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学习资料
《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查房》(1)
![《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查房》(1)](https://img.taocdn.com/s3/m/714c9d7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b.png)
《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查房》一、疾病概述颌面间隙感染是指颌面及颈部潜在性筋膜间隙中所发生的细菌性炎症的总称。
这些间隙相互通连,一旦感染,炎症可迅速蔓延,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颌面间隙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牙源性感染(1)是颌面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
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牙体牙髓疾病,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细菌可通过根尖孔、牙周膜等途径扩散到颌面间隙,引起感染。
(2)例如,患者有龋齿未及时治疗,龋洞内的细菌不断繁殖,感染牙髓,引起牙髓炎。
牙髓炎进一步发展为根尖周炎,细菌通过根尖孔扩散到周围的颌面间隙,导致间隙感染。
2. 腺源性感染(1)多见于儿童。
扁桃体炎、咽炎、腮腺炎等口腔颌面部周围的腺体炎症,可通过淋巴引流途径扩散到颌面间隙,引起感染。
(2)例如,儿童患有扁桃体炎,细菌通过淋巴引流进入颌下间隙,引起颌下间隙感染。
3. 损伤性感染(1)口腔颌面部的外伤、手术等,如果伤口处理不当,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导致颌面间隙感染。
(2)例如,口腔颌面部的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严重,如果未进行彻底的清创处理,细菌容易侵入,引起间隙感染。
4. 血源性感染(1)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疖、痈、肺炎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颌面间隙,引起感染。
(2)例如,患者患有肺炎,细菌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流到达颌面间隙,引起间隙感染。
三、临床表现1. 局部症状(1)红肿:感染部位出现红肿,皮肤发红、肿胀,局部温度升高。
红肿的范围可因感染的间隙不同而有所差异。
(2)疼痛:患者自觉疼痛明显,疼痛的程度因感染的严重程度而异。
疼痛可呈搏动性、持续性或间歇性,咀嚼、吞咽时疼痛加重。
(3)功能障碍:由于疼痛和肿胀,患者可出现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等功能障碍。
严重时,患者甚至无法张口进食。
(4)波动感:当感染形成脓肿时,局部可出现波动感,触之有柔软的感觉,表明脓肿已经成熟。
2. 全身症状(1)发热:患者常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 38℃以上。
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第三站-病例分析(一)-4.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第三站-病例分析(一)-4.颌面部间隙感染](https://img.taocdn.com/s3/m/12b7b9d1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d6.png)
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第三站-病例分析(一)-4.颌面部间隙感染[问答题]1.颌面部间隙感染概述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口腔、颜面、颈部深面的重要解剖结构,均有致密的(江南博哥)筋膜包绕。
在这些解剖结构的筋膜之间有数量不等而又彼此相连的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填充。
由于感染常沿这些阻力薄弱的结构扩散,故将其视为感染发生和扩散的潜在间隙。
