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例举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例举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例举1、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动词的活用:(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意为“使……惊”。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古代汉语之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之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成因分析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例如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或者基本词类不变而用法比较特殊,例如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现象。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词类活用中活用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具有直接性,也就是说发生活用的词并不需要借助其他词汇的帮助可直接进行活用。

那么这些词为什么自身能够进行活用并且普遍存在,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个人认为,语言的简洁节约性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语言的修辞性和句子结构的模式化也是其中原因。

一.语言的经济性原则马丁内指出:语言的经济性是人的交际表达和人的自然惰性直接相互冲突的结果。

语言经济原则能对语言结构演变的特点和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

众所周知,古汉语要比现代汉语更为简洁凝练,其语言经济性也更为突出。

这种经济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古代汉语相较于现代汉语而言,词汇贫乏。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对言语的表意功能要求更高。

为了表达更加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们往往需要扩充词汇,一般可以选择从语音方面分化出新词,形成同形异义词;或者选择创造区别性更强的新造次来代替。

但这两种选择都比较难,都为容易的方法就是进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实际上就是利用现有的词汇去表达更复杂的内容,增加词汇的表意功能,这样做在经济性层面就减少人们需要记忆的词汇容量。

但词类活用易使一个词语蕴含的义项过多,反而不便于人们记忆和使用。

一个弊端就推动了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过程中旧词义项与新造词的相互照应。

例如古代汉语中“歌、衣、舞”既具有名词的功能,又时常活用为动词,现代汉语中“唱、穿、跳舞”的词汇出现就取代了“歌、衣、舞”的动词义,减少了单词义项过多过杂的现象。

(二)古代汉语常常出现成分省略的现象如果我们将出现词类活用情况句子进行观察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句子中常常会出现成分省略的现象。

第十二讲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第十二讲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本讲介绍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及其与词兼类的辨别,重点介绍了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名词的活用,并介绍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

本讲是古代汉语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时应当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切实了解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的类型,以及辨别的方法。

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一)古代汉语的词分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二)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这里充当谓语动词,意思是染绿了。

这是诗人为了修辞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临时性的手法。

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形容词绿”在此活用为动词。

(三)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

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甘其食,美其服。

”一一食”为名词,食物。

公赐之食,食舍肉。

”一—前食”为名词,食物。

后食” 为动词,吃。

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不吃)。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一一食”为动词,使动用法,给……吃。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类。

活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从左右,皆肘之。

”一一这句的肘”本是名词,而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活用作动词,表示用手肘撞”的意思。

但是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情况。

动词的用法并没有成为肘”的经常性的功能。

所以这只是活用。

又如上例的形容词绿”在诗句中由于修辞的需要而活用为动词,也只是一种临时的用法,这种用法并没有成为绿” 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也属于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使动用法动词的活用只有一种,就是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㈠判断方法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㈡活用形式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

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导读:(一)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识别主要依据语法功能进行辨识。

依据语法功能辨识词类活用,可以从句法功能和搭配功能两个方面考虑:(1)句法功能:看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成分。

例如:名词在叙述句中不能充当谓语。

如此,则叙述句中出现在谓语位置上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因此,凡是形容词或名词后面出现宾语的,则该形容词或名词已经活用为动词了。

(2)搭配功能:根据语法功能,某些词类只能(或不能)与某些词类搭配使用。

如连词“而”只连接谓词性成分,因此名词用“而”连接,则往往活用为动词;代词“所”后面的实词必定是动词,因此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所”后面,则活用为动词;代词不受任何词修饰,因此代词前面如果出现其他词的话,那么该词很可能已活用为动词,等等。

以下是具体识别的几种情况: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陈述关系(主谓)、或补充关系(动补)。

“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王”、“天下”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王天下”为动宾关系,意思是做天下的王(统治天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胜”、“王”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意思是陈胜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

”――“王”、“关中”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关中为表示地点的补语,构成动补关系,意思是在关中称王。

2、形容词用在名词前面,如果不是修饰关系,则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众贤”为形容词“众”后面带上了名词“贤”,两者不是修饰关系,所以这里的形容词“众”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使贤人增多。

