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影响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影响冰川地貌是冰川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特征,其形成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并探讨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一、冰川地貌的形成冰川地貌的形成主要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气候、地形和冰川流动。
1. 气候因素:寒冷气候是冰川形成的前提。
只有在寒冷地区,降雪量大于融雪量,积累起来的雪才能转化为冰川。
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的山脉是冰川形成的最佳地点。
2. 地形因素:丘陵、山地和盆地等地形特征会影响冰川的形成和流动。
斜坡越陡,冰川流速越快;凹地则有利于积累冰川的雪积。
地形复杂的地区容易形成多个分支的冰川,如冰川舌、冰川湖等。
3. 冰川流动:冰川的流动对地形塑造起着关键作用。
当冰川受到足够的压力和重力作用时,会向下滑动。
在冰川流动的过程中,冰川会通过冰蚀、物质搬运和堆积等过程改变地表地貌。
二、冰川地貌的影响冰川地貌对地球环境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表地貌塑造:冰川的流动能够剥蚀地表,改变山脉的形状,形成山谷、U型谷等地形。
冰川的压力和摩擦作用也能造成冰碛,包括冰碛丘、碛状物和冰碛平原等地貌特征。
2. 水源供应: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来源之一。
冰川融化水对河流的形成和水源的补给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河流的水量取决于冰川融化的量,特别是在干旱地区。
3. 生态环境影响:冰川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冰川融化会影响到冰川周边的植被、动物及其栖息地,从而引发生态平衡的改变。
4. 地质灾害:冰川的消融和移动可能导致各种地质灾害,如冰川湖的溃决、雪崩和冰崩等。
这些地质灾害给周边地区的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潜在的风险。
冰川地貌的形成和影响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现象之一。
通过了解冰川地貌的形成机制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界的奥秘,加强对冰川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
总结:本文介绍了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影响。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气候、地形和冰川流动密切相关。
第六章 冰川地貌-PPT精品文档
山麓冰川
平顶冰川
海螺沟冰川
悬谷1
U 形谷1
U 形谷2
U 形谷3
★峡湾1 挪威
峡湾2 挪威
峡湾3 新西兰
冰斗与峡湾 澳洲
臼1
冰臼2
珠穆朗玛峰下的终碛垄
—— 2019年9月
中科院大本营 —— 2019年夏
鼓丘景观
冰川考察 南极
惊险的冰川考察 南极
冰川内部冰洞考察 南极
二 冰川的分类
按照冰川的形态和规模
地 大陆冰川 理 分 类 山岳冰川
二、冰川的类型
1、大陆冰川又叫大陆冰盖,也称极地 冰盖,简称冰盖,是不受地形约束而 发育的冰川。习惯上把超过50000km2 面积的冰川才当作冰盖。 主要有:南极冰盖(1380万km2);
格陵兰冰盖(170万km2 )。
2、山岳冰川
• 锅穴指分布于冰水平原上的一种圆形洼地,深数米, 直径十余米至数十米。锅穴是埋藏在沙砾中的死冰 块融化引起塌陷而成。
(三)冰水扇及冰水平原
• 冰川融水从冰川的两侧(冰上河)和冰川底部 流出冰川前端或切过终碛堤后,地势展宽、变 缓,形成冰前的辫状水流,冰水携带的大量碎 屑物质就沉积下来,形成了顶端厚、向外变薄 的扇形冰水堆积体,叫做冰水扇。
2、冰川冰
◆降雪→粒雪(一般粒径<1mm,由升华再 结晶作用形成)→ 冰川冰(致密块状,密度 为 0.9 左右,由重压下的重结晶作用生成)。 ◆冰川可成冰、水、汽三相并存状态。在重 力和压力的作用下,冰体向雪线以下地区缓 慢流动,伸出冰舌,形成冰川。 ◆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几十到几百米不等 (速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坡度与冰 川厚度)。
山岳冰川是完全受地形约束而发育的冰川。主 要分布于中低纬高山地带,在亚洲山区尤其发 育。山岳冰川发育于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 沿山坡或槽谷呈线状向下游缓慢流动。
冰川地貌
2.锅穴(Kettle)
3.蛇形丘(Esker)
4.冰蘑菇
5.冰水扇
6.冰水湖(Glacier lake)
7.冰水冲积平原(Outwash plain)
8.冰水阶地
7.冰川地貌组合的特点?
1.山岳冰川地貌组合(具有垂直分带性)
1)冰蚀地貌带
位于雪线以上,以冰斗、刃脊、角峰为主。
3.冰川
4.悬谷
5.冰川三角面、羊背石
冰蚀平原
5.冰碛地貌的主要类型有哪些?特征如何?
1)冰碛丘陵(基碛丘陵)
基碛——表碛、内碛、中碛、底碛
2)侧碛堤(垄)(Lateral moraine)
3)尾碛垄
4)鼓丘
5)冰碛阶地
特征方面:
(1)地形方面
常构成尾碛垅,侧碛垅和底碛平原。在地形组
位于终碛堤以外,以外冲平原为代表。
3.冰川阶地
是一种阶梯状地形,阶地面由冰川作用形成,阶地陡坎由流水侵蚀形成。
1)冰蚀阶地
由基岩构成。阶地上有冰蚀地形(擦痕,羊背石,冰溜面,冰碛砾石)。
2)冰碛—冰蚀阶地
陡坎上部由冰碛物构成,下部由基岩构成,且基岩高度大于冰碛物高度。
山谷冰川流出山口,漫流于山前平原之上,形成山麓冰川。
3.大陆冰川
面积巨大,冰层很厚,运动不受地形限制,覆盖
了大片陆地的冰流。
1)冰盾——冰川表面中心部位上凸
2)冰盖——冰川表面随下伏地形起伏(范围更大)
4.高原冰川
发育在高原上的冰川
3.冰川作用的类型及特征?
