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冠脉血运重建介入术患者系统教育的强化护理策略探讨
新形势下对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健康教育护理
新形势下对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健康教育护理心血管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它可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对于患有心血管病的患者,介入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然而,在介入治疗之后,患者的心理和身体状态都需要特别关注和维护,这是健康教育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心理健康教育心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介入治疗后。
对此,护士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排除不必要的疑虑和紧张情绪。
护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态度。
2. 解释介入治疗的原理和过程,让患者理解手术的必要性和保障患者的心理安全感。
3. 在手术前和手术后,与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加强患者的信心和勇气。
4. 教授患者心理调节的方法,如冥想和深呼吸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帮助患者放松身心。
二、营养教育心血管病患者的饮食控制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因为它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状况都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护士应该教授患者关于心血管病饮食的知识,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营养和饮食知识。
1. 学习正确的饮食知识。
包括了解心脏病食谱的基本原则和营养知识,如饮食结构的比例、烹饪方法的选择等。
2. 注意营养的均衡和摄入量,注意控制油脂、糖分等摄入量。
护士需告诉患者,科学健康的饮食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恢复到健康的状态。
3. 介绍一些不同的营养配餐方案,包括增加蛋白质的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等。
4. 增强营养及促进身体健康的方法,比如说在饮食中适当添加一些核桃和大豆、蛋白质或含丰富的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等。
三、运动教育心血管病患者在介入治疗后,需要注意适当的运动,来维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态。
运动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健康,促进心肺功能的恢复。
因此,护士需要提供适当的运动建议和指导,以便患者能够安全地进行运动。
1. 教授适宜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护士应明确介绍患者适宜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以便患者在恢复期间逐步增加运动量。
介入手术病人的安全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术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如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指
标。
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面色 、尿量等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
异常情况。
与麻醉师、主刀医生保持紧密沟 通,确保病人安全度过手术期。
PART 04
术后恢复期安全护理策略
生命体征监测与记录
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 、瞳孔、体温、脉搏 、呼吸和血压变化。
出院指导
向病人及家属详细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包括 药物使用、伤口护理、饮食调整等。
健康教育
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资料,帮助病人及家属掌 握康复知识和技能。
随访计划制定
确定随访时间
根据病人病情及康复需求,制定合适的随访时间表。
随访内容安排
包括病情监测、康复进展评估、心理支持及必要的检查项目等。
随访方式选择
,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并在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PART 02
术前安全护理措施
病人评估与教育
01
02
03
评估病人病情
了解病人的病史、诊断、 手术部位等,评估手术风 险。
健康教育
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相 关知识,包括手术目的、 过程、注意事项等。
术前检查
指导病人完成必要的术前 检查,如心电图、血常规 等,确保手术安全。
介入手术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介入手术是一种微创性治疗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 通过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对体内病态进行诊断和局 部治疗。
分类
介入手术可根据治疗部位和目的的不同,分为血管性介入手 术和非血管性介入手术。血管性介入手术主要用于治疗血管 疾病,如动脉瘤、血管狭窄等;非血管性介入手术则用于治 疗其他器官的疾病,如肿瘤、囊肿等。
医疗科普冠脉介入
术中规范操作,避免损伤血管和心肌 。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认 识和配合度,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02
冠脉介入手术操作技巧
手术器械介绍与使用
指引导管
用于支撑和引导后续器 械进入冠状动脉,需选 择适合患者血管的型号
。
球囊导管
用于扩张狭窄的冠状动 脉,有不同尺寸和压力
范围可选。
支架
用于支撑扩张后的冠状 动脉,防止血管回缩和 再狭窄,有多种类型和
并发症识别与处理策略
并发症识别
熟悉并掌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血栓形成、感染等,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处理策略
针对不同并发症制定相应的处理策略,确保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04
药物治疗在冠脉介入中应 用
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使用原则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情况,合理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以预防血栓形成。
意避免导管打结或嵌顿。
注意事项
保持导管稳定,避免过度弯曲 或扭曲;注意监测患者心电图
和血压变化。
球囊扩张与支架植入技术
球囊扩张
将球囊导管送至狭窄段,用适当压力 扩张球囊,使狭窄部位得到扩张。
支架植入
在球囊扩张后,将支架送至狭窄部位 并释放,支撑扩张后的血管。
