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语文考点突破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论语》选读:解读经典,评析内涵(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论语》选读:解读经典,评析内涵(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971839763231126edb118f.png)
《论语》选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②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指出儒家“中庸之道”的两个特征。
答:(2)在处理南海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主权属我,共同开发”。
请根据“中庸之道”的思想,分析这一立场。
答:答案(1)以礼为用,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2)“主权属我”是正视历史,坚持原则,而“共同开发”则能够照顾到各方的利益诉求,这个立场的背后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如果做到了各方都能接受,就可保持“和平”,达到“和谐”。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②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③所谓“诤友”,就是能够直言规劝的朋友,就是勇于当面指出缺点错误,敢于为“头脑发热”的朋友“泼冷水”的人。
(百度百科)(1)材料①②体现了孔子________的交友原则。
(2)材料②对朋友“不可则止”的态度与材料③中“诤友”相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答案(1)中庸(适度)(2)不矛盾。
孔子认为劝善规过,是作为朋友的道义责任,义不容辞,这与“诤友”的标准相符合;如果规劝朋友而不听,也只能适可而止,这是对别人独立人格的尊重。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②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
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
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
(《吕氏春秋》)(1)根据上面两段文字,分别概括孔子和吕不韦的生命意识。
答:(2)对这两种生命意识进行简要评析。
答:答案(1)孔子:仁重于生,杀身成仁。
吕不韦:生命至上,珍惜生命。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理解和评价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理解和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30ac67dc80eb6294dd886cc8.png)
• 参考答案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一是“一以贯之”的“忠恕”,二是由己及 人、博施于民、能近取譬等,三是注重“仁爱” 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以实际行动造福百姓,推 动社会进步。这些特点表明孔子“仁爱”思想 不是空洞的理论和僵化的教条,而是与为人处 世、建功立业等紧密关联,体现了“仁爱”思 想的进步意义和社会价值。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 理解和评价
考纲阐释
2011年、2012年《考试说明》都将《论语》考查定位为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正确解读和批判 继承”。而2013年颁发的《考试说明》,将《论语》考查 改为“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 价”,即由原先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进一步明 确为“理解”和“评价”,其实考查要求并无实质性变化。 “理解”就是“正确解读”,而“评价”便是“批判继 承”。从命题设置看,《论语》考查并不只是涉及“理解” 和“评价”两种能力,而是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 价三种能力,即B、C、D三个能力层级。
《论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试题呈现 的是同一引文的两种不同“句读”,即题干所说的“两种不同标点”,但并 非考查“句读”,而是考查内容和含意的理解。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一样 的意思,这是一种语用常识,但所表达的意思究竟有何不同,则是需要根据 具体“句读”而定的。以上两种“句读”不同之处着重表现在“不问马”, 第一种“句读”出自现行《论语》教材,结合语境,“只关心人,而不关心 马”这些意思,考生是熟悉的,不会有什么理解障碍;而《经典释文》中的 句读“‘不。’问马。”则是陌生的,但理解起来应该也不困难,其中的 “不”独立成句后,显然是对“伤人乎”的回答,而“问马”是在“伤人乎” 这个问题得到答案(人没有受伤)之后的另一个问题,说明在孔子心目中不 只是有“人”,还应该有“马”。可见,尽管两种“句读”的差异并不大, 但由“句读”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即“对人、马的态度”)的差距却不小: 一个是“有人无马”,一个是“人、马兼顾”。只要能够理解到了这个程度, 概括出“贵人贱马”“人、马并重”等答案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浙江省高考论语知识点
![浙江省高考论语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0ed6a3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b.png)
浙江省高考论语知识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是浙江省高考中常常涉及的重要考点之一。
论语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的经典著作,被视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浙江省高考对论语知识的考察非常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
首先,浙江省高考常考寻求真理的精神。
论语中有许多涉及到思考和追求真理的内容。
例如,孔子的学生曾子问孔子“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回答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通过这个问题和回答,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真理的向往和执着,以及他对品德修养的追求。
在浙江省高考中,常常会出现这类与真理和道德有关的问题,考生应该理解并运用真理的精神来回答这类题目。
其次,浙江省高考着重考察三纲五常的观念。
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核心内容。
三纲包括君臣之纲、父子之纲、夫妇之纲;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
这些原则通过论语传承下来,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广泛应用。
在读论语时,我们经常会遇到孔子讲述有关三纲五常的故事和观点。
例如,孔子说:“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
’子曰:‘鲁公敬而无威,约而不怍。
”这句话强调了作为臣子应当尽职尽责,同时也提出了君主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考生需要对三纲五常的概念和原则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在具体问题中运用和引用相关观点。
