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3单元教材分析及建议

合集下载

(整理)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整理)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精品文档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

选取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制品)、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质等,这些物质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象和物质用途;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精品文档 本章的内容结构可以看成是基础有机化学的缩影或概貌,可表示如下:这些典型代表物,基本涵盖了基础有机化学的各类物质,以期使学生能从中了解有机化学的概貌。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本章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的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如烯烃、芳香烃、醇类、羧酸等)。

为了学习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只简单介绍了烷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没有涉及烷烃的系统命名等。

教材特别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尽力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使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精品文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教材增加了章图、结构模型、实验实录图、实物图片等,丰富了教材内容,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有关反应、结构、性质与用途等知识,教材采用了从科学探究或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

如:甲烷、乙烯的研究,乙醇结构的研究,糖和蛋白质的鉴定等,都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引入方式。

高三年级化学教案设计5篇

高三年级化学教案设计5篇

【导语】⾼三会教给我们奋⽃,每个⼈都有⽆尽的潜⼒,每⼀个⼈都有⽆穷的提升空间,不经过⼀年⾎战,也许我们永远发现不了⾃⼰⾝上蕴藏的能量。

所以⾼三注定是精彩的⼀页,下⾯⽆忧考就为⼤家分享了《⾼三年级化学教案设计5篇》,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1.⾼三年级化学教案设计 ⼀、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作为主体确⽴起来。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尽量把学⽣带⼊“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中⽣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边的⼈与事,关注社会层⾯的问题和⾃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XX必修⼆专题⼆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充分利⽤学⽣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常⽣活中常见的电池⼊⼿,通过各种电池的展⽰,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电流的?调动学⽣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

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从电⼦转移⾓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价值。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是教学⼤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

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分重要地位。

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属性质和⽤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从本质上认清⾦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属防护的途径和⽅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得出结论,揭⽰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的认知规律。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是人口与环境,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人口地理学主要探讨全球、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素养、民族构成等)及其分布规律;分析人口迁移过程及劳动力资源在地域上的再分配;研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人口合理容量等问题,为国家制定人口政策,进行区域规划和城乡建设,以及合理安排移民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单元落实的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是: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在排序上依次为: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和人口合理容量。

这里既关注人口的空间分布,又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人口分布是人口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人口迁移影响着人口的分布,区域人口合理容量与区域人口分布以及人口迁移相互关联。

人口分布体现人口分布的特点与影响因素,人口迁移体现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影响因素,人口合理容量体现区域人口数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因此,教材以“人口与环境”为主题,运用案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第一单元分三节分别从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以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等方面落实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

第一单元的重点是环境对人口的影响。

难点,一是影响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在具体区域描述人口分布特点及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二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为保持区域人口合理水平而采取的举措。

第二单元是乡村与城镇,内容涉及乡村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

乡村地理学又称为农村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它以农村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协调农村地区的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

除农村聚落和农业分布为传统的研究内容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已扩大到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建设,农村人口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劳动、职业以及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乡村的居住、交通、服务供应、文化教育以及生态等,并且以特定的小区域为对象,深人进行综合或个别的研究。

2.3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说课稿高二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2.3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说课稿高二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定义、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掌握德国鲁尔区的发展历程、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能够分析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鲁尔区的实践和成效。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首先,我会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然后,我会针对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帮助他们澄清认识。最后,我会给出建议,指导学生在课后如何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定义、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德国鲁尔区的发展历程、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鲁尔区的实践和成效。
2.教学难点:资源枯竭型地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德国鲁尔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重困境及如何克服。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采用逐步呈现知识点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通过PPT展示德国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让学生对鲁尔区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我会讲解鲁尔区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其从兴起到繁荣再到衰落的过程。接着,我会分析鲁尔区面临的问题,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并介绍鲁尔区采取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如产业转型、环境治理等。最后,我会总结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鲁尔区的实践和成效,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置知识,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定义、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等。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有:对资源枯竭型地区的认识不足,对德国鲁尔区的具体情况了解不深,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成效理解不透。此外,学生可能在分析实际问题时,缺乏系统的方法和思路。

