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通用15篇)
《庄子》读后感1 《庄子》一书想象奇特而丰富,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既写大之玄妙,又写小之情状,还有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的交错。
一、大之玄妙 北冥之鱼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释读】《逍遥游》出自《庄子》内篇,其主旨,是说人当看破功名利禄,而是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的境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就出自本篇,比如鲲鹏展翅、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等等。
这一段是《逍遥游》的开篇,起笔就描绘了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
北海有一条鱼叫鲲,鲲有多大呢?不知道有几千里大。
鲲化成为鸟叫做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广。
鹏飞起来,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
大物必生于大处,鲲鹏如此之大,庄子笔下的世界有多大,也可观一二了。
当然,庄子的描述并没有戛然而止。
他写道:当海动风起之时,鹏迁往南海。
大鹏既然要去往南海,绝不可能决然而起,所以要举起击打翅膀。
据《齐谐》说,当时水花激起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鹏乘着六月大风而飞去。
野马般的游气,飞扬的游尘,以及活动的生物都被风相吹而飘动。
我们在地面看到天色苍茫,那是天的本色吗?天的高远是没有穷极的吗?而鹏往下看,也就是这样的光景。
可见天地辽阔了。
庄子借变了形的鲲鹏以突破物质世界中种种形相的范限,将它们从经验世界中抽离出来,并运用文学的想象力,展开一个广漠无穷的宇宙。
任公垂钓 【原文】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
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从《齐物论》浅析庄子平等观
从《齐物论》浅析庄子平等观发布时间:2021-11-25T07:15:55.961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6月18期作者:张一然[导读] 在庄子内篇中,《齐物论》为庄学之要,《齐物论》作为内篇中篇幅最长,最具有哲学意蕴的一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主要体现。
张一然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摘要在庄子内篇中,《齐物论》为庄学之要,《齐物论》作为内篇中篇幅最长,最具有哲学意蕴的一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主要体现。
自古以齐物之论和齐之物论作为对庄子《齐物论》中“齐物”思想的两种主流理解。
依据《秋水》:“万物齐一,孰短孰长。
”《天下》:“齐万物以为首。
”可以发现两篇均用齐物之论作为解读。
在《文心雕龙》之中也写道:“庄周齐物,以论为名。
”从这些线索之中不难发现,《齐物论》最早是齐物之论。
《齐物论》中“齐物”思想本身蕴含万物齐一的平等意涵,是庄子看待万物之间关系的主要立场与核心观点。
在《齐物论》中,庄子通过引发了诸如“吾丧我”“彼是”“以明”等讨论,通过寓言故事等方式,去揭示人与万物“齐一”的关系,从而阐发万物齐一的平等观念。
关键词《齐物论》;齐物;平等观一、《齐物论》中平等观的核心概念(一)吾丧我庄子在《齐物论》开篇中借南郭子綦之口写道:“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问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 2007 年版,第43页。
下文出自该书引文,只注页码。
]由此引入了庄子《齐物论》讨论人与道的重要命题,即“吾丧我”与三籁之间的关系。
“吾丧我”,“丧”意为忘记,“吾”即指真我,“我”即是本我,而这个本我范畴并不是单纯的形式上的我,而是作为个体层次上,代表形与心的我。
“吾丧我”则是指真我摒弃了偏执的本我。
在《齐物论》中,庄子将吾丧我的状态描述成“形枯”“心死”。
庄子将这种外在形式上枯竭的状态,描述为人融于大道的表现。
强调人作为个体需要通过摒弃个体在形和心两个层面的方式来实现与物之初的大道相融。
齐物论读后感
齐物论读后感《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篇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篇文章以“齐物”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思考,阐述了庄子对人生、世界的独特见解,展现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读完《齐物论》,我深受启发,对人生、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悟。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齐物”的概念,他认为一切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这种平等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将自己置于高于他人的位置,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和谐。
而庄子的“齐物”思想提醒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个体,不论是人还是自然界的万物,都应该被平等对待。
这种平等观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齐物论》中,庄子以飞鸟、蝴蝶、鱼等自然界的生物为例,阐述了他对人生境界的看法。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这种自由自在的境界,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这种心境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具有深远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应该超脱世俗的功利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此外,庄子在《齐物论》中还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万物自有其规律,自然而然地运行,不需要人为的干预。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对于当今社会的管理和治理具有深远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分干预自然界的运行,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而庄子的“无为而治”理念,提醒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规律,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干预,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齐物论》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它对人生、世界有着深刻的思考和体悟。
