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化学专题复习第八章原子结构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 《原子结构》教案设计
原子结构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3.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2.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三、教学难点: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指导阅读法、讨论归纳法、讲练结合法等[引入] 原子的概念[设问] 原子是如何诞生的?[指导阅读]课本P4页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
大爆炸后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H、少量的He及极少量的Li,然后经过长或短的发展过程,以上元素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的合成了其它元素。
[思考与交流]有谁知道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那一种?宇宙年龄有多大?地球年龄有多大?[指导阅读课本后回答]氢元素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占88.6%(氦1/8),另外还有90多种元素,宇宙年龄距近约140亿年,地球年龄已有46亿年。
[介绍]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史——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1.公元前400多年前,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的观点:把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叫原子。
2.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说;3.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提出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4.卢瑟福原子模型5.波尔原子模型6.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电子云模型)[回忆复习] 原子的组成结构核外电子是怎样排布的?[复习讲述]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分层排布(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高三化学复习《原子结构》教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广西大新中学高三化学复习原子构造教案●考点阐释1.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
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互相关系。
2.以第1、2、3周期的元素为例,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会分析比较原子、离子核外电子层构造,掌握典型原子或者者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构造特征。
●试题类编(一)选择题1.(2021年,11)自然界氧的同位素有16O、17O、18O,氢的同位素有H、D,从水分子的原子组成来看,自然界的水一一一共有A.3种B.6种C.9种D.12种2.(2021年综合,44)碳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其中14C具有放射性,它能自发放出某种射线,而衰变成其他元素。
考古学对出土生物遗骸的年代断定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其中较准确的一种是基于14C放射性的方法,但被断定的年代一般不超过5万年。
以下考古遗址发现的遗物中能用14C测定年代的是A.战国曾侯乙墓的青铜编钟(距今约2400年)B.马家窑文化遗址的粟(距今约5300年)C.秦始皇兵马俑(距今约2200年)D.元谋人的门齿(距今约170万年)3.(2021年,2)C60与现代足球有很相似的构造,它与石墨互为A.同位素B.同素异形体C.同分异构体D.同系物4.(2021年春,16)氯的原子序数为17,35Cl 是氯的一种同位素,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35Cl 原子所含质子数为18 B.181mol 的H35Cl 分子所含中子数约为6.02×1023 C.g 的35Cl2气体的体积为4L D.35Cl2气体的摩尔质量为70g ·mol -15.(2021年春,12)以下四组物质中,两种分子不具有一样核外电子总数的是 A.H2O2和CH3OH B.HNO2和HClO C.H2O 和CH4D.H2S 和F26.(2021年春,14)酸根RO -3所含电子数比硝酸根NO -3的电子数多10,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R 原子的电子层数比N 的电子层数多1 B.RO -3中R 的化合价与NO -3中N 的化合价相等 C.RO -3和NO -3只能被复原,不能被氧化 D.R 和N 为同族元素7.(2021年,2)美国科学家将两种元素铅和氪的原子核对撞,获得了一种质子数为118、中子数为175的超重元素,该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A.57B.47C.61D.2938.(2000年全国,2)136C —NMR(核磁一一共振)可以用于含碳化合物的构造分析。
高中化学 专题02 原子结构教学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全册化学教学案
专题02 原子结构知识点一原子结构1、原子的构成⑴原子核的构成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⑵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⑶原子构成⑷表示方法2、核外电子排布(1)电子的特征:电子的运动具有区别于宏观物体的几大特征:质量很小(9.109×10-31kg);带负电荷;运动空间范围大(直径约10-10m);运动速度快,因此电子的运动特征就与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着极大的不同一一它没有确定的轨道。
(2)电子层:科学研究证明,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它们分别在能量不同区域内运动。
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分别用n=1、2、3、4、5、6、7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并分别用符号K、L、M、N、O、P、Q来表示。
(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①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②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③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④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核外电子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
核外电子第二层最多8个电子。
核外电子第三层最多18个电子。
核外电子最外层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
(只有1层的最多不超过2 个电子。
典例1 某原子核外的M电子层和L电子层的电子数的关系是( )A.大于B.小于C.等于D.不能确定【答案】D【解析】当M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电子数最多不超过18个。
L层电子数一定为8个,所以它们实际容纳的电子数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总结】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殊性1.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原子有H、Li、Na、K。
