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第二章 分析化学基本知识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5年高职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全书课件最新

5年高职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全书课件最新

2. 能量最低原理 在不违背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情况下,原子核外电子总是先占据能量最低的原子轨道, 只有当能量较低轨道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原子轨道,称为能量最低原 理。
3. 洪特规则 在同一电子层的同一亚层的各个轨道上,电子排布总是尽量先占据不同的轨道,而且 自旋方向相同。这样的电子填入方式可使原子能量最低。作为洪特规则的特例,电子 在等价轨道上处于全充满、半充满或者全空状态时,具有额外的稳定性。
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同时存在; (2) 同一轨道,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三个量子数相同,自旋量子数只有
两种可能; (3) s亚层只有1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电子;p层有3个轨道,最多容纳6个电子;d
亚层有5个轨道,最多容纳10个电子;f亚层有7个轨道,最多容纳14个电子; • 每一个电子层所具有的轨道数为n2个,所以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
二、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也称为范德华力,主要包括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三种形式。 1. 取向力 由于极性分子间通过取向产生的分子间作用力,称为取向力,其大小与极性分子的 偶极矩有关,分子的偶极矩越大,分子的极性越大,取向力也越大。 2. 诱导力 由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与非极性分子所产生的诱导偶极之间的作用力称为诱导力, 其大小与极性分子的极性和非极性分子的可极化性相关。 3. 色散力 分子间由瞬间偶极所产生的作用力称为色散力,其大小与费进行分子的可极化性有 关系,可极化性越强,色散力越大。
1. sp3杂化 原子在形成分子时,由1个ns轨道和3个np轨道之间进行杂化的过程称为sp3杂化。 2. sp2杂化 原子在形成分子时,由1个ns轨道和2个np轨道之间进行杂化的过程称为sp2杂化。
3. sp杂化 原子在形成分子时,由1个ns轨道和1个np轨道之间进行杂化的过程称为sp杂化。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2. 学会使用分析化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离子、分子、键、化合价等。

2. 无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酸、碱、盐、氧化物等。

3. 分析化学方法:重量分析、滴定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

4. 实验技能: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讲解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实验与实践: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显微镜、滴定仪、光谱仪等。

3. 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3.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案编写要求:1. 每个章节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五个部分。

2.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明确具体,教学方法要合理可行。

3. 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要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

4. 教案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课16课时,实验课16课时。

2. 授课方式:每周2课时,共8周完成教学内容。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分析化学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化学的计算和实验操作。

八、教学过程1. 理论课: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化合物的性质。

2. 实验课: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九、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介绍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化合物的结构。

《无机及分析化学2》教学大纲.doc

《无机及分析化学2》教学大纲.doc

《无机及分析化学2》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202044 (原)英文名称: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2学分:2.5学时:48 (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课程类别:必修课授课对象:科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单位:化学化工学院无机材料学科修读学期:第2学期—、教学任务“无机与分析化学”是化学、化工、生物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

元素化学主要掌握主族元素中典型的金属和非金属的单质及其重要的化合物的制备、性质和用途,以及第一过渡系的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性质和用途等丰富的化学知识。