后扩张
在支架植入后,可再次使用球囊进行 后扩张,使支架与血管壁贴合更紧密 。
远期预后影响因素探讨
生活习惯
患者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对远期预 后的影响。
药物治疗依从性
患者术后是否按医嘱规范用药,对远期预后有重要影响。
伴随疾病
患者是否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对冠脉病变 的进展和预后有重要影响。
临床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康复护理措施、效果评估及实践挑战与发展方向
临床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康复护理措施、效果评估及实践挑战与发展方向冠心病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健康领域重要挑战。
冠心病介入治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PCI)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作为常见治疗方法为冠心病患者提供重要临床救治手段,显著改善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仅依靠介入治疗还不足以实现患者全面康复,康复护理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康复护理康复护理计划的制定与个性化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康复的首要步骤。
这一阶段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介入治疗情况、身体状况、心理健康以及社会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确保康复护理方案符合每位患者的特定需求。
个性化计划的制定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治疗目标和步骤,增强其对康复护理的信心,并为后续康复阶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早期康复阶段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早期阶段是康复护理的关键时期之一。
患者在这一时期往往需要密切监测和护理,以确保治疗效果的稳定和患者的安全。
护理团队会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血液生化指标等,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早期康复阶段还包括术后恢复指导,如伤口护理、活动限制和药物使用等,以帮助患者避免并发症并促进康复。
中期康复阶段中期康复阶段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康复护理的延续,目标是逐步恢复患者的心肺功能和体力活动水平。
在这一阶段,康复护理关注的焦点逐渐从生命体征监测转向心理社会支持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心理疏导、膳食指导和体力锻炼计划的制定成为关键任务,帮助患者克服恐惧、焦虑,改善生活习惯,提高心肺耐力,增强体力和生活质量。
后期康复阶段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后期康复阶段是康复护理的延续与巩固,旨在长期维持患者的康复效果。
定期随访和复查在这一阶段尤为重要,以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康复护理计划,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患者在后期康复阶段需要继续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和药物管理来控制冠心病的风险因素,从而实现长期的康复效果。
心脏介入术后安全转运的护理风险及对策
心脏介入术后安全转运的护理风险及对策摘要:心脏介入治疗是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介于内科与外科手术治疗之间,是一种有创的诊治方法;主要技术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支架术,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术。
心脏介入手术在影像学方法的指导下,通过专业心脏导管对心脏病进行确诊和治疗,复杂病例一般转外科搭桥治疗和分次完成手术来解决。
心脏介入术不仅加大手术难度,且提高了术后安全转运和护理的各环节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
过往的研究大多数注重手术的安全性,忽略了患者在转运过程的安全防护。
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医护人员应注重术后患者的院内转运和护理,医护人员需要遵循术后的风险管理制度,转运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要冷静应对,避免因医务人员失误导致患者的二次伤害,保证患者安全转运,提高心脏介入手术救治的成功率。
关键词:心脏介入手术;安全转运;护理风险一.心脏介入术后安全转运的护理风险(一)病情变化心血管疾病一般指心脑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具有反复发作,变化快,预知性差,死亡率高的特点,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技术日趋先进。
心脏介入手术在临床方面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这是一种新型的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心脏介入手术与普通外科手术相比,手术创面比较小,手术效率高,手术时间短,患者的麻醉范围小和承担的痛苦也相对较低,且术后患者的恢复时间比外科手术恢复时间短。
但术后患者大概率会出现心律失常,造影剂过敏,造影剂肾病,心脏衰竭,迷走神经反射和穿刺部位红肿等有时会伴随严重并发症。
根据有关大数据研究显示;经心脏介入手术治疗后,并发症心律失常症状发生率最高。
(二)管道脱落或堵塞;创面出血;坠床;转运仪器摔落等护理风险心脏介入手术术后患者常伴有静脉通路,吸氧管,尿管等管道;心电监护仪,氧气瓶等监护供氧设备;一般患者术后手臂上留有动脉鞘管,在过床及转运途中易造成管道受到压力,弯折,外物堵塞或变松脱落。
新形势下对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健康教育护理
新形势下对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健康教育护理心血管疾病是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其治疗策略已经从传统的药物治疗发展到介入治疗。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介入治疗逐渐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心脏射频消融等。
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同时也需要患者在术后进行复杂的自我管理和日常注意事项,对护理人员、特别是临床心血管科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术前教育术前教育是成功介入治疗的重要前提,也是减少手术并发症和促进康复的早期措施。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术前教育:1、手术方式、手术过程、手术效果的详细介绍;2、术后康复护理、如何避免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3、介入手术后注意事项,如何保持伤口的清洁、如何卧床休息、如何防止感染;4、术中应注意的问题,如不能说话、不能动弹的问题;5、心理因素的引导和安抚;6、监测术前检查指标;7、特殊情况的应对处理。