此外,浙江省高考还注重考察孔子思想对个人修养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教育和人生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的观点。
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些观点旨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恪守道德准则,并通过自我修养来改善自身。
考生应该理解这些孔子思想对个人修养的影响,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些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最后,浙江省高考还关注孔子思想对教育理念的影响。
孔子被尊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先驱者和教育家,他提倡“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40ce10691ed9ad51f11df202.png)
二轮·语文
参考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 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以仁为自己的责 任,不也是重大的责任吗?以生命的结束作为责任的结束,实现 仁的道路不也是漫长而遥远的吗?” 子路有一次向孔夫子求教说:“君子也有忧愁烦闷的时 候吗?”夫子回答道:“没有。君子修身养性,他在未证圣贤教 诲的时候(求学的过程中),便专志于求道,时常会有悟处,乐 在这其中的意境;而当亲身体证到圣贤教诲之后,又乐于所得 到的道德学问,并能在生活中善巧地运用,随意自在。因此,他 有终身的快乐,而没有一日的忧愁。不注重道德修养的人却不 这样,在没有得到的时候,一直担忧得不到;得到了之后,又唯 恐失去,提心吊胆。(对于一切总是患得患失,)因此一生都生 活在担忧恐惧之中,没有一天的自在快乐。”
解析:首先要结合材料谈谈什么是“君子无忧”,再结合材料和现实谈谈为什 么君子应该无忧。材料指出君子之修行未得时,乐其意;得之,乐其治,整个过 程君子始终“乐”,可见无忧。再结合第一则材料,作为一个君子有抱负、有 理想,不是无忧而是“以仁为己任”,可见“无忧”的含义深刻。 答案:①孔子认为,君子要修养德行,在修行的过程中因矢志不移而获得快乐; 德行修成后,在生活中践行德行获得快乐。终身修行则快乐相伴。②一个读 书人、一个君子,要抱负远大,心胸开阔,意志坚定;心怀理想,矢志不移。③ 君子不是无忧,而是“以仁为己任”,为天下而忧,敢于担当,而不是为自己忧。 ④ “君子无忧”是一种坦荡情怀,是由内而外洋溢出来的人格力量。对我们 今天坚守学业、事业、家业、道业都有积极劝诫意义。
二轮·语文
专题八
《论语(选读)》的理解和 评价
二轮·语文
课前小练 难点突破 对点精练
二轮·语文
课前小练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三部分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三部分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df2026e12e3f5727a5e962c6.png)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侧重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阅读实践浙江省《考试说明》把往年的“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恢复为“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这意味着《论语》的考查有所加重,但考查范围,仍可能以先秦诸子散文为主,试题所选材料的文字难度不会太大,将主要侧重于对文字的理解与对内容的评析能力的考查。
复习时除了了解先秦诸子必要的思想内涵外,关键仍然在于夯实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建议在复习时梳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重要时期、重点人物的核心思想有大致的了解。
练真题明考情1.(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
(2分)解析“夫子自道”是宾语前置句,“道”是“说”的意思,整体翻译就是“先生在说自己”。
孔子认为君子有三个标准,而自己不能做到,很明显,这表现的是孔子的自谦精神。
答案先生在说自己自谦(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
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4分)解析孔子认为尧和舜是仁者,又说“仁者不忧”,即表明“仁者”道德修养高,凡事能通达面对,自然“不忧”;而孟子则强调尧、舜的帝王身份,在其位,自然要谋其政,他们都是有忧愁的,因为他们要寻找出众的继承人,理应为天下“忧”。
答案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
《论语》高考考点解读
![《论语》高考考点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aab9c3a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6d.png)
《论语》高考考点解读(含实战演练题与答案)一.《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 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 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如下表:着重是在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复习层次下工夫。
层次教学内容价值目标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学习章法、培养能力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传承文化、提升思想二.《〈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 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三、需要明确的两个问题:1、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无序的时代,是一个百姓承受苦难的时代,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产生的。
2、孔子是阶级社会的一员,他的政治理想包含了对于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他的“爱”是一种有着等级差别的爱。
四、分块解读1、《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得百姓信任;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均贫富: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相关练习】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选读》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浙江省高考题)
![《论语选读》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浙江省高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6c86e36283d049649a66587b.png)
《<论语>选读》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1年浙江省高考题)
(三)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6分)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论语·阳货》)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21.(1)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爱人:在“颜渊,季路侍”章中,孔子表达了自己“爱人”的志向,其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2)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说憎恶四种人,另举一个孔子“恶人”的例子。
