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肾气摄涎唾

合集下载

唾液8大养生功效和古人津液养生法集锦

唾液8大养生功效和古人津液养生法集锦

唾液8大养生功效和古人津液养生法集锦唾液8大养生功效和古人津液养生法集锦唾液是人体中一种常见的液体,我们常常会在自然状态下分泌唾液,但是很少有人关注到唾液其实是具有很多养生功效的,那么现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唾液8大养生功效和古人津液养生法集锦吧。

一、帮助消化唾液除了能促进口腔内的食物的咀嚼和润滑外,还能分解食物中的淀粉质,帮助人体更好的吸收营养。

二、预防龋齿唾液中含有对口腔细菌有抑制作用的成分,这对减少牙齿的龋坏有一定的效果。

三、促进代谢唾液中含有粘液酸、咖啡因、麦角胺等能够促进代谢和消耗脂肪。

四、防止口干舌燥口腔干燥出现口臭、口腔龋齿等现象,长期干燥还会引发喉咙痒、声音沙哑等问题。

唾液可以使口腔处于一种湿润状态,保护口腔和喉咙健康。

五、有助于免疫唾液中含有一些有益的免疫蛋白质,有很好的免疫作用,能够帮助身体建立免疫系统。

六、降低血压唾液中含有血管扩张剂,有助于降低血压、促进血液循环。

七、缓解紧张唾液中的一些成分,能够缓解神经系统的紧张状态,有助于调整情绪和缓解压力。

八、增强体质唾液能增加体内酶的活性,促进饮食营养的吸收,并增强免疫能力和防治力。

当然,据古代文献记载,唾液在古代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养生,很多养生法都和唾液有关。

以下是一些古人津液养生法的集锦。

1. 防癌抗癌传统中医认为唾液中的抗体或相关蛋白,能促进人体免疫功能的提高,在预防肿瘤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作用。

古代著名医学家李时中提出的唾液养生法就是以此为目的,每日清早晨起,不用吃东西,将唾液储存于口中至发酸,然后用自己的唾液漱口,能起到有效的防治肿瘤的作用。

2. 滋阴降火中医认为唾液性寒,具有滋阴润燥、降火滋润之效,有助于清热解毒、消炎利尿、润肠通便等。

据史载,“张真人每半个时辰呼吸一次,淌出几滴津液”,可见津液养生在古代医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补津液也是中医养生常用术语之一。

3. 助睡眠睡前用红枣和干蜜柚皮煮水,喝两杯后嘴巴含点儿唾液,对身体的调节很有好处,舒缓神经,助于睡眠。

道家之咽津养生法

道家之咽津养生法

道家之咽津养生法中医认为,唾为肾之液,属“阴津”,存得一分阴津,则得一分生命。

舌心中为“聚泉穴”,唾液在吞咽过程中,刺激该穴,可以清散风热、祛邪开窍。

古代养生家们认为,把口中的唾液吞咽下去,可使人长寿健康。

古人称唾液为“醴液”“华池”“玉泉”“琼浆”等。

《黄帝内经》记载,在静心呼吸的情况下“吞津”,每日数十次,可祛病,还可养肾。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张志聪《素问集注》:“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

方法在这里:咽津养生法很简单。

早上起床后洗漱干净,排空大小便。

面朝空气流通之处,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对应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掌重叠贴放在肚脐处。

全身放松,用腹式呼吸法呼吸。

准备工作做足了,然后就可开始用舌搅动口齿,舌要伸出齿外,但须在唇内。

舌先绕齿上下搅动,再左右搅动,各36次。

搅动时,用力要柔和,待津液满口后鼓腮含漱36次,然后分三小口咽下。

稍待片刻后,用双掌揉脐,顺、逆时针各3圈。

咽津养生法男女老少皆宜,是一种最廉价的养生法。

上述动作每天可坚持1~2次,每次重复三遍。

清晨、午休、夜晚睡前都可做这套动作,长久坚持下去,可以“润五脏、悦肌肤”。

唾液从口腔壁生成后,经舌根、咽喉、肺转入肝脏,进入肾经,贮于丹田,之后再化津还丹,于是形成精气。

这个过程可和脾健胃,润泽五脏肌肤,养肾补元,还可补益脑髓。

人体自有大药,唾液就是我们体内的“自助药房”,廉价、简单、有效,只要你早一天“咽津”,就会早一天健康。

神奇中医吞津咽唾养生法附训练法

神奇中医吞津咽唾养生法附训练法

神奇中医吞津咽唾养生法附训练法中医吞津咽唾养生法,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医保健方法。

通过掌握其中的技巧和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延缓衰老。

以下将为大家介绍这种神奇的养生法,同时也会详细说明相关的训练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什么是“吞津咽唾”。

