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负责人就2020年度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答记者问

合集下载

中国工程伦理教材编写体例分析

中国工程伦理教材编写体例分析

收稿日期:2021-03-19作者简介:杨育红(1971—),女,河南焦作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工程伦理教育教学和环境污染与防治研究。

基金项目: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年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工程伦理教学内容优化研究与实践”(2019039)教材是育人的载体。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一环。

工程伦理教学质量关系到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工程伦理课程对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工程伦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甄别适合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用书是进行课程教学的第一步。

而工程伦理教材体例的设计是教材编写的基础和重点,为促进我国工程伦理教学高质量发展,进行工程伦理教材体例评述研究是一项紧迫又长期的任务。

一、研究方法本文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定性分析法。

检索范围包括读秀、当当、京东、亚马逊等数据库和网站,检索书名为工程伦理,检索时段不限,检索日期为2020年9月2日。

经初步辨识,遴选出1999—2020年共计42本从不同专业方向和伦理视角出版的工程伦理著作。

但是,专著多反映教师的研究成果,而教材是根据一定的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呈现[1]。

注重于学生的需求,工程伦理教材体例也要适用于学生阅读。

工程伦理教材体例是指工程伦理教材的编写格式及其内容的组织形式。

据此定义,通过进一步查看图书封面、序、目录、摘要、前言等结构,查找是否明确表明书籍可作教材使用,以及书籍是否含有课后习题等教材所特有体例,筛选出具有教材特征的11本图书,见表1。

以这11本工程伦理教材为研究对象,进行我国工程伦理教材体例的归纳统计和分析。

其他书籍是对工程实践中某一环节或某一方面的研究,未专注工程伦理,用于工程伦理教学目的略为片面,研究中不作为教材分析,可作课程参考教辅材料。

二、工程伦理教材体例与我国工程伦理学发展现状的协调自20世纪70年代起,工程伦理学在欧美等国兴起,而我国最早的工程伦理文献发表于1990年,最早2021年第12期(总第1372期)No.12,2021Serial No.1372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HEILONGJIANG EDUCATION(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摘要:工程伦理教材体例优化对提升工程伦理教学质量和丰富工程伦理教学资源至关重要。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全文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全文

篇一:《2016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事实和数据说话,展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自信与自省这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实现了两个“首次”,这是中国首次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

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对世界高等教教育发展和改革来讲,这都是一个创举,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系列质量报告的研制目的系列质量报告积极回应了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四次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6年要“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战略部署;积极回应了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全面提高质量”的战略主题;积极回应了社会各界和公众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热烈关切。

系列质量报告由四本报告组成,即1本总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和3本专题报告,分别是《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

四本质量报告的内容,紧紧呼应“十三五”阶段高等教育“提高、争创、优化、转型”四大主要任务,即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新任务新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以社会需求适应度、培养目标达成度、办学条件支撑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五大标准维度,力图全面回答、全方位展现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状况;《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大视角,展示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现状、问题与出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大数据”精准监测新建本科学校的“三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培养质量基本得到保证)实现情况;《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以“两突出”(突出学校办学定位的地方性、突出人才培养类型的应用型)为标准,全面客观深度展现近170所经过合格评估过的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

如何破解工科人才培养困局(一)

如何破解工科人才培养困局(一)

如何破解工科人才培养困局(一)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杨洁记者叶雨婷实习生王浩昆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科教兴国,人才支撑。

我们开设“关注高质量人才培养”专栏,围绕人才培养关键问题,从不同的教育学段、不同的教育类型、不同的培养环节等角度,开展全年的系列报道,多维度探讨“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课题,努力为系列强国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工科理科化”正成为一个不断引发关注的教育现象。

近期,曹德旺等25名科学家、企业家联署的文章对外刊发,提出“工科理科化”亟待扭转,“重论文轻实践”的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严重影响我国从工程大国迈向工程强国的步伐。