2.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有He、Be、Mg、Ca。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云和质子、中子的性质;2. 理解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3. 掌握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包括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4. 理解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性质。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核和电子云;2.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3. 原子的基本参数: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4. 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5. 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2. 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梳理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2. 实验:进行一些原子结构相关的实验,如原子核实验和电子排布实验;3.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引起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2. 讲解:讲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介绍原子的基本参数和电子排布规律;3. 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原子结构的实验现象;4. 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探讨原子结构的深层次问题;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教材,巩固对原子结构的概念;2. 完成相关习题,提升对原子结构的运用能力;3. 准备下节课的课前预习。
七、教学反馈1.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2. 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3.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为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范本,仅供参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2原子的结构
课题2 原子的结构(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启发思维,增强归纳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想象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什么是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人们认识原子的过程:曲折、漫长二、探究新知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79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能被电场和磁场联合偏转的作用,测定了这种粒子的荷质比,1903年汤姆生发现电子。
散射实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有复杂的结构,可以再分。
一、原子的构成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1.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有何关系?解析:相等2.电子带电吗?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有何关系? 解析:相等3.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所带电荷数叫做核电荷数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几种原子的构成根据上表的数据,可以发现:1.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分别相等。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件微专题8 原子结构与性质
能较C、O两种元素高,因此C、N、O、F四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从小到大的顺序
为C<O<N<F,满足这一规律的图像为a。
高考考什么
(2)[2022•全国甲卷节选] 图a、b、c分别表示C、N、O和F的逐级电离能I变化趋势
(纵坐标的标度不同)。第一电离能的变化图是 a (填标号),判断的根据是
同__一__周__期__第__一__电__离__能__总__体__呈__上__升__趋__势__,_但__由__于__N_元__素__的__2_p_能__级__为__半__充__满__状__态__,因__此__N__
能 力
O是非金属元素,Na是活泼金属元素,Na比O更易失去电子,故电离能:I1(O)>I1(Na),
C错误;
元素的金属性:Na>Al,则碱性:NaOH>Al(OH)3,D错误。
高考考什么
迁移应用 (1)[2023•全国乙卷节选] 中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
探测发现火星上存在大量橄榄石矿物(MgxFe2-xSiO4)。基态Fe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
力
高考考什么
(2)[2022•全国甲卷节选] 图a、b、c分别表示C、N、O和F的逐级电离能I变化趋势
(纵坐标的标度不同)。第一电离能的变化图是 a (填标号),判断的根据是
同__一__周__期__第__一__电__离__能__总__体__呈__上__升__趋__势__,_但__由__于__N_元__素__的__2_p_能__级__为__半__充__满__状__态__,因__此__N__
·
夯 实
反常,如第一电离能N>O、P>S。
必
备
高考考什么
(2)电离能的应用
高考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复习
高考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复习主要知识有:原子的结构、构成原子后离子粒子间的数量关系、元素与同位素、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核外电子的构造原理、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等知识,知识的特点是抽象。
在学习时要注意理解。
1、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周期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周期表上的外围电子排布称为“价电子层”,这是由于这些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价电子”即与元素化合价有关的电子,元素周期表的每个纵列的价电子层上电子总数相同,对于主族元素,价电子指的就是最外层电子,所以主族元素其族序数=价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而副族元素的族序数不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其族序数跟核外电子的排布有关。
2、原子半径:原子半径的大小取决于两个相反的因素:一是电子的能层数,另一个是核电荷数。
电子层数越多,电子间的排斥将使原子半径增大;而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核对电子的吸引力也越大,将使原子半径缩小。
①电子能层数:电子能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
3、在原子里,原子核位于整个原子的中心,电子在核外绕核作高速运动,因为电子在离核不同的区域中运动,我们可以看作电子是在核外分层排布的。
