烟?又是春风,又是春雨,又是番春花过眼;我怅望着江南,怅望着江北,只见到波浪拍天。

我想解下铜印辞去官职前去寻求人生的真谛,知道你这位金石之友一定不会嫌弃,彼此忘掉年龄辈分的界限。

我们都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兄长,但欲归不得,日月相催,都已是白发苍颜。

《次元明韵寄子由》注释元明:黄庭坚的哥哥黄大临的字。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元明有诗寄与在筠州(今江西高安悬)监盐酒税的子由,庭坚依其用韵次第同作。

交亲:指相互亲近,友好交往。

逝水:暗用《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凌烟:阁名,在唐代长安太极宫内。

唐太宗曾令著名人物画家阎立本将功臣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的像画在阁内,以表彰他们的勋劳。

这两句是说他们兄弟交好,已有多年,但都在政争中遭到失败,时光像流水般过去了,却没有为国家效力的`时机。

经眼:过目。

铜章:指县令的印,史容注引《汉官仪》:“县令秩五百石,铜章墨绶。

〞行:将。

问道:就是要向子由学道。

出于《庄子·在宥》:“黄帝闻广成子在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敢问至道之精。

’〞石友:指志同道合的金石之交。

指子由。

潘岳《金谷诗》:“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晋书·潘岳传》)忘年:指朋友投契,不计年岁的大小差异。

梁何逊弱冠有才,范云对他很称赏,“因结忘年交好〞(《梁书·文学·何逊传》)。

苏辙比黄庭坚大七岁。

许忘年,是说料想子由定会同意自己的要求。

脊令:借指兄弟。

“脊令〞是一种水鸟,朱熹《集传》:“脊令飞那么鸣,行那么摇,有急难之意,故以起兴。

〞后人常用“脊令〞借指兄弟。

《诗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剑门道中遇微雨》《清明》《读长恨辞》《眼中》《咏老马》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剑门道中遇微雨》《清明》《读长恨辞》《眼中》《咏老马》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宋孝宗乾道七年冬,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这首诗。

1.联系注释介绍的诗人经历,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答: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2.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如何回应?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

没有正面回答,借景抒情。

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个战士,可是愿望不能实现,只能写诗饮酒,两句包含着无奈与不甘,表现了一个爱国战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3)“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两句诗有许多言外之意。

试想象当时情景以及诗人的内心世界,用约100字的文字对这两句诗加以扩写。

答:参考“整体赏析”的有关内容。

4.最后两句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该诗的整体风格是怎样的?答: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

诗歌的整体风格是:感情深沉,委婉含蓄。

【赏析】:《剑门道中遇微雨》作于1172年冬。

当时,陆游由南郑(今陕西汉中)调回成都,途经剑门山,写下这首诗。

陆游在南郑,是以左承议郎处于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中,参预军事机密。

南郑是当时抗金前方的军事重镇,陆游在那时常常“寝饭鞍马间”(《忆昔》)。

而成都则是南宋时首都临安(杭州)之外最繁华的城市。

陆游去成都是调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司参议官;而担任安抚使的又是当时著名诗人,也是陆游好友的范成大。

他此行是由前线到后方,由战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劳就逸。

自古诗人多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杜甫酒量不在李白之下。

陆游满襟衣的酒痕,正说明他与“诗仙”、“诗圣”有同一嗜好。

骑驴,也是诗人的雅兴,李贺骑驴带小童出外寻诗,就是众所周知的佳话。

作者“细雨骑驴”入得剑门关来,这样,他以“诗人”自命,就正是名副其实了。

但作者因“无处不销魂”而黯然神伤,是和他一贯的追求和当时的处境有关。

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词】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黄庭坚①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②,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释】①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的罪名,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安置,开始他生平最艰难困苦的一段生活。

在黔州贬所时作此词。

②两谢指谢瞻、谢灵运,此二人曾在重阳节戏马台前的群僚聚会上,赋诗为乐。

【翻译】黔中阴雨连绵,仿佛天漏,遍地都是水,终日被困家中,犹如待在一艘破船上。

久雨放晴,又逢重阳佳节,在蜀江之畔,畅饮狂欢。

不要取笑我,虽然年迈但气概仍在。

请看,老翁头上插菊花者有几人呢?吟诗填词,堪比戏马台南赋诗的两谢。

骑马射箭,纵横驰骋,英雄直追古时风流人物。

【赏析】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

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

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

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

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

下三句是一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

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

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

遂逼出催醉二字。

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

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

过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

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

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

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

这比前写纵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

最后三句是高潮。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清平乐·春归何处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1)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2)因风:顺着风势。