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庄子提出了“齐物”、“无为而治”等深刻的理念,这些理念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读完《齐物论》,我对人生、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悟,也对庄子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懂《齐物论》,领悟其中的哲理,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丰富。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的《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所阐述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庄子对于自然、人生、道德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同时也对自己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在《齐物论》中,庄子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描述,表达了一种超然的态度。
他认为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草一木、一石一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观点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类常常将自己置于万物之上,自以为是地对待自然和其他生物,而忽略了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庄子的这种超然态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珍惜和尊重自然,不再盲目地去征服和破坏它。
另外,庄子还通过对“鱼游于渊,不知水之乐”“鸟飞于天,不知风之乐”等例子的描述,表达了对于人生境界的思考。
他认为人应该超脱于世俗的利益和名利之争,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这种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让我深深地反省了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是否过于功利和浮躁,是否应该更加注重内心的平静和淡泊。
庄子的思想让我意识到,人生并不只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满足和心灵的净化。
此外,庄子还对道德伦理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利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于善恶的界限,达到道德的境界。
这种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应该超越善恶的二元对立,不以功利心去对待他人和事物,而是要有一颗宽容和包容的心,对待世界和他人。
这种超脱于善恶的道德观念,让我深刻地反省了自己的行为和处世态度,是否过于功利和狭隘,是否应该更加宽容和包容。
通过阅读庄子的《齐物论》,我对自然、人生、道德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庄子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让我受益匪浅。
我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惜和尊重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以及更加宽容和包容地对待世界和他人。
庄子的思想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和启迪,让我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齐物论”一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以寓言的形式,通过描述鱼、鸟、乌龟和蝴蝶等动植物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点。
读完《庄子》的“齐物论”,让我深受启发,对于生活、人生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齐物”、“同体”、“无我”、“无为”等重要哲学观念。
他通过描绘各种动植物的生活状态,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他认为,万物皆有灵性,都是宇宙的一部分,都有着自己的存在意义。
这种观念让我感到震撼,让我明白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生的意义。
庄子所倡导的“齐物”观念,告诉我们要尊重一切生命,不管是人还是动植物,都应该被平等对待。
这种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让它们能够在自己的生存空间里自由生长。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关心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庄子还提出了“同体”、“无我”、“无为”等观念。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同体的,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人应该超越自我的局限,放下功利心和私欲,融入宇宙的整体。
这种观念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资源的争夺、环境的破坏等。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明白“同体”、“无我”、“无为”的道理,那么社会将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庄子的“齐物论”中还提到了“无为而治”的观念。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行的,人类不应该过分干涉,而是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这种观念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具有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功利和欲望。