经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理论分析,我们得知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以下规律:(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且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及外排布在能量稍高的电子层里。
即排满K层再排L层,排满L层再排M层。
(2)每一电子层里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
即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第三电子层最多容纳18个……(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4)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3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常见考法本知识单独考查的很少,主要结合元素周期律来考查,考查的形式有选择、填空、推断等,该类题目的难度较大,在学习时一定要结合元素周期表来学习原子结构,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第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原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伽德罗的分子学说,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概念。
2.提问:原子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二、探究原子结构1.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过程。
2.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原子的组成。
3.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
三、案例分析1.分析氢原子和氦原子的结构,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原子结构,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回顾原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的组成。
2.提问:原子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二、探究原子结构1.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过程。
2.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原子的组成。
1.1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2电子云:围绕原子核,由电子组成。
3.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3.1电子层的概念:电子在原子核外按照能量大小分为不同的层。
3.2电子层的命名:K、L、M、N……3.3电子排布规律: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²(n为电子层数)。
三、案例分析1.分析氢原子和氦原子的结构,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1氢原子:1个质子,1个电子,电子分布在K层。
1.2氦原子:2个质子,2个中子,2个电子,电子分布在K层。
2.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设计原子结构(也可称为原子模型)是指原子的组成以及部分的搭配和安排。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5.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难点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教师举起两张外表一样的生日贺卡][师]同学们,我这儿有两张生日贺卡,现在我把它们打开,请大家说出它们最明显的不同点在哪里?[教师打开贺卡][生]一个会响,一个不会响.[师]如果你想要知道这张音乐贺卡为什么会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你首先想要做的是什么?[生]拆开看看![师]对!也就是说首先要了解它的结构.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师]研究物质的结构首先要解剖物质.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何两个或多个原子的接触都能生成新物质呢?举例说明.[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分析,如H2与F2在冷暗处就能反应,而H2和I2在常温下却不反应;Na与O2常温下迅速反应生成Na2O,而真金却不怕火炼;再如稀有气体等等……][师]为什么常温下氢原子与氟原子“一拍即合”,而氢原子与氖原子却“老死不相往来”呢?要知其究竟,必须揭开原子内部的秘密,即认识原子的结构.[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师]关于原子结构,我们在初中就已熟悉.请大家说出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怎样构成原子的?[生]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其中,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师]很好,下面我们用如下形式把它表示出来.[板书]一、原子结构[师]下面,我们通过下表来认识一下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投影展示表5-1]表5-1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构成原子的粒子电子质子中子电性和电量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不显电性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量① 1/1836(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 1.007 1.008 注①是指对12C原子质量的1/12(1.661×10-27 kg)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师]通过上表我们知道,构成原子的粒子中,中子不显电性,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我这儿有一把铁锁,(举起铁锁)接触它是否会有触电的感觉?[生]不会.[问题探究]金属均由原子构成,而原子中又含有带电粒子,那它为什么不显电性呢?[生]可能是正负电荷互相抵消的缘故吧![师]对,因为原子内部,质子所带正电荷和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从原子的结构我们可知,原子核带正电,它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决定于核内质子数,我们用Z来表示核电荷数,便有如下关系:[板书]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师]下面,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原子核与原子的关系.[问]谁能形象地比喻一下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的相对大小?[生]甲回答: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层大楼,原子核就像放置在这所大楼中央的一个樱桃.乙回答:如果假设原子是一座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师]回答得很好,甲比喻说明对初中的知识掌握很牢固;乙比喻说明大家对新课的预习很到位.确切地讲,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原子核虽小,但并不简单,它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且其密度很大.