“无机与分析化学2”主要为微观结构知识和元素化学的知识学习,了解元素的性质、化合物的结构和制备方法等等相关内容。

解释一些实验现象,从理论上阐明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

有了丰富的化学知识,才能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因此,在学习时,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方面:微观结构、元素的性质、化合物的结构和制备方法等等2.专业能力方面: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元素周期系的关系和内在的联系3.综合能力方面: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将实验现象用理论知识加以解释和阐述三、教学内容(%1)化学动力学基础1.教学内容(1)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的影响;速率方程(3)反应历程基元反应、反应分子数等2.教学要求(1)了解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相关的基本概念(2)重点:质量作用定律与应用、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定量影响关系与应用;(%1)原了结构与元素周期系1.教学内容(1)道尔顿原子论*(2)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元素、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核素、同位素和同位素丰度等(3)原子的起源和演化*(4)原子结构的波尔行星模型*:氢原子光谱、玻尔理论(5)氢原子结构(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力学模型*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则、氢原子量子力学模型等(6)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波函数、电子云、四个量子数以及相互关系和应用(7)基态原了电了组态(电了排布)多电子能级、屏蔽效应、钻穿效应、核外电子排布原则、核外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8)元素周期系:构造原理、基态原子电子组态(9)元素周期性: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2.教学要求(1)了解原子半径等等概念(2)重点:四个量子数、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系的关系等,熟练掌握(3)难点:波函数与量子数和电子的排布等关系、电子在核外出现的概率和概率密度等概念(%1)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教学内容(1)路易斯结构式*(2)共价键理论价键理论、共价键本质和特点、共价键的种类等、(3)杂化轨道理论杂化轨道理论要点及应用,主要介绍sp. sp\ sp3杂化(4)共价分子的性质共价半径、键能、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5)分子间力三种分子间力及举例,氢键2.教学要求(1)了解化学键的生成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重点:共价键形成,分子间力(3)难点:杂化轨道的形成、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化学键的形成等(%1)卤素1.教学内容(1)卤素的通性卤素的成键特性、卤素的元素电势图及应用(2)卤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发现简介(3)卤素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制备(4)卤素化合物(不含氧的化合物)卤化氢的性质和制备、卤化物和卤素互化物(5)卤素的氧化物卤素氧化物和含氧酸盐的性质:氧化还原性、稳定性、酸性以及影响因素2.教学要求(1)了解卤素单质的组成和性质(2)重点:卤素的性质变化规律、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1)氧族元素1.教学内容(1)氧族元素的通性通性、分布、氧族元素发现简介(2)氧及其化合物氧气单质、氧化物、臭氧、过氧化氢等(3)硫和它的化合物单质、硫形成化合物时的价键特征、硫的制备、性质和用途;硫化物、硫的氧化物、硫属的含氧酸;硫的其他化合物(4)硒和硫2.教学要求(1)了解氧和化合物的性质(2)重点在硫和化合物组成、性质、应用(%1)氮族元素1.教学内容(1)氮族元素的通性通性、分布、氮族元素发现简介(2)氮和它的化合物氮的成键特性和价键结构、氮的氢化物、含氧化合物、卤化物(3)磷和它的化合物磷的成键特性和价键结构、磷的氢化物、含氧化合物、卤化物、硫化物(4)碑、镣、锡单质和重要化合物化合物2.教学要求(1)了解该族元素的通行(2)重点是氮和磷的化合物性质和应用(%1)碳、硼族元素1.教学内容(1)碳族元素的通性通性、分布、碳族元素发现简介(2)碳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卤化物、硫化物;碳含氧酸及其盐(3)硅单质硅的性质、制备和用途,硅烷、硅的卤化物和氟硅酸盐、硅的含氧化合物(4)硼硼原子的成键特征、单质硼、硼的氢化物和硼氢配合物、硼的卤化物和含氧化物等(5)碳化物、硅化物和硼化物离了型化合物、共价性化合物、间隙型(金属型)化合物(6)铝、镣分族铝及其化合物、周期表中的对角线关系,铉分族(7)错分族错、锡、铅的存在和冶炼、信、锡、铅的单质和化合物2.教学要求(1)了解单质的性质,碳硅硼的缺电子性对形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上的影响(2)重点是铝和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1)非金属元素小结1.教学内容(1)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物理性质、非金属单质的化学反应(2)分子型氢化物热稳定性、还原性、水溶液酸碱性和无氧酸的强弱(3)含氧酸最高氧化态氢氧化物的酸碱性、含氧酸及其酸根的结构、含氧酸的强度(4)非金属含氧酸盐的某些性质溶解性、水解性、热稳定性、含氧酸及其盐的氧化还原性(5)p区元素的次级周期性第二周期P区元素的特殊性、第四周期,区元素的不规则性2.教学要求(1)了解性质的变化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结构的关系(2)掌握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一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热稳定性等。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概念、范围和重要性。

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在科学、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2 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物质、元素、化合物、同素异形体的定义及分类。

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

1.3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化学的定义、目的和任务。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分类和比较。

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结构原子核、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

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量、同位素。

2.2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构成、周期律的规律。

主族元素、过渡元素、镧系和锕系元素的特点。

2.3 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同一周期、同一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元素的位置与性质的关系。

