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汇总
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汇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
(2)认识原始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3)分析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两种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原始农耕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
(2)原始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特点。
(2)两种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展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
(2)引导学生关注两种文化的异同。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结合教材,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原始农耕文化遗址。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第六章:长江下游的原始农耕文化1. 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下游地区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
(2)认识稻作农业的起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分析长江下游原始居民的生活特点及其与自然环境的适应。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长江下游地区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
(2)稻作农业的起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七、第七章:黄河中游的原始农耕文化1. 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中游地区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
(2)认识粟作农业的起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分析黄河中游原始居民的生活特点及其与自然环境的适应。
原始农耕文化遗存的探究教案
本文将围绕“原始农耕文化遗存的探究”这一主题,探讨教师如何构建一节有意义、活泼、高效的探究课。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农耕文化,了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贡献,激发学生对农业的浓厚兴趣和热爱。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农耕文化的基本概念2. 了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贡献3. 学会运用探究的方法,自主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4. 热爱农业,了解农业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二、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代农耕文化的基本概念,为下一步的探究打下基础。
2. 探究环节(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古代农耕文化遗存中的农具、耕牛、农民耕种的情景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提出问题老师提出问题:古代农民采用的种植方式和现代种植方式有什么不同?(3)自主探究学生每组一起进行调查研究,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整理各自的研究结果,总结出现代农业相对于古代农业的变化和新特点。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就现代农业中的问题和挑战展开讨论。
(4)汇报探究结果老师安排每组代表分享其调查成果:分享的内容包括研究的对象、方法、过程和结果。
(5)思考环节让学生思考:古代农耕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进步有哪些贡献?该怎样保护好古代农耕文化遗产?3. 条理化展示环节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课件的展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条理化呈现。
4. 继续探究老师安排学生就“现代农业中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度探究,引导学生探索现代农业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反思1. 整个教学过程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围绕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兴趣点开展,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
2. 在探究环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老师应该在这个环节中注重网络交流的管理和统计,掌握学生的思路和进展。
3. 条理化展示环节是课程目标的深入实现,教师需要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避免目标的泛泛而谈。
总结:本节农耕文化遗产的探究课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古代农耕文化的基本概念,并理解农业对文明进步的贡献。
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汇总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概念,认识原始农耕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半坡、河姆渡等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3.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认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二、教学内容1. 原始农耕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2. 半坡遗址的发现及其特点3.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及其特点4. 原始农耕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5. 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原始农耕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始农耕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半坡、河姆渡等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半坡、河姆渡等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原始农耕文化的概念、特点,以及半坡、河姆渡等遗址的发现、特点和历史价值。
3. 分析:分析原始农耕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看法,以及原始农耕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原始农耕文化,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直观地了解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实物资料。
2.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模拟原始农耕生产方式,体验农耕生活的艰辛与乐趣。
3.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对比,探讨原始农耕文化向现代农业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原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原始农耕文化概念、特点和遗址的了解程度。
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汇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认识他们生活方式的差异,比较不同地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社会的进步性,尊重劳动,珍惜来之不易的现代生活。
二、教学重点:1. 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
2. 不同地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工具的区分。
2. 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方式的差异,比较不同地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3.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方式的差异,比较不同地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4. 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内容:1. 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工具及生活方式。
2. 不同地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
七、教学步骤:1. 讲解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工具及生活方式,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不同地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
3. 举例说明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农耕文明的演变。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工具及生活方式,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初一上川教版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遗存教案
