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10.3.8

合集下载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发展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3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1.4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第二章:数据通信基础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2.2 数据传输的类型与标准2.3 数据编码与传输技术2.4 传输介质的选择与使用第三章: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3.1 网络协议的定义与分类3.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3 常见的网络协议及其作用3.4 网络协议的层次模型与通信过程第四章:网络互联设备与技术4.1 网络接口卡的作用与类型4.2 交换机的功能与分类4.3 路由器的功能与分类4.4 网络互联技术与设备的选择第五章:局域网技术5.1 局域网的概述与分类5.2 常见局域网技术及其特点5.3 局域网的组建与维护5.4 局域网的安全与管理第六章:广域网技术6.1 广域网的概述与分类6.2 常见广域网技术及其特点6.3 广域网的组建与维护6.4 广域网的安全与管理第七章:互联网基础7.1 互联网的概述与发展历程7.2 互联网的组成与结构7.3 互联网协议TCP/IP7.4 互联网的应用服务与技术第八章:网络安全与管理8.1 网络安全的概念与重要性8.2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与处理8.3 网络攻击技术与防御策略8.4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技术第九章:网络编程与应用9.1 网络编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9.2 常用的网络应用程序及其工作原理9.3 网络应用开发技术与工具9.4 网络应用案例分析与实践第十章:云计算与大数据网络10.1 云计算的概述与架构10.2 云计算服务模型与部署模式10.3 大数据网络的概念与技术特点10.4 云计算与大数据网络的应用场景与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难点解析:理解网络体系结构和分层模型的概念,以及各层协议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二、数据通信基础难点解析:区分不同类型的数据传输标准和选择适当的传输介质。

三、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难点解析:理解协议分层的好处,以及如何在不同层次上实现网络通信。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一、引言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2. 掌握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路由和交换技术;3. 熟悉网络协议的功能和工作原理;4.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和管理技术;5. 能够使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网络设置和故障排除。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包括以下内容:(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2)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基本原理;(3)网络层的工作原理、IPv4和IPv6协议;(4)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功能和特点;(5)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基本知识;(6)网络安全和管理的基础知识。

2. 教学方法(1)理论课程:通过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形式,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知识。

(2)实验课程: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亲自搭建和管理计算机网络,掌握网络设置和故障排除的基本技能。

(3)项目实践: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和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6个教学周,每周安排如下:第1-2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第3-4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基本原理;第5-6周:网络层的工作原理、IPv4和IPv6协议;第7-8周: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功能和特点;第9-10周: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基本知识;第11-12周:网络安全和管理的基础知识;第13-14周:实验操作和项目实践;第15-16周:课程总结和回顾。

五、教学评估和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1)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占10%);(2)实验成绩和项目实践报告(占20%)。

2. 考试成绩:(1)闭卷考试(占40%);(2)开卷考试或论文报告(占30%)。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结构和通信基础;3. 理解网络协议的作用和功能;4. 学会使用网络工具进行网络配置和故障排查。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1.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特点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其应用领域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结构2.1 网络边缘2.1.1 主机和终端设备2.1.2 客户-服务器模式2.2 网络核心2.2.1 网络节点2.2.2 网络互联方式3. 网络通信基础3.1 数据的传输方式 3.1.1 电路交换3.1.2 报文交换3.1.3 分组交换3.2 网络传输介质3.2.1 有线传输介质3.2.2 无线传输介质4. 网络协议4.1 协议的定义和特点 4.2 常用网络协议4.2.1 TCP/IP协议4.2.2 HTTP协议4.2.3 DNS协议4.3 协议分层及其功能5. 网络配置和故障排查 5.1 网络配置工具5.1.1 IP地址分配5.1.2 子网划分5.2 网络故障排查工具5.2.1 ping命令5.2.2 tracert命令5.2.3 nslookup命令三、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来加深学生的理解;2. 网络配置和故障排查部分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并让学生进行练习;3. 借助课件和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地展示网络连接和通信的过程;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增强学习参与度。

四、教学流程1. 导入:介绍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2. 理论讲解:依次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组成结构和通信基础等内容,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加强学生的理解。

3. 实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场景,通过实例分析来说明不同网络组成结构和通信方式的适用性。