(1分)22.有观点认为,第三则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能够使人有好名,能够使人有恶名”。
试举例分析。
(3分)
答案:
21.(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如:①乡原,德之贼也,②巧言令色,鲜矣仁。
22.仁者评定某人品质的好与坏,都可以被普遍认同,这样的评判具有道德权威性,会成为历史的定论。
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方面批评他生活奢侈,行为越礼,否定他“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一匡天下”的贡献,评定他是“仁者”。
又如:孔子称赞伯夷、叔齐“求仁得仁”,为“古之贤人”;批评季氏僭越礼制,开启了祸端。
2022届浙江高考《论语》新考点示例与解读
![2022届浙江高考《论语》新考点示例与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08d729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8.png)
2022届浙江高考《论语》新考点示例与解读考点:1.《论语》中有关“哲学”“中庸之道”的解读2.《论语》中有关“比喻”的解读【考点示例】一、《论语》中有关“哲学”“中庸之道”的解读(一)“中庸之道”——概念与示例示例“中庸之道”——概念与示例文本1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理论】文本2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实例】文本3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实例】问题概括孔子中庸之道的内涵。
“中庸”的思想与“折中主义”有什么区别?根据所给的几则材料,请对孔子的中庸思想加以评价。
答案(1)内涵: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宽容包纳,和而不同。
(中庸是儒家的处世思想,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2)“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
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3)孔子主张中庸,但不是无条件的折中,一味地求和,仍受到礼的制约,并且有明确的是非观念。
译文1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高到极点了吧!老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译文2 子贡问道:“颛孙师和卜商谁强一些?”孔子说:“颛孙师做得过头,卜商做得不够。
”子贡说:“那么颛孙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够是一样的。
译文3 子贡问道:“一乡的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
”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
不如一乡中的好人喜欢他,一乡中的坏人厌恶他。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复习专题十三对点聚焦练1文化经典的内容概括与观点简析(含解析)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复习专题十三对点聚焦练1文化经典的内容概括与观点简析(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5b495f958f5f61fb7366699.png)
对点聚焦练1 文化经典的内容概括与观点简析1.(2018·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6分)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③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1)从第①②两则材料看,“为政以德”的关键在于执政者。
(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或短语概括)(2分)解析:从“身”即亲身示范中概括。
答案:以身作则(或“率先垂范”)(2)结合第③则材料,分析说明执政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经济与政治思想?(4分)解析:理解句子的意义,即可概括。
答案:有若主张施行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或“彻”)(1分),并认为国君富足与否取决于百姓(1分)。
执政者应该“藏富于民”(或“轻徭薄赋”)(1分),“以民为本”(或“仁爱百姓”)(1分)。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在位者自身端正了,即使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②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老百姓也就会从善了。
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
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③鲁哀公向有若问道:“年景饥荒,国家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十分之一的彻法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回答说:“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怎么又会一个人富足呢?”2.(2018·浙江“超级全能生”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论语〉选读》之答题探讨
![《〈论语〉选读》之答题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abc7088dd0d233d4b14e695c.png)
1、文中的“丈人”是个什么样的人?(1分) 文中的“丈人”是个什么样的人?(1 ?( 他对孔子持什么态度?( ?(2 2、他对孔子持什么态度?(2分) 孔子对他又持什么态度?( ?(2 3、孔子对他又持什么态度?(2分)
问题一: 丈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问题一:“丈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可能答案: 可能答案: 1.丈人注重长幼之节 善良、热情、勤劳; 丈人注重长幼之节, 1.丈人注重长幼之节,善良、热情、勤劳; 2.归隐山林的 农民” 归隐山林的“ 2.归隐山林的“农民”; 3.“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的人。 3.“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的人。 出现问题:未能揣摩出题意图,以文解文。 出现问题:未能揣摩出题意图,以文解文。 参考答案:隐居不仕的高人(清高孤傲性格复杂的隐士) 参考答案:隐居不仕的高人(清高孤傲性格复杂的隐士) 注意:理解文本内容,揣摩出题意图 出题意图。 注意:理解文本内容,揣摩出》)的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 论语 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 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
一、考查形式
1.名句名篇默写( 1.名句名篇默写(2分) 名句名篇默写 2.文本探究 简答)( 文本探究( )(5 2.文本探究(简答)(5分)
二、答题可能存在的问题