第三章:化学键与化合物的结构3.1 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的定义和特点。

化学键的极性和键能。

3.2 化合物的结构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金属化合物、氢化物的结构特点。

分子的立体构型、键角、键长。

3.3 晶体结构晶体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晶体的空间点阵、晶胞参数、晶体的物理性质。

第四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4.1 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的定义、表达式和影响因素。

零级反应、一级反应、二级反应的特点和计算。

4.2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的定义、条件和原理。

平衡常数、平衡移动、平衡的判断方法。

4.3 化学动力学化学动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第五章:溶液与离子平衡5.1 溶液的性质与制备溶液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表示法。

5.2 离子平衡离子的定义、离子的溶解度。

离子平衡的原理、离子平衡的计算。

5.3 沉淀与溶解平衡沉淀与溶解的定义、沉淀的种类。

沉淀溶解平衡的判断、沉淀转化的条件。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6.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术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数、电子转移。

6.2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电子转移的类型、方向和数量。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见元素化合物的性质;(2)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无机化学基本概念(1)物质的组成与结构(2)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3)溶液及其性质2. 第二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律的实质(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特点(3)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关系3. 第三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1)氢、氧、氮、卤族元素的基本性质(2)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3)常见非金属化合物的制备与用途4. 第四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1)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的基本性质(2)过渡金属元素的基本性质(3)常见金属化合物的制备与用途5. 第五章:分析化学基本方法(1)滴定分析法(2)重量分析法(3)光谱分析法与色谱分析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2)分析化学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1)复杂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2)分析化学方法的原理与操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2)运用案例分析、问题驱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3)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进行教学;(2)实验室实践教学;(3)发放相关教材、辅导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课堂提问、讨论、实验操作;(2)课后作业、小测验;(3)实验报告、课程论文。

2. 终结性评价:(1)期末考试;(2)综合素质评价。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章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章

保温杯式量热计
3.焓 enthalpy
(1)对于式(2-3),U、p、V都是状态函数,则 (U+pV)也是状态函数,为了方便,我们将 它定义为一个新的状态函数,称为焓,用H 表示。对于理想气体,H只是温度的函数, 等温过程△H=0
H=U+pV
(2-5)
则式(2-3)简化为QP=H2-H1=△H
(2-6)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章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Chapter 2 Primary Conception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本章学习要求
1、了解热力学能、焓、熵和吉布斯自由能等状态函数 的概念
2、理解热力学第一、第二和第三定律的基本内容 3、熟练运用各种方法计算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 4、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和标准摩尔吉布斯
说明:等压过程中,系统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增加系统的焓; 即等压过程中,系统焓的减少全部以热的形式放出。
(2)由式(2-5)知,等压变化中, △H=△U+ p·△V
(2-7)
对于式(2-7),注意: ①当生成物与反应物均为s态或l态时,△V≈0,则△H≈△U
②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V较大,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来 处理
解: (1)W=-P外△V =-100KPa× (0.04-0.015)m3 =-2.5KJ
(2)V=nRT/P≈ 0.025m3 W=-200KPa×(0.025-0.015)m3-100KPa×(0.040- 0.025)m3 =-3.5kJ
(3)W=-nRTln(V2/V1) =-2×8.315×298×ln(0.04/0.015) ≈-4.9kJ
自由能变的计算方法 5、会用△G 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并了解温度对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初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研究的核心部分是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的进行大多伴有能量的变化,包括热能、电能、光能等。

一个化学反应能否发生、反应的限度如何以及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正是化学热力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热力学第一定律1-1 基本概念和术语1. 1.体系和环境热力学中,把研究的对象称为体系,把体系之外而与体系有关的部分称为环境。

根据体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将体系分为三类:敞开体系:体系和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封闭体系:体系和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换,只有能量交换。