4. 实操演练:使用网络配置工具进行网络配置和故障排查的操作演示,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知道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发展历程。

2.掌握TCP/IP协议族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作用和应用。

3.了解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等常见网络的结构和特点。

4.掌握网络传输中数据的三种传输方式和网络拓扑结构。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分类和发展历程。

2.TCP/IP协议族的概念和应用。

3.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的结构和特点。

4.数据的三种传输方式和网络拓扑结构。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主要是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分类和发展历程,掌握TCP/IP协议族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理解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的结构和特点,掌握网络中数据的传输方式和网络拓扑结构。

2.讨论法:在讲解中,可以适当与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概念和知识。

3.案例分析法:可以通过案例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实际应用。

4.实验法:可以通过搭建网络实验环境,让学生了解网络的基本操作。

四、教学过程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分类和发展历程。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简单地说就是不同地点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网络的主要作用是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数据传输。

计算机网络分类:按照范围可以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按照拓扑结构可以分为总线型、环型、星型、树型和网状型等五种基本结构。

计算机网络发展历程:从点对点通信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发展历程包括自主网络、孤岛网络、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等阶段。

2.TCP/IP协议族的概念和应用。

TCP/IP协议族是一种网络通信协议,也是互联网的核心协议。

它由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所设立的TCP/IP协议栈组成,包括IP协议、TCP协议、UDP协议、FTP协议、SMTP协议等多个协议,是保证网络互连性的最重要的协议族。

TCP/IP协议族应用广泛,包括网络通信、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网页浏览等。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发展和分类。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协议和标准。

3. 熟悉网络硬件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4. 理解网络软件和网络安全技术。

5.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网络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应用领域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趋势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性能指标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各层的功能和常用协议3. 网络硬件设备网络接口卡、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的作用和原理网络传输介质及其特点网络互联设备的选择和配置4. 网络软件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网络协议和服务的配置与管理网络诊断和监控工具的使用5. 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威胁防火墙、入侵检测和预防系统的作用和配置数据加密和认证技术及其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案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法:操作网络设备,巩固理论知识。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 课件:PowerPoint或WPS演示3. 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等4. 网络仿真软件:GNS3、Packet Tracer等5. 网络安全工具:Wireshark、Nmap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2.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3. 小组项目:网络设计、实施和测试4. 用户反馈: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48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程安排:计算机网络概述(4课时)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6课时)网络硬件设备(6课时)网络软件(6课时)网络安全技术(8课时)案例分析与实践(12课时)七、教学进度计划1. 第1-4周:计算机网络概述、发展历程和分类。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协议和标准。

3. 培养学生理解网络层、链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4. 帮助学生熟悉常用的网络设备和网络拓扑结构。

5. 引导学生了解网络编程和网络应用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历史和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的定义: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介质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历史:从出现的ARPANET到现代的互联网。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5G、物联网、边缘计算等。

2.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分层、协议、接口等。

OSI七层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TCP/IP四层模型: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通过PPT、案例和实例,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 实验操作:安排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网络环境,加深对网络技术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和实际案例,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占总评的6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网络基础》2. PPT课件: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3. 实验设备:交换机、路由器、计算机等4. 网络编程工具:Socket编程、Python网络库等5. 网络应用案例:、FTP、SMTP等协议的实例分析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历史和发展趋势2. 第3-4周: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3. 第5-6周:网络层和链路层的基本原理和功能4. 第7-8周:网络设备和网络拓扑结构5. 第9-10周:网络编程和网络应用的基本概念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实质。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教案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定义、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网络通信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节教学内容与重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2. 网络传输的基本概念3. OSI七层模型和TCP/IP五层模型4. 网络协议的作用与分类5. 网络设备与拓扑结构节教学方法与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呈现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通信场景,引入计算机网络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授予教师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的概念。

3. 概念解释教师详细解释网络传输的基本概念,如数据传输速率、时延、带宽等,老师可以借助图例和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4. 模型介绍学习OSI七层模型和TCP/IP五层模型,重点介绍每一层的功能和作用,并与实际网络通信中的协议进行对应,加深学生对模型和协议的理解。

5. 协议分类讲解常见的网络协议,如IP协议、TCP协议和HTTP协议等,着重强调它们各自的作用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协议在网络通信中的重要性。