1.名句默写(填空):错别字 名句默写(填空) 2.文本探究(简答) 文本探究(简答) 审题不清楚,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①审题不清楚,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②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③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解题思路混乱,答题不规范; ④解题思路混乱,答题不规范; ⑤文字表达不通顺
评判分析性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考点复习资料.doc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考点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14879f37960590c69fc37631.png)
十四文化论著《〈论语〉选读》考纲解读《〈论语〉选读》是浙江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课目。
2009年的年浙江《考试说明》开始把该课目作为古代诗文阅读中的一个内容来考查,2010年、 2011年、2012年依然保持这些要求,分值都在5分左右。
《〈论语〉选读》的考试要求,可以分为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两个部分。
所谓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子文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所谓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的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
而这些内容往往不是直接写出的,而是通过孔子等的言行来展现的,所以理解《论语》章句的含义是前提。
要善于在理解原文有关的学说、观点、见解、态度、情感、行为等基础上,理解其思想,并能结合现实背景作分析,联系当今谈意义。
考查内容:浙江卷自2009年开始出现该考点,考题侧重考查对《论语》中体现出的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如2009年考查孔子的教学原则, 2010年考查孔子的义利观, 2011 年考查孔子的为政观, 2012年考查孔子的仁爱观。
福建卷自 2008 年开始考查该考点,其相关试题可供参考。
2009年阅读材料全部出自《论语》,2010年另给了欧阳修《朋党论》的材料,2011年另给了《韩非子》的选段,要求与《论语》中的观点进行比较; 2012年用《论语》与《经典释文》对同一段话的不同标点情况,来考查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及对后人观点的评价。
四年高考【2012 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5分)《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江语文高考论语知识点
![浙江语文高考论语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f3adbbd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c3.png)
浙江语文高考论语知识点自古以来,中国古代经典之一的《论语》一直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精深的内容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教育的发展,浙江语文高考中的论语知识点也成为备受关注的一部分。
通过对浙江语文高考论语知识点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一、论语的背景和作者《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在浙江语文高考中,对《论语》的理解和背景都是重要的考查点。
我们可以借此了解到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间,是当时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二、道德修养与教育《论语》以其强调的道德修养和教育理念,成为浙江语文高考考查的重点。
这些智慧的言论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个人品行的要求,也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
浙江语文高考对于《论语》中的经典语句的解读和理解也是我们备考的关键点。
三、孔子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孔子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浙江语文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他主张以德行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和道德。
在浙江语文高考中,我们需要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并能够分析他的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四、孔子的政治观点和治国理念虽然本文不强调涉及政治话题,但是在谈论《论语》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孔子的政治观点和治国理念。
这些观点和理念虽然与具体的政治体制和现代社会不同,但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
五、《论语》与浙江语文高考浙江语文高考对于《论语》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理解与分析文本的能力。
我们需要通过阅读《论语》原文,理解其背景和内容,分析其思想和道德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论述。
同时,对于《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我们还需要掌握其基本含义和思想内涵,灵活运用于文章写作中。
总之,浙江语文高考论语知识点的掌握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论语》的学习与理解,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智慧和启示,引领我们的思考和行为。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训练:《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训练:《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014df03186bceb19e8bbee.png)
专题八《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专题限时训练(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1.(2018杭州二中高三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四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一)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四)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
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史记·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1)以上材料中所强调的儒家重要思想是: 。
(1分)解析:此题既需要理解每一则材料,又需要对前三则材料的观点进行概括,抓住这几句“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回也不改其乐”“乐亦在其中矣”,就关键字“乐”给出答案。