吞津是指口干舌燥时,用舌头轻抚上颚,刺激唾腺产生口水,然后咽下去。

咽唾则是将舌头贴在上颚附近,保持良好的口腔状态让唾液在口腔中多停留,然后再将其咽下去。

这些动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坚持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那么中医吞津咽唾养生法的作用是什么呢?首先,它可以帮助口腔消毒,预防口腔疾病和龋齿的发生;其次,它可以刺激唾腺分泌,调节口干舌燥、口臭等症状;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善肠胃蠕动,促进消化吸收,缓解积食和胃胀等不适症状。

那么如何进行中医吞津咽唾养生法的训练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1. 醒来后、起床前,用舌头轻抚上颚,按摩口腔,启动唾液分泌。

2. 在吃饭前和吃完饭后,用舌头轻抚上颚,刺激唾腺分泌。

3. 看电视、看书、上网等无事可做的时候,可以经常进行咽唾训练,即将唾液在口腔中停留,然后慢慢咽下去。

4. 在进行中医按摩养生时,可以结合吞津咽唾法来增强效果。

5. 不要在饭前、饭后等不能吞咽唾液的时候进行练习。

以上是一些基础的中医吞津咽唾养生法的训练方法。

不过,在进行这个训练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不要过度练习,以免引起过度疲劳。

其次,注意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最后,不要在吞咽唾液时或者在锻炼中过度嘴巴发音,以免造成喉咙发炎等问题。

总而言之,中医吞津咽唾养生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保健方法。

只要坚持掌握其中的技巧和方法,就能获得非常好的身体保健效果。

希望大家可以尝试并坚持练习,以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生活质量。

漱津咽唾保健法

漱津咽唾保健法

漱津咽唾保健法作者:士心来源:《祝您健康》 2015年第6期士心唾液俗称口水,为津液所化。

中医认为,它是一种与生命密切相关的天然补品,所以古人给予“玉泉”、“琼浆”、“金津玉液”、“甘露”、“华池之水”等美称。

漱津咽唾,古称“胎食”是古代非常倡导的一种强身方法。

吞津咽液能益寿延年的道理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

唾液中包含了血浆中的各类成分,含有10多种酶、近10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有机酸和激素等,如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唾液腺激素等,其中唾液腺激素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加速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完成,延缓人体功能衰老。

经常保持唾液分泌旺盛,直接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从而改善毛发、肌肉、筋骨、血液、脏腑的功能,增强免疫功能,预防疾病,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养生秘诀】…………………………珍惜唾液:《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为涎,肾为唾”,唾液由脾肾所主。

脾肾乃先天、后天之本,与健康长寿密切相关。

因此,唾液在摄生保健中具有特殊价值。

李时珍说:“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气。

心气流于舌下为灵液。

道家语之金浆玉醴,溢为醴泉,聚为华池,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

故修养家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

《红炉点雪》中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

可见,唾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赤龙搅天池:坐、卧、站姿势均可,平心静气,以舌舔上,或将舌伸到上颌牙齿外侧,上下搅动,然后伸向里侧,再上下左右搅动,古人称其为“赤龙搅天池”,待到唾液满口时,再分3次把津液咽下,并以意念送到丹田。

或者与叩齿配合进行,先叩齿,后漱津咽唾。

每次三度九咽,时间以早晚为好。

若有时间,亦可多做几次。

静功服食法:具体做法是——排除杂念,意守丹田,舌抵上腭,双目微闭,松静自然,调息入静,吸气时,舌抵上齿外缘,不断舔动以促唾液分泌;呼气时,舌尖放下,气从丹田上引,口微开.徐徐吐气,待到唾液满口时,分3次缓缓咽下。

关于唾和涎

关于唾和涎

关于唾和涎关于唾和涎涎为脾之液: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涎具有保护和清洁口腔的作用。

在进食时涎分泌较多,还可湿润和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和消化。

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

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唾为肾之液:唾与涎同为口津,即唾液。

较稠者为唾,较稀薄者为涎。

脾之液为涎而肾之液为唾:唾液除了具有湿润与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以及清洁和保护口腔的作用外,还有滋养肾精之功:因唾为肾精所化,多唾或久唾。

则易耗肾精,所以气功家常吞咽津唾以养肾精。

涎为脾之液,唾为肾之液。

涎质地清稀,唾质地稠厚。

涎是由腮腺分泌的,较清希,而唾则是由舌下腺所分沁的,较为黏稠唾与涎,虽然都是口腔分泌的液体,但是二者有一定区别。

涎为脾精所化,出自两颊,质地较清稀,可自口角流出;唾为肾精所生,出自舌下,质地较稠厚,多从口中唾出。

故临床治疗口角流涎多从脾治,唾多频出多从肾治。

涎即是口津,是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

它具有保护口腔粘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处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涎是出于脾而溢于胃。