口腔颌面部感染均为继发性,大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感染累及潜在筋膜间隙内结构,初期表现为蜂窝织炎;后期脂肪结缔组织变性坏死后,可形成脓肿。
化脓性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波及相邻的几个间隙,形成弥散性蜂窝织炎或脓肿;甚至可沿神经、血管扩散,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问答题]2.患者,男,38岁。
病例摘要(1)主诉:左面部被人用拳击打肿痛7天,加重2天。
(2)现病史:7天前左面部被人用拳击打,肿痛至今,2天前,肿痛加重。
伴全身发热38.8℃2天,经口服抗生素无效就诊。
(3)检查:左侧颊面部弥漫性肿胀,局部皮肤发红,皮温增高,有明显触压痛,可触及凹陷性水肿;开口度约0.5cm,左侧颊黏膜红肿,相当于左上第二前磨牙及左上第一磨牙处轻度糜烂,穿刺检查可抽出灰白色黏稠脓液。
左上5稍松动,叩痛(±),周围牙龈组织稍红。
X线片示:左上5牙周膜稍增宽,余未见明显异常。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病例分析(1)诊断:①左侧颊间隙感染;②左上5挫伤。
诊断依据:1)左侧颊面部弥漫性肿胀,局部皮肤发红,皮温增高,有明显触压痛,可触及凹陷性水肿;②开口度约0.5cm,左侧颊黏膜红肿,相当于左上第二前磨牙及左上第一磨牙处轻度糜烂,穿刺检查可抽出灰白色黏稠脓液;③发热38.8℃;④X 线检查:全口牙齿及骨质未见明显异常影像。
2)①左上5稍松动,叩痛(±);②X线检查:左上5牙周膜稍增宽。
(2)鉴别诊断1)左上前磨牙根尖周脓肿:左上前磨牙龋齿引起牙髓感染,继而引起根尖周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https://img.taocdn.com/s3/m/b1514790ec3a87c24028c474.png)
颞下间隙感染infection of the infratemporal space
范围:位于颅中窝底。前界:上颌结节及上 颌颧突后面;后界:茎突及茎突肌肉;内界 蝶骨翼突外板的外侧面;外界:下颌支上 份及颧弓;上界: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和颞 下嵴;下界:翼外肌下缘。内容颌内动静 脉,翼静脉丛,三叉神经2、3支。与颅内、 眶内、海绵窦等相通。
界限:上界:下颌骨下缘;前界:二腹肌 前腹;后界:二腹肌后腹;下界:舌骨。 内容颌下腺及淋巴结;并有颌外动脉、面 前静脉舌神经、舌下神经等。
交通:舌下、翼下颌、咽旁、髁 下、颈前间隙及颈动脉三角 感染来源:智齿冠周炎及下颌后 牙的炎症;儿童颌下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颌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胀、发红、疼 痛,轻度张口受限和吞咽痛。下 颌骨下缘轮廓不明显。
界限:咽腔侧咽上缩肌与翼内肌和腮腺深 叶间。前界:翼下颌韧带及颌下腺上缘; 后界:椎前筋膜;上界:颅底;下界:舌 骨。茎突及其肌群分其为前、后间隙。内 容咽深动、静脉或颈内动、静脉,及9-12 对脑神经。血管神经束上通颅底下连纵隔。
交通:翼下颌、颞下、舌下、下 颌下及咽后间隙交通。 感染来源:智齿冠周炎及牙齿病 变;腭扁桃体炎等
咬肌间隙感染 infection of the masseteric space
界限:位于咬肌与下颌支外侧骨壁间。前 界:咬肌前缘;后界:下颌支后缘;上界: 颧弓下缘;下界:咬肌在下颌支附着处; 内界:下颌升支骨板;外界:咬肌。 交通:颊、翼下颌、颞、颞下间隙。
感染来源:下颌智齿冠周炎,下 颌磨牙根尖周炎,牙槽脓肿。 相 邻间隙感染扩散。
治疗:切口在下颌骨下缘下 2cmb于平行下颌骨体、长3- 7cm,钝分离入脓腔。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https://img.taocdn.com/s3/m/4a11b46f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5.png)
•
(1)发病时间一般是牙源性感染3-4天,腺源性感染5-7天,经抗生素治疗后,仍高热不退、白细胞总书记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者;
•
(2)局部肿胀、跳痛、压痛明显者;
•
(3)局部有凹陷性水肿,有波动感,或穿刺抽出脓者;
•
(4)腐败坏死性感染,应早期广泛切开引流;
•
(5)脓肿已穿破,但引流不畅者。急性炎症消退后,应及时薄除病灶牙,避免感染复发。若有瘘管长期不愈,则应考虑作瘘道或死骨刮治术。
防止扩散,解除局部疼痛,协助患者取半卧位以减少伤口张力,利于伤口引 流。
谢谢
2021年1月
一、概念
颌面部间隙感染——面部及颌骨周围包括 颈上部软组织潜在间隙中化脓性炎症的总称。
