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合集下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注意: 注意: ①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②国家统一领导 ③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
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 省一级 设立区市的市级 县一级
注: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 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辨析: 辨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人 民当家作主, 民当家作主,但不利于国家统一
BACK
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区别
1设立的地区不同 设立的地区不同 少数民族聚居 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在 民族自治区在 地区设立 特别行政区在 香港澳门台湾 地区设立 2解决问题不同 解决问题不同 民族自治区是解决 民族 特别行政区为解决 港澳台 3自治程度不同 自治程度不同 自治权,特别行政区享有 民族自治区享有 一定 自治权 特别行政区享有 高度 4社会制度不同 社会制度不同 民族自治区实行 社会主义 相同点 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是 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都是中央统一 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制度,特别行政区保留原有的 制度 特别行政区保留原有的 资本主义 制度 自治权 问题,贯彻 关系的基本原则而设立, 问题 贯彻 处理 民族 关系的基本原则而设立 问题,实现 而设立. 问题 实现 国家和平统一 而设立
一.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主聚 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 自治机关, 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 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 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的内部事务。 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十一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十一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36年,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权
二、全面确立阶段:1949—1965年
三、遭受破坏阶段:1966—1977年
 四、恢复、发展和完善阶段:1978年以来
1982年宪法恢复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制与实施,是由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国情所决定的
“大杂居,小聚居”
 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三、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概念 
(一)民族自治地方(二)自治机关(三)自治权
二、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的原则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律地位
从权力来源分析,各级自治政府权力的来源主要有三个:
1.行政执行权
1.政治领域的自治职权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组成和体制
三、民族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了贡献。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各民族平等、互助、和谐、共同发展的权利,中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一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自治区域自治区域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权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自治权包括民族立法权、变通执行权、财政经济自主权、文化教育自主权、组织公安部队权、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任用优先权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沿革初创阶段(1947年-1949年)1947年,中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这一制度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有益尝试。

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先后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内蒙古),以及其他自治州、自治县(旗)。

完善阶段(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

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了法律依据。

此后,又建立了许多新的自治州、自治县(旗)。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处理民族问题、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制度安排。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各民族平等、互助、和谐、共同发展的权利,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国家治理体系也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坚实的政治、法律、制度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各民族的自主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利,使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广泛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现在,就来看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现行<宪法>第四条第三款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宪法的这一规定,确立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全国人大于198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根据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的具体规定。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并设立民族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使实行自治的民族的人民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地方事务的制度。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民族区域自治首先是民族自治,即中国范围内的少数民族的自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的各民族在地位上应当是一律平等的,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导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事实上的差异,同时,各少数民族又具有自身的民族特点。

因此,为了既促进少数民族地方的发展,又顾及少数民族的特点,在保证国家统一的前提下,由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是一种有效的政策和制度。

同时,民族区域自治又是区域自治。

少数民族必须在民族自治地方范围内行使自治权,而民族自治地方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

根据少数民族聚居区范围的大小,建立不同行政级别和地位的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以区域为基础,既不同于脱离一定区域的“民族文化自治”,也不同于离开少数民族的“地方自治”,而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民族自治。

对于散居的少数民族,国家同时采取了其他方法保障他们的平等权利,照顾他们的民族特点和民族习惯。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的现状
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的数量布局,与全国少数民族的 实际情况基本相适应。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 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其中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 和中部,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 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 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 分布很广。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 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大部分少数民族 在地理分布上表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也有一些民族兼 有散居和聚居两种形式,即大分散中有集中。
(四)自主地管理地方性经济建设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可以根据国家宪法、法律 和方针政策,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 的方针、政策和计划,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 建设事业。 根据法律的规定,确定本地方内草场和森林的所有 权和使用权;依照法律的规定,管理和保护本地方的自 然资源,根据法律的规定和国家的统一规划,对可以由 本地方开发的自然资源,优先合理开发利用;在国家计 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财力、物力和其他具体条件, 自主地安排地方基本建设项目;自主地管理隶属于本地 方的企业、事业组织;依照国家法律的规定,可以开展 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开辟对外贸易口 岸。与外国接壤的民族自治地方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开 展边境贸易。民族自治地方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享 受国家的优惠政策。
至此,中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基本上都建
立了自治地方,实现了各少数民族人民长期梦寐
以求当家作主的愿望。截至1998年12月,中国已 有45个聚居的少数民族建立了民族自治地方,实 行自治地方的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的人口的 75%左右。他们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的形式,管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和意义1.1 定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为了满足不同民族的特殊需求和利益,通过法律和制度机制,给予少数民族在特定区域内享有自治权力的制度安排。

1.2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交流。

这种制度可以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语言,增进少数民族的生活福祉,推动多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价值。