唾也是口津,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

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

养生学者以舌抵上腭,待津唾满口后,咽之以养肾精,正说明唾液的重要意义。

肾主藏精,精气化生为唾;脾主运化,运话水谷水液为涎。

涎是五液之一,与唾同为口津,俗称:“口水”,是唾液中质地较为清稀者。

脾的经脉连舌本散舌下,涎为津液上溢于口而化生,故脾在液为涎。

涎是保护和清洁口腔,湿润和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和消化作业。

所谓脾在液为涎是指人体涎液主要由脾气所主管。

唾是唾液中质地较稠厚者。

肾的经脉上挟舌根通舌下,唾为肾精所化,故肾在液为唾。

唾具有溶解食物,以利吞咽和保护滋润口腔的作用。

唾属肾 唾液异常治方

唾属肾 唾液异常治方

唾属肾唾液异常治方
*导读:唾液分为唾和涎,唾和涎均为口里面的津液,比较稠的为唾,比较稀薄的为涎。

中医将汗、
唾液分为唾和涎,唾和涎均为口里面的津液,比较稠的为唾,比较稀薄的为涎。

中医将汗、涕、泪、涎、唾称为五液,并认为五脏化五液:汗为心之液,涕为肺之液,泪为肝之液,涎为脾之液,唾为肾之液。

从五行的角度看,唾属肾。

肾中所藏的阴液到达口中,就可以滋润口舌。

唾液是肾精所化,对人体具有滋养作用。

所以很多练功的人都会舌抵上颚,通过呼吸和意念的引导,使唾液缓慢地分泌出来,等到唾液满口时咽下,让它回到体内滋养肾精,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

为什么说唾液过多或过少,都可能有肾虚的问题呢?道理很简单:正常情况下,口中的唾液适中,让人既不觉得口中干燥,也不觉得口水过多。

如果肾阴虚,肾中的阴液分泌不足,唾液就会变少;如果肾阳虚,肾中的阴液分泌过多,唾液就会变多。

如果你唾液过多,同时伴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面色发黑等症状,舌质淡嫩、舌苔白滑,基本可以断定是肾阳虚引起的唾液过多,治疗宜用温肾化气、固摄精液之法,可用金匮肾气丸治疗。

如果你唾液过少,除了口干唾液少外,常伴有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烦热、骨蒸潮热、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形体消瘦等症状,舌质红绛、舌苔少或无苔,基本可以断定是肾阴虚引起的唾液过少。

治疗宜用补肾养阴生津之法,可用六味地黄汤(生地黄15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丹皮10克)和增液汤治疗。

肾气汤的功能主治

肾气汤的功能主治

肾气汤的功能主治肾气汤简介肾气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多种中药组成。

它以其独特的药性和药效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肾气汤主要用于治疗肾气不足引起的相关疾病和症状。

肾气汤的成分肾气汤的主要成分包括:1.淮山药2.泽泻3.四君子(生姜、大枣、白术、人参)4.大枣这些成分各自具有不同的功效,但它们的共同作用是滋养肾气,调和脾胃,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肾气汤的功能主治肾气汤主要具有以下的功能主治:1. 补益肾气肾气汤中的淮山药和人参都是补益肾气的重要成分。

肾气不足会导致体力减退,性欲减退,以及出现腰膝酸软等症状。

肾气汤中的药物可以补益肾气,改善这些症状,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2. 润肠通便肾气汤中的泽泻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

便秘是肾气不足的常见症状之一。

泽泻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肠腔内的水分,从而缓解便秘问题。

3. 调和脾胃肾气汤中的四君子包括生姜、大枣、白术和人参,这些成分都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

脾胃功能不佳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问题。

肾气汤的四君子成分可以调和脾胃,促进消化,提高食欲。

4. 增强免疫力肾气汤中的药物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肾气不足会导致人体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通过滋养肾气,调和脾胃,肾气汤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5. 具有抗衰老的作用肾气汤中的成分具有抗衰老的作用。

肾气不足是导致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

肾气汤通过补益肾气,可以延缓细胞老化过程,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肾气汤时,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遵循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

此外,使用肾气汤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2.忌食辛辣食物和油腻食物。

3.饮食要清淡,避免过度劳累。

4.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请在使用肾气汤前咨询医生,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合理的用药。

总结肾气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肾气不足引起的相关疾病和症状。

其主要功能包括补益肾气,润肠通便,调和脾胃,增强免疫力,以及抗衰老。

神奇中医吞津咽唾养生法附训练法

神奇中医吞津咽唾养生法附训练法

神奇中医吞津咽唾养生法附训练法漫谈唾液养生我国古代有一些养生学家、名人寿星总结出了许多有益的养生经验,“赤龙搅华池,天河水逆流”或叫“赤龙搅海”,就是其中的一条。