扩散:蜂窝织炎(多间隙感染) 局限:脓肿
二、特点
循人体解剖结构中阻力薄弱的方向扩散,
如脂肪组织、神经血管束、筋膜间隙等。有 些可局限在一个间隙,也可波及多个间隙。 临床表现:常表现为急性炎症过程,一般化 脓性感染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炎症反 应严重者、全身现高热、寒战、脱水、白细 胞增高、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
治疗原则
1 、 口 内 : 翼 下 颌 皱 襞 稍 外 侧 纵 行 切 开 23cm 2、以下颌角为中心,距下颌下2cm处切开, 切口长3-5cm; 3、全身足量抗生素
口腔学笔记 总结5:口腔颌面部感染
![口腔学笔记 总结5:口腔颌面部感染](https://img.taocdn.com/s3/m/56c1fa3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27.png)
口腔颌面部感染(一)颌面部感染概论一、颌面部组织结构特点颌面部感染的特点:牙源性感染居多、混合性感染为主,潜在间隙多易扩散、血液及淋巴循环丰富通过口鼻与外界相通,生态环境复杂潜在筋膜间隙鼻唇静脉血管常无瓣膜毛囊、皮脂腺、汗腺血液、淋巴循环丰富牙源性感染二、危险三角区位置鼻根到两侧口角连线形成的三角形区域特点该区域的静脉常无瓣膜,细菌容易经内眦静脉和翼静脉丛进入颅内海绵窦,造成颅内感染四、感染途径牙源性腺源性血源性损伤性医源性五、病原菌1.化脓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2.厌氧菌:类杆菌属,梭杆菌属3.混合性:需氧菌+ 厌氧菌,最多见(60%)4.特异性:结核杆菌、放线菌、梅毒螺旋体、霉菌等六、临床表现急性或慢性炎症过程化脓性或腐败坏死性牙源性或腺源性急性: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慢性:炎性浸润块、瘘管、长期排脓、死骨全身表现七、诊断1. 病史、临床表现局部红、肿、热、痛淋巴结肿大功能障碍:开口受限、吞咽困难瘘管形成→长期排脓全身症状2.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核左移或中毒颗粒3. 辅助检查波动实验(浅部脓肿)穿刺抽脓(深部脓肿)X线检查超声检查活检八、治疗1. 局部治疗局部制动、严禁挤压外敷中草药脓肿切开引流处理原发病灶,死骨摘除或刮治2. 全身治疗抗生素治疗(经验用药、个性化用药)全身支持疗法基础疾病治疗(糖尿病等)切开引流【目的】排脓减毒,减轻肿痛,防止扩散【指征】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肿胀明显、压痛局限全身中毒症状重脓肿引流不畅多间隙感染【技术要点】位置:最低位,顺着皮纹或隐蔽处长度:不超过脓肿边界建立引流:九、严重并发症颅内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眶周蜂窝织炎急性会厌炎(二)智齿冠周炎Pericoronitis of Wisdom Tooth【智齿定义】又名第三磨牙,通常在16-18岁以后人的心智发育成熟时萌出,因此被称为智齿【阻生类型】智齿阻生是人类退化趋势的一种表现【定义】智齿冠周炎:由于智齿萌出不全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病因】机体免疫力下降;盲袋形成【临床表现】1. 急性冠周炎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全身表现口腔检查:牙龈状态、阻生牙、邻牙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2. 慢性冠周炎局部压痛或瘘道排脓【鉴别诊断】第一二磨牙的慢性根尖炎、第三磨牙牙龈肿瘤【治疗】急性期1. 局部冲洗上药生理盐水、双氧水、高锰酸钾液2. 切开引流3. 药物治疗:抗生素、对症药物4. 支持治疗慢性期1. 冠周龈瓣切除术2. 智齿拔除术3. 物理疗法【扩散途径】流注脓肿炎症→下颌骨外斜线→6龈颊沟→骨膜下脓肿或龈瘘间隙感染炎症→下颌支外侧或内侧向后→咬肌间隙、翼颌间隙感染(亦可导致颊间隙、颌下间隙、口底间隙和咽旁间隙感染)面颊瘘炎症→磨牙后区→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缘间薄弱处→皮下脓肿或颊瘘(三)颌面部间隙感染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s特点:颌面部潜在间隙,血管、神经、淋巴管、唾液腺导管走行其间,相邻结构相互连通缓冲运动产生的张力感染易沿着阻力薄弱的筋膜间隙扩散蜂窝织炎→ 脓肿处理原则与概论相同一、眶下间隙感染Infraorbital space infection解剖位置:面前部眼眶下方感染来源:上颌牙炎症(1-4)临床特点:肿胀、疼痛、波动感切开部位:3-4唇侧龈颊扩散途径:眶内、颅内二、咬肌间隙感染Masseteric