1)冰蚀作用
冰冻风化作用(冰劈)
冰川地貌形成原理
冰川是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
冰川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的。
它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层次,并有可塑性,在重力和压力下,产生塑性流动和块状滑动,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资源。
冰川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的。
要形成冰川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固态降水,中包括雪、雾、雹等。
没有足够的固态降水作“原料”,就等于“无米之炊”,根本形不成冰川。
在高山上,冰川能够发育,除了要求有一定的海拔外,还要求高山不要过于陡峭。
如果山峰过于陡峭,降落的雪就会顺坡而下,形不成积雪,也就谈不上形成冰川。
雪花一落到地上就会发生变化,随着外界条件和时间的变化,雪花会变成完全丧失晶体特征的圆球状雪,称之为粒雪,这种雪就是冰川的“原料”。
积雪变成粒雪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粒雪的硬度和它们之间的紧密度不断增加,大大小小的粒雪相互挤压,紧密地镶嵌在一起,其间的孔隙不断缩小,以致消失,雪层的亮度和透明度逐渐减弱,一些空气也被封闭在里面,这样就形成了冰川冰。
粒雪化和密实化过程在接近融点的温度下,进行很快;在负低温下,进行缓慢。
冰川冰最初形成时是乳白色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冰川冰变得更加致密坚硬,里面的气泡也逐渐减少,慢慢地变成晶莹透彻,带有蓝色的水晶一样的老冰川冰。
冰川地貌知识点
冰川地貌知识点冰川地貌是指由冰川运动和侵蚀形成的地貌特征。
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储存库之一,也是地球气候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冰川的运动、侵蚀和沉积过程密切相关,下面就来逐步介绍冰川地貌的知识点。
1.冰川的形成与分类冰川是由积雪堆积而成的,在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带的寒冷地区形成。
根据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可以将其分为冰帽冰川、山地冰川和冰川舌。
2.冰川的运动冰川的运动主要分为滑动和流动两种方式。
冰川的运动是由于上部积雪的堆积和下部冰体的塑性变形所致。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会带动周围的岩石和土壤,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改造。
3.冰川的侵蚀作用冰川的侵蚀作用主要包括冰蚀和冰碛作用。
冰蚀是指冰川通过滑动和流动,携带着岩石和碎屑颗粒对地表进行磨蚀和刮削。
冰碛作用是指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将悬浮物和沉积物沉积在地表,形成冰碛。
4.冰川地貌的特征冰川地貌的特征包括冰碛地貌和冰蚀地貌两类。
冰碛地貌包括冰碛丘、冰碛湖和冰碛平原等;冰蚀地貌包括冰蚀山谷、冰蚀盆地和冰蚀岩石等。
5.冰川沉积物的特点冰川沉积物主要由冰碛物质组成,具有一定的特点。
冰川沉积物呈现出冰碛层、冰碛石、冰碛土等形态。
冰川沉积物在地质学中有重要的应用,可以用于研究地质历史和气候变迁等问题。
6.冰川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冰川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变化可以反映出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退缩和消融,对地球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影响非常重要。
7.冰川地区的生态环境冰川地区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冰川的消融和退缩对冰川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需要加强对冰川地区的保护和管理。
总结:冰川地貌是地球上重要的地貌类型之一,其形成与冰川的运动、侵蚀和沉积过程密切相关。
了解冰川地貌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演变和气候变化。
冰川地貌的研究对于地质学、气候学等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冰川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冰川地貌特点概括
冰川地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形成各种冰川地形。
包括冰川堆积地貌,例如冰碛、阶地、雪花地、雪坝、冰河谷和冰湖等,以及冰川侵蚀地貌,例如冰斗、刃脊和角峰等。
2. 冰川堆积地貌是由冰川运动形成的地貌特征,例如冰川碛,这是最高的堆积地貌形式,由冰川运动产生的砾石堆积而形成。
此外,还有阶地,这是由冰川搬运的砾石和沉积物形成的地貌,表现为梯级状的地形。
3. 在冰川运动的作用下,一些地形会形成特定的形态,例如雪花地,由冰川搬运的砾石堆积形成,形成雪花状的地形。
雪坝则是另一种由冰川搬运的砾石和沉积物形成的地貌,表现为半圆形或钟形状。
4. 冰河谷是冰川融化时形成的地貌,表现为河谷状的地形。
而冰湖则是冰川底部融化形成的地貌,表现为湖泊状的地形。
5. 冰川地貌也会面临一些困境,例如全球变暖会加速冰川的消融,影响其表面的能量得失。
太阳辐射和近地层大气湍流交换是引起冰川消融的主要热源,夏季白昼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冰川表面所获得的能量多,冰川融化或升华的量比较大。
此外,气污染物也会加速消融。
例如青藏高原冰川快速退缩、冻土显著退化,与黑碳、棕碳、粉尘及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等息息相关。
这些大气污染物会降低冰川的反射率,增强冰川表面吸热能力,促进冰冻圈里冰川、冻土的消融。
第六章冰川地貌
地表形态进行塑造,形成的三面陡峭、一端开口的围椅状洼地。
形成过程:积雪浅洼地 寒冻风化 积雪洼地 气候变冷 粒雪盆地 重 力+压力
重力+流水
作用加强
粒雪→冰川冰
冰斗冰川 冰川冰运动 冰斗 冰蚀作用
冰斗的位置:冰斗盆地的底部高度大致相当与雪线的高度,同一时期形
成的冰斗其高度大体一致。层状冰斗的出现说明该地区发 生过构造运动或气候变迁。
三、冻土地貌
1.雪蚀洼地与山原阶地 2.寒冻风化----重力地貌
石 海: 在寒冻风化作用下,岩石遭受崩解破坏,形成大 片 巨石角砾,堆积在平坦的地面上。