6. 设备与拓扑结构介绍常见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和网关等,以及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如总线型、星型和树型等,通过实例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设备和拓扑结构对网络通信的影响。

7. 小结与讨论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重点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节教学工具与资源1. 电脑和投影仪2. 网络拓扑图示例3. 网络设备示意图4. 视频或图片案例5. 课堂互动和讨论工具节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课堂练习通过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进行学生对知识的检验。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或设计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与总结。

3. 反馈与辅导批改作业并给予学生建设性的反馈,对学生的答疑进行解答与辅导,确保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节教学延伸本节课所讲述的内容只是计算机网络基础的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查阅相关资料,对更高级的网络知识和技术进行深入了解与学习。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安排4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3. 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一学生4.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具备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网络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2)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与协议(3)网络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技术(4)网络层与传输层技术(5)应用层协议与网络应用(6)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2. 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场景。

(3)使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网络技术的理解。

(4)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网络》(第7版),谢希仁著。

2. 辅助资料:网络课件、实验指导书、案例分析等。

3. 实验设备: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网卡、网线等。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占比30%。

2.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比70%。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1-4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2. 第5-8课时: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与协议3. 第9-12课时:网络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技术4. 第13-16课时:网络层与传输层技术5. 第17-20课时:应用层协议与网络应用6. 第21-24课时: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7. 剩余课时:实验教学、课堂讨论、复习与考试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续)6. 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网络安全问题,讲解加密技术、认证协议、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等网络安全措施。

介绍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和常用工具。

七、实验教学计划1. 实验一:网络搭建与配置目的:熟悉网络设备的连接与配置,掌握基本的网络搭建。

内容:使用交换机和路由器搭建小型局域网,配置IP地址。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授课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工作原理;3. 掌握常见的网络协议和网络设备的使用方法;4. 能够进行网络故障排除和网络性能优化。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作用;-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等;-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网络拓扑结构:星型、总线型等;- 网络协议和数据传输方式:TCP/IP协议、UDP协议、数据包交换等;- 网络设备和网络接口:路由器、交换机、网卡等;- 网络地址和子网划分:IP地址、子网掩码、CIDR等;- 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防火墙、网络监控等。

3. 常见的网络协议和网络设备的使用方法:- 网络协议:TCP/IP协议、HTTP协议、DNS协议等;- 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路由器配置、交换机配置等;- 网络服务的配置和管理:DHCP服务、DNS服务等。

4. 网络故障排除和网络性能优化:- 网络故障的分类和排查方法:物理层故障、数据链路层故障等;- 网络性能的评估和优化方法:带宽利用率、延迟、吞吐量等。

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2.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网络设备和配置网络服务,让学生熟悉网络协议和设备的使用方法;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网络故障案例,并进行排查和解决,让学生掌握网络故障排查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评估:1. 平时作业:布置计算机网络相关的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网络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实际操作能力;3. 期末考试:进行计算机网络的理论考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网络原理教材;2. 实验设备:网络设备、计算机等;3. 案例分析:网络故障案例;4. 网络模拟软件:Packet Tracer、Wireshark等。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和常见的网络设备。

3. 培养学生理解网络协议和网络分层模型的概念。

4. 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基本结构和发展历程。

5. 使学生掌握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组建、维护和管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功能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2.1 局域网(LAN)2.2 城域网(MAN)2.3 广域网(WAN)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3.1 网络设备3.2 通信协议3.3 网络拓扑结构4. 常见的网络设备4.1 交换机4.2 路由器4.3 网卡4.4 集线器4.5 网桥5. 网络协议与分层模型5.1 网络协议5.2 网络分层模型(OSI七层模型)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备。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应用场景,加深学生对网络知识的理解。

3. 利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搭建简单网络,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4. 开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2. 课件:PowerPoint3. 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网卡、集线器、网桥等4. 实验工具:计算机、网线、水晶头、测速仪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2. 考试成绩:理论知识考试、实验操作考试等。

3. 综合评价: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应用能力等。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及常见网络设备的功能与作用。

2. 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的概念及其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3. 互联网的基本结构和发展历程。

4.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组建、维护与管理方法。

教学难点:1. 网络协议的复杂性和分层模型的理解。

2. 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配置方法。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拓扑结构。