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读完《庄子》的“齐物论”,让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庄子的哲学思想深邃而且富有智慧,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生命,超越自我的局限,顺应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庄子·齐物论》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庄子·齐物论》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庄子·齐物论》读后感篇1周庄是一只针尖上的蝴蝶,他有与世抗争的尖锐,也有“举世混浊,惟我独清”桀骜纯净。
你说他在憩息,你说他在逃避,不,他其实在思考,他的双足站立在针尖之上,正小心翼翼的展开双翅。
我不敢定论他是否在某些方面比秦初诸子更有造诣,但我却能真切地感受到他身上的一抹清越不拘,像是他说他懂得鱼的快乐,不然,他懂得的其实是自由之乐。
自由本是不存在的,自由意识以及所谓的灵魂不过是人自身的慰藉之词,像是远古时代“天圆地方”这类阴阳学说的出现,只能证明人总是需要信仰的。
庄周也深知这一点,但更多的时候他选择缄口不言。
西方著名哲学家笛卡尔也有阐述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人是通过意识来感知世界,世界万物都是间接被感知的,因此外部世界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虚假的。
换句话说,意识是人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器官就是大脑。
意识,就像一个信息系统的主程序,它能接受肢体或器官的感觉信息,并进行处理。
主程序,就是意识,也就是灵魂。
接受感觉信息,就是感觉;对感觉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就是思维。
也就是说本质上不存在灵魂,也不存在自由意识,都是人体内外部作用的必然结果。
但若是庄周早已看得如此清明,为何他还要如此乐观地去追求自由的本质呢?或许正是因为他看得过分清明,他也才可以持着一种“有待”的悲观态度去追求一种“无待”的人生。
即便在他最具自由精神的《逍遥游》中也不难看出庄子认为生的痛苦卑微,但极具浪漫主义精神的他并不为此沉沦,他是逆流的游鱼,立志要在感性的生活中超越悲剧的人生,把握自身的本真,追求着自由的理想境界。
庄子是这么说的,自然也是这么做的。
楚威王派遣两位大夫问他愿不愿意接管境内的国事,他却持杆不顾,望着清澈的濮水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庄子·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描述和比喻,阐述了一种超越人类个体的宇宙观念,提出了“齐物”、“物我两忘”等重要哲学思想。
这些思想对于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描述,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他认为,万物皆有其自然属性,各自存在,各自生长,各自消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这种观念与当时儒家的等级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庄子独特的哲学思想。
庄子在文章中提出了“齐物”、“物我两忘”等重要概念。
他认为,万物之间没有高下贵贱之分,一草一木,一石一砂,都是平等的存在。
他主张人们应该放下对于物质的追求和对于自我的执着,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与自然合而为一,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这种观念对于当今社会中的功利主义和物质至上主义,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读完《庄子·齐物论》之后,我深受启发。
庄子的哲学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所提倡的“齐物”观念,让我明白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让我意识到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所提倡的“物我两忘”观念,让我明白了人应该放下对物质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中的功利主义和物质至上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庄子·齐物论》让我对自然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然界的伟大,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神秘。
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我愿意将庄子的哲学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总之,《庄子·齐物论》是一部富有哲理的著作,它给予了我深刻的启发。
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描述和比喻,庄子阐述了一种超越人类个体的宇宙观念,提出了“齐物”、“物我两忘”等重要哲学思想。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庄子的思辨——读庄子《齐物论》有感
庄子的思辨——读庄子《齐物论》有感《齐物论》开篇分别阐述了人籁、地籁、天籁,并指出其皆出于自身。
尔后,阐述了社会百态及人的各种心态,指出其实出虚无。
再进一步论证,提出对立统一规律,即万物对立统一,皆在变化中,并向自身对立面转化,并据此提出是非之争并无价值。
然后,提出齐物论,进一步阐述是非、才智的非必要性,即是非之分,并非物质本然,而是主观世界对外物的偏见,而自然的本质应当是物我一体,是非无别,容藏一体。
其后,对“齐物”进行进一步的解释,提出认识事物并无绝对客观的尺度,忘我才能齐物。
最后,进一步拓展“齐物”,分别阐述了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生死,将是非寄托于无穷的境域,遨游于尘埃之外。
而齐物的状态应当是无所凭依,物我交合。
在庄子的《齐物论》中,涉及到以下几个主题,分别是庄子对人之生而为何的理解,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以及衍生出的是非之辨、才智、言论的看法。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在《齐物论》第二章中,庄子指出,人若蒙昧无知,只能被动地消耗生命,半点不由人,终身役役,苶然疲役,不见其成,不知所归。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形与心终将俱化,哀乎。
大道炎炎,我想庄子的言论便是这炎炎大道吧。
人之一生,所为何求?当今无论是中学生,大学生,或是已在职场拼搏之士,谁不是与接为搆,日以心斗?弹指一挥间,千万个念头从心而过。
而我们终身困顿疲倦,直至形骸干枯,却不知道所为何求!我们相刃相靡,任由内心在狂风中摇摆不定,与外界环境顺应或对立,人似浮萍。
于职场人,为事业,为权钱名利,为房,为家庭;于学生,为绩点,为证书,为论文,为出国留学。
而这所有的一切只是外界给我们的标准,媒体说,有大房子,知心伴侣,最好还有一只可爱的小狗相伴,才不枉为人。