他们呼吁更多的工科教师、学生去工程一线解决真问题。

其实,早在10多年前,几乎所有开设工科专业的高校都参与了一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

2023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版,2023年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去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提到,目前,中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技术人才,涌现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支撑了第一制造大国的建设发展。

这项卓有成效,诞生了新工科建设中的“天大方案”“成电方案”“北大规划”等典型模式,但让不少教育界人士担忧的是,前行的路上还有诸多阻碍。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58·59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有关工程教育主论坛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家俊提道:“一定要认真总结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比如说院系设计、学科设计等。

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谈高教质量工程建设

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谈高教质量工程建设

6期陕西教育高教天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所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已经成为全社会特别是高教界目前最为迫切的呼声。

令人欣喜的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做出了重要战略决策,即把发展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这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日前,教育部正在积极酝酿实施“质量工程”的指导意见,记者就实施“质量工程”的若干问题,采访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

记者:从2003年第一批扩招入学的毕业生走向社会起,教育部就启动并实施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由规模发展转到提高质量上来。

这一思路转变的背景是什么?张尧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

1999年高校招生人数为108万人,现在年招生人数超过540万。

尽管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过去的两倍,但现在大学生的数量是过去的五倍。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世人共睹,但由于财政投入的力度跟不上大学生数量的增长,生均占有资源不是更高,而是更低了。

按国外惯例,培养一个大学生,每年要投入2-3万美元;在我国,大学生生均经费是每年1万元人民币。

怎样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突出的矛盾。

因此,只能用新思路办高等教育,从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实验实践等角度,在制度、手段上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而不能沿用老思路举办新时期的高等教育。

要重视“德”的建设记者:您曾经多次提到“德”这样的字眼。

“德”与高等教育质量有关系吗?张尧学:在计划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与社会现实有些脱节。

现在,这两者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高等教育在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一面,社会上存在的消极一面,如急功近利、浮躁等社会现象,也在高等教育中都有所表现,使我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这是影响教学质量最为有害而又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重要原因。

以竞赛为载体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竞赛为载体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校教学特色提出了以竞赛为载体的金属材料工程类创新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化工行业为依托,构建了完善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了本专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学科竞赛;金属材料工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0)18-0045-02 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0.18.021按照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文件精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依托我校“113”[一种理念,即需求(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简称OBE);一种模式,即CDIO (生命周期)培养模式;“三化”措施,即协同化育人、家庭化培养、个性化指导]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适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制度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深、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

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是本科生培养和强化本科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在材料类专业学科竞赛中,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组委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是一项本科大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是目前材料类专业规格最高、制度最健全、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一项赛事。

大赛旨在“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锻炼材料类专业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为全国材料学科大学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推动材料类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沈阳化工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鼓励更多的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尤其是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

自2018年以来,我校连续3年获得国家一等奖,体现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优良的培养机制。

因而,专业根据近3年来指导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的经验,积极探索产教研融合背景下本科大学生竞赛指导的创新与改进模式,通过学科竞赛模式来培养本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教育部2015年1月5.19设备资产管理服务 (35)5.20学校后勤服务 (36)5.21校园一卡通服务 (36)6基础设施 (38)6.1基础设施的组成 (38)6.2校园网络 (38)6.3数据中心 (39)6.4网络信息服务 (40)6.5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40)6.6多媒体教室 (43)6.7仿真实训系统环境 (45)6.8数字广播与网络电视系统 (47)6.9数字安防系统 (48)7附录 (51)7.1规范性引用文件 (51)7.2术语与缩略语 (52)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1引言本规范适用于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实施,职业院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

数字校园的实施应按照规划与设计、建设与部署、管理与维护、应用与推广、评价与改进的步骤进行,是一个持续优化和完善的循环过程。

数字校园是指以网络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将学校的主要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实现网络化的信息产生、管理、传播和使用方式,从而形成信息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其内涵为:•良好的网络、通讯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是建设数字校园环境的基础;•基于网络的数字化信息与知识的产生、管理、传播和使用方式是数字校园的基本特征;•数字化与网络化渗透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学校文化生活以及对外服务等各个方面;•根本目标在于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育管理、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模式,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从而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实施应秉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注重学生信息化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素养,促进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实现。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不仅仅是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突出机制创新,重视职业院校信息化组织结构与体系的构建。