3. 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和通信协议。

4. 学习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常见技术和标准。

5. 掌握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和配置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的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网络接口卡(NIC)传输介质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网络协议4.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星形拓扑总线拓扑环形拓扑网状拓扑5.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的定义数据通信的要素数据传输的分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3. 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动手配置网络设备,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2. PPT课件: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3. 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用于实验教学4. 网络仿真软件:用于模拟网络环境,进行实验操作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分类2. 第3-4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拓扑结构3. 第5-6周: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通信协议4. 第7-8周:局域网技术、标准5. 第9-10周:广域网技术、标准6. 第11-12周:网络设备的功能和配置方法7. 期末2周:复习、考试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确保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案(全)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案(全)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案(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案课程简介: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协议以及常见的网络应用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网络的深入理解,掌握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的核心原理。

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的区别与应用场景。

1.3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OSI七层模型和TCP/IP五层模型介绍,各层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章:物理层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物理层的主要任务。

2.2 传输媒介传输媒介的分类,有线传输媒介和无线传输媒介的特点与应用。

2.3 编码与调制数字信号编码,调制方法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3.1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数据链路的定义,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

3.2 介质访问控制随机访问、令牌传递和轮流传递等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介绍。

3.3 差错控制差错的分类,差错检测与差错纠正技术。

第四章:网络层4.1 网络层的基本概念网络层的定义和功能,IP协议及其特点。

4.2 路由算法距离向量路由算法、链路状态路由算法等常用的路由算法介绍。

4.3 IP地址与子网划分IP地址的分类,子网划分的方法及其作用。

第五章:传输层5.1 传输层的基本概念传输层的功能与服务,TCP与UDP协议的特点与应用。

5.2 可靠传输机制可靠传输的原理,滑动窗口协议和停止等待协议的实现。

第六章:应用层6.1 应用层基础应用层协议的定义,HTTP和DNS等常见应用层协议的介绍。

6.2 网络安全与身份认证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数字证书与数字签名的原理与应用。

6.3 网络管理与性能调优网络管理的基本原则,性能调优的方法与技巧。

总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核心课程之一。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和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

3. 熟悉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理解OSI七层模型的各层功能和作用。

4. 掌握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技术。

5. 了解网络设备的功能和分类,学会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4.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5. 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6. OSI七层模型的各层功能和作用7.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技术8. 网络设备的功能和分类9. 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方法10. 网络故障排除和网络安全基本概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网络知识。

3. 实验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会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网络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网络基础2. 实验室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网络cables 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4. 网络模拟软件:如GNS3、Packet Tracer 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对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40课时,其中包括理论课20课时,实验课20课时。

2. 授课方式:每周两次课,每次2课时。

3. 教学进度安排:第1-4周: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基本组成原理,常见网络拓扑结构。

第5-8周: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OSI七层模型的各层功能和作用。

第9-12周: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技术。

初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课型】新授课
【时间】(第10周第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
理解计算机网络、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三个网络组成部分的作用和组件的作用认识常见的通信线路和常用的连接设备。

2.技能目标:
会安装上因特网必需的网络组件
能识别常见的网络连接设备和传输介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计算机网络实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培养热爱网络、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计算机网络的构构成
三、学法指导: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5分钟)
1、讨论,你所知道的网络接入方式。

上网需要准备哪些东西?
教师引导讨论
(二、)自主探究、交流分享(15分钟)
探究任务:计算机网络的构成。

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作用?
1. 计算机系统
2. 网络节点
3. 通信链路
教师活动:在大屏幕出示探究任务仔细观察各小组讨论情况,(三、)合作学习、释疑解难(20分钟)
小组内探究任务:
1.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相互怎样区分?微机室的网络是什么类型?
2.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在教育和科研中的应用
在企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在通信和娱乐中的应用
3. 计算机网络协议的概念?
4. 什么是网络组件?
TCPIP协议
5. 认识通信链路与连接设备
调制解调器、网络适配器、传输介质。

网络互连设备、学生探究、讨论。

教师适当指导
组织学生小组内共同探究、学习、交流。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2、无线网一般来讲,凡是采用无线传输媒体的计算机网都可称为无线网。