高中历史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2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2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教学设计

第 9 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一、教材分析本课为第三单元第3课,对世界经济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总结与升华,本单元前两课分别是《古代的商业贸易》《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从时段上讲,本课讲述的是20世纪也就是现当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古代的商业贸易》讲述的是古代商业贸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讲述的是近代商业贸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三节课关联中外、贯通古今,从古代到现当代,商贸活动从地方性行为扩大发展为国与国之间、洲与洲之间的活动,逐步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的商贸、金融进入20世界,伴随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教材编写者将本节课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二子目为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第三子目是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第一子目是将必修关于20世纪中外经济史的情况作了简单的复习,这部分知识也作为国际金融与国家贸易发展的背景。

这部分涉及到的20世纪世界经济情况:垄断资本主义、苏联的斯大林体制、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苏东剧变、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等。

这部分内容很多,通过提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建立必备的知识基础。

这部分涉及的中国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一带一路”等。

这些知识学生较为熟悉,可以通过活动的形式锻炼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

第二子目是国际贸易的发展情况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这部分涉及的知识有:经济大危机与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1995年成立的WTO、技术推动贸易发生的新变化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这部分在必修知识的基础上加入了技术变革的维度,需要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给学生展示。

第三部分是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这部分涉及的知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5年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他们分工各异,一个负责重建国际货币制度,维持汇率稳定;一个负责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材分析
二、说教材
1、说教材的编写意图及特点
编写意图:
(1)重视个性体验,突出实践活动
(2)经历从实际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模型
(3)遵循教育规律,构建知识系统
(4)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特点:
(1)素材更多更广更贴近生活
(2)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3)关注数学历史,重视数学文化
(4)淡化技巧,强化应用
2、说教材的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与三视图、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倾斜角与斜率,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两点式方程,一般式方程,两点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
(2)关注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3)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评相结合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3、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1)课堂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资源、教辅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发与利用建议
(2)课外学习资源包括计算机、互联网图书馆和资源数学课外小组
4、说考纲要求
(1)掌握空间几何体的相关求解(2)掌握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及性质与判定(3)求解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等系列问题
(2)知识在教材中的纵向整合
初中关于解析几何的知识为研究空间几何体提供基础,运用直线与圆方程的知识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建议
1、说教学建议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做好探究引导,发现与接受并举
(3)保证基本训练,不做人为繁琐练习

湘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精品

湘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精品

湘教版教材编委-湖南师范大学周跃云教授在西安市举办的“湘教版教材回访会”上的讲稿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

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

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

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

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

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

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

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1)人口与环境。

《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

2023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2023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2023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2023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教材分析】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

领悟了__,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

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__的钥匙。

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__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__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__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一、教材的容分析及处理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

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

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

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

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

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

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

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1)人口与环境。

《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

显然,它是体现《标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最重要部分。

高一级语文集体备课(新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

高一级语文集体备课(新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

高一级语文集体备课——必修2第三单元主备人:王海龙一、教材分析这个单元《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全部是古代写景记游的散文。

这类散文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还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感慨和志趣。

同时,作者在写作时又讲究真性情,不受拘束,自由自在。

本单元的这些游记都来自作者的亲身游历,抒写他们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同时,这些文章还言辞优美,精妙动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力。

在体会与感悟中,了解语文的美。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

写景记游之作出现比较晚,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

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此时,描写山川景物、记叙观赏游历的散文就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

唐宋时期,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更高,审美能力更强,于是自觉的山水游记便大量涌现,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是散文史上的一个亮点,影响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

二、单元的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逐字逐句深刻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语境弄懂词义,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各种用法、文言句式,达到逐字逐句理解并翻译文章内容的能力。

