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一、教材分析在系统学习“物质分类及其变化”之后,本章从常见无机物及应用入手,既进一步补充了丰富的感性认知材料,又可为后面继续学习其它元素及其化合物、建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在宏观定性研究物质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从定量的角度再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之间发生的反应,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引导学生建立可称量的宏观物质与不可称量的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初步建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后面进一步研究分子、原子及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原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单位,这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但是本节课的概念抽象,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化难度高,新旧知识会产生认知冲突,而且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能力尚还欠缺,这些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与同学交流,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设问、类比启发、重点讲解并辅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联想,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化学科学研究需要实证与推理,注重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含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3.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知道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相互关系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的化学方法之一。

【评价目标】1.通过了解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多重计量方法,认识化学计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实际需要,发展定量研究的意识。

2.通过对比、类比、归纳、演绎等多种思维活动,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和应用。

3.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实现物质的量、粒子总数、质量之间转化,落实“微观-宏观-符号”的三重表征。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摩尔(mol)。

o掌握物质的量、质量、体积之间的换算关系,特别是利用摩尔质量进行计算。

o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意义及其在计算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o能够熟练进行物质的量、质量、体积之间的换算。

o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

o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o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o树立学生尊重事实、注重实验数据的科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关系;摩尔质量的概念及计算。

-难点: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意义及其在计算中的应用;掌握复杂化学问题中物质的量的换算。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题分析,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和解题技巧。

-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物质的量的概念。

-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

四、教学资源-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具:投影仪、黑板、白板笔-实验器材:烧杯、量筒、天平等-多媒体资源:课件、相关教学视频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4-5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2.课堂纪律:明确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等,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及时提醒和处理。

3.激励措施: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如课堂小测验成绩优异者可以获得小礼品或加分。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每节课结束时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批改和反馈。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高一必修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人教版

高一必修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人教版

2、学生情况在学习本章知识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及其变化”和“碱金属”两章内容。

在这两章中讲授的知识和学生在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已给学生学习物质的量的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教材的意图、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本节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1、了解引入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3、准确掌握物质的量、摩尔以及摩尔质量等概念。

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的联系与区别。

4、了解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5、初步学会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2)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1、通过指导学生准确、深入、全面地理解本节涉及的新概念,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问、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3、通过对“物质的量”、“摩尔”等概念的引入、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思想。

一、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可根据其特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

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事实材料,以原子结构中适当的观点和概念作为学习新概念的支点,突出背景知识在思维过程中的作用,经过师生双边活动,共同分析、比较、逐步揭示概念的本质。

学习摩尔之前,布置学生对物质结构初步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归纳复习,形成一个较好的知识“铺垫”。

教师运用多媒体,通过列表类比的方法突破“物质的量”、“摩尔”这个概念,用论证法推导出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设问引入新课: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转入:任何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课时1)教学目标: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物质的量》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第1单元第2节,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为在高中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物质的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它是高中化学的运算核心。

只有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能够将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熟练运用。

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是必须要学好的内容。

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化学计算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和培养学生从宏观世界到微观粒子的联系。

本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是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阿伏伽德罗常数。

第二是认识摩尔质量。

(二)、学生分析物质的量这节内容,和学生在初中时候学的知识结构完全不同,对于他们而言是非常抽象的内容。

过去学习的各种实验方法和化学方程式,在这里几无用武之地,因为大部分同学都会觉得高中化学怎么突然难了很多,看不明白了。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这个物理量的意义。

了解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基本含义。

理解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不断探索与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摩尔的定义四、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引入及应用五、教学策略与方法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尽可能多的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列举鲜活的例子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不断的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多媒体】展示彩图。

口述:在平时的生活中,老百姓会关心今天的气温多高,大米1Kg多少钱,房子装修需要0.8mX0.8m 的方形瓷砖。

如果离开了温度,长度,质量等等物理量来帮助我们衡量各种量的大小,那么生活可能会出现一团糟。

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1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1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 教学背景分析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所确定的“内容标准”,在必修课程的6个主题中,《化学实验基础》是必修课程的核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学生了解化学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