3、点对点传播方式网络和广播式网络点对点传播方式网络示意图教学过程广播方式网络示意图二、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1、总线型拓扑结构工作原理:网络特点:现实应用:2、星形拓扑结构工作原理:网络特点:现实应用:3、环形拓扑结构工作原理:网络特点:现实应用:三、网络实例简介1、小型网吧网络组网方案2、大型网吧网络组网方案教学过程课后作业:P18、P24和P28练习题:教学后记授课章节第二章数据通信基础授课内容数据通信基本概念与物理传输媒体首授班级首授时间课时4节教学目标(1)能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从而为理解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打好基础。

(2)掌握常用的物理传输媒体,从而为构建计算机网络时选择合适的传输媒体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1)数据通信基本概念(2)物理传输媒体特性教学难点数据通信模型、物理传输媒体特性教学地点407机房教具教案、演示课件教学过程一、数据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1、信息、数据和信号信号:数据的电编码、电磁编码或其他编码。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2、信道和信道容量信道:信号的传输通道,包括通信设备和传输媒体。

信道容量:信道传输信息的最大能力。

教学过程模拟通信系统模型拨号上网连接示意图(2)数据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模型(3)模拟通信系统与数字通信系统的比较5、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1)比特率(2)波特率(3)误码率(4)吞吐量(5)信道的传播延时二、物理传输媒体1、有线传输介质Internet 计算机调制解调器PSTNISP接入服务器(1)双绞线<1> 非屏蔽双绞线()双绞线电缆非屏蔽双绞线截面图<2> 屏蔽双绞线 ()屏蔽双绞线示意图屏蔽双绞线实物图<3> 双绞线选购<4> 网线的制作●线序标准●制作过程剥线、理线、压线、测试【实践操作】学生两人一组完成双绞线制作(2)同轴电缆同轴电缆实物同轴电缆结构示意图(3)光缆<1> 光缆简介光缆光纤剖面示意图<2> 光纤分类光线在光纤中的传输<3> 光纤的连接光纤的连接方法:熔接方法和使用光纤连接器光纤连接器光纤连接头2、无线传输介质(1)无线电波(2)微波传输(3)红外传输(4)激光课后作业:P34、P43练习题(1)模拟传输的特点:不考虑内容的模拟信号传输,使用放大器加强信号。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发展历程。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其分层模型。

3.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场景。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3.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OSI模型和TCP/IP模型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5.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场景:互联网、物联网、企业网络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互动: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不同类型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实际应用。

作业与练习:1. 了解当前互联网的发展状况。

2. 分析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计算机网络应用。

第二章:网络通信协议教学目标:1. 理解通信协议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常见网络通信协议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内容:1. 通信协议的概念和作用2. 常见网络通信协议:、FTP、TCP、UDP等3. 协议分层:传输层协议、网络层协议、应用层协议等4. 协议的实现:协议栈、协议编码和解码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通信协议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互动: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不同通信协议的特点和应用。

作业与练习:1. 分析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网络应用所依赖的通信协议。

2. 了解不同通信协议在网络中的位置和作用。

第三章:网络硬件设备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硬件设备的功能和作用。

2. 掌握常见网络硬件设备的特点和配置。

教学内容:1. 网络硬件设备的功能和作用2. 常见网络硬件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网卡、调制解调器等3. 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命令行界面、图形用户界面等4. 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数据传输、路由选择、交换机转发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网络硬件设备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互动: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网络硬件设备的特点和配置。

作业与练习:1. 分析网络硬件设备在网络中的角色和作用。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拓扑结构3. 了解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4. 学会使用网络设备和工具进行基本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4.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5. 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分类、基本组成、拓扑结构、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2. 难点: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的理解与应用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网络知识的理解3. 实验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设备的配置和故障排除,提高实际操作能力4.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设备、实验工具五、教学安排1. 第1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第2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第3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4. 第4课时: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5. 第5课时: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4. 熟悉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5. 认识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定义: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台计算机和其他设备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传输和共享资源的系统。

功能: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等。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LAN):局限在较小范围内的网络,如办公室、学校等。

广域网(WAN):覆盖较大范围的网络,如城市、国家甚至跨国网络。

城域网(MAN):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覆盖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网络。

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网卡、modem等。

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光纤、无线电波等。

网络协议:规定网络设备之间通信的规则和标准。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和功能。

2、帮助学生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类型及其特点。

3、使学生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和常见的网络协议。

4、引导学生认识网络传输介质的种类和特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功能。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特点。

