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气候观测实习报告概述

合集下载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一、引言本文为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旨在通过对实地实习和观测数据的分析,总结和探讨小气候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对气象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实习地点和时间本次小气候实习地点为某城市市区的一处居民小区,实习时间为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

三、小气候观测设备及方法为了收集小气候数据,我们选择了以下观测设备和方法:1. 温度计:使用精确的数字温度计,在不同高度和位置处采集空气温度数据;2. 湿度计:通过湿度计获取空气湿度数据;3. 风力风向仪:用于观测风向和风速的变化;4. 光照强度仪:用于测量太阳辐射的强度。

四、小气候特征分析根据实地观测数据,我们得出以下小气候特征分析:1. 温度变化:在观测期间,小区内不同位置的温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常,南向和西向的位置温度较高,而北向和东向的位置温度较低。

2. 湿度变化:湿度随时间的变化相对较小,但在降雨前后会有明显的波动。

在降雨后,湿度呈上升趋势,而降雨前则呈下降趋势。

3. 风向风速:风向常年以东北风和东南风为主导风向,风速一般在2-4级之间。

但在天气系统影响下,风向和风速会有较明显的变化。

4. 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受日照时间和云量影响较大,一般在晴天和少云的情况下较强。

五、小气候变化规律分析基于观测数据和对比分析,我们总结了以下小气候的变化规律:1. 温度变化规律:小区内不同位置的温度受到地形和建筑物的影响,而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

另外,季节变化也对温度有一定影响,夏季较热,冬季较冷。

2. 湿度变化规律:湿度的变化受到降雨和蒸发等因素的影响。

降雨会使湿度增加,而蒸发会使湿度降低。

同时,天气系统的移动和季节的变换也会对湿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3. 风向风速规律:小区的主导风向受到地理位置和气象系统的影响。

季节变化和天气系统的移动也会导致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4. 光照强度规律:日照时间和云量是影响光照强度的主要因素,夏季日照时间较长且云量较少,因此光照强度相对较强。

校园小气候观测实验报告

校园小气候观测实验报告

校园小气候观测实验报告校园小气候观测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观测校园内的小气候变化,了解气象学中的相关概念和知识,同时掌握基本的气象观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小气候是指在局部地区内,由于地形、建筑物、植被等因素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气候。

校园内各个角落都存在着不同的小气候现象,如阳光照射时间、温度变化、风速大小等。

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观测和分析,了解小气候变化规律。

三、实验步骤1.选择观测点:在校园内选择几个不同位置作为观测点,如室外操场、教学楼前广场等。

2.记录数据:在每个观测点设置相应的仪器和设备,如温度计、湿度计、风速仪等,并按照规定时间进行数据记录。

3.分析数据:将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各个观测点之间的差异和规律。

四、实验结果经过数天的观测和记录,我们得到了以下数据:1.观测点1(室外操场):平均温度为26℃,平均湿度为65%,平均风速为3m/s。

2.观测点2(教学楼前广场):平均温度为24℃,平均湿度为70%,平均风速为2m/s。

3.观测点3(图书馆门口):平均温度为22℃,平均湿度为75%,平均风速为1m/s。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观测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室外操场较为开阔,阳光充足,温度较高;而图书馆门口则相对狭窄,建筑物遮挡较多,温度较低。

同时,在不同时间段内也会出现不同的小气候变化。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校园内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小气候现象,如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变化。

2.小气候变化与地形、建筑物和植被等因素密切相关。

3.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气象观测方法对于研究小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六、实验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小气候的存在和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气象学中的相关知识和观测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更加关注小气候变化,并积极采取措施,为校园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系统的科学,通过对气候、天气、大气物理、大气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提供对天气变化和气候趋势的预测。

在我进行的小气候实习中,我对气象学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实习目的与立意本次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对一个特定地点的小气候进行观测和分析,掌握小气候的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

小气候是指在一个相对较小范围内,由地形、植被、土壤等因素所引起的气象要素的短期变化。

通过实地观测和数据分析,可以进一步掌握气象学的理论知识,并了解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实习过程1. 实地观测在实习开始前,我们选择了一个研究对象,这是一处位于城市郊区的公园,该公园具备丰富的植被和地形条件,适合研究小气候变化。

我们设立了多个观测点,包括阳光照射、湿度、风速、温度等气象要素的观测仪器。

2.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观测过程中,我们定时记录了各个观测点的数据,并将其整理成表格和图表进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和趋势观察,我们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

例如,公园中的树木遮荫影响了阳光的照射,使得某些区域的温度较低;湖泊的存在增加了空气湿度,形成了一定的湿润气候。

三、实习成果与体会通过这次小气候实习,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进行气象观测和数据记录,对各类气象仪器的使用也更加熟练。

其次,我深刻认识到地形和植被的重要性,它们对于小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起着关键作用。

最后,通过对实地观测数据的分析,我理解了气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作为一名气象学实习生,我深刻意识到气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只有通过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气候现象的本质。

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在气象学领域的专业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社会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测和服务。

总结起来,这次气象学小气候实习给予了我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深入的理论学习。

通过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我深入掌握了小气候的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加深了对气象学科学的认识。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一、引言在气象学实习课程中,我参与了一项关于小气候研究的实习项目。

通过观测与记录,我深入了解了小气候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在实习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以及收集到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