(3)唤取:唤来。

取,语助辞。

1、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4分)答案:(1).拟人(或比拟);(2)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

[评分标准:本题4分。

第一问1分。

第二问3分,修辞原理与作品实际相结合作答才能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2、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心》,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阕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两首作品所抒发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两种感情又有何不同。

(4分)答案:(1)这两首作品均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

(2)欧词借伤花而自伤,表现出主人公“谁可相依”的孤独感和青春难再的苦闷感;黄词通过“无人能解”鸟鸣与春迹,表达了词人对“与自然相融合”的向往。

[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问2分;二词的“相异”之处各1分。

3、本词词意表达曲折,跌宕起伏,构思巧妙。

请结合整首诗简要分析。

答案:春天归去,无影无踪,作者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此为一转。

当诗人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就将希望寄托于黄鹂。

因为黄鹂常和春天一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的讯息,此为二转。

黄鹂婉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诗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中的寂寞感加重。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诗人终于清醒了,春天踪迹确已杳然,无从寻觅,此为三转。

《黄庭坚传》“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黄庭坚传》“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黄庭坚传》“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原文及译文赏析黄庭坚传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

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

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

举进士,调叶县尉。

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实录》成。

擢起居舍人。

丁母艰(遭母丧)。

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

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

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

至是首问焉。

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

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念奴娇·断虹霁雨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

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

客有孙彦立,善吹笛。

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缺乏?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

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

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

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注释:
永安城:白帝城。

今四川奉节县城西。

金荷:金制酒杯,状如莲花。

断虹霁雨:雨后初晴,彩虹悬在天空,假设隐假设现。

桂影扶疏:传说中月宫有桂树,高五百丈。

这里形容桂树枝叶繁茂,阴影很浓。

〔2〕上阕词人是怎样从主观上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的,请作简要
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1〕“净〞: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生动地写出了雨水使天空澄清的动态感。

“染〞: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生动地写出了经雨水洗刷的青山鲜活的生命力。

〔2〕三个问句,一个反问,一个设问,一个一般疑问,整齐中富于变化,表达十
分灵动;运用想象、比喻〔联想〕等手法,让嫦娥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来,旧典翻新,想象奇特。

〔每点2分〕。

【诗歌鉴赏】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原文翻译及赏析
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原文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
唤客煎茶山店离,看看人荣获稻午科季夫。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联手上,至今犹梦拖羊肠。

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翻译
、新喻:今江西新余。

元明:黄庭坚之兄黄大临的字。

2、一百八盘:黄庭坚被贬到黔州时,其兄一直送到地头,途经一百八盘和四十八渡
等险境。

黄庭坚《新喻道中递元明》赏析
《新喻道中寄元明》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比
较朴质轻快的诗。

首联破题,平平叙来,情真意切。

自己因病戒酒,辜负兄长款待的一片
深情。

中间两联尤为“朴质轻快”,且诗味淳厚之至。

“山店远”,似有“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清新意境;“午风凉”,绝无“关塞萧条行路难”的重重心事。

而颈联则是家常话,只要家中的人身体都健康,也就用不着“来书细作行”了。

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

尾联回忆当年兄长相送的深情厚谊,一路上携手前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至此诗依然“梦寻来路绕羊肠”。

黄庭坚的诗词全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庭坚《清明》原诗翻译及赏析阅读训练答案 【原诗】: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字鲁直,号 涪翁,又号山谷道人。

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 遂为分宁人。

治平进士, 授叶县尉。

历任国子监教授、 秘书郎, 曾为 《神宗实录》 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神宗实录》成,擢为 起居舍人。

哲宗亲政, 多次被贬, 最后除名编管宜州 (今广西宜山) 。

卒于贬所, 私谥文节先生。

《宋史》有传。

尤长于诗,与苏轼并称“苏黄”。

与张耒、秦观 、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

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 句,追求新奇。

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著有《豫章先生 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 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1)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

(2)冢:坟墓。

(3)蛰:动物冬眠。

(4)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 , 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 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 酒。