网络协议的概念和作用。

2、难点理解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

区分不同类型的网络传输介质及其适用场景。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网络拓扑结构、协议工作过程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问题。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哪些与网络相关的事物?展示一些网络应用的图片或视频,如在线购物、视频通话、网络游戏等,引发学生对网络的兴趣。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组成(约 20 分钟)定义: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组成: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讲解。

硬件包括计算机、通信线路、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软件包括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应用程序等。

3、网络拓扑结构(约 30 分钟)介绍常见的拓扑结构类型: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网状型。

分别讲解每种拓扑结构的特点,如总线型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容易出现单点故障;星型结构易于管理和维护,但中心节点负担重等。

通过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4、网络协议(约 30 分钟)概念:网络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

举例说明常见的网络协议,如 TCP/IP 协议。

讲解协议的分层结构,如 OSI 七层模型和 TCP/IP 四层模型。

5、网络传输介质(约 20 分钟)介绍有线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计算机网络架构的基本条件;知道计算机网络的含义。

方法与过程
能按照教师的提示、小组的讨论,尝试对多台计算机进行连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接受小组的每一个活动,并保持认真地态度去参与。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计算机网络的含义。

【现状分析】
中预阶段的学生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

对于计算机网络知识,他们的认知水平理解的仅是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会上网,会在网上邻居共享资源,对计算机网络的物理架构所知甚少。

第一次连接时只提供网线,计算机网卡的插口不够,
【预期效果】
1、希望通过这节课,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构架有所了解,对于计算机网络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
在头脑中有所具体化。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很抽象,对于中预年级的学生而言不可能深刻理解,所以,对于概念只要要求他们知道就可以了。

对于概念中的协议,只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它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作用,无需了解清楚。

2、希望通过这节课,使学生能够对小组分派的任务积极、认真地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基础授课章节:第1章至第11章授课教师:***教师单位:信息技术学院第一讲:第1章生活在以网络为中心的世界【教学目标】1.描述网络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2.描述数据网络在以人为本的网络中的角色.3.确定任意数据网络的关键组件.4.确定融合网络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5.描述网络体系结构的特征:容错能力、可扩展性、服务质量以及安全性.6.安装和使用 IRC 客户端和维基服务器.【教学内容】1.1 在以网络为中心的世界相互通信1.1.1 网络支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1.1.2当前最常用的几种通讯工具1、即时消息实时2人或多人之间以文本的形式2、网络日志(博客)基于Web页个人形式3、播客基于站点提供音频文件下载1.1.3 网络支撑着我们的学习方式1.1.4 网络支撑着我们的工作方式1.1.5 网络支撑着我们的娱乐方式1.2 通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2.1 何为通信?1.2.2 通信质量如果收件人理解的消息意思符合发送方意欲表达的意思,就认为个人之间的通信成功.必须多次重新编码和解码的信息可能无法成功传输.必须多次重新分配地址和重定向的消息可能无法成功送达.影响网络通信的成功与否的内部因素包括:消息的大小消息的复杂程度消息的重要程度1.3 网络平台1.3.1 通过网络通信1.3.2 网络要素包括设备、介质和服务,它们通过规则结合在一起,共同作用来发送消息。

1.3.3融合网络技术进步使得我们可将这些单独的网络合并到一个平台—即定义为融合网络的平台。

1.4 Internet的体系结构1.4.1 网络体系结构容错能力可扩展性服务质量 (QoS)安全1.4.2 具备容错能力的网络结构面向电路交换连接的网络数据包交换无连接网络1.4.3 可扩张网络体系结构Internet 能迅速扩展而不会严重影响用户感受到的性能,这是构建 Internet 的基础协议和底层技术的目标功能之一。

1.4.4 提供服务质量网络必须提供安全、可预测、可衡量的服务,有时还需要确保可靠的服务。

根据数据类型排队可以使语音数据的优先级高于交易数据,使交易数据的优先级高于web数据.服务质量机制促进了队列管理策略的建立,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程序数据分类执行不同的主次优先级。