二、实习地点选择及观测装备我选择了本市的一片城市公园作为观测地点。

该公园位于市中心,周围环境相对开阔,没有高楼大厦的遮挡,并且植被丰富,是理想的小气候研究区域。

为了进行观测,我准备了以下装备:1. 温度计:用于测量空气温度。

2. 湿度计:用于测量空气湿度。

3. 风速仪:用于测量风速和风向。

4. 雨量计:用于测量降雨量。

5. 日晷:用于记录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

三、实习过程与数据记录1. 温度观测与数据记录在实习期间,我每天早上、中午和下午各进行了三次温度观测,并将观测结果记录在实习笔记本中。

通过对一周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我发现该公园的平均气温略低于市区其他地方,这可能是由于绿地覆盖率高和建筑物的阻隔作用导致的。

2. 湿度观测与数据记录同样地,我每天进行了三次湿度观测,并将数据记录下来。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发现该公园相对湿度普遍较高,这可能与植被的蒸腾作用有关。

3. 风速观测与数据记录我在观测期间使用风速仪测量了每天的风速和风向,并将数据记录下来。

分析数据后发现,该公园的风速较市区其他地方较小,这可能由于建筑物的阻挡和植被的缓冲作用。

4. 降雨观测与数据记录在有雨天气时,我使用雨量计测量了降雨量,并将数据记录下来。

通过对降雨数据的统计,我发现该公园的降雨量与周边地区相比较为平均,这可能与城市公园的地理位置和植被覆盖有关。

5. 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观测与数据记录我利用日晷每天记录了太阳在不同时间的高度角和方位角。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得出了日照时间的变化规律,这对于了解该公园的日照条件以及植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四、小气候特征分析与讨论通过对实习期间收集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与讨论,我总结出以下小气候特征:1. 温度方面:该公园的平均气温较市区其他地方略低,可能由于植被的遮挡和绿地的影响导致。

小气候的测定实训报告

小气候的测定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并掌握小气候的测定方法,了解小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对气候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XX大学气象观测场四、实训内容1. 小气候的定义及特征2. 小气候的测定方法3. 小气候观测仪器的使用与维护4. 小气候数据采集与分析5. 小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五、实训过程1. 小气候的定义及特征小气候是指地球表面局部地区气候的总称,其特征受地形、植被、土壤、水体等多种因素影响,与周围大气候相比,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和时段性。

2. 小气候的测定方法(1)气象观测法:通过观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等气象要素,分析小气候特征。

(2)遥感监测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小气候信息,分析小气候时空变化。

(3)模型模拟法:根据小气候形成机理,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小气候时空变化。

3. 小气候观测仪器的使用与维护本次实训主要使用以下仪器:(1)温度计:用于测量气温。

(2)湿度计:用于测量相对湿度。

(3)风速计:用于测量风速。

(4)雨量计:用于测量降水量。

仪器使用与维护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定期检查仪器性能,确保仪器正常运行。

(3)保持仪器清洁,防止灰尘、水汽等污染。

4. 小气候数据采集与分析本次实训共采集了连续一周的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等数据。

通过数据整理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气温:观测期间,气温波动较大,日较差明显。

(2)湿度:相对湿度变化较大,夜间湿度较高。

(3)风速:风速变化较小,但夜间风速较大。

(4)降水量:降水量较少,分布不均。

5. 小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气候的变化会影响植被生长、土壤水分等生态环境要素,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

(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小气候的变化会影响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人类活动。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一、引言在气象学的学习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大气的宏观变化,如气候带、季风等。

但是,在更小的尺度上,也存在着各种微小的气候环境,即小气候。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小气候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我们进行了一次小气候实习。

二、实习目的通过对小气候实习的观测和分析,我们的目的是探究小气候形成的机制,了解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问题。

同时,实习也旨在让我们熟悉气象观测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三、实习地点和时间本次实习我们选择了某市的一个公园作为观测地点,实习时间为2021年5月1日至5月7日。

四、实习过程及结果分析1. 观测设备的设置为了准确地测量和记录小气候信息,我们设置了多个观测设备。

包括气温计、湿度计、风速风向仪等常用仪器以及多个感温器、湿度传感器等微气象观测设备。

2. 观测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在实习期间,我们每小时记录一次各项气象数据,并及时整理进电脑中进行存储和分析。

通过观测数据的比对和统计,我们获得了关于温度、湿度、风向等多个方面的数据。

3. 小气候特征的分析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该公园的不同位置存在明显的小气候差异。

例如,公园内的人工湖周围气温较低,湿度较高,而公园中央的开阔地带则较为炎热。

这些差异很可能是由于人工湖的水体蒸发和湿度调节以及植被的影响所引起的。

4. 小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气候不仅对人的生活带来影响,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态环境。

在该公园的观测中,我们发现风向的变化影响了植被的分布,也可能对花粉的传播产生影响。

此外,小气候中的高温和干燥可能会导致植物水分蒸发过快,对植被生长产生一定的制约。

5. 实习中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例如,天气的突变可能导致数据的不准确,但我们通过及时更新仪器校准和数据修正的方法尽量保证观测的准确性。

此外,设备的设置和数据的记录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我们通过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探索逐渐掌握了相关技能。