“赤龙”即舌头,“华池”或“海”即口腔。

就是说,在非饮食情况下,经常用舌头在口腔内搅拌,使体内的水分上升至口腔,通过唾液腺变为唾液,再徐徐咽下,从而达到健身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古人称唾液为“华池之水”、“玉泉”、“甘露”、“琼浆”,中国医库有“金津玉液”之美称。

三国时期有位百岁老人名叫皇甫隆,耳聪目明,体力不衰。

曹操向他请教长寿之术,他说:“要想寿命延,朝朝服玉泉。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养生铭》中说,“晨兴漱玉津”可祛病益寿。

他每天早上醒来,用舌搅出唾液,徐徐咽下,活了102岁。

宋代大文学家、养生学家苏东坡在谈到自己的养生之道时说:“每天用舌搅唇齿内外,漱练津液,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

”他认为其“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

明代名医王蔡亦指出:“每朝早起啄齿漱口,唾满咽之”能使人耳聪目明延年。

年过八旬的乾隆皇帝,其养身法之一就是“齿常叩,津常咽”。

现代人中也不乏重视唾液健身而寿长百岁者。

如武当道姑李诚玉1996年时已寿高108岁,仍面如中年妇女,其养生之道中就有一条叫做“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

那么,唾液为什么能使人健康长寿呢?唾液是由遍布口腔粘膜深处的许多大大小小的唾液腺分泌出来的。

大的唾液腺有三对: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小的有唇腺、舌腺、颊腺、腭腺等。

正常成人每日可分泌唾液1000~1500毫升,唾液除含水分外,还含有人体健康必需的淀粉酶、溶菌酶、粘蛋白、球蛋白、磷酸钙、氨基酸、钾、钠、钙、镁、氯等多种成分。

我们唾液中的淀粉酶是帮助消化的能手,它可将淀粉分解成易于消化的麦芽糖,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唾液还可以清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和异物,保持口腔的清洁。

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所以口腔里的伤口往往比其他地方好得快。

拔牙或齿龈手术后很少发生感染,其主要原因在于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的能力,可阻止口腔内细菌的大量繁殖。

泪汗涎涕唾为五液,归肝心脾肺肾五脏,五液异常要调理五脏

泪汗涎涕唾为五液,归肝心脾肺肾五脏,五液异常要调理五脏

泪汗涎涕唾为五液,归肝心脾肺肾五脏,五液异常要调理五脏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功能系统,人的各项生理活动,都与人体五脏具有密切的关系。

其中就包括人体的排汗、排尿、唾液、流泪等,都与五脏具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将人的泪、汗、涎、涕、唾五种液体,称之为五液,分别与人体的肝、心、脾、肺、肾相关联。

这种液体的分泌和排泄出现障碍,就意味着相对应的脏腑功能出现了异常。

1.流泪异常,是肝生病了所谓流泪异常,是指无故流泪,比如迎风流泪;或者欲哭无泪等,都与肝的健康具有密切的关系。

肝阴亏虚,肝血不足时,会表现为眼睛干涩,泪液减少;迎风流泪,则是肝肾亏虚,对于泪液的控制能力减弱所致。

对于眼泪异常,比如眼睛干涩,可以服用杞菊地黄丸、石斛夜光丸等,以补肝明目。

对于迎风流泪,也可用野菊花、桑叶煎水熏洗。

同时要注意,减少熬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舒畅,不要有怒气在心里潜藏等。

2.排汗异常,是心有恙为什么称汗为心之液呢,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紧张的时候,我们就会容易出汗,所谓的紧张的出了一身冷汗,就是汗为心之液的突出表现。

另外,对于心阴亏虚的人来说,不仅容易在睡觉、紧张时出汗,还很容易表现为手脚容易出汗,尤其是手心,很容易出汗,甚至手汗很多,滴滴答答的,让人很尴尬。

对于心阴亏虚证,可以服用生脉饮,或者是酸枣仁汤、百合鸡蛋汤等,以清心、养阴而止汗。

3.涎液异常,是脾虚所谓涎液,是指口腔中较为清稀的口水。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涎液是助消化的,所以也是脾所控制的液体。

如果总是口水涟涟的,也就是总是不由自主流口水,这通常是脾虚不能统摄所致;如果口水不足,口干,则是脾胃阴虚所致。

对于口水不能统摄,总是流口水,可以服用归脾汤加减,来健脾益气,统摄气血;如果是口干口渴,则可以服用沙参麦冬汤等,以滋阴养胃生津。

4.鼻涕异常,是肺虚对于肺气亏虚,肺气不足的人来说,容易出现过敏性鼻炎,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不断;如果是肺阴亏虚,则会表现为鼻腔干燥、无鼻涕,甚至干疼。

