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喀斯特地貌分析报告报告材料

合集下载

喀斯特地貌的实习报告

喀斯特地貌的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指由于水对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盐等)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和机械侵蚀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

为了深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于2021年暑假期间,组织了一次喀斯特地貌实习活动。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点;2. 学习野外考察方法,提高野外实践能力;3. 分析喀斯特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 深入研究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阳朔县2.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5日至7月25日3. 实习内容:(1)参观阳朔喀斯特地貌景观区,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特点;(2)进行野外考察,观察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形态,如峰丛、峰林、溶洞、溶蚀谷等;(3)采集岩石样品,分析岩石成分,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物质基础;(4)测量地形地貌参数,如坡度、坡向、高程等;(5)调查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喀斯特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6)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成果。

四、实习成果1. 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点,认识到喀斯特地貌的复杂性;2. 掌握野外考察方法,提高野外实践能力;3. 分析喀斯特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到保护喀斯特地貌的重要性;4. 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五、实习体会1.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复杂,涉及多种地质作用,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进行分析;2. 野外考察是研究喀斯特地貌的重要手段,要注重观察、记录、分析;3. 喀斯特地貌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保护喀斯特地貌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4. 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不可忽视,应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减少对喀斯特地貌的破坏。

总之,本次喀斯特地貌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还增强了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为保护喀斯特地貌、维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理中国--广西桂林喀斯特地貌

地理中国--广西桂林喀斯特地貌

地理中国--⼴西桂林喀斯特地貌
地理中国--⼴西桂林喀斯特地貌
(2012-03-31 10:39:30)
转载▼
标签:
地理中国
杂谈
⼴西的喀斯特地貌分布范围⾮常⼴,⼏乎在⼴西的各个地⽅都能找到喀斯特地貌的踪影。

国内外地质专家对⼴西特别是桂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进⾏过多年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以来,国内外著名学者先后对桂林附近的岩溶地貌进⾏研究并发表勘察报告或⽂章,其中主要有杨钟健和德⽇进、⾼振西、曾昭璇、朱学稳、袁道先等,着重讨论涉及岩溶的多级峰顶⾯、洞⽳成层性、岩溶地貌的形成演化和发育史等问题。

⼴西地区的喀斯特地貌作为美丽的⾃然景观最有名⽓最令⼴⼤旅游者喜欢的莫过于从桂林到阳朔沿漓江两岸的⼀段。

这⼀段⼭体表现的是热带多⾬地区主要是⾬⽔冲刷⽯灰岩⼭体所形成的特殊地貌景观。

桂林的喀斯特地貌主要由距今4亿~2.5亿年前晚古⽣代海洋沉积厚达数千⽶的碳酸盐岩地层组成。

在长期地质内外营⼒的作⽤下,形成的峰林、峰丛、洞⽳等典型岩溶地貌,尤其是漓江从喀斯特地貌中间流过更是相映成趣。

分享:。

桂林岩溶地貌分析报告.doc

桂林岩溶地貌分析报告.doc

桂林岩溶地貌分析报告实习期的名称是在实习期报道的。

4月24日,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系xxx年级xxx专业学生姓名xxx,讲师xxxxxxxxxxxx一、实习目的: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组织的野外实习。

在学习了地质学、制图学、气象学和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和其他自然地理课程之后,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实地调查的基本方法,并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感性知识相结合。

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实地调研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学习专业的兴趣,为地理教学中的后续课程和未来工作打下基础。

二、学生实习时间表1、实习时间:4月11日,XXXX —— XXX 4月24日,XXXX2.实习地点:广西桂林三.实践过程概述1.4月11日在XXXX实习的准备工作:实践动员、安全教育和实践材料的收集。

2.4月12日,XXXX,xxxx乘坐公共汽车并安排住宿。

3.4月13日,中国XXXX岩溶地质博物馆参观了岩溶模型和标本;请专家解释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4月14日,XXXX桂林园林植物园考察了珍稀植物和亚热带生物群落的特征5.4月15日至16日,XXXX、桂林——阳朔在桂林——杨堤——兴平——阳朔一带考察了漓江及漓江沿线的岩溶地貌,并观察了漓江沿线地下河及溶洞的特征。

6.4月17日,XXXX、七星岩、芦笛岩考察了七星岩、芦笛岩等典型溶洞的地下岩溶地貌。

观察漓江沿岸多层洞穴的特征。

7.4月18日,XXXX、月亮山、象鼻山、富博山考察了船山、谷峰山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8.4月19日,XXXX,桂林市郊的唐家湾地区观察到一个大的垂直倾斜背斜,并识别出大褶皱和伸展构造角砾岩。

4月9日XXXX 4月XXXX 4月21日桂林火车站乘车返回学校11.4月22日至24日,XXXX根据实习期间收集的数据完成了实习报告的撰写。

桂林山水和南方喀斯特地貌

桂林山水和南方喀斯特地貌

3.桂林山水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

桂林盛产桂花,因桂树成林而得名。

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

山又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多有怪石,鬼斧神工,令人称奇。

这里的漓江之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风景如画。

因此,它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桂林山水在漫长的岁月里,因其山奇水秀而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他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刻下了2000余件石刻和壁书,历史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