space infection解剖位置:咬肌—下颌支外侧骨壁感染来源: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临床特点:肿痛明显,张口受限,不易摸到波动切开部位:绕过下颌角距下颌下缘2cm扩散途径:不易扩散、易形成边缘性骨髓炎三、下颌下间隙感染Submandibular space infection解剖位置:下颌下三角感染来源:下颌磨牙感染,下颌下淋巴结炎(婴幼儿)临床特点:淋巴结肿大、三角区肿胀、波动感切开部位:下颌骨体下缘以下2cm做平行切口扩散途径:口底多间隙感染四、口底蜂窝织炎Cellulitis of the floor of the mouth解剖位置:双侧下颌下+舌下+颏下间隙感染来源:牙源性、腺源性临床特点:化脓性、腐败坏死性治疗原则:尽早切开充分引流切开部位:“衣领”、倒“T”型切口(四)颌骨骨髓炎Osteomyelitis of the Jaw【定义】各种致病因子侵入颌骨引起骨组织感染,包括骨膜、骨皮质、骨髓及其中的血管、神经的炎症。
口腔颌面部感染(
![口腔颌面部感染(](https://img.taocdn.com/s3/m/a4cf0176a417866fb84a8ee0.png)
嚼肌间隙脓肿切开引流
六、翼下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 space)
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升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之间 界限:
前界为颞肌、颊肌及翼下颌韧带
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 上界为翼外肌下缘
下界为翼内肌所附着的下颌角内侧处
内容:下颌神经分支、下牙槽动静脉
翼下颌间隙
感染来源
临床特点
以咬肌为中心的红肿、压痛明显
张口受限严重 不易扪到波动感,有凹陷性水肿 最常见
咬肌间隙感染
扩散途径
向上 --- 颞下间隙 向前--- 颊间隙
嚼肌间隙扩散
治 疗
沿下颌角下缘作弧形切口,距下颌骨下缘2cm,
长约2~3cm
术中检查有无边缘性骨髓炎
口内从翼下颌皱襞外侧切开
临床特点
颞下间隙位置深,感染后外观不明显 张口受限明显 经颧弓下缘或上颌结节外上穿刺
常为多间隙感染
扩散途径
上 --- 颞间隙
下 --- 翼颌间隙 前 --- 颊间隙 后 --- 咽旁间隙 眶下裂--- 眶内
卵圆孔、棘孔---颅内
治疗
颞下间隙脓肿可经上颌结节外侧切开 伴翼颌间隙感染时,由颌下切开贯通翼颌及颞下间隙 如同时伴有颞间隙感染应由颞上线切开颞肌下达颞下
第六章 口腔颌面部感染
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系
第一节 概论
感染(infection)
由各种生物性因子在宿主体内繁殖及侵袭,在生 物因子与宿主相互作用下,导致机体产生以防御 为主的一系列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的疾患。
口腔颌面部感染特点
《颌面部间隙感染》课件
![《颌面部间隙感染》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8b4746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64.png)
淋巴结肿大
感染可引起颌下或颏下 淋巴结肿大,触之疼痛
。
化脓
感染部位可形成脓肿, 有脓性分泌物渗出。
全身症状
01
02
03
04
发热
感染可引起体温升高,患者可 能出现寒战、高热等症状。
乏力
感染可引起全身乏力,患者精 神萎靡,容易疲劳。
食欲不振
感染可引起食欲不振,患者可 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白细胞计数升高
03
创伤与手术
颌面部创伤、手术、拔牙等操作可导致病原菌侵入颌面部组织间隙,引
发感染。
流行病学特点
年龄与性别
颌面部间隙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20-40岁的青壮年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地域与季节
不同地区和季节的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病率存在差异,可能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生活习惯 等因素有关。
预防与控制
每日刷牙两次,使用牙线清洁牙间隙,定期 洗牙,以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数量。
避免损伤
避免口腔黏膜的损伤,如避免使用锐利的牙 签剔牙,避免吃硬的食物等。