[投影展示有关原子核密度的资料]原子核密度很大,假如在1cm3的容器里装满原子核,则它的质量就相当于1.2×108t,形象地可以比喻为需要3000辆载重4 t的卡车来运载.[师]其实,从表5-1中所示电子、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也可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结论.从表中可看出,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均近似等于1,而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1836,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数值便近似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我们把其称为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中子数规定用符号N表示.则得出以下关系:[板书]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师]这样,只要知道上述三个数值中的任意两个,就可推算出另一个数值来.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比如C表示质量数为1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问题探究]“ O”与“O”所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生] O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氧原子,而O除表示一个氧原子外,还可表示氧元素.[师]为了熟记X所表示意义及A、Z、N之间的关系,请同学填写下表:[投影练习]粒子符号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A) 用 X表示为①O 8 ? 18 ?②Al ? 14 27 ? ③Ar 18 22 ? ? ④Cl ? ? ? Cl ⑤H ? ? ? H [答案]①10 O ②13 Al ③40 Ar ④1718 35 ⑤10 1 [师]由以上计算我们可得出,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板书] 原子 X[问题探究]是不是任何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生]不是,如上述练习中 H原子,核内无中子,仅有一个质子.[问题探究]假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到或失去电子,它还会显电中性吗?[生]不会,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成为带电的原子——离子,不显电中性;形成的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问题探究]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之间有什么联系?[生]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相等,失去几个电子,阳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得到几个电子,阴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负电荷.[师]回答得很好.即:[讲解并板书]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师]这样,我们就可根据粒子的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来判断出一些粒子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请大家口答下列问题:[投影]1.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________离子,带________电荷.2.当质子数(核电荷数)________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________电荷.[答案]1.阳正 2.< 负[师]根据以上结论,请大家做如下练习.[投影练习]填写表中空白.粒子符号质子数电子数①S2- ? ? ②Xn+ x ? ③Ym- ? y ④NH ? ?⑤OH- ? ?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指正错误][答案]①1618 ②x-n ③y-m ④1110 ⑤910[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讲了原子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它是几代科学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才得出来的结论.[作业]1.用 X符号的形式表示出10种原子.2.课本第94页,二、1、2.●参考练习1.某粒子用 Rn-表示,下列关于该粒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含质子数=A-nB.所含中子数=A-ZC.所含电子数=Z+nD.所带电荷数=n2.某元素Mn+核外有a个电子,该元素的某种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该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 )A.A-a+nB.A-a-nC.A+a-nD.A+a+n参考答案:1.BC(D选项所带电荷数应标明正负)2.B●板书设计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一、原子结构原子 X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教学说明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初中学习过的《原子》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由于本节教学内容无演示实验,理论性较强,学生对此处的内容容易产生枯燥感.为此,采用了旧中引新、设问激疑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精心的引导,并结合形象的比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来,最后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应用——练习,使本节课的知识得以巩固.另外,本节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用原子结构或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相互关系做标题更为合适.此处,采取了前者.第二课时[引言]从上一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原子核相对于原子很小,即在原子内部,原子核外,有一个偌大的空间供电子运动,那么,电子在核外的运动与宏观物体是否相同?我们又怎样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二课时)二、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师]请大家观察以下物体运动的特点,并注意它们的运行轨迹是否确定.[电脑演示以下运动]1.物质的自由落体运动;2.火车的运动;3.炮弹的抛物线运动;4.天体的运行;5.氢原子的一个电子在核外闪烁运动.[讨论]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跟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有什么不同?[生]1.宏观物体的运动有固定的方向,电子没有.2.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确定的路线,电子没有.[讲述]正如大家所述,宏观物体的运动,如天体的运行、导弹的发射、车辆的行驶等,它们都有确定的轨道,我们可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准确地测出它们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运动速度,可以描画出它们的运动轨迹.当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其运动规律跟普通物体不同.