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形形色色事物的世界中,从浩瀚无垠的宇宙星辰到微小的原子粒子,从巍峨耸立的山脉到潺潺流淌的溪流,从生机勃勃的动植物到复杂多样的人类社会。
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这个世界的本质时,会发现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这个看似简单却又极其深奥的概念,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石。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既包括我们能够直接感知到的有形物体,如桌椅、房屋、山川等,也包括那些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到的无形存在,如磁场、电场、引力等。
先来说说我们所熟知的有形物质。
比如我们每天居住的房屋,它由砖头、木材、水泥等材料构建而成。
这些材料本身就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它们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质量和物理性质。
我们可以通过触摸、观察来感知它们的存在。
再比如我们吃的食物,无论是水果、蔬菜还是肉类,它们都是由各种分子、原子组成的物质,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而那些无形的物质,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或触摸到,但它们的存在同样不容置疑。
磁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能够对磁针产生作用,让我们通过磁针的偏转来间接感知它的存在。
引力也是如此,虽然我们无法直观地看到引力,但通过物体的下落、天体的运行等现象,我们能够确定引力的作用。
世界的物质性在自然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季的更替,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以及地球自转轴的倾斜所导致的,这是天体运动的物质规律。
风雨雷电的产生,是大气中水汽、电荷等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物的进化,从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从低级到高级,是基于遗传物质的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物质过程。
人类社会同样也是物质性的。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
我们所从事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为了创造和获取物质财富。
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规范、文化传统等,虽然看起来是抽象的、观念性的东西,但它们实际上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并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高中政治必修四世界的物质性
3.(教材 P30)(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 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提示: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人类社会的 物质性。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
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
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
分。
(2)“上帝创世说”是不存在的。
2.物质 (1)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渐变热使局部熔融并超过铁的熔点,原始地球中的金属铁、镍 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从而形成液 态铁质地核。同时,地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引起地球内 部大部分物质熔融,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向上浮动,把热带到
地表,经冷却后又向下沉没。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移动
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分层的地球,即中心为 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 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分异 作用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
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
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1.(教材 P28)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 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 的。
提示:天地万物不是上帝创造的。用现代科学的方法通过
对古老岩石的测定,人们得知地球已存在约 46 亿年了,它是由 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首先是星子聚集成行星胎,然后再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 原始地球所获得的星子是比较冷的,通过冲击效应、压缩效应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是指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实体遵循的一系列基本规律和原理。
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它的存在和运动是宇宙发展的基础。
在物质的存在和运动中,存在着一系列普遍的规律和原理,这些规律和原理构成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首先,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表现为物质的客观存在性。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具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能够受到外界的影响和作用。
无论是宏观的天体运动,还是微观的原子结构,物质都以其客观存在性参与着宇宙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表现为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物质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从宏观的星球运行到微观的原子振动,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无处不在。
这种运动和变化是宇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物质性原理的重要体现。
再次,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表现为物质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
在宇宙中,不同的物质实体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转化和作用关系。
例如,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转化,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等,都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
这种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是宇宙中物质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物质性原理的重要内容。
最后,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表现为物质的规律性和客观性。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例如,牛顿的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都是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这种规律性和客观性是物质性原理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认识和掌握物质世界的基础。
总之,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是宇宙中物质存在和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原理的总称。
它包括物质的客观存在性、运动和变化、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以及规律性和客观性等内容。
了解和掌握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宇宙的发展和变化,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1课时 世界的物质性
第1课时世界的物质性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识记物质的含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的能力。
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反对上帝创世说。
1.政治认同: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2.科学精神:能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01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02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物质的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03意识,并能为人的□04意识所反映的□05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06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07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08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是□01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02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人类社会的构成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03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04地理环境、□05人口因素和□06生产方式。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07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自然界是□08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09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10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11人和□12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总之,世界是□13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14物质性。
