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最新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1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1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两则消息的内容,掌握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

2. 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能够识别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3.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尝试撰写简短的新闻。

4. 体会作者在消息中体现的情感与立场,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和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5.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够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感受文字的力量。

教学重点1. 理解新闻的六要素及其在文本中的体现。

2.分析两则消息的写作特点,特别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3. 体会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和革命胜利的艰难。

教学难点1. 理解新闻的结构及其作用。

2. 体会作者在新闻中表达的情感和立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新闻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吗为什么新闻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此重要明确:新闻的主要作用是报道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和公开性。

新闻让我们及时了解世界的变化,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2.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消息二则》,这两则消息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的英勇表现。

通过学习,我们将了解这场战役的规模与意义。

3.结合背景:介绍1948年秋天起,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的历史背景。

二、整体感知1. 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特别是以下词语:横渡、顽强、封锁、雄壮溃退、锐不可当、磅礴、胜利2. 提问:这两则消息分别报道了什么事件它们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成功渡过长江的事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则简要概述了渡江战役的胜利。

3. 讨论:为什么这两则消息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明确:这两则消息不仅记录了渡江战役的胜利,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增强了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1《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

2.了解消息的特点,体会准确的语言。

3.认识渡江战役的意义,学写消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消息的特点,体会准确的语言。

难点:学习消息的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现代社会中我们主要依靠什么知晓天下事呢?生:(自由发言)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

翻开手机,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新闻的报道。

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它使我们足不出户,知天下事。

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二则消息。

二、整体感知(一)了解文体。

1.什么是新闻?新闻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狭义上:新闻即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新闻语言的特点:准确、简明,易懂。

2.什么是消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

它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闻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

(1)消息的要素(4要素或6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消息结构的5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

承接导语,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消息二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消息二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消息二则》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第四单元《消息二则》。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消息二则》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两则消息,分析其结构、特点及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新闻类文本的理解能力。
2.语文实践活动:结合《消息二则》的学习,让学生尝试撰写一篇简短的新闻稿,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新闻素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新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具体内容包括:
(1)学习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分析《消息二则》的言特点,了解新闻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
(3)通过对比阅读,了解不同类型的新闻,如动态新闻、综合新闻等。
(4)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学生关注时事,学会筛选、整理新闻信息。
(5)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撰写新闻稿,提高写作能力。
首先,关于新闻结构的讲解,我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分析,让学生们对新闻的五个部分有了明确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运用更多实例,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新闻结构的认识。
其次,新闻语言的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们的一个难点。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解释新闻语言的特点,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新闻语言的魅力。然而,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特点,学生们似乎还有一定难度。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实践和体会。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

学会分析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等部分。

掌握消息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消息二则,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模仿写作消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心社会的意识。

增强学生对新闻工作者的敬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消息的结构和要素。

体会消息语言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会准确提取消息的主要内容。

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撰写简单的消息。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两则时事新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新闻是如何传递给我们的?新闻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消息二则。

(二)知识讲解1、消息的定义消息是一种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2、消息的特点真实性:消息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虚构或夸大。

时效性:消息要及时反映最新发生的事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简洁性:消息的语言要简洁明了,篇幅不宜过长。

准确性:消息的内容和表达要准确无误,避免产生歧义。

3、消息的结构标题: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导语: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详细叙述消息的具体内容,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背景:介绍与事件相关的背景情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

结语:对消息的内容进行总结或展望。

(三)文本分析1、展示第一则消息,引导学生分析标题、导语、主体等部分,并总结主要内容。

2、让学生分组讨论这则消息的语言特点,如用词准确、简洁等。

3、按照同样的方法,分析第二则消息。

(四)写作指导1、给出一个简单的事件,让学生按照消息的结构和语言要求进行写作。

2、学生完成写作后,互相交流、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消息的相关知识,包括定义、特点、结构、语言等,强调学习消息写作的重要性。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这是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重点)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难点)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以求有的放矢。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世界科学,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

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荣誉奖。

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

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答案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嘱(yí)渗透(shèn)卓有成就(zhu?)仲裁(zh?ng)拨款(bō)逝世(shì)颁发(bā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3.作者简介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

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

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

4.背景介绍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

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篇1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教案# 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教案#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2023最新-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优秀6篇】

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优秀6篇】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是标题、#教案#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6篇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

2. 学习阅读消息,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3. 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4. 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层次。

(2)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其准确性和简洁性。

2.教学难点:(1)理解消息中作者的主观倾向和情感表达。

(2)学习消息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

而新闻就是及时报道这些事情的一种文体。

今天,我们将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消息二则》,来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事件。

二、检查预习1. 请同学们说说对新闻这种文体的了解,包括消息的特点。

明确:新闻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狭义上新闻即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消息的特点是时效性和真实性,前者要求是新近发生的事件,后者要求用事实说话,真实是消息的生命。

2. 阅读课文,根据消息的结构特点,思考这则消息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标题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是“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是“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诸城进击中",结语是“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3. 积累重点字词。

明确: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荻港(dí)。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消息二则教案一、引言在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的消息。