六、实习心得通过这次小气候实习,我们不仅对小气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学到了很多关于气象观测和数据处理的知识和技巧。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在气象学课程中,了解气象变化的原因和规律非常重要。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气象学的知识,我参加了一次小气候实习。

在这次实习中,我通过观察和记录气象因素,研究了小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在实习中的观察结果和分析。

一、实习地点与时间本次实习地点为某城市公园,实习时间为9月1日至9月7日。

该地为城市中的绿地,有浓密的树林和多个花坛,也有一些开放空地。

二、观察要点1. 温度变化2. 相对湿度变化3. 风向和风速变化4. 降水变化三、温度变化观察在实习期间,我每天上午10点、下午2点和晚上6点分别进行了温度观测。

观测结果显示,尽管这些时间段内的温度变化不大,但上午10点和下午2点之间的温差最小,晚上6点的温度相对较低。

通过观察发现,树荫下的温度较开放空地的温度低,这表明树木能提供遮阳作用。

四、相对湿度变化观察在实习期间,我同样在上午10点、下午2点和晚上6点进行了相对湿度观测。

观测结果显示,相对湿度在不同时间段内有所波动,但整体趋势是上午10点相对湿度最高,下午2点相对湿度相对较低。

这可能与水分蒸发和植被的作用有关。

五、风向和风速变化观察为了观测风向和风速的变化,我在公园不同的位置设置了风向标并使用了风速仪。

观测结果显示,风向在不同时间段内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说,风向以东南风最为常见。

风速较大的时段多集中在下午2点至晚上6点之间,这可能与日间阳光辐射较强、空气温度升高导致较强对流气流的出现有关。

六、降水变化观察在实习期间,发生了一次降雨天气,我利用雨量计测量了降雨量。

观测结果显示,降雨量较小且持续时间较短,这可能是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和城市建筑物的阻隔导致的。

七、小气候形成与变化原因分析通过对观测结果的分析,我认为小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例如,树荫下的温度较低是因为树木提供了遮阳作用,使得光线辐射减少。

相对湿度变化可能与水分蒸发和植被的作用有关。

不同时间段内风向和风速的变化可能与地表辐射不均匀、地形起伏以及季节变化等因素有关。

设施园艺学小气候观测实习报告

设施园艺学小气候观测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设施园艺学小气候观测一、实习目的与意义设施园艺学是一门研究园艺作物在人工环境中生长发育及其环境调控的学科。

小气候观测作为设施园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和掌握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为优化生产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小气候特征观测,深入了解小气候观测的原理、观测仪器和安装方法,掌握辐射、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风等气象要素垂直梯度观测,从而为设施园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学习了小气候观测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了解了各种气象要素的观测方法和仪器使用。

同时,我们还参观了实习基地的设施园艺大棚和温室,了解了实际生产中的小气候观测设备及其应用。

2. 实习过程实习过程中,我们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观测不同气象要素。

我们严格按照实习指导书的要求,操作仪器设备,记录观测数据。

(1)辐射观测:采用辐射计测量不同高度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我们记录了不同时间段的辐射强度,并计算了日辐射总量。

(2)空气温度和湿度观测:使用温度计和湿度计测量不同高度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我们分别在早晨、中午和傍晚三个时间段进行观测,并记录了平均值。

(3)土壤温度观测:采用土壤温度计测量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

我们分别在上午、下午和晚上进行观测,并记录了平均值。

(4)风速和风向观测:使用风速计和风向计测量不同高度的风速和风向。

我们记录了每小时的风速和风向,并绘制了风速风向玫瑰图。

(5)二氧化碳浓度观测:采用二氧化碳分析仪测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我们分别在早晨、中午和傍晚进行观测,并记录了平均值。

三、实习结果与分析通过对实习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辐射:实习期间,日辐射总量呈波动状,早晨和傍晚辐射强度较低,中午辐射强度较高。

这说明太阳辐射在一天之内变化较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设施内的光照强度。

2. 空气温度和湿度:空气温度和湿度在一天之内也有较大波动,早晨温度较低,湿度较高,中午温度较高,湿度较低。

校园小气候观测实验报告

校园小气候观测实验报告

校园小气候观测实验报告1. 引言1.1 研究背景校园小气候是指校园内各地区在气温、湿度、风速等方面的微观气候条件差异。

了解和观测校园小气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校园内气候变化,并对校园环境管理和人员活动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测校园内不同区域的气温、湿度和风速等指标,分析校园小气候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为校园环境的改善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实验方法2.1 实验设备•温湿度计•风速仪•笔记本电脑2.2 实验步骤1.选择校园内不同的区域作为实验点,其中包括草坪、树林、操场和建筑物周边等。

2.在每个实验点设置一个观测站,使用温湿度计测量每个观测站的温度和湿度。

3.使用风速仪测量每个观测站的风速。

4.将实验数据记录在笔记本电脑上。

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温度差异根据观测数据,不同区域的气温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树林和草坪的气温相对较低,操场的气温较高,建筑物周边的气温较为稳定。

这可能是由于树林和草坪的植被覆盖导致的,植被能够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降低气温。

