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及师生相互对待的态度
亦师亦友-师生关系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结束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二)师生间的伦理关系和心理关系
师生间的伦理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组成了 一个特殊的道德活动共同体,各自承当一定的道德责任和享 有一定的道义权利的相互关系。
师生间的情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形 成的相互情感交流、情感依赖及情感发展的关系。也就是师 生通过人际交往,交流信息,互相了解和评价而形成的一种 特殊的情感关系。它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直接的,而且是深 刻的。
二、师生关系的具体表现
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基本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师生间的组织关系和工作关系
师生间的组织关系主要表现为领导与被领导的 关系,以及责权关系。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各有 不同的社会责任和特定的权利和义务。 师生间的工作关系主要是一种“授受关系”、 “教育和被教育关系”。教师是经过师范院校培训 的,有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理想、专业知识和专业 能力,并有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资格。
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
内容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课后思考:学生弑师事件
——10月4日,山西朔州某学生将一位年仅23 岁,与其素无冤仇的郝旭东老师刺死; ——10月21日,浙江缙云31岁的女教师潘伟 仙被学生丁某掐死在家访途中; ——10月29日,中国政法大学43岁的教授程 春明被本校一学生砍死在教室里。
“即将过去的10月,对于教师职业而言夹杂着一丝悲凉。”
——某媒体语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 被成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 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 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 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 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 的心灵。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 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及师生相互对待的态度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及师生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及师生相互对待的态度。
它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成长有着深远影响。
师生关系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动力、情感态度和综合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基础之上。
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并接受他们的特点与需求。
同时,教师还应该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互信关系。
只有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教育。
而平等则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存在地位上的优劣,他们应该是一个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的关系。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引导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
同时,教师还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
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还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沟通。
教师应该耐心地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交流。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指导和帮助他们。
另外,教师还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的进步,指出他们的不足,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当然,学生在师生关系中也应该有积极的态度和行动。
学生应该尊重教师,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认真听从教师的指导和教育。
同时,学生还应该勤奋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只有学生与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及师生相互对待的态度。
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尊重、信任和平等待遇学生,发挥积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注重与学生的沟通。
而学生在师生关系中也应该有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尊重教师,积极学习。
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得教育的成功。
师生关系
每个小组的领导人由受过训练的实验人员担任,
分别充当 “专制的”、“民主的”和“放任的” 领
导人,进行轮组实验,每个小组都要经受3种不同领
导方式的领导人的领导。
案例:三种领导方式
专制组领导人
由自己一个人决定石膏制作工作的一切方针,讲
解技术,指定课题,指定小组作业的时间,亲自作出
表扬或批评,与小组成员保持一定距离,缺乏人情味;
影片:苏联影片《乡 村女教师》摄制于一 九四七年,属于黑白 影片 主演:玛列茨卡亚
摄反映师生关系的影片时,这类故事也成
为理所当然的主流。
思考与讨论:
1. 一个成功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扮演的角色有哪些?