物质的量作为化学基本概念学习。

物质的量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新概念,为以后物质的量浓度配制,化学计算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及其单位-摩尔;2、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了解引进摩尔这一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类比的方法从熟悉、具体的概念入手来认识未知、抽象的概念。

2、学会选用合适的集合概念来计量物质。

3、学会从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抽象出解决该问题的数学本质,并将其进一步应用到化学问题的解决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PPT、餐巾纸等四、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实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实质,清晰脉络关系,结合练习。

六、教学流程:建立集合概念→引出“摩尔”这一单位以及使用范围→理解“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了解微粒数和物质的量之间的转换及练习七、教学案例1.教学过程2.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比较抽象难懂,本人在这一节的教学上一直有很强烈的为难情绪,以前都是将这一部分的知识进行强行的灌输。

在本次教学的准备过程中对这节内容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教学设计时,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分层次逐渐突破重难点。

在体现三维目标方面有了充分的考虑,但是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能在“过程和方法”这一链接再深入一点,再落实一点,这节课将会更加主动有效。

【完整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完整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材地位: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通过对物质的量的学习,将微观物质与宏观物质建立联系,帮助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为以后物质的量浓度配制,化学计算的学习作了铺垫。

知识内容: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和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宏观物质是可以用器具称量的,微观粒子难以称量,可用相对原子质量比较不同原子和分子的相对大小。

学生认知特点:抽象思维能力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认识活动的自觉性有显著提高,有意识的观察能力、有意识的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及其单位——摩尔;
2、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解决,锻炼学生的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化学计算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式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
物理的量
一、物质的量
二、阿伏伽德罗常数。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运用,以概念学习为主导,通过学习学会接受新概念并熟练运用。

“物质的量”所占篇幅不过是课本中的一页,但有关“物质的量”的应用却贯穿整个高中学习,是学生计算方法和思维上的一大转变。

本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为后面介绍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直观思维在他们的学习中仍占据重要部分,所以对微观世界的计量这个新的知识点比较陌生,并且比较难以理解,但他们已经具备了联系宏观人是微观的能力,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合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2.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3.能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能解释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熟练运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从已有的相似概念迁移形成物质的量概念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3.通过问题——建构的模式,化静态为动态,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形成过程,学会概念学习的常用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多种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体会到化学微观表征的重要意义并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2.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养成求真务实、大胆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的量”概念系统中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概念及相互转换关系。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教案设计物质的量一、教材简析与教材处理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的量》选自必修1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单位是XXX,简称摩,符号是mol。

他是高中阶段重要理论部分的内容之一,将贯穿今后研究的全过程,在化学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物质的量的概念,可以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许多在化学中有重要应用的基本概念。

因此,物质的量被广泛的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这些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技能和实验技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XXX的含义;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B、通过联系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2)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物质的量的单位—XXX”该你那的形成过程,学会运用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通过研究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

B、养成自然学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A、在“物质的量”教学中,隐含着这种思想:粒子集合粒子粒子,即把单个粒子的称量转化为粒子集合的称量,从而间接地求出单个粒子的质量。

以“称量一粒米”为背景,建立微观与宏观的联系,设制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

详细思路:若何称量一粒米的质量学生提出大概的答案归纳处理粒子计较方法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联系其他物理量掌握微粒数的计较提出XXX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与质量的换算B、物质的量对学生来讲是个全然生疏的概念,以旧的物理量引入,进入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本的命题网络。

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旧的常识系统中形成新的概念。

造就学生进修概念的能力。

回忆原本的物理量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微粒数的计较方法强调概念的内涵引入XXX质量的概念三、主要教学程序设计掌握物质的量与质量的换算情形1物质的量的引入(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回答。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其次标题。

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洁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学问,而《物质的量》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熟悉。

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忙学生把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根底。