答案:安贫乐道(2)请简述孔子和李斯的观点的区别。
(4分)解析:根据第(1)题提供的答案,孔子提倡安贫乐道,而李斯认为“人处卑贱之位,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追求功名利禄的观点可见一斑。
答案:孔子追求仁道,不以吃穿不好为耻辱,以精神的快乐填充物质的匮乏。
李斯认为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所以极力追求利禄,持有功利主义的人生观。
参考译文: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浮云。
”人处卑贱之位,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
《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
![《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859210fd5022aaea998f0f46.png)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 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 生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 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 的成语。(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 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答案】(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 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 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
2010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样卷《论语》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 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24.(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 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答案】24.(1)升(登)堂入室 (2)①共同特点:每则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 扬。②教育特色:针对性。(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可)③评析:略。每点一分。
2010年高考浙江卷《论语》真题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 《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 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 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 论》)
【答案】24.(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 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 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人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 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 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 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 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 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 ‚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的姿态对待,问题 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三部分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三部分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3fd2c6a2cc58bd63086bd46.png)
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在位者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 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 8.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 不立。” 译文: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说:“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 “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 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 站不住。”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侧重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阅读实践
浙江省《考试说明》把往年的“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恢复为“传 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这意味着《论语》的考查有所加重,但考 查范围,仍可能以先秦诸子散文为主,试题所选材料的文字难度不会太大,将主要侧 重于对文字的理解与对内容的评析能力的考查。复习时除了了解先秦诸子必要的思想 内涵外,关键仍然在于夯实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建议在复习时梳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对重要时期、重点人物的核心思想有大致的了解。
【信息对接】 下列各项是对孔子“为政以德”内涵的具体解读,请将前面“语篇摘译”中与各项 有关联的原文序号填在对应项后括号内。 A.“为政以德”要重教化,轻刑罚。( ) B.“为政以德”反对横征暴敛。( ) C.“为政以德”须富民。( ) D.“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做到为政需正己。( ) E.“为政以德”须做到取信于民。( ) 答案 A项,2、3;B项,4;C项,5、6;D项,7;E项,8、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 , 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 , 并加以评析。 (3 分)
A组 2013 年高考模拟题选粹
1.( 浙江温州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题目。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 而由人乎哉 ?”
子曰 : “礼云礼云 , 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 , 钟鼓云乎哉 ?”
子曰 : “人而不仁 , 如礼何 ?人而不仁 , 如乐何 ?”
(1) 孔子为什么认为季氏用八佾舞是件不能容忍的事
?
(2) 以上章句中孔子强调了“礼”“乐”“仁”三者的关系 关系。
(1) 子贡和庄子对于“文”和“质”关系的认识有何差异
?