2、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仔细揣摩含蓄凝练的语言是怎样承载作者的抒情成分,直白简洁的语言是如何承载作者的说理信息的。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文本的学习,培养自己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

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和文章意境,在赏读的基础上多背诵。

2、从名家的景物描写中捕捉写景状物的灵感,从名篇的行文结构中领悟立意构思的章法,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艺术技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杨鑫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

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1.单元内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

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本模块各单元内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2。

1、生物的遗传该部分内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

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2.2、生物的变异和育种本模块的第5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

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

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内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内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必修2 技术和设计2 第三章第一节 系统及其特性

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必修2 技术和设计2 第三章第一节 系统及其特性

系统及其特性
【教材分析】
“系统及其特性”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中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的第一节内容,此节内容共计1课时,本节内容是“系统的基本特性”的特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和环境适应性。

系统的基本特性是系统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系统涵义的进一步说明,是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的方面。

掌握了系统的基本特性,有利于全面的系统分析,对系统的设计具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理解了系统的涵义和系统的分类,在生活中也遇到过反映系统的基本特性的现象,但缺乏用系统的思路去解答这些现象。

因此,本节重在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系统的基本特性,能够用系统的思想去解答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通过综合实践体验系统的基本特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综合实践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对生活中反映的系统的基本特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处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整体的、互相联系的系统的观点看待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

2.教学难点:应用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问题;整体性和相关性的区别。

【教学策略】
1、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系统所反映的基本特性。

2、通过组装自行车让学生体验系统的基本特性。

本节课的整体思路是:通过观看“丁谓修复皇宫”的案例,巩固学生对系统的概念的掌握。

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必须掌握系统的基本特性。

每个基本特性通过相应的问题引出,接着让学生利用系统的基本特性去解答生活中的一些事例。

第三单元基因的本质(单元教学设计)高一生物下册大单元教学(人教版2019 必修2)

第三单元基因的本质(单元教学设计)高一生物下册大单元教学(人教版2019 必修2)

第三单元基因的本质目录第一部分单元课标要求第二部分单元教材分析第三部分学生学情分析第四部分单元学习目标第五部分单元情景任务设计第六部分单元课时安排第七部分课时教案设计具体内容第一部分单元课标要求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

1、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 分子上。

2、概述DNA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通常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

3、概述DNA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4、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

第二部分单元教材分析1、本章教材内容分析本章按照科学史的顺序,从科学家研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的过程入手,同时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基因的本质。

本章共四节内容。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介绍了科学家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实验中的科学思维及实验间紧密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第二节《DNA的结构》讲述了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结构模型的故事和DNA的结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观,领悟科学思维方法、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多学科交叉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DNA的复制》,从DNA的结构出发,引导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法探究DNA的复制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这种科学方法;对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理解遗传信息稳定传递的意义,进而建立相应的生命观念。

第四节《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通过提供多份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DNA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与其他章的联系第1章提出了基因,第2章向学生解释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但是基因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既是科学家接下来要探索的谜题,也是学生学习前两章后产生的疑问。

本章既承接前两章,也是后三章《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化》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沪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第三单元项目七《探究智能花卉养护系统了解物联网》教案

沪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第三单元项目七《探究智能花卉养护系统了解物联网》教案

教学设计o观察视频,思考物联网技术如何应用于日常生活。

o听取介绍,记录物联网的基本知识点。

•设计目的:o通过实际应用视频,激发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兴趣。

o为学生提供物联网的初步认识,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环节二:讲授物联网基础•教师行为:o详细讲解物联网的三层架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o介绍物联网中的传感器技术、数据传输和智能控制原理。

•学生行为:o认真听讲,理解物联网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o记录关键概念和技术要点。