孤立体系:体系和环境之间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

在热力学中,我们主要研究封闭体系。

2. 2.状态和状态函数由一系列表征体系性质的物理量所确定下来的体系的存在形式称为体系的状态。

在热化学中,系统的状态通常是指热力学平衡态。

在此状态下,系统的所有性质均不随时间而变化。

具体的说,它应该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热平衡(thermal equilibrium)(2)力平衡(mechanical equilibruim)(3)相平衡(phase equilibruim)(4)化学平衡(chemical equilibruim)籍以确定体系状态的物理量称为体系的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具有如下特点:(1)(1)体系的状态一定,状态函数值就一定;(2)(2)体系的状态改变,状态函数值就可能改变。

状态函数的变化值只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3)(3)在循环过程中,状态函数的变化值为零。

根据体系的性质与体系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广度性质(又称量度性质或广延性质)和强度性质:广度性质:数值上与体系中物质的量成正比,即具有加合性。

如体积V、质量m、物质的量n、热力学能U、焓H、熵S、自由能G等强度性质:数值上与体系中物质的量无关,即不具有加合性。

如温度T、压力P、密度、浓度等。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化学实践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无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潜能。

二、教学内容1.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化合物等。

2.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等。

3.无机化合物:包括元素及其化合物、无机酸碱盐、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等。

4.无机化学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无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无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素养。

四、教学安排1.总学时:64学时。

2.理论教学:48学时。

3.实验教学:16学时。

4.课外实践: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40%。

2.期中考试:笔试,占总成绩的30%。

3.期末考试:笔试,占总成绩的30%。

六、教学资源1.教材:《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参考文献:《无机化学实验教程》、《无机化学学习指导》等。

3.网络资源:无机化学相关网站、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周: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化合物等)。

2.第二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3.第三周: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

4.第四周:化学平衡、酸碱平衡。

5.第五周: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合物。

6.第六周:无机酸碱盐、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

7.第七周:无机化学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等)。

8.第八周:无机化学实验(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下)的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在科学和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1.2 化学基础知识回顾复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离子等。

回顾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和物质的量的概念。

1.3 实验室安全与实验操作规范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如化学品的安全处理、实验室事故处理等。

掌握实验室操作规范,如玻璃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等。

第二章:溶液的浓度与平衡2.1 溶液的浓度学习溶液的浓度概念,如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等。

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

2.2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学习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方法,如滴定法、蒸发法等。

掌握溶液稀释与浓缩的计算。

2.3 溶液的平衡学习溶度积的概念和溶度积常数的计算。

理解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掌握溶解度积规则的应用。

第三章:沉淀与溶解平衡3.1 沉淀的形成与分类学习沉淀的形成过程和沉淀的分类。

掌握影响沉淀形成的因素,如温度、浓度等。

3.2 溶解度平衡学习溶解度平衡的概念和溶解度平衡常数。

掌握溶解度平衡的计算和溶解度图的应用。

3.3 沉淀的溶解与转化学习沉淀的溶解过程和溶解度积的调控因素。

理解沉淀的转化原理和应用,如沉淀的转化反应、沉淀的调节等。

第四章:滴定分析4.1 滴定分析概述学习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滴定分析的分类和滴定剂的选择。

4.2 酸碱滴定学习酸碱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和滴定曲线的分析。

4.3 络合滴定学习络合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络合滴定曲线的分析和应用。

第五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5.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学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和基本操作。

掌握原子吸收光谱仪的使用和维护。

5.2 原子化器学习原子化器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掌握原子化器的选择和优化条件。