组织结构与体系是数字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数字校园顺利实施、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的保障,包括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组织机构、信息化政策与规范、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机制、运维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七个方面。

智能制造工程训练中心方案

智能制造工程训练中心方案

智能制造工程训练中心方案目录一、前言 (3)1.1 编写目的 (3)1.2 背景与意义 (4)二、总体目标与建设内容 (5)2.1 总体目标 (7)2.2 建设内容 (7)2.2.1 硬件设施建设 (9)2.2.2 软件系统建设 (10)2.2.3 人才队伍建设 (11)三、功能定位与业务范围 (12)3.1 功能定位 (14)3.2 业务范围 (15)3.2.1 人才培养 (16)3.2.2 科研创新 (17)3.2.3 社会服务 (20)四、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21)4.1 教学计划 (21)4.2 课程设置 (23)4.2.1 基础课程 (24)4.2.2 专业课程 (26)4.2.3 实践课程 (28)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29)5.1 教学方法 (30)5.1.1 项目式教学 (31)5.1.2 问题导向学习 (32)5.1.3 翻转课堂 (33)5.2 教学手段 (35)5.2.1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36)5.2.2 实训基地建设 (37)六、师资队伍与培训 (39)6.1 师资队伍 (40)6.1.1 人才引进 (41)6.1.2 培训提升 (42)6.2 培训计划 (43)6.2.1 入职培训 (44)6.2.2 在职培训 (45)七、运营管理与评估 (46)7.1 运营管理 (48)7.1.1 制度建设 (49)7.1.2 运行监控 (50)7.2 评估体系 (51)7.2.1 教学质量评估 (52)7.2.2 设备设施评估 (53)八、发展规划与政策建议 (55)8.1 发展规划 (56)8.2 政策建议 (57)8.2.1 资金支持政策 (58)8.2.2 人才引进政策 (59)九、结语 (61)一、前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其转型升级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的重点。

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正引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产业变革。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五个度”的分析评价与操作化研究教育文档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五个度”的分析评价与操作化研究教育文档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五个度”的分析、评价与操作化研究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评估等活动的核心。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复杂而难以得到普遍认同的抽象概念,对其衡量与评价往往使用质量标准或质量指标转换代替。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已发展出各类质量标准,其中,“五个度”是具有我国特色的质量评价标准,审核评估、各类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均采用“五个度”标准框架。

本文参照国内外研究,对“五个度”质量标准进行分析与评价,对其在实际中的使用进行操作化研究。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标准是客观事物所具有何种意义的一种参照物,也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分析国内外有关高等教育质量权威文献后发现,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微观质量标准和宏观质量标准,前者直接描述出应达到的水平,后者给出质量评价对象或角度。

微观质量标准包括学生和学校两部分。

学生方面,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技能、理解和个人发展不断提高。

瑞典学者胡森(Torsten Husén)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更多指向学生各方面成就[1]。

具体而言,增加学生受社会和学术共同体认可的知识,技能涵盖各种实用技术及写作、讲话、信息、批判、分析、综合、想象、理解、适应、学习、领导、创造、设计、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态度包括自信、恒心、同情、责任心等。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与团队合作能力[3],培养一个有教养的人,在知识理解方面需要做到全面了解事实、掌握背后理论、评价及预见发展方向,还有做到善,即尊重、谦恭、宽容等道德要求,一般能力可以通过专业教学培养。