然而,如何正确理解和利用这些消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介绍两则有关消息的教案,帮助学生们培养正确的信息处理能力。

二、教案一:新闻真假辨别1.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辨别新闻的真实性,提高信息辨别能力。

2. 教学步骤(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一次自己曾经被虚假新闻误导的经历,并分享给同学们。

(2)讲解:介绍新闻真假辨别的方法,如查证来源、核实事实、多方求证等。

(3)实践:给学生分发几则新闻,让他们运用所学方法判断真假,并理由解释。

(4)总结: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判断结果,并总结辨别真假新闻的经验。

3. 教学目标评估通过学生们的判断结果和解释,教师可以评估学生们是否掌握了辨别新闻真假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案二:社交媒体安全1.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社交媒体的安全风险,并学会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2. 教学步骤(1)导入:以一个社交媒体账号被盗用的真实案例开场,引起学生对社交媒体安全的关注。

(2)讲解:向学生介绍社交媒体的常见安全风险,如密码被破解、个人信息泄露等。

(3)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保护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和个人信息。

(4)展示:学生们向全班展示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5)总结:教师总结学生们的建议,并给出一些建议的补充和完善。

3. 教学目标评估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展示,教师可以评估学生们对社交媒体安全的认知和保护自己的能力。

四、总结通过以上两个教案的学习,学生们将能够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和保护个人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这些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都至关重要。

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能力,帮助他们成为有思考能力和判断力的公民。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消息两则》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消息两则》教案、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选择两则具有代表性的新闻,引导学生分析其标题、导语、主体等部分,总结新闻写作的特点。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则新闻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引导: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课后拓展: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新闻,撰写新闻评论,提高语文素养。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课程开始时,我将以一则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视频作为导入,例如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事件的背景和基本情况。视频结束后,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同学们,你们对这则新闻有什么看法?”“新闻中提到的环境问题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激发他们对新闻知识的兴趣,从而自然导入新课《消息两则》的学习。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作业:请学生自行选择一篇新闻,认真阅读并分析其结构、语言特点和报道角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等部分,思考新闻是如何传递信息和反映现实的。
2.写作作业:根据所学新闻知识,尝试撰写一篇新闻稿。可以选择以下两种方式之一: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关注新闻,培养时事意识。
2.重视对学生阅读、分析、评价新闻能力的培养,提高语文素养。
3.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提高阅读和分析新闻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和探究兴趣。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能够正确理解新闻内容;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3.通过分析新闻事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新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如何正确理解新闻内容。

三、教学难点1.如何分析新闻事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新闻,并且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新闻的认识。

2.讲解(15分钟)(1)什么是新闻?通过简单地介绍“消息一则”和“消息二则”,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新闻。

然后再讲解一下什么是新闻:指报道社会上各种事件、事情或现象的媒体内容。

(2)新闻的特点通过分析“消息一则”和“消息二则”,让学生了解到以下几个方面:①真实性:新闻报道所涉及到的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不能虚构。

②时效性: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当前发生的或者最近发生的事件,不能是过去的或者未来的。

③客观性:新闻报道应当尽量客观公正,不带有个人情感色彩和主观判断。

④独立性:新闻媒体应该独立自主地对事件进行报道,不受任何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干扰。

3.分析(20分钟)让学生阅读“消息一则”和“消息二则”,并回答以下问题:(1)从标题上看,“消息一则”和“消息二则”属于哪种新闻类型?(2)从内容上看,“消息一则”和“消息二则”的真实性如何?(3)从内容上看,“消息一则”和“消息二则”的时效性如何?(4)从内容上看,“消息一则”和“消息二则”的客观性如何?(5)从内容上看,“消息一则”和“消息二则”的独立性如何?4.讨论(15分钟)让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并且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新闻要具备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和独立性?(2)你认为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应该注意什么?5.总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新闻以及新闻的特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并且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全文5篇)

《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全文5篇)

《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全文5篇)第一篇:《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新闻两则》名师教案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见学习目标详解):二、合作探究1、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2、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主体、结语3、“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电”在新闻中叫什么?有何作用?4、“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中,“风平浪静”完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吗?5、找出文章的时间副词,它们在文中有何作用?6、理解新闻语言准确性的特点a、“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b、“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三、问题探究:如何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见学习目标详解)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看导语。

① 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 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看主体。

① 划分层次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②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二;教师参与)四、品味语言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1《消息二则》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消息二则》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新闻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举例说明关键信息提取的方法。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新闻报道的角度和价值,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分享自己的见解。
拓展与延伸
1.推荐阅读材料:
-《新闻写作教程》:提供新闻写作的系统和深入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新闻报道与采访》:介绍新闻报道的技巧和采访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新闻背后的制作过程。
-《媒介批判》:引导学生思考媒体的影响和责任,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新闻职业道德》:探讨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教授《消息二则》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案例研究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和分析能力。我通过提供预习资料、组织课堂活动和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提取新闻关键信息时存在一定困难。他们往往只关注新闻的表面内容,而忽略了深层次的含义和信息。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应该在课堂上更多地强调新闻的关键信息提取技巧,并通过实例进行详细讲解。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新闻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包括《我所知道的关于中国的故事》和《南京!南京!》两篇新闻报道。