1、术后休息的时间和姿势,如何避免因取出导管和堵塞而出现的不适症状;2、服用长期抗凝药物的注意事项,如何控制出血和维持稳定的凝血时间;3、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逐渐增加运动量、避免剧烈运动;4、饮食的注意事项,如少食多餐、少油少盐、饮食健康;5、遵守医嘱,按时吃药,如防止感染的药物;6、定期复查和监测身体指标,如血压、血糖等。
三、心理护理介入治疗对患者心理造成的影响不能忽视。
患者术前、术中、术后都处于一种焦虑、紧张的状态,容易出现恐惧、慌乱、抵触甚至抑郁等不良情绪。
因此,对于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健康也需要给予关注和干预:1、倾听患者的心理需要和诉求;2、采用积极的语言和态度,鼓励患者信心,缓解焦虑;3、引导患者关注术后的身体健康,重建患者积极的自我形象和生活态度;4、在术前和术后进行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
四、家庭护理介入治疗后,患者需要家庭成员的照顾和支持,因此,家庭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护士可以对患者家人进行家庭护理的指导:1、合理安排家庭照顾和支持;2、术后休息、饮食、药物管理等方面的指导;3、掌握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4、在照顾和支持患者的过程中倾听患者的疑虑和需求。
介入术后护理规划及措施
一、引言介入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然而,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针对介入术后护理规划及措施进行详细阐述,旨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二、护理目标1. 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2.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3. 增强患者康复信心;4. 提高医护人员护理水平。
三、护理规划及措施1. 术后体位(1)患者术后应取平卧位,头部抬高15-30度,以利于头部血液回流;(2)术后6小时内,患者需保持术侧肢体制动,避免血管损伤;(3)术后24小时内,患者可逐渐恢复至正常体位。
2. 生命体征监测(1)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2)术后6小时内,每15分钟监测一次生命体征,之后每小时监测一次;(3)如出现生命体征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3. 穿刺部位护理(1)保持穿刺部位敷料干燥、整洁,防止感染;(2)术后6小时内,术侧肢体制动,避免血管损伤;(3)术后24小时内,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4)术后24小时后,可逐渐恢复术侧肢体活动。
4. 饮食护理(1)术后6小时内,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2)术后24小时内,根据患者情况,逐渐恢复至正常饮食;(3)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代谢。
5. 药物护理(1)遵医嘱给予患者抗感染、抗凝、止痛等药物;(2)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6. 心理护理(1)关心患者情绪变化,给予心理疏导;(2)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3)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需求。
7.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预防出血:术后24小时内,术侧肢体制动,避免血管损伤;(2)预防感染:保持穿刺部位敷料干燥、整洁,防止感染;(3)预防血栓:术后24小时内,指导患者进行下肢活动,预防血栓形成;(4)如出现并发症,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8. 出院指导(1)告知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饮食、用药、运动等;(2)定期复查,了解病情变化;(3)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冠脉介入围手术期管理
体温监测
定期测量患者体温,注意保暖 或降温措施,防止术后感染。
异常情况处理
如发现患者出现胸痛、胸闷、 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报告 医生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穿刺部位止血方法介绍
压迫止血法
采用纱布或绷带对穿刺点进行压迫,达到止血目的。压迫力度要 适中,避免过紧或过松。
加压包扎止血法
在压迫止血的基础上,使用绷带或纱布对穿刺部位进行加压包扎, 增强止血效果。
肾功能损害预防
对于高龄、肾功能不全等高危患者, 应减少造影剂用量,术后给予水化治 疗,保护肾功能。
康复锻炼指导
早期康复锻炼
鼓励患者术后尽早进行床上活动,如翻身、 坐起等,逐步过渡到下床活动。
运动时间掌握
建议患者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 具体运动时间根据患者耐受能力而定。
运动方式选择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 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
术后处理
包括压迫止血、观察生命体征、药物治疗等。
02
围手术期管理重要性
降低并发症风险
术前评估与处理
通过全面的术前评估,及时发现 并处理可能影响手术的风险因素 ,如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高 血压等,从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
发生风险。
术中监测与管理
在手术过程中,通过严密监测患 者的生命体征和手术情况,及时 调整手术方案和管理策略,确保
冠脉介入围手术期管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
• 冠脉介入手术概述 • 围手术期管理重要性 • 术前准备与评估 • 术中管理与操作规范 • 术后监测与护理策略 • 药物治疗与随访计划
01
冠脉介入手术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浅谈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浅谈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1. 概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通常表现为胸闷、心悸等症状。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成为常见的治疗方式。
作为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医学领域,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要点。
2.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常见方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常见方法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扩张术(PTCA)、冠状动脉支架置入(PCI)等。