3、名词、形容词处在助动词、副词或辅助代词“所”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后面这类词一般只修饰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本是名词,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可知已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游水。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2)形容词和名词作使动用法和意动 用法时,都可以受副词修饰,都可以 带宾语,语法形式上没有什么区别, 它们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义上。义动 用法表示主观看法,使动用法表示客 观存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 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 不胜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 下。(〈孟子·尽心上〉)
三、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1、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外部标志
◆分辨一个名词是否活用为动词,要 根据名词前后的词语来判断。比如, 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后面带宾语, 或不带宾语而紧跟着介宾短语的,就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 如列传》)
◆两个名词连用,非并列、偏正、同 位、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当用如动词。
注意将词类活用现象与词的兼类现象 相区别。
二、名词作状语
1、名词作状语的概念
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可以直接 作状语。但古汉语中普通名词却经常 放在状语的位置上,用作状语,来限 制、修饰动词性谓语或形容词性谓语。 ※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普通名词作状语
普通名词作状语,大多可以在名词前 加一个介词来理解。用作状语的名词 主要有以下作用:
在使动用法中,充当动词的有动词、形容
词、名词等,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各不相 同。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将战,华元杀羊食士。(〈左传·宣 公二年〉)
※四年春,朝诸侯王于甘泉宫。 (〈汉书·武帝纪〉)
从上引例句可以看出,及物动词作使 动用法,在语法位置上与及物动词的 一般用法没有什么区别。辨别主要依 据它所处的上下文语境,根据句子所 表达的意思来确定。不过,不及物动 词的使动用法更常见。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
动词是古代汉语中最活跃的词类,动词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句法要求发生各种形态变化,如改变音调、加附属词缀、置于不同位置等。

动词在句子中起到表示动作、状态、变化等意义的作用。

形容词是描述事物性质,表达事物特征的词类。

形容词在古代汉语中可以通过加附属词缀来表示不同的程度、性质等,同时可以充当谓词或修饰词等。

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其他词的词类,副词用来表达时间、地点、方式、程度、原因等词义。

副词在古代汉语中可以通过形态变化、加附属词缀等方式进行活用。

量词是用来表示事物数量或计量单位的词类,量词在古代汉语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名词类别和数目来进行相应的变化。

代词是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词类,代词在古代汉语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句法要求发生形态变化,如改变音调、加附属词缀等。

数词是表示数量的词类,数词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表示具体的数目、次序、年龄等。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句、句子之间的词类,连词在古代汉语中可以通过形态变化和加附属词缀等方式进行活用。

总之,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是指古代汉语中词的形态变化和词义转换的规律,各个词类都有自己的活用方式和规律,这些规律在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活用概念:指一个词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词类活用几种主要类型:一.名词用作状语二.意动用法三.使动用法四.名词用作动词一.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除专有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

)(一).时间名词作状语1.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例: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在夜里)2)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2.“岁”、“月”、“日”的用法,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意义复杂:1).岁,月,日+行动性动词。

例: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2)日月作状语,表示情况逐渐发展。

例: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三国志.诸葛亮传》)日:一天天。

3)“日”用在句首,表示对往事的回顾。

例: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

(《左传》)“日”表回溯4)表及时,按时,当时。

例:秋水时至,百川灌海。

(《庄子.秋水》)时:及时5)时间名词作状语,用“而”或“以”与谓语中心连接。

例: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二).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工具或依据。

例:1) 伍子胥橐载而出韶关。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2)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起义》)例一中“橐”本义是“口袋”,在这里用在动词“载”的前面,作状语。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意思为“用橐载”。

例二中“法”是名词,在句中作“皆斩”的状语,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法律”2.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例子中“兄”是名词用作“事之”的状语。

表示“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3.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1)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逐日》)2)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例一中“北”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饮”前面,作状语,表示方位。

意思是“向北”。

例二中的“郊”是名词,作“迎”的状语,表示处所。

意思为“在郊外”。

4.表示比喻。

例:1) 嫂蛇行匍伏。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名词是指在句子中具有名词功能,但在不同语境下可以变化形态的一类词。