吞咽津液可以滋养肾精,起到保肾作用

吞咽津液可以滋养肾精,起到保肾作用

吞咽津液可以滋养肾精,起到保肾作用吞津养肾口腔中的唾液分为两部分:清稀的为涎,由脾所主;稠厚的为唾,由肾所主。

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口里一有唾液就把它吐出来,不到一天时间,就会感到腰部酸软,身体疲劳。

这反过来证明,吞咽津液可以滋养肾精,起到保肾作用。

一、护好自己的双脚足部保暖是养肾的一种方法。

这是因为肾经起于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

因此,足部要特别注意保暖,睡觉时不要将双脚正对空调或电扇;不要赤脚在潮湿的地方长期行走。

另外,足底有许多穴位,如涌泉穴。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每晚睡觉前可以按揉脚底涌泉穴,按摩涌泉穴可起到养肾固精之功效。

二、大便要畅通大便不畅,宿便停积,浊气上攻,不仅使人心烦气躁,胸闷气促,而且会伤及肾脏,导致腰酸疲惫,恶心呕吐。

因此,保持大便通畅,也是养肾的方法。

大便难解时,可用双手手背贴住双肾区,用力按揉,可激发肾气,加速排便;行走时,用双手背按揉肾区,可缓解腰酸症状。

三、饮水养肾水是生命之源。

水液不足,则可能引起浊毒的留滞,加重肾的负担。

因此,定时饮水是很重要的养肾方法。

四、有尿不要忍膀胱中贮存的尿液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刺激神经,产生排尿反射。

这时一定要及时如厕,将小便排干净。

否则,积存的小便会成为水浊之气,侵害肾脏。

因此,有尿时就要及时排出,也是养肾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五、吞津养肾口腔中的唾液分为两部分:清稀的为涎,由脾所主;稠厚的为唾,由肾所主。

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口里一有唾液就把它吐出来,不到一天时间,就会感到腰部酸软,身体疲劳。

这反过来证明,吞咽津液可以滋养肾精,起到保肾作用。

六、饮食保肾能够补肾的食物有很多。

除了黑色的黑芝麻、黑木耳、黑米、黑豆等黑色食物可养肾外,核桃、韭菜、虾、羊腰等也可以起到补肾养肾的作用。

七、睡眠养肾充足的睡眠对于气血的生化、肾精的保养起着重要作用。

临床发现,许多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过分熬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经历。

因此,不要过度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有利于肾精的养护。

中医养生小妙招②——咽唾

中医养生小妙招②——咽唾

中医养生小妙招②——咽唾
作者:赵茉莉
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1年第5期
中医认为,唾液能维持口腔的清洁,帮助浸湿、软化食物以利吞咽,其中含有淀粉酶,对
食物有消化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各种酶和维生素等,
这些物质能参与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增强免疫机能。

养生学家把唾液称之为“金津玉液”,同精、血一样,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黄帝内经》曰:“脾归涎,肾归唾。

”认为唾液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长寿、摄生保健起着
不可估量的作用。

李时珍认为,唾液有促进消化吸收、濡养五脏六腑、滋阴降火、生津补肾、
润泽肌肤毛发、滑利关节孔窍等重要作用。

《红炉点雪》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
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


从传统养生观点来看,咽唾宜与叩齿相结合。

叩齿结束,辅以“赤龙搅天池”,即叩齿后,用舌在腔内搅动,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数次,可按摩齿龈,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然
后可聚集唾液,分次吞咽。

叩齿咽唾的养生方法,贵在持之以恒,注意养成保持口腔清洁的好
习惯,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坚持叩齿咽唾,以达健身延年的目的。

中医的吞津补肾

中医的吞津补肾

中医的吞津补肾《吕祖百字碑》有言: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吕祖,就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中的吕洞宾。

什么是长生酒?就是口中的唾。

唾为唾液中较为稠厚的部分,为肾精所化。

由舌根处左金津、右玉液二个穴分泌而出,所以唾又可直接称为金津玉液。

它功用是滋润口腔,帮助消化,补益肾精。

假若肾精不足,则唾液分泌减少。

反之,唾得多或经常吐唾,就会耗损肾中精气。

由于唾出于肾,所以古代养生家多主张舌抵上腭,以刺激金津、玉液二穴,使唾液缓缓泌出,待口中津满后咽下。

吞津功效有二:一为生于肾精,还补肾精;二是促进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当然,舌抵上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功效——那就是沟通任督二脉。