增强免疫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均衡的饮食 ,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及时治疗口腔疾病
如有口腔疾病,如龋齿、牙周炎等,应及时 治疗,以防止感染扩散。
护理方法
《颌面部间隙感染》 ppt课件
目录
• 颌面部间隙感染概述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症状与体征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01
颌面部间隙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颌面部各组织之 间疏松的脂肪结缔组织间隙发生的感 染性疾病。
淋巴结炎
口腔外科(医学高级):口腔颌面部感染学习资料
![口腔外科(医学高级):口腔颌面部感染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91bd2a4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6.png)
口腔外科(医学高级):口腔颌面部感染学习资料1、配伍题咬肌间隙感染可引起()眶下间隙感染可引起()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可引起()唇痈可引起()A.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B.眶内感染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江南博哥)正确答案:D,C,B,A2、多选婴幼儿化脓性淋巴结炎病因有()A.扁桃体炎B.麻疹C.口腔粘膜损伤D.乳牙病灶E.上呼吸道感染正确答案:A, B, C, D, E3、多选放射性颌骨骨髓炎配合高压氧治疗可以()A.增加放射区血氧分压B.有杀菌、抑菌作用C.促使血管增生D.促进死骨分离E.增强组织修复能力正确答案:A, B, C, D, E4、单选放疗后一般多长时间内避免拔牙()A.6个月B.1年C.2年D.3年E.4年正确答案:D5、单选口底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以哪一种细菌引起为主()A.葡萄球菌B.链球菌C.绿脓杆菌D.厌氧菌E.大肠杆菌正确答案:D6、单选青年患者牙关紧闭,曾有牙痛,白细胞计数增加,应首先考虑() A.嚼肌间隙感染B.关节炎C.冠周炎D.破伤风E.骨髓炎正确答案:A7、单选不宜从口内切开引流的间隙脓肿为()A.眶下间隙B.颊间隙C.咽旁间隙D.颏下间隙E.舌下间隙正确答案:D8、填空题口腔颌面部感染以___________感染和婴幼儿___________感染较常见。
正确答案:牙源性;腺源性9、填空题颌面部各组织间充填有疏松的___________或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涎腺导管走行其中。
正确答案:结缔组织;脂肪;血管;神经;淋巴组织10、填空题下颌骨髓炎较上颌骨髓炎更为常见,病情也比上颌骨髓炎严重、这是因为下颌骨___________,周围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当下颌骨感染后、脓液不易穿破引流;下颌骨___________,感染的血管栓塞后、易形成大块死骨。
正确答案:骨质致密;致密的筋膜;强大的肌肉;血运差11、单选颌面部放疗引起放射性颌骨坏死的照射剂量最小为()A.3OGyB.4OGyC.5OGyD.6OGyE.7OGy正确答案:C12、问答题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治疗原则。
第五章 口腔颌面部感染
![第五章 口腔颌面部感染](https://img.taocdn.com/s3/m/3cbaa796bceb19e8b8f6ba78.png)
打印本页第五章口腔颌面部感染[题目答案分离版] 字体:大中小一、A11、关于下颌升支边缘性骨髓炎X线表现下属哪项是错误A.病灶区大量死骨形成B.升支部位弥漫性密度增高C.病灶区可见局限性骨质破坏灶D.骨质增生为主E.CT横断面图像可显示骨膜下成骨【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该题针对“第五单元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2、根据面神经下颌缘支的行径,颌下区的手术切口应A.低于下颌骨下缘0.5~1cmB.高于下颌骨下缘0.5cm左右C.低于下颌骨下缘1.5~2cmD.平齐下颌骨下缘E.低于下颌骨下缘2cm以下【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常用的下颌下切口,宜在下颌骨下缘下1.5cm左右,如此可避免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该支在下颌骨下缘0.3~1.4cm处斜行向上)。