其中,PCI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可通过腹股沟穿刺或桡动脉穿刺将导丝引入血管中,并在狭窄的冠状动脉内放置支架,以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状况。
3.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工作3.1 术前准备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前,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评估,包括过敏史、药物史、病史等。
同时,护士需要告知患者手术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进行必要的安慰和心理疏导工作。
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还需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并确认患者已遵守手术准备要求,如禁食等。
3.2 术中护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血压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同时,护士还需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步骤,保持手术区域干净、整洁,并协助插管、导丝和支架放置等操作。
3.3 术后护理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需要严密监测,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同时,护士还需指导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如局部伤口护理、药物用法等。
在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时,护士应及时进行处理并通知医生。
4.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注意事项冠心病介入治疗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技术治疗方法,需要护士在工作中特别注意以下事项:•保持手术区域的无菌;•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如碘酒消毒、穿刺点压迹的处理等;•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做好患者的安全及心理护理工作;•准确记录治疗过程和患者情况,并及时上报医生。
5. 结语冠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心脏病治疗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介入手术护理常规
患者通常采取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医生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将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体 内,到达病变部位进行治疗。手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手术进展情况。
者信息核对
核对患者基本信息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 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无误。
了解患者病史和用药情况
远程手术护理支持
借助互联网技术,远程手术护理支持将成为可能,为手术患者提供更 加及时、专业的护理服务。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疼痛管理与舒适度调整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用数字 评分法或面部表情评分法进行
量化。
根据疼痛程度,遵医嘱给予镇 痛药物,并观察药物疗效及不
良反应。
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 不良刺激,以缓解疼痛。
指导患者采用深呼吸、放松训 练等非药物性镇痛方法。
并发症监测及报告制度
01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 现并处理并发症。
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模拟手术、团队拓展等活动,提高团队成员 之间的协作能力。
强化团队凝聚力
积极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 感和凝聚力。
未来发展趋势和新技术应用
智能化护理设备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护理设备将在手术护理中发挥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
机器人辅助手术护理
机器人技术将在手术护理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提高手术的精准 度和安全性。
器械与药品准备
01
02
03
手术器械准备
根据手术方式及医生要求 ,准备相应的手术器械, 确保器械齐全、性能良好 。
药品准备
准备术中所需药品,包括 麻醉药、抗生素、止血药 等,确保药品质量可靠、 使用安全。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
其中,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作为一种介入治疗手段,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冠状动脉介入术在缓解症状、改善预后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术后护理十分重要,否则可能会对患者产生极大的影响。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临床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术完成后,患者应在重症监护室接受观察和治疗,以下是需要进行的临床观察:心电监护手术完成后,需要对患者进行24小时心电监护。
观察有无心电活动的变化、缺血、心律失常等,记录各项指标,出现异常情况需立即处理。
血压监测术后患者的血压要监测,特别是有高血压的患者。
要及时记录血压变化情况,并在必要时及时调整药物。
血常规检查介入治疗后的患者往往需要在3-5天内重复做血常规检查,以评估患者的病情,特别是有无血小板减少等问题。
护士要注意及时向医生报告检查结果,以便安排科学的治疗。
患者饮食术后饮食要注意少量多餐,尽量居住卧床,避免劳累。
护士需了解患者的口感、喜好、饮食禁忌,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
患者禁食时间需要严格遵守,以防影响术后治疗效果和出现并发症。
休息管理术后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疲劳,减少心肺负担。
在安静宽敞、采光良好的病房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环境,避免外界嘈杂的干扰,以促进患者的休息和康复。
护理对策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需要精心的护理和治疗。
以下是相关的护理对策:术前准备术前护理人员要负责准备术前资料,并向患者说明介入治疗的目的、过程和需遵守的注意事项。
在患者自愿的情况下,详细询问基本病史,了解病情及过敏史,并记录重要生命体征、心电图、心电监护仪读数及配对心电图。
术中协助术中协助是冠状动脉介入术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护士负责准备所需物品,配合医生进行患者准备、巡视、打包和消毒。