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把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通过练习把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熟悉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2)力量目标:提高规律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学问进展计算的力量。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信任科学、敬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把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转化。

二、教学方法分析(1)实行目标分层教学法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当进展做好铺垫。

新课教学主要实行比照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比照指出化学反响中存在的一样状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根本物理量和单位的比照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忙学生通过比照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比照(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详细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留意的问题并帮忙学生由浅入深的把握本节学问。

(2)讲练结合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教师很快把握学生的状况,更能让学生准时地熟识所学学问。

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一章第二节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一章第二节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一)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内容标准,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学习要求上看,要求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

(二)教材内容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是化学中的常用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本节课内容属于工具性概念,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今后几乎每节课都会用到,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内容及学习水平如下: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高一新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欠缺。

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逐步深入,自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探索新知的喜悦,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其单位摩尔。

⑵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

⑶初步学会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间的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的问题性、创设情景、增强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能力。

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养成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概念的引入、推导及应用,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 ⑴物质的量的单位及其概念。

⑵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五、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讨论法、类比迁移法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一、物质的量1、概念: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3物质的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3物质的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科普读物:如《化学物质的奇妙之旅》、《物质的量与生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科普视频:如BBC纪录片《物质的量:宇宙的基本单位》、科普中国网的物质的量相关视频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
-在线课程:如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平台上的化学相关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
2.难点:
-物质的量的抽象概念的理解
-摩尔的引入及其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解决办法:
-采用直观教具、模型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物质的量概念。
-通过具体的化学反应实例,让学生感受物质的量的实际应用。
-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练习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摩尔的使用和物质的量的计算。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的量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物质的量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物质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教学反思与改进
每节课后,我都会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物质的量的抽象概念难以理解,对于摩尔的定义和应用也感到困惑。因此,我计划在未来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首先,我将继续使用直观教具和模型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展示具体的化学实验和现象,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物质的量的存在和重要性。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

二、实地操作。

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

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

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溶液的概念: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过程][引入基本概念] 18克水可以用托盘天平称量,但1个水分子却无法称;1把大米可以称量,1粒大米却无法称,但1粒大米质量可以计算,同理,1个水分子的质量也可以计算,通过物质的量进行换算。

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板书] 一、物质的量[类比]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幻灯或小黑板)7个基本物理量一览。

正如时间、质量这些物理量一样,物质的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

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板书]1、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符号:n。

[讲述] 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摩尔作为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

摩尔的符号为mol,简称摩。

[板书] 二、摩尔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2、符号:mol。

[过渡] 1mol的粒子到底含有多少个粒子?又怎么跟质量联系起来呢?[讲述] 每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都有它的标准,如质量的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

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

而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也即1mol12C中所含C 原子个数约为6.02×1023个。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以NA约为6.02×1023个。

[板书] 3、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个。

[举例]1摩尔氧原子约为6.02×1023个1摩尔水分子约为6.02×1023个1摩尔氯离子约为6.02×1023个[讲述]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摩尔这个概念只适用于微观2、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或符号。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节物质的量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二)过程和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过程:[引言]古时有一个勇敢的小伙子想娶国王美丽的公主,国王出题刁难,其中一个问题是:10kg 小米是多少粒?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思考、讨论、回答][追问]这些方法中,那种方法最科学?[追问]谁能介绍几种生活中相似的例子?[讨论回答]箱、打、令、包、条…设计意图:引发学习兴趣,引出把微小物质扩大倍数形成一定数目的集体以便于方便生活、方便科学研究、方便相互交流。

[引入] 复习C + O2 =CO2指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取12 g C和32 g O2反应,而无法只取1个C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那么12 g C中含多少个C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作用”。

[板书]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作用[讲述]可称量物质与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些微观的看不见的粒子之间有什么联系?能否用一定数目的离子集体为单位来计量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是肯定的。

国际科学界建议采用“物质的量”将它们联系的。

[板书]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讲解]物质的量也是与质量、长度一样的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

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

[投影]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强调:1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而这里的“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学科:化学年级:高一单元:物质的量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是描述物质数量大小的基本概念。