(2) 结合生活实际或成长经历 , 谈谈你赞同哪种“文质观”并简述理由。
2.( 湖州高三二模检测 ) 阅读下面文字 , 完成第 (1)~(2) 题。 ①曾子曰 : “君子以文会友 , 以友辅仁。” ( 《论语·颜渊》 ) ②子曰 :“ 君子不重则不威 ; 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 过则勿惮改。 ”(《 论语·学
孔子曰 : “以吾从大夫之后 , 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 ” 之三子告 , 不可。孔子曰 : “以吾从大夫之后 , 不敢不告也。” ( 《论语·宪问》 ) 子曰 : “不在其位 , 不谋其政。” 曾子曰 : “君子思不出其位。” ( 《论语·宪问》 )
(1) 解释曾子这句话的意思 , 并指出和第一则文字中孔子行为的共同点。
人, 乐取于人以为善。”
( 《孟子·公孙丑上》 )
(1)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要想事业有成 , 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 就必须勤奋学习 , 多闻多见 , 掌握丰富的知识。
B. 儒家认为 , 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 , 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 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
“礼后乎 ?”子曰 : “起予者商也 ! 始可与言《诗》已矣。” (1) 孔子的《论语》中的“礼”是指什么 ?请简要解释。
(2)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 , 谈一谈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的关系。
4.( 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三联考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题目。 子曰 : “知者乐水 , 仁者乐山。知者动 , 仁者静。知者乐 , 仁者寿。”
(2) 你同意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吗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和孔子的有关思想说说相关理由。
7.( 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一次联考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 , 完成题目。 子曰 : “不愤不启 ,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则不复也。” ( 《论语》 ) 故君子之教喻也 , 道而弗牵 , 强而弗抑 ,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 , 强而弗抑则易 , 开而弗
(1) 从上面两段文字中 , 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 分) 孔 子:
。 韩非 子:
。 (2) 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 分 )
4.(2010 浙江 ,24,4 分 )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 意思相仿的一句话 , 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棘子成曰 : “君子质而已矣 , 何以文为 ?”子贡曰 : “惜乎 , 夫子之说君子也 ! 驷不及舌。 文
犹质也 , 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 《论语·颜渊》 ) “文灭质 , 博溺心 ①, 然后民始惑乱 , 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 《庄子·缮性》 )
注 : ①溺心 , 指掩盖了天然的心性或纯朴的本质。
C.孟子引用子路、 禹、舜的事迹 , 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 , 发现别人的优点。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 , 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 , 而且为求同存异 , 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2) 结合上面选段 , 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 (3 分)
6.(2009 浙江 ,24,4 分 )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 , 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 : “不愤不启 ,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则不复也。” 子曰 :“予欲无言。 ”子贡曰 : “子如不言 , 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
,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之间的
9.( 嘉兴海宁高三测试 )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 , 完成题目。
棘子成曰 : “ 驷不及舌。 文
犹质也 , 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 《论语·颜渊》 )
礼为情貌者也 , 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 , 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 , 其情
而》 )
③孔子曰 : “丘死之后 , 商也日益 , 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 ( 《说苑·杂言篇》 ) (1) 根据上述文字 , 简述儒家主张的交友原则和目的。
, 赐也好说不如己者。”
(2) 孔子对“商”“赐”的断言及依据是什么 ?从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
3.( 浙江五校联盟高三联考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题目。 子曰 : “礼云礼云 , 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 , 钟鼓云乎哉 ?” 子曰 : “人而不仁 , 如礼何 ?人而不仁 , 如乐何 ?” 子夏问曰 : “‘巧笑倩兮 , 美目盼兮 , 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 : “绘事后素。”曰 :
子曰 : “贫而无怨难 , 富而无骄易。” ( 《论语·宪问》 ) 箪食瓢饮 , 不改其乐 ; 子路衣敝缊袍 , 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 ; 皆所谓不耻
者。 ( 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 (1) 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2 分 ) (2) 根据上面的材料 , 简析孔子的观点。 (3 分 )
2.(2013 福建 ,9,6 分)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 ①子曰 : “躬自厚 ① 而薄责于人 , 则远怨矣。”
10.( 浙江嘉兴高三二模测试 )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 , 完成题目。
有子曰 : “礼之用 , 和为贵。先王之道 , 斯为美 , 小大由之。”
喜怒哀乐之未发 , 谓之中 ; 发而皆中节 , 谓之和。中也者 , 天下之大本也 , 和也者 , 天下之达
道也。致中和 , 天地位焉 , 万物育焉。
(1) 这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
(2) 孔子“不在其位 , 不谋其政”的思想与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否矛盾
?