它们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我们不能准确地测定电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运动速度,也不能描画出它的运动轨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呢?让我们先来研究氢原子核外唯一的一个电子的运动特点.[电脑显示]氢原子核外一个电子的运动示意图(由慢到快)[师]我们看到,当电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时,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团云雾,我们形象地称它为“电子云”——电子形成的云雾之意.[问]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它怎么能形成一团云雾呢?[启发]这是由于电子在核外的运动速度太快(2.2×106 m·s-1),使我们眼花缭乱的结果.[问]大家有没有在什么地方见过类似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生]1.快速进退录像带时,与此情景有点相似.2.武打影片里,形容剑舞得快时,舞剑人的周围常是一团剑影.3.科幻动画片里,飞牒的运行及争斗场面.4.风车快速旋转时的现象.。
高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内容: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质子、中子、电子;2. 掌握原子的结构模型,包括量子力学模型和玻尔模型;3. 理解原子的各种性质,如原子序数、原子量等。
二、教学重点:1. 原子的基本结构;2. 原子的结构模型;3. 原子的性质。
三、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基本粒子组成;- 质子位于原子核中,带正电荷,质量为1;- 中子位于原子核中,不带电,质量为1;- 电子位于原子核外层轨道上,带负电荷,质量极小,约为质子、中子的1/1836。
2. 原子的结构模型- 玻尔模型:原子核由质子、中子组成,电子围绕核外层轨道运动,各层轨道能量不同,电子在吸收或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 量子力学模型:根据波动粒子二象性,用波函数描述电子在原子中的可能分布情况,电子的位置不确定,只有一定的概率存在于某个区域。
3. 原子的性质- 原子序数: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也是元素的序数,不同元素的原子序数不同;- 原子量: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在化学计算中起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通过图示、实验等形式展示原子的结构;2.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模型;3. 提问、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加深理解。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结构模型和性质,为后续学习化学提供基础知识。
六、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教材,复习本节课内容;2. 完成相关习题,巩固知识点;3. 独立思考,总结学习体会。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教案教案标题:原子结构教学内容:1. 原子的发现历程2. 原子结构的组成3. 原子核的组成4.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5. 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性质2. 掌握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概念3. 理解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4. 熟练计算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教学重点:1. 原子结构的组成2. 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3.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难点:1.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2. 原子质量数和电荷数的计算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实验器材、教学素材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课本等学习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原子结构的重要性,并简要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二、讲解原子结构的组成(10分钟)1. 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2. 讲解质子、中子、电子的概念3. 探讨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三、实验操作(15分钟)让学生进行原子结构实验,观察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实际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讲解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10分钟)1. 讲解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的定义2. 讲解如何计算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五、课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练习,检测他们对原子结构的掌握程度。
六、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整节课的设计和实施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水平,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
同时,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的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 掌握原子结构的相关概念和术语
3. 掌握原子结构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教学重点:
1. 原子的基本结构
2. 电子分布和能级
3. 原子光谱和原子结构的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
1. 原子结构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2. 原子的电子分布和能级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实验仪器和材料
3. 教学课件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一些原子结构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二、讲解原子结构(15分钟)
1. 原子的基本结构:质子、中子和电子
2. 电子轨道和能级:原子中的电子分布规律
3. 原子的尺寸和质量: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差异
三、讲解原子光谱和实验方法(15分钟)
1. 原子发射和吸收光谱:原子内部的电子跃迁现象
2. 原子结构的实验方法:光谱仪和原子吸收光谱仪
四、实验操作(3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原子光谱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仪器,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五、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或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在化学反应和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六、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原子结构的