5.3 光谱仪与检测器学习光谱仪的构造和功能。

掌握检测器的类型和性能特点。

第六章:紫外-可见光谱分析6.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原理学习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原理和分子吸收光谱的特性。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见元素化合物的性质;(2)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2)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对化学学科的兴趣;(2)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注重化学实验的安全操作。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无机化学基本概念(1)物质的组成与结构(2)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3)酸碱盐的基本概念2. 第二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应用(3)常见元素的性质及应用3. 第三章:无机化合物(1)氧化物及其分类(2)酸碱盐的性质及分类(3)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4. 第四章:分析化学基本原理(1)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2)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3)分析仪器的使用与维护5. 第五章:实验操作技能(1)基本实验操作(2)常见仪器的使用(3)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2. 利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操作过程;3. 设置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成绩;3. 期中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教材;2. 实验器材: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设备;3. 多媒体课件:用于直观展示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操作过程;4.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六、第四章:分析化学基本原理(续)4. 第四章:分析化学基本原理(续)(1)滴定分析法(2)原子吸收光谱法(3)红外光谱法、紫外光谱法七、第五章:实验操作技能(续)5. 第五章:实验操作技能(续)(1)无机化学实验(2)分析化学实验(3)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八、第六章:常见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6. 第六章:常见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1)金属元素化合物(2)非金属元素化合物(3)无机化合物的工业应用九、第七章:现代分析化学技术7. 第七章:现代分析化学技术(1)X射线荧光光谱法(2)质谱法(3)色谱法十、第八章:化学实验安全与环保8. 第八章:化学实验安全与环保(1)实验室安全知识(2)化学品的安全使用(3)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十一、第九章:案例分析与讨论9. 第九章:案例分析与讨论(1)化学事故案例分析(2)环境保护案例分析(3)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十二、第十章:复习与拓展10. 第十章:复习与拓展(1)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的复习(2)化学实验技能的拓展(3)化学研究前沿的介绍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三、教学方法四、教学评价五、教学资源六、第四章:分析化学基本原理(续)七、第五章:实验操作技能(续)八、第六章:常见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九、第七章:现代分析化学技术十、第八章:化学实验安全与环保十一、第九章:案例分析与讨论十二、第十章:复习与拓展本教案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实验技能和环保意识为核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覆盖了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无机化合物、分析化学基本原理、实验操作技能等多个方面。

无机及分析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电子教案教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课时数:2学时教学目标:1.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了解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性质;3.掌握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4.熟悉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应用;5.掌握常见的分析化学方法和仪器的使用。

教学内容:1.无机化学基础知识:a.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b.无机化合物的化学键和晶体结构;c.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2.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a.水合盐的制备和性质;b.晶体的制备和性质;c.无机物的溶解度和离子平衡。

3.分析化学方法与仪器:a.常见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b.常用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c.分析数据的处理和解读。

教学方法:1.授课结合实验,引导学生探索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增强问题解决能力;3.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自然界中的无机物和实际应用中的无机化学问题,激发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兴趣。

2.理论讲解:以PPT为辅助,系统地介绍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化学键和晶体结构、性质和反应等。

3.实验讲解和实践操作:为了让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实验过程,教师会讲解一些基础的实验操作技巧,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如制备水合盐实验、制备晶体实验等。

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分析化学方法与仪器的讨论和交流,激发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

6.教学总结:通过对整堂课的总结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笔记,评价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概念、范围和重要性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在科学和工程中的应用1.2 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1.3 化学计量学物质的量的概念摩尔、摩尔质量和摩尔比例关系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结构原子核和电子云电子层和能级2.2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元素周期律的规律2.3 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原子半径的递变性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性第三章:化学键与化合物3.1 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键的极性和键的能力3.2 化合物的结构离子晶体、共价晶体和金属晶体分子结构和空间结构3.3 化合物的性质熔点、沸点和溶解度电离度和酸碱性第四章:无机化学反应4.1 酸碱反应酸碱的定义和分类酸碱反应的原理和类型4.2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电子转移和电荷守恒4.3 沉淀反应沉淀的形成和溶解溶度积和溶解度规律第五章:分析化学方法5.1 定性分析定性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常规分析方法和现代分析方法5.2 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滴定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质谱法5.3 样品处理和数据处理样品处理的方法和技术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第六章:溶液与浓度6.1 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溶剂和溶质的分类6.2 溶液的浓度摩尔浓度、质量浓度和体积浓度浓度计算和稀释公式6.3 溶液的配制和保存实验室常用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保存和注意事项第七章:酸碱平衡与缓冲溶液7.1 酸碱平衡的基本概念酸碱的定义和分类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7.2 缓冲溶液的原理和制备缓冲溶液的定义和作用缓冲溶液的制备方法和选择7.3 酸碱滴定滴定法的原理和类型标准溶液的制备和滴定操作第八章:氧化还原平衡与电化学8.1 氧化还原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电子转移和电荷守恒8.2 电化学基本原理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原理电位和电动势的定义和计算8.3 电化学分析方法电位滴定和库仑滴定电化学发光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九章:光谱分析与色谱法9.1 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光谱分析的应用和选择9.2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色谱-质谱联用色谱法的应用和操作技巧9.3 现代分析仪器质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第十章:现代化学分析方法10.1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和仪器标准曲线和样品分析方法10.2 质谱法质谱法的原理和仪器质谱图的解析和应用10.3 核磁共振波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原理和仪器核磁共振谱图的解析和应用重点解析1.1 课程介绍、1.2 化学基本概念、1.3 化学计量学重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概念、范围和重要性;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元素的性质;化学计量的相关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分析化学基本知识
(一)填空题
1. 分析化学包括和两部分。