3、下列哪项不是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A.病程发展缓慢,可在放疗后十余年才出现症状B.死骨分离速度缓慢C.死骨与正常骨界线清楚D.骨面暴露部位长期溢脓,久治难愈E.可形成口腔和面颊部洞穿缺损【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放射性颌骨坏死病程发展缓慢,往往在放射治疗后,数月乃至十余年始出现症状。
发病初期呈持续性针刺样剧痛,由于放疗引起黏膜或皮肤溃疡,致牙槽骨、颌骨骨面外露,呈黑褐色;继发感染后在露出骨面的部位长期溢脓,经久治而不愈。
病变发生于下颌支时,因肌萎缩及纤维化,可出现明显的牙关紧闭。
放射后的颌骨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的再生能力低下,致死骨分离的速度非常缓慢,因此,死骨与正常骨常常界限不清。
口腔及颌面部软组织,同样受到放射线损害,局部血运有不同程度障碍,故极易因感染而造成组织坏死,形成口腔和面颊部的洞穿缺损畸形。
放射性颌骨坏死病程长,患者全身呈慢性消耗性衰竭,常表现为消瘦及贫血。
放射性颌骨坏死与化脓性骨髓炎不同,虽已形成死骨,却无明显界限,而且是慢性进行性发展。
【该题针对“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知识点进行考核】4、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途径是A.牙源性B.腺源性C.损伤性D.血源性E.医源性【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口腔颌面部直接与外界相通,解剖结构、温度、湿度均适于细菌的滋生与繁殖,颜面皮肤的毛囊、汗腺与皮脂腺也是细菌寄居的部位,在局部遭受创伤、手术或全身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响下,均可导致感染的发生。
下颌下间隙感染护理业务学习
![下颌下间隙感染护理业务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1715761a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cb.png)
护理流程
积极协助医生给予抗感染治疗 ,按时给予抗生素等药物。 加强饮食营养,多喝水,避免 进食高热量、刺激性、油腻等 食物。
护理要点
护理要点
护士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进展, 随时观察患者症状变化,及时上报医生 。
护士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帮助 患者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同时保持良 好的沟通和协作关系。
护理要点
护士需要做好手卫生、穿戴、 消毒、隔离等工作,为患者提 供安全、舒适、有效的护理服 务。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下颌下间隙感染护理业 务学习
目录 背景介绍 护理流程 护理要点来自背景介绍背景介绍
下颌下间隙感染是指颌下腺下 方的间隙组织受到感染,是口 腔颌面部常见的急性细菌性感 染之一。
患者常常会出现口腔肿胀、疼 痛、发热等症状,严重时还可 能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情况 。
护理流程
护理流程
观察患者症状变化,记录体温、心率、 呼吸等生命体征。
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部感染讲义
![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部感染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0bfe7046dd88d0d233d46ae2.png)
口腔颌面部感染知识内容细讲概论口腔内有多种非致病菌与致病菌寄宿颌面部存在多个窦腔,颌骨周围存在潜在的筋膜间隙病灶牙为感染发生提供了特有的条件1.口腔颌面部解剖特点与感染的关系危险三角2.感染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3.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表现1)局部症状急性: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慢性:炎性浸润块,开口受限、瘘口2)全身症状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化验: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核左移4.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大多能作出正确诊断。