6.( 宁波高三第二次模拟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题目。 ( 材料一 ) 子曰 : “道之以政 , 齐之以刑 , 民免而无耻 ; 道之以德 , 齐之以礼 , 有耻且格。” ( 《论 语·为政》 ) ( 材料二 ) 子曰 : “君子怀德 , 小人怀土 ; 君子怀刑 , 小人怀惠。” ( 《论语·里仁》 ) ( 材料三 ) 台湾学者萧民元先生对材料二有过质疑 , 他认为“刑”是一个音误字 ( 声音相近 , 写 的人写时误听而错写 ), 正确的应该是“君子怀德 , 小人怀土 ; 君子怀信 , 小人怀惠。” (1) 请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
达则思。和易以思 , 可谓善喻矣。 ( 《礼记·学记》 ) (1) 简要概括孔子和《礼记》的“教学观”的共同点。
(2) 孔子与《礼记》表述的“教学观”有所不同 , 请作简要评析。
8.( 临海白云高级中学高三测试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题目。
孔子谓季氏 : “八佾舞于庭 , 是可忍也 , 孰不可忍也 ?”
3.[2011 浙江 , 三 ( 三),5 分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 , 完成问题。 子曰 : “道之以政 , 齐之以刑 , 民免而无耻 ; 道之以德 , 齐之以礼 , 有耻且格。” ( 《论语》 ) 夫圣人之治国 , 不恃人之为吾善 ①也 , 而用 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 , 境内不什数
③; 用人不得为非 , 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 , 故不务德而务法。 ( 《韩非子》 ) 注 : ①为吾善 : 自我完善。②用 : 使。③不什数 : 不能用十来计算 , 即不到十个。
B 组 2009— 2012 年高考题
1.(2012 浙江 ,23~24,5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问题。
《论语·乡党》 : “厩焚。子退朝 , 曰 : ‘伤人乎 ?’不问马。”
这段文字 , 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
“厩焚。子退朝 , 曰 : ‘伤人乎 ?’‘不。’问马。”
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 人小之德草 , 草上之风 , 必偃。” (1) 在本章中 , 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 , 说明了什么道理 ?( 请用自己的话说 )
(2)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 ?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12.( 杭州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题目。 子曰 : “唯仁者能好人 , 能恶人。” 子曰 : “君子之于天下也 , 无适也 , 无莫也 , 义之与比。” 子曰 : “乡原 , 德之贼也。” 有子曰 : “礼之用 , 和为贵。 先王之道 , 斯为美 ,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 知和而和 , 不以礼节
恶也 ; 须饰而论质者 , 其质衰也。 何以论之 ?和氏之璧 , 不饰以五采 ; 隋侯之珠 , 不饰以银黄。 其
质至美 , 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 , 其质不美。 ( 《韩非子·解老》 )
(1) 子贡在反驳棘子成时说“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 意在强调
的重要性。
(2) 根据这两段文字 , 分别说出棘子成、韩非子的文质观 , 并作简要评价。
(1) 说明“知者乐水 , 仁者乐山”的基本含义。
(2) 结合现代生活 , 举例说明怎样才能既做到“知者动” , 又做到“仁者静”。
5.( 温州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题目。 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 , 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 , 请讨之。 ”公曰 :“告夫三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