【象鼻山】象鼻山位于桂林市东南漓江右岸,处在漓江与桃花江交汇处。

因为它的山形酷似一只大象站在江边伸鼻吸水,因此而得名。

象鼻山是桂林的象征。

象鼻山有四绝:形若巨象、水月奇景、洞中三花、普贤宝塔。

景区内主要景点有:象山广场、会江亭、普贤塔、象眼岩、水月洞、訾洲、三星岛、云峰寺、三花酒博物馆等。

另外,象鼻山还有历代石刻文物50余件,多刻在水月洞内外崖壁上。

象鼻山荟萃了桂林山水和人文景观精华,自然风光秀丽雄奇,美丽动人的传说同悠久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完美融合。

【漓江】桂林漓江风景区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

漓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属珠江水系,全长437千米,从桂林到阳朔约83千米的水程。

漓江与其周围的奇峰构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景色最为优美的岩溶景区。

其中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独秀峰、伏波山、叠彩山)最具有代表性,它们基本上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

漓江兼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还有“洲绿、滩险、潭深、瀑飞”之胜。

另外,倒影可以算是漓江的一大奇观。

【龙脊梯田】龙脊梯田位于桂林市龙胜县东南部和平乡境内,由平安壮族梯田和金坑红瑶梯田组成。

面积共66平方千米,梯田分布在海拔300米到1100米之间,山坡的坡度大多在26度到35度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

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

桂林地貌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桂林地貌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桂林地貌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1.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但生态脆弱面积较大。

根据生态系统脆弱性和生态重要性综合评价,广西生态类型多样,森林、草地、石山、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均有分布,但生态比较脆弱的区域面积较大,达5.14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1.7%,其中脆弱区域面积占10%。

石漠化、土壤侵蚀等是生态脆弱的主要因素。

广西是黔桂滇石漠化综合防治核心区域,处于石漠化防治区的县(市、区)有19个,石漠化敏感区面积4.8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0.6%;其中高度敏感区2.3万平方公里,占9.7%,主要分布在桂西南、桂西北和桂中等岩溶地区。

需要注意的是在岩溶地区,特别是高度发育的岩溶地区会有伴有相当多的生态问题:如石漠化、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下陷等等。

喀斯特地貌如果发育的好像桂林一样好看,可以发展旅游。

但喀斯特地貌高度发育的话地下基本是千疮百孔,如果地面的土壤不够厚,地面的水以及下雨的水很快会进入到地下,很难对这些水进行开发,所以这也是一些黔桂滇石漠地区为什么经常下雨但是还是会缺水的原因。

你虽然下雨但是你留不住啊,而且下面又漏水。

我们老师经常说这些地区是穷山恶水是有道理的。

具体:1.1 土壤脆弱性土壤是影响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主导因子之一。

喀斯特地表基质主要由可溶性矿物和少量酸性不溶物组成的石灰岩等碳酸盐岩类。

酸性不溶物低于碳酸盐岩总物质的10%,远低于可溶性矿物的数量。

酸性不溶物经风化和溶蚀后堆积形成残积土,由于成土物质来源少,成土非常缓慢,在这种环境下形成1cm厚的土层,至少需40000a以上,非喀斯特区较之快10~80倍。

喀斯特土壤多分布于洼地,也只有几米厚,且薄厚分配不一。

此外,由于喀斯特土壤中酸性不溶解物含量低,一般呈弱碱性,易引起植物所需的Fe、B、Cu、Zn等微量元素的短缺,有碍于能改善植物营养结构的细菌生长。

喀斯特土壤有机质主要集中在土体表层,一旦表土流失,土壤肥力迅速下降,变得更加贫瘠。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报告讲解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报告讲解

单位组织:衢州市第一中学报告人:郑开怀;刘妍;穆香山;林涛;余琴;杨紫欣指导老师:黄冬梅导语: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

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以及美丽的自然风景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中国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富于东方风韵,它有宽广的陆地,高大的山脉,辽阔的海洋和长长的河流。

在其中中国喀斯特地貌别具一格,在广西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广为世人称道。

现在便让我们走进这一美丽的地貌吧。

摘要:喀斯特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这一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广为分布的地区。

而且这一地区的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

“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人们研究地貌类型,因此称这种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

目录:一:导语二:摘要三:正文:1.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2. 喀斯特地貌成因3.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4. 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四:研究工作结果和结论五:参考文献三:正文(一):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喀斯特地貌指水对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

喀斯特地貌千沟万壑,常见的景观如石芽、石沟、石林、峰林、落水洞、漏斗、喀斯特洼地、溶洞、地下河等。

(二):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以下6步: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喀斯特地貌研究报告格式

喀斯特地貌研究报告格式

喀斯特地貌研究报告格式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地理学领域中,喀斯特地貌是一种迷人且复杂的地形类型。