2. 如何看待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3. 举例说明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一)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与学生作为未成年的 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代际关系、政 治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二)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
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促进学生的 整体发展和自主发展而结成的教育被教育、组织 与被组织、引导与被引导等主体间的关系。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
2. 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 量的重要指标 师生关系除了具有手段价值外,还对教 师和学生的发展具有本体价值、目的价值。
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3. 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 际关系,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校风、 教风、学风的整体反映和最直观的反映。 师生关系投射出学校价值取向、人际关系 状况、管理水平等。
而中国学生则怯生生地望着老师说:“什么叫‘自己的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最近看到了这么一个例子,作为一个任教一年多的新教师我很有体会。
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任教于一所中学。
工作之初,他热情饱满,但对学生不苟言笑,在班级管理中非常严格,学生们便对他敬而远之。
他渐渐地也发现了自己与学生之间有无形的障碍,课堂十分沉默,学生们不愿意主动发言,自己也越来越缺乏讲课激情。
在其他老师的启发下,他逐渐意识到问题所在,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探讨生活上的困惑……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良好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这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
我原来也认为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就是对他们好。
我在班级里很少表扬学生,更多的是指出学生的不足,给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因此在我的课堂上,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和我互动。
我应注意多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是一种复杂而深入的交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一个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学业成就。
本文将探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并提出一些促进良好师生互动的方法。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特殊的连接,它不仅仅是教学安排和学习指导的平衡,更是一种相互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关系。
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能够提供正确的指导和支持;另一方面,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表现出对教师和学识的尊重。
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双方才能更好地合作,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关怀心。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提供适当的帮助。
教师应该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认可,鼓励他们表达观点,尊重他们的多样性。
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个人联系,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背景和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其次,积极的师生关系需要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学生应该认识到教师的角色和意义,理解他们的教学目标和期望,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学生应该尊重教师的意见和规则,并在课堂上展示积极的学习态度。
当学生尊重教师并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时,教师会更愿意与他们进行互动和指导。
此外,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还需要有效的沟通。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和参与讨论,展示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真实兴趣。
教师应该使用清晰简洁的语言,确保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同时,教师也应该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反馈,并及时提供帮助和反馈。
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教师和学生才能共同进步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合作与尊重。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促进友好交流和共同学习。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风格,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
同时,学生也应该尊重和支持教师的教学决策和方法。
通过互相尊重和合作,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满意度会得到提高。
教师资格考试精选论述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精选论述题(一)教师资格证考试精选论述题(一)1.夸美对教育学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确定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论述了教育目的,教育与社会、自然和人的关系,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原则及规律,道德教育和教学管理等。
(2)强调普及义务教育,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
(3)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强调人人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规律、实行“泛智教育”。
这一思想为后世自然主义教育开辟了道路。
(4)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5)首次提出了“学年制”的思想,尤其是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这一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人类的学校教育趋于更加正规化。
2.20世纪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谈谈你的体会?(1)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除文盲的运动。
这一运动对发展中国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等。
3.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1)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5)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5)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是().A.中国古代的《学记》B.古代印度的《吠陀》C.柏拉图的《理想国》D.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2.1939年,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B.赞可夫C.布鲁纳D.维果茨基3.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A.弗洛伊德B.威尔逊C.格塞尔D.皮亚杰4.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A.政治制度B.生产关系C.生产力D.生活方式5.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我国的政治政策B.我国的教育方针C.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D.恩格斯个人发展学说6.教师专业化的尝试始于().A.教师职业的出现B.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C.教育立法的规定D.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7.下列哪项既是教师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高尚道德素养的自我表现?()A.热爱学生B.加强自身道德修养C.热爱劳动D.热爱教育工作8.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学校教育D.个体因素10.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A.备好课B.