术中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消毒,根据患者术前准备情况掌握相应的技能。
如何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健康教育指导水平
如何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健康教育指导水平作者:任中原刘海舟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21期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广泛开展,对患者进行规范、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指导,帮助患者了解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相关健康知识,最大程度的配合冠状动脉介入新技术的开展,提高健康教育质量,深化整体护理[1] ,使患者早日康复成为可能。
为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根据院里开展多种健康教育形式的理念,本科制定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健康教育指导内容及相关的标准,并进行持续性调整和修正。
下面就执行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本科共收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234名,其中男138名,女96名,年龄29~78岁。
1.2 方法1.2.1 制定健康教育的指导内容及标准。
参照中国知识网,依照循证护理理论,分别制定术前、术中、术后的指导内容及标准:①术前健康教育:a、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目的是用于冠心病的诊治;b、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出血、血肿、栓塞、感染、心衰等。
c、介绍手术室内在环境,手术医生及专职护士,保持患者良好情绪应对手术,根据医嘱术前用药;d、指导患者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输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及常规辅助检查(心脏彩超、胸片等);e、术前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g、造影剂碘过敏实验相关内容;h、按照手术要求备皮及清洁皮肤;f、术前不必禁食水,但是以六分饱清淡饮食为宜;i、术前排空膀胱;②术中健康指导:因为采用局麻,患者清醒,护士多与之交谈,告诉手术的进程,分散其注意力,如有任何不适要及时告诉医护人员;③术后健康指导:a、行股动脉穿刺者,卧床休息,术侧股体制动10~12 h,沙袋压迫6 h,勿必保证沙袋压在穿刺处,如有咳嗽时,用手按压沙袋;行桡动脉穿刺者,术侧腕部制动6 h,保持穿刺处敷料包扎完好,清洁干燥,如有鲜血渗出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3 d内勿洗澡;按照医护指导下进行手指、足趾的主被动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系统化整体护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标签: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系统化;整体护理随着冠心病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冠心病介入治疗(PCI)适应证的不断扩大,使更多的冠心病患者受益。
但PCI又是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措施,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不良反应,甚至造成死亡。
笔者所在科对PCI术患者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以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死亡率现将整体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由主管护士负责接待,介绍主管医生、病房环境设施,耐心回答患者的问题,消除患者的陌生感,详细介绍术前患者需要做的各种检查及要求、术前准备事项、术后方法及优点,同时介绍病房类似病例,与新患者交流,使患者对手术有充分了解和准备,减少患者术前的恐惧和焦虑,最大限度地配合手术治疗。
2术前准备协助术前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术前宣教,训练床上大小便。
备皮:备双侧腹股沟及外阴部皮肤(选择桡动脉穿刺除外),遵医嘱行抗生素、碘过敏试验,服用抗凝剂,排空大小便,左侧肢体建立静脉通路,使用静脉留置针,监测生命体征,携病历送患者至导管室。
3术中配合3.1心电监护及血压监测,观察注入造影剂时有无低血压、心动过缓、室性早搏、心肌缺血、缺氧等症状,如持续时间长,配合相应处理[1]。
3.2注意心绞痛发作,一旦发作,舌下含服或静脉推注硝酸甘油,吸氧。
监测心肌梗死症状,一旦发生,应立即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并静脉硝酸甘油维持,严重时进行冠状动脉内溶栓或急诊搭桥手术。
3.3掌握肝素用量及时间,遵医嘱静脉推注肝素。
4术后护理4.1术后一般护理协助搬运患者,给予患者舒适体位,测血压、心率、呼吸及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切口敷料情况及患者返回病房时间,做好围术期护理记录,持续心电监护,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及ST-T变化、术肢制动,防止鞘管滑出及出血。
4.2环境的舒适护理为患者营造一个的声音、光线、气味、温度、湿度及整洁度适宜的就医环境,同时重视设施、装饰的舒适性。
介入术后护理措施改进分析
摘要:介入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介入术后护理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本文通过对介入术后护理措施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一、引言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了痛苦,也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因此,加强介入术后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对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二、介入术后护理现状1.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血压、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穿刺部位护理:术后对穿刺部位进行包扎、加压,防止出血和血肿形成。
3. 饮食护理:术后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
4. 疼痛管理:术后给予患者镇痛药物,减轻疼痛。
5. 活动指导:术后指导患者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
6. 并发症预防:预防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介入术后护理措施改进1. 优化生命体征监测(1)加强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律、心率变化。
(2)定期测量血压,关注血压波动情况。
(3)监测呼吸频率、深度,及时发现呼吸异常。
(4)观察体温变化,预防发热。
2. 穿刺部位护理改进(1)采用新型止血材料,缩短止血时间。