而建筑物周边的气温相对较为稳定,可能是由于建筑物对风的阻挡作用。

3.2 湿度差异观测数据显示,不同区域的湿度也存在差异。

树林和草坪的湿度相对较高,操场的湿度较低,建筑物周边的湿度也较为稳定。

这可能是由于树林和草坪的蒸发作用导致的,植被蒸发的水汽增加了周围空气的湿度。

而操场的湿度较低,可能是因为阳光直射导致水分蒸发快速。

3.3 风速差异观测数据显示,不同区域的风速也存在差异。

树林和建筑物周边的风速较低,操场的风速较高。

树林和建筑物能够起到一定的阻挡风的作用,减少了风的流通,而操场上没有阻挡,风能够较为自由地吹动。

4. 结论与建议4.1 结论校园小气候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区域的气温、湿度和风速均有差异。

树林和草坪相对较凉爽,湿度较高;操场相对较热,湿度较低;建筑物周围气温和湿度较为稳定。

4.2 建议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在气温较高的操场增加遮阳设施,以提供更好的休息环境。

气象学实习报告 小气候综合实习报告

气象学实习报告 小气候综合实习报告

气象学实习报告小气候综合实习报告
气象学实习报告。

实习日期,2022年6月1日-2022年6月30日。

实习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观测站。

实习内容:
在中国气象局气象观测站的一个月实习中,我有幸参与了多项
实地观测工作,深入了解了气象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

在实习
期间,我主要参与了小气候综合观测和分析工作。

首先,我学习了气象观测站的基本设备和观测方法,包括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等指标的测量。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这些
设备的使用方法,并学会了如何准确地记录观测数据。

在观测过程中,我还学习了如何分析气象数据,了解了不同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小气候的影响。

其次,我参与了小气候综合观测工作。

通过对不同地点的气象
要素进行观测和比较分析,我深入了解了小气候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我还学习了如何利用气象数据预测小气候变化趋势,为城市规划和
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
通过一个月的实习,我对气象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会了
如何进行气象观测和数据分析。

这次实习不仅增加了我的实践经验,也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

我相信这段宝贵的实习经历将对我的未来
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感谢中国气象局气象观测站的工作人
员们在实习期间对我的指导和帮助,让我收获颇丰。

短期气候实习报告三

短期气候实习报告三

短期气候实习报告(三)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我国政府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提高自身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知识水平,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气候变化实习项目。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气候变化相关的数据处理、模型分析、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二、实习内容及过程1. 数据处理与分析实习的第一周,我主要负责收集和整理气候变化相关的数据。

通过访问国内外气象、气候数据网站,我收集了大量的气温、降水、风向等数据。

接着,我学会了如何使用Excel、Python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初步了解了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特点。

2. 气候模型研究在实习的第二周,我参与了气候模型的研究。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气候系统的基本原理,了解了气候模型的工作原理。

通过实际操作,我学会了如何运行和调试气候模型,并对其输出结果进行分析。

这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气候变化的内在规律。

3. 政策研究与建议实习的第三周,我转向政策研究。

我查阅了大量关于气候变化的政策文件,分析了我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现状。

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碳排放控制、推广可再生能源、加强气候适应性建设等。

这些建议得到了导师的肯定。

4. 实习总结与报告在实习的最后一周,我完成了实习总结和报告的撰写。

在报告中,我详细介绍了实习期间的工作内容、所取得的成果和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在气候变化领域的专业知识,还增强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1. 知识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数据处理、模型分析、政策研究等方面的技能。

2. 实践能力提高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协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短期气候实习报告五

短期气候实习报告五

一、实习目的与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对气候变化的观测、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自身对气候学的认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短期气候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观测和数据分析,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掌握气候观测的基本技能,并学会运用气候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9月1日至2023年9月15日实习地点:XX省气象局气候观测站三、实习内容与过程(一)气象观测与记录实习的第一周,我们主要进行了气象观测与记录的实践。

在气象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如何正确使用气象观测仪器,包括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风速计、雨量计等。

通过对这些仪器的操作,我们掌握了如何获取准确的气象数据。

1. 温度观测:每天早、中、晚三次,分别对地面温度、气温进行观测,并记录数据。

2. 湿度观测:使用湿度计测量空气湿度,并记录数值。

3. 气压观测: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力,并记录数值。

4. 风速观测:使用风速计测量风速,并记录数值。

5. 雨量观测:使用雨量计测量降水量,并记录数值。

在观测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排除仪器故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二)气候数据分析实习的第二周,我们开始对观测到的气候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在气象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气象数据分析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解读。

1. 数据处理:将观测数据输入气象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初步处理,如数据清洗、插补等。

2.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气候数据进行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揭示气候变化的规律。

3. 气候特征分析:分析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了解气候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实习总结与心得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气候观测与分析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1. 气象观测的重要性:气象观测是气候研究的基础,准确的观测数据对于揭示气候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实习日期:XXXX年XX月XX日实习地点:XXXX气象观测站一、实习目的与背景本次实习旨在深入了解气象学中的小气候现象,通过实地观测和数据分析,掌握小气候的形成机制、特征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实习,提高对小气候的认识,为今后的气象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与方法1. 实习内容:(1)气象观测站的参观与讲解:了解气象观测站的设施与工作流程,熟悉基本的气象观测仪器和操作技巧。

(2)小气候观测:选择适当的观测点位,对小气候现象进行实地观测,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等参数的测量。

(3)数据记录与整理:将观测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和归纳,为后续分析提供便利。

(4)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写:通过图表等形式,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心得和结果。