它以其特殊的地貌形态和独特的地质结构而闻名于世。

由于喀斯特地貌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喀斯特地貌进行综合研究,以期更深入地理解其形成机制和对环境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报告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形态特征;•研究喀斯特地貌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探讨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特点,并提出相关保护措施;•总结喀斯特地貌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2. 研究方法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本研究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2.1 实地调查首先,我们进行了对喀斯特地貌的实地调查。

选择了喀斯特地区的典型地貌区域,包括岩溶槽谷、喀斯特盆地和岩溶塔峰等地形类型。

通过对地貌形态、地层构造和岩石类型进行观测和记录,获得了实际的研究数据。

2.2 地质勘探其次,我们进行了地质勘探工作。

通过钻探、取样和化验等手段,获取了喀斯特地貌区域的地质结构和岩石性质的详细信息。

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

2.3 地形测量和数字地貌研究另外,我们还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进行了地形测量和数字地貌研究。

通过采集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和遥感影像数据,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模拟,揭示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态特征和规律。

2.4 数据分析和统计最后,我们对所采集的实地调查数据、地质勘探数据和地形测量数据进行了整理、统计和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和图表展示,总结了喀斯特地貌研究的主要结果和问题。

3. 研究结果与讨论3.1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形态特征通过对实地调查和地质勘探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主要与溶蚀作用和地下水的流动有关。

喀斯特地区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大理石和石膏等可溶性岩石,地下水通过这些岩石之间的裂隙和溶洞流动,侵蚀并造成地表塌陷和地下洞穴的形成。

地表喀斯特地貌考察

地表喀斯特地貌考察

地科一班第五组出品
地表喀斯特地貌考 察
▼地表喀斯特地貌考察实习报告
西 公
山 园
25°17′16.3″N 110°16′20.9″E 292M
概况
西山公园位于桂林市中心,在秀峰区西山路东段,湘 桂铁路西侧,占地125万平方米。西山公园由西山群峰、 西湖及隐山组成,里面群峰环绕耸立,西湖、桃花江相 应,形成山重水复的奇景。
图八:峰林
地科一班第五组出品
重点四:孤峰
图九:孤峰
▼地表喀斯特地貌考察实习报告
孤峰是峰林发育晚期 残存的孤 立山峰,多分 布于喀斯特盆地底部或喀 斯特平原上,根据广西的 研究,可将孤峰分为三类 :在产状水平的纯石灰岩 区,多呈圆柱状,边坡很 陡;在产状水平的非纯石 灰岩区,基部大,顶部小 ,呈圆锥状;在倾斜地层 区,山坡一侧陡峭,一侧 缓倾,呈单斜状。
地科一班第五组出品
实习总结
▼地表喀斯特地貌考察实习报告
经过今天对西山公园的实地考察,以及老师 对地表喀斯特地貌知识的讲解,我们对地表喀斯 特地貌的成因、形态、微形态都有了更进一步的 了解和掌握,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专业理论知识 的理解,锻炼了我们观察地形地貌和对专业知识 思考运用的能力。通过这几天的实习,所获得的 实践经验让我们受益终身。我们研究地理的道路 还很漫长,需要大家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 实现质的飞跃。
隐山与桂林西湖相连, 岩石为石灰岩。山边有边槽, 在固液气相接处二氧化碳浓 度高,溶蚀强。边槽与水面 有落差,是因为在稳定的地 质时期后地面抬升,边槽出 露水面,这也可以作为地质 抬升的证据。
地科一班第五组出品
▼地表喀斯特地貌考察实习报告
重点二——石漠化产生的条件
1、此地为喀斯特地貌,以碳酸岩为主。石漠化是喀斯特地 貌特有的现象,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和湖南永州等 地。 2、隐山地区有丰富的碳酸盐岩,它具有淋溶、成土慢的特 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根底。 3、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分配集中,为石漠化形 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4、广西地区经济欠兴旺,群众生态意识淡薄,出现过度樵 釆、不合理耕作方式、过度开垦、滥砍滥伐、烧山毁山的现 象,导致土地石漠化,恢复困难。因此人为原因是土地石漠 化的主要原因。

广西喀斯特地貌及溶洞小地貌调查报告

广西喀斯特地貌及溶洞小地貌调查报告

广西喀斯特地貌及溶洞小地貌调查报告作者:王欣婷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0年第32期【摘要】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分布较为广,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地,其形成是因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即流水侵蚀。

因为石灰岩厚度大,质地较纯,水资源充足。

河流江域流经由石灰岩为主成分的地带,形成丰富多样的岩溶地貌。

本次研学在导师的带领下,游明仕田园、看德天跨国大瀑布、入旧州古镇、爬通灵大峡谷、识大新龙宫、赏鹅泉、玩冰洞、览龙谷湾恐龙公园,让我学习和了解了广西喀斯特地貌及其溶洞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广西;喀斯特地貌;溶洞一、前言“桂林山水甲天下”,很早之前就听说广西的山水异常美丽。