历史初一上川教版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遗存教案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课程标准: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记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点和种植的粮食作物,记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理解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能力,发现当时人们的审美特点;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比较,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实,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农耕生活;2.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重难点突破方法及策略:对于河姆渡、半坡遗址的农耕生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几幅劳动工具、农作物、陶器的图片,看图学史,让学生自己去挖掘这些文物中蕴藏的历史信息,还原农耕生活的原貌;对于房屋特点及其生活环境的关系,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两个遗址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对于这一点,并不采用直接讲述的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气象资料图片,自己得出结论;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如何居住得舒适,学生发挥想象后,再揭晓答案,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房屋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
(2)掌握我国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历史。
(3)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重要遗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
(2)运用比较法,探究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在农耕文化方面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视和平、珍惜美好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
(2)我国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历史。
(3)原始农耕文化的重要遗存。
2. 教学难点:(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在农耕文化方面的异同。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原始农耕文化的重要遗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在农耕文化方面的异同。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始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回顾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
2. 思考: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在农耕文化方面的异同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与研究(1)介绍河姆渡遗址的地理位置、发掘过程及重要发现。
(2)分析河姆渡遗址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特点。
2. 半坡遗址的考古发掘(1)介绍半坡遗址的地理位置、发掘过程及重要发现。
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汇总
一、教案主题:原始农耕文化的起源1. 教学目标: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起源,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 教学内容:讲述原始农耕文化的起源,包括农耕工具、农耕方式、农业经济等。
3. 教学过程:a.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原始农耕文化的兴趣。
b.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原始农耕文化的起源,包括农耕工具、农耕方式、农业经济等。
c.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原始农耕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4.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原始农耕文化的短文。
二、教案主题:半坡遗址与原始农耕文化1. 教学目标:了解半坡遗址的历史价值,认识半坡遗址与原始农耕文化的关系。
2. 教学内容:讲述半坡遗址的历史价值,分析半坡遗址与原始农耕文化的关联。
3. 教学过程:a.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半坡遗址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半坡遗址的兴趣。
b.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半坡遗址的历史价值,分析半坡遗址与原始农耕文化的关联。
c.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半坡遗址对研究原始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4.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一幅半坡遗址的平面图,并简要介绍其历史价值。
三、教案主题:河姆渡遗址与原始农耕文化1. 教学目标:了解河姆渡遗址的历史价值,认识河姆渡遗址与原始农耕文化的关系。
2. 教学内容:讲述河姆渡遗址的历史价值,分析河姆渡遗址与原始农耕文化的关联。
3. 教学过程:a.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河姆渡遗址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河姆渡遗址的兴趣。
b.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河姆渡遗址的历史价值,分析河姆渡遗址与原始农耕文化的关联。
c.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河姆渡遗址对研究原始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4.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一幅河姆渡遗址的平面图,并简要介绍其历史价值。
四、教案主题:原始农耕文化的农耕工具1. 教学目标: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农耕工具,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 教学内容:讲述原始农耕文化的农耕工具,包括耒耜、石斧、石刀等。
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学案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一、学习目标一、记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期、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二、记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期、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3、了解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阻碍。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河姆渡遗址。
学习难点:1、“新石器”的含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衡宇的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会情形。
三、学习方式比较法、阅读法、讨论法、图表法、圈点批注法。
四、学习预备教科书、中国历史地图册。
自习初读正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一、河姆渡遗址一、生活时期:距今约_____年前;生活地域:__________。
二、成绩:(1)利用____石器等(新石器),如____、_____、_____等。
(2) 种植;饲养______等;制作陶器等。
(3)建造衡宇居住。
二、半坡遗址一、生活时期:距今约年前;生活地域:。
二、成绩:(1)普遍利用_____石器(新石器)。
(2) 种植;饲养________等;纺织____、制作____等。
(3)建造房屋居住。
自疑自学了本课的内容,你还有什么疑感吗?请写出来咱们一路讨论一下吧!自探议议:河姆渡和半坡两处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为何有些不同?对你有何启发?(提示:从生活区域,制作工具,种植作物,居住环境等方面加以分析。
)自测选择题1、右图所示的文物是在河姆渡遗址发觉的猪纹陶器,它制造的时刻约在()A、170万年前B、18000年前C、7000年前C、6000 年前二、河姆渡原始居民从事的生产活动包括()①种植水稻②种植粟、麻③饲养牛、猪、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3、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把握的技术有( )①磨制石器②制作陶器③修建衡宇④纺织麻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文物能够反映不同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以下所示文物能够用于研究()A、北京人B、半坡人C、元谋人D、河姆渡人五、“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学案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目标呈现】一、记住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期、地址和种植的粮食作物;二、列举原始农耕文化的要紧表现3、熟悉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农耕生活的阻碍;【预习热身】 一、(1)初读正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二、 记一记:原始农耕文化遗存名称、距今年代、生活地域;填一填:名称距今年代 生活地域 浙江余姚 半坡6000-4500年【活动探讨】(一)原始农耕文化的要紧表现(要紧特点)一、观看教材第7页地图,在地图上找到、圈划,并在右图上填出A 、B 、C 遗址名称二、观看教材8-10页插图、细读教材8-10页正文、阅读材料:材料一:1954年,图中B 地出土了大量耕具、粟粒、白菜种子等;1973年,图中A 地出土了成堆的稻谷、稻杆,和用水牛等动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材料二:观看图片材料三:A 地人们在地面先打桩,木桩上架设横梁,再在上面铺设楼板……; B 地人们先挖一个地坑,然后在坑口立架搭棚。
冬季,人住在里面能够避风御寒。
回答:(1)材料一、二、三别离说明了A 、B 两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一起点? 河姆渡大汶口1、 生活时代:距今约 年;生活地域: ; 2、 成就:(1)使用磨制石器等(新石器); 1、生活时代:距今约 年;生活地域: ; 原始农耕文半坡遗1、 生活时代:距今约 年;生活地域: ;2、 成就:(1)使用磨制石器等(新石器)A 地出土B 地出土(2)A、B两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祖国初期人类相较,有哪些不同?(3)这些不同表现了何种原始文化的要紧特点?(二)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和自然条件一、依照教材、结合上面材料一、三,写写:A处遗址要紧种植粮食作物;B处遗址要紧种植粮食作物;A处遗址要紧建造衡宇;B处遗址要紧建造衡宇;二、议议:这两处同为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为何有这些不同?对你有何启发?【清点提升】一、知识要点:一种文化(原始农耕文化)、两种植物和衡宇(水稻和粟;干栏式和半地穴式衡宇)、三处遗址(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二、齐读知识结构;【达标检测】一、假设你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将可不能碰到的情形是()A、用骨耜耕地B、种植粮食作物粟C、用陶器装食物D、住在木结构衡宇里二、我国是世界上最先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主若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3、半地穴式的衡宇,冬季人住在里面能够避风避寒。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概念,认识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范文,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原始农耕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范文及其价值。