[4]学校方面,《高等教育:理论与研究手册》指出对于“研究型大学、州立大学、文理学院、免试大学及社区学院,质量的内涵是不同的”[5]。

大学声望、获得资助、全体学生的成果及学生天赋的发展与增值越出色越好。

[6]澳大利亚2015年高等教育标准框架明确指出,学生学习环境应具备多样性、幸福感和安全性等方面内容。

落实国家事权,打造精品教材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

落实国家事权,打造精品教材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

落实国家事权,打造精品教材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2.03.11•【分类】问答正文落实国家事权,打造精品教材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答记者问近日,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以下简称《推进方案》),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制定出台《推进方案》的背景是什么?答: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体系,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教材建设,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批示。

自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实施《推进方案》就是要在新时代持续推进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新使命新要求。

一是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必然要求。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持续推进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把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进一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守牢教材阵地。

二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的迫切需要。

扎根中国大地,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成就、理论建设成就和教学科研成就,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反映学科研究最新进展,充分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

三是与时俱进拓展加强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的现实需要。

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和高校教学需要,提高教材针对性适宜性,创新编写理念和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者、学校和出版机构的积极性,建设专科、本科、研究生不同学段,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部分公共课程等不同类型课程的优秀教材,进一步发挥教材育人作用。

2020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解读

2020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解读

2020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解读2020年是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的一年,也是中国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发布备受关注。

监测结果中呈现了学生的学业水平、学校的教学质量、教育教学改革等多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将有助于了解我国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水平,进一步指导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水平。

本文将对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进行解读,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提供有益信息,同时也对教育部门提出一些建议。

一、学生学业水平的综合分析2020年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学生学业水平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

在语文、数学、外语和科学四个学科中,学生的平均得分均有所提高,尤其是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提升较为显著。

这表明我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初显,学生整体学业水平有所提升。

在具体的学科中,语文学科的监测结果显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所增强,对古诗文和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这可能与各地教育部门对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相应调整和优化有关。

数学学科方面,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这可能与数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有关。

外语学科的监测结果显示,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在全国范围内有所增强,这可能与英语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关。

科学学科方面,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实验能力的培养上有所提高,这可能与科学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和探究性学习的推广有关。

综合来看,学生的学业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和质量提升的初步成效。

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学生的学科能力存在差距,仍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业水平较低,需要继续加强个性化教育和补充教育资源。

另外,学校和家庭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培养上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和改进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也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了全面评估。

监测发现,许多学校的教学质量整体上有所提升,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配置也有所改善。

游戏化教学应用手册说明书

游戏化教学应用手册说明书

作者序杨祖排四眼工作室创办人2022年3月阿基米德(Archimedes)在发现浮力(buoyancy force)的时候,开心到没穿衣服就跑上街去大喊“Eureka, Eureka!”(我发现了)这也让我明白,当发现新的知识时,人内心的喜悦是远比获得社会地位上的成功还要高的,那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但如今,我们在教导孩子时发现孩子却没有在学习上高喊Eureka了。

这本手册就是要把孩子心中的Eureka再次找出来!游戏化(Gamification),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

我们日常生活中不乏游戏的元素,但是又很难在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中去严格定义游戏化,所以这本书也只是作者自身的学习和看法。

从小我就是很爱玩的小孩,童年的乐高、积木、扑克牌、百万富翁、飞行棋,到少年时期的《游戏王》卡牌、中国象棋、西洋棋,再到成年后的电子游戏机、PlayStation、Gameboy、电子宠物机、电脑、智能手机等等,可以说游戏就是伴随着我们这群80后成长的集体回忆。

2016年,我在台湾的一场参学中接触到了桌游和游戏化的概念,当时就被这种全新的教学法所震撼——原来教学还可以如此的不一样。

当时,用游戏反转教育的种子就已经悄然地在我这个菜鸟的心里发芽了。

往后的日子里,虽是步履蹒跚,但也算是在缓慢中前进,开始了解桌游和游戏化教学、成立工作室、拜访各地的游戏化讲师,再到自己设计游戏、在课堂上执行游戏化教学、办工作坊、出版桌游,还有如今在做的有关游戏化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等等。

一路走来,不敢说已深得游戏化的奥义,但确实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游戏化教学元素表(GamED Elements)。