(2)加强穿刺部位包扎,防止出血和血肿形成。
(3)采用无针技术,减少穿刺部位感染风险。
3. 饮食护理改进(1)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
(2)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者免疫力。
(3)指导患者饮食卫生,预防感染。
4. 疼痛管理改进(1)采用多模式镇痛,提高镇痛效果。
(2)加强疼痛评估,及时调整镇痛方案。
(3)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减轻疼痛。
5. 活动指导改进(1)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活动计划。
(2)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3)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6. 并发症预防改进(1)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并发症的认识。
加强介入导管室护理内涵建设措施
加强介入导管室护理内涵建设措施
加强介入导管室护理内涵建设的措施有:
1.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培训和学习,更新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护理人员的临床操作能力。
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参加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2. 建立规范的护理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护理操作流程和规范,明确护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定期进行护理质量评估和提升,确保护理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3. 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机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协作方式。
加强团队间的沟通和协调,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性,确保患者得到全面而连续的护理服务。
4. 优化护理环境:改善介入导管室的设施和设备,提供安全、舒适和便捷的工作环境。
建立良好的卫生制度,做好消毒和环境清洁工作,确保操作室的整洁和卫生。
5. 强化护理质量监控:定期进行护理质量评估,关注护理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
建立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护理工作进行定量评估,找到问题的症结,通过改进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6. 加强患者教育和康复护理:通过开展患者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患者康复和健康。
加强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减少并发症和康复期的不适。
7. 加强科研和创新能力:鼓励护理人员参与科研项目,开展护理研究和创新工作。
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合作,共同研究复杂疾病和病患的护理方案,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加强介入导管室护理内涵建设,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和优质的护理服务。
介入治疗护理策略
介入治疗护理策略概述介入治疗是指在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存在问题时,采取专业措施干预,改善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
护理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执行有效的护理策略,可以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支持,促进其康复和健康。
评估和规划阶段在介入治疗之前,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其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和社会支持系统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明确介入治疗的目标和措施。
护士还需要与医疗团队合作,确保治疗方案的安全和有效性。
技术护理策略介入治疗中的技术护理策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给药管理:根据医嘱,准确地给予患者药物。
护士需要了解药物的用途、剂量和给药途径等,同时监测患者的反应和不良事件。
2. 手术护理:在手术过程中,护士需要配合医生进行各种护理操作,如手术准备、术中协助和术后护理等。
护士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手术部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3. 技术操作:护士需要掌握各种护理技术,如导尿、留置导管护理、造口护理等。
在实施这些技术操作时,护士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
心理护理策略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过程中可能经历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护士可以采取以下心理护理策略:1. 沟通与倾听:护士应与患者进行沟通,耐心地倾听他们的问题和需求。
通过积极倾听和理解,可以减轻患者的情绪负担,并提供支持和安慰。
2. 教育与信息共享:护士应向患者提供关于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帮助他们了解治疗过程和预期效果。
这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和不确定感。
3. 心理支持:护士应积极支持患者的情绪和心理需求。
通过鼓励和赞美,护士可以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促进其康复过程。
教育和指导护士在介入治疗中还扮演着教育和指导者的角色,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为患者提供教育和指导:1. 个体化教育:根据患者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制定个体化的教育计划。
通过口头、书面或多媒体等形式,向患者介绍有关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的知识。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术;临床观察;护理对策冠状动脉介入术是用来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新手段,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是判断冠状动脉腔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的最准确方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内支架术(STENT)是目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MI)的主要治疗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可使梗塞相关的冠状动脉获得更早和更完全的再通,使各种并发症减少,降低病死率[1]。
