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教案

合集下载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静女》语文教案篇一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

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

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

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

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

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

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

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俟:(sì)等待。

娈(luán):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诚然,实在。

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静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静女》诗文;(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体会作者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次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3. 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静女》,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文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提升。

4. 诗文背诵:(1)引导学生熟读诗文,要求背诵;(2)组织诗文背诵比赛,激发学习兴趣;(3)检查背诵情况,给予评价。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2)强调诗文背诵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静女》;2. 写一篇关于《静女》的诗意解读;3. 选择一首杜甫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背诵情况;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3. 学生对诗文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应用;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讲解杜甫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诗文;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3. 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诗文背诵:培养学生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教案一:《静女》主题:表达女性内心的安静与宁静目标:1. 理解《静女》的基本意境和感情表达。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韵律与音乐感的欣赏能力。

3. 掌握通过诗歌表达内心感情的基本技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放映适当的图片或音乐,营造出宁静、静谧的氛围。

2. 初读:让学生自主阅读《静女》。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 诗中的“静女”指的是什么样的女子?她们有什么特点?b. 诗中有哪些用词描绘了宁静、安详的氛围?c. 诗人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样的情感?4. 分享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并一起展示诗歌解读。

5. 辅助阅读:教师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行解析,引导学生体验《静女》带来的音乐感。

6. 创作表达:要求学生以《静女》为启发,自由创作一首表达内心感情的诗歌。

7. 集体朗读: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自己的创作,并进行集体朗读。

8. 总结反思:通过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个人感悟,进行课堂总结。

教案二:《采薇》主题:歌咏自然的美丽与生机目标:1. 理解《采薇》的基本意境和描绘方式。

2. 增强学生对于自然界美丽的观察和感悟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一些描述自然景色的图片,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些景色。

2. 初读:请学生自主阅读《采薇》。

3. 分析学习: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和描绘方式,并引导他们回答以下问题:a. 诗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色?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b. 通过怎样的手法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美丽?c. 诗中有没有什么象征性的意象或隐喻?4. 分享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并进行诗歌解读的展示。

5. 创作表达:要求学生以自然景色为启发,自由创作一首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的诗歌。

6. 朗读交流: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自己的创作,并进行课堂朗读。

7. 总结反思: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个人感悟,进行课堂总结。

静女教案及课堂练习

静女教案及课堂练习

静女教案及课堂练习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2.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教学内容:1. 介绍《静女》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朗读并解析《静女》的诗意和情感。

课堂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静女》原文。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讨论诗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作业:1. 熟读《静女》。

2. 写一篇关于《静女》的读后感。

第二章:诗歌手法分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文学手法的认识和理解。

2.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静女》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情感。

课堂活动:1. 引导学生逐句解析《静女》中的修辞手法。

2. 讨论修辞手法的效果和意义。

作业:2. 创作一首以“静女”为主题的诗歌,运用所学手法。

第三章:诗情画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画面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静女》中的画面描写。

2. 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诗中的画面。

课堂活动:1. 分析诗中的画面描写,如“红颜弃世,白发吟咏”。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作业:1. 描述《静女》中的一个画面。

2. 创作一幅以《静女》为主题的画作。

第四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2. 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静女》中的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体验和表达诗中的情感。

课堂活动:1. 讨论诗中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诗的情感体验。

作业:1. 分析《静女》中的情感表达。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该诗情感体验的文章。

第五章:课堂练习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静女》的理解和欣赏。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进行课堂练习,包括填空、选择和简答题。

2. 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静女》的理解。

课堂活动: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静女》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静女》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静女》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静女》的诗意和主题。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3 提高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1.2.3 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古代诗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的独特见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1.3.2 培养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

1.3.3 学会珍惜美好生活,追求真善美。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静女》的诗意和主题。

2.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1.3 提高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解读。

2.2.2 对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2.3 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意、意象等。

3.1.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诗歌特点。

3.1.3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原文、译文、相关图片等。

3.2.2 网络资源:查询诗歌背景、相关文学作品等。

3.2.3 纸质教材:提供诗歌解析、鉴赏指南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简介诗人及其作品。