齐物论读后感
齐物论读后感《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篇重要著作,它被誉为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篇文章以“齐物”为题,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庄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
通过阅读《齐物论》,我深刻感受到了庄子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也对自己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在《齐物论》中,庄子以“鱼”和“知鱼”为例,阐述了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他认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不需要去追求什么,也不需要去思考什么,它们只需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自然而然地生活着。
而“知鱼”的人却在思考鱼的生活状态,试图用人的角度去理解鱼的世界,却无法真正理解鱼的生活。
庄子通过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人不应该去过分地干预自然,而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像鱼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另外,庄子还通过“蝴蝶梦”来说明人生的虚幻和无常。
他说,有一天他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来飞去,自由自在。
当他醒来后,却不知道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他陷入了矛盾的思考中。
庄子通过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场梦境,虚幻而无常,我们不能太过执着于现实的一切,要学会超脱和放下,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庄子还通过“大庄周”和“小庄周”的故事,阐述了他对于社会的看法。
他认为,社会上的一切繁琐和纷扰都是人为的,而不是自然产生的。
他认为,人应该像大庄周一样超脱尘世的纷扰,而不是像小庄周一样被世俗所困扰。
通过这个故事,庄子告诉我们,要学会超脱社会的纷扰,要有一颗宁静的心,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通过阅读《齐物论》,我深刻感受到了庄子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超脱世俗,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和启发。
通过对《齐物论》的阅读,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我将学会更加顺应自然,超脱世俗,用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生活的一切,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齐物论读书笔记
齐物论读书笔记
《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篇重要著作,主要探讨了宇宙万物的本质和相互关系。
以下是关于《齐物论》的一些读书笔记:
1. 齐物论的核心观点是“齐”,即万物平等、无差别。
庄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这种观念突破了传统的等级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庄子通过一系列寓言故事来阐述齐物论的观点。
例如,他讲述了蝴蝶梦的故事,表达了人生的虚幻和无常;还讲述了鱼与鸟的故事,说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
3. 《齐物论》中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4. 庄子对儒家的道德观进行了批判,认为儒家的道德规范是人为设定的,不能真正体现人性的自然。
他提倡回归自然,摒弃世俗的束缚,追求真实的自我。
5. 《齐物论》中的一些观点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如庄子认为生死、美丑、善恶等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这种观点对于后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齐物论》的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充满了哲理。
庄子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易懂。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世界,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通过阅读《齐物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齐物论》看《庄子》
从《齐物论》看《庄子》庄子与《齐物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老子、孔子一起,被誉为“先秦三大家”。
最著名的著作是《庄子》,共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
其中,《齐物论》是外篇中的一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齐物论》是庄子对物与道的关系的论述,它与老子的《道德经》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
在许多人看来,《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从《齐物论》可以深入了解庄子的思想核心,理解庄子深奥的哲学观点。
齐物论的主要观点在<>中,庄子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观点:•大道无形。
庄子认为,大道是无形的,没有具体的形式和内容。
它处于我们的认知范围之外,我们并不能直接感知它的存在。
但同时,大道是所有东西的根本,没有大道,就没有一切存在。
•物类相从。
庄子认为,万物都相互关联、依赖。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之间生长、渗透、转化的。
有机物与无机物,动物与植物,都是形成于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世间万事万物都应该被看做一个整体,物类相从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自由平等。
庄子认为,人的自由和平等是应该被尊重和保障的,不论思想、身份、人类、动物等都应该平等。
并且,这种自由和平等的理念也应该得到应用,从政治、社会、文化、道德和个人生活等所有方面去实现。
•无为而治。
庄子认为,只有无为而治,才能真正做到事无巨细,天下太平。