(5)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

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 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6)是:对,正确。

(7)蓬蒿:“茼蒿”的俗称。

此指 杂草。

【翻译】: 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

春 雷惊天动地, 惊醒了蛰伏的龙蛇, 春天雨水充足, 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

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 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悠悠千 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赏析】: 黄庭坚的《清明》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佳节清明桃李 笑, 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时节春雷阵阵、 细雨绵绵、万物复苏,大地上到处芳草萋萋、桃李盛开,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 荣的景象。

野田荒芜之处,是死者的坟墓,使人心生悲哀。

诗人触景生情,由清 明的百花想到荒原的逝者, 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鲜明的对比, 流露出对世事 无情的叹息。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 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 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二联笔锋 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 烈的对比。

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 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 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 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

这与诗 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

但作品体现 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这不是一首缅 怀过往祭奠死者的诗, 这是一首借“清明”之题抒写生者人生观的诗。

作者对人 生的思考起于眼见之景、联想之人,思考得出的结论虽然不够乐观,但就看似不 够乐观的感慨背后,流溢着诗人无限的愤懑之情。

首联出句点题――“佳节清 明”,似无新意;继而写景,“桃李”春风“野田荒垅”,意象格调迥异,再对 举喜“笑”和悲“愁”,意境顿出。

突兀的情感,鲜明的对比,读来令人悚然。

“清明”对于“桃李”来说,自是“佳节”,因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 便是眼下,也绽尽春光,引领季节的舞台,缘何不“笑”呢?只是这“笑”越张 扬,越能对比出下句的悲凉。

“野田荒垅”似乎更适合于“清明”这个节日本 身。

累累埋骨, 处处荒冢, 忠奸贤愚冤怨节烈, 统归于黄土, 怎会不“生愁”呢? 大地无言,只能却披衰败荒芜的外衣,由诗人、世人解读它的哀伤。

由此看来, 首联起笔写景,淡定散阔,别有境界;感情平抑内敛,为下文的议论人生蓄势张 本。

颔联紧承前文,写清明时节的“雷”“雨”:雷声惊天动地,蛰居的动物 苏醒过来;雨量充足,郊田原野草木萌发柔嫩葱茏,一派勃勃生机。

这是自然界 的物态。

它给人以希望,它启迪人思考――生的姿态。

【阅读训练】 1.请分析“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

(5 分) 2.诗歌 最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 分) 3.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 分) 4.这首诗黄庭坚 清明 诗词


欣赏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分) 二: 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

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背景? 3.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5.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4 分) 6.诗歌尾联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请作简要分析。

(4 分) 【参考答案】: 1. “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描绘出清明时节, 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 与后文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与下句中的“愁”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 情,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2.颈联借助典故表达了对奸佞小人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2 分),对高洁 品行的坚守(肯定、赞许)(2 分)。

尾联以“知谁是”的反问,以及蓬蒿荒丘的 描述, 以貌似通达之语表达了对贤愚混杂、 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与无奈 (2 分) 。

3. (3 分)以乐景写哀情。

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

然而作者想 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 不禁愁绪万端。

乐景写哀, 愈见其哀。

(答 对比的酌情给分) 4.(4 分)①用典,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 自得的丑态, 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 表达出作者对 人生意义的拷问。

②人生无论贤愚,最后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 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

二: 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 情。

2.《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

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 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3、一方面是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的初春图景;另一方面是清明扫墓时 的悲凉的野田荒陇景象。

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 也写出自 己内心的喜春之情。

以一“悲”字写出了由清明引发的生死感慨。

4、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 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 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 比中, 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 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 有气节之士。




5.这首诗主要使用了对比、用典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 分) 首联, 拟人兼对比, 写桃李含笑、 荒垅生愁, 既突出清明节生机盎然的景象, 又突出了诗人由野田荒垅生发的生死之悲。

(1 分) 颈联用典兼对比,写齐人乞食自得、介子推被焚不出,表现了诗人对卑俗人 格的厌恶、对耿介之士高洁操守的赞美。

(1 分) 6.(1)历史上,无论贤者愚人,最终都将同归荒冢,黄土一抔。

(2 分) (2)抒发了对奸邪当道、政治黑暗、自己不屑与无行小人为伍的郁勃、愤懑之 情。

(2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