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夏商西周的社会情况)【圣才出品】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夏商西周的社会情况)【圣才出品】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夏商西周的社会情况)【圣才出品】

第2章夏商西周的社会情况

2.1 复习笔记

一、叙说

1.夏朝

(1)夏朝的建立

禹是夏朝的奠基者。从禹的儿子启开始,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共历四五百年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之间。

(2)夏朝的灭亡

夏王出自姒姓。夏朝时期有几千个方国部落。夏朝时期,国家只是雏形,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夏朝与众多的方国部落之间。夏桀亡国的主要原因在于夏朝失去了诸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从而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可以断定夏朝时期阶级矛盾已经相当严重和尖锐,但是断定夏朝主要由于奴隶所进行的阶级斗争而覆灭的结论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3)夏朝对后世的影响

夏朝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商朝的统治者常以夏的覆亡为历史的鉴戒。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许多制度、礼仪、文化等对于后世都有深远影响。相传,造车、造酒等技术都是夏朝时期所发明的,并且还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对后世生产和生活的发展有不小的作用。

2.商朝

(1)商朝的建立

继夏而起的商朝是由子姓的商族所建立的。商的祖先契与舜禹的时代约略同时,可见商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部落。商早期活动在黄河下游北方广大地区,时常进行迁徙,到了成汤时期商族活动在今冀南、豫北一带。大约在前17世纪,成汤在众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下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

(2)商朝的王权

商朝时期王权得到加强。最高君主的名称在夏代多称为“后”,到了商朝则称为“王”。相传成汤灭夏时就以自己勇武为理由,而号称“武王”。

(3)商朝与夏朝的对比

①当时以商为核心的方国部落联盟比较巩固。商朝成为联系众多方国部落的中心和纽带。商朝要保持其主导和核心的地位,必须由精明干练、富于经验的强有力的人物来充当商王。当这样的人物在位的时候就会“诸侯毕服”,反之,则“诸侯莫朝”。

②王位继承

商王继位不仅有“父死子继”的情况,也有不少是“兄终弟及”。

3.周朝

(1)周族的兴起

①周的始祖弃是舜禹时代的人,曾被舜任命为后稷。

②在部落首领公刘的时期,周族居于戎狄之间,公刘率族众迁徙至豳。公刘以后九传至公直父,周族又从豳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

③迁到周原以后周族才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周文王的时期曾经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兴盛局面,受到多数方国部落的拥护,从而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基础。

(2)西周制度

①宗法制度;

②分封制度;

③礼仪制度。

(3)社会结构

①周朝在政治上注重的是“分”,而不是“合”。

②商朝注重自身力量的发展,靠自己的凝聚力形成方国部落联盟。这种结构形式可以说是内聚型的。周朝比较开放的社会结构使它比夏朝和商朝具有更强的实力。

③周朝比较开放的社会结构大大推动了古代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方国部落的闭塞状态。周朝之所以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与这点是很有关系的。

4.夏商周与同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对比

(1)与古埃及比较

我国的夏、商时代正值埃及的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新王国结束后,埃及就陷入分裂局面,利比亚人占据其北方地区,努比亚人则进入其南方,致使埃及文明处于衰竭的境地。此后,埃及还曾被并入波斯帝国的版图。随着国家的覆灭,古埃及的文字也逐渐被人们遗忘,最终成了一种死文字。

(2)与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比较

作为两河流域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与我国商朝开国的时间约略相当,但它仅延续两个多世纪即告终结,于公元前1959年被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所灭。作为古巴比伦文明象征的刻有汉谟拉比王法典的玄武岩石柱也被入侵的埃及人作为战利品带回埃及古都苏撒,直到20世纪初才被发现。

(3)与印度河流域哈拉巴文化比较

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被称为哈巴拉文化,其兴盛的时期和我国夏朝约略相当,可是在

前18世纪左右却被入侵的雅利安人毁灭。此后哈巴拉文化即湮没无闻,直到20世纪20年代通过考古发掘方为世人所知。

(4)我国古代文明的独特性

就古代文明发展水平来看,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辉煌业绩,都对人类文明进程作出了杰出贡献,然而在连续发展方面,我国的古代文明却独占鳌头。夏商西周的文明不仅达到了很高水平,足可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古国相媲美,而且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即使在西周以后文明的进程也没有中断过。这种情况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夏朝

1.夏族的兴起与大禹治水

(1)夏族兴起

夏族兴起的时间大约在我国古史传说中“五帝”之一的帝颛顼以后的时期,夏族应是颛顼部落的一个支裔。夏族活动的区域最初应当在崇及其附近地区。崇,即崇山,又称嵩山,在今豫西一带。夏族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地区是晋南一带,这很可能是夏族从豫西向晋南发展的结果。除了向晋南发展以外,夏人还从今豫西地区向东发展。据说夏后相曾经建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说明夏的势力已经达到了东部地区。