4.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4.2 讲解诗歌4.2.1 讲解诗歌背景、诗意、意象等。

4.2.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创作技巧。

4.3 互动环节4.3.1 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4.3.2 提问回答:解答学生关于诗歌的疑问。

4.4 诗歌鉴赏4.4.1 欣赏优秀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4.4.2 分析诗歌中的美感和哲理。

4.5 课堂小结4.5.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静女教案《静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静女教案《静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静女教案《静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勤劳的小编沉默帮家人们收集的6篇《静女》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静女》教学设计篇一学生分析:一般特征: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

入门能力: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节跳跃、人物朦胧的诗歌;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幸好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

学习风格:学生对于爱情的话题会有发表意见的热情,所以本课的学习不宜教师讲授,而用讨论法来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诗歌特点。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2、欣赏纯洁健康的爱情。

三、知识与技能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2、积累文言字词;3、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4、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二、过程与方法1、朗读感知课文;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3、在探究中了解“诗无达诂”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诗歌;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情节的跳跃性和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一、介绍《诗经》;梳理文意。

1、介绍《诗经》。

(略)2、听朗读,纠正字词读音。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

4、请学生整理字词。

再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

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静女》教学设计(8篇)

《静女》教学设计(8篇)

《静女》教学设计(8篇)《静女》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掌握《静女》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吸收有益的成份。

教学重点理清诗歌的。

叙事情节,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分析,学习《静女》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教师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布置任务单;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诗意导入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引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学生感受诗歌魅力,走进《诗经》。

诗意导入,渲染诗歌魅力。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欲望。

活动一:温故知新走进《诗经》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

2、按表现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学生回顾《诗经》常识。

普及《诗经》知识点。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活动二:诵读涵咏感知诗意1、听范读、学生自由朗读2、字音、字义、通假字讲解3、全诗梳理理解字词,疏通诗歌大意。

教师明确知识要点让学生了解《静女》的基本内容。

活动三:品读鉴赏探寻诗情1、《静女》描绘了几个镜头?明确:相约、相赠、相悦2、《静女》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明确:女子:娴静美丽、活泼可爱……男子:憨厚淳朴、痴情有爱……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2)细节和心理描写;(3)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4、归纳主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探讨理解《静女》,探寻诗情。

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静女》让学生走进《静女》,真正感受诗歌。

《静女》教案篇二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

《静女》语文教案

《静女》语文教案

《静女》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女》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爱情的真挚描绘,理解真爱的内涵;(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珍惜身边的人;(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静女》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基本内容;(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和作用;(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识别;(3)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静女》的作者徐再思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如“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等;(2)解读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体会作者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爱情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引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珍惜身边的人。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欣赏方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静女》诗歌;2. 结合课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的情况;2. 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3.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静女教案及课堂练习

静女教案及课堂练习

静女教案及课堂练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静女”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静女”,引导学生领悟爱情的真谛,培养他们健康的恋爱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解析和理解。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指导。

3. 爱情观的教育和引导。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的感悟和表达。

2.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3. 爱情观的深度理解和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静女》诗文解析、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爱情观教育内容。

2. 学生用书:《静女》原文、注释、译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静女》的作者、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文讲解:详细解析诗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诗词鉴赏:教授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欣赏《静女》。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爱情观,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练习:编写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静女》为例,讲解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与《静女》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练习等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方面。

《静女》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共3篇

《静女》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共3篇

《静女》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共3篇《静女》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1《静女》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引言在《静女》这篇文章中,作家梁实秋通过一个家庭故事,表达了他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与批判。

在文中,梁实秋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氛围的营造、语言的运用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凄美的故事,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本篇文章将对《静女》这篇文章进行教学分析,从中挖掘文学价值、阅读素养等方面,开展教学探究。

一、文学价值《静女》一文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象的刻画在《静女》一文中,梁实秋通过对两个女孩的形象刻画,非常生动地表达了故事的主题。

静女善良、勤劳,尤其是她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妹则是那种自私、浮躁、脆弱的性格,直到最后才醒悟,为她的无知感到惋惜。