冠状动脉介入术,因具有诊断准确、创伤性小、安全、疗效肯定、成功率高等特点,使患者易于接受。
目前,在临床上使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总结我科在2006年3月~2007年6月行介入手术126例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
1 资料与观察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在我科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126例患者,其中年龄38~83岁,男100例,女26例,文化程度:小学一高中,行冠脉造影术126例,其中造影术后行PTCA30例,均无神经系统及其它严重并发症。
随机分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6例。
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及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
1.2临床观察 1.2.1观察方法 1.2.1.1对照组向患者讲解术后卧床时间及卧床的重要性,卧床期间给与生活护理,如协助进食、排便、洗漱、按摩腰背部及肢体。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穿刺点加压包扎,术肢伸直制动24h,卧床24h后下床活动;PTCA2~4h拔出鞘管后穿刺点加压包扎并用1公斤沙袋压迫穿刺部位,术肢伸直制动24h,卧床24~48h后下床活动。
1.2.1.2观察组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过程,介入导管室环境,介绍手术使用局部麻醉,整个手术过程中处于清醒状态。
鼓励患者放松;讲解术后卧床时间及卧床期间因体位不能随意变动而产生的不适,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积极配合。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用纱布绷带加压包扎12~24h及1公斤沙袋压迫穿刺点6~8h,此期间可平行移动身体,术侧肢体伸直,可采取平卧与侧卧位交替,肢体变动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准,卧床时间24小时可下床活动;PTCA于2~4小时拔鞘管后加压包扎12小时,此期间可平移动身体术侧肢体伸直,采取自由卧位24小时可下床活动。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的护理干预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的护理干预发布时间:2021-12-10T05:56:00.001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22期作者:孙保强[导读] 目的讨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有效的护理方法孙保强西安外事学院陕西省西安市 710077摘要:目的讨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有效的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本院72例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患者资料,随机平均分成两组,采用不同护理方法,对比护理效果。
结果结论针对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患者,术后应采用综合护理,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综合护理;生活质量;不良心血管事件;护理满意度引言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能有一定概率导致心肌缺血,会极大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当前临床可通过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进行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提高患者心功能指标[1]。
但是相关研究资料表明,患者自身康复质量,不仅和手术本身相关,也和术后的胡玲阿煜措施有较大的关联。
因此,本研究将以本院72例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患者为研究样本,进行有关研究,形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本院72例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患者资料,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各项一般资料如表1所示。
1.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为患者用药提供正确的指导,监督患者用药,提醒患者保证充足的休息量。
研究组行综合护理,具体抱哈年以下方面:首先,进行心理护理。
患者手术之后,可能因为术后疼痛,或者回复时间的漫长,以及对手术疗效的疑惑,产生一系列负性情绪[2]。
护理人员应当和患者保持沟通,实时掌握患者心理状态,鼓励患者,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从而减少患者不良情绪,实现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升。
其次,健康宣教。
很多患者对术后康复需要重视的关键事项知之甚少,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健康宣教工作,建立患者对自身病情的正确认识,使患者能够正确评估自身病情,以便及时通知医护人员,避免耽误治疗[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完全冠脉血运重建介入术患者系统教育的强化护理策略探讨
冠心病是老年人的主要住院原因之一,随着人口的逐步老龄化,老年冠心病患者日益增多,合理管理老年冠心病不完全血运重建介入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治疗改善预后的研究对此类患者虽然至关重要,但临床关注和研究还是非常之少。
我院收治的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多支病变并行不完全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82例,对他们进行整体护理并在随访中实施系统健康教育方案分析,收到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06年1月我院收治的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多支病变并行不完全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82例,患者心功能(NAHY分级)为Ⅱ~Ⅲ级,均为不稳定心绞痛及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所用支架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排除严重的心、肝、肾脏器功能衰竭者,恶性肿瘤者、代谢紊乱、及贫血和左主干患者。
多支病变的定义:前降支(包括粗大的对角支)、回旋支(包括粗大的钝缘支)、右冠脉(包括粗大的锐缘支)等直径≥2 mm的主要冠脉中有2支及其以上的血管狭窄达到70%以上。
完全血运重建与不完全血运重建的定义:冠脉血管介入治疗术(PCI)后所有主要的冠脉及其分支无70%以上残余狭窄者为完全血运重建,遗留任何1支以上冠脉及其分支残余狭窄≥70%者为不完全血运重建。