上好课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D.课外辅导11.一份教案的核心是().A.提出教学目的B.选择教学方法C.涉及教学进程D.规划板书内容1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3.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A.马卡连柯B.加里宁C.乌申斯基D.赞可夫14.目标管理的班级管理方法,是由美国的()提出的.A.德鲁克B.马卡连柯C.杜威D.布鲁纳15.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叫做().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的过程有().A.前制度化教育B.义务教育C.普及教育D.制度化教育E.非制度化教育2.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指().A.传递和深化文化B.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C.构成文化本体D.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E.教育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3.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包括以下哪几方面?().A.学生发展评定B.管理水平评价C.学生活动效果评价D.教师授课质量评价E.课程和教材评价4.设计教学法的优点在于().A.强调学科内容的科学性B.有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C.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D.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E.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不高5.班级目标的设计依据().A.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B.学校的培养目标C.学生的个性特征D.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E.班主任的授课领导方式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瑞士教育家_________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的、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2.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被称为_________.3.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_________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4.学生是学习的_________,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5.《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_________”.6.“课程”是指课业及其_________.7.所谓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_________.8.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_________.9.学校德育是思想教育、_________和道德教育的总称.10.班主任与家长通讯联系方式主要有:_________、《学生手册》或《学校家庭联系手册》联系、_________、网络联系等.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班级管理2.非指导性教学法3.师生关系4.智育五、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2.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3.教师编写课时计划(教案)的一般步骤是什么?4.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六、论述题(第1题9分.第2题12分,共21分)1.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教育,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2.A【解析】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将马克思主义与教育学结合起来,主编了《教育学》.3.C【解析】格塞尔认为,人的所有能力都受成长规律的制约,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4.B【解析】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性质,故最终决定教育的性质.5.C【解析】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6.B【解析】略.7.A【解析】教师的工作必须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中实现,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的核心.8.D【解析】课程有多种划分方法,根据课程任务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功能划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9.B【解析】本题考查环境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10.B【解析】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11.C【解析】一份教案最关键的是教学进程.12.D【解析】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3.A【解析】马卡连柯认为“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14.A【解析】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15.C【解析】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字眼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班级管理的模式有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题干是民主管理的定义.二、多项选择题1.ADE【解析】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2.AC【解析】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3.ABCDE【解析】教育评价可以拓展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宏观层面,涉及教育目标、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在中观层面,包括教师队伍、办学条件、学校各项工作等.在微观层面则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4.CD【解析】设计教学法主张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自己设计学习过程.5.ABD【解析】班级目标是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它的设计要依据国家、学校、班级群体三方面实际水平.三、填空题1.裴斯泰洛齐2.科学的体制化3.进行个性教育4.主体5.全体学生6.进程7.心理特征8.难易程度9.政治教育10.书信联系、电话联系四、名词解释1.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2.非指导性教学法: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他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为基础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3.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4.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五、简答题1.【答案要点】(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2.【答案要点】(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材料;(5)报告结果.3.【答案要点】(1)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2)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3)考虑课的进行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4)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5)写出课时计划.4.【答案要点】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使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应达到一定的要求或培养规格.其主要内容有四点:(1)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六、论述题1.【答案要点】(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2.【答案要点】该观点是错误的.(1)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可以有教育实践,他们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2)教育理论对教育工作者意义重大.从理论功能上讲,它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它有助于树立科学教育观,提高教育质量,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奠定理论基础,缺少理论的指导,实践难以取得成效.(3)孔子是一位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它不仅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且还善于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温故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都是他总结经验后提出的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_53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1、简答题智力高者创造力必定高。