相关知识和技术。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验案例和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能力。
高中化学原子组成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组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组成结构,掌握原子的基本组成以及电子、质子、中子的特点。
2. 能力目标:能够根据所学知识,描述原子的结构模型,并能进行简单的原子结构分析。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模型。
2. 难点:电子云的概念及其在原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组成:电子、质子、中子。
2. 原子的结构模型:核式结构模型、量子力学模型。
3. 电子云的概念及其在原子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模型,引发学生对原子组成结构的兴趣。
2. 讲解原子的基本组成:电子、质子、中子,以及它们在原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展示不同的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原子结构理论。
4. 讲解电子云的概念和在原子中的作用。
5. 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原子结构的组成和特点。
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留下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组成结构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 PowerPoint课件:展示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模型和相关知识点。
2. 实验器材和材料:用于进行原子结构实验或模拟实验。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以及相关练习题,评价学生对原子组成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可以结合作业和考试,检查学生对原子组成结构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针对学生对原子组成结构概念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 及时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为下一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高中化学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结构教案主题:分子结构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和描述分子的结构以及各种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2. 掌握分子的结构和不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化学现象。
教学内容:1. 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2. 分子的结构及其意义3.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键的形成和断裂4. 分子的空间构型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物质的结构,引发学生对分子结构的兴趣;2. 讲解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的结构、原子间的化学键等;3. 探讨分子的结构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分子结构之间的差异导致的性质差异;4. 介绍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讲解键的形成和断裂的过程;5. 分析分子的空间构型,包括平面构型和立体构型,并通过示例展示不同构型的特点;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相关练习。
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和示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子结构的概念;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对分子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结构的相关概念,激发学习兴趣。
评估方式:1. 准确性:学生能否准确描述不同分子的结构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2. 理解深度:学生是否可以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复杂的化学现象;3. 解决问题能力: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分子结构的分析解决实际化学问题。
教学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并指出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3.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以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此为一份高中化学结构教案范本,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高中化学高考精品备课教案:原子结构 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物质结构与性质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原理课标要求核心考点五年考情核心素养对接1.认识原子结构。
2.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了解有关核外电子运动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知道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能量不连续),电子可以处于不同的能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激发与跃迁。
知道电子的运动状态(空间分布及能量)可通过原子轨道和电子云模型来描述。
4.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高低顺序,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认识基态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等。
知道1~36号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结构2023江苏,T5;2023湖南,T2;2022天津,T10;2022山东,T3;2022年6月浙江,T7;2021北京,T2;2021天津,T3;2021辽宁,T2;2021广东,T3;2021上海,T2;2020全国Ⅰ,T11;2020年7月浙江,T7;2020江苏,T2;2019上海,T1;2019天津,T7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核外电子运动模型、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模型、原子轨道模型,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构造原理核外电子排布2023湖北,T5;2023年1月浙江,T10;2022全国甲,T35;2022湖南,T18;2022广东,T20;2021全国乙,T35;2021天津,T13;2021山东,T16;2021湖南,T18;2021河北,T17;2020年1月浙江,T16;2019江苏,T21;2019全国Ⅲ,T35命题分析预测1.高考常结合阿伏加德罗常数考查原子结构,结合新材料考查基态粒子核外电子排布、电子云形状和电子运动状态等,结合核外电子排布考查元素推断。
