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案: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17e5109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00.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故”“去”“汤”“遗”“若”“趋”等实词的词义及“引刀趋机”“嗟来之食”“盗泉之水”等典故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义3、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知识、历史典故的理解教学设想一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点拨关键词语,让学生复述,在此基础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至于表达技巧等相机略提即可。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强不知为知,不懂装懂。
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作言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试读将读不准的字划出来。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学生齐读(四)学生复述故事通过学生的复述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校正。
(六)讨论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2、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怎样,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质?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学习《乐羊子妻》(一)试读(二)教师正音后范读(三)学生朗读(四)点拨重点词语(五)学生复述(六)讨论1、这个故事写了乐羊子的妻子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办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乐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乐羊子妻的做法吗?有没有“捐金于野”必要?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她什么品格?4、我们从乐羊子妻的身上学到什么?四、现场表演《两小儿辨日》五、作业见练习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二1、过程活动化。
我们可以把学生课堂活动是否充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标尺。
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升华精神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1dd68476a20029bd642df7.png)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篇二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相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水平、理解水平。
2.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
在当代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
2. 明确目标(略)(二)自主学习(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略)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课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
![课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837b7b2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62.png)
课文《短文两篇》是一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语言的灵活运用和短文写作技巧的好文章。
本期教案主要针对该文章的教学和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提高短文写作能力。
一、教学分析1、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文中词语的含义。
(2)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提高写作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技能,写出自己的短文。
2、教学重点(1)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短文写作技巧。
3、教学难点(1)提高写作能力,由浅入深地展开短文写作。
(2)准确地理解词语含义。
二、教学设计1、教学方式阅读+讨论+写作2、教学过程(1)预习导入学生自学第一篇短文《菜市场的买卖》,尝试总结其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2)课堂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第一篇短文的内容、结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3)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短文中涉及到的重要词汇、句式和语言运用等进行讨论,以确保学生准确了解文章内容和所涉及的语言知识。
(4)写作指导教师列举短文中的一些句式和语言运用,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写出自己的短文,也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写出自己的短文。
(5)学习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题。
三、教学效果评估1、目标达成情况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情况。
(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并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学生在短文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2、教学反馈(1)学生成绩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课堂参与程度,对学生进行评分。
(2)教学反馈教师根据教学反馈情况,对下一节课进行调整和完善。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fa4c17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62.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c43a5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76.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短文两篇》的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短文两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课文《短文两篇》的内容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教学资源:1. 课文《短文两篇》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短文两篇》。
2. 课文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批注和思考。
3.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组织小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4. 重点词汇和句型学习: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 课文应用: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陈述。
3.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3.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五、课后作业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写一篇短文。
3.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练习和运用。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7feb587cd184254b3535bb.png)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篇二一、在学习《夸父追日》的基础上,拓展训练激活思维1、朗读余光中的诗。
夸父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仅仅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仅仅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谈谈读后感受。
明确: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
(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
这就是逆向思维。
)3、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能够这样思考……(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能够这样思考……二、点评各组讨论结果。
三、进入第二篇《共工怒触不周山》1、作品简介《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导语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
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极大的威信。
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
第11课《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795e08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9.png)
第11课《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背诵全文。
2. 学习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全文。
(2)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2. 难点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大自然给予了我们许多美好的景色。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绘了这些美景,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答谢中书书》,一起领略古人笔下的山水之美。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1. 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后隐居句曲山,时人谓“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2. 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3.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一文正是如此。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
(1)字音晓雾将歇(xiē) 猿鸟乱啼(yuán)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lín)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2)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846b1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1c.png)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它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散文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贴近生活,反映人的内心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两篇具体的短文。通过分析《背影》和《鹿柴》,了解散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散文表达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创作美的散文。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感受两篇短文的主旨思想,特别是作者对亲情和自然的情感表达。