但是这美丽的山水背后隐藏的那些奇特的地理地质知识,却很少人能清晰地推演出来。

在本次研学旅途中,我有幸能够跟着学校安排的地质学博士老师,在广西的壮美山水之间,进行了一次赏心悦目的研学之行。

下面将简单介绍下我认识到的喀斯特地貌。

二、调查方法及知识总结1.取石样法及知识总结喀斯特地貌是指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因此,也称为“岩溶地貌”。

本次研学中,研学导师带领我们用取石样法,去研究喀斯特地区岩石的溶解性。

取石的样方是用于调查石头成分而随机在路边取样的石块。

要求用可乐和雪碧分别浸泡石头,并观察其现象。

我们就地取了两块石头,先用一个一次性水杯倒入一半的雪碧,并将石头放入杯中,观察其现象。

发现石头周围冒出少量气泡。

然后将一次性水杯中的可乐倒掉和清理干净后,同样倒入等体积的可乐,再将另一块石头放入杯中,观察现象。

发现石头周围冒出的气泡比在雪碧中的气泡相对较多。

根据研学导师的讲解,我们得知,可乐和雪碧属于碳酸饮料,碳酸(H2CO3)就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形成的。

其形成的化学公式是:CO2+H2O═H2CO3喀斯特地区的石头主要是石灰岩。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

喀斯特地貌(共5篇)

喀斯特地貌(共5篇)

喀斯特地貌(共5篇)第一篇: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溶洞之美一、类型及分布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是中国广西、云南,以及越南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具体来说,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在水的切割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所以说,只要有大规模石灰岩地层同时又有水流作用,基本都可以形成喀斯特地貌。

在大自然里,许多石灰岩地带(主要成份是石灰石),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形成了奇峰异洞,生长了钟乳石、石笋等。

钟乳石如何形成钟乳石和石笋大不相同,一个像冬天屋檐下的冰柱,从上面垂下来;一个象春天从地面下“冒”出来的竹笋。

洞顶上有很多裂隙,每一处裂隙里都有水滴不断渗出来,每当水分蒸发掉了,那里就留下一些石灰质沉淀。

一滴、两滴、三滴……水不断出现,又不断地挥发,洞顶上的石灰质愈积越多,终于生成一个乳头——这就是钟乳石的“童年”时代。

以后,乳头外面又包上一层层石灰质,以至越垂越长。

有的钟乳石的长度能达到好几米。

石笋是钟乳石的亲密伙伴。

当洞顶上的水滴落下来时,石灰质也在地面上沉积起来。

就这样,石笋对着钟乳石向上长。

可以说钟乳石是“先生”,石笋是“后生”。

但石笋底盘大,本身比较稳定,不容易折断,所以它的“生长”速度常比钟乳石还快。

石笋的最大高度能达30米,像是一座平地里长出来的“石塔”。

往下长的钟乳石,有时候也会和往上长的石笋接在一起,连接成一个石柱,两头粗,中间细,不明底细的人还认为是谁凿出来的呢。

地球奥秘探秘广西桂林的奇特喀斯特地貌

地球奥秘探秘广西桂林的奇特喀斯特地貌

地球奥秘探秘广西桂林的奇特喀斯特地貌自古以来,广西桂林的美景就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遐迩。

喀斯特地貌是地球特有的地形类型,以其异常的地质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备受关注。

而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则是地球上最出色的之一。

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秘广西桂林的奇特喀斯特地貌所蕴含的地球奥秘。

一、奇特的形成过程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形成独特而又神秘。

长期以来,地壳的变动、碳酸盐岩的溶解、地下水的冲刷等自然力量相互作用,共同创造了桂林的独特地貌。

首先,地壳的变动为桂林地区的地貌形成注入了原动力。

随着地壳运动,广西地区的山脉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沉积岩、造山岩、变质岩等地质构造组成了广西地区。

其次,碳酸盐岩的溶解是桂林地貌形成的关键过程。

由于广西地区石灰岩等碳酸盐岩的存在,雨水中的二氧化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了碳酸氢盐。

而碳酸氢盐又可与石灰岩中的方解石发生反应,产生溶解过程。

最后,地下水的冲刷是桂林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下水中含有碳酸氢盐,它们与石灰岩发生反应,产生溶解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河湖不断侵蚀山体,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喀斯特地貌奇观。

二、奇观的景色展示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奇观数不胜数,犹如一幅天然的画卷。

其中,漓江与阳朔山水是最杰出的代表。

漓江穿越了桂林市区,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形成了美不胜收的喀斯特地貌。

蜿蜒的河道、青山绿水,每天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欣赏其美景。

在漓江上,您可以乘坐小船,欣赏美丽的山水,仿佛置身于梦幻的世界中。

而阳朔山水更是桂林喀斯特地貌的代表之一。

阳朔山水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

众多山峰旁边,悬崖峭壁、洞穴奇观等景色独具特色。

百里画廊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

三、地球奥秘的解读广西桂林的喀斯特地貌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景观,更蕴含着地球奥秘的解读。