石 河:寒冻风化崩解的砾石,滚落到沟谷里,堆积厚度不 断加大,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整体运动。
石 冰 川:是由尖角岩屑组成,当冰川退缩后在冰斗和U形谷 中的冰碛物,在冻融作用下,顺谷下移的现象。
冰期分级 冰 期 与 间 冰 期:105年
副冰期与副间冰期:104年
寒 冷期与温 暖 期:102-3年
2.第四纪冰期划分
阿尔卑斯山区
Q4 Würm 玉木
Q3 Riss
里斯
Q2 Mindel 民德
Q1 Günz 贡兹
Donau 多瑙
Biber 拜伯
中国
大理 庐山 大姑 鄱阳
3.冰期划分的依据
冻融扰动:因受冻胀挤压而引起的一种土层结构 的塑性变形现象。
冻融泥流:解冻时,融化的水使松散土层具有一 定的可塑性,在重力的作用下而缓慢移动的现象。
二、多年冻土的结构和类型
1.多年冻土的结构
衔 接 多 年 冻土: 不衔接多年冻土: 季 节 冻 土:
2.多年冻土的类型
连片分布的多年冻土: 岛状融区 多年冻土: 岛状分布 多年冻土:
冰川地貌-图文结合超强版
冰川作用与 冰川地貌
U型谷
终碛堤
珠穆朗玛峰下的终碛垄
—— 2005年9月
珠峰终碛垄回望
—— 2005年春
四、冰水堆积地貌
冰川融水具有一定的侵蚀搬运能力,能将冰碛物再搬运 堆积,形成冰水堆积物。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组成 的各种地貌称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扇和外冲平原 冰水湖 冰砾阜与冰砾阜阶地 锅穴 蛇形丘
冰斗冰川
横断山脉
悬冰川
山谷冰川
祁连山七一冰川
云南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
山麓冰川
平顶冰川
大陆冰川
又叫大陆冰盖,也称极地冰盖,简称冰盖,是不受地形 约束而发育的冰川。习惯上把超过 50000 km2 面积的冰川 才当作冰盖。主要分布于南极和北极附近的格陵兰等地, 规模大,面积广,厚度大。 主要有: 南极冰盖(1380万km2); 格陵兰冰盖(170万km2 )。
(二)、成冰作用
在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经一系列的“变质作用”才能 形成冰川冰。这一过程称为成冰作用。 积雪变成冰川冰,一般要经历二个过程:①由新雪变 成粒雪;②粒雪在压力或热力作用下形成冰川冰。 中低纬高山区的冰川主要是通过热力成冰的;而高纬 极地地区的大陆冰川主要是通过压力成冰的。 当冰川冰具有一定厚度,只要地表或冰面具有适当 的坡度,在压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冰体就能向雪线以 下地区缓慢流动,形成冰川。
第七节 冰川地貌
南极冰盖
冰川是地球寒冷地区多年降雪集聚,经过变质作用形成 而长期存在并具有运动特性的自然冰体。地表一定厚度 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变化过程以后,变成具有可 塑性、缓慢流动的冰体,这种流动的冰体称为冰川。不 流动的冰体称为冰川冰。 现存于地球上的冰川地貌可分为古冰川作用所形成的冰 川地貌遗迹和现代冰川作用所塑造的地貌。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第二节 冻土地貌及堆积物(了解)
• 一、冻土的一般特征
1、冻土的概念 冻土是指在气温寒冷的地区,含有冰的土层
或岩层。
据冻土在不同季节中的变化,分为多年冻土、 季节冻土和瞬(短)时冻土
冻土的形成受气候、岩性、地层、含水性、地 形、植被、地下水运动等因素影响。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 2、冻土的结构与分布
活动层:冬季冻结,夏季融化 永冻层:终年不融化
冻土分布具纬向性和垂向性, 纬度和海拔越高冻土越发育; 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从低海 拔到高海拔冻土层增厚。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3、冻融作用
• 概念:在气温周期性变化的影响下,土层中的水 反复冻结和融化,造成土层的膨胀、开裂、变形、 扰动、流动等复杂变化,形成一系列的冻土地貌 和次生构造的过程。
• 冰帽:随着积雪的增加,冰原将进一步扩大,它 的表面开始上凸发展成冰帽。
• 冰盖(冰盾):当冰川面积超过5万多平方千米, 就是冰盖了。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二、冰川剥蚀地貌
• 1、冰川的剥蚀作用(刨蚀作用)
概念: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和冻结其中 的砾石对冰床表面和两侧基岩所产生的破坏作用。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 2、冰碛物及其分类
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 屑,进入冰体后,随着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这些被搬运 的碎屑物称为冰碛物。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据冰碛物的相对位置,冰碛物可进一步分为(表6-1)
➢表碛:出露于冰川表面的冰碛物; ➢内碛:夹在冰川裂隙中的冰碛物; ➢侧碛:冰川边缘的冰碛物; ➢岸碛:冰川完全消融,堆积在谷地两侧稳定下来的侧碛; ➢中碛:两支冰川汇合后侧碛合并的冰碛物; ➢终碛:冰川所搬运和夹带的内碛、底碛和表碛在冰川融解
总结冰川地貌知识点
总结冰川地貌知识点冰川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到气候、地形和地质等影响。
冰川的形成需要大量的降水和低温环境,而地形的高低不平则决定了冰川的形态和规模。
地质构造也对冰川地貌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冰川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地质构造压力和磨蚀作用会对地表地貌产生显著的影响。
在冰川地貌中,冰川是最为重要的地貌要素。
冰川是由厚厚的冰雪层堆积而成的,并且在冰川中还包括了冰川的各种特征,如冰川舌、冰川湖、异斑岩堰和冰川岩冰等。
冰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推移、冰川先锋袭击和冰川的融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除了山地冰川外,极地冰川也是冰川地貌中的一大特色。
南极冰盖和北极冰盖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覆盖区,这些冰川不仅对全球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是极地地区独特的地貌景观之一。
冰川地貌中的冰川遗迹是指冰川运动过程中留下的冰川地貌残留物,如松散碎石和堆积物。
