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

合集下载

李颀的送别诗《送魏万之京》赏析

李颀的送别诗《送魏万之京》赏析

李颀的送别诗《送魏万之京》赏析《送魏万之京》唐•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赏析】首联为想象之辞,写的是魏万到京城沿途之情景。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烘托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点出离别之愁绪。

颔联承上,继续渲染气氛:大雁南归,飘零不定,极似羁旅之人,而云山则给人以渺茫之感,衬托中行人的孤寂凄凉。

作者以自己来写对方,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之深。

颈联写景,亦是对友人旅途中所见所闻的推想。

推想之中,寄寓了作者的平生感慨,其中“催寒近”、“向晚多”六字相对,含有岁不待人、年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两句是对行者的劝慰,恳切真挚的嘱托中,寄寓了对魏万的深情厚谊。

诗人劝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长安的繁华,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

你不要一味沉浸在享乐的生活中,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蹉跎掉。

言外之意是希望魏万珍惜时光,抓住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莫”字,语气强烈,果断坚决,“空”字,情感沉重,令人警醒。

此二句,语重心长,纯为长者对晚辈的殷切嘱托,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

扩展阅读:李颀的简介李颀(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汉族,大约是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唐代诗人。

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开元十三年中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其代表作品有《古意》、《古从军行》等。

李颀与、高适、王昌龄等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

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音乐诗获誉于世。

擅长五、七言歌行体。

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一说东川(今四川三台一带)人。

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

后刻苦读书。

隐居颍阳(今河北南许昌)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

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

他一生交游很广,当时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的意思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的意思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的意思“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出自唐朝诗人李颀的古诗词作品《送魏万之京》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⑴魏万: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翻译】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及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及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及赏析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⑵,昨夜微霜初渡河⑶。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⑷。

关城树色催寒近⑸,御苑砧声向晚多⑹。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⑺。

词句注释⑴魏万: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2]白话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2]创作背景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

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

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

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3]文学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唐诗《送魏万之京》赏析

唐诗《送魏万之京》赏析

唐诗《送魏万之京》赏析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作中,离别酬唱之作占有很大比重,但能够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相对比较就不是很多了。

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以诚挚的感情,凝炼的诗句,响亮的音节,受到了后人的赞赏,并为明七子所师法,流传至今。

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后一辈的诗人。

魏万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全唐诗》仅录有一首,他不但同李颀情谊甚厚,还同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

李白诗集中,就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

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此时李颀已弃官归隐,经后人考证,大概作于颍阳。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游子,一般泛指出外远游的人,这里指魏万。

这两联,先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后点出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

可见二人相会时间之短,魏万赴京行路之急。

“微霜”二字,既是写景,又点明了时间,是在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

首联两句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十四个字就将事情的原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待得清清楚楚,因此倍受后人赞赏。

中间两联对仗极工,诗意也向前发展了一步。

作者设想魏万在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景和心中的感触。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秋去冬来,鸿雁南飞,间或有一两只失群的孤雁,发出一声声嘹唳的哀鸣,响彻长空。

在他乡游子听来,不禁触景生情,倍感凄凉,乡思之愁更加深切。

仿佛那失散的鸿雁就是自己,到处漂泊游荡。

前途迷茫。

作者用“不堪”来加重“愁里听”,使读者愈加感受到征人愁满心胸、愁上加愁的心情。

“云山”,在许多诗人的笔下,是那样的葱葱郁郁,生机勃勃,富有大自然的魅力。

而此刻,在作者的心目中,云山是那样的凄冷,百草凋零,疾风落叶,这对一个失意的征人来说,怎能不倍感怅惘迷茫呢?更何况还将要一步步跋涉而过。

这一联,是泛指旅途中的景物,有天上的鸿雁,地上的云山等等。

古诗文《送魏万之京》赏析

古诗文《送魏万之京》赏析

古诗文《送魏万之京》赏析送魏万之京唐朝: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魏万之京译文及注释【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注释⑴魏万: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2-4]】送魏万之京创作背景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