2. 熟练运用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包括摩尔、质量和体积的计算。

3. 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2.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3.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4. 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教学重点:1. 物质的量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2.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教学难点:1.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2. 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培养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2. 准备教案及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例如一个苹果和一升水之间的比较。

2. 概念讲解:a. 解释物质的量的概念,包括定义和单位。

b. 介绍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例如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计算练习:a.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b. 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解答问题。

4. 实验操作:a. 进行一个涉及物质的量的实验,例如利用酸溶液和碱溶液反应进行中和反应。

b. 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c.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

5. 总结和应用:a. 总结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b. 引导学生应用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化学方程式中的问题。

6. 反思和评价:a.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交流学习心得。

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物质的量的计算题和相关应用题。

2.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教材;2. 实验器材:酸溶液、碱溶液、容量瓶、烧杯等;3. 学习资料:PPT 等。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计算练习和问题解答的准确性;3. 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4. 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三维目标1. 理解影响固体、液体、气体体积的大小主要因素。

2. 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计算。

3. 掌握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大家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那么,曹冲称象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将巨大的不可直接称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化整为零。

日常生活中,买大米时我们一般论斤买而论“粒”就不方便,一斤就是许多“粒”的集体;买矿泉水我们可以论瓶买,但买多的也可以论箱买,一箱就是24瓶的集体等等。

一滴水中就大约含有1.7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一个个去数,即使分秒不停,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完成这个工作。

那我们怎样才能既科学又方便地知道一定量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呢?所以,这里需要一个“桥梁”,需要一个物理量把宏观质量和微观粒子数联系起来,这个物理量就是“物质的量”。

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以“物质的量”作为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量,至此,物质的量和长度、质量、时间等成为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单位。

【板书】一、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了解物质的量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是七个国际基本物理量之一。

2. 是一个专有名词,由固定字数组成,不能分割、不能增减。

3. 符号为“n ”。

4. 微粒是指: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原子团、中子等。

5. 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用化学式表示。

【讲述】每种物理量都有相应的单位。

速率的单位是“米/秒”,“物质的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等。

“物质的量”作为一种物理量也应有相应的单位,它的单位是什么? 科学上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

1摩尔是多少?在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 kg 12C 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 mol 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 kg 12C 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6.02 × 1023个。

物质的量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物质的量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程设计背景新课程中以定义为中心的概念教学被弱化,更注重理解和体验概念的生成过程。

如何排除障碍,有效地加工和组织事实性、描述性、操作性、理论性兼容的化学概念,从整体出发,掌握学科基本概念的结构体系和分类方法,注意突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发挥概念的群体功能,使学生不仅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而且点、线、面、体相互联系,建立概念的空间网络结构和概念的立体思维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在“物质的量”教学中使用主体性概念教学策略和“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希望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展学生对学习的探索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主体性概念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知识,教师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强调教与学过程的统一,注重组织形式多样化,强调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机会,主张师生双主互动。

主体性概念教学策略要求教学要以培育、开发、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作为根本精神,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素质的基础和条件。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贝尔最早提出来的,是教师在新概念教学之前让学生学习的引导性材料,它在概括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

然后,学生利用这一材料去同化新的学习材料,这就是“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基本原理。

它可以看成是教师为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而设置的一个“教学支架”,也可以看作是为学生准备的通往知识彼岸的一座桥梁。

二、课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是中学化学中很重要的基本概念,是联系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的桥梁。

根据物质的量概念,可以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许多在化学中有重要应用的基本概念。

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不仅是中学化学需掌握的重要知识技能,而且也广泛地应用于科学研究及工农业生产等方面。