冰川遗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冰川运动的历史和速度,同时也可以揭示出冰川地貌的变迁和演化。
冰川遗迹中包括了冰川遗迹湖、冰后地貌和冰川泉。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演化也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是人类地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人类可以利用冰川地貌中的冰川和冰川遗迹等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和维护冰川地貌自然环境,以防止人类活动对冰川地貌的破坏和影响。
综上所述,冰川地貌是地球上独特而丰富的自然地貌之一,它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冰川地貌中的冰川、冰川遗迹和冰川形成的地貌景观,为我们认识地球的历史和特征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在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地质勘探中,冰川地貌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冰川地貌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高中地理冰川地貌
高中地理冰川地貌冰川地貌是指由冰川运动所造成的地貌现象和地貌特征。
冰川是指由大量降雪在冷地积累形成的巨大冰体,具有流动性质。
冰川地貌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是冰川作用的结果。
冰川作用主要包括冰蚀作用、冰堆积作用和冰水作用。
冰蚀作用是指冰川通过磨蚀、挖掘和撞击,改变了地表地貌。
冰堆积作用是指冰川通过堆积、转移和堆积物的沉积,形成了多样化的地貌。
冰水作用是指冰川的融水和冰碛物的运动,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沉积。
冰川地貌具有丰富多样的特征。
其中最典型的是冰碛丘、冰碛原和冰碛湖。
冰碛丘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圆丘状地形,主要由冰碛物堆积而成。
冰碛原是冰川作用堆积的平坦地形,通常位于冰川前缘。
冰碛湖是冰川作用融水形成的湖泊,常常在冰川消融后形成。
冰川地貌还包括冰川谷、冰川崖和冰川湖。
冰川谷是冰川蚀削形成的V字形谷地,典型地形有U型谷和V型谷。
冰川崖是由冰川蚀削形成的陡峭悬崖,常见于冰川谷的两侧。
冰川湖是冰川消融形成的湖泊,通常位于冰川前缘。
除了上述特征,冰川地貌还包括冰川冰缘、冰碛坡和冰碛平原。
冰川冰缘是指冰川前缘的边缘部分,常常有冰融水和冰碛物的沉积。
冰碛坡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倾斜地形,主要由冰碛物堆积而成。
冰碛平原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通常位于冰川前缘。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在寒冷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冰川地貌发育较为普遍。
而在温暖的低纬度地区,冰川地貌则很少见。
此外,冰川地貌还受到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的影响。
冰川地貌是地球表面重要的地貌类型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旅游观光价值。
科学家通过对冰川地貌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气候变化。
而游客则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冰川地貌景观,感受大自然的伟力和美丽。
冰川地貌的保护和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冰川地貌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退缩和破坏。
为了保护冰川地貌的完整性和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限制旅游开发、控制污染排放、加强科学研究等。
冰川地貌概念
冰川地貌概念冰川地貌是由冰川运动与地貌形态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包含冰川侵蚀地貌、冰川堆积地貌和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
一、冰川侵蚀地貌冰川侵蚀地貌是指由于冰川运动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根据冰川侵蚀地貌的形态和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冰斗:是冰川侵蚀地貌中最基本的地貌形态,它是由冰川在凹地或谷地中刻蚀、磨蚀而成的一种三面环山的封闭洼地。
冰斗底部标高较高,积雪较少,有利于登山活动。
2、刃脊:是相邻两个冰斗之间的山脊,由于冰斗侵蚀的作用,两个冰斗之间的山脊呈现出尖锐的刃状,因此称为刃脊。
3、角峰:是由几个冰斗包围的山峰,角峰的顶部有多个尖角,形态各异。
4、悬谷:是因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两坡不对称的谷地,其中坡度较缓的一坡称为“上游坡”,坡度较陡的一坡称为“下游坡”。
5、峡湾: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海岸地貌,它是由古代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长而深的峡湾。
峡湾通常具有陡峭的地形和大量的瀑布、溪流等自然景观。
二、冰川堆积地貌冰川堆积地貌是指由于冰川运动而携带的碎屑物质在冰川退化后沉积而形成的地貌。
根据冰川堆积地貌的形态和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终碛:是冰川运动过程中携带的碎屑物质在冰川末端沉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它是冰川堆积地貌中最基本的地貌形态之一。
2、侧碛:是冰川两侧形成的堆积体,通常是由多个终碛连接而成。
3、鼓丘:是由终碛物或侧碛物组成的低矮丘陵,其顶部通常较平坦,表面有许多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沟槽和纹理。
4、蛇形丘:是由侧碛物组成的狭长形丘陵,其形状类似于蛇,因此称为蛇形丘。
蛇形丘的表面有许多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沟槽和纹理。
5、终碛垄:是由终碛物组成的狭长形丘陵或山脊,其走向与原冰川流向基本一致。