2.2025年高考仍会延续目前的考查方式,可能会更加注重结合新材料、新信息、新物质结构考查基态粒子核外电子排布模型化视角通过建立核外电子运动模型、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模型、原子轨道模型等,理解内涵、掌握规律。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化学元素(Chemical element)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一一.教材分析知识脉络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
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eq o(sup 6( A),sdo 2(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高中化学原子构成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 掌握电子排布规律。
3. 理解原子的核结构和元素的原子序数。
4. 掌握原子的质量数、原子量和同位素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电子排布规律、原子核结构和元素的原子序数。
难点:原子的质量数、原子量和同位素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2. 电子排布规律3. 原子核结构和元素的原子序数4. 原子的质量数、原子量和同位素的概念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构成。
2. 学习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讲解原子的核、电子云和质子中子等组成。
3. 学习电子排布规律,引导学生掌握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和能级结构。
4. 学习原子核结构和元素的原子序数,介绍原子核的构成和元素的原子序数概念。
5. 学习原子的质量数、原子量和同位素的概念,讲解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量的计算方法,介绍同位素的概念和应用。
6. 梳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复习,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2. 实验教学3. 互动探究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原子结构模型等2. PPT课件3. 教科书七、教学评估:1. 完成课堂练习2. 参与课堂讨论3. 实验报告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后续教学可以加强实验教学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原子结构一、教学基本要求1.氢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了解微观粒子运动特征;了解原子轨道(波函数)、几率密度和电子云等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的概念;熟悉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熟悉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和伸展方向。
2.电子原子结构掌握原子核外电子分布原理,会由原子序数写出元素原子的电子分布式和外层电子构型;掌握元素周期系和各区元素原子或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的特征;根据元素原子的电子分布式能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了解有效核电荷、屏蔽效应的概念;熟悉原子半径、有效核电荷、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主要氧化值等周期性变化规律,以了解元素的有关性质。
二、学时分配:§8.1引言从19世纪末,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科学手段的加强,在电子、放射性和x射线等发现后,人们对原子内部的较复杂结构的认识越来越清楚。
1911年卢瑟福(Rutherford E)建立了有核原子模型,指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在一般化学反应中,原子核并不发生变化,只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因此原子核外电子层的结构和电子运动的规律,特别是原子外电子层结构,就成为化学领域中重要问题之一。
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运动状态的研究以及现代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是从对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认识开始的。
§8.2氢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8.2.1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1.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表现出光的波动性,而光压、光电效应则表现出光的粒子性。
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可表示为λ= h/p= h /mυ式中,m是粒子的质量,υ是粒子运动速度 p是粒子的动量。
1924年,法国理论物理学家德布罗依(de Broglie L V)在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启发下,大胆假设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现象。
他认为不仅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所有微观粒子,如电子、原子等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1927年,德布罗依的大胆假设就由戴维逊(Davisson C J)和盖革(Geiger H)的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
图8-1是电子衍射实验的示意图。
当经过电位差加速的电子束A入射到镍单晶B上,观察散射电子束的强度和散射角的关系,结果得到完全类似于单色光通过小圆孔那样得到的衍射图像,如图所示。
这表明电子确实具有波动性。
电子衍射实验证明德布罗依关于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假设是正确的。
图8-1电子衍射实验电子的粒子性只需通过下面实验即可证实:阴极射线管内两极之间装一个可旋转的小飞轮,当阴极射线打在小飞轮上,小飞轮即可旋转,说明电子是有质量、有动量的粒子,亦即具有粒子性。
2.微观离子运动的统计性在经典力学中,一个宏观粒子在任一瞬间的位置和动量是可以同时准确测定的。
例如发出一颗炮弹,若知道它的质量、初速及起始位置,根据经典力学,就能准确地知道某一时刻炮弹的位置、速度(或动量)。
换言之,它的运动轨道是可测知的。
而对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粒子则不同,现在已证明:由于它们运动规律的统计性.我们不能像在经典力学中那样来描述它们的运动状态,即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它们的速度和空间位置。
1927年海森伯(Heisenberg W)提出了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Δx ΔP=h Δx 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度, ΔP 为粒子动量的不确定度。