首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揭示了地壳运动的脚步。

广西桂林地区的地貌形成是地壳演化的产物,从而揭示了地球长期以来的变动过程。

地下喀斯特地貌调查实习报告

地下喀斯特地貌调查实习报告
桂林地区降水量丰富,流水作用强烈,易形成石钟 乳、石笋、石柱、石幔和石帘。地下喀斯特地貌以 芦笛岩最为著名。
地下喀斯特地貌成因分析 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或落水洞向下运动是发生溶
蚀,形成各种形态的管道和洞穴,并相互沟通合并, 形成统一的地下水位。地壳上升,地下水位将随河 流下切而降低,洞穴转变为干溶洞。其顶部裂隙渗 出的地下水含CaCO3,可因温度升高、压力减小与
芦笛岩溶洞内实景图

五:
水滴到地上,

形成从下往
钟 乳
上长的石笋; 经过漫长的 年代,石笋
石 和石钟乳连


接起来,形 成了石柱。
四 :
这一类由滴 水形成的钟 乳石称为滴

石类次生化

学沉积物。
芦笛岩溶洞内实景图
图六:石瀑布
图七:水晶宫
这里平整空荡,没有密 集的钟乳石。这里的岩 层平缓。古地下湖的湖 水顺着岩层溶蚀了整层 岩石,留下的层面平平 整整,成了这个大厅; 加之洞顶岩石比较完整、 裂隙小,水很难渗透下 来,所以钟乳石也少。 因此洞底更显得平坦宽 阔。
地下喀斯特地貌调 查实习报告
芦笛岩概况
芦笛岩位于桂林市西北郊区,距市 中心5公里,是一个以游览岩洞为主, 欣赏山水田园,欣赏为辅的风景名胜区, 全程约500米,洞内有大量玲珑剔透的 石笋,石柱,石幔,石钟,石帘等,千 姿百态,该区享有“大自然艺术之宫〞 的美誉。Fra bibliotek考察背景
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 地下喀斯特地貌以岩溶作用为主,易形成溶洞。
考察背景
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开发利用
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以溶洞为主,其中 芦笛岩最为著名,主要用于观光旅游,吸 引了各国的游客,扩大了桂林市的的消费, 提高了本地的经济开展状况。芦笛岩主要 用于观光旅游,是桂林的最重要的旅游景 区。芦笛岩内以石钟乳、石笋、石柱、石 幔等特有景观为主,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

桂林市典型危岩体稳定性分析及危险性评价2

桂林市典型危岩体稳定性分析及危险性评价2

桂林喀斯特危岩体发育特征及稳定性分析刘宝臣1 ,郑金1(1.桂林理工大学土建学院,桂林541004)摘要:危岩体是由多组的结构面组合而形成,在地表风化作用、卸荷作用、重力、地震、降雨等诱发因素作用下处于不稳定、欠稳定或极限平衡状态的岩体。

笔者对桂林市15座山的326块危岩体发育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测绘等手段得到几组重要数据,根据危岩体的结构特征和状态特征,将桂林市的危岩体类型分为悬挂式式、倾倒式、贴坡式、孤立式三种基本类型,本文以屏风山1号危岩体为对象进行研究,并采用极限平衡法对该危岩体稳定性进行定量验算,综合分析评价桂林市危岩体的发育特征及稳定性。

关键词:危岩;极限平衡状态;稳定性;定量验算Stability analysis and risk assessment for three typical rocksin the Guilin cityliuBao-chen1 Zheng-jin1(1.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Abstract:Dangerous rock is combined to form groups of the structure surface ,In the Unstable, less stable or equilibrium state of the rock and the factors of Surface weathering, unloading, gravity, earthquake, rainfall and so on.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mapping on the 326 dangerous rocks of fifteen mountains of the Guilin city,the writer get some important data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and State features of dangerous rocks ,Guilin dangerous rocks are divided into Hanging-type , dumping-type、posted slope -type and Isolated style. using the three typical rock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heck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dangerous rocks by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analyze the stability of the dangerous rocks.Key word:dangerous rock;Limit equilibrium;Stability;Quantitative Checking0前言危岩崩塌灾害是我国三大地质灾害之一,已成为我国山地开发和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浅谈我对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山水表达的理解分析

浅谈我对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山水表达的理解分析

浅谈我对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山水表达的理解分析。

桂林喀斯特景观是中国地貌之最,也是山水文化的代表,其中有着多样的山水表达。

让我们生动地感受其中的美。

首先,桂林喀斯特地貌上无处不在的“九曲十八弯”的山水线,令人错落有致,传神的描绘
出一幅静谧典雅的山水画卷。

其次,多彩的落石,融入植被林立的山谷中,隐约可见“四
季如春”的奇异景象,令人着迷;其三,漫山遍野的悬崖石壁,表现了狂放而痴迷的自然
之美,如山川潺潺,竹石纵横,浅灰斑驳如画;最后,落日余晖掩映的桂林山砚池、飞瀑溪瀑,游客们可在其中见证“山光水色乐余岁”的惊艳景色。

此外,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山水表达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它一直传承着古人智慧所表现出的“以水改命”的山水思想,以人工改造山河、使自然环境得到完善,在游览线路上,以假乱真、把山水环境以“无余境”的境界呈现给游客们——这正是桂林喀斯特地貌最精彩之处。