思考Ⅰ.物质就是具体事物的总和,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哲学上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Ⅱ.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的。
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性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和意识。
无论我们是否相信,物质都会继续存在并独立存在。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只有尊重和认识客观物质,才能真正理解和解读世界。
其次,物质的内在属性和规律。
物质不是无规律的混沌,而是具有自己的内在属性和运动规律。
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物质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牛顿的运动定律、热力学的能量守恒定律、电磁学的麦克斯韦方程等,都是描述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再次,物质的可分割性和可合成性。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具有可分割和可合成的特性。
通过分解和合成物质,我们可以了解更深层次的物质结构和性质,并且可以通过合成新材料来满足社会和科学的需要。
此外,物质的运动性。
物质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物质具有各种运动形式,如平动、转动、振动等,这些运动形式遵循着物质的内在规律。
物质的运动形式不仅体现在宏观世界,也存在于微观世界,如原子和分子的热运动等。
最后,物质的发展性。
物质不仅存在和运动,还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物质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既包括宏观上的物质变化与演化,又包括微观上的原子和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物质的发展是因果关系的结果,与时间和空间紧密相关。
总结起来,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是指物质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和活动性。
物质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具有内在属性和规律。
物质具有可分割和可合成的特性,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
物质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不断在时间和空间中演化和变化。
物质性原理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基础。
世界的物质性(完整版)
汇报人:XX 2024-01-24
contents
目录
• 物质与意识 • 自然界物质性 • 社会生活物质性 •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关系 •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01
物质与意识
物质定义及特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 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物概 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 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思维是存在的反映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没有存在就 没有思维。
存在决定思维
客观存在决定人们的思维,而不是思维决定 存在。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二者具有同一性。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01
思维能够正确认识 存在
人的思维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事物发 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实践价值
01
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02
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推动
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03
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推动
了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02
思维对存在的认识 具有局限性
由于人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 限制,对存在的认识可能存在偏 差或误解。
03
不断推动思维与存 在的统一
在实践中不断推动思维与存在的 统一,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对 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和斗争
唯物主义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 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据,从而增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世界物质性的概念:物质、物质世界、物质性。
2. 世界物质性的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3. 世界物质性的证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表现和证据。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世界物质性的本质和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表现和证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物质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引出世界物质性的概念。
2. 讲解物质性概念:详细讲解物质、物质世界、物质性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基本含义。
3. 分析物质性表现:讲解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表现,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个方面都具有物质性。
4. 阐述物质性证据: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证据,证明世界物质性的存在。
5.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实例,让学生分析其物质性表现,加深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思考和交流。
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世界物质性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世界物质性表现和证据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科书:《世界的物质性》相关章节。
2. 参考书籍:关于世界物质性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方面的著作。
3. 网络资源:关于世界物质性的相关论文、报道、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世界物质性的概念和表现。
世界的物质性
定义: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 性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应用:火箭升空、划船等
定义:能量守恒 定律是指在一个 封闭的系统中, 能量不能被创造 或破坏,只能从 一种形式转化为 另一种形式,总 能量保持不变。
相变现象:物质 在不同温度和压 力下发生相变, 产生不同的物理 现象
原子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分子结构:由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分子 原子核和电子的运动状态:量子力学描述 物质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波长公式
量子力学的基本 原理
量子态的描述
量子力学的应用
量子计算机的发 展前景
物理运动:分子、原子等微 粒的移动和变化
化学运动:化学反应中元素 的化合和分解
生物运动:生命活动的进行 和调节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移动
社会运动:人类社会的生产、 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
动和社会活动的变化
物质运动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物质运动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 物质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是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意识的定义: 意识是人脑对 客观世界的反
映
意识与物质世 界的关系:意 识是物质世界 的一部分,是 客观世界在人 脑中的主观反
映
意识的作用: 意识能够能动 地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
意识与物质世 界的相互影响: 意识与物质世 界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 的产物
意识是物质世界中一种特 殊的物质现象
物质运动与时间的关系:物质运 动随时间变化,时间与物质运动 不可分割。
时空相对性:物质运动的时空受 到相对论的限制,不同的观察者 对同一物质运动的观测结果可能 不同。
世界的物质性概述
世界的物质性概述物质是指组成世界万物的各种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
物质通常表现为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形态,具有质量和体积,能够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运动。
在宇宙中,物质分布广泛且多样,包括了地球上的自然界物质、人造物质以及宇宙中的星体、星云等。
地球是我们所熟悉的物质组成最为复杂的地方之一、地球上的物质主要包括了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是指不含有碳氢化合物的物质,包括了岩石、矿物、金属等。
有机物是指含有碳氢化合物的物质,包括了生物体、油类、气体等。
地球上的物质以岩石为主要组成,岩石又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下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包括了花岗岩、玄武岩等。
沉积岩是由岩屑、有机物等在水体中沉积堆积而形成,包括了砂岩、灰岩等。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岩石发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的岩石,包括了片岩、云母岩等。
除了地球上的物质,在宇宙中也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物质。
宇宙中最常见的物质是氢和氦。
它们是宇宙大爆炸后形成的原始物质,占据了宇宙中绝大部分的质量。
此外,宇宙中还存在着各种类型的恒星、星团、星系等天体。
恒星是由氢、氦以及其他重元素构成的,是宇宙中物质的集中体,具有巨大的质量和高温高压的物质状态。
星团是由数百到数百万颗恒星组成的,它们在银河系中形成矩形、球形等不同形式的结构。
星系是由无数颗星星、气体、尘埃构成的庞大天体系统,它们以吸引力为动力,形成了星系的整体结构。
此外,人类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也创造了大量的人造物质。