-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学会从字词、句子、段落三个层面分析文本,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评析作品。
举例解释:
-在《背影》中,重点分析父亲送别场景的描写,理解其中蕴含的父爱深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短文两篇》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并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品味;培养他们对生活中美好情感的关注,激发对家人、自然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技巧,为终身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短文两篇》这节课后,我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反思。这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情感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七年级】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
![【七年级】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10b58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9.png)
【七年级】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m两篇文章《行道树》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二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
3.掌握象征和对比。
重点:目标1、2教学困难:目标3教学过程:一、安排预览?指导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贪婪堕落装饰痛苦缓慢牙龈()给予()2.解释并积累以下单词贪婪堕落冉冉繁弦急管红灯绿酒★ 学生用楷书将“读写”中的单词抄写两遍,做到整洁、规范、美观。
3.学生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下来。
4.用普通话读两三遍课文,发音要正确流利。
想想看,这篇文章只是为了写树而写树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什么问问题也写在下面。
5.根据课文,在括号内填入内容,可以找课文中的原句,要求说出理由。
()行道树二.指导学习?研讨1.引言(通过预习和指导介绍)和作者相关知识的简要介绍(学生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示范阅读、自我阅读、引导阅读和共同阅读。
要求正确、流利地阅读普通话,并尽量阅读自己的理解。
⑵读后讨论:★ 你眼中的街道树是什么样的形象?★文章仅仅为了写树而写树吗?3.学习课文,探索问题。
在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后,你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一起解决的问题或老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习惯,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示例:(1)你为什么说“我们的家在山上,在黑暗的原始森林里,我们住在那里?”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2)为什么说“在这个充满车辆和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个悲伤的装饰”?⑶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4)你为什么说“我们是一棵悲伤快乐的树”⑸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有什么不同?(6)这篇文章写树只是为了写树吗?这篇文章叫什么?⑺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8)你认为哪种语言描述最生动,最能突出街道树木的形象?试验分析描述?小结:《行道树》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表达奉献者的思想,赞美奉献者崇高的精神。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4290eb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3a.png)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主要讲述的是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材中的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基本内容和要点;2.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阅读习惯,提高语言综合能力;3. 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懂得如何写好一篇好的短文。
二、教学重点1. 短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2. 短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和记忆两篇短文的内容和要点;2. 如何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1. 问答法,引导学生发表言论;2. 集体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创造;3. 组内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读书”的看法,进而引发整堂课的内容。
2. 学习新课1)阅读两篇短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2)分析两篇短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掌握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3)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巩固练习1)组内练习,让学生团队协作,完成小组练习;2)课堂演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短文进行演讲,表达自己对阅读的看法。
4. 课堂总结老师进行总结,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调短文写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好的文章来展示自己。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问答法、集体讨论、组内合作等,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同时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应享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地学会写好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习了如何理解和分析短文,掌握了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了表达和思考能力。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教案(含课堂习题答案)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教案(含课堂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8b39be1ed9ad51f11df293.png)
《短文两篇》教案学法指导: 熟读课文, 培养文言文的语感;积累词汇并进行翻译,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对大自然探究的精神,体悟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第一课时《夸父逐日》回头复习: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5分钟)1、京中有善.口技者。
()2、会.宾客大宴。
()3、施.八尺屏障。
()4、一抚尺而已。
()5、众宾团.坐。
()6、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8、中间.力拉崩倒之声()10、不能名.其一处也。
()9、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11、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12、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3、群响毕绝.。
()学习新课:(设置情景,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文词汇,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 培养语感背诵课文。
3、培养探究精神, 能够从多角度去理解课文内容。
4、体悟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解释下面字词。
(5分钟)1 、夸父逐日( 追赶)2 、夸父与日逐走(竟跑)3 、饮于河、渭(到);54、北饮大泽(向北、往北)5、道渴而死(半路上)6 、弃其杖(丢弃) 7 、化为邓林( 桃林)二、细读课文, 翻译下面句子, 然后口头翻译课文。
(10分钟)1、渴, 欲得饮, 饮于河、渭。
译:2、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
译:三、精读课文, 探究下面问题。
(15分钟)1、简要复述故事的经过。
(口头)这个神话故事主要讲了夸父追赶太阳,在半路上口渴而死的故事。
2、本文表现了夸父怎样的精神?答: 勇敢追求,无私奉献,死而后已。
3、如何理解“弃其杖, 化为邓林“的结尾?答: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bd53de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a.png)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课时】2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一课时学习《行道树》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三、朗读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方法:《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
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⑴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⑴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⑴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⑴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⑴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⑴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⑴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⑴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优秀9篇】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bdc8e5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c.png)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优秀9篇】教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9篇《短文两篇》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教学重点篇一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1)名言警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aa37bc1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a.png)
【导语】《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