总而言之,桂林喀斯特地貌山水表达的精髓,在于它的多样性和多彩灵动,它既有古人祭奠的厚重气息,又有自然天成的神秘魅力,它令人惊叹于古往今来的神奇气息,惊叹于景致无法表达的奇妙壮丽,为中国山水文化中最突出的标志,桂林喀斯特地貌不独有其特色,更富有对美的解读力,对山水有深刻的认识,它让我们更靠近自然,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

关于对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 生态景观修复的分析

关于对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 生态景观修复的分析

关于对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景观修复的分析摘要:桂林喀斯特遗产地是广西首个世界遗产,由两个片区组成:即漓江片区和葡萄片区,其中漓江片区为主要片区,该片区综合反映了沿漓江两岸发育的代表性的峰丛景观,葡萄片区主要反映了典型的峰林地貌和景观。

为加强对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景观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遗产地的原真性、完整性,就需要做好生态景观修复工作。

关键词: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景观修复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漓江山水生态景观资源,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特别是喀斯特峰林地貌,代表了“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演化史的完美过程。

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位于漓江流域西南部,遗产地大部分坐落在桂林阳朔县、雁山区境内,与国家级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基本重叠,此时做好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景观修复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项目区域概况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风景区)遭受生态破坏的废弃采石(采矿场)、公路边坡45处,经2019年1月的实地勘察,筛选出14处废弃采石场,公路边坡2处,漓江沿岸岸线2处作为本项目生态修复实施地。

漓江段全长214公里。

沿江河床多为水质卵石,泥沙量小,水质清澈,两岸多为喀斯特地貌。

从桂林至阳朔的60公里漓江河段,是漓江精华主要游客游览区域。

在桂林市区,漓江在灵川县秦家进入桂林市区,由北向南穿过城区,汇桃花江后至斗鸡山折向南流,过灵川大圩镇又蜿蜒向南,在草坪乡冠岩处入阳朔境,流经市区49.3公里。

在桂林水文站处流域面积为2762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度39.2公里,干流长105公里。

整个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总体比较好。

2.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景观修复方案2.1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风景区)公路边坡生态景观修复工程对遗产地范围内因扩建兴阳公路草坪段、雁山区大田村到草坪乡公路时,造成的山体岩石裸露边坡、植被线状破坏的路段(漓江游览可视范围)进行生态植被修复,修复的面积约21406㎡。

桂林(喀斯特及溶洞)文字资料

桂林(喀斯特及溶洞)文字资料

桂林喀斯特地貌现状桂林市石灰岩形成于潮汐和波浪作用强烈的浅海,分布较广,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石灰岩地区长期被水溶解、侵蚀、形成类型多样的喀斯特地形。

地面有峰丛、峰丘、洼地、漏斗等;地下有溶洞、地下河等。

有不少溶洞长达几千米,洞内的石笋、石钟乳千奇百怪,栩栩如生,可辟为旅游风景区,著名喀斯特景区有七星岩、芦笛岩、象鼻山、伏波山、南溪山、尧山、独秀峰、甑皮岩、冠岩。

从整体上来说,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处于成熟发育阶段。

通过我们这几天考察过的地方与其他省份的喀斯特地貌特征来比较,桂林的山峰普遍较为矮小秀气,且孤峰发育较多,峰丛较少,还有广阔的溶蚀平原和大量的穿洞存在,这些都能表明桂林的发育成熟阶段。

从局部来讲,越靠近市区,越靠近河流的地段,其喀斯特晚期特征越为明显,表现为七星岩局部溶洞的崩塌,河流作用导致的象鼻山穿洞和伏波山孤峰的存在。

喀斯特溶洞及其相关现状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溶洞的发育过程饱含一个互逆的化学方程式的两个方面。

一边是溶蚀,又一边在堆积,化学元素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

这两个互逆的方程式也就形成了两重地貌类型,一是溶蚀地貌,另外一种是堆积地貌。

溶蚀地貌主要有石锅和边槽。

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

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

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堆积地貌主要形成方式是指重力水的堆积,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

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桂林喀斯特地貌分析报告报告材料

桂林喀斯特地貌分析报告报告材料

实习报告实习名称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系别 xxx年级专业 xxx学生姓名xxx 指导老师 xxxxxx2011 年 4 月 24 日一、实习目的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学完地质学、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课程后,组织的一次野外实习,通过此次实习,要求学生能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和学习专业的兴趣,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地理教学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学生实习进度安排表1、实习时间:2011年4月11日——2011年4月24日2、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三、实习过程概述1、2011年4月11日 xxx 实习准备:实习动员、安全教育以及收集实习资料。

2、2011年4月12日 xxx 乘车,安排食宿。

3、2011年4月13日中国岩溶地质博物馆参观岩溶模型及标本;请专家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2011年4月14日桂林园林植物园考察珍稀植物及亚热带生物群落特征5、2011年4月15日至16日桂林——阳朔考察桂林——杨堤——兴坪——阳朔一带的漓江沿岸岩溶地貌,漓江沿岸岩溶地貌,观察漓江沿岸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6、2011年4月17日七星岩、芦笛岩考察七星岩、芦笛岩等典型溶洞的地下喀斯特地貌。