通过无为而治,做到随遇而安、处变不惊,将社会活动减少到最低限度,自然会达到平衡状态。
庄子的哲学思想在齐物论中的体现在《齐物论》中,庄子将“道”的概念发扬光大,将其说成是“齐物”,即一切万物归于一个整体。
庄子认为,道是一个虚无缥缈、无法被知觉的存在,不可执着于某个事物或状况,只有放下才能理解“道”。
庄子的“物类相从”思想也深入印刻在《齐物论》中,他认为人、动物、植物和非生命存在都处于一个平等的和谐整体中,都是相互依存的。
他的思想是,只要所有的物质和非物质事物维持适当的平衡状态,万事万物就能得到和谐发展。
《庄子》6-10课读后感
《庄子》6-10课读后感
这几课让我深刻体验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他独特的思想方式。
庄子的思想不仅具有深邃的哲学思考,还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导意义。
在第六课中,庄子提出了“齐物论”,即万物本无差别,差别只在于人们的“成心”。
这种观点让我反思了自己对于事物的看法,是否过于主观和片面。
同时,庄子也强调了“虚心”的重要性,即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思想,避免陷入固执己见的死胡同。
第七课中,庄子探讨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不是强制人们去做事情,而是让人们自然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种思想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启示,让我意识到强制和约束只会带来反感和抵触情绪,而应该去引导和激励人们发挥自己的潜力。
第八课中,庄子提出了“养生主”的理念。
他认为,养生之道在于顺应自然规律,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
这种思想让我意识到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应该注重平衡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避免过度劳累等方面。
第九课中,庄子探讨了“人间世”的理念。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去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这种思想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启示,让我意识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要过于急躁和冲动。
第十课中,庄子提出了“德充符”的理念。
他认为,道德的充实不在于外在的名利和地位,而在于内心的修养和境界。
这种思想让我意识到道德的修养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应该注重内心的修炼和提升。
2021年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欧阳光明(2021.03.07)及其当代意义庄子是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
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显然,这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是不足取的。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道”为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和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
它既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
《齐物论》是《庄子》的代表篇目,“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起构成了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题。
所谓的“齐物”,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和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是齐一的。
“齐物论”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
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是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是统一的,均齐的,“道通为一”。
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
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
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
他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
《齐物论》的核心思想就是“齐物”与“齐论”,即万事万物看起来是千差万别的,但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的是非与不同。
庄子读后感范文800字(精选5篇)
庄子读后感范文800字(精选5篇)庄子读后感800字1“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
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
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
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
从这一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
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
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
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
余下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
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
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
2021解析《齐物论》的主旨“道通为一”范文1
2021解析《齐物论》的主旨“道通为一”范文 道家思想乃中国传统宇宙论之一源,《庄子·齐物论》则为道家宇宙论之精髓。
《齐物论》之主旨,一言以蔽之曰"齐物",换言之曰"道通为一".命题为二,实质为一。
然则"道通为一"究为何义,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兹内考其文,外诠其义,以探其赜。
一、前贤之论 "道通为一"语出《庄子·齐物论》,原文为"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1]70,寥寥十五字,颇费猜解,学者千载聚讼。