终碛垄的两岸较陡峭,表面有许多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沟槽和纹理。
6、基岩阶地:是由于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基岩台阶状地形,通常位于河流或湖泊的边缘。
基岩阶地的形成是由于冰川侵蚀过程中基岩被剥离并搬运到河流或湖泊中沉积而形成的。
《冰川地貌》课件
形成过程
01
02
03冰川形成在气候来自冷的地区,降落 的雪经过压实和融化循环 ,最终形成冰川。
侵蚀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通过 冰川底部和两侧对地表岩 石进行侵蚀,形成各种形 态的冰蚀地貌。
搬运与堆积
冰川携带大量岩石碎屑, 在冰川融化后,这些碎屑 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主要特征
形态多样性
冰川地貌形态多样,包括 冰斗、U型谷、冰碛湖、 漂砾等。
在冰川地貌区域设立自然保护 区,限制人类活动,防止破坏
冰川地貌。
制定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破坏冰 川地貌的行为进行惩罚,提高
违法成本。
加强科研监测
加强冰川地貌的科研监测,及 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环境问题
。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冰 川地貌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
利用方式
旅游开发
利用冰川地貌的独特景观,开 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促进
历史悠久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地貌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 前。这些冰川在不断地流动和消融中塑造了山脉的地形。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科学研究价值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地貌对于科学家来说具有很高的研究 价值。通过对这里的冰川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的气候 变化历史。
灭绝或迁移。
促进生物适应
一些生物会适应冰川地貌的变化 ,形成独特的生物种群或生态类
型。
04
冰川地貌的分布与特点
阿尔卑斯山脉冰川地貌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壮丽壮观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的山脉之一,拥有广泛的冰川地 貌。这里的冰川在山谷中流淌,形成了壮丽的高山峡谷景 观。
自然地理复习之冰川地貌
海螺沟冰川(四川):是亚洲最东部、低纬度的冰川,而且也 是海拔只有2850米的陆地海洋性冰川,最奇特的是在冰川旁 边还有高达79℃的高温温泉和茂密的原始森林
米堆冰川位于藏东南的念青唐古拉山与伯舒拉岭的接合部,这里是 我国最大季风海洋性冰川的分布区。念青唐古拉山与伯舒拉岭是一 系列东南走向的高山,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能够沿雅鲁藏布 江和察隅河谷北上,深入到这一系列高山之中,并带来了大量的降 水,于是在一个叫米堆的藏族村庄后的一座海拨6385米的雪峰周围,
特拉木坎力冰川位于喀喇昆仑 山脉的特拉木坎力峰(海拔 7441米)下,冰川长28公里多, 面积为124.53平方公里,冰川 末端高度为4520米,冰川雪线 高度为5390米。冰川冰净储量 为26.774立方公里,换算成水 量可达22.758亿立方米,是一 座名副其实的“固体水塔”。 特拉木坎力冰川最奇异的 自然景观是高达数十米的冰塔 林,自海拔5200米处发育向下 至冰川末端,长度在11公里以 上。冰川上的连座冰塔形成一 座座冰峰甚是壮观,冰峰下常 伴有冰湖,碧波荡漾。冰舌上 段冰面洁净,冰塔及各种冰雕 形态随处可见。
(二)冰川作用
1.冰川侵蚀作用 • ①磨蚀(刨蚀)作用: • 冰川底部冻结突出的石块在冰川运动时 对冰川床的锉磨作用。 冰川底部往往冻结有地表的石块,有些 石块的棱角突出冰川,在冰川滑动时,这 些石块就象铁犁和锉刀一样,对冰川床不 断地进行锉磨或刨蚀。使大的砾石变为细 小的物质。
• •
②拔蚀(掘蚀)作用: 冰川运动时,冻结虏掠冰川床石块的作用。 冰床上如果因节理而已松动的岩块,其突出 的部分能与冰冻在一起,在冰川运动时,岩 块被拔起带走,这一作用就称为拔蚀(或掘 蚀)作用。
• 2.侧碛堤(侧碛垅) • 冰川融化后,在冰川两侧堆积而成的长条形 高地叫侧碛堤。 • 3.终碛堤(终碛垅或前碛堤) 冰川末端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弧形长堤叫终 碛堤。 • 4.鼓丘 :是一种由冰碛泥砾组成的流线型丘 陵,分布位置比较固定,总是成群地出现在 大陆冰川终碛提后方不远的地方。
高考复习《地理》冰川地貌
2.刃脊、角峰
刃脊,常与冰斗相伴,它是由于两 个冰斗或两个冰川谷的侧壁不断后 退,其之间的山脊或分水岭变得非 常尖锐,就形成刃脊
若有两个以上的冰斗围绕一个山峰 同时发育时,随着冰斗的后退,将 形成尖锐的山峰,即角峰
3.冰蚀谷(U形谷)
也称冰川槽谷或“U”形谷
它是由山谷冰川沿着先前谷地改造 形成的线状谷地,属于山岳冰川地 貌,是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
角峰 刃脊 冰斗 冰川 冰床
冰斗 冰斗湖 冰碛湖
冰碛堆
问题01 冰川的形成 (一)由降雪转化为冰川冰的过程
在积雪区,降雪积累逐渐压实,经过一系列的变化 阶段形成冰川冰,这个过程称为成冰作用。在重力 的作用下,冰川冰就开始运动,形成冰川。
成冰作用在不同的地区特点不同。在干旱低温的大陆性气候区,以降雪的压实作 用为主,雪粒相互黏结,成冰速度较慢,这被称为冷型成冰作用,我国的冰川都 属于这种类型。在降雪量和气温都较高的海洋性气候区,以降雪-融化-再冻结过 程占优势,有融水的参与,成冰的速度较快,这被称为暖型成冰作用,如接近海 洋的大陆冰川。
2.冰川运动的形式:
基底滑动,是冰川借助与冰床基岩表面上融水的润滑和浮托作用,沿着冰床向 前滑动,山岳冰川以这种运动形式为主,是重要的地质作用;
塑性流动,在冰川的压力下,构成冰川的冰晶发生平行晶粒底面的粒内剪切蠕 动,致使冰晶向前错位,其宏观表现就是整个冰川缓慢地向前蠕动,这种运动 不具有实质的剥蚀作用。这种运动形式在越是厚的冰川中,越是明显。
(二)大陆冰川
是指发育在高纬度地区的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规模较大的冰川。
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中部高,呈盾形。这两处的冰川面积共约占全 世界冰川总面积的97%,冰川平均厚度在1500米~1700米之间。大陆冰川 向沿海地区伸出巨大的冰舌,进入海面时就形成在海洋上漂浮的冰山,给 海上航轮带来很大的威胁。根据规模和形态可分为:冰原、冰帽、冰盖。