如诊断及时、治疗得当,对缩短病程、防止感染扩散和恶化均有重要意义。
5.治疗原则局部治疗:手术治疗:切开引流(指征、要求、目的)、清除病灶全身治疗目的:①使脓液或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体外;②解除局部疼痛、肿胀及张力,以防发生窒息;③颌周间隙脓肿引流,以免并发边缘性骨髓炎;④预防感染向颅内和胸腔扩散或侵入血液循环,发生海绵窦血栓、脑脓肿、纵隔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指征:①疼痛加重,搏动性跳痛,皮肤表面发红、光亮;触诊时有明显压痛点、波动感,呈凹陷性水肿,穿刺有脓。
②急性化脓炎症,经抗生素控制感染无效,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③儿童颌周蜂窝组织炎已累及多间隙感染,出现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者。
④结核性淋巴结炎,经局部及全身抗结核治疗无效,皮肤发红已近自溃的寒性脓肿。
要求:①切口在脓腔的重力低位。
②切口瘢痕隐蔽,切口长度取决于脓肿部位的深浅与脓肿的大小,尽力选用口内引流。
颜面脓肿顺皮纹方向切开,勿损伤重要解剖结构。
③一般切开至黏膜下或皮下即可,按脓肿位置用血管钳直达脓腔后再钝分离扩大创口。
④手术操作应准确轻柔。
颜面危险三角区的脓肿切开后,严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
下颌智牙冠周炎病因:盲袋智牙冠周炎是指第三磨牙(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临床上以下颌智牙冠周炎最常见。
上颌第三磨牙亦可发生冠周炎,但发生率较低,且临床症状较轻,并发症少,治疗相对简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肌间隙感染
扩散途径
向上 --- 颞下间隙 向前--- 颊间隙
嚼肌间隙扩散
治疗
沿下颌角下缘作弧形切口,距下颌骨下缘2cm,长约2~3cm 术中检查有无边缘性骨髓炎 口内从翼下颌皱襞外侧切开
嚼肌间隙脓肿切开引流
颌面部疖痈继发颊、眶下、咬肌间隙感染
翼下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space)
颞下间隙位于颞下窝内
界限
上界 蝶骨大翼下方的颞下面
下界 翼外肌下缘
前界 上颌骨的后外侧面及上颌骨颧突的后面
后界 下颌骨髁状突、茎突及其所附着的肌肉
内界 蝶骨翼突外板的外侧面及咽侧壁
外界 下颌支上份内侧面、喙突及颧弓
颞下间隙内有众多神经血管通过与周围间隙相通
颞下间隙
颞下间隙
感染来源
相邻间隙感染扩散 上、下颌磨牙区的病灶牙 上颌结节、圆孔、卵圆孔的阻滞麻醉
临床特点
感染位于颊黏膜与颊肌之间时,磨牙区前庭沟红肿、触痛明显,皮肤 红肿较轻
感染位于颊部皮肤与颊肌之间时,面颊皮肤红肿严重、发亮 张口受限 感染波及颊脂垫时,可向四周扩散
扩散途径
前上---眶下间隙 后外---咬肌间隙 后内---翼颌间隙 上内------颞下间隙 向上---颞间隙
治疗
根据脓肿的部位从口腔内或由面部脓肿区顺皮纹方向切开引流 脓肿位置较低者,也可由颌下切开,向上潜行分离至脓腔建立引流
消失 病灶牙的根尖部前庭沟红肿、压痛、丰满
感染来源
多由尖牙和第一前磨牙的化脓性炎症引起 小儿眶下蜂窝织炎,一般由乳尖牙及乳磨牙炎症引起 局部麻醉
扩散途径
向上--眶内蜂窝织炎 可沿面静脉--内眦静脉--眼静脉
向颅内扩散--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治疗要点
脓肿切开--上颌尖牙或前磨牙根尖部前庭沟最膨隆 处切开直达骨面
感染特点
翼下颌韧带区红肿、疼痛 颌后区皮肤肿胀,下颌角内侧深压痛 张口受限,吞咽疼痛
扩散途径
向上--- 颞下间隙 向后--- 咽旁间隙
治疗
嚼肌间隙(masseteric space)
咬肌间隙位于下颌升支外侧骨壁与咬肌之间 界限: 前界 咬肌前缘
后缘 下颌支后缘 上界 颧弓下缘 下界 咬肌在下颌支的附着
嚼肌间隙感染
感染来源
主要来自下颌智齿冠周炎 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 磨牙后三角粘膜炎症扩散
临床特点
以咬肌为中心的红肿、压痛明显 张口受限严重 不易扪到波动感,有凹陷性水肿 最常见
临床特点
颞下间隙位置深,感染后外观不明显 张口受限明显 经颧弓下缘或上颌结节外上穿刺 常为多间隙感染
扩散途径