二、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1 历史渊源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为了解决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保护和促进各民族的发展,早在1953年,中国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并在随后的几十年内逐步完善和发展。

2.2 法律和制度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得到明确规定,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自治权力,管理本地区的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事务。

2.3 落地实施中国在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过程中,注重兼顾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通过加强自治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事业发展、产业扶持等措施,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3.1 统一性和灵活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制度下实施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各民族的不同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3.2 公平性和共享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了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减少了民族之间的不公平现象,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互助。

3.3 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注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和传承,鼓励各民族开展本民族的文化、教育和语言活动,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和特色。

3.4 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旨在推动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减少经济发展的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四、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与成效4.1 稳定社会和维护国家统一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使各民族能够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2.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地方。

3.自治机关的组成和职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机关的职权包括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管理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务。

4.自治权的行使: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行使自治权时,必须遵循国家法律和政策,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5.国家的帮助和支持: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使他们能够自主管理本地区的内部事务,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减少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4.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和外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总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对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_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_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_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第一,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第二,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三,有利于调动全国各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四,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第五,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冲击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

2.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

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3.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4.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怎样的?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怎样的?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怎样的?在中国,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其中涉及到的种族、文化和语言等方面都与汉族有较大的差异,为了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权利,中国特地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由来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初是在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确立的,它是一种保障各民族平等、协作、共同繁荣发展的制度。

按照这一制度规定,中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都有权在自己的地方行使自治权,使他们能够依据自己的文化、习惯和传统进行自我管理和发展。

2、民族区域自治的范围和内容根据自治的需要和实际情况,中央政府给予民族区域不同的自治权力。

首先,少数民族在政治上有相当大的自治权,包括了地方政府的建立和管理、行政区划的划分和调整、教育和文化事务、卫生和社会事务等。

其次,少数民族在民族经济方面也有很大的自治权,可以发展本民族的特有的农牧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等经济活动,推动民族经济的繁荣发展。

最后,少数民族法律、文化、教育等在本民族自治区具有独立性,可以保障民族文化传统和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少数民族的推动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将各个少数民族纳入国家统一管理框架之内,增强了全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同时,少数民族自治政府的设立也激活了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并且推动了当地民族文化、语言和民俗的传承。

通过实现各自自治,少数民族也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有所具有自主权力。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的不断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交通、通讯等技术的发展,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愈发密切。

未来,我们还要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全面互动和交流,为实现民族和谐、统一和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总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落实多民族和谐共处理念的核心举措,是推动中国各民族繁荣、发展和积极融合的重要机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名词解释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名词解释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名词解释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适用于全国除台湾省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自治州(县)。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结合起来;3、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根据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新修订)4、4、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巩固祖国边防安全;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少数民族教育文化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推动各民族间共同繁荣和进步。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二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都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遵循宪法规定的原则。

即自治机关的组织和工作都必须充分体现大多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不允许任何个人或者任何组织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5、5、在各省市级人大和政府都设立民族委员会。

6、目前已确定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均已成立了民族自治机构。

7、目前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最小的云南省仍未能完整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8、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可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9、为什么说改革开放后的30年是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答案:因为中国的每一次巨大变迁,无论是哪一个阶段性成果,其背后都离不开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的奋斗牺牲!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就是保证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怎样的?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怎样的?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怎样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中国境内,由少数民族聚居的一些地区依法实行自治的制度,是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自治原则1. 公民自治原则公民自治原则是指各族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文化权利,可以通过议会等民主形式行使自治权力。

2. 民族自治原则民族自治原则是指民族地区内的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自治地行使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

二、自治经验1. 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民族自治经济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股份制经济等多种形式。

2. 中央政府援助中央政府对民族自治地区提供的各种援助,不仅是对民族地区治理的一种支持,而且也是中国统一的一种体现。

3. 民族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沟通各族人民之间的桥梁,构建民族团结之魂,保障民族地区自治之法宝。

三、制度建设1. 开展调查研究,对于了解各民族实际情况、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项政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民族自治地区内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构建起一套系统的、具有行之有效性的民族自治的法律规定和制度。

3. 落实财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民族自治地区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提高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自治意识。

综上,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个保障少数民族权益、维护国家稳定、促进各民族团结发展的重要制度。

我们需要在运用自治制度的过程中,注重落实“民族政策积极、自治政策主动、发展政策优先”的基本思想,更好地发挥自治制度的作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01
02
03
04
实施现状
目前,我国共建立了155个民 族自治地方政府,其中包括5 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 个自治县。这些地方政府依法 行使自治权,管理本民族内部 事务,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 展。
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 展相对滞后,需要加强基础设 施建设和发展特色产业。
文化差异与语言障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 自治制度