1.2方法
1.2.1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强化护理观察组42例,对照组40 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2.30±9.2)岁。
两组患者病程、血压、血脂、心功能、心率、肝肾功能、生活方式及血管病变支数等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对强化护理观察组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方法。
追踪随访3年。
比较终点事件,再住院率,死亡率。
1.2.2强化护理干预组患者严格進行出院指导及护理干预出院后强化干预措施,要求患者应在家属陪同下恢复一般日常生活,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定期监测血常规,指导患者观察出血征象。
建立患者病历档案,详细记录一般资料和联系方式。
出院1个月内回访1次/w,以后1次/月。
回访内容包括患者生活功能恢复情况,有无并发症,对服药的依从性等。
对照组在住院期间进行一般健康指导及干预。
1.2.3应用标准化问卷调查表《医院情绪抑郁及焦虑量表》(HADS),HADS 包括两个分量表,及焦虑量表HAD-A和抑郁分量表HAD-D,HAD-A大于6为焦虑障碍,HAD-D大于7为抑郁障碍,二者合计分数大于15为焦虑抑郁障碍,同时应用SF36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对护理强化干预组焦虑抑郁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并对患者进行干预前后心理量表分析。
在生活质量上,根据每位患者的综合危险因素,针对性地进行积极的干预,首先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着手,
如鼓励患者采取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提倡有氧运动,戒烟限酒。
使有效指导达到95%或以上。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对不完全血运重建患者进行心理状态量表的分析表明:强化组42例患者及一般护理组40例患者中具有焦虑症状的患者分别为28例和25例,抑郁症状的患者分别为24例和26例,焦虑抑郁双重症状者49例和41例。
可见不完全血运重建患者具有较高的负性情绪。
应用有效的强化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并于干预后1年进行评定结果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见表2。
2.2强化护理干预组其冠心病3年内再住院率比较住院次数低于对照组,P <0.05,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每次住院时间强化护理干预组为(7.35±2.11)d,对照组为(14.26±4.31)d,P<0.01,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死亡率比较强化护理干预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3 讨论
老年人是一组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增加的危险人群,具有临床特殊特点,心绞痛不稳定,多支血管弥散性病变程度严重,左心室功能受累多,并且由于老年的冠心病患者对手术耐受性差,心律失常及其他并发症也增多,导致长时间的PCI 具有一定的限制。
老年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往往又并存肺肾等脏器疾病及功能受损,不宜行CABG,可做不完全PCI,根据其年龄,临床情况和冠状动脉病变,来决定治疗的策略,即一期或分期手术以及完全或不完全血运重建,不完全血运重建即指仅对引起临床心绞痛症状发作的”罪犯”病变或供血大范围心肌的严重病变进行血运重建手术[1]。
而专家认为,由于老年高危患者的预期寿命有限,应着眼于罪犯血管,考虑不完全血运重建,仅对引起症状的血管进行治疗,而对直径小于1.5mm或者非缺血相关血管不予处理,这样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造影剂用量,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还能减少无谓的支架置入。
多支病变患者病情复杂,预后不佳,PCI技术诞生初期,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几乎只能通过CABG 实现血运重建[2]。
这种治疗有改善心功能减少心绞痛发作的作用,但较完全血运重建者差,故应加强出院后的随访,提供有效的护理建议,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随着医学护理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护理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大,护理工作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病房不仅是治疗康复的地方,而且也是获取健康知识的学校,不完全血运重建术作为近几年冠心病治疗的新理念以来,在临床受到更多患者的接受,近5年内我们完成不完全血运重建冠心病患者82例,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建立,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已逐步完善,大部分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了很好的健康教育,但
在患者出院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患者还应了解疾病的继续治疗原则、注意事项和紧急处理方法,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尽早康复有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很多患者脱离了指导,使病死率和并发症一再升高。
因此出院护理策略不能流于形式,应更加系统、有序、有效。
管理者和教育者(护士)必须及时了解患者的需要,获得教育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是了解否达到教育的目的。
这不仅是患者的要求,更是我们应完成工作的一部分[3]。
本研究通过了解不完全冠脉血运重建术患者不同于其他患者的特殊心理需求进行了干预,发现有效的干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由此研究我们发现可以通过护理服务的人员,找出患者预后相关不良反应的原因,不断评估医疗护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找出适合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的最新策略,推广至所有不完全血运重建的冠心病患者,
总之,对患者进行整体的指导,使患者既完成规律的检查和用药随访,生活质量得以保证,延长了生存率,又减少了患者因反复入院而带来的沉重的生活和社会负担。
其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治疗和护理理念具有重大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沈卫峰.心血管疾病新理论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4.
[2]景在平.血管腔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2-334.
[3]周郁秋.护理心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7-170.编辑/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