许多气功在修炼时要求“舌抵上腭”,即舌头轻轻抵住上腭部位,气功学认为这是沟通任督二脉的桥梁,俗称“搭鹊桥”。

中医学认为,督脉循背,总督周身阳脉,为阳脉之海;任脉沿腹,总任一身阴脉,为阴脉之海,舌抵上腭即可沟通任督二脉,使全身经络接通,上下之气通畅。

平时“舌抵上腭”,可疏通气血,条达经络,清爽头脑,强健体质,也有助于多产生津液润喉。

如何做到自然贴到上腭去?那意境就是口象含着舌头,小孩子就是含着舌头的,所以小孩子涶津长流。

大家试试,把舌头自然含着,让上腭触到舌头就行,不要管它触及舌面什么部位。

这样含着舌头不一会涶津就能满口,这种作法就正确。

在练功中,一般不要刻意“舌抵上腭”的,如感觉舌抵上腭不舒服,影响到练功入静,就不用去要求这部位做到位。

当通督后要接通任脉时,它自然会有种磁吸力让舌头贴到上腭去贯通任督脉的。

单纯舌抵上腭所生的唾,它的质地不如舌抵上腭同时神照丹田而生的唾。

因为此液因肾阳蒸动,炼精化气而生,它的质与寻常的唾大不相同,肾液随气之升,循督脉而升出于舌下,其味甘甜。

这种液体生出来之后,则吞津下咽,用意循任脉送入下丹田。

吞津下咽注,是用意念下送,而不是真去管这种液体是不是下去了。

再分享一个简便之法,叫赤龙搅水。

《易筋经·十二段锦图诀》说: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泪唾汗涕涎与脏腑健康

泪唾汗涕涎与脏腑健康

泪唾汗涕涎与脏腑健康五行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与五行学说相结合,有了中医的五液,汗、涕、泪、涎、唾五种体液,五液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健康。

在临床上,若五脏的分泌异常,则可反映所属脏腑的病变。

一、泪,为肝之液肝开窍于目,肝血及肝之津液充盈,溢于目窍则为泪。

泪少而眼干,为肝阴血不足,应滋肝养血。

忌恼怒,宜清补。

建议:用野菊花、桑叶煎水熏洗。

老年人气血虚弱、肝肾阴虚,常会流泪不止。

建议:滋补肝肾,补气养血。

二、唾,为肾之液肾气旺盛,肾之阴精上充于口为唾,有湿润口腔和溶解食物的作用。

口苦口干少津,腰膝无力为肝肾阴虚。

建议:用枸杞子、沙参煎汤服用。

三、汗,为心之液汗的异常主要有自汗、盗汗两种。

心阳不足、心气虚,不能“守住”心液,则见自汗,此时应补气补阳。

建议:可以用大枣5枚、黑豆30克、黄芪60克、煎汤150毫升,一日两次口服,同时注意起居有常。

心阴血不足者容易出现盗汗,这类人饮食要以清补为主。

建议:忌食辛辣,如羊肉、辣椒、姜葱等。

四、涕,为肺之液肺开窍于鼻,肺之津液充盈,出于鼻窍则为涕。

肺阴虚者可表现为鼻干无涕。

建议:用银耳50克、百合30克、沙参30克、蜂蜜一勺,温火炖半小时,煎汤150毫升,一日两次口服。

忌辛辣、油炸食品。

因风寒导致肺气失宣者,多表现为鼻流清涕。

建议:中药宜凉服或微温服,并多吃清补膳食,注意保证鼻子的通畅。

五、涎,为脾之液脾开窍于口,脾之阴精上布于口,则为涎,主要用来溶解食物,助消化。

脾胃虚弱者可表现为口淡乏味,恶心且口水多,应温中健脾。

建议:忌寒凉、多热食,给胃脘部热敷,也可服姜汤或糯米粥加红枣数枚食用。

清代名医叶天士的治肾妙方精选(一)

清代名医叶天士的治肾妙方精选(一)

清代名医叶天士的治肾妙方精选(一)作者:俞岳真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07期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肾阴、肾阳,又称人之“元阴”“元阳”。