由此可见,对于宏观物体可同时准确测定位置和动量(或速度),即不确定原理对宏观物体实际上不起作用,而该原理却很好地反映了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表明具有波动性的微观粒子与服从经典力学的宏观粒子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8.2.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描述一、 波函数ψ和电子云1.波函数1926年,薛定谔根据波粒二象性的概念提出了一个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方程是一个二阶微分方程:当将这个方程用于氢原子时,求解这个方程,就能把氢原子系统的波函数ψ和能量E 求出来。
r 是核与电子的距离,代入上式,得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分布图——波函数的空间图像。
但求解过程很复杂,下面只介绍求解得到的一些基本概念。
2.电子云822222222=-+∂∂+∂∂+∂∂ψπψψψ)(V E h m z y x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设想核的位置固定,而电子并不是沿固定的轨道运动,由于不确定关系,也不可能同时测定电子的位置和速度。
但我们可以用统计的方法来判断电子在核外空间某一区域出现的机会(概率)是多少。
设想有一个高速照相机能摄取电子在某一瞬间的位置。
然后在不同瞬间拍摄成千上万张照片,若分别观察每一张照片,则它们的位置各不相同,似无规律可言,但如果把所有的照片叠合在一起看,就明显地发现电子的运动具有统计规律性,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是在核外的一个球形空间。
如用小黑点表示一张照片上电子的位置,如叠合起来就如图8-2所示。
离核愈近处,黑点愈密,它如同带负电的云一样,把原子核包围起来,这种想像中的图形就叫做电子云,图(a)电子在核附近出现的概率密度最大。
概率密度随r的增加而减少。
图(b)是一系列的同心球面,一个球面代表一个等密度面,在一个等密度面上概率密度相等。
图中的数字表示概率密度的相对大小,同样离核愈近,概率密度愈大,其值规定为1。
图(c)是电子云的界面图,它表示在界面内电子出现的概率(如95%以上)。
概率密度代表单位体积中电子出现的概率。
二、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像图8-2 电子云和界面图电子运动的状态由波函数ψ来描述,|ψ|2则是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几率密度。
处于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它们的ψ各不相同,其|ψ|2也不同。
在波函数ψ(r、θ、φ)=R(r)Θ(θ)Φ(φ)中,R(r)与r有关,可以用以讨论径向的分布;其他两个函数与电子出现在什么角度(θ和φ)有关,将两个函数可以合并起来,用以讨论角度分布。
即令:Θ(θ)Φ(φ)=Y(θ、φ)Y(θ、φ)称为角度波函数,于是波函数ψ可以写为ψ(r、θ、φ)= R(r)Y(θ、φ)下面分别讨论原子轨道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
波函数ψ的角度部分是Y(θ、φ)。
若以Y(θ、φ)对θ、φ,作图则得到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若以Y2(θ、φ)对θ、φ作图,得到电子云的分布图(即概率密度的分布图)。
1. ψ的角度分布图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的具体作法是:从球极坐标原点出发,引出各条方向为θ、φ的直线,取它们的长度等于相应的Y(θ、φ) 值,将所有这些直线的端点连起来,在空间形成的曲面即为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
因为Y(θ、φ) 只与l、m有关,与n无关。
2. |ψ|2的角度分布图如前所述,把|ψ|2在空间中的分布叫做电子云,它形象地表示电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密度的大小。
把波函数的角度部分Y(θ、φ)取平方后Y2(θ、φ)对(θ、φ) 作图就得到电子云角度分布图。
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与相应的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是相似的,但有区别: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中Y有正负,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Y2则无正负。
而且由于Y(θ、φ)<1,取平方后其值更小,所以电子云角度分布图稍“瘦长”些。
图8-3是 s、p、d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图8-3 s、p、d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三、四个量子数要描述原子中各电子的运动状态,需用四个参数确定。
1.主量子数 n主量子数 (主电子层数) n=1, 2, 3, 4, 5, 6,7,…电子层符号: K,L,M,N,O,P….物理意义:主量子数n是描述电子离核的远近程度的参数,电子运动的能量主要由主量子数n来决定,n值越大,电子的能量越高。
2.角量子数 l角量子数 l 的取值为0,1,2,3…,(n-1),在光谱学上分别以 s,p,d,f,…表示。
意义:角量子数 l是描述电子云形状。
当n相同时,不同的 l 值(即不同的电子云形状)对能量值也稍有影响,且与 l值成正比,例如:当主量子数同为n时,有如下的关系:E ns<E np<E nd<E nf,这是因为 l 值越小,电子在核附近出现的机会多,受核的引力大,能量也较低。
由于 l 的不同,引起能量的不同,可以理解为能量再分级或形成了亚层(或副层)。
例如,n=1的电子层,l 只能取0,它只能有一个能级;当n=2时,l 可以取0,1两个值,所以有2个能级(或有2个亚层);当n=3时,l 可以取0,1,2,所以有3个能级(或有3个亚层)。
3.磁量子数m磁量子数m的量子化条件是取值0,±1,± 2,± 3…±l。
磁量子数表示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一种伸展方向。
l=0时,m只取一个值,即m=0,表示亚层只有一个轨道。
当l=1时,m=0,± 1,p x、p y和p z这三种不同伸展方向的轨道能量是相同的4.自旋量子数m s电子除绕核运动外,其自身还做自旋运动。
为了描述核外电子自旋状态,引入第四个量子数—自旋量子数m s,根据量子力学的计算规定:m s只可能取+1/2和-1/2,用以表示两种不同的自旋状态,通常用正反两个箭头↓和↑来表示。
综上所述,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决定原子轨道的能量;角量子数决定原子轨道的形状;磁量子数决定原子轨道的空间取向或原子轨道的数目;自旋量子数电子运动的自旋状态。
也就是说,电子在核外运动的状态可以用四个量子数来描述。
例已知核外某电子的四个量子数n=2 l=1 m=-1 m s=+1/2则这是指第二电子层、p亚层2Px 2Py轨道上自旋方向以+1/2为特征的那一个电子。
§8.3多电子原子结构8.3.1原子结构的周期性一、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在原子轨道的能级图上出现能级交错的原因,来源于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
下面分别介绍。
1.屏蔽效应氢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这个电子仅受到原子核的作用,氢原子的波动方程可精确求解。
但是在多电子原子中,每一个电子不仅受到带Z个电荷的原子核的吸引,而且还受到(Z-1)个电子的排斥。
故至今尚未能对除氢原子或类氢原子以外的微观粒子运动方程精确求解,因此对多电子原子系统是采取近似的方法。
在多电子原子中,核电荷对某个电子的吸引力,因其它电子对该电子的排斥而被削弱的作用称为屏蔽效应令Z’=Z - σi,其中Z’是有效核电荷数。
σi为屏蔽常数。
σi就是电子i受其他电子排斥而在核的吸引上要把核的正电荷扣除的部分。
2.钻穿效应由图8-4中可知不同电子在离核r处球面上出现的概率大小不同。
对于n较大的电子(例如3s,3p电子),出现概率最大的地方离核较远,但在离核较近的地方有小峰,表明在离核较近的地方电子也有出现的可能.也就是说外层电子可能钻到内层出现在离核较近的地方,这种现象叫做钻穿效应。
图8-4 4s,3d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图二. 核外电子排布原理根据光谱实验数据以及对元素性质周期律的分析,归纳出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在核外的排布应遵从以下三条原则,即泡利(Pauli)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Hund)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