根据测定原理和操作方法的不同,定量分析可分为和。

按照测定方法的不同,化学分析法可分为、等。

根据化学反应类型的不同,滴定分析法又可分为、、、。

2. 一个定量分析过程包括的步骤有、、、和、。

3. 定量分析的误差按其性质及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和两类。

由于使用的蒸馏水不纯引起的误差属于。

4.系统误差的正负、大小一定,具有____向性,主要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

6.随机误差是____向性的,它符合____规律,可以用________方法来减小。

7. 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常用表示,衡量一组数据的精密度,可以用______,也可以用______,用______更准确。

8.准确度是表示____________;而精密度是表示____________,即数据之间的离散程度。

9.滴定分析中,化学计量点与滴定终点之间的误差称为______,它属于____误差。

10.根据误差的来源,判断下列情况产生何种误差:天平的零点突然变动_____;分光光度法测磷时电压变动______;重量法测定Si02时,硅酸沉淀不完全______。

11.有效数字的可疑值是其______;某同学用万分之一天平称量时可疑值为小数点后第____位。


12.用正确的有效数字表示下列数据:用准确度为0.0lmL的25mL移液管移出溶液的体积应记作_____ mL,用量筒量取25mL溶液应记录为____mL;用误差为0.1g的台秤称取6g样品应记录为____ g, 用万分之一的分析天平称取0. 2g 样品应记录为____ g。

13.0.1030是____位有效数字,3. 16是____位有效数字,6.023×1023是
____位有效数字,pH=4.17是____位有效数字。

14. 将数据10.065 01处理成4位有效数字的结果为。

15. 滴定分析法常用于组分的测定,仪器分析法适合于组分的测定。

16. 适合滴定分析的化学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17. 滴定分析法主要的滴定方式有、、、____ 。

18. 基准物质是指。

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是、、、。

19. 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有和两种。

20. 标定盐酸溶液常用的基准物质有和;标定氢氧化钠溶液常用的基准物质有______和。

(二)判断题(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21. 定量分析的任务是鉴定物质的组成。

()
22. 定性分析的任务是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
23. 在分析工作中,几次测定结果的精密度高,其准确度就高。

()
24. 在同一操作中,使用同一种仪器,可以使仪器误差相互抵消,这是一种简易而有效的方法。

()
25. 由于操作不细心,加错试剂而引起的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
26. 几个数相加或相减时,其和或差的有效数字应以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为准。

()
27.系统误差出现有规律,而随机误差的出现没有规律。

()
28.精密度高是准确度高的必要条件。

()
29. 在滴定分析中,当加入的标准溶液与被测物质的摩尔质量相等时,即达到化学计量点。

()
30. 滴定分析的化学计量点与滴定终点一般不能恰好一致。

()
31. 标准溶液的配制有滴定法和分析法两种。

()
32. 酸碱滴定法中常用的标准溶液有:NaOH、HCl、HAc、HCN、NH3·H2O 。

()
33. 在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增加平行测定的次数,可以减少偶然误差。

( )
34.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测定Ca2+含量时,采用的是间接滴定法。

()
35. 标定氢氧化钠溶液的准确浓度可用硼砂作为基准物质。

()
(三)选择题
36. 常量分析的称量一般在( )。

A. 0.1g以上
B. 10g以上
C. 0.01~0.001g
D. 1~10g
37. 确定样品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属于()。

A. 定性分析
B. 定量分析
C. 结构分析
D. 滴定分析
38.对微量成分进行分析一般采用()。

A. 滴定分析
B. 重量分析
C. 气体分析
D. 仪器分析
3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方法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B. 系统误差呈正态分布
C. 系统误差具有重现性
D. 系统误差包括操作误差
40.下列()种情况可引起系统误差。