第四单元 物质的量(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 物质的量(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课时2
气体摩尔体积1.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的学习,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和流程的模型,掌握利用该模型分析其他气体的实验1.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能够利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宏观辨识)2.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并能够运用阿伏加德罗定律解决简单问题。(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5.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锻炼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目标与思路
课时1
物质的量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2. 掌握“摩尔”的标准——阿伏加德罗常数。3. 通过对比、类比、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体会从物质的量层次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意义,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4.知道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相互关系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二、学情分析
三、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真情境、真问题、真解决、真研究,从定量的角度再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之间发生的反应、初步建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物质的量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及科学研究中。物质的量及其相关概念的建构,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间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助于学生深人理解宏观物质与徽观粒子之间的联系。
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讨论。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笔记,在书中相应部位进行誊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建立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究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化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不仅能收获知识,也要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路,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内容。

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后,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其中“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学生必做实验。

二、学情分析
对于定量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学生初中学习过基于质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并且掌握情况较好。

所以当学生接触“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是比较难主动使用的。

所以教学过程,应该突出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使用过程,在使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的建立,确实为化学研究链接微观和宏观,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描述微观粒子的量,学生初步掌握微粒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2.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
算。

3.认识物质的量在化学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并应用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关系。

四、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任务1]教师引导:讨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学生活动:
(1)通过对化学方程式定量意义的讨论,发现化学方程式既能定量地讨论质量关系,也能够定量地讨论个数关系,而且个数关系要更加简洁。

(2)发现微粒数量太大,直接表述微粒数量不便于计算;
(3)类比生活中用“堆量”处理较大个数的经验,提出微粒个数的“堆”概念。

[任务2]教师引导:如何设计“堆”的个数便于化学计算。

学生活动:利用国际单位制的定义,尝试计算,在计算中发现这样的“堆量”设计,让每一“堆”微粒的质量刚好等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任务3]教师引导:明确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车常数、摩尔质量等概念的定义。

学生活动:
(1)延续之前关于“堆量”讨论的思路,尝试理解物质的量概念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相关规定的目的。

(2)通过实践计算,熟悉相关概念的关系和计算方式。

(二)环节二气体摩尔体积
[任务1]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关注到电解水实验中氢气氧气体积比与物质的量比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1)明确电解水实验中氢气氧气体积比与物质的量比刚好相等,提出。

(2)提出“条件相同时,物质的量相同的氢气与氧气,它们的体积也是相同的”的猜想;
(3)利用教师所给数据,完成对猜想的验证。

[任务2]教师引导:给出1mol不同固体、不同液体体积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单位物质的量体积的影响因素,及气体物质的特点。

学生活动:(1)通过对比和计算,发现不同固体、不同液体单位
物质的量体积不相同,而只有气体在相同条件下单位物质的量的体积相同。

(2)从微观角度分析影响单位物质的量物质体积的因素,找到对于气体,微粒之间的距离是远大于微粒本身大小,是影响体积的主要因素;
[任务3]教师引导:明确摩尔体积的概念,分析专门讨论气体摩尔体积的价值。

学生活动:建立摩尔体积的概念,明确相同条件下任何气体的摩尔体积相等,宏观上的气体的体积比可以直接反应微观上气体微粒的个数关系。

(三)环节三物质的量浓度
[任务1]教师引导:回顾物质的量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讨论对于溶液,如何建立溶质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的关系。

学生活动:
(1)回顾之前所学知识,明确物质的量相关概念的内涵和计算方式。

(2)根据老师对于溶液问题所提出的计算要求,设计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任务2]教师引导:以精度为切入点,讨论如何配置0.100mol/L 的NaCl溶液。

学生活动:
(1)明确教师所提精度要求,反思已知实验器材不能满足精度
要求;
(2)在明确教师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出“大肚”“细颈”的容量瓶;
(3)结合容量瓶的精度要求,明确使用容量瓶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任务3]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设计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完成操作流程。

学生活动:
(1)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设计操作流程,并明确操作的注意事项;
(2)主动设计“烧杯中溶解在转移至容量瓶中”“多次洗涤转移至容量瓶中”等为实现实验精度的“特殊操作”,并理解每步操作的目标以及不进行该操作的造成的误差;
(3)两人一组完整完成实验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