环节三:案例分析•教师行为:o提供智能花卉养护系统的案例,分析其工作流程和关键技术。

o讨论物联网技术如何实现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自动浇灌等功能。

•学生行为:o分析案例,理解物联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作用。

o提出问题,与同学和教师共同探讨。

环节四:小组探究•教师行为:o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物联网应用方案。

o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完善方案。

•学生行为:o小组讨论,设计物联网应用方案。

o准备展示材料,向全班展示方案。

环节五:实践操作•教师行为:o指导学生使用传感器、微控制器等工具,搭建简单的物联网系统。

o教授如何编写程序,实现数据收集和控制功能。

•学生行为:o动手操作,搭建物联网系统。

o编写程序,测试系统功能。

环节六:展示与评价•教师行为:o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物联网应用方案和实践成果。

o对每个小组的工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学生行为:o展示自己的工作,接受同学和教师的评价。

o听取建议,思考如何改进。

环节七:课堂总结•教师行为:o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o提出后续学习的建议和方向。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3-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3-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让学生分析乙醇分子可能的断键位置-O-H 说明结构决定性质
让学生写出乙醇与镁、 铝的反应
剧烈 程度
学生写出钠与乙醇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
学生根据钠与水的反应对 比分析乙醇分子可能的断 键位置
回扣 乙醇 分子 的结 构探 究
练习 电工师傅在焊接铜漆包线的线头时,常把线
头放在火上烧一下,然后用酒精处理后再焊 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
图片 导入 新课
说到酒,大家知道我国酒文化的历史源远流 观察、倾听、领悟、总结 结 合
长,从古到今有无数咏叹酒的诗词歌赋。由
实际
李白的诗引入主题(指明喝酒有害健康)。 答:学生结合图片的介绍, 引
大家知道怎样酿酒吗?
试着说出酒的成分、用途 入
[不同种类的酒的图片]这些都可以称为酒, 和含有的元素。其他同学 课 题
通过 实验 让学 生分 析乙 醇分 子结 构, 培养 学生 分析 问题 能 力。
加深 学生 对乙 醇结 构的 理解
H-C-C-O-H ││ HH
结构简式:CH3CH2OH 或 C2H5OH
比较分析乙醇与乙烷、水在分子结构上的异 学生思考并比较乙醇与乙
同点。
烷、水在分子结构上的异
同点。
讲解
过渡
[学生 实验 探究 一]乙 醇与 金属 钠的 反应
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怎样得到氧化铜的?写出有关方程式
2Cu + O2 = 2CuO 2、伸入水中的氧化铜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最后
么?伸入乙醇中铜丝变红又为什么?
总结化学键断键的位置
难度 低, 提高 学生 兴趣
(水中的氧化铜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而伸

乙醇中的氧化铜发生反应了,分析由羟基变

高中地理_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型:复习课内容: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授课人:教学设计一、【考纲展示】: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考试预测】:根据高考文综考试说明·地理部分和全国高考地理大纲(新课标)变化解读,我们可以看出,本部分内容的考试范围较往年保持不变,依然是作为基础进行考察,考试内容包括: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世界重要的工业区,产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纵观近几年考题,我们发现这部分知识,每年都有考察,而且选择题和综合题中均有出现。

结合上面情况组内老师进行了精心的集体备课,经过认真探讨后,对本单元的知识复习,我们做出以下部署:1、紧靠大纲,夯实基础。

引导学生熟记重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布与特点,重要的工业区的分布与特点,重点掌握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2、本单元与现实生活,历史、政治结合密切,有些知识需要从历史上寻求帮助,如三次产业革命的始建于标志,殖民扩张与英联邦国家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这就要求学生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客观理性的把握本部分知识点。

三、【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4、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5、结合实例,说明工、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难点】: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农业地域类型。

3、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4、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1、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混合农业的特点。

3、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讨论法六、【教学内容】:七、【教学过程】导入:直接点出本节复习内容课堂讲解:第一步:结合课前填充的基础知识提纲,小组学习,夯实基础、构建网络(同桌作为小组,快速回扣)第二步:重点突破:【?重点是什么】核心知识,重点突破(让学生黑板板出,小组更正。