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

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

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送魏万之京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李颀的《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颀的《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颀的《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魏万:肃宗上元进士。

是李颀的后辈。

和李白很有交情。

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一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参考答案1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这两个意象中,“催”“渡” 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二(1)颈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精妙,请找出来,并说明这样用的妙处。

(2)尾联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3)有人评价此诗较好地“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请结合颔联具体说明。

(6分)参考答案(1)最好的是“催”字(1分),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1分)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分)(2)尾联直抒胸臆(1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3分)(3)①颔联中的“鸿雁”“云山”,写送别之时感官触到的物象,是写景;②“愁里听”“客中过”,由景生情(触景生情),抒发离愁别绪。

《送魏万之京》ppt课件

《送魏万之京》ppt课件
围密切相关。
诗歌价值的体现
通过对离别主题的深入探讨和对 友情、人生等议题的思考,诗歌 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 内涵,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传承与创新
诗歌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也 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和思想内涵, 使其具有更加丰富的艺术魅力和
社会价值。
04
艺术手法鉴赏与传承 意义
李颀诗歌艺术手法举隅
《送魏万之京》一诗体现了李颀诗歌 的典型特点:气势磅礴、意境开阔、 情感真挚。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韵律悠扬,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送魏万之京》原文呈现
01
02
03
全文展示
《送魏万之京》诗歌原文。
作者介绍
李白生平及代表作品概述 。
创作背景
探讨李白创作此诗的时代 背景和个人境遇。
风格特点
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表达细腻。
成因分析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人们重视情感 交流;唐代交通不便,离别时情感 更加真挚;唐代诗歌发展成熟,诗 人创作技巧高超。
06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 离别主题比较
中西方离别观念差异比较
中方离别观念
注重情感表达,强调离别的不舍和哀伤,倾向于表现出强烈的情感纽带。
《送魏万之京》ppt 课件
目 录
• 诗人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 艺术手法鉴赏与传承意义 • 知识拓展:唐代送别诗概述 •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离别主题比较
01
诗人介绍与背景
李颀生平及成就
01
李颀(690-751),唐 代著名诗人,字、号不 详,汉族,陇西(今甘 肃)人。
推动离别文化的国际交流

【送魏万之京李颀拼音版】送魏万之京

【送魏万之京李颀拼音版】送魏万之京

【送魏万之京李颀拼音版】送魏万之京作品原文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魏万: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白话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

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

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

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送魏万之京李颀拼音版]送魏万之京李颀

[送魏万之京李颀拼音版]送魏万之京李颀

[送魏万之京李颀拼音版]送魏万之京李颀作品原文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魏万: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白话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

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

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

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送魏万之京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 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

[送魏万之京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 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 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
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 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
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 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
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 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
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 字,更见推敲之功。
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
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
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 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
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 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
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3 分)
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1.(5 分)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2 分),烘托出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
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3 分)。
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赏析

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赏析

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赏析《送魏万之京》是唐代诗人李颀的诗作,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送魏万之京》原文唐代: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树色一作:曙)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译文及注释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注释⑴魏万: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魏万:肃宗上元进士。

是李颀的后辈。

和李白很有交情。

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参考答案1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这两个意象中,“催”“渡” 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离别诗句】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_全诗赏析

【离别诗句】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_全诗赏析

【离别诗句】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_全诗赏析出自唐代诗人的《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设想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风物。

旁边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档次明显。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处所而沉沦其中,蹉跎岁月,应当捉住机会造诣一番事业。

这表白了诗人对魏万的蜜意厚意,情调深厚凄凉,但却催人向上。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天宝十三载,因慕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

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隐士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

魏万比晚一辈,然而从此诗看,两人象是情义非常亲密的「忘年交」。

李颀暮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气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暮秋季节萧瑟的氛围。