高三一轮复习资料-冰川地貌
冰蚀地貌 冰冰川地貌
冰碛地貌 冰碛丘陵、侧碛堤、鼓丘
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扇、冰水河谷沉积平原、季候泥
冰面地貌
冰瀑、冰蘑菇、冰塔林
冰面的差别消融致使冰舌下部形成数米高乃至数十米的冰塔林
冰瀑(icefall)是因天气寒冷,水流到低于零摄氏度
的地表后与岩石冻结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其名景点 有黄河壶口瀑布、天生桥瀑布等。
2.构造土(石环和多边形土)
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地表因冻裂作用和冻融分选作用而形成的网格式地面。
天山、昆仑山、祁连山、 唐古拉山
石环地貌的形成的条件: 1.地表比较平坦; 2.地表物质粗细不均; 3.有充足的水分; 4.昼夜温差较大,温度在0℃上下波动。
3.冻胀丘和冰锥
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结冰冻胀,使地表变形隆起, 称为冻胀丘。
冻胀丘
冻胀丘又称“冰丘”。指在冻土区由于不均匀冻结膨胀作用使土层产生 局部隆起而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地形。分为一年生冻胀丘和多年生冻胀丘。 前者在融冰季节,冰丘消失,地面之回复原状;后者因位于多年冻结层中, 冻结层间水和层下水补给而形成,可保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冻胀丘对路基的破坏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冻胀丘对路基的挤压或顶托破坏;二是为 冻胀提供水源条件,冻胀丘融化后,融水汇聚或渗进路基,造成路基及其周围土体饱和 引起路基冻胀。
冰川地貌的知识点笔记高中
冰川地貌的知识点笔记冰川是一种形态独特、强力巨大的自然现象,形成了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是冰川在地表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特征的总称,是冰川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地貌特征、形成机制和地球变化等方面,介绍冰川地貌的知识点。
1.地貌特征冰川地貌的主要特征包括冰川谷、冰川谷地、冰川湖、冰川冰壳和冰川河流等。
冰川谷是冰川在地表侵蚀作用下形成的V字形谷地,冰川谷地则是冰川退缩后形成的U字形谷地。
冰川湖是由冰川融水或冰川决堤形成的湖泊,冰川冰壳是冰川覆盖在地表形成的冰层,而冰川河流则是由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
2.形成机制冰川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到冰川的侵蚀、堆积和融水作用的影响。
在地表侵蚀作用下,冰川能够将地表的岩石和土壤移动并磨蚀,形成冰川谷和冰川谷地。
冰川的堆积作用则是指冰川在前进过程中堆积起来的物质,形成了冰碛和冰碛湖等地貌特征。
冰川融水作用是指冰川融化后形成的水流,它能够改变地表的河流走向并长时间切割地表,形成冰川河流。
3.地球变化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地球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在冰川期,冰川能够扩张并形成大规模的冰川地貌;而在间冰期,冰川则会退缩,形成冰川谷地和冰碛等地貌。
冰川的扩张和退缩可以反映地球的气候变化,因此,通过研究冰川地貌,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化。
4.冰川地貌的意义冰川地貌不仅对地球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也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
冰川地貌是人类进行旅游、观光和户外活动的好去处,同时也是人们进行冰川水资源利用、发电和农业等方面的重要基础。
因此,研究冰川地貌不仅有助于了解地球的历史和变化,也对人类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5.冰川地貌保护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冰川地貌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保护冰川地貌对于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冰川地貌的保护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冰川的退化速度,同时加强冰川地貌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冰川地貌保护的重视程度。
冰川地貌(简单整理)
• 冰川塑造的地貌一般分为: 冰蚀地貌和冰积地貌
• ①平面形态河谷弯曲,槽谷平直;槽谷一般表现 为中上游宽,下游窄 。
• ②横剖面河谷V形,槽谷U形 • ③纵剖面河谷为圆滑曲线,槽谷为陡缓交替的阶
梯状
U 形谷
(3)峡湾
• 峡湾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 • 这里沿冰期前河谷发育的山谷冰川,其下游入海
后仍有较强的侵蚀能力,继续刷深、拓宽冰床; 冰期后,受海浸影响,形成两侧平直、崖壁峭拔、 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称为峡湾。 • 挪威海岸有一个峡湾长达220千米,南美巴塔哥 尼亚海岸的峡湾深度达1288米。
冰 碛 丘 陵
冰蚀地貌
• 1.冰斗,刃脊和角峰 • 冰斗呈半圆形,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开口处
为一高起的陡坎。冰斗的岩盆的最低高度代表 发育冰川时的雪线高度。刃脊和角峰是冰斗演 化的结果。雅山)
2.槽谷和峡湾
• (1)冰川谷:又称U形谷或槽谷,它的前身大 部分是山地上升前的河谷,以后由冰川切割V形 河谷而成,但两者的地貌特征却显然不同。
杂乱堆积的冰碛物 明永冰川
三、 冰碛地貌
• 冰碛地貌:随着冰川的衰退,冰碛物也就相 应地被堆积下来,形成各种冰碛地貌 。
• 1.冰碛平原、冰碛丘陵 • 冰碛平原指当冰河进入较暖和的地区而消
融后,这些被冰河搬运的碎屑物便产生堆 积,形成冰积地形。(波德平原) • 在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行的冰碛物, 形成低矮而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冰川地貌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冰川地貌
高中地理
必修:冰川地貌,希望同学们学业有成!