高二化学第三章“电离平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高二化学第三章“电离平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高二化学第三章“电离平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陈红
【期刊名称】《小学语文》
【年(卷),期】2002(000)030
【摘要】一、教材的地位、体系和特色 (一)地位本章是第二章“化学平衡”教学的继续与深化。

电离平衡知识与化学平衡知识密切相关,尤其是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及学习方法,可直接用来指导电离平衡等知识的学习。

本章教材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通过本章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等知识的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陈红
【作者单位】浙江省天台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8
【相关文献】
1.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J], 霍本斌
2.高二化学第七章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J], 蔡建萍;
3.高二化学第八章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J], 蔡建萍;
4.高二化学第二章“化学平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J], 陈红;
5.高二化学实验分析与实验教法建议第三章化学平衡电离平衡 [J], 白福
秦!100043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二政治选择性必修二教材分析

高二政治选择性必修二教材分析

1、政治与经济关系: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

2、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

3、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糊口第一课糊口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性质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有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4、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辩证统一或者对立统一对立:民主只合用于人民内部(统治阶级内部)。

统一: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民主的含义——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不是全民的),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民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一种国家制度。

(民主是相对的、具体的,不是绝对的) **不能说任何国家都有民主(民主制国家才有),但任何国家都有专政的职能。

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5、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预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政治权利 (2)政治自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政治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3)遵守宪法和法律(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6、公民参预政治糊口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指守法和司法上平等,没有特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帖已失,现存唐人摹本。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 临写,冯承素以双勾填墨法制作摹本,欧、褚的临 本多有书家自己的风格,冯承素的摹本忠实原作之 轮廓,却因为是“填墨”,流失原作线条流动的美 感。一般认为“神龙本”(冯承素摹本)最接近原 貌。
苏轼:“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文本的阅读
阅读,正音--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文本研读--阅读延伸
赤壁赋
苏轼
年轻时才华横溢、锋芒毕露的苏轼,经 过“乌台诗案”这个最大的惨伤之后,在 被贬黄州后,生命获得了突然的豁达。
1、苏轼印象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 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 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 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 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 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 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 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 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 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 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 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 林语堂《苏东坡传》
一生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 宗五朝
概括段落内容。
第一、二段: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第三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 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 人生忧患的来源。 第四段: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
4、文本研读
梳理作者的感情变化:乐—痛—悲 因何而乐?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 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 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 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 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与诗歌、现代写景散文的打通
第1单元的单元说明:
这些散文名篇,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 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作了生动细致的 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 思考。这些作品带着荷的清香、雨的气息、山的雄 姿、水的光彩,像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卷展现在我 们面前,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
1、朗读---正音、断句 2、疏通文意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所以游目骋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整体感知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 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 一代精英荟萃 赏心、乐事:自然的诗意,
内心深处的情思,时空的无限
四美具,二难并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为何而痛?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 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1、风景的描绘(优美的语言,独特的手法) 2、丰富的感受和深刻的思考 3、情趣,审美境界
所有有关“人与风景”作品的共同之处。
优秀的山水文学向我们展示的是三个层面:
一是风景之美。 二是看风景的人之美。感情、感悟、哲思 三是人面对自然的方式。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 阅读。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 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