这些名词根据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助词、后缀或者变化词形来表示不同的语义、功能或者语法关系。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名词主要包括下列几种:
1. 代词,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的词语,可以表示人、事物、时间、地点等。

在古代汉语中,代词的形态变化较为复杂,根据句法需求和语境可以发生变化。

2. 数词,数词是用来表示数量的词语,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

古代汉语中的数词可以根据名词的性质和数量进行活用,如“一人”、“二子”等。

3. 量词,量词是用来表示计量单位或者数量关系的词语。

在古代汉语中,量词可以与名词连用,表示数量或者程度,如“一斤米”、“三尺长”等。

4. 名词性助词,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助词可以与名词连用,表示
名词的性质、状态、范围等。

这些助词包括“之”、“者”、“所”等,根据句子的结构和语义需要可以进行活用。

5. 名词性后缀,古代汉语中还存在一些名词性后缀,可以加在
名词后面表示名词的性质、属性或者动作。

这些后缀包括“家”、“者”、“使”等,可以根据句子的需要进行变化。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名词通过变化形态来适应句子
的结构和语义需求,使得句子更加准确、丰富和灵活。

这种活用名
词的变化形式与现代汉语的名词变化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语境
和句法规则进行理解和运用。

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四种词可以活用,那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

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2、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目示意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水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军(二)名词的意动用法1、草菅人命草菅:以……为草菅(菅,茅草)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为宾客3、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三)名词的使动用法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为王2、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使……长肉3、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下使……下来4、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为王(四)名词做状语Ⅰ、普通名词作状语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状①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项伯)不时用自己的身体像张开翅膀似的遮掩住刘邦②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蒲松龄《狼》没多久,一只狼干脆走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坐在(屠夫)面前。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向潭西南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如游蛇那样蜿蜒,忽隐忽现④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天下的人,像云块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听从号令,带着粮食如影随形似的跟从(陈涉)起事2.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处置态度①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款待他②人皆得以隶使之张溥《五人墓碑记》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作仆役来使唤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④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

权使其士,虏使其民《鲁仲连义不帝秦》那个秦国,是抛弃礼仪却崇尚用敌人头颅邀功的国家啊。

(他们)用权术驱谴它的学士,像对待奴仆一样地役使它的百姓3.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①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马中锡《中山狼传》狼,快离开!不然,我就用拐杖打死你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箕畚(把土石)运送到渤海边上③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古代汉语》第十二课考点手册

《古代汉语》第十二课考点手册

《古代汉语》第十二課代詞考点55 代詞(★★★一級考點,一般爲單選和简答)一、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代詞是“吾、我、予、余”。

第二人稱代詞有“爾、女(汝)、若、而、乃”。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詩經·魏風·碩鼠》)第三人稱代詞有“之”“其”“厥”等。

愛共叔段,欲立之。

(《左傅·隱公元年》)二、指示代詞有“是、之、此、斯、兹、彼、夫、其”等。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謀攻》)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曹操《步出夏門行》)三、疑問代詞1.誰、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晉靈公不君》)2.何、曷、奚、胡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詩經·魏風·伐檀》)3.惡(烏)、安、焉四、特殊代詞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於國也》)考点56 繞梁三日(★★二級考點,一般爲單選、释词和翻譯)1.翻譯畫橫線的句子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

秦青弗止。

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1]。

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2],匮糧,過雍門,鬻歌假食。

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過逆旅,逆旅人辱之。

韓娥因曼聲哀哭,—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

遽而追之。

娥還,復爲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喜躍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乃厚賂發之[3]。

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

”[1]遏:遏止。

[2]東: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

[3]賂:贈送財物。

考点57 紀昌學射(★★二級考點,一般爲釋詞和翻譯)1.翻譯畫橫線的句子甘蠅,古之善射者,彀弓而獸伏鳥下。

弟子名飛衛,學射于甘蠅,而巧過其師。

紀昌者,又學射于飛衛。

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後可言射矣。

”紀昌歸,偃卧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

二年之後,雖錐末倒眥而不瞬也。

以告飛衛。

飛衛曰:“未也,必學視而後可。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1、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动词的活用:(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意为使惊。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

(4)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介绍。

6、名词作状语的类型:(1)表示处所。

(完整版)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完整版)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