2. 实习方法:(1)实地考察:亲自到实地进行观测和测量,获取真实的数据和材料。

(2)综合分析: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结合相关气象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三、实习结果与讨论1. 温度与湿度变化规律通过实地观测,发现小气候对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较为明显。

在城市中心区域,由于大量的建筑物和人口集中,空气温度相对较高,湿度较低。

而在郊区的绿化带或水域附近,空气温度相对较低,湿度较高。

2. 风向与风速特点实地观测表明,小气候对风向和风速也有一定影响。

在城市中心区域,由于建筑物的阻挡作用,风速较低,且存在明显的风向变化。

而在开阔的郊区地区,风速较大,风向相对稳定。

3. 小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小气候现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物和人口密度增加,导致城市中心区域的小气候现象更加突出。

针对小气候的研究可以为城市规划、环境改善等提供科学依据。

四、实习心得与体会通过这次小气候实习,我深切认识到小气候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和影响。

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小气候现象,才能更好地适应和规划城市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在实习中,我学会了正确使用气象观测仪器和操作技巧,掌握了数据记录和整理的方法,提高了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的能力。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一、引言在气象学小气候实习中,我有幸参观了我所在城市的气象观测站,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

本实习报告将详细介绍我所进行的实习内容和所得到的结果。

二、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观测和数据采集,了解我所在城市的小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气象学理论进行实际应用。

通过实习,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小气候的形成机制,以及小气候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实习过程1. 气象观测站参观在实习的第一天,我参观了我所在城市的气象观测站。

观测站内设有多种仪器设备,包括气温、湿度、风速、气压等测量仪器。

同时,观测站还有一个高空气象观测塔,用于观测大气层的垂直分布情况。

2. 数据采集在实习期间,我根据导师的指导,利用观测站的仪器设备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据采集工作。

我记录了每日的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并定期上报给观测站。

此外,我还利用气象雷达设备进行了降水量的监测,并将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3. 小气候调查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所在城市的小气候特征,我还进行了一次小气候调查。

我选择了我所在城市的两个不同地点,分别是市中心和郊区。

利用手持式气象观测仪,我对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进行了实时监测。

四、实习结果和分析1. 气象要素观测结果通过对实习期间采集到的气象要素数据进行分析,我发现我所在城市的气温和湿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

市中心由于人口密集和高楼大厦的集中,导致了热岛效应的形成,使得市中心的气温相对较高,湿度相对较低。

而郊区由于植被覆盖较多,绿化率较高,导致了郊区的气温相对较低,湿度相对较高。

2. 小气候特征分析进一步分析实习期间所获得的数据,我发现我所在城市的小气候特征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地形因素:我所在城市为山地城市,地形起伏较大。

山谷地带气温相对较低,湿度相对较高,而山顶地带气温相对较高,湿度相对较低。

(2)植被覆盖:城市中心由于建筑物密集,植被覆盖较少,导致局部热岛效应的形成。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概述:本次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旨在对一定范围内的小气候现象进行观测和研究,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实习的过程,我对气象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将其应用于实际观测和分析中。

一、实习地点和背景在实习开始之前,我选择了一个位于城市郊区的旷野作为观测点,该地处于城市与农田之间,环境相对较为开阔。

通过这一选择,我希望能够观测到城市化对周边小气候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二、气象要素观测为了对小气候现象进行研究,我设置了多个观测点,每个观测点都配备了相应的气象观测仪器,以记录关键的气象要素。

在观测过程中,我每小时进行一次观测,并将数据准确记录下来。

1. 温度观测温度是小气候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

我在各个观测点设置了温度计,每小时记录一次温度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我发现城市区域的温度要明显高于农田地区,这可能是由于城市的建筑物和道路带来的热岛效应。

2. 湿度观测湿度是另一个重要的气象要素,它与气温相互作用,对小气候形成具有一定影响。

我使用湿度计进行观测,并将数据与温度数据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城市地区的湿度要相对较低,这与城市中较多的水泥路面和建筑物有关。

3. 风速观测风速是影响小气候的另一个重要要素。

我在每个观测点都设置了风速计,并每小时记录一次风速数据。

通过观测与记录,我发现城市区域的风速较农村地区要更高,这可能是由于城市建筑物的阻挡作用减弱了风的影响。

三、小气候现象分析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我发现城市与农田地区的小气候现象存在一定差异。

下面是我对这些差异的分析和解读:1. 温度差异城市中的建筑和道路会吸收光线并产生热量,这导致了城市地区的温度较高。

而农田地区则相对较为开阔,没有这样的热岛效应,温度相对较低。

2. 湿度差异城市中的水泥路面和建筑物会抑制湿度的蒸发,导致城市地区的湿度相对较低。

而农田地区没有这样的阻碍,湿度相对较高。

3. 风速差异城市建筑物的高度和密集度会减弱风的影响,导致城市区域的风速相对较低。

小气候实习报告

小气候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小气候的变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小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以及探究如何应对小气候的变化,我选择了气象局作为实习单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1)了解小气候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2)学习气象观测、分析和预测的基本方法;3)探究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措施;4)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二、实习内容及收获1. 实习内容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气象观测:学习了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如气温、降水、风速、湿度等气象要素的观测和记录。