这些零零散散的知识,有必要做一个较系统化的编辑整理,于是就有了撰写这本《游戏化教学应用手册》的念头,也算是给自己这些年的学习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为下阶段的学习准备的基石。

因为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而零散,所以把这些内容归纳成GamED Elements的元素表,尽可能的为大家详细解说其内容,同时也尽量为大家提供可以实际操作的案例与实践方法。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篇一: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交审议稿)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7月1日目录1、前言................................................................................................. . (2)1.1 学科意义................................................................................................. .. (2)1.2 专业概述................................................................................................. .. (2)1.3 人才培养特色................................................................................................... .. (2)2、学科代码与适用专业范围................................................................................................. .. (3)2.1学科代码................................................................................................. (3)2.2适用专业范围................................................................................................... (3)3、培养目标................................................................................................. .. (3)4、培养规格................................................................................................. .. (4)4.1学制与学位................................................................................................... . (4)4.2知识要求................................................................................................. (4)4.3素质要求................................................................................................. (5)4.4能力要求................................................................................................. (5)5、课程体系................................................................................................. .. (6)5.1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6)5.2课程设置................................................................................................. (7)6、教学规范................................................................................................. (11)6.1教学过程规范................................................................................................... . (11)6.2 教师行为规范................................................................................................... (12)7、师资队伍................................................................................................. (12)7.1师资队伍结构................................................................................................... . (13)7.2 教师背景与水平要求................................................................................................. .. (13)8、教学条件................................................................................................. (14)8.1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 (14)8.2为教学提供足够数量和功能的教学设施 (14)8.3保证充足的教学经费投入...............................................................................................149、教学效果................................................................................................. (15)9.1教学成果................................................................................................. . (15)9.2课堂教学效果................................................................................................... . (15)10、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15)10.1质量保障目标............................................................................................................................15 10.2质量保障规范与监控 (15)11、名词释义................................................................................................. . (16)附表1 .................................................................................................... .. (17)附表2 .................................................................................................... .. (18)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使金融学类专业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并推行《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师范类专业认证及其影响——以浙江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示范性认证为例

师范类专业认证及其影响——以浙江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示范性认证为例

2020年第10期(总第850期)幼儿教育(教育科学)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Educational Sciences)No.10,2020General No.850·管理论谭·【摘要】专业认证是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探索建立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2018年师范专业“认证打样”正式开启师范类专业认证之路。

浙江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成功开展了师范类专业示范性认证,积累了认证经验。

影响调查显示,专业认证为浙江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进一步建设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认证;学前教育专业;浙江师范大学;影响【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20)10-0003-06*通讯作者:朱宗顺,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院长、教授,E-mail :师范类专业认证及其影响———以浙江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示范性认证为例朱宗顺*刘双全(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310012)专业认证是基于专业判断的过程,用以评估一个教育机构或方案是否符合规定的教育质量标准,以确保毕业于经过认证的教育机构或项目的学生或公众能达到他们所选学习领域最低水平的能力,从而发挥消费者保护的作用。

〔1〕专业认证最早于20世纪二十年代在美、英等国的工程教育领域开始实施,后逐步扩展到教师教育领域。

美国于2013年组建教师培养认证委员会(The Council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Educator Preparation ),全面承担教师教育专业认证工作。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专业认证,2016年正式成为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机制《华盛顿协议》的成员。

基于国际工程教育和教师教育专业认证的经验,为了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我国开始探索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

浙江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参与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组织实施的师范类专业示范性认证(简称“认证打样”),对专业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X证书制度下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探索