观察漓江沿岸多层洞穴特征。

7、2011年4月18日月亮山、象鼻山、伏波山考察穿山、孤峰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8、2011年4月19日桂林市郊唐家湾一带观察大型直立倾伏背斜,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

9、2011年4月20日桂林市郊刘家村北渡口观察桂林市区漓江沿岸河流的地质作用及主要产物。

10、2011年4月21日桂林市火车站乘车返校11、2011年4月22日至24日 xxx 根据实习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

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

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

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成因原理: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特征: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

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

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

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桂林的喀斯特地形:虽然身在桂林读书,还是学习相关专业的学生,但我对桂林的喀斯特地形了解相对很少,通过这次实习和老师的现场讲解,对之我懂得了许多。

桂林的地形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上有石山,下有溶洞,山体主要是一独立一峰为主,一山接着一山,映衬这桂林的水,简直是一副仙境般的美景,让人不禁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由于条件有限,时间有限,我们只是研究了桂林七星公园的喀斯特地形,这也无关紧要,桂林的喀斯特地形形式基本一样,七星公园是典型的代表。

七星公园的喀斯特地形已经有很久的,上面山体陡峭,植物稀疏,因为大多的山都是隆起的,基本都是石头;下面是错综复杂的溶洞系统。

山体形式也各异,这与很久以前的自然力影响的作用,拔地隆起的受力点,流水的方向,下雨,风力作用和人为的作用都是造成山体千班姿态的重要原因。

也因为这种地形的不规则性,给桂林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限制,平地皆备山占领,没有大片的空地给城市发展,还有地底下地形的复杂性也给桂林发展带来了不便,地底下溶洞多,许多高楼大厦要打的地基很坚固,而溶洞给了高楼大厦的建设带来了致命性的麻烦,城市依山而建,有空就开发,有平地就建楼,桂林看起来就是建设在群山中间的,这虽然达到了旅游城市的发展要求,但如此的城市建设并没给人民带来好处,依山而建安全隐患众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习报告实习名称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系别 xxx年级专业 xxx学生姓名xxx 指导老师 xxxxxx2011 年 4 月 24 日一、实习目的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学完地质学、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课程后,组织的一次野外实习,通过此次实习,要求学生能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和学习专业的兴趣,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地理教学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学生实习进度安排表1、实习时间:2011年4月11日——2011年4月24日2、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三、实习过程概述1、2011年4月11日 xxx 实习准备:实习动员、安全教育以及收集实习资料。

2、2011年4月12日 xxx 乘车,安排食宿。

3、2011年4月13日中国岩溶地质博物馆参观岩溶模型及标本;请专家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2011年4月14日桂林园林植物园考察珍稀植物及亚热带生物群落特征5、2011年4月15日至16日桂林——阳朔考察桂林——杨堤——兴坪——阳朔一带的漓江沿岸岩溶地貌,漓江沿岸岩溶地貌,观察漓江沿岸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6、2011年4月17日七星岩、芦笛岩考察七星岩、芦笛岩等典型溶洞的地下喀斯特地貌。

观察漓江沿岸多层洞穴特征。

7、2011年4月18日月亮山、象鼻山、伏波山考察穿山、孤峰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8、2011年4月19日桂林市郊唐家湾一带观察大型直立倾伏背斜,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

9、2011年4月20日桂林市郊刘家村北渡口观察桂林市区漓江沿岸河流的地质作用及主要产物。

10、2011年4月21日桂林市火车站乘车返校11、2011年4月22日至24日 xxx 根据实习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

四、实习报告(一)桂林区域简介桂林市(简称“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

东、北与湖南省相邻。

湘桂铁路与漓江纵贯,有 321 、322 、323 三条国道穿过。

桂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重要的旅游城市。

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桂林是广西的名城和交通、文化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

桂林的工业主要以微电子、橡胶、医药、食品类和工艺美术为支柱,并建立了桂林高新技术开发区。

语言:普通话、桂林话、桂柳话自然条件地形条件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典型岩溶地貌。

岩溶峰林地貌是桂林重要旅游资源。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气候条件桂林地处低纬,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短,四季分明且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年平均气温为18.9℃。

8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3℃,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5.6℃。

年平均无霜期309天,年平均降雨量1949.5毫米。

平均蒸发量1490~1905毫米。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79%。

全年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2.2~2.7米/秒。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70小时。

平均气压为994.9百帕。

土壤条件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属红壤土带,以红壤为主。

酸碱度为4.5~6.5。

依其成土的母质可分为红壤土、石灰土、紫色土、冲击土、水稻土等5个土类,14个亚类,36个土属,89个品种。

河流冲积母质砂壤土和水稻土,土层深厚,耕作性良好,是水稻和蔬菜高产区。

中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宜旱地作物和林业生产。

动植物资源动物资源:桂林市的动物种类繁多,有 1593 种,隶属 60 目 295 科。

陆栖脊椎动物有 400 多种,其中有云豹、黄腹角稚、穿山甲、果子狸等;水生物有 144 种,有珍贵的娃娃鱼、鳗鲡等。

植物资源:全市有高等植物1000多种,包括银杉、银杏等名贵树种;自然植被以马尾松为主,市区以桂花树为主,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