A. 天平零点突然有变动
B. 看错滴定管读数
C. 加错试剂
D. 使用的蒸馏水不纯
41. 减少偶然误差的方法为()。

A. 空白试验
B. 对照试验
C. 校正仪器
D. 取多次测得值的平均值
42. 偶然误差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 室内温度突然变化
B. 气压变化
C. 仪器性能的微小变化
D. 滴定分析仪器刻度不准
43. 滴定管读数的绝对误差为±0.02mL,若滴定时用去滴定液20.00 mL,则相对误差为()。

A. ±0.1%
B. ±0.2%
C. ±1%
D. ±0.01%
44. 在标定氢氧化钠准确浓度时,某同学四次测定结果分别为0.1022mol/L、0.1023mol/L、0.1022mol/L、0.1024mol/L。

而实际结果应为0.1098mol/L,该同学的测定结果()。

A. 系统误差小,偶然误差大
B. 准确度高,精密度也高
C. 准确度高,但精密度低
D. 准确度较低,但精密度较高
4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精密度高,准确度一定高
B. 分析工作中,要求分析误差一定为零
C. 准确度高一定需要精密度高
D. 精密度高表明系统误差小
46. 下列有关偶然误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偶然误差在分析中是不可避免的
B. 偶然误差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相等
C. 偶然误差为负误差
D. 偶然误差是某些难以控制的偶然因素造成的
47. 一个分析工作者获得三个重复测定的结果极相近,可能得出()结论。

A. 偶然误差很小
B. 系统误差很小
C. 所用试剂很纯
D. 准确度很高
48.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属于( )
A.系统误差R偶然误差C.过失误差D.非误差范畴
49. 消除或减小试剂中微量杂质引起的误差常用的方法是( )。

A.空白实验B.对照实验C平行实验D.校准仪器
50. 用万分之一的电子天平称量试样时,以g为单位结果应记录到小数点后( )
A. 一位
B. 二位
C. 三位
D. 四位
51.用千分之一的天平称取0. 3g左右的样品,下列记录正确的是( )。

A.0. 304 7g
B.0.305g
C.0.30g n 0.3g
52. 下列是四位有效数字的是()。

A. 1.1050
B. 0.100
C. 0.5000
D. pH=12.00
53. 用0.100 0mol/LHCl溶液滴定20.00mL0.100 0mol/LNaOH溶液时,记录消耗HCl溶液的体积正确的是()。

A. 18mL
B. 18.0 mL
C. 18.00 mL
D. 18.00 0mL
54. 2/5含有效数字的位数是( )位。

A.0 B.1 C.2 D.无限多
55. 下列不是滴定分析反应条件的是()。

A. 反应必须定量完成
B. 反应必须有合适的方法确定终点
C. 反应必须无干扰杂质存在
D. 物质组成应与化学式相符合
56.在滴定分析中,一般用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化学计量点的到达,在指示剂变色时停止滴定的这一点称为()。

A. 化学计量点
B. 滴定终点
C. 滴定误差
D. 滴定分析
57. 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必须使用()。

A. 基准物质
B. 化学纯试剂
C. 分析纯试剂
D. 优级纯试剂
58. 化学计量点和滴定终点的关系正确的是()。

A. 相差越大误差越小
B. 相差越小误差越大
C. 相差越大误差越大
D. 两者必须一致
59. 用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测定Fe2+的方法属于()。

A. 返滴定法
B. 直接滴定法
C. 置换滴定法
D. 间接滴定法
60. 硼砂作为基准物质用于标定盐酸溶液的准确浓度,滴定时若锥形瓶中残留蒸馏水,则对所标定盐酸溶液浓度的结果()。

A. 偏高
B. 偏低
C. 无影响
D. 不能确定
(四)计算题
61. 有一电子天平,称量绝对误差为±0.1mg。

如称取试样0.05g,相对误差是多少?如称取1g,相对误差又是多少?这说明什么问题?
62. 计算下列平行测定值:17.16%,17.18%,17.17%的绝对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