叶天士远宗长沙,近参诸家,方法大备。

所列治肾十法,叶氏亦所恒用。

笔者久经取用诸法而效验彰著者始经采入,非泛泛者可比。

现精选治肾妙法如下:1.壮肾固精法(《临证指南医案·遗精门·吕案》)主治:早婚之害,精液未充,遗泄滑漏或阳痿、口咸等。

處方:菟丝子60克,蛇床子60克,覆盆子60克,老韭子60克,五味子60克,沙苑子60克,鳇鱼胶丸。

体会:药仅七味,皆用子类,《本草纲目》称“诸子皆降”,可以直达下焦。

韭子、蛇床子强壮肾阳,覆盆子、沙苑子固精止泻,菟丝子、五味子补肾益精。

要知精髓亏损之证,全凭草木之药未必有力,妙在用鳇鱼胶丸,取血肉有情之品,不特补其精液,且可止其滑漏。

方从《千金要方》的韭子丸加减而成,凡肾阳衰弱,遗精滑泄,阳痿不举,屡试屡验。

此方亦可治疗口咸,因咸为肾味,乃肾阳衰微,肾水上溢口舌所致。

投以此方,多获良效。

2.固摄肾气法(《临证指南医案·喘门·翁案》)主治:肾虚,气不摄纳。

身动则气促喘息或晨起喉舌干燥、大便干结等。

处方:大熟地24克,山萸肉12克,怀山药12克,补骨脂6克,胡桃肉30克,白茯苓9克,怀牛膝9克,五味子9克,车前子9克,蜜丸。

加减:脉沉细,跗肿,足寒者,去萸肉,加附子;脾虚便溏者,去牛膝,加芡实、莲子;耳鸣者,加磁石。

体会:此为加减肾气丸之法,减附子、肉桂之辛热,因肾恶燥,不耐刚烈之药;又减丹皮之辛泄,泽泻之流走,因脏阴宜静宜守,恶动走辛泄之品;加补骨脂温而不燥,胡桃肉辛润多脂,温肾阳而滋肾液;入牛膝领诸药下行,五味子助肾纳气;车前子味甘质润,祛痰行水而不伤正。

是化肾气丸之辛热为辛润之法,乃补肾纳气之良方也。

《内经》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今阴弱阳强,阴阳不得其平衡,则阳难以秘固吸纳于下,而上越为喘,喘之甚者,阳脱而亡,《内经》谓“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正此之谓欤。

肾气虚与尿频相关的古文

肾气虚与尿频相关的古文

肾气虚与尿频相关的古文
《肾气虚与尿频》。

古人云,“肾者主水,水者润下。

”肾气虚乃是人体内的肾脏
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失衡,引发尿频症状。

肾为先天之本,主
藏精华,其气虚则水液无司,故而致人频尿不禁,乃是肾气虚之象征。

古人治疗肾气虚与尿频,多以调养阴阳、补益肾气为主。

《内经》云,“肾者,水道之官也。

”故调养肾气,需以滋阴补肾为主,如熟地黄、山药、枸杞等药材,皆可滋补肾气,调理水液代谢,以
解尿频之苦。

古人更强调养生之道,提倡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

饮食
宜清淡,忌辛辣刺激之品,多食益肾之物,如黑豆、黑芝麻、桂圆等,皆有益于滋补肾气,调理水液代谢,从而减轻尿频之症状。

总之,肾气虚与尿频之症,乃是肾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衡
之表现。

古人治疗此症,强调调养阴阳、滋补肾气,养成良好的生
活习惯和饮食调理,方可从根本上解决尿频之苦。

愿人们珍惜健康,重视肾气之调养,远离尿频之痛苦。

张仲景唯一补肾阳的方子,巧治“总流口水”,真实医案,请体会

张仲景唯一补肾阳的方子,巧治“总流口水”,真实医案,请体会

张仲景唯一补肾阳的方子,巧治“总流口水”,真实医案,请体会(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金匮要略》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我提醒你,我不是神医,更不是大师。

我不过是一个中医界的小学生,一个和你一样,探索中医奥秘的杏林晚辈。

你不要把我写的东西,奉为圭臬。

你只当我是你的朋友,每天和你聊点中医里的趣事奇闻。

咱们一起进步、一起学习,仅此而已。

今天我给你讲,用张仲景的经方,金匮肾气丸,来治疗总流口水、口水太多的毛病。

我还是给你讲个故事吧——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21岁。

最近这5年来,她就感觉自己的口水比较多。

由于口水多,她就总得往下咽,或者吐出来。

偶尔如此,还可以。

时间长了,就觉得麻烦,甚至有时候耽误工作和学习。

不过在以前,这个事儿还能忍。

但后来,忍不了了。

因为嘴巴里的口水,没几分钟,就满了。

与此同时,面色晄白,怕冷,腰部也跟着不舒服,小便多,大便不成形,总上厕所。

有的时候,这边大便呢,那边不停吐口水,整个人觉得自己已经“漏了”,上头漏,下头也漏。

这到底啥毛病啊?她到医院去看。

医院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她决定看中医。

刻诊,见脉象细弱无力,舌淡,苔滑。

在询及以往经历后,医师很快开出一个方子。

但见——熟地、山茱萸、泽泻、丹皮、藿香、佩兰、益智仁各10克,制附子、肉桂各6克,山药15克,茯苓12克。

水煎服。

结果,3剂药下去,患者自觉身体有温热感,同时唾液大大减少。

再用3剂,诸证悉平,就连尿频、大便不成形的问题,也都消失了。

随访一个月,未曾复发。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给你简单说一说吧。

这个人的问题,在于肾阳不足所导致的“多唾”。

什么是多唾?严格讲,指的是唾液过多。

口水里头,分为涎液和唾液。

涎液属脾,质地清稀。

唾液属肾,质地黏稠。

不过一般来说,中医临床不会如此细致地区别,所以就用“多唾”,来指代口水多这个毛病。

那么,多唾这个病,为何和肾阳不足密切相关?前面讲了,唾液属肾。

补益肾气摄涎唾

补益肾气摄涎唾

补益肾气摄涎唾五液病症久治不愈宜治肾作者/陈俊文、杨先环涕、泪、涎、唾、汗,统称“五液”,是人体内津液代谢的产物,也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并与脏腑密切相关,正如《素问·宣明五气论》所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因此,对五液病症从其所属的脏腑论治,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然“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逆调论》)“肾主五液”,(《临证指南医案》)人体津液有赖肾中精气的气化蒸腾与固摄闭藏,方能够正常输布和排泄,以维持其代谢平衡。