1.4.5提供网络安全保证网络基础架构、服务以及连入网络的计算机上的数据是极为重要的个人和企业资产。

网络中采取的安全措施包括:1、防止未经授权地披露或窃取信息2、防止未经授权地修改信息3、防止拒绝服务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包括:1、确保机密性2、维护通信完整性3、确保可用性数据安全基本措施:确保机密性——用户认证、数据加密维护通信完整性——数字签名确保可用性——防火墙、冗余网络基础架构、防止单点失效的硬件1.5 网络趋势1.5.1 发展方向?形成未来复杂信息网络的三个主要趋势是:1、移动用户数量不断增加2、具备网络功能的设备急剧增加3、服务范围不断扩大1.5.2 网络行业就业机会随着底层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行业的就业机会也与日俱增。

1.6 章节实验1.6.1 使用协作工具– Internet中继聊天和即时消息【重点和难点】确定任意数据网络的关键组件, 描述网络体系结构的特征:容错能力、可扩展性、服务质量以及安全性.【教学指南】1、了解网络如何支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2、当前最常用的几种通讯工具3、何为通信?4、什么是网络平台5、网络要素有哪些?6、什么是融合网络?7、网络体系结构8、如何保障服务质量9、如何提供网络安全保证10、网络发展趋势11、做章节测验【课前思考】数据是如何在计算机网络中传递的?【教学过程及注意事项】结合实验,并充分利用Packet Tracer工具对于TCP等协议PDU进行模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讲:第2章网络通信【教学目标】1.描述网络的结构,包括成功通信所需的设备和介质。

2.说明协议在网络通信中的功能。

【教学内容】2.1 通信平台2.1.1 通信要素▪三个共同的要素•消息来源•通道•消息的目的地址2.1.2 传达消息分段–将通信划分为多个片段▪多路复用–交替发送经过介质的片段.▪表示多个片段以便定向和重组.标示用于在片段到达时对其排序和重组2.1.3网络的组成部分▪设备和介质是网络的物理要素,即硬件.▪服务和过程是网络设备上运行的通信程序,称为软件。

2.1.4 终端设备及其在网络中的作用▪终端设备包括:•计算机(工作站、笔记本电脑、文件服务器、Web 服务器)•网络打印机•V oIP 电话•安全摄像头•移动手持设备(如无线条码扫描仪、PDA)2.1.5 中间设备及其在网络中的作用▪这些设备将每台主机连接到网络,并且可以将多个独立的网络连接成网际网络。

中间网络设备包括:➢网络接入设备(集线器、交换机和无线接入点)➢网间设备(路由器)➢通信服务器和调制解调器➢安全设备(防火墙)➢中间网络设备上运行的进程执行以下功能:1.重新生成和重新传输数据信号2.维护有关网络和网际网络中存在哪些通道的信息3.将错误和通信故障通知其它设备4.发生链路故障时按照备用路径转发数据5.根据QoS 优先级别分类和转发消息6.根据安全设置允许或拒绝数据的通行7.中间设备可控制数据的路径但并不会生成或更改数据的内容.2.1.6 网络介质▪现代网络主要使用三种介质来连接设备并提供传输数据的途径。

这三种介质是:▪无线传输▪铜缆与光线▪电缆内部的金属电线▪玻璃或塑料纤维(光缆)2.2 LANs, W ANs, 和网际网络2.2.1 局域网▪为家庭、建筑或园区提供服务的网络视为局域网(LAN)▪网络基础架构在以下方面可能存在巨大差异:•覆盖的区域大小•连接的用户数量•可用的服务数量和类型2.2.2 广域网▪分布于不同地区的局域网由称为广域网的网络连接在一起2.2.3 The Internet –由多个网络组成的网络▪internet由相互连接的网络组成.▪LANs 和W ANs 可连接成网际网络.2.2.4 网络表示方式▪需要牢记的重要术语包括:•网络接口卡•物理端口•接口2.3 协议2.3.1 用语规范通信的规则▪该议定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如何使用,以方便通信数据网络一个协议制定一套规则2.3.2 网络协议▪网络协议确保设备通信成功.▪协议规范消息的格式和结构▪网络设备共享有关于其他网络之间通信的信息时使用的流程.▪设备之间传送错误消息和系统消息的方式与时间.▪数据传送会话的建立和终止.2.3.3 协议簇和行业标准标准是指已经受到网络行业认可,经过标准化组织批准的流程或协议.2.3.4 协议的交互Web 服务器和Web 浏览器之间的交互是协议簇在网络通信中的典型应用示例.2.3.5 技术无关协议网络协议描述的是网络通信期间实现的功能。