这两篇文章分别从外国人和中国人的视角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那个特殊时期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但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知识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背景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2.难点:深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熟悉文章内容,设计好教学问题和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文章,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那个时期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新闻报道,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针对文章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共同寻找答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消息二则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

消息二则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

消息二则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消息二则篇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5个生字“冈、蝴、蝶、耀、颊”。

积累7个词语“春装、山冈、蝴蝶、雀跃、沉睡、照耀、面颊”。

2、按要求预习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能说文章说的春天的消息;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3、体会春天来到时人们欢快的心情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继续学习预习课文。

在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在学文的同时能选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教学媒体春天图片课前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

2、预习作业(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盼望、爱怜、雀跃。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1、看画面,说景象。

(1)出示描绘春天景象的画面。

(2)按“春天到了,什么怎么样了”的方式说说春天的景象。

(3)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2、春天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很多诗人都写过关于春天的诗歌。

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歌读给大家听?预习反馈:诵读《咏柳》、《春夜喜雨》……3、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

出示课题:1、春的消息齐读课题(理解题目中“消息”的含义)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学习字词。

(1)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冈”的读音是第一声,“颊”的读音是jiá。

完成多音字练习。

piǎo()jīn()tǔ()漂禁吐piào()jìn()tù()(2)掌握字形,重点指导“耀”和“颊”的字形3、通读全文,边读边想:你知道了哪些春天的消息。

读后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味诗蕴1、轻声读诗歌,圈出诗中所描写的春天的景物。

交流:描写了哪些景物?要求学生连贯地说一说。

板书: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2、再读课文,想想: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什么?交流、小结:作者描写了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因为这些都是春天到来时最具特点的景物,使人感受到春天是充满生机的。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消息的特点、结构和要素。

- 学会阅读消息,能够准确把握消息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 掌握消息的写作方法,能够撰写简单的消息。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和分析消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 通过写作练习,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激发学生对新闻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

- 通过对优秀消息的学习,感受新闻的力量和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消息的特点、结构和要素的掌握。

- 消息的阅读和写作方法的指导。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消息的主旨和关键信息。

- 如何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和写作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消息的相关知识和写作方法。

2.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消息文本,分析消息的特点和结构。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消息的理解和看法。

4. 写作法:安排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消息案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新闻视瓶或展示一则新闻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你们平时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新闻的?新闻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消息。

(二)讲授消息的相关知识1. 消息的特点(1)真实性:消息必须真实可靠,报道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2)时效性:消息要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3)简短性:消息的篇幅一般较短,语言简洁明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传达主要信息。

(4)客观性:消息要客观地报道事实,不带有主观色彩。

2. 消息的结构消息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组成。

消息两则课堂教学教案

消息两则课堂教学教案

消息两则课堂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包括、、主体、背景和。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新闻的能力,提取关键信息。

(3)引导学生分析新闻的价值和传播途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

(2)小组合作,分析新闻的制作技巧。

(3)角色扮演,模拟新闻播报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2)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社会热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闻的基本结构。

(2)新闻的制作技巧。

(3)新闻价值的判断。

2. 教学难点:(1)新闻的制作。

(2)新闻价值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新闻的基本概念。

(2)提问:你们平时是如何阅读新闻的?新闻给你们带来了哪些影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新闻,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篇新闻进行分析。

(2)小组讨论:新闻的制作技巧,新闻的价值所在。

(3)各组汇报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模拟新闻播报过程。

(2)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课后搜集一则新闻,分析其制作技巧和新闻价值。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新闻事业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新闻媒体机构,了解新闻采编流程,感受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2. 邀请新闻工作者或专业人士来校讲座,分享新闻行业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念。

3. 开展校园新闻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新闻写作,提高新闻素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案最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案最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案最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案最新,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案最新【导学目标】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重点)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难点)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

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荻港(dí)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大赛获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大赛获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大赛获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大赛获奖教学设计所选用的教材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消息二则》。

《消息二则》是两部新闻作品,分别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和《开国大典》。

这两篇新闻作品分别报道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开国大典的盛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这两篇新闻作品,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的新闻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新闻素养,他们对新闻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

3.提高学生的新闻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的理解。

2.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新闻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课件:教学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3.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和《开国大典》两篇新闻作品,让学生初步感知新闻报道的内容。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阅读两篇新闻作品,要求学生找出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如标题、导语、正文等,并进行分组讨论。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巩固,使学生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新闻报道在新中国成立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新闻报道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新闻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

”“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提问7: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

三、板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
胜利南渡长江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英勇善战(标题) 主体时间: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进军迅速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渡过长江
第2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
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
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课文最后):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研读思考
提问4:分组讨论: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提问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

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提问6: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生乙: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生丙: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提问7: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生乙:“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三、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叙(略) 衔接紧密
西路军所向披靡叙议结合(详) 过渡自然
东路军遭遇抵抗较为顽强叙(详) 结构严谨
语言特点 1.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
2.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