2、情节的安排梁实秋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深入揭示了传统家庭价值观所带来的压迫与束缚。

父亲的偏见导致了静女长期以来的忍受和委屈,然而她却从未有过一言不发的机会,这种压抑的心理感触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3、语言的运用《静女》一文的语言是其文学价值不可或缺的部分。

梁实秋通过叙事的方式,运用了大量细腻的语言来描绘细节,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小家庭的琐碎和静女的懦弱。

在一些描述中,梁实秋还在为静女的生命谱写着乐曲。

二、教学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探讨:1、文学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分析文学语言、人物性格、氛围等,让学生了解梁实秋的语言艺术、人物刻画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等,进一步感受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2、社会背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静女》背景下中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

通过家庭故事,让学生认识到传统家庭的固化、偏见等缺陷,引起对看待女性问题的反思。

3、阅读素养在鉴赏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素养,例如有目的地阅读,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思维能力等。

《静女》公开课教案3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3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3篇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力量:1、把握《诗经》的根本学问。

2、积存文言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娴熟背诵。

3、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把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合作探究,情感沟通,理解文意,分析形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了解古人真挚的爱情,陶冶高尚的情操;2、初步培育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1、把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模糊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并且他们已具备肯定的阅读审美力。

由于《诗经》年月长远,阅读上会有肯定困难,但诗歌篇幅短小,借助解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

依据本诗的特点,主要采纳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和争论法。

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对诗中的文言学问点有清楚的熟悉。

通过反复诵读,培育学生的语感,熟识课文内容。

提问和争论使师生互动,激发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到达本课的教学目的。

另外为了与高考内容接轨,在教学中特意设计了与课文学习相关的高考考点链接,以及高考古诗文考题题型练习,让学生既能把握本课学习内容,又对高考学问点考察内容及题型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一、导语:(幻灯片出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同学们知道以上诗句分别出自哪首诗吗?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关雎》写的是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行得的惆怅,迷惘;《采葛》写出了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静女》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静女》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静女》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静女》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情感和观点。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静女》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对诗有一初步的了解。

解释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2.2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中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意象和情感的表达。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了解其艺术效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对诗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注意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诗歌。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4 总结与拓展:对诗中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

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或任务,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或写作任务,检验学生对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择一本适合的教学用书,提供学生必要的资料和解读。

利用教材中的注释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生动地展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静女教案及课堂练习

静女教案及课堂练习

静女教案及课堂练习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让学生了解《静女》诗的历史背景,理解诗歌产生的历史环境。

解释《静女》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2 作者简介介绍诗作者徐再思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分析作者的生平经历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意象2.1 诗歌结构解析《静女》诗的结构,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分析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

2.2 诗歌意象解读《静女》诗中的重要意象,如“静女”、“嗤笑”、“灯火”等。

引导学生感受意象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3.1 诗歌主题探讨《静女》诗的主题,如爱情、青春、自然等。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与现代生活的关联。

3.2 诗歌情感分析诗歌中所表现的情感,如喜悦、思念、惋惜等。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的细微变化。

第四章:诗歌语言与修辞4.1 诗歌语言解析《静女》诗中的关键字词,如“俏丽”、“轻盈”等。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美感和独特性。

4.2 诗歌修辞分析《静女》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引导学生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对诗歌表达的作用。

第五章:课堂练习与讨论5.1 课堂练习提供与《静女》诗相关的练习题目,如填空、问答等。

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5.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诗歌中的深层含义。

第六章:诗歌创作与文化意义6.1 诗歌创作分析《静女》诗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

探讨诗歌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艰辛。

6.2 诗歌与文化意义分析《静女》诗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探讨诗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影响。

第七章:诗歌解读与批评7.1 诗歌解读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解读《静女》诗,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分析不同解读版本的优缺点,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7.2 诗歌批评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批评写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诗歌进行评价。

《静女》语文教案

《静女》语文教案

《静女》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女》诗歌;(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3. 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

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译文、背景资料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入《静女》诗歌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剖析诗歌的内涵。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诗歌中的美感和思想内涵。