第一种解释,基于自心而无是无非。
万物有长短大小,道德有是非善恶,但"我"的判断不受这些世俗标准束缚,"我"认为无大小、无是非,在"我"心里不存世俗判断,是为"道通为一".郭象注曰:"夫莛横而楹纵,厉丑而西施好。
所谓齐者,岂必齐形状、同规矩哉!故举纵横好丑,恢恑憰怪,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则理虽万殊而性同得,故曰'道通为一'也。
"[1]71唐人成玄英疏:"夫纵横美恶,物见所以万殊;恢憰奇异,世情用(之)为颠倒。
故有是非可不可,迷执其分。
今以玄道观之,本来无二,是以妍丑之状万殊,自得之情惟一,故曰'道通为一'也。
"[1]71成氏之"玄道"乃人"自得之情",不离自心。
宋朝褚伯秀也说:"所谓'齐'者,岂必齐形状、同规矩哉!故'恢恑憰怪,道通为一'."[2]卷二宋朝王雱说:"大道……无美与不美,浑然为一而莫不由之。
然而人不知道而妄情所见,然后有可与不可,有然与不然,有成与不成,有美与不美,所以自致疑累矣。
"[3]卷二此类解释往往被人讥之为诡辩。
齐物论读后感
齐物论读后感《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以鱼、蝴蝶、鸟和树为例,通过对它们的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进行观察和思考,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表达了他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在《齐物论》中,庄子提出了“以物喻道”的观点,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一种生命都有其自身的生存方式和价值。
他用鱼游于水中、鸟飞于天空、蝴蝶在花丛中、大树沐浴阳光的生活状态,说明了万物都在顺应自然规律、自然本性而生存,不去违背自然规律,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不追求人生的功名利禄,而是顺其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还通过鱼、蝴蝶、鸟和树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像鱼一样自由自在地游于水中,像蝴蝶一样在花丛中自由飞舞,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像大树一样顺应自然规律,自由自在地生长。
他反对人们过分追求功名利禄,反对人们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顺其自然,不要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还通过鱼、蝴蝶、鸟和树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像鱼一样顺应自然规律,像蝴蝶一样顺应自然规律,像鸟一样顺应自然规律,像大树一样顺应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他反对人们过分追求功名利禄,反对人们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顺其自然,不要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的《齐物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对鱼、蝴蝶、鸟和树的生活状态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他对自由、平等和人生境界的独特见解,让我深受启发。
在现代社会,人们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导致了人们的内心空虚和不安。
庄子的《齐物论》告诉我们,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顺其自然,不要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齐物论天地一指也读后感
齐物论天地一指也读后感
读完“天地一指也”这句话,我就感觉庄子他老人家又在我脑子里放了个超级炫酷的思想烟花。
你想啊,平常咱们看天地,那是无比巨大的存在,啥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那都是天地的一部分。
而手指呢,就在咱自个儿身上,小小的,感觉和天地完全不搭边儿。
可是庄子就这么轻飘飘地来一句“天地一指也”,就好像在说,天地和手指其实没那么大区别呢。
这让我想到,咱们人老是把东西分得特别清楚,这个是大的,那个是小的;这个是重要的,那个是不重要的。
就像在一个超级严格的等级里一样。
但是庄子这种想法就像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了一个超级大的、没有边界的大框框里。
从这个角度看,天地虽然大得没边儿,手指虽然小得可怜,但在某种更高层次的概念里,它们都是一样的存在形式。
就好比在宇宙这个超级宏大的游戏里,天地和手指可能都是一种代码,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
这也让我觉得我们平时对很多东西的执着有点好笑。
比如说有人拼命追求大房子,觉得那才是成功的象征。
可是按照庄子这个想法,大房子和小茅屋在某种意义上又有啥本质区别呢?可能都是遮风挡雨的一个空间,和那小小的手指与宏大天地的关系一样,我们赋予的那些额外意义也许都是自己给自己找的麻烦。
而且“天地一指也”还让我感觉世界变得很简单又很神秘。
简单是说所有东西的界限突然就模糊了,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分类和评判;神秘呢,是因为这种想法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思维世界的门,在那个世界里,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都被打乱重组,你不知道下一个被庄子等同起来的东西会是什么,是“时间一蚂蚁也”还是“海洋一汗珠也”,这就特别有趣,让我对这个世界又多了一种好奇和敬畏。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七篇【篇一:读《庄子·齐物论》有感】《庄子·齐物论》中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
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
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
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
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生与死,是人的一生中开始与结束的两极。
一般来说,人们是乐生恶死。
我也一直认为,这是人之常情,理所应当的事。
但读了《庄子》上述文字却使我有了新的感悟。
按庄子说的意思,死后去的那个世界不一定就不好。
这就如同做梦一样,好梦不一定是好预兆,而坏梦也不一定就是坏预兆(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
庄子认为,对于未知的事没有必要忧伤。
他给我们讲了丽姬的故事:她开始被晋国掠去,因而哭泣(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