上 --- 颞间隙 下 --- 翼颌间隙 前 --- 颊间隙 后 --- 咽旁间隙 眶下裂--- 眶内 卵圆孔、棘孔---颅内
治疗
颞下间隙脓肿可经上颌结节外侧切开 伴翼颌间隙感染时,由颌下切开贯通翼颌及颞下间隙 如同时伴有颞间隙感染应由颞上线切开颞肌下达颞下间隙直至下颌下
眶下间隙 (infraorbital space)感染
眶下间隙位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界限---上界为眶下缘
下界为上颌骨齿槽突 内界为鼻侧缘 外界为颧骨 内容---眶下神经、内眦动脉、面前静脉等
眶下间隙感染
临床表现
以眶下区为中心肿胀、疼痛 可出现上下眼睑水肿,睑裂变窄,睁眼困难,鼻唇沟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除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外还应注意下例症状 口腔颌面颈部肿胀程度, 疼痛程度 吞咽、语言困难 上呼吸道梗阻,呼吸困难 胸闷,胸痛 体温升高 全身原则 确定病原菌准确用药 掌握抗菌药物的应用范围和特点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抗生素的局部用药:目前有争议 注意双重感染
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升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之间 界限:
前界为颞肌、颊肌及翼下颌韧带 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 上界为翼外肌下缘 下界为翼内肌所附着的下颌角内侧处
内容 下颌神经分支、下牙槽动静脉
翼下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space)感染
感染来源
主要来源于下颌智齿冠周炎及下颌磨牙尖周炎 相邻颞下、咽旁等间隙感染扩散引起 可见于下齿槽神经阻滞麻醉后
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必要的支持疗法 急性炎症消退后,治疗病灶牙
颞间隙(temporal space)感染
解剖---颞间隙位于颧弓上方,颞肌所在的部分,分为颞浅 和颞深两间隙
界限 上---颅顶 下---颧弓 前---额骨侧方 后---耳廓上方
颞浅间隙是在颞肌与颞浅筋膜之间 颞深间隙在颧骨与颞肌之间
颞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外科治疗 (1) 病灶清除和清创 (2) 外科引流 (3) 死骨清除和骨髓炎刮除
外科引流目的:排脓减张 , 预防呼吸道梗阻,减少并发征,预 防扩散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支持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平衡 注意全身性疾病对感染的影响
感染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和重要死因之一
必须首先严格控制血糖 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 细菌培养 减少双重感染 减轻患者负担
感染来源
颞浅间隙感染常由颞、顶部皮肤感染引起
而颞深间隙感染多由牙源性感染或耳部化脓性疾病引起 可由相邻间隙等感染引起
临床特点
颞肌部位肿胀、疼痛 张口明显受限 颞浅间隙脓肿形成时,可触及波动感 颞深间隙感染波动感不明显;颞骨骨髓炎
CT颞间隙感染
颞下间隙(infratemporal space)感染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间隙定义 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周围潜在性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组 织所充填的区域。 感染可沿间隙扩散 位置不同 命名不同 感染来源: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医源性、血源性蜂窝织炎是指 皮下、筋膜及肌肉间的结缔组织、脂肪、血管等的急性、弥漫性、 化脓性炎症
缘的上下贯通引流
CT颞下间隙感染
颊间隙(bucccal space)感染
颊间隙位于相当于颊肌所在的部位 解剖---上界为颧骨下缘
下界为下颌骨下缘 前界为口轮匝肌 后外侧界浅面相当于咬肌前缘 深面是翼下颌韧带前缘 内容---面神经、颌外A、面前V、颊脂垫等
颊间隙
感染来源
多由上、下颌磨牙的根尖脓肿、牙槽脓肿 淋巴腺源性炎症 颊部皮肤和黏膜感染等引起 可由相邻颞下、翼颌、咬肌、眶下间隙等感染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