”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

其类型有四:1.事物——成为该事物:微禹,吾其鱼乎!《左传》则蚓而后可者也。

《孟子》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从左右,皆肘之。

(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范曾数目项王。

(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戚夫人泣。

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史记·留侯世家》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

《史记·项羽本纪》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候雁北。

《吕氏春秋》二、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

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

其类型主要有四:1.比喻动作的状态。

例如:豕人立而泣。

《左传·庄公八年》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战国策·秦策一》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贾谊《论积贮疏》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古代汉语 精品讲义】第十二讲 鞌之战

【古代汉语 精品讲义】第十二讲 鞌之战
“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 • ③ 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行为,相当于“而”。 • (3)苟 • 例如:“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 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

• (4)“故中御而从齐侯。”

中,方位名词作状语,意为在当中。
• (5)“从左右,皆肘之。”

肘,名词用作动词,指用肘推撞。
• (6)“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难,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难”,即“不把……看作难事”。
免,使动用法,“使……脱免于难”。
• 2、 被动句式 • (1)“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 “伤于矢”是用介词“于”引进主动者的被动句式,即
[2]癸酉(guǐyǒu):成公二年的六月十七日。师,指齐晋两 国军队。陈(zhèn),列阵,摆开阵势。造字本义:部队在 山林、旷野行军作战时的阵形。
• [9] 病:伤势严重。《说文·疒部》:“病,疾加也。” • 《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皇侃疏:“病,
饥困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病,将杀之。”杨伯峻注:“病 谓伤甚。言若其伤甚重,则将杀之。”
• 自“余病矣”至“病未及死”,凡五言“病”,联系上下文, 当指伤势严重。
• [30]中御:在战车中间为御者。当时战车,只有天子、诸侯、 主帅之车将在中间,其他战车皆御者在中间,左为将,右为 车右,韩厥为司马,是军中之将,本应在左,因有“旦辟左 右”之梦,故居中为御者。
• 骖(cān):骖马。古代用三马或四马驾车,中间驾辕的马叫 服马,左右两边的马叫骖马。
“服”,在旁的两马叫“骖。”
• 12、“属当戎行。” • 属(zhǔ),时间副词,适,正好。当,担当,任职。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及规律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及规律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及规律
古代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词类活用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体现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类词上。

1.名词的词类活用可以体现在名词的单复数形式上。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的单
复数形式主要通过加词尾的方式来体现,如“人”的复数形式是“人们”,“牛”
的复数形式是“牛们”。

2.动词的词类活用则主要体现在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上。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
时态主要有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三种,而动词的语态则有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两种。

3.形容词的词类活用则主要体现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上。

在古代汉
语中,形容词的比较级通常通过在词尾加“-的”的方式来表示,如“好”的比较级是“好的”,而形容词的最高级则通常通过在词尾加“-的-的”的方式来表示,如“好”的最高级是“好的的”。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主要体现在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以及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上,这些活用形式的使用规律受到语言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同时,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还受到语言使用者的个人特征和语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的使用可能受到说话者的年龄、身份
和地位的影响。

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一、使动用法1、动词(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1)不及物动词例:既来之,则安之。

(2)及物动词例: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ps:动词的使动用法,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例: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2、形容词(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ps: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3、名词(使宾语成为或者拥有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齐威王欲将孙膑。

二、意动用法1、形容词(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名词(把宾语看成、当作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指出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外的其他用法,用作动词以后可以带宾语,不需作特殊理解。

例:范增数目项王,举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左右欲刃相如。

四、名词作状语1、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2、表工具或依据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表对人的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4、表比喻例: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5、.表示动作进行时的方式五、名词、形容词活用的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非并列结构,又非偏正结构,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1)形成动宾结构,前一名词活用。

例:遂王天下。

(2)形成主谓结构,后一名词活用。

例:大楚兴,陈胜王。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为活用。

例:且请母子俱迁江南,无无为秦所鱼肉。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

例:寡人欲相甘茂,可乎?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

例:江水又东,径巫峡。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

例:驴不胜怒,蹄之。

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活用。

例:晋师军于庐柳。

7、名词用“而”连接。

例: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8、形容词和名词连接,并不修饰名词,则该形容词多活用。