(2)大禹治水

鲧曾经被“四岳”推荐负责治理洪水,历时9年而最终失败。据说他失败的原因是由于采取堵塞的办法,鲧被殛死于羽山,其子禹受命继承其父的职责去治理洪水。禹能够广泛联系各个部落的力量,并且改进了治水方法,所以取得很大成功。

(3)由禅让到世袭

禹接受舜禅让的帝位以后,在部落联盟中拥有越来越大的权力。他曾经以行天之罚的名

义征讨三苗,还曾在涂山召集诸侯会盟,与会者很多,据说有“执玉帛者万国”参加。后来在会稽大会诸侯的时候,防风氏的首领迟到,就被禹杀戮。禹欲结束带有原始民主色彩的禅让制度,但又顾虑传统观念的深远影响,便采取十分灵活的做法,先是选择皋陶,后又荐举没有影响力的益,最后各个部落并不拥护他而拥戴启,从而完成了由禅让到世袭的过程。

2.夏朝的建立

一般认为,启是夏朝第一位君主。启和益之间一定是进行了复杂而尖锐的斗争之后,才登上王位。因为居于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的有扈氏对启所实行的家天下不满,启遂率众前往讨伐,在甘(今陕西户县南)地交战,有扈氏被剿灭。关于启的品德,说法不一,但可以反映出其品德的复杂性和当时社会观念的变迁。

3.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

(1)太康失国

启死后,其子太康继位。太康只顾出猎游玩而不恤民事,使夏朝势力有所削弱,东夷势力遂乘机西进。东夷族的部落首领羿,以善射著称。太康的时期,羿率众从东方的钮迁到位于夏朝腹地的穷石(今河南洛阳市南),称有穷氏,得到夏民拥护而夺取了夏朝政权。太康失国后投奔斟寻氏。太康以后,其弟中康继位为君主,中康以后,其子相继位。相逃往斟寻氏和斟灌氏,羿遂独揽夏朝人权。

羿得夏政之后,恃其善射而只顾田猎,不修民事,重用寒浞,后被寒浞杀掉全家,夺取大权。寒浞子浇被封于过,另一个儿子豷被封在戈。浇率众灭掉斟灌氏,又去讨伐斟寻氏,杀掉在那里的夏后相。相妻缗正值妊娠,慌忙中急从墙中逃出,奔往母家有仍氏,在那里生下少康。

(2)少康中兴

少康长大,为有仍氏牧正,浇闻讯派人追杀,少康逃奔有虞氏。得有虞氏帮助,不仅有

了田邑,而且有了一旅兵众。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收集夏众,设官分职,派人到浇处为间谍,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准备恢复夏朝。这时候,逃往有鬲氏的夏遗臣靡,收集斟灌氏、斟寻氏余众,和少康联合,剿灭寒浞,复立少康的统治地位。少康率众灭浇于过,又命令其子杼灭豷于戈。有穷氏至此而灭亡,夏朝得以复兴。

4.夏朝的巩固和发展

(1)夏朝的平稳发展

少康以后,夏朝进入平稳发展的阶段。大概夏朝势力在杼时已经扩展到了东海之滨。杼子槐继位以后,居住在今淮河流域和泗水流域的于夷、黄夷、风夷、白夷、赤夷、玄夷、阳夷等九个东夷部落都纳贡祝贺。槐子忙与东夷有密切关系。到忙子泄的时候由于东方已无后顾之忧,所以便有力量向西发展。泄时,西方的畎夷与夏关系密切,接受夏朝封号,表示顺服。泄子不降曾经率兵讨伐西方的九苑,以扩展夏对西方的影响。

(2)发展的原因

夏朝得以巩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夏为核心的方国部落联盟得到加强。相传许多部族都曾接受过夏朝的任命或委派。

(3)发展的表现

夏朝时期,国家形态有了初步发展。不仅有了刑法、贡赋的规定,而且已经开始分官设职。

5.夏朝的衰落和灭亡

(1)夏朝的衰落

夏王不降死后,孔甲继位,夏朝开始衰落。夏与许多方国部落的关系趋于紧张。然而,当时的夏朝在诸方国部落中尚有一定影响。孔甲以后四世即履癸,名桀,又称夏桀。夏的最终灭亡跟桀时与诸方国部落的关系恶化很有关系。夏桀不但伐喜姓之国有施氏,而且还将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