林业主产杉木和毛竹,全市森林面积121.56万公顷,森林储蓄量3774.42万立方米,每年可提供木材40余万立方米、毛竹1600多万根。

矿产资源桂林矿产资源丰富,矿种主要有赤铁矿、黄铁矿、褐铁矿、铅、锌、锡、钨、铝、铌、钽、锰、滑石、重晶石、萤石、花岗石、石灰石、大理石等40多种,其中探明有一定储量的有30多种,在广西位于全国前列的36种矿产中,桂林占17种,其中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滑石分布广,储量大,品质优,易开采,前景广阔。

水利资源桂林境内河流密布,有漓江、湘江、洛青江、浔江、资江5条江,另有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5条,全市多年平均总水量为403.81亿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利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约27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07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已建成亚洲第一座超千米高水头电站──全州天湖水电站等一批水电站。

(二)桂林喀斯特地貌2.0区域概况桂林附近主要是上泥盆统(D5)灰岩,层厚,质纯,为岩溶地貌的广泛发育提供了优异的物质基础,同时桂林)阳朔地区又是一南北走向的复向斜,复向斜构造控制了本地区的基本格局,复向斜核部为下石岩流灰岩,其初始地形低浅。

本地区的主要河流——漓江两岸地下水以平流动为主,因此,岩溶作用特别强烈,地貌上形成了孤峰散立的孤峰平原,漓江两岸的地区,离河流越远,其初始地形越高,地下水流动则由水平流动过渡到以垂直渗透为主,由于地面和地下水的作用减弱,所以,距漓江较远的石灰山地发育峰从洼地,距离江稍近的山地边缘发育峰林谷地。

由于喜马拉雅山运动以后,本区间隙性上升,故在漓江两炭灰岩地区形成多层状的岩溶洞穴。

可见,地质构造,岩性以及地表、地下水对岩溶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1形成原理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2.2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

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

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流水作用1.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水、二氧化碳、碳酸钙的反应是复杂的,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

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2.3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我们知道,石灰岩是一种比较坚硬的岩石,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

这种岩石对于机械侵蚀和物理风化的抵抗力较强,但却容易被含有酸性的水所溶解,因为酸性溶液可以和石灰岩发生化学作用,使岩石受到溶蚀。

用化学式表示:CaCO3+CO2+H2O=Ca(HCO3)2,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

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

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

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在溶洞中,由于长时间的岩溶作用,最终形成多种地下岩溶地貌。

2.4喀斯特地貌“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神奇的喀斯特地貌。

现仅仅阐述本区最常见的几种地貌类型。

2.4.1地表喀斯特地貌由桂林至阳朔,沿途能见到的岩溶地貌主要有:a石芽与溶沟:地表水沿灰岩坡面裂隙流动,溶蚀和冲蚀出许多宽数十厘米至几厘米,深几米至几十米,最深的可达数十米,长度不定的沟槽,叫溶沟,其底部长被碎石和泥土填充,沟槽之间突起的石脊,叫石芽,如果地下水沿灰岩中垂直裂隙溶蚀较深,则可形成许多较高大的石芽,叫石林,单个的石芽可叫石柱b孤峰、峰林和峰丛孤峰是坚立在岩溶平原或溶蚀盆地上的孤立石灰岩山峰,数十米至百余米,是石炭岩山地遭受大量溶蚀后残留下来的,在产状近水平的灰岩层(往往在褶曲轴部附近)孤峰多呈柱状,岩壁陡立,如桂林王城独秀峰,有“南天一柱”之誉,也有呈园柱状的,如朔阳城中俊秀的碧连峰,在倾斜岩层中(往往在褶曲翼部)孤峰则多呈不对称的山峰,山坡顺岩层倾斜的一侧较缓,另一侧较陡,如桂林老人山。

孤峰有锥状、塔状、单斜状等形态,而桂林地区的孤峰一塔状为主。

塔峰仅以峰林或岛状峰丛的形式出现在槽谷、盆地或冲积平原中。

在桂林地区,尽管由分水岭至河谷呈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林谷地→峰林平原→孤峰平原的正向更替,但塔峰仅出现在峰林地貌系列中,并非表现出宏观地带性规律。

薄层灰岩或砂页岩上伏厚层块状碳酸盐岩沿节理崩塌产生的塔峰,不仅在峰林平原上,而且在峰丛洼地中尤为常。

塔峰多为孤立状,也岛丛状,四周仅为地势平坦较低,地下水埋浅,湖沼众多的冲积平原,有的甚至被略微低下的洼地或水域环绕桂林市区的塔多呈不规则圆塔形和椭圆塔形,有的显示上圆锥、下圆塔的双重结构,相对高度< 150 m ,坡角在缓坡面> 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