1+X证书制度下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探索

摘 要 落实“1+X”证书制度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引领作用,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促进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1+X”证书制度;高等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4-0124-03Research on Specialty Building of Electrical Automation Profe-ssional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1+X Certifi cate System //HU Qingpu, HU JianAbstract Implementation of “1+X” certifi cat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es, China is moving from a big manufacturing country to a strong one. 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dustrial fi elds. In this new era, the “Double-high-plan” building colleges should leading the way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of electrical automation professionals in the area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enc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problems of specialty building for electrical automation professionals, so as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Key words “1+X” certifi cate system;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lectrical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specialty build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base1 前言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10.3969/j.issn.1671-489X.2020.14.1241+X证书制度下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探索*◆胡青璞 胡健展基础,我国职业教育将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1]。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专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专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二○一一年十月目录1. 专业基本情况 (1)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2)2.1完善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2)2.2优越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平台 (3)2.3广泛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校企合作 (3)2.4 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基地 (4)3. 试点规模及学制 (4)4. 合作培养依托单位(协议见附件1) (5)5. 本科阶段培养方案 (6)5.1 培养目标和要求 (6)5.2 培养模式 (7)5.3 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 (8)5.4 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 (9)6. 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3)6.1 组织保障 (13)6.2 条件保障 (14)6.3 健全校内质量监控体系,落实教学过程监控 (15)6.4 规范管理,建立实习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企业实践质量 (16)6.5 建立学院与企业定期沟通的协商机制 (18)7. 结合国际焊接工程师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8)附件1: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书 (21)附件2:武汉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 (22)附件3:武汉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31)附件4:武汉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41)附件5:武汉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41)1. 专业基本情况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专业的前身是焊接工艺与设备专业,筹建于1976年,197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面向制造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于1993年以焊接专业的名义进行硕士点申报工作并正式通过国务院学位办的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后更名为材料加工工程,并于1998年通过湖北省重点学科审批,成为省重点学科。

国务院以国发[1999]4号文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

国务院以国发[1999]4号文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以国发[1999]4号文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在展望21世纪教育发展时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

《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指出:“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

它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原有远程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以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符合世界科技教育发展的潮流,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

”并强调要“继续发挥卫星电视教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作用”。

1月15日中央电大向教育部高教司报送《关于广播电视大学1999年开展开放教育试点的请示》(电校签报[1999]3号),提出拟在“注册视听生”和“专升本”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开放教育试点,并对拟开展专科试点和专科起点本科试点的开办形式、开设专业、试点范围、招生规模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汇报。

2月7日中央电大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联合举办英语本科开放教育签字仪式。

中央电大党委书记、副校长于云秀,副校长陈志龙、孙绿怡,校长助理任为民、严冰;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乃芳,副书记裴玉芳,副校长钟美荪、周烈,校长助理顾曰国,以及两校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签字仪式。

于云秀和陈乃芳讲话。

2月8日中央电大向教育部高教司并韦钰同志报送《关于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报告》(电校签报[1999]7号),再次提出从1999年开始,在教育部高教司的直接领导下,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

试点以项目研究的形式开展,由教育部高教司与中央电大联合立项,试点工作由高教司主管。

本科试点由中央电大与普通高校联合主办,专科试点由电大独立开展,中央电大主办。

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通过建立校、院、专业协调的招生组织机构开展招生工作,利用网络、报刊、现场咨询等方式宣传招生政策,为吸引优秀考生,学校设置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起航奖学金、校内综合奖学金等多项专项奖学金,同时建立起奖、贷、勤、减、免等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吸引优质生源。

制度完善,队伍健全,落实到位,吸引优秀生源效果较为显著。

1、学校、学院设立招生机构学校成立招生领导小组,设立招生办公室,全面负责学校的招生工作。

学院设立招生工作小组,由院长任组长,成员包括主管学生工作党总支副书记、主管教学副院长、综合办主任、教学办主任以及各专业负责人,小组的职责是制定年度招生计划并组织落实、监督执行,进行年度招生工作分析,向学校提出建议意见。