若肾气亏虚,不仅直接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而且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减退、津液代谢失调,致使体内一些液态物质过量流失而形成多汗、多泪、多涕、多唾、多涎等病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笔者据此指导临床,对五液病症久治不愈兼见肾病征象者,多从肾入手施治,常获满意疗效。

补益肾气摄涎唾陈某,男,62岁,1978年11月17日诊。

主诉:唾多、涎多,时自口角溢出已一月余。

患者平时常头昏,健忘,耳鸣,听力减退,小便频数清长。

两个月前曾患疟疾已治愈,嗣后自觉神疲乏力,唾液,涎液渐多。

检查:面色黧黑,舌淡尖略红、苔白滑,脉沉缓。

曾服补中益气汤、理中汤等加减治疗,无明显效果。

综上所述,证属肾气虚衰,固摄无权。

治以温肾补气摄津,予金匮肾气丸加减。

处方:淮山药、益智仁、枸杞子各15克,熟地、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制附片10克,肉桂5克,炙远志5克,山萸肉9克,参须6克。

每日一剂,连服十五剂,涎唾自止,余症亦明显好转,续进金匮肾气丸巩固疗效。

o按唾为肾精所化,咽下有滋养肾精之用,《内经》中即载“咽津养气”之功法,因而大量吐唾则肾精不足,涎为脾主之液,脾气主升而根源于肾阳,先后天相互影响,故流涎过多亦损及于肾。

本案患者年老肾虚,加之疟病而肾气益损,以致肾虚不固,无力收敛而涎唾自溢,故补益肾气能奏摄津液、止涎唾之效。

多唾的中医治疗

多唾的中医治疗

多唾的中医治疗
多唾就是口中唾液较多,黏稠或清稀,时时欲唾,颇为烦恼。

中医认为多唾伤神,伤元气,既是一种不良习惯,也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

1、脾胃气虚型
症见多唾,并伴有精神不振,头昏,少气乏力,口不干渴,舌淡苔白,或有薄腻白苔,脉缓或弱。

治法须补益脾气,兼以摄唾。

(1)六君子加益智汤:党参10 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半夏12克,益智仁12克,炙甘草5克,加水适量,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分3次服。

(2)六君子丸(中成药),每次9克,每日2~3 次;另用益智仁12克,煎水送服。

2、脾肾阳虚型
症见多唾,量多而清稀,并伴有头部觉冷,头昏,四肢欠温,少食便溏,或腹痛,小便清利,夜尿频多,舌淡苔滑,脉沉弱。

治法须温补脾肾,兼以摄唾。

(1)固脂益智散:补骨脂30克,益智仁30克,白术25克,干姜20克,肉桂12克,炙甘草10克,共研为细末,每次5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2)理中丸(中成药),每次8丸,每日2~3次;或另用补骨脂、益智仁各12克,煎水送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益肾气摄涎唾
*导读:谷某,男,65岁,2008年10月12日初诊。

主诉唾液多、涎液多,时自口角溢出已一月余。

患者平时头晕,健忘,耳鸣,听力减退,……
谷某,男,65岁,2008年10月12日初诊。

主诉唾液多、涎液多,时自口角溢出已一月余。

患者平时头晕,健忘,耳鸣,听力减退,小便频数清长。

两个月前曾患疟疾已治愈,愈后自觉神疲乏力,唾液、涎液渐多。

曾服补中益气汤、理中汤等加减治疗,无明显效果。

诊见面色黧黑,舌淡尖略红、苔白滑,脉沉缓。

综上所述,证属肾气虚衰,固摄无权。

治宜温肾补气摄津,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淮山药、益智仁、枸杞子各15克,熟地、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制附片10克,肉桂5克,炙远志5克,山萸肉9克,参须6克。

每日 1剂,连服15剂,涎唾自止,余症也明显好转,续进金匮肾气丸巩固疗效。

按:唾为肾精所化生,咽下有滋养肾精之用。

《内经》中即载咽津养气之功法,因而大量吐唾则肾精不足:涎为脾主之液.脾气主升而根源于肾阳,先后天相互影响.故流涎过多亦损及于肾。

本案患者年老肾衰.加之疟疾病而肾气益损,以致肾虚不固,无力收摄而涎唾自溢,故补益肾气能奏摄津液、止涎唾之效。

(雷
劈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