三、教学难点:1. 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保护与传承。
2.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融入原始农耕文化的教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制作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原始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2. 讲解原始农耕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3. 学习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范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神农尝百草》、《夸父追日》等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范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故事内容及其价值。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并寻找改进的方法。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氛围。
2. 开展原始农耕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如模拟农耕、制作传统农耕工具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原始农耕的生活方式。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其价值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原始农耕文化遗存范文的掌握情况,如故事内容、寓意等。
3. 学生对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的认识和提出的解决方案。
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原始农耕文化的影响。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文化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文化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在原始农耕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背景。
2. 运用史料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
3. 采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异同点。
4.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背景:自然环境、人类迁徙、工具发展等。
2. 半坡人的生活方式:狩猎、捕鱼、农耕、居住、丧葬等。
3. 河姆渡人的生活方式:狩猎、捕鱼、农耕、居住、丧葬等。
4.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文化特点: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
5.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在原始农耕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原始农耕文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讲解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背景,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人类迁徙、工具发展等因素对原始农耕文化的影响。
4. 比较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异同点,探讨他们在原始农耕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教材,填写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文化特点的表格。
2. 结合史料,论述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在原始农耕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文化特点。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等传说人物的历史地位。
九、教学反思:1. 学生对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背景、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文化特点的掌握程度。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二、核心素养
1、通过在我国多处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产,知道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2、通过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之比较,知道不同的环境出现不同的差异,都是适应环境的需要。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介绍良渚遗址、陶寺都城遗址,证明距今5000——4000年左右,长江流域下游、黄河中游出现阶级分化、早期国家,进入文明社会。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区分两种地区的住房结构和农作物的区别。
难点:了解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
要依据。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板书。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内容要点: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认知提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思路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课是统编教材《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课的内容,属于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本课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本课板块为:“原始农业的发展”、“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先总体概述,后列举原始农业发展的两个典型事例或具体表现,更加凸显时序性及逻辑性,便利于学生学习除了基本的史实讲授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培养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七年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在进行本课程内容讲授时,会更多的采用直观性教学的方法。
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漫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提高历史学习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培养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1.通过列表,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通过识读《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可获得哪些信息。
(时空观念)3.通过列表,了解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特点,对比分析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不同,知道人类顺应自然,适应环境的结果(唯物史观、历史解释)4.探究原始农耕比早期人类的进步,认识我们的祖先的智慧,产生崇敬之情,认同尊重祖国的悠久历史。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生活状况。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和图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实观念。
二、教学重点:1.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生活状况。
2. 中国古代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及其差异。
2. 对原始农耕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史料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始农耕文化。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原始农耕文化的兴趣。
2. 讲解半坡聚落:介绍半坡聚落的生活状况,包括居住、饮食、服饰、劳动等方面。
3. 讲解河姆渡聚落:介绍河姆渡聚落的生活状况,与半坡聚落进行对比。
4. 分析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特点: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分析。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史料和图片,讨论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异同。
6. 总结:概括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六、教学延伸:1. 比较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生活状况,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 分析原始农耕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如农业、饮食、居住等方面的传承。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生活状况的理解和掌握。
2. 学生对原始农耕文化发展特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3.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3. 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和兴趣培养,是否需要改进。