秋夜微霜,好友分离,天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气氛。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顾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感到惘然悲凉。

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耐了。

云山,个别是令人憧憬的景致,而对落寞潦倒的人,坐对云山,便会觉得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这是李颀以本人的心境来领会对方。

「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响应,往复抑扬,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斥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从洛阳西去要经由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玄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记着寒天的到来。

《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

《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

《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1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首联、颔联哪两个词表达了季节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什么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答案:“微霜〞、“鸿雁〞点出了深秋时节送别时的萧瑟气氛。

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哀痛难抑、黯然神伤的心情。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2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魏万:肃宗上元进士。

是李颀的后辈。

和李白很有交情。

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相关试题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心情?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参考答案:1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心情。

《送魏万之京》《筝》《梅花落》《蝶恋花 别范南伯》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送魏万之京》《筝》《梅花落》《蝶恋花 别范南伯》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魏万:肃宗上元进士。

是李颀的后辈。

和李白很有交情。

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参考答案】: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问题】(1)颈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精妙,请找出来,并说明这样用的妙处。

(2)尾联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3)有人评价此诗较好地“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请结合颔联具体说明。

(6分)【参考答案】:(1)最好的是“催”字(1分),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1分)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分)(2)尾联直抒胸臆(1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3分)(3)①颔联中的“鸿雁”“云山”,写送别之时感官触到的物象,是写景;②“愁里听”“客中过”,由景生情(触景生情),抒发离愁别绪。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的意思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的意思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的意思“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出自唐朝诗人李颀的古诗词作品《送魏万之京》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⑴魏万: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翻译】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训练及答案

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魏万①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①魏万:唐肃宗上元元年进士(760年)。

尝居王屋山,号王屋山人,后改名魏颢,是盛唐诗人李颀的晚辈朋友。

②关城:指函谷关和潼关。

③御苑:宫中林苑,代指长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篇交代了时间和事件,深秋时节,天降薄霜,友人晨来夜往,诗人与挚友分别,不舍之意溢于言表。

B.颔联描写客中境况,鸿雁飘零,有似旅人,使人更觉怅惘凄切;旅经云山,莽莽苍苍,使人顿感前路茫茫。

C.颈联对仗工稳,树色催寒,砧声晚响,一静一动,视听结合,将十分平常的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D.尾联以长者语气,对友人谆谆告诫: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之所,就白白把宝贵的时光轻易消磨,语重心长。

16.诗贵曲折含蓄,《唐诗广选》评价此诗云:“不知多少宛转。

”请从结构和抒情的角度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6分)参考答案:15.A(“晨来夜往”错,应为夜来晨去。

)16.①结构曲折,借叙事传情。

“朝闻”和“昨夜”两句叙事颠倒次序,将离别之事写在前,渡河相见之事写在后,将时间线打乱重组,曲折的叙事中流露了对友人来去匆匆的讶然、不舍以及暂聚还别的感伤、惆怅;(2分)②以景衬情。

雁声嘹唳,云山冷寂,树色催寒,通过魏万行经之处凄清萧瑟的景象衬托游子前路茫茫的孤旅之愁,含蓄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切。

(2分)③借助联想和想象。

沿着友人的行程设想友人跋涉的艰辛以及魏万到达京城后的遭际,砧声晚响,既是客居之情,也暗含岁月不待之意,蕴藏了诗人对友人前路的瞩望与担忧。

(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诗歌译文:清晨就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分明在昨夜降下薄霜之时才渡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何况是客中路过。

此去洛阳经过的关城寒气逼人,秋意萧瑟,京城深秋的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送魏万之京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唐】李颀