(2)数据分析:学习了气象数据的整理、分析和展示方法,熟悉了气象数据分析的基本软件。

(3)气象预报:学习了气象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参与了一次短期天气预报的编制。

(4)气象灾害防范:了解了气象灾害的种类、特点及防范措施,参与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

2. 实习收获(1)了解了小气候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认识到小气候的变化不仅与自然因素有关,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2)掌握了气象观测、分析和预报的基本方法,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

(3)学会了如何根据气象信息进行灾害防范,提高了自己的应急能力。

(4)深刻体会到气象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小气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气象工作在防范和应对小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实习过程中我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我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然而,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继续努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应对小气候变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建议和反馈(1)希望气象局能加强对实习生的培训,提高实习效果;(2)建议增加实习生的实践机会,如参与实际气象观测、预报等工作;(3)希望气象局能为实习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如专业书籍、讲座等;(4)反馈:实习期间,气象局的工作人员都非常热情,耐心地指导我,让我受益匪浅。

气象学小气候实训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地观测和数据分析,使学生了解小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小气候观测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对气象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为今后从事气象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训时间与地点实训时间:2021年9月15日至9月19日实训地点:某气象观测站三、实训内容1. 小气候基本概念及特点小气候是指一定范围内,由于地形、植被、土壤、水体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局部气候现象。

与小气候相比,大气候具有更大的空间范围和更长的持续时间。

小气候具有以下特点:(1)地域性:小气候受地形、植被、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2)局部性:小气候范围较小,对局部地区气候特征影响较大。

(3)多变性:小气候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变化性。

2. 小气候影响因素(1)地形因素:山脉、平原、高原等地形对太阳辐射、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产生较大影响。

(2)植被因素:植被对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等气象要素产生调节作用。

(3)土壤因素:土壤的导热性、含水量等对气候产生一定影响。

(4)水体因素:水体对气温、湿度、风向等气象要素产生调节作用。

3. 小气候观测方法(1)地面气象观测:通过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对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等气象要素进行观测。

(2)遥感观测: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表温度、湿度、植被覆盖度等气象要素进行观测。

(3)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小气候进行预测和分析。

四、实训过程1. 实地观测在实训期间,我们小组对某气象观测站进行了实地观测。

观测内容包括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等气象要素。

在观测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观测规范进行操作,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2. 数据分析观测结束后,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通过对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揭示小气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 实验报告撰写根据实训过程和数据分析结果,我们撰写了实验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小气候基本概念及特点、小气候影响因素、观测方法、数据分析及结论等。

小气候实习报告

小气候实习报告

一、前言1.小气候的概念小气候是指在具有相同的大气候背景下,局部地区,由于由于地形地势、下垫面构造和特性的不同,造成热量和水分收支差异,形成了近地气层和土壤上层局部地区与大气候不同的特殊气候。

2.小气候的特点小气候与大气候不同,其特征可用“范围小、差别大、很稳定”来概括。

1)范围小范围小是指小气候现象的垂直和水平尺度都很小;愈接近下垫面,小气候特征愈显著,愈远离下垫面,小气候效应就逐渐减弱,到某一高度以上,小气候效应就完全消失。

2)差别大差别大是指气象要素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差异都很大,如在沙漠地区贴地气层2mm内,温差可达十几摄氏度或更大。

3)很稳定很稳定是指各种小气候现象的差异比较稳定,几乎天天如此。

3.小气候的类型不同的下垫面上形成不同小气候,农田中有农田小气候,城市里有城市小气候,森林中有森林小气候等。

由于下垫面特性和构造多种多样,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小气候,如地形小气候、森林小气候、防护林小气候、城市小气候、农田小气候等。

4.研究目的1)小气候是生物活动最重要的环境,它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也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和消长。

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的小气候资源,必须研究各地的小气候条件。

2)通过对单点太阳辐射、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气压、风等气象要素的观测分析,了解这些气象要素的日变化规律;3)通过与对比点间的这些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了解不同下垫面的小气候特征,4)掌握小气候的研究方法。

二、材料与方法1.测点概况1)测点名称:北京林业大学气象站水泥地处2)本组编号:北京林业大学气象学实习梁希12-2第一小组3)地理位置:北京市海淀区北京林业大学气象站(40°N,116°19′E)4)海拔高度:54m5)地形及附近水体:平地,附近无水源6)植被状况:东面有一棵高大的杨树;南面为裸地,其上有茂盛的植被,主要有海尔拳头、堇菜、臭草、灰菜、朱毛草和大油芒;北面的气象楼墙壁上攀援有五月地堇等植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气候观测实习报告资环13-2 史晨璐学号130224225一、实习目的、意义1、通过小气候特征观测,了解小气候观测的原理、观测仪器和安装方法。

2、掌握辐射、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风等气象要素垂直梯度观测方法3、学会整理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小气候要素形成的原因,揭示不同下垫面小气候特征,了解不同下垫面产生的小气候效应,以便进一步改善小气候环境。

二、实习内容:1 安装仪器:安装天空辐射表和直接辐射表,地面普通温度表,地面最高温度表,5cm、l0cm、15cm、20cm曲管地温表,安装三杯轻便风向风速表,在20cm与1.5m处安装阿斯曼通风干湿表。