后来成为王妃,享尽荣华富贵(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就为曾经哭泣而后悔(而后悔其泣也)。
庄子借此告诫我们:有可能到了那个世界后,我们会像她一样,后悔当初哭泣。
而且还有可能后悔死而投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生与死所在的两个世界到底哪个更好些,恐怕无人说得清。
婴儿出生时,都是哭来到人世间的。
有人说,一落生就啼哭,是说婴儿知道苦难的人生开始了。
此话虽不科学(科学的说法是:环境骤然变化的生理反应),但确有一定道理。
确实,极少有人在一生中,步步坦途,事事皆顺,处处有圣人帮扶。
绝大多数人的一生,是为生存奔波劳碌的一生。
有过不完的坎儿,着不完的急,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
与婴儿本人相对应,人们大都以欢笑来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既然人生多苦难,旁人为何还笑,是笑又多了一个陪着自己受罪的人?好像没多大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9)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以上一段话深刻的说明了庄子之言的特点。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先秦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者的作品,后世按郭象的编注共三十三篇。
我择其中一篇《齐物论》作评述,欲以一窥而见全貌。
《齐物论》篇是内七篇之二,有人认为是庄子早期作品,其余几篇是《内篇.逍遥游第一》《内篇.养生主第三》《内篇.人间世第四》《内篇.德充符第五》《内篇.大宗师第六》《内篇.应帝王第七》。
《齐物论》篇,词汇丰富,用词华丽,构思精巧,善用连类比喻。
它的洞察力十分深刻,行文如流水,不仅为说理文,更可作抒情散文来读。
庄子所谓的“齐物”,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和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是齐一的;所谓“齐论”,是指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貌似各不相同,但世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人们的认识说到底也应是齐一的。
《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南郭子字的口述说他的思想。
南郭子坐着好象丧失了魂一样,颜成子问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
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在这里南郭子已经已经悟道了,而悟道后的失落感使他不适应,自己远离了以前的世界,和别人的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
在这里,人籁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上的信息,天籁是道本身的信息。
而庄子追求的就是天籁。
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差别其实是道的差别。
庄子追求的是广博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知识,庄子描述了人与外界争斗的表现和一般生活上遭遇的不幸,点名诸多情感是什么,和歪曲道的体现。
,庄子看到了是非心会歪曲道,认为是非是小道是小智,应用到的智慧去化解和超越。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是大成,却被小成掩盖,而大言却被知识掩盖了。
庄子在这里提到了儒墨之争,认为他们到只是小成,是小智慧,庄子没有完全否定它们的理论,只是认为是不够的。
儒家鼓吹仁义,而庄子认为仁义只是小智慧,仁义掩盖了人的天性。
庄子认为,事物没有什么差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从某个角度讲没有绝对是非。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庄子用两手指的关系来讲,从别人的是非观来看自己的是非观。
庄子在下面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看法。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举例说,早上给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栗子,与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没有区别。
在庄子的理论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厚古薄今的思想,庄子写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古代的
人,知道知识是有限度的,不一味求知。
庄子说:“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被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
庄子渴望这样一个时代,人民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与人之间不相争,无欲无求,而非像方孝儒所形容的人“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的时代。
庄子所追求的,不是现代,而是一个远古时代,一个被美化的远古时代。
庄子对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持批判态度,认为“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到了庄子的时代人们追求知识和区别,小成掩盖了大成,小道掩盖了大道。
昭文、师旷惠子都是当代有名的人,但是人演奏出的人籁,会将天籁掩盖了,就如人的智慧,会掩盖天的智慧一样。
有如《马蹄》篇中的马“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
而马知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庄子追求道心,即无我之心,“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
”庄子认为,顺自然而生,不强求,才是道,不妨碍别人,不将自由强加于人,平等看待万物,才是道。
以仁义来说,虽然仁义是圣人之言,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盗贼也要
圣明、勇敢、讲义气、有智慧,也必须要讲仁义。
而这些均圣人之言,借于圣人之言才成就了大盗,仁义为君王用,为普通人用,也为盗贼用。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圣人把人的许多罪找出来,加以制止,从一方面而言难道不是教会了人们如何犯罪吗?
庄子家并不富裕,《外物》中有说“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庄子也许并不完全自食其力,但毕竟较接近劳动人民,所以对当时人民困苦生活有较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