由冰川的冲刷和堆积作用构成的地表形态。
地球陆地表面存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全面覆盖,主要原产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绵延原产,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阔的地域,给地表遗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
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营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冰川地貌可以分成冰川冲刷地貌和冰川沉积地貌。
冰川冲刷地貌就是冰川冰中所含不等量的碎屑岩块,在运动过程中对谷底、谷坡的岩石展开打碎、风蚀、拔蚀等促进作用,构成一系列冰蚀地貌形态,例如构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岩盆等。
冰川沉积地貌就是冰川运动中或者消散后的冰碛物沉积构成的地貌,如终碛垄、侧碛垅、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
本文就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冰川地貌,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不断进步,取得优异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冰川的分类 按照冰川的形态和规模 地 理 分 类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二、冰川的类型
1、大陆冰川又叫大陆冰盖,也称极地 冰盖,简称冰盖,是不受地形约束而 发育的冰川。习惯上把超过50000km2 面积的冰川才当作冰盖。 主要有:南极冰盖(1380万km2); 格陵兰冰盖(170万km2 )。
2、山岳冰川
雪线
天山雪莲1
冰川冰
冰川冰
冰舌
海螺沟冰川冰瀑
冰舌融水
冰舌融水(七一冰川)
高大的冰塔林
珠峰绒布冰川的冰塔林
绒布冰塔林
冰川冰与冰塔林
南极冰盖1
南极冰盖2
格陵兰冰盖
冰山的形成
2002年3月
南极冰山
悬冰川
冰斗冰川
横断山脉
祁连山七一冰川
天山一号冰川
云南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
• 冰川的磨蚀作用,是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 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象锉刀一样,不断 地对冰川底床进行消磨和刻蚀.
2、搬运作用: 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 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 游搬运。 ◆被冰川搬运的碎屑物统称为冰碛物,巨大 的砾石称为漂砾。 ◆冰碛物分为 6 种:表碛、侧碛、中碛、底 碛、里碛、终碛。大陆冰川只有底碛和终碛 两种。
山麓冰川
平顶冰川
海螺沟冰川
悬谷1
U 形谷1
峡湾2
挪威
峡湾3
新西兰
冰臼2
鼓丘景观
冰川内部冰洞考察
南极
谢谢大家
角 峰 的 形 成
角峰 冰斗
冰斗、刃脊、角峰
角峰与刃脊
角峰(喜马拉雅山)
刃脊
2.冰川谷和峡湾 • 冰川谷又称U 形谷或槽谷,它的前身大部 吉兰格峡湾 挪威盖朗厄尔峡湾 分是山地上升前的河谷,以后由冰川切割V 形河谷而成。 • 峡湾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这里沿冰期 前河谷发育的山谷冰川,其下游入海后仍 有较强的侵蚀能力,继续刷深、拓宽冰床; 冰期后,受海浸影响,形成两侧平直、崖 壁峭拔、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称 为峡湾或峡江。挪威海岸有一个峡湾长达 220 千米,南美巴塔哥尼亚海岸的峡湾深 度达1288米。
冰 斗 地 形 图
冰斗(天山,8月)
古冰斗(太白山太白池)
★冰斗与刃脊
当山岭两坡发育了冰斗,随着冰斗的 进一步扩大,斗壁后退,岭脊不断变 窄,最后形成刀刃状的锯齿形山脊, 称为刃脊。 由三个以上的冰斗发展所夹峙的尖锐山峰, 叫做角峰。如珠穆朗玛峰,外形呈巨大的 金字塔形。
A角峰;B刃脊;C冰斗湖;
• 鲸背石是迎冰面与背冰面均作流线型, 挖蚀作用基本不存在,说明冰底滑动应 以水层滑动为主,是更暖而冰下多水的 条件下形成的冰蚀丘陵。 • 羊背石和鲸背石的长轴方向,与冰川运 动方向平行,因而可以指示冰川运动的 方向。
羊背石
羊背石
冰碛地貌
• 在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行的表碛、中碛和 内碛等都坠落在底碛之上,形成低矮而波状起伏 的冰碛丘陵。
第九章 冰川地貌
南极冰盖
• 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气候寒冷,年平 均温度多处于0℃以下,地表常被冰雪覆 盖或埋藏着多年冻土。 • 冰雪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冰川作用, 由冰川作用所成的地貌称为冰川地貌。
第一节 冰川和冰川作用
一、雪线与冰川冰
★ 全球85%的淡水资源以冰川的形式贮 存,其分布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0%, 总体积达 2.6 × 107 km3,若全部融化可 使海平面上升 66 m 。 1、雪线是固态降水的零平衡面,即常年 积雪区的下界。 在雪线处: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冰碛物类型
侧碛
侧碛
中碛
底碛
终碛
冰舌
终碛