6. 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诗歌,书写学习心得和感悟。

7.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8.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诗歌,提高家庭文化氛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杜甫的生平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背景;3. 利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静女》与其他杜甫诗作的关系和差异;4.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静女》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静女》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他们了解《静女》的创作背景。

2.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掌握。

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

3.2 教学难点: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翻译。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运用提问、思考和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供诗歌的译文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思考等,给予积极的评价。

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诗歌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给予客观的评价。

5.3 诗歌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价学生的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静女》诗歌的兴趣。

6.2 诗歌内容回顾与讨论:简要回顾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讨论和交流。

《静女》教案设计

《静女》教案设计

《静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静女》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能够背诵并默写《静女》全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运用朗读、默写等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赞美。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静女》诗文内容的理解。

2.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

3. 背诵和默写《静女》。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读。

2.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徐再思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静女》,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语气和节奏。

5. 练习与反馈:(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教师点评并指导。

(2)默写《静女》,检查学生记忆效果。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静女》。

3. 收集其他描写爱情的古典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和诗意解读的质量。

3. 默写测试评价:定期进行《静女》默写测试,检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静女》语文教案(14篇)

《静女》语文教案(14篇)

《静女》语文教案(14篇)《静女》语文教案1一、导入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情情节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相同,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看样子是“自由恋爱”了,我们应怎样来熟悉这个问题呢?而《氓》中女仆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其笑矣”,《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士”所热恋,这又该怎么熟悉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有个答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诗。

〔解说:用此深层次激疑导入,既可从知和美上激发同学学习爱好,又可从中提高对诗的品尝。

〕二、教学《卫风·氓》〔板书课题〕1.上堂课我们留下思索题,先来讨论第2题。

商量明确:答案可能是多样的。

“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的示意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

这一切可告知我们“士”的改变是关键缘由。

社会道德说:情节为“兄弟不知,其笑矣”,当时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到“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又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

年老色衰说:情节为“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其中其次、三种较为深刻精确。

〔解说:此题是依据典型情节设计的。

诗歌中的情节就是诗中所选择的景、事、物,这些景、事、物在诗中起到烘托气氛和情调、突出诗的意境、深化诗的主旨的作用。

一首诗可选多个情节内容,对诗的理解只有把握和诗人意象全都的典型情节,才能了解诗人所抒之情,所达之意。

〕2.讨论作业第3题。

明确:形象思维是以感情意象作为思维对象的,而这些意象是具象而不是形象。

形象与形象之间根据客观生活规律为准绳运动。

因此比兴、对比则成为常用的手法。

桑叶新奇润泽时,斑鸠贪吃桑葚这一形象,当和姑娘年轻美丽时被男人沉迷,而使姑娘沉溺于爱河之中这一形象详细结合时,这就成为诗人所制造的其次自然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看到抽象的结论——男人们喜爱的是貌而非是人的心灵,同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和“女也不爽,士贰而行”也属如此,这是“兴”的艺术手法。

静女教案(通用5篇)

静女教案(通用5篇)

静女教案(通用5篇)静女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培养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的作用的能力。

2、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难点: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__。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在流行歌当中现在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

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二、《诗经》介绍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

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三、课文解读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踟蹰、(chí chú)姝、(shū) 俟、(sì) 彤、(tóng)管、炜、(wěi)洵、(xún)归、(kuì)荑、(tí)说怿、(yì)娈、(lu án) (播放PPT)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女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1.通过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

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知——了解《诗经》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的相关知识。

1.《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3.《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4.相传《诗经》是由孔子收集编撰而成。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五经”之首,因此又称《诗经》。

5.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为民歌,共160篇,“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

,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风”本来是什么意思呢?学术界有多种解释,有一种解释就是说瓦罐子,农民没事干的时候就敲呀敲的,一边敲一边唱歌。

后来把“风”作为民歌的代表。

《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认为“风”是最低级别的一种歌谣,但是从文学史上看,“风”的成就是最大的,文学地位是最高的。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6.《诗经》主要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即平铺直叙(直接铺叙陈述);比,即比喻,“以彼物喻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托物起兴。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7.《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