2、学校吸引优秀生源的具体举措学校积极参加辽宁省内各招办组织举办的大型现场招生咨询大会进行现场招生宣传和咨询;印发《招生宣传海报》和《招生宣传手册》;充分利用学校招生信息网,通过在线咨询或留言,及时更新和解答招生信息;制作电子版招生宣传材料在学校招生网、学校微信平台进行网络宣传;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和学校招生信息网、中国教育在线等公共媒介,及时公布学校招生章程、招生计划、录取规则、历年录取分数、毕业生就业情况等与考生息息相关的各项招生政策及数据。

高考志愿填报期间,邀请《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商报》三家媒体记者到我校进行实地采访,随后《光明日报》《中国商报》发表多篇我校报道,提高了我校招生办学的知名度。

加大《辽宁招生考试》《招生考试通讯》《中国教育在线》等主流官方报考媒体的宣传力度,发布我校招生信息。

3、专业吸引优秀生源的具体举措(1)专业依托“互联网+招生宣传”,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吸引优秀生源。

大力借助网络和媒体平台宣传采矿工程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及时更新集中展示专业的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办学前景和专业实力。

在辽宁科技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网页的“招生就业专栏”中(网址:https:///info/1073/2266.htm),利用社团活动、产教融合、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与学科建设、优秀校友和学科竞赛等栏目专题展示专业的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和办学实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负责人就2020年度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
答记者问
我国正在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如何理解工程教育质量所处的战略地位?工程教育质量状况到底怎样?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工程教育质量实施评价监测?日前,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就《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接受了记者采访.记者:今年,教育部评估中心首次研制发布了《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2013年度)》,能否介绍一下报告发布是出于什么考虑?吴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教育领域进入深化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期,其中一项重点任务就是要推进管办评分离,积极构建“五位一体”(包括学校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教学基本状态常态监测和国际评估五种评估形式)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监测制度,让教育质量接受社会评价,教育成果接受社会检验,教育决策接受社会监督.
评估中心作为国家级专业评估机构,新形势下肩负着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监测与保障的时代重任,理应有所担当.2013年,我们陆续推出《全国“211工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报告》,有效发挥了评价监测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提升的重要作用,得到广泛好评.
2014年,我们首次把质量监测重心进一步下延到专业人才培养层面,聚集到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上.我们这样做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工程教育质量所处的战略地位.2013年,我国工程教育规模世界第一,超过九成的普通本科高校设有工科专业,普通高校工科毕业生数、本科工科在校生数、本科工科专业布点数已占到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本科在校生总数、本科专业布点总数的1/3左右.因此,工程教育质量会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全局产生影响重大,对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梦至关重要.
二是积极回应政府、社会和高校新的关注.党的十八大后,高等教
育全面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内涵式发展为特征的新时期,工程教
育质量因关系到国计民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成为政府和社会关
注的热点.目前,国内还没有对工程教育整体质量状况开展过评价监测
和研制工作,我们的报告就是要用数据和事实客观地呈现改革开放30
多年特别是近些年来工程教育质量取得的主要成绩及需要重视和关
注的主要和深层次问题,以回应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关注.
三是跟进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监测发展的新趋势.进入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监测更多关注在学科专业层面,聚集学生学习
成果和用户满意度的评价(如ahelo和u-multirank),以此提高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社会的适应性.评估中心一直在密切跟踪这一国际
发展新动向,2014年,我们在研制完成上述3个院校层面的质量报告
基础上,首次用国际等效的质量标准在专业层面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
评价监测,这也是我们进行的系列质量监测报告研制工作的新探索和
新尝试.记者:能否给我们描述一下今年首发的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有
什么主要特点?吴岩:今年首次发布的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是由我们评
估中心会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共同研制完成的中英文年
度质量报告,今后将每年持续发布.报告具有五个主要特点:
一是报告首次用国际实质等效的质量标准对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本报告中我们首次按照国际等效的质量标准,对
2012-2013年134个参加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点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质量保障机制等进行了深度剖析评价,形成了可靠、可比
的质量结论.
二是报告首次以人才培养五个核心维度对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状况进行全面评价.我们在总结多年评估实践经验和借鉴国际质量保障先
进理念基础上,首次采用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需求适应度、办学条
件支撑度、质量监测保障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作为反映工科专业