2 收集数据:从早上8点起,每正点测一次数据。

辐射的观测持续到下午五点,其他数据的观测持续到晚上七点。

53` 给1.5m处的通风干湿表上水通风,上发条三圈。

(因为本组的湿球温度表上的纱布较大,需要更多时间通风才能测出更准确的数据)。

56` 给20cm处的通风干湿表上水通风,上发条三圈。

并观测云量,天气状况。

57` 先读一次地温表(0,5,10,15,20cm)的读数并记录下来(注:最低温度在早上8点记录,最高位温度在下午3点记录)。

58` 调整直接辐射表进光筒,对准太阳,使透过进光筒上方孔的光点正好落在小黑点上。

装上遮光板,使其遮挡住太阳直射光。

59` 通风(上发条1圈),观测20 cm干、湿球温度,连读3个读数;读1.5m干、湿球温度,连读3个读数;第二次观测20 cm干、湿球温度,连读3个读数。

60` 将万用电表与直接辐射表连接起来,连续读数三次。

再将万用电表与天空辐射表连接起来,连续读数三次。

翻转天空辐射表,使感应面朝下,进行地面反射辐射观测,连续读数三次。

1`松开轻便风速表罗盘套管,按下启动杆,读取风向及指示风速.3`第二次观测地温(0、5、10、15、20cm),利用空盒气压表读取气压和附属温度。

4`处理数据,订正、查算、填表。

注意事项:1、天空辐射表固定,地温仪器不要离观测架太近,以免踩到。

2、安装完仪器后,注意保护地温表;将仪器包装盒等系好、锁好,收拾整齐,以免检定证丢失。

万用表用完后关闭,辐射表盖好帽盖。

日落后将辐射仪器收回。

3、数据的订正与查算。

三、实习区域概况与方法:地点:林大气象站位于北纬40度,东经116.3度。

下地面状况:水泥地北侧紧挨北林气象站的实验楼,据测点不远处有几棵大树,南面有两层楼高的建筑物,观测点周围有低矮的平房,水泥地较为平整,。

四、结果与分析:分析:该图应该剔除12时左右时一个较低的值。

因为本组观测存在不准确和周围大树建筑物遮挡的情况,恰好影响了太阳直射阳光。

所以12时的数据应该被剔除。

剔除后可看出,太阳辐射先上升后下降,反射率也是随着时间先上升后下降。

当天有较为大的风力,天空的云量情况一直为0,由此看来影响辐射最重要的因素是太阳高度角。

太阳辐射的相关数据应当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加而增加,在13时左右达到最高值。

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就越强,到达近地面的直接辐射越强,散射辐射也就相应的增强。

所以相应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反射辐射越强,反射率也越强。

分析:该图为干裸地,湿裸地,水泥地的反射率对比,由该图可看出水泥地的反射率最高,其次为干裸地,最后为湿裸地。

这是由于水泥地地面光滑,且颜色接近白色,颜色浅且光滑的条件基本可以将光完全反射,反射强于其他两组。

而湿裸地在经过水的浇灌后地面颜色会比其他两组的深,较为接近黑色,反射的光少,吸收的光多,所以湿裸地的反射率最低。

干裸地居于两组之间。

分析:该图为0cm-20cm土温的日变化图。

地表面受太阳照射影响,温度随着太阳直接辐射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变化。

在13点时达到最高而不是12点,是因为土壤固体传热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大致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是一致的。

所以0cm的11时12时数据不准确要剔除。

地下5cm的温度变化主要是因为地表面向下传导热量,只不过土壤固体的热量传导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地下5cm的温度变化与地表面的温度变化情况有细微的差别,数据差别较大的原因则是向下传导期间散热较快,上层土壤疏松,容易散发大量的热。

而地下10cm,15cm,20cm的温度变化由于距地表面过远,所以受地表面的温度变化影响不是很大,只是由于土壤固体的热量传导,传导的热量大于大地向外界释放的长波辐射,所以10cm,15cm,20cm处的温度变化为逐渐缓慢的增加。

分析:该图表为本测点9,13,17,19时的土温随深度变化曲线。

地表面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所以在0cm处13时的温度最高,9时的温度最低,虽然19时的时候已经没有太阳辐射,但由于经过了一天的辐射吸收,所以19时的0cm处的温度比9点的高。

9点时因为大地经过了一晚上的向外释放长波辐射,释放了热量,较深的位置的变化特点是温度随着深度的减少逐渐降低。

地表面只吸收了一小段时间的太阳辐射,热量向下只传导到了地下很浅的部位,温度逐渐降低,所以9点时土温的变化特点是随着深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

13点时,土壤固体向下传导热量已经持续一上午,所以13点时土温的变化规律为土温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

17点时因为太阳辐射已经很少,所以0cm处的温度较低。

因为一下午都在降温,所以在较浅的位置温度变化特点为土温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较深的位置受的影响不大,所以较深的位置土温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而19点是已经完全没有太阳辐射,大地一直在向外释放长波辐射,向外释放热量,而没有吸收太阳辐射,所以19点时变化特点是土温随着深度的增加降低。

分析:该图为干裸地,湿裸地地面温度的变化曲线。

两组曲线变化特点都是先增加后减小,在13时达到最高。

湿裸地水较多,而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湿裸地的温度变化幅度较小,而且湿裸地的温度由于水分蒸发吸热而低于干裸地的温度。