参考答案:【答案】观点错误。
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稈中所形成的认知方而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创造力是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能力。
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
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
创造力还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兴趣等的影响。
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2、单选题我们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时头脑中浮现出草原上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象,这是_____。
A : 空想B : 幻想C : 再造想象D : 创造想象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
3、填空题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____。
参考答案: 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本题解释:【答案】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4、单选题“拔苗助长”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_____。
A : 阶段性B : 顺序性C : 差异性D : 不均衡性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拔苗助长”比喻急于求成,而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
所以,“拔苗助长”违背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5、判断题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
_____参考答案: 正确本题解释:【答案】Y。
解析:略。
6、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的观点的是_____。
A : 教育目的的制定要从受教育者本身出发,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B : 教育就是个人的教育,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C : 教育培养的个人是为社会服务的D : 教育没有教育之外的其他目的E : 评价教育作用时要用其对个人的作用来衡量参考答案: ABE本题解释:【答案】ABE。
浅谈师生关系
浅谈师生关系我们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我们在校园里,老师教我们知识,教我们成长,把毕生所学传授给我们。
在这当中就建立了师生关系。
什么是师生关系呢?所谓的师生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谐的。
就像双刃剑一样,师生关系也有良好和不当。
良好的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影响是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引申出对学生人格,人生观等的积极影响。
读了将近20年的书,遇到过各种老师,但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屈指可数。
小学的数学老师,同时也是我们的美术老师。
我的数学并不好,不知道是因为眼缘还是怎的,老师让我当数学课代表,有了这样一个职务,我知道再怎么我也不能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虽然成绩没有很拔尖但也不至于拿不出手。
老师对工作是勤勤恳恳,老师让我们一个一个上讲台,然后一对一的讲解考试卷上的错题。
没轮到的同学就继续更正或者做练习。
我记得很清楚,老师每次都会让我们自己分析为什么会做错,然后不懂的题目她再讲解,最后一定会鼓励我们。
所以同学们并不会害怕这一对一,相反还得到了鼓励而更认真学习。
老师的画画得很棒,是因为她我才喜欢上画画。
四年级的时候老师调到另一所学校,我们班集体哭的像泪人儿似的。
我们所有同学都尊敬她,甚至爱她!高中的英语老师,我们调皮地称她为辉姐,尽管她已经50多岁了,可她的思想很年轻。
辉姐的英语课充满活力,轻松,幽默,诙谐,搞怪。
她重新燃起了我们对英语的兴趣。
辉姐是我见过所有老师来的最早的,早读课还没开始,往往我们还在吃早餐,她已经到教室准备被我们用题目“轰炸”了,这是我们寄宿生的福利!我们班考砸了,她从来没有责怪我们,反而说我们的阅读或者作文或者完型比隔壁班更好(隔壁班成绩往往是NO.1)她肯定了我们的“闪光点”。
2012年教育学考研真题辨析题参考答案
2012年教育学考研真题辨析题参考答案(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二、辨析题46.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参考答案】正确。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
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是:1、在教育教学中是主导主体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在社会道德和心理层面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其途径和方法是: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流。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47.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教育即集体主义教育【参考答案】错误。
马卡连柯提出的集体教育原则——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
“在集体中”是说集体是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教育(包括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应该在集体中进行,如果离开集体很难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通过集体”是集体是教育的手段,老师不是单枪匹马地凭个人的力量去教育学生,而是凭借集体这一教育手段去教育影响学生。
“为了集体”是集体不仅仅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和对象。
为此教育个人时,也应当使整个集体受到教育。
马卡连柯有一个著名的教育方法就是“平行影响”。
它的实质,在于要求教师通过集体来影响人,要求经常地从个人转向集体或从集体转向个人。
这种方法有一个优点,就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要使学生总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导致厌恶之感,甚至使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发生疏远和破坏;而应让学员体验自己是教育的主体,以便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因此,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不同于通常我们所说的“集体主义教育”,更多地是指一种教育工作的方式、对象和目的。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师生关系teacher-student relation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教育关系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
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
这种关系是从教育过程本身出发,根据对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各自承担的不同任务和所处的不同地位的考察,对两者关系作出的教育学意义上的解释。
一般来说,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而学生一般是参与者、学习者,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这种关系形式,并不随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而转移,而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并且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活动中得以表现。
教育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和人格力量等。
在教育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中心都与教育目标有关,并体现着学校教育工作的任务与特点。
这种关系既应符合教育科学规律,又应体现教育创造艺术,既能为师生双方提供最大的发挥主体力量的空间,又能使双方的力量形成有效合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和谐发展。
心理关系师生之间不仅有正式的教育关系,还有因情感的交往和交流而形成的心理关系。
心理关系是师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这种关系能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名词解释(教育学)
第一章:教学与教育学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3.终身教育: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人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4.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小学教育识记小学教育、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是6-12岁的儿童。