悲从何来?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 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 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 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 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 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 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 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 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 事纯属政治迫害。
兰亭雅集,那个场景、那些体验,已经 成为所有读书人脑海中共同的记忆。《兰亭 集序》不仅是文学的经典,书法的经典,更 是我们审美的经典。
1、文人雅集
中国文人,喜聚会宴乐,自古亦然。他们择清节佳 日,游名山胜水,诗酒唱和,吟诗作赋。
邺下雅集,金谷园雅集,西园雅集。
2、缘起:修禊
春秋时代,古人会在水边举行消灾的祭祀,称“禊 祀”。
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 在,因名之兰亭,在绍兴西南12.5公里。
雅集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诸位名士列坐 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逐水漂流。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 情”,酒觞流到面前,当下就要即席赋诗,不然罚 酒三杯。
这场别开生面的诗歌会共有26人作诗37首,其中12 人赋诗2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 酒三觞。
中国文人对山水的观赏是与他们的宇宙意识和 人生态度交织在一起的。他们在对山水进行观 赏、进行描写的同时,也在山水中探索宇宙变 化的道理,获得哲理的启示,借山水洗涤世俗 的尘埃,消除胸中的块垒,从中启发进取的意 趣。历代文人更是从与山水的感情交流中领略 山水风景丰富多彩的美,激发人们人世沧桑的 浩叹,以及关于时光永恒的思考。
杜牧《润州》:“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
3、事件:兰亭雅集
西晋末年,胡人刘耀、刘渊相继攻陷洛阳、西安, 掳走怀帝和湣帝,晋王室迁到健康,王、谢等大 族纷纷渡江,于是江浙一代人物荟萃。东晋穆帝 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三月初三,33岁的会稽 内史王羲之盛邀名士太原孙统、孙绰,广汉王彬 之,陈郡谢安(当时尚未出仕,正在高卧东山), 高平郗雲,太原王蕴、许询、李充,以及名僧之 遁等,连同王羲之之子徽之、献之,侄子涣之、 元之等41位宦流雅士,以修禊事宴集于会稽山阴 的兰亭。
汉代以后演变为一种民俗活动,且都在季春三月上巳 日,采集百花香草,洗澡洁身亦去除不祥,祭神欢宴, 以避灾祸。
魏晋以后,逐渐转变为士大夫的一种宴饮集会雅事, 他们临流聚会,观赏景物,饮酒作诗,称为“修禊”, 时间固定在农历三月三日。参加的高人雅士坐在曲折 的溪水两旁,司令的人斟酒一杯,放入溪水漂流,酒 杯漂到谁的面前,他就饮下此杯,即席赋诗一首,不 然罚酒三觞。
阅读要求: (1)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 (2)体会情意,理解思想。(知人论世) (3)诵读积累,体会节奏、语气、韵味。 (4)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反思:
“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能不能讲到学生的心中去? 教学的出发点应该是人的感情,也就是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 学的目的。当然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不能教的, 也是不设考题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它。 在这一点上,教师不是无为的,因为它不可传授, 却是可以影响的。
遗响于悲风。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知识:文赋
《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也。”
苏轼所写的是一种新体的“文赋”,不是纯粹散文,却 也不是诗,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诗。它是用比较自由的句式 来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厚的诗意,这在当 时是一种新文体,是古典散文从骈文的桎梏中冲杀出来取得 胜利后的一个新成果。
雅集即将结束时,众人共推王羲之作一篇兰亭雅 集的序文,孙绰撰写《兰亭集跋》。王羲之当时 已有几分醉意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乘兴而 书写了这篇有涂改有修正的“草稿”。
《兰亭集序》是收录在《古文观止》中的一篇名 作,一向被认为是古文典范。记述宴集盛况和与 会诸人的观感。凡28行,324字,字字似“天马 行空,游行自在”,纵横多姿,其中 之”“以”“也”“为”等字,文中重现者都另 构别体,不使雷同,特别是“之”字,一共20个, 体式殊异,面貌美感各不相同。此帖铁画银钩, 刚柔相济,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 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 的情感和文章寓寄的志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 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 章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 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意趣。 (景——情、理)
必修二第3单元教材分析及 教学建议
一、单元要求的解读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 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 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 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 则情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 感和意趣。
文本的阅读
阅读,正音--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文本研读--阅读延伸
1、阅读,正音 2、疏通文意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
独立,羽化而登仙。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
生命无常,而作品长存,这种情景,尤其使人感到 生命的脆弱与伟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