由于吸收太阳辐射,热量增加,温度就升高,而热传导和土壤升温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地表面的温度在13时达到最高而非12时。

分析:该图为0.2m和1.5m处日温变化图。

由于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热,同时也受空气流通的温度影响。

所以气温主要与太阳辐射有关,所以气温的变化主要与太阳高度角有关。

曲线图的变化特点为先增高后降低。

由于大气的增温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13点14点左右温度达到最高值。

理论上0.2m离地面最近,所以0.2m 处的温度变化受地面影响更大。

而事实上当天的气温情况受空气温度影响很大,所以变化情况不完全符合理论,主要是受到空气流通和风力影响。

一些客观的因素影响的试验的结果。

分析:上边两幅图分别为0.2m和1.5m处实际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的变化曲线图。

由于风速,蒸发,湍流和对流等原因,所以相对湿度的变化较大,相对湿度与温度呈反比,温度越高,虽然蒸发加快,但饱和水汽压增大得更多,反而使相对湿度减小。

所以在13点时相对湿度的值较低,而在9,10点时达到最高.温度最高时,蒸发也最强,所以实际水汽压的变化规律与温度的日变化一致。

分析:该图为0.2m处干裸地,湿裸地和水泥地的气温变化图。

三组的变化特点差不多,都是先升高后降低。

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升温,太阳辐射越大,温度越高,因为距地面较近,所以受地面温度的影响较大。

分析:该图为1.5m处干裸地,湿裸地和水泥地的气温变化图。

三组的变化特点一致,气温先升高后降低。

但水泥地的变化幅度最大,是因为水泥地地面较光滑,且水泥地的地表面颜色较浅,所以大地吸收的辐射较少,所以大地释放出的长波辐射越少,所以在太阳辐射较弱的时候,水泥地吸收的长波辐射越少,所以1.5m处的气温越低。

变化幅度越大。

分析:该图为1.5m处干裸地,湿裸地和水泥地空气湿度变化曲线。

空气湿度与温度有关,气温增高,虽然蒸发加快,但饱和水汽压增大得更多,反而使相对湿度减小。

所以在高温时较低,因为湿裸地水分较多,且0.2m处距地面较低,地表面温度高水分蒸发多于其他两组,所以呈反常现象。

由于对流,湍流,风的影响,所以相对湿度的变化不规律。

分析:该图为1.5m处干裸地,湿裸地和水泥地相对湿度的变化曲线图。

相对湿度取决于气温,与温度呈反比,所以13点时三组的相对湿度都较低。

水泥地的相对湿度均低于其他两组,因为水泥地的实验位置风速较大,考虑蒸发等因素,所以水泥地相对湿度较低。

分析:该图为一天内风速的变化曲线图。

由于太阳辐射,下垫面的不同,导致受热不均匀气压变化,空气开始流动。

由于周围的建筑物,树等环境的原因,所以风速的变化不规律,但整体依旧呈现一个基本不变的趋势。

分析:该图为本站气压的变化曲线图,温度升高时,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大气对大地的压强减弱,所以本地气压减小。

所以本站气压的变化特点为先降低后增加。

下午的时候太阳虽然落山但余温仍然存在,气压仍是上升趋势。

此后太阳下山,气压有开始减弱的趋势。

五、整理总结:观测点周围小气候受各气象要素的综合影响,各气象要素日变化呈现一定规律。

太阳辐射主要受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的影响,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越大,太阳辐射越强,夏季晴天时一般在中午达到最大值。

太阳辐射决定了该区域所接收的热量,决定植被生长状况,影响气温、湿度等其他气象要素,对小气候有重要的作用。

土壤温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和地表植被的影响,太阳辐射强土壤温度高,地表植被覆盖率高土壤温度低。

土壤温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气温,而气温是小气候中一个重要的气象因素。

此外,土壤温度适宜有利于植被的生长,能够调节小气候。

气温主要受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和风的影响,太阳辐射强、下垫面粗糙、无风都能导致气温升高。

它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也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是小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度主要受气温、植被的影响,湿度大空气含水量多,气候湿润更适合人们生活,干燥的气候不利于植物生长,对人们的生活也有不利影响。

在一日之内气压一般比较稳定,不易受其他气象要素的影响,为该区域小气候的形成创造稳定的环境。

对比发现,下垫面性质对小气候有很大影响。

首先,平坦、空旷的下垫面,有利于散热,气温低,气候更舒适。

其次,有高大建筑物的地方,受建筑物的阻挡,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小,当太阳光线不充足时不仅不利于植物生长也不利于人体健康。

第三,杂草覆盖的下垫面比水泥地面更具优势,植被覆盖率高,水汽压大,空气湿度大,且地面反射率更低,能起到降温增湿、释氧固碳、调节小气候等生态效应。

第四,植物覆盖率高的地方,土壤温度低,5cm深土壤温度下降的幅度比地面更明显;水泥地反射辐射大,反射率高,易使气温升高。

六、思考与反思为使城市小气候更适宜,更适合人们居住,可以根据这两点,为城市建设提出建议。

一是城市中的建筑物不应该太密集,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人们居住的环境是极不科学的,建筑物太密集既不利于散热也使太阳辐射减少,加剧城市热岛效应,不利于人体健康;二是城市应增大绿化面积,调节城市的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净化空气,愉悦城市居民的身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