人才培养质量状况的表征点,全面、系统地对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状况
进行了评价.
三是报告首次与工业界携手合作对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状况进行开放评价.为体现“用户满意度”这一高等教育新的质量观,我们首次将国
际公认的毕业生能力要求设计成问卷,委托14家专业类认证委员会
对26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了满意度调查,从用人单位角度比较客观地
了解了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状况.
四是报告首次用学生学习体验和感受对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状况进行满意度评价.“学生满意度”评价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质量评价方法,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新理念.我们首次把“学生满意度”
用于对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测与评价,通过对4万多名工科学生学
习体验和感受进行追踪调查,从工科学生对工程教育的满意程度来客
观反映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状况.
五是报告首次用数据和事实对我国工程教育质量进行客观评价.
我们在报告研制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第一手数据和史料信息,包括近10
年积累的工程教育认证资料、6家行业学会、协会(联合会)走访
调研材料、近30位专家的访谈材料、260多家用人单位和4万多名
学生的问卷调查等,比较翔实的数据和事实保证了报告结论的实证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记者:应该如何看待今年首发的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在质量监测中
的地位和作用?
吴岩:“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是《教育规划纲要》的明确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通过评价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准确找
出差距,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做好工作的自觉性、针对性,提高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满意度.”
评估中心的工作宗旨就是“对国家负责,为学校服务”,我们这次发
布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就是对政府和社会关注的工程教育质量状况进
行评价监测,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学校改进工作提供依据,以此加
快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还注意做好“五项服务”:一是为高等学校持续改进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专业化服务.二是为工业界更加有效紧密参与工程
教育改革提供信息服务.三是为社会及时了解和监督我国工程专业教
育提供窗口服务.四是为政府相关部门全面把握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状
况提供决策参考服务.五是为中国工程教育走向世界,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提供宣传服务.
记者:能否给我们读者列举一下今年首发的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有什么主要亮点?
吴岩:前面已经提到,今年我们推出的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呈现为“五个首次”特点,我觉得其中至少有三个主要亮点:最突出的亮点就是质量监测标准的国际等效性.我们首次用获得国际互认的等效标准对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状况进行了监测评价,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第二个亮点是质量评价吸纳了工业界参与.我们首次走访行业学会、协会,并通过他们向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获得了工业界的第一手评价和需求资料,对于明确未来工程教育改革思路至关重要.第三个亮点是学生和用户满意度调查.我们首次用目前国际公认及群众关注的满意度调查进行分析评价,能够客观地反映工程教育质量状况,既回应了社会关切,又与国际质量评价监测工作相接轨.
记者:今年首发的质量报告就对工程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没有进行回避,能否介绍一下是出于什么考虑?
吴岩:是的,作为专业评估机构,我们的报告力图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状况,能够为政府决策、学校改革、社会监督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因此,报告以大量数据和事实反映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工程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的同时,也客观指出了工程教育发展中需要重视和关注的一些主要和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以解决:
一是高校在工程教育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方面存在问题.如工科专业办学理念与国际先进工程教育理念存在较大差距,办学特色不够鲜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以教为主”传统教学模式仍占据主流,校内质量保障特别是持续改进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健全等.
二是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联合办学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如行业企业参与培养目标的制定与评价、对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学习产出评价等诸多环节带有随意性、片断性和被动性,没有在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校企深度融合,并形成制度化.
三是目前还没有制定出台校企合作办学法规和配套细则,还未对注册工程师制度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行有效衔接等,这些势必对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带来困扰,也影响了高校和行业企业双边合作的积极性.
记者:能否请您用几句话概括一下这次质量报告的主要结论?
吴岩:我想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我国工程教育规模世界第一,是世界工程教育大国.第二,我国工程教育有力支撑了国家工业化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第三,我国工程教育“五个度”基本达成,但仍存一些深层次问题,深化综合改革是必由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