例: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而老秦师。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基本原理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基本原理

词类活用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

1、什么是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意思的动宾关系。

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翻译时应该补出。

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名词的使动用法:(1)普通名词的使动用法:①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死者复生。

肉骨:使白骨成为(生)肉《左传·襄公二十二年》)②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复见之。

《史记·项羽本记》③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④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吴王僚,被专诸刺杀)(2)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堵塞泛滥的百川使之往东流,力挽已经泛滥的狂涛。

)韩愈《进学解》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弱秦”即“使秦国弱”(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3)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礼记·大学》4、动词的使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一旦带宾语,就是使动的特殊用法。

因此,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用。

项伯杀人,臣活之。

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

(统治者对百姓的过失用直言相告却不改正,必定要用刑法使他们痛苦然后惧怕再犯过失。

)柳宗元《封建论》先生举手出狼。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2)及物动词用如使动:及物动词本可带宾语,分辨其是否使动用法,主要根据上下文文意确定。

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郭锡良版)

(一)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二)分类1、使动用法(1)定义: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质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兼语句)结构的内容。

格式:主语+使+宾语+名、动、形例:齐使田忌将而往。

《史记·孙膑》(注:“使田忌将”是递系结构。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膑》(注:“将孙膑”是使动用法。

)(2)分类名词的使动用法。

A名词用作动词,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注:使死生)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B作使动的名词后面也可省略宾语。

例: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刘向《新序·节士》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所以用使动。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十三年》(注:使郑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注:使之活)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起义》(注:使尉忿恚)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

柳宗元《封建论》(注:使之痛)△使之活、使之痛、使尉忿恚,是递系结构。

“活“可以扩展为动补结构“救活”。

古代汉语里,递系结构和动补结构比较少见。

B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例: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注:不能病→不能使之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注:烧而走→烧而走之)C古代汉语里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例: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本讲介绍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及其与词兼类的辨别,重点介绍了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名词的活用,并介绍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

本讲是古代汉语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时应当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切实了解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的类型,以及辨别的方法。

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一)古代汉语的词分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二)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这里充当谓语动词,意思是染绿了。

这是诗人为了修辞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临时性的手法。

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形容词“绿”在此活用为动词。

(三)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

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甘其食,美其服。

”——“食”为名词,食物。

“公赐之食,食舍肉。

” ——前“食”为名词,食物。

后“食”为动词,吃。

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不吃)。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食”为动词,使动用法,给……吃。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类。

活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从左右,皆肘之。

”——这句的“肘”本是名词,而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活用作动词,表示“用手肘撞”的意思。

但是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情况。

动词的用法并没有成为“肘”的经常性的功能。

所以这只是活用。

又如上例的形容词“绿”在诗句中由于修辞的需要而活用为动词,也只是一种临时的用法,这种用法并没有成为“绿”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也属于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使动用法动词的活用只有一种,就是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前后的“来”都是谓语动词,而这个动作并不是主语(“有国有家者”)所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远人”)施行“来”的行为。

即“使……来”的意思。

这就是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这句承接上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还是使动用法,只是省略了宾语而已。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经常可以活用作使动。

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般都应该有宾语(除非省略)。

因此,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用。

“止子路宿。

”——“止”是留止的意思,本是不及物动词。

在这句里带上了宾语“子路”,意思是使子路留止。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之”(指代项伯),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活”(救活他)的意思。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就带有宾语,因此我们不能依据有没有宾语来判别其活用与否。

但是,由于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上下文文意经常可以提示我们有效地辨别其活用。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这是《汉书·苏武传》的一句。

句子的主语是单于。

从上下文来看,“降武”不可能是单于投降苏武,而是单于逼迫苏武投降,即“使……降”的意思,所以是使动用法。

又如:“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辔于扶桑。

”——“饮”本是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

但是这里的“饮余马”不可能按照一般的动宾关系理解,只能是“使余马饮”,即“饮”为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饮马”的说法一直保留到今天。