CONTENCT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民族区域自治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比
较 • 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群点
定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各少数民族自主地管 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和地方行使自治权利的 制度。
民主法制建设滞后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 规,加强民主监督,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改革与创新的方向
优化政策支持
加大对民族地区和基层地区的政策倾 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 政策。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尊重和保护各民族文化传统,推动不 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 文化认同感。
完善法律法规
制度稳定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方面具有稳 定性和长期性,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适应基层社会发展 变化、灵活应对问题方面更具优势。
制度实施成本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成本相对较低,易于推广和普及, 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处理民族关系、协调各方利益方面 需要更高的实施成本。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较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和 语言障碍,需要加强文化交流 和语言培训。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一、引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方面之一。

这一制度的出现和实施,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述2.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我国在民族问题上采取的一种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手段,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力,自主管理和发展自身事务;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种基于中国的国情、民情和民族关系特点,旨在保护全国各民族团结和谐、平等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

2.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来源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渊源: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各民族共同自治的传统,如辽东、西夏、辽东等地的辽、西夏、金国等少数民族的建立。

2.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1.经济自治:自治区享有管理本地区经济的权力,可以独立制定经济政策,并自主进行经济管理和发展;2.政治自治:自治区享有依法独立行使自治权力的地方政府机关,包括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和自治区人民政府;3.文化自治:自治区有权制定和实施本地区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事务,并保护民族团结和谐的文化多样性;4.内部事务自治:自治区有权管理和解决本地区的内部事务,如民族区域内部的宗教、民族习俗等;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3.1 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地域分布我国共设立了五个自治区,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3.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效果1.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不同民族提供了平等参与管理和发展的机会,保障了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2.保障少数民族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赋予少数民族自治区独立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权力,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承能力;3.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保障各民族团结发展的同时,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和合作。

第八章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八章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党为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早期 探索
1、党的二大至六大,在共产国际影响下的 联邦自治思想 2、苏维埃时期,受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的 影响的民族自治思想 3、长征时期的经验 4、陕甘宁边区的实践 5、1946年1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提出的《和 1946年 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提出的《 平建国管理草案》 平建国管理草案》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党为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早期探索 三、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逐步形成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出的社会 历史条件
1、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 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国家宪 法和基本法律的规定,各少数民族以聚居区为基础, 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享有 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自治制度。 2、社会历史条件:(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 、社会历史条件:(1 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2 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2)各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 发展的差距,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3 发展的差距,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3)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传播——意识形态。(4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传播——意识形态。(4)近 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 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已经解放的蒙古族地区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省 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人民共 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 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 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成立;1958年 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 区成立;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 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 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 区成立。 截至2003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 截至2003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 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 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55个少数民族中,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55个少数民族中, 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 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 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 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 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 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

第四讲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四讲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自决原则和自治政策并提时 期(1936-1945)



1935年12月和1936年5月, 中国共产党先后发表了 《对内蒙古人民宣言 》和 《对回族人民宣言 》,表 达了少数民族“有权解决 自己内部的一切问题 ”的 主张。 “在民族平等的原则上, 回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 建立回民自治的政府。” 陕甘宁边区建立了5个回民 自治乡,1个相当于县的蒙 古族自治区。
列宁的论述

“一个民族成分 复杂的大国只有 通过地区的自治 才能够实现真正 的民主集中制。”
2、它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我国在采取单一制的同 时,又充分尊重历史, 依据多民族的国情,实 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 的单一制,这是对马克 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大 发展,是实现各民族平 等联合、国家统一的最 好的政治形式。
(2)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多大?



民族自治 地方的面 积占全国 国土总面 积的64% 左右。
(3)自治地方
55个少数民族有
44个少数民族建 立了自治地方。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 民族人口?
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的少数民 族人口占全国 少数民族总人 口的75%,民 族自治地方人 口占全国总人 口的13%。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地位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 内容
(一)建立民族自治地 方——首要问题 民族自治地方是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 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区建立起来的一级国 家行政单位。分为三个 行政级别:自治区、自 治州、自治县(旗)。


民族自治地聚居 区为基础而建立的自治地 方; (2)在一个行政区划较大 的自治地区内,下辖有一 个或几个其他少数民族建 立的自治地方; (3)以两个或多个少数民 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 的自治地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概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特有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治理多民族国家的实践中形成的一项重要经验。

它旨在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从制度背景、历史沿革、实施成效等方面来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制度背景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合法权益,保护和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友好关系,我国采取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历史沿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初。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积极推行了一系列涉及民族关系的政策,包括成立了民族自治的政府机构等。

此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法规,为其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四、制度特点1. 高度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尊重各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赋予其在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的自治权。

自治地方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开展管理。

2. 统一领导: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持了国家的统一领导,自治地方的工作需要与中央政府的决策保持一致。

在国家、地方之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3. 合作共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倡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合作。