人造物质是人类通过改变自然界物质的性质和组合而制造的物质,包括了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这些物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造物质的出现丰富了物质的形态和性质,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总之,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包括了地球上的自然界物质、宇宙中的星体、星云以及人类创造的人造物质。
物质的形态和性质多样,且在宇宙中广泛分布。
对物质的认识和研究不仅是自然科学的重要领域,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世界的物质性的定义和内涵。
世界的物质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世界的物质性的定义和内涵。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世界的物质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世界的物质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章:物质世界的本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定义和特征。
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
2.2 教学内容:物质的定义和特征。
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定义和特征。
实验法:进行物质性质的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世界的本质。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4 教学评估:学生对物质的定义和特征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物质与能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原理。
3.2 教学内容: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原理和过程。
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应用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实验法:进行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转化原理。
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应用和意义。
3.4 教学评估:学生对物质与能量关系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物质与能量转化原理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基础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4.2 教学内容:生命的物质基础的概念和特征。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过程和机制。
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命的物质基础的概念和特征。
实验法:进行生命的物质基础的实验,观察和分析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最新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认识到物质世界是我们生活的基础,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敬畏之情。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解释物质性的概念;阐述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形式;描述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
1.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物质世界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物质性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第二章:物质性的概念2.1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指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体积、形态和运动等基本特性。
2.2 物质性的内涵物质性是指物质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表现为客观实在性、多样性、发展性等。
2.3 物质性与其他概念的关系与物质现象的区别:物质性是对物质本质的揭示,而物质现象是物质外在表现;与物质世界的联系:物质性是物质世界的根本特征,物质世界是物质性的具体体现。
第三章: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形式3.1 自然界物质性自然界的构成:无机界、有机界;自然界物质性的表现:地貌、气候、生物等。
3.2 社会物质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生产关系;社会物质性的表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等。
3.3 人类思维的物质性人类思维的起源:物质生产活动;人类思维的发展:实践、经验、理性等。
第四章: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4.1 物质世界的发展历程自然界的发展:地质时期、生物时期;社会的发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
4.2 物质世界发展的内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物质世界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
4.3 人类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规律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第五章:物质性与人类文明5.1 物质性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物质基础与文明成果:科技进步、艺术创作等。
世界的物质性(完整版)
二:世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真正统一性 在于它的物质性
除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 万事万物的共性外,还 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是具体的,多变的,有 生有灭的。
联系: 物质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概括和抽象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结论:二者是抽象和具体、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二、人类社会是不是也是客观的呢?
原始社 会人类 生活情 景图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 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 人口因素 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 生产方式 社会的物质性。 地理环境
3、从发展看,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 (第十一课)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脑量的变化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 一起产生的。(第五课)
人类的进化史:
古猿 猿人 新人 现代人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 成了手脚分工
劳 动
使猿脑变成了人脑, 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 形成了社会关系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 脑量的变化
结论1: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 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宇宙间不存在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 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 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1、物质
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 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1)含义: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物质的客观性 与唯心主义 划清了界限 (2)物质的可知性 与不可知论 划清了界限 (3)物质的唯一 特性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到改造世界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世界的物质性概念及含义。
2.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世界的物质性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2. 辩证唯物主义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含义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概述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阐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 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讲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与意识、唯物辩证法等。
3. 第三节:世界的物质性与主观唯心主义分析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强调世界的物质性。
4. 第四节:辩证唯物主义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解决问题。
5. 第五节:改造世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讲解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改造世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内容6. 第六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讲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包括物质生产、物质交换、物质消费等方面。
7. 第七节:辩证唯物主义与科学技术发展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8. 第八节: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认识讲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9. 第九节:辩证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辩证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0. 第十节:世界的物质性与可持续发展讲解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世界的物质性
4.1 世界的物质性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二、学习重难点: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的含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知识探究个人自主完成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_____ ________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和_____ 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 ______。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_____________,而不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人不能创造或者消灭物质,只能改造物质具体形态。