冰川的搬运
明永冰川
表碛(细)
明永冰川
表碛(粗)
明永冰川
表碛与侧碛
侧碛与终碛
漂砾
冰川融水与冰碛物
3、堆积作用: 冰川消融以后,以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 堆积下来形成相应的各种冰碛物。 冰碛物结构疏松,堆积杂乱,无层理,磨 圆度极差。
第二节 冰川地貌
1、冰蚀地貌: 冰斗、刃脊、角峰、 冰川谷(槽谷、U形谷)、羊背石;
2、冰碛地貌: 冰碛丘陵、终碛垄、鼓丘; 3、冰水堆积 蛇形丘、冰砾阜、冰砾阜阶地和锅穴冰 水扇及冰水平原
冰蚀地貌
1.冰斗、刃脊和角峰。 • 冰斗是分布最普遍的一种冰蚀地貌。冰斗三 面为陡壁所围,朝向坡下的一面有个开口, 外形呈围椅状。即冰斗是由冰斗壁、盆底和 冰斗出口处的冰坎(冰斗槛)所组成。 • 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 ,具有指示雪线的意 义,可以根据古冰斗底部的高度来推断当时 雪线的位置。
(三)冰水扇及冰水平原
• 冰川融水从冰川的两侧(冰上河)和冰川底部 流出冰川前端或切过终碛堤后,地势展宽、变 缓,形成冰前的辫状水流,冰水携带的大量碎 屑物质就沉积下来,形成了顶端厚、向外变薄 的扇形冰水堆积体,叫做冰水扇。 • 几个冰水扇相互连接就成为冰水平原,又名外 冲平原。 • 冰水扇堆积物由分选中等的沙砾组成,含少量 漂砾,向下游粒径明显变小,磨圆度显著变好, 常有层理出现但极不规则。
★雪线的分布高度
雪线的分布高度取决于气温高低与降雪量大 小,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受气温分布控制,全球雪线高度最高不在赤道, 而是在亚热带高压带,如南美安第斯山雪线高达 6400m(世界最高)。在赤道非洲为 4500 —— 5200m,阿尔卑斯山降低至 2400 —— 3200m,而 北极则只有100 —— 300m。 ◆受降雪量控制,喜马拉雅山南坡的雪线高度约 4600m,其北坡则升高至约 5500m; ◆受坡向影响,天山北坡雪线高度为 3500 —— 3900m,南坡为 3900 —— 4200 m。
鼓丘的平面图
冰水堆积地貌
(一)蛇形丘 • 它是一种狭长、弯曲如蛇行的高地。两坡对 称,丘脊狭窄;一般高度15~30 米,高者达 70 米;长度由几十米到几十千米,北美有长 达400 千米的。 • 蛇形丘的组成物质主要是略具分选的沙砾堆 积,夹有冰碛透镜体,具有交错层理和水平 层理结构 • 蛇形丘分布于冰川作用区内,它具有多种成 因,常见的是冰下隧道堆积。
悬冰川
冰斗冰川 非洲肯尼亚内罗毕北肯尼亚古火山上的冰斗冰川
山谷冰川
山麓冰川
冰帽
三、冰川作用
(一)冰川作用 1、冰蚀作用:挖蚀与磨蚀; 2、搬运作用: 3、堆积作用:
1.冰蚀作用 • 冰川对地表具有很大的侵蚀破坏能力。冰 蚀作用包括挖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 冰川的挖蚀作用,主要因冰川自身的重量 和冰体的运动,致使底床基岩破碎,冰雪 融水渗入节理裂隙,时冻时融,从而使裂 隙扩大,岩体不断破碎,冰川就像铁犁铲 土一样,把松动的石块挖起带走。
2、冰川冰
◆降雪→粒雪(一般粒径<1mm,由升华再 结晶作用形成)→ 冰川冰(致密块状,密度 为 0.9 左右,由重压下的重结晶作用生成)。 ◆冰川可成冰、水、汽三相并存状态。在重 力和压力的作用下,冰体向雪线以下地区缓 慢流动,伸出冰舌,形成冰川。 ◆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几十到几百米不等 (速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坡度与冰 川厚度)。
• 当冰川末端补给与消融处于平衡时,冰碛物就会 在冰舌前端堆积成弧形长堤,称为终碛垄(堤)
• 在冰川谷坡上往往可以发现高度不同的多列侧碛, 一般高度为数十米左右称侧碛垄(堤) 。上游源 头开始于雪线附近,下游末端常与终碛垄相连。
★鼓丘
主要由冰碛物组成的一种流线型丘陵。 平面上呈蛋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 鼓丘两坡不对称,迎冰坡陡,背冰坡 缓,一般高度数米至数十米,长度多 为数百米左右。鼓丘在山岳冰川作用 区少见,而在大陆冰川区则往往成群 地分布于终碛堤内不远的地方。
(二)冰砾阜、冰砾阜阶地和锅穴
• 冰砾阜是一种圆形的或不规则的小丘,由一些初经 分选、略具层理的粉沙、沙和细砾组成;其上常覆 有薄层冰碛物。是冰面或冰川边缘湖泊、河流中的 冰水沉积物,冰川消融后沉落到底床上堆积而成。 • 冰砾阜阶地只发育在山岳冰川谷中,由冰水沙砾层 组成,呈长条状分布于冰川谷地的两侧,形如河流 阶地。是冰缘河流的沉积,在其与原冰川接触一侧, 因冰体融化失去支撑而坍塌,从而形成了阶梯状陡 坎。 • 锅穴指分布于冰水平原上的一种圆形洼地,深数米, 直径十余米至数十米。锅穴是埋藏在沙砾中的死冰 块融化引起塌陷而成。
山岳冰川是完全受地形约束而发育的冰川。主 要分布于中低纬高山地带,在亚洲山区尤其发 育。山岳冰川发育于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 沿山坡或槽谷呈线状向下游缓慢流动。
◆根据冰川形态、发育阶段和地貌特征的差异, 山岳冰川可再分为:悬冰川(<1km2)、冰斗 冰川(数km2)、山谷冰川、山麓冰川(极地 或高纬)、平顶冰川(是山岳冰川与大陆冰盖 的一种过渡类型,发育在起伏和缓的高原和高 山夷平面上,故又名高原冰川或高山冰帽)。
3.羊背石与鲸背石。 • 羊背石是冰床上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常 成群分布,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故称羊背石。 羊背石平面上呈椭圆形,剖面形态两坡不对称; 迎冰流面以磨蚀作用为主,坡度平缓作流线形, 表面留下许多擦痕刻槽、磨光面等痕迹;背流面 则在冻融风化和冰川挖蚀作用下,形成表面坎坷 不平作锯齿状的陡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