由于古代汉语有句成分经常省略的特点,因此使动用法的宾语也可以省略。

这就需要阅读理解时加以辨认。

《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在“天不能病”句中,“病”不可能是陈述主语“天”的,因为“天”(大自然)无所谓病不病。

所以这里的“病”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即“使……病困”的意思。

这从下句“则天不能使之全”的对比可以看出来。

《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烧而走”的“走”为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操”,即可以用火攻的办法迫使曹操的军队退兵。

又如前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也是省略宾语的使动句。

理解时都应该补上宾语。

三、形容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其特点是:形容词从原先的描写主语变成叙述主语,并往往带有宾语。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多”本为形容词,但在这里带上了宾语“金”,意思是拥有很多。

已经活用为一般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善”本为形容词,但在这里带上了宾语“张良”,意思是与……友善(友好)。

也已经活用为一般动词。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其特点是:主语使形容词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宣子说,乃轻币。

”——“轻”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币(礼品)轻”,意思是减轻礼品的进献。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庖厨远(离得远远的)”。

以上例子,都是主语使形容词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其特点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形容词后面的宾语带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远”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的意思。

“不远千里”,即“不以千里为远”。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甘”、“美”、“安”、“乐”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认为他们的食物香甜,认为他们的服饰漂亮,认为他们的住处安适,认为他们的习俗快乐。

以上例子,都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形容词后面的宾语带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四、名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西”本为方位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意思是向西推进。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饔飧”本为名词,指早饭、晚饭,这里活用为一般动词,意为做饭。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名词用作谓语动词,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今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做意动用法,即“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孟尝君客我。

”——“客”为名词用作意动,即把我当作贵客。

以上两例都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充当谓语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即“认为宾语是……”。

特点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充当谓语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即“认为宾语是……”。

(四)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是古代汉语里一种常见的现象。

它本不属于活用范畴。

只是为了叙述方便,所以放在这里加以介绍。

名词做状语,表现的意义是多样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示方位或处所,相当于“在……”、“从……”、“向……”。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望,不见水端。

”——“东行”和“东面”,“东”都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向东面”。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廷”为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意思是“在朝廷上”。

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相当于“用……”、“根据……”。

“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杖”为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意思是用杖打死你。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为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意思是用丹砂(在帛上写“陈胜王”三个字)。

“会天大雨,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法”为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依据,意思是依照法令都要斩首。

3、表示对人的态度,“像对……一样”。

“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

”——“兄”为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兄事之”意思是: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

”——“倡优畜之”的“倡优”为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这句意思是像对待乐人、伶人那样畜养着他们。

4、表示比喻,“像……一样”。

“嫂虵(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蛇行”的“蛇”为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蛇一样匍匐爬行。

“射之,豕人立而啼。

”——“人立”的“人”为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人一样站立起来。

五、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一)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识别主要依据语法功能进行辨识。

依据语法功能辨识词类活用,可以从句法功能和搭配功能两个方面考虑:(1)句法功能:看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成分。

例如:名词在叙述句中不能充当谓语。

如此,则叙述句中出现在谓语位置上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因此,凡是形容词或名词后面出现宾语的,则该形容词或名词已经活用为动词了。

(2)搭配功能:根据语法功能,某些词类只能(或不能)与某些词类搭配使用。

如连词“而”只连接谓词性成分,因此名词用“而”连接,则往往活用为动词;代词“所”后面的实词必定是动词,因此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所”后面,则活用为动词;代词不受任何词修饰,因此代词前面如果出现其他词的话,那么该词很可能已活用为动词,等等。

以下是具体识别的几种情况: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陈述关系(主谓)、或补充关系(动补)。

“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王”、“天下”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王天下”为动宾关系,意思是做天下的王(统治天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胜”、“王”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意思是陈胜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

”——“王”、“关中”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关中为表示地点的补语,构成动补关系,意思是在关中称王。

2、形容词用在名词前面,如果不是修饰关系,则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众贤”为形容词“众”后面带上了名词“贤”,两者不是修饰关系,所以这里的形容词“众”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使贤人增多。

3、名词、形容词处在助动词、副词或辅助代词“所”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后面这类词一般只修饰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本是名词,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可知已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游水。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农”本是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可知已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从事农业生产。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