8.《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9.《诗经》就本质上,是乐曲的歌词;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教师小结:《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及其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今天学习我们《诗经》中爱情诗的名篇《静女》,是邶国的民歌,邶国是现在河南境内。

这首诗距今已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但是我们读《诗经》可以看出当时我们的祖先在运用汉语方面的技巧已经非常高超了。

两千年后,我们现在看《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每一首都是非常优美的。

几千年前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我们现在的喜怒哀乐大体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读《诗经》,能够被他们感动,就是这个原因。

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我们探讨一下,共同走进《诗经》这个迷宫。

三、诵——熟读课文,把握文意1、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shū) 俟(sì) 见(xiàn) 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

注意读出四言诗节奏,基本上是每句两个节拍,个别句式灵活处理。

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分组读、个人读、全班齐读。

4.检查诵读效果。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通假字爱:通“薆(aì)”,隐藏,遮掩。

见:通“现(xiàn)”,出现。

说:通“悦(yuè)”,喜爱。

归:通“馈(kuì)”,赠送,馈赠。

女:通“汝(rǔ)”,你的。

这里指“肜管”。

匪:通“非(fēi)”,不是。

5.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从朗读中你发现这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3)读了这首诗歌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个故事或一首歌或一幅画或一首相近的诗等等。

四、课堂小结从《静女》一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上古时期淳朴的民风,及诗中这种美好的情感。

《诗经》中的这类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

下节课让我们去诗歌中感受这种美好的情感世界。

五、布置作业背诵《静女》全诗。

六、板书设计爱:通“薆(aì)”见:通“现(xiàn)”说:通“悦(yuè)”归:通“馈(kuì)”,女:通“汝(rǔ)”匪:通“非(fēi)”七、教学反思在课堂上朗读课文前,可以让学生互读,彼此找出不足之处,然后再站起来朗读效果会更好,能更好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古诗中有无数的名句,是经过了几千年时间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如美酒般香醇。

其中有许多爱情名句值得我们咀嚼,下面老师起头,同学们来接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击鼓》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子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同学们这些爱情名句出自于哪里吗?(学生回答)《诗经》。

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二、、译——借助注解,完成诗歌翻译1、学生自读,勾画出诗歌中的不会解释的词语,教师进行讲解。

2、学生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请三个同学各译一段。

其他同学点评补充。

3、教师点评并给出参考译文。

按照“信、达、雅”的要求对全诗进行翻译。

静女多么美丽啊,在城角等我。

但你却藏起来不见我,急得我抓耳挠腮。

静女多么美好啊,赠给我彤管。

彤管颜色鲜亮,喜欢你的美丽。

你从野外采来荑草送给我,这荑草真是美丽而且与众不同。

并不是荑草本身美丽,而是因为是美人赠送的。

(文雅的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楼。

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心地好,送我一枝红管箫。

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管箫很喜好。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

不是茅草长得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三、构——分析诗歌结构及内容1、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明确: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

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2、分小组讨论:诗中男女主人公各是怎样的形象?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总结)《静女》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外貌描写:如“姝”(美丽)动作描写:俟(热情)、爱而不见(调皮)、搔首神态描写:踟蹰(憨厚老实)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

“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板书:静女:美丽、热情、调皮男子:憨厚、老实、痴情诗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

“爱而不见”呢?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

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静女》中男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诗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

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

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

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

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3、思考:约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

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

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

4、男主人公对于静女送的普通小礼物珍爱不已。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汝”字,仅仅只是指彤管吗?(“汝”字不仅指的是彤管,更是指代静女,表现出男子对静女的深情)5、与“有炜”的彤管比起来,荑草显得平凡,为什么青年最喜欢普通的荑草?(自由发言)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

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微而情深,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

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5、说说你心中追求的爱情是怎样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诗中的爱情是甜美的,令人羡慕的,但中学生青涩之果不可摘,早恋不可取。

)四、析——诵读体会,探析艺术特色1、提问:反复诵读“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明确:这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

作用:加深印象,渲染气氛,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