九、教学拓展:1. 参观博物馆或遗址,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原始农耕文化。
2. 开展课外阅读,推荐相关书籍,加深学生对原始农耕文化的了解。
十、教学资源:1. 历史教材、图片、史料等教学素材。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学案 川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学案川教版班级:姓名:授课时间:年月教学目标1.识记:记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记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2.理解:理解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影响。
3.运用:比较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掌握并运用比较方法来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半坡遗址教学难点1、“新石器”的含义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大汶口中晚期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2.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3.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问题探究(一)、河姆渡遗址1.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阅读课文思考:①们的生产工具是什么?②他们种植什么作物?③他们住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住这样的房子?④他们主要饲养何种家禽?⑤手工业制造有哪些?(二)半坡遗址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①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②他们住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住这样的房子?②他们又主要饲养何种家禽?④手工业制造有哪些?(三)大汶口遗址自学、思考: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当堂巩固课堂小结完成表格:课后巩固(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原始人类遗址中,属于我国南方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是()A.山顶洞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2、假如再现浙江余姚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景,将不会出现的情景是 ( )A.种植水稻 B.骨耜耕地 C.住半地穴式房子 D.用陶器装粮食3、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最可能吃的主食()A.面食 B.小米粥 C.米饭 D.玉米4、在干栏式建筑里居住的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5、代表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早期人类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6、半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是()A.水稻 B.玉米 C.小麦 D.粟7、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多为()A.黑陶 B.白陶 C.红陶 D.彩陶8、以下有关半坡原始居民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用石镰、石刀收割庄稼 B.种植粟 C.建造房屋 D.种植水稻9、种植蔬菜、粟、麻,用麻线织布开始于()A.半坡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大汶口后期遗址10、小红家有仿制的鱼纹彩色陶盆,如果是真品最早可能出现于()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11、“神农时,民方食谷”,推测一下,文中的“谷”(粟)最有可能是谁培育的()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12、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A.尝试着培育野生稻、野生狗尾草,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主食---稻和粟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13、如果你到泰山去旅游,除了爬泰山观日出,你还能()A.参观半坡遗址B.参观河姆渡遗址C.参观大汶口遗址D.参观山顶洞人遗址14、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生产区域位于我国的()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辽河流域15你认为最有可能住在右图所示房屋的人是() A.元谋人B.北京人 C.半坡人D.河姆渡人16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DOC范文整理】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学生读课文引言。
教师引入: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二、新课讲授河姆渡遗址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过渡: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
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我们一起走进半坡遗址去看一看。
半坡遗址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大汶口遗址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课堂小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第2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地点、距今时间、生产工具、农耕作物、建造房屋、原始的饲养业、手工业各是怎样的?
一.自学目标
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以他们为例说出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认识到他们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通过对河姆渡、半坡远古居民的了解,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意识。
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自学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新石器”的含义。
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学与谈话
学法: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四.自学指导:
【导入新】:
学生阅读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的限制)。
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本节将了解到这些内容。
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的遗址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体位置(4分钟)。
【出示目标】:学生阅读或教师提示。
导学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一目后回答。
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考。
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
始的乐器。
(分钟)
导学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是这样的。
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况如何呢?请大家仿照第一目学习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学生阅读第二子目后回答。
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而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
所以,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想象:我国原始的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分工?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想象。
妇女:耕作、防止;男子:打猎、制陶;老人:做家务。
(分钟)
导学3、请大家自学第三目——大汶口原始居民。
思考: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现了贫富悬殊。
(分钟)
【小结】:指导学生填表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归类:(分钟)
原始居民
时间
地区
原始农耕情况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五.当堂训练(1分钟)
〖单项选择〗: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下列不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生产活动的是(
)
A、种植粟、黍等农作物
B、已经挖掘水井、制作简单的乐器和原始音乐D、饲养家畜
3、在北方农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聚落遗址在()
A、云南元谋
B、西安半坡
、陕西蓝田
D、浙江余姚河姆渡
4、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是(
)
A、元谋人
B、河姆渡人
、大汶口人
D、半坡人
、同属于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B、半坡人和大汶口人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D、河姆渡人和大汶口人
〖填空题〗:
、半坡原始居民住在
的房屋里,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
的房屋里,过着
的生活。
2、
原始居民会制作简单的
和原始。
3、
原始居民普遍使用
石器。
4、
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上面会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
陶器上还有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
雏形。
〖连线题〗:
、
半坡原始居民
A、种植水稻,生活在长江流域
2、
河姆渡原始居民
B、出现了贫富分化
3、
大汶口原始居民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蔬菜
〖列表题〗:
刚才我们已经做了这么多的基础题目,现在关上本,考考你的对比能力
名称
项目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所在地区
粮食品种
出现时间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六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