送魏万之京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唐】李颀

送魏萬之京
李頎
關城樹色催寒近
關城的樹色,已透露出寒冬接 近的訊息。
送魏萬之京
李頎
御苑砧聲向晚多
而傍晚時分,京城裡的搗衣聲 也愈來愈多了。
送魏萬之京
李頎
莫見長安行樂處
但願你到達長安後,別把長安 當成行樂的地方。
送魏萬之京
李頎
空令歲月易蹉跎。
而任由光陰虛度過去。
清晨,传来了游子的离歌。 冒着夜里的微霜你渡过黄河。鸿 雁悲鸣,离愁萦绕,不忍倾听; 云山飘泊,更何况是客中经过。 关城的凋残树色催着寒冬临近, 到了夜晚,京都的捣衣声响更加 繁多。莫要把长安看成行乐场所, 让大好的青春白白消磨。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魏萬之京
李頎
朝聞遊子唱離歌, 昨夜微霜初度河。
送魏萬之京
李頎
鴻雁不堪愁裡聽, 雲山況是客中過。
送魏萬之京
李頎
關城樹色催寒近, 御苑砧聲向晚多。
送魏萬之京
李頎
莫見長安行樂處, 空令歲月易蹉跎。
送魏萬之京
李頎
朝聞遊子唱離歌
今天清晨,就聽到遊子你唱起 離別曲。
送魏萬之京
李頎
昨夜微霜初度河
昨天夜裡,降了一層薄霜,你 渡河遠去。
送魏萬之京
李頎Biblioteka 鴻雁不堪愁裡聽鴻雁的哀鳴,本已令人心傷, 在離別愁緒中聽來,更是令人 難以忍受。
送魏萬之京
李頎
雲山況是客中過
何況那淒涼黯淡的雲山,是你 客旅途中必經之地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 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 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说一说
“渡”字的理解

魏万乘着微霜渡河而来
昨夜微霜渡河而来把霜拟人化了,写 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 “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 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 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 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 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 就更难忍受了。
解题:
送 魏 万 之 京
诗歌分类:送别诗 魏万:又名颢。上 元初进士。曾隐居 王屋山,自号王屋 山人。他是李颀的 晚辈朋友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
首联点明事件,渲染环境 言 事 写抒 景情 颔联以物衬情,由景生情 实
虚 颈联虚写晚景,景中蕴情 即 景 抒 情 尾联直抒胸臆,劝勉友人
• 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 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 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 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 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 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讨论: 1、“催”字的好处? 2、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 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 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 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
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仆 夫 整 驾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骊 驹 在 路 ,
仆 夫 具 存 。
骊 驹 骊 在 歌 门 ,
【骊歌】告别之歌。逸诗有《骊驹》篇云: “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 驾。”客人临去歌《骊驹》,后人因而将告 别之歌称“骊歌”。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李白《灞陵行送别》
1、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 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 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 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2、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 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 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 “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 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 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 “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 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 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 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 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讨论诗歌的意象 微霜:点出“秋”。描写了景物 的萧条,渲染了环境的凄冷,衬托人 物的心境。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鸿雁:游子的惜别思乡之情,羁旅伤感; 代指书信。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曹丕《燕歌行》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稹》 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 --岑参《巴南舟中夜市 》
送魏万之京
李颀
作者简介: 李颀(?~757?),唐代诗人。祖籍赵郡。 开元二十三年 (735)登进士第。一度任新乡 县尉,不久去官。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 一带的“东川别业”,他的交游很广泛,与 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王维、高适、王昌龄、 綦毋潜等,都有交往。 李颀以边塞诗和送别诗闻名于诗坛。其 送别诗现存五十多首,他善于在这类诗歌中 用饱含感情的笔触,按照不同的志趣、处境、 身份、年龄等,分别给被送者以关切、同情 或者慰勉,很少千篇一律的套话。
云山:“云横秦岭家何在” 云雾缭绕的重重山岭,象征着和故乡、 亲人的重重阻隔。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
砧声:捣衣之声。秋天,家家捣练,为 征人游子赶制寒衣。这种声音单调而亲切, 常常引起在外之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深院静,小巷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