许多不同类型的设备可以使用相同的协议集通信.这是因为协议指定的是网络功能而非支持此功能的底层技术【重点和难点】1.理解协议2.分清楚局域网、广域网的区别【教学指南】1、通信要素有哪些?2、网络的组成部分3、终端设备及其在网络中的作用4、中间设备及其在网络中的作用5、网络介质6、LANs, W ANs, 和网际网络7、网络表示方式8、协议【课前思考】实验室的网络是什么样子?【教学过程及注意事项】注意将课程内容与现实的网络相联系。

第三讲:第2章网络通信【教学目标】1. 描述网络的结构,包括成功通信所需的设备和介质。

2. 说明协议在网络通信中的功能。

3. 说明使用分层模型来描述网络功能的优点。

4. 描述以下两种公认网络模型中每一层的作用:TCP/IP 模型和 OSI 模型。

5. 说明编址和命名方案在网络通信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2.4 使用分层模型2.4.1 使用分层模型的优点有助于协议设计,因为对于在特定层工作的协议而言,它们的工作方式及其与上下层之间的接口都已经确定促进竞争,因为可以同时使用不同厂商的产品。

避免一个协议层的技术或功能变化影响相邻的其它层。

提供了描述网络功能和能力的通用语言2.4.2 协议模型和参考模型网络模型有两种基本类型:协议模型和参考模型2.4.3 TCP/IP 模型2.4.4 通信过程完整的通信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在发送方源终端设备的应用层创建数据当数据在源终端设备中沿协议栈向下传递时对其分段和封装在协议栈网络接入层的介质上生成数据通过由介质和任意中间设备组成的网际网络传输数据在目的终端设备的网络接入层接收数据当数据在目的设备中沿协议栈向上传递时对其解封和重组将此数据传送到目的终端设备应用层的目的应用程序2.4.5 协议数据单元和封装封装▪根据TCP/IP 协议簇的协议来命名PDU。

➢数据- 一般术语,泛指应用层使用的PDU➢数据段- 传输层PDU➢数据包- 网络层PDU➢帧- 网络接入层PDU➢比特(位)- 通过介质实际传输数据时使用的PDU2.4.6 发送和接受过程▪过程的消息.2.4.7 OSI 模型▪应用层为以人为本网络中的不同个人之间提供了使用数据网络实现端到端连接的方法.▪表示层对应用层服务之间传输的数据规定了通用的表示方式.▪会话层为表示层提供组织对话和管理交换的服务.▪传输层为终端设备之间的每个通信定义了数据分段、传输和重组服务.▪网络层为所标识的终端设备直接按通过网络交换一个个数据的片段提供服务.▪数据链路层协议描述了设备之间通过公共介质.▪物理层协议描述的机械、电气、功能和操作方法用于激活、维护和停用网络设备之间比特传输使用的物理连接.2.4.8 比较OSI 模型与TCP/IP 模型▪比较OSI 模型与TCP/IP 模型2.5 网络编址2.5.1 Addressing in the Network▪每个数据片段必须包含充分的标识信息才能到达正确目的地.▪为了将数据从一台主机上运行的源应用程序成功传送到另一台主机上运行的目的应用程序,必须包含几种不同类型的地址.2.5.2 数据送达终端设备▪协议数据单元的报头包含设备地址字段2.5.3 数据通过网际网络▪片断到达正确网络.2.5.4 数据达到正确的应用程序▪报头中包含的信息并未标识目的主机或目的网络2.5.5 Warriors of the Net▪网络类型▪网络模型▪协议及封装▪端口号▪盲目的错误【重点和难点】1. 描述以下两种公认网络模型中每一层的作用:TCP/IP 模型和 OSI 模型。

2. 说明编址和命名方案在网络通信中的重要性。

【教学指南】1、协议2、使用分层模型3、TCP/IP 模型4、OSI 模型5、比较OSI 模型与TCP/IP 模型6、网络编址7、做章节测验【课前思考】如何表示一个网络?【教学过程及注意事项】补充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