小学教育也称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2.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
国家、社会、家庭、学校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可以说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
4.小学教育目的: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识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概念1.人的发展:指人体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生理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
2-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意向的发展包括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的发展。
3.遗传素质:遗传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和理特点叫遗传,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如何理解和处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如何理解和处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周孝王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具体做法如下:一、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等同的关系,所以,教师要想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提高,人格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尊重人格做起。
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是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因素。
坚持理解和尊重原则是保障。
教师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有时教师的一句平常话、一个普通的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波动,对师生关系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学生都是一个独特发展的人。
不同的学生,其认识能力的发展水平、原有知识经验基础、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存在不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了解学生,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如有些学生对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兴趣;有些喜欢带着物理问题去做社会调查;有些对物理实验探究、操作感兴趣;有些喜欢钻研机械原理;有些喜欢一些逻辑性的思考和推理等。
所以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个人的天赋,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又同一个问题讨论,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想法和解决方法,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保护好学生好奇心,相信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成功的潜能,多鼓励和表扬,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愉悦,促进学生个性特点的充分发展,使其创新思维得到发挥。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4、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
它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及其日常行为的一种总体性评价与概括性认识,也是驾驶群体内部或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所持有的价值认识与情感认同。
5、观察:是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看、思、记的一种方法。
6、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7、个案研究: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方法。
8、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9、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10、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为现实特征的过程。
11、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盒途径,系统的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及师生相互对待的态度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及师生相互对待的态度,是师生由于要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关系,它对教育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这种关系是被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育过程中各自处于不同地位,负有不同责任这一客观因素所决定的。
教师和学生是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的两个基本要素,师生关系是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其性质和模式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则有必要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反思。
一、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师道尊严,生道卑贱。
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很难容忍学生对其权威性地位的怀疑和挑战。
一项对北京市10所中学的12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敢于在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21.5%,敢于当堂纠正教师错误的学生仅占5.5%。
《中国教育报》对中小学师生关系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学生有心里话给谁说”这个问题上,仅有4.8%的学生有了心里话最想找老师说;在“学生有困难首先想到找谁”这个问题上,仅有12.3%的学生想到首先找老师;在“学生对当前的师生关系是否满意”这个问题上,满意的占27%,比较满意,但认为不足的占34%,不满意的占24%,认为一般的占2%,拒绝回答的占13%。
以上的调查结果值得我们反思。
正是这种潜在的权威心理,导致我们的教师虽然口头上承认应该尊重学生,实际上却要求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远远超过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处于支配地位,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
教师批评学生多于表扬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反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2.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教师可能会侵犯学生的权利,伤害学生。
由于教师的知识水平一般高于学生,学生对教师比较信任,甚至崇拜,教师对学生的惩罚以至于体罚往往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初中男教师与女学生关系论文
浅谈初中男教师与女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关于师生关系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曾研究并探讨过,因此师生关系的类型有很多。
然而关于男教师与女学生的关系,谈论的人并不多。
今天,作为从教十余年的男教师,从我的视角将初中男教师与女学生的关系作以分析。
一、现状首先,年轻男教师与女学生。
刚毕业的年轻男教师,有朝气,有活力,有热情,最受初中女生的青睐。
女生们处于青春萌动期,有对异性的向往与渴望,于是刚毕业的男教师会被众多女生追捧。
现代的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想受西方思潮的影响,现在的初中女生都很大胆,更加热情。
此时的男教师面对女学生的情意,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即婉拒,保持距离,那么他们将会引火烧身。
当然,人的观念不同,人的行为便会千差万别。
有的男教师能妥善处理,有的男教师则顺水推舟。
我们附近的一所中学便出现了这种师生恋。
当然这是于情于理于法都不相容的。
于是男教师被调离岗位,女学生转学远走。
其次,中年男教师与女学生的关系。
一般中年男教师多为人夫,为人父。
工作小有成就,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看上去颇有魅力,有男人味。
此时的男教师多为女学生崇拜的对象。
某些女生即使有想法,也多不敢表达。
面对女生的主动,有些男教师会与之谈心,将他们引到学习上。
有些男教师为了寻求刺激,与其一拍即合。
于是这样的师生恋在校园里便成了公开的秘密,其他学生知道,其他教师亦了解。
这样的情况通常是民不举,官不究。
第三,老年男教师与女学生的关系。
俗话说,男人四十一枝花,男人越老越值钱。
老年男教师通常工作清闲,个别要强的仍然在教学的第一线,甚至当班主任。
他们的人生阅历丰富,有很多故事。
这一点正是吸引初中女学生的主要方面。
现在的学生大多不爱学习,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