各民族自治地方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促进彼此的共同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五、实施成效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我国的民族关系和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各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迅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多样性得到了保护和发展,社会稳定得到了有效维护。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六、发展与完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支持力度,提高自治地方的发展水平和自治能力。

同时,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进步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

内容包括:(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2)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行使自治权;(3)民族自治机关行使宪法规定的职权。

但除此之外还有不同于西方的独特优势,那就是保留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等。

我十分憧憬着新疆,那个遥远神秘而又让人向往的地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顾名思义就是“民族区域”加上“自治”二字,他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指民族区域,也就是指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民族,比如说东北、蒙古、满族、苗族等等,他们都属于少数民族。

第二部分则是指自治,这主要是为了便于管理和促进发展,更好的解决问题,所以采用自治形式对当地百姓有利,而且便于操作,再加上我国历史悠久,所以很早就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们来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我最喜欢这里了,因为这里不仅物产丰富,水果品种多样,瓜果飘香四溢,而且人们也热情好客。

听爸爸讲过,几年前的库车大地震,死伤无数。

可如今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社会稳定繁荣昌盛,全国上下也知道他们的光辉事迹,都争相学习他们的精神。

去年暑假,我们在乌鲁木齐市游玩时,恰巧遇见了阿达西老师在表演非常精彩的节目。

只见她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显得十分高贵典雅,而她正在跳舞时动作流畅柔美,舞姿轻盈灵动,仿佛整个世界都跟随着她旋转起来。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的是在我国境内,为满足各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需要,依法实行的自治制度。

这个制度的实施,旨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不同的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具有独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确保他们的长期繁荣和发展,我国采取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安排。

根据我国宪法和地方自治法,我国设立了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

每个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设立了自治机关,由当地的少数民族担任领导和管理职务。

自治机关依法行使管理公共事务、保护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职权。

在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范围内,少数民族对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事务享有自治权。

他们可以依照自己的民族习惯和意愿进行自我管理和发展。

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领导,可以制定本地区的规章制度,管理土地资源、经济发展、教育卫生、关系民族团结的大事,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语言和风俗。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还享有自己的财政权。

他们可以自主决定使用和管理本地区的财政收入,用于支持本民族的经济、教育、医疗和公共设施建设。

这样,少数民族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利益,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它培养了民族团结、团结合作的意识,使得各个民族能够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因此,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在实践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些地方自治机关在言语文字、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有些地方少数民族参与自治的机会不够,他们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为了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需要加强立法、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各个民族享有平等的权益和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篇一: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怎样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

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
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探索并不断完善的。

深入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对于科学把握党的这一民族纲领政策,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将会起到巨大的思想保证作用。

在进入21世纪之际,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迅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的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

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已经并将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有新的机制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新办法。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而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在新时期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探索和构建一些有利于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的经济、政治权利,有利于这些地区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的制度机制,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政权的根本标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个根本问题。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质,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
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一切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60多年的实践一再证明,凡是符合实际的做法,都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充分认识少数民族的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一条我们必须长期遵循的重要原则。

第三,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一直是一件党非常重视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正如毛主席早就指出的,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是不可能的。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

因为少数民族干部和当地干部与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们的影响和作用是其他干部难以替代的,所以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和当地干部的培养。

新时期对干部的要求更高了,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领导骨干来充实干部队伍。

只有不失时机地培养和提高干部素质,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顺利实现。

第四,进一步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权,加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

配套健全的法规体系,是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的关键。

用法律调整民族关系,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我国法
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立督促检查机制,是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的保障。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关系客观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它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把钥匙。

民族区域自治从党的一项民族政策转变为国家的一项政治制度,再到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再到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表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在21
世纪,我们仍然要继续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动摇,但是经历了丰富实践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要随着时代的不断
变化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在新世纪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对于加强我国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社会稳定,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加快民族地区实现小康的步伐,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二: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
实际相结合,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

实行这样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多方面的因素原因的,请让我一一道来。

首先我们从理论角度来看。

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现在国家结构形式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基本类型,单一制国家是指由若干行政单位组成统一主权国家,中央权力机关集中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和主要权利,中央权力机关和地方权力机关之间是服从和被服从的关系,国家具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我国便是典型的单一制国家。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强调无产阶级要坚持建立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国家的同时,又肯定了自治制的必要性和适宜性。

再看我们的老大哥苏联,列宁把民族的区域自治作为无产阶级在国家建设和政权建设问题上解决民族问题的普
遍原则。

他说:“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
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族的集中制。

”毕竟每个民族有自己
的问题,统一的国家若是用统一的政策和管理方式,势必会与民族的特色、文化发生冲突,这时就将与民族的集中制发生冲突。

这说明了我国要建立稳定的中央集权而统一的国家,必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其次我们从中国的国情来看。

在历史上,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自1840年以来,
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