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物质具体形态则有生有灭。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②从存在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4、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_____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五、明辨是非1.物质就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
()2.人类社会由有意识的人构成,所以人类社会必然决定于人的意识。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5.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必须以承认自然与社会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五、【原理与方法论归纳(重点)】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世界的物质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难点: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对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古代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论述。
为什么说这些论述是有价值的呢?(这些论述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某种物质,也就是承认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和诸神。
)那么究竟什么是物质呢?我们先来看看物质的概念。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通俗地说,不管我们怎么想,它都是客观地存在,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产生而产生,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消失而消失。
说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这与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比如我们窗外的高山、树木,不管你看到不看到,它们都耸立在那里,是不会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不是虚无飘渺的,它能为我们所感觉出来。
说明:物质是可以被我们的意识所认识的这就区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比如我们刚才说的高山、树木,我们能够感觉到它、能看到它。
任何事物都具有被人认识的属性,世界上没有不能被人认识的事物,只有暂时没有被认识的事物。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
自然界中,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以外,还有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或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
判定物质的依据不在于它是否有形,只要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比如“场”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但通过实验,我们能证明它客观存在着,具有客观实在性。
易混点: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1)“客观实在性”——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2)“客观存在”=物质现象+精神、意识现象
它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什么关系呢?(水、火、气、原子这些东西在现实生活中都存在,古代思想家基于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事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我们刚才说的高山、树木是物质,但物质是不是高山、树木呢?物质很明显不是高山不是树木。
那怎么区分呢?我们来举个例子。
苹果、梨是水果,大家没有意见吧。
水果是苹果、雪梨吗?其实,水果是对苹果、雪梨等东西的本质概括。
我们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也是对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
刚才我们说的高山、树木仅仅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区别: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性。
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
(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联系:物质是从各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
注意:从三个方面理解物质的含义
①从物质的含义可以看出物质具有的属性: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B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C客观实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而上学性。
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呢?
二..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⑴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同学们举例: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大概有46亿年了
自然界中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鬼火”真的存在吗?不存在。
那是磷火。
人类社会是不是由神创造的呢?如果不是,人类社会如何来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从一个细胞开始,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个世界上先有物质然后才有人类,人类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那么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什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呢?(劳动)为什么?
正是因为有了劳动,才有了手脚分工,才产生了语言和意识,才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并形成了人类社会。
所以我们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师:是的,劳动在从猿猴到人类的进化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那么我们的人类社会既然已经产生,它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呢?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有哪几方面组成呢?
学生: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因素有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三个方面。
教师:是的,那么地理因素不难理解,包括了土地、气候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人口因素就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地方的人口素质、人口数量、人口比例等都是基本不变的,也是客观存在的。
需要详细解说的应该是生产方式,通过高一的学习,我们知道生产方式包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水平基本是一致的,客观的,正如石器时代不可能出现火车一样,是与生产力水平不一致的。
人们如果一定要凭主观愿望去选择生产关系,只能以失败告终。
如,我国在20 世纪50 年代实行人民公社化制度,追求生产关系的" 一大二公" ,搞"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脱离了当时实际,造成严重的恶果。
又如我们当时说的,一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放到大西洋,世界又多了一个洲。
可能吗?大跃进为何是灾难。
原因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而我国的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结构、劳动者地位关系和分配结构这些都是物质关系,是客观的。
所以我们来看大跃进时期的宣传海报,就会觉得不切实际,很可笑,这就是没有认清我国当时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低下的,不是想到就能办到的。
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客观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客观的,所以我们说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教学过渡:“人类社会这些客观的事物具有物质性,相信大家不难理解,那么人的意识是生来就有的么?”
(三)、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教师:这一点现在对于我们来说理解起来还有一点困难,但是我们可以明确的是,首先人的意识的主体人本身是客观的,而且思考的器官大脑也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得出人的意识也同样是客观的,人的意识只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具体我们将在第五课中具体讲解。
回顾:(1)什么是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是什么关系?
(2)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什么关系?
本节课我们所了解的一个重要的世界观是什么?根据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世界观,其方法论应该是什么?
世界观------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我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结
刚刚我们逐一验证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分别对应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以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板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总体来说,教学比较成功,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问题比较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但问题的设置还是不够理想,就是讨论的问题太大,学生一时难于找思考的切入口,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基础,大问题的讨论应设置细小的有梯
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