这样初中的体育老师里年长些的便成为了不爱学习的女生的追求对象。
有事没事来找你,有话没话粘着你,有人没人不在乎。
遇到了这样的女生,男教师要么束手就擒,要么避而远之。
教育学辅导6第九章师生关系
(三)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是指教师 和学生为了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而 构成的内在联系,包括师生间的认 知关系、情感关系等。
(四)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是指在师 生交往中,教师与学生或因志趣相 同,或因性格接近,或因特长共同 而能建立起具有非正式色彩的个人 关系。
(三)融合说
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注重学生 主体性的发挥,其学说被称为“融 合说”。
第二节 新型师生关系的创建
一、影响师生关系形成的因素 (一)教师因素 1.教育观念 2.领导方式: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
放任型与民主型三种。 3.教师素质 4.人格特征: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人
格特征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第九章 师生关系
第一节 师生关系概述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 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 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 待的态度等。
(一)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师生之间 的教育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 育教学活动中依据特定的目的与任 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建 立的一种工作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理论探索
(一)教师中心说 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持此
观点。 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与支配权,而学生
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能 接受教师的任意管教与塑造。
(二)学生中心说
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 “做中 学”。
强调按照儿童的兴趣、经验与需要组织 教育活动,要求一切教育措施都要 围绕儿童制定,因为“儿童是起点, 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二)学生因素
(三)环境因素 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三个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师生关系的概述和特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师生关系的概述和特点一、师生关系概述(一)师生关系的内涵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以年青一代的成长为目标,是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与学生作为未成年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代际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等。
2.教育关系教育关系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自主发展而结成的教育与被教育、组织与被组织、引导与被引导等主体间的关系。
3.心理关系心理关系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标,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而构成的内在联系,包括人际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个性关系等。
4.伦理关系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
这种关系是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
(二)师生关系的两种对立观点1.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的权威,认为教师在教育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学生绝对服从教师,处于被动地位;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都应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中心论认为学生是船,教师是舵手。
这是不平等的专制型师生关系,学生的价值与尊严得不到真正的尊重,个性发展也被严重扭曲。
2.学生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家杜威针对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理念与思想而提出的。
他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认为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于辅助地位。
学生中心论认为学生是太阳,教师是地球。
但这种观念往往造成师生关系的放任式发展,抹杀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容易滋生个人主义。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一)专制型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命令、权威、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及师生相互对待的态度,是师生由于要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关系,它对教育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这种关系是被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育过程中各自处于不同地位,负有不同责任这一客观因素所决定的。
教师和学生是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的两个基本要素,师生关系是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其性质和模式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则有必要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反思。
一、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师道尊严,生道卑贱。
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很难容忍学生对其权威性地位的怀疑和挑战。
一项对北京市10所中学的12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敢于在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21.5%,敢于当堂纠正教师错误的学生仅占5.5%。
《中国教育报》对中小学师生关系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学生有心里话给谁说”这个问题上,仅有4.8%的学生有了心里话最想找老师说;在“学生有困难首先想到找谁”这个问题上,仅有12.3%的学生想到首先找老师;在“学生对当前的师生关系是否满意”这个问题上,满意的占27%,比较满意,但认为不足的占34%,不满意的占24%,认为一般的占2%,拒绝回答的占13%。
以上的调查结果值得我们反思。
正是这种潜在的权威心理,导致我们的教师虽然口头上承认应该尊重学生,实际上却要求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远远超过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处于支配地位,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
教师批评学生多于表扬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反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2.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教师可能会侵犯学生的权利,伤害学生。
由于教师的知识水平一般高于学生,学生对教师比较信任,甚至崇拜,教师对学生的惩罚以至于体罚往往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育人过程理解为传授知识的过程,“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普遍存在,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不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以至于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不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4.在学生管理方面,多采用命令的形式。
例如,在学校的校规校纪中,鼓励性的规定很少,大量使用“不准”、“禁止”等强制性的词语。
教师的威信是建立在“管”、“卡”、“压”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期间长期接触的是限制性、否定性的规定,不利于从正面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师把自己定位在执法者的角度,师生之间不是平等的关系。
5.在考评学生方面,教师常常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不能客观的进行评价,影响到评价的公正性。
许多学校的班干部是由班主任任命的,教师的好恶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评价,一些想通过竞选等方式成为班干部的同学被拒之门外。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公平、公正的形象受到怀疑,师生之间的感情遭到破坏。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及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显然,这些目标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民主、平等、富有创新精神的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师生之间要互相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面对学生。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人与人之间一切关系中最纯洁、最自然、最美好的关系,其主要内涵是:1.朋友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门艺术,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是如此。
教师应有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学生应与对待其他人一样,尊重、信任、理解他们,不能把他们看成一群不懂事的孩子,这是建立师生之间朋友关系的前提。
只有相互信任才能成为朋友。
教师应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
真诚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在教师的行动上。
2. “亲子关系”教师和学生不只是朋友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亲子关系”的内涵。
作为教师,应具有家长对待自己孩子的那种爱心。
学生一方面想挣脱父母对自己管束的枷锁,另一方面又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对家长有依赖性,这使他们他们经常处于矛盾之中,心理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他们的这种心理不仅表现在家庭里,同样也会带到学校里,带到班级上来。
因此,教师必须承担起家长的角色,多与学生进行感情的沟通与交流。
3. “同学关系”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迅猛发展的社会每时每刻在给教育提出新的课题。
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不断更新,使得教师的知识存在滞后性、局限性。
而在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方面,学生有他们的优越性。
因此,在这样的“后喻文化”时代,教师应该虚心地向学生学习,从学生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丰富自己,即教师也是学生的学生。
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但是教师丰富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过程。
教师真诚的向学生学习,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反而可以取信于学生。
师生间的“同学关系”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向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引发兴趣,甚至促使学生终生从事某项事业。
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民主平等原则。
教师和学生在社会地位和人格上是平等的,每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也是同等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他们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不存在身份的高低之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教学民主,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共同服从真理、探讨真理。
第二、尊师爱生原则。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尊重教师的前提,陶行知先生强调“爱满天下”,教师以师者的学识、慈母般的情怀,尊重和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努力;学生把尊重教师的劳动和奉献精神,尊重教师的人格风范与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等联系在一起。
教师尊重学生时,不仅仅要把学生当人看,而且要把学生当成未成年的人看。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教师要以宽容的胸怀允许他们犯错误,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第三、教学相长原则。
教学活动是师生关系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达到师生之间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学校外界提供支持和帮助,更需要教师自身的主观努力。
第一、加强教育法规的立法、司法和宣传工作,让师生关系有法可依,保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保障。
我国已经出台了若干部教育方面的法规,对师生关系有一定的规范作用。
如《教师法》中明确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禁止教师侵犯学生的权利,同时教师的考核还应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明确了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但我国的教育法制尚不健全,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在很多方面还有待于加强和完善。
第二、重视师范生综合从师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合格的新型教师;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使之智能结构及时更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新型的教师,即在政治思想品德上、学术上、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教育中应该具有全新的理念。
因此,师范院校应该给师范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加大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比重,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使师范生走入工作岗位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同时应加强教师的职后培训,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师要想不被社会所淘汰,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掌握新型师生关系理论,并将这些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转变教育观念,有意识地克服潜意识中的权威心理。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平等地对待学生,更要通过努力影响学生的发展。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威信与教师性格、品格、工作态度、学识、教学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教师在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中,也增强了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教师只有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具备多方面的素养,才能成为综合型的教师,改变以前单一的知识结构,实现一专多能;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教师的品格修养钦佩和折服,最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
盲目、过分地讨好学生、滥用职权、贬人抬己、保持距离、搞形式主义等做法往往适得其反。
第四、教师要通过开发校本课程,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是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的新要求。
学生的多元化要求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课程改革的“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管理课程的权利,尤其在学校水平上,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教师参与课程的决策对于反映学生个性,更好地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开发校本课程更能够使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处理问题,从而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五、教师应积极倡导并努力促成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这样,师生间的交往就是人人参与,平等学习,教师就不再居高临下。
因此,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就容易形成真正的“共同体”,从而有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六、教师应改革考评的方法,民主、公正地考评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在考评时,教师首先要建立可操作的量化指标体系,结合一定的定性认识;其次,考评的渠道、信息来源渠道应多样化,应重视由学生来考评学生。
通过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认识自我,有利于学生改正错误,增加对教师的信任,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七、教师应积极探索学生自我管理的路子,让学生自己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