⽆忧考⼩编整理了⼋年级上册语⽂《短⽂两篇》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的: 1.掌握常⽤⽂⾔词语,理解课⽂⼤意。
2.品味优美语⾔,理解作品意境,体会⽂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的⽂⾔语感。
教学重点:积累⽂⾔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法。
引导学⽣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章画⾯的精美、语⾔的精练及布局的匠⼼所在,提⾼学⽣初步鉴赏⽂学作品的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课时 师⽣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以背诵为突破⼝,指导学⽣美读课⽂;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意;激发学⽣的想象,再现画⾯,引导学⽣感受⽂章的诗情画意;深⼊研读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回忆旧知,导⼈新课 1.古⼈云“仁者乐⼭,智者乐⽔”。
⼭⽔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数⽂⼈墨客的⽆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的记忆库,背诵⼀些描写祖国壮丽⼭河的诗⽂。
(《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将⼀起欣赏⼀篇六朝⼭⽔⼩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以回忆诗词导⼊可以巩固所学,也可以调动起学⽣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境。
) 2.学⽣⾃⼰书写标题,解题,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书即书信,古⼈的书信⼜叫“尺牍”或⽇“信札”,是⼀种应⽤性⽂体。
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今茅⼭)。
他精通阴阳五⾏、⼭川地理、天⽂⽓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 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事,朝廷都要派⼈进⼭向他请教,故称他为“⼭中宰相”。
陶⼀⽣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进⼭,专去听⼭野松涛之声,⼈⼜称之“仙⼈”。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452f07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3a.png)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
(2)掌握每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3)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
(2)掌握每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短文两篇》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文两篇》,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4. 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析具体案例,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2)强调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 选择一篇课外文章,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不少于300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1910cb10a6f524cdbf85c3.png)
13 短文两篇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聪明的,可聪明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读书。
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
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
为什么要读书呢?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篇谈读书的文章。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重点)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重点)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难点)谈读书一、文本导入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般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先哲的高论。
二、预习交流1生字注音怡.情(yí)统筹.(chóu)藻.饰(zǎo)狡黠.(xiá)咀嚼..(jǔjué)诘.难(jié)蒸馏.(liú)滞.碍(zhì)睾.肾(gāo)死抠.(kōu)吹毛求疵.(cī)豁.然贯通(huò)2词语解释狡黠:狡诈。
诘难:诘问,为难。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
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
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
豁然贯通:(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3走近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3《短文两篇》后附答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3《短文两篇》后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45f77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a.png)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3《短文两篇》后附答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荷叶母亲》和《散步》两篇短文。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领会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荷叶母亲》是一篇描写荷叶护佑小鱼的短文,通过荷叶母亲保护小鱼的故事,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能够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和感悟。
《散步》是一篇描写一家人散步的短文,通过一家人的散步经历,展现了家庭的和谐、亲情和友善。
文章情节简单,但寓意深刻,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课文的理解和领会能力也相对较强。
但同时,学生在这个阶段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课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悟母爱的伟大和家庭的和谐,培养亲情意识,关注家庭生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感悟母爱和家庭的和谐,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和学生自主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以直观的方式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荷叶和散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理解并掌握主要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提问和解答。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0942e95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d.png)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两篇》教案篇一短文两篇学习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行道树》学习内容: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整体感知①思考质疑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4a99c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36.png)
【导语】《短⽂两篇》即《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
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短⽂两篇》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短⽂两篇》教案⼀ 教学⽬标 1、背诵并默写课⽂。
2、掌握常⽤⽂⾔词语,理解课⽂⼤意。
3、品味优美语⾔,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2、借助注释和⼯具书理解课⽂;背诵、默写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教学内容:《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封书信,作者⽤凝练的语⾔描绘了秀美的⼭川景⾊,表达了作者能够品味⼭⽔之美的⾃豪感。
学习本⽂,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导⼊新课。
简介作者古⼈云:“仁者乐⼭,智者乐⽔。
”⼭⽔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数⽂⼈墨客的⽆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量的歌咏⾃然⼭⽔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篇⼭⽔⼩品——《答谢中书书》。
⼀、简介作者 陶弘景(学⽣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教师作适当补充)。
⼆、范读课⽂ a.学⽣听读课⽂,注意句⼦的节奏,轻重⾳等,初步感知课⽂。
b.⾃由朗读课⽂两三遍,进⼀步感知课⽂,做到流利地朗读。
三、疏通⽂意 a.学⽣借助注释和⼯具书,疏通⽂意。
如遇有问题,先在四⼈⼩组内讨论解决。
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指欣赏。
b.全⽂讨论,理解⽂章⼤意。
在四⼈⼩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c.教师抽查背诵。
四、品味、探究⽂章内涵 齐背课⽂,思考下列问题: a.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b.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川景⾊的? 四⼈⼩组讨论交流,明确:表达了作者沉醉⼭⽔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知⾳⽐肩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先仰视“⾼峰⼊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平看“两岸⽯壁”“青林翠⽵”,最后⼜分“晓”“⼣”两层来写,⼀句⼀景,次第井然。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精选6篇)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045bc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fa.png)
《短文》优秀教案《短文两篇》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短文两篇》优秀教案(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短文》优秀教案1从容说课《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的随笔,围绕读书,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求知的目的、读书的态度、方法等内容,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
《不求甚解》是邓拓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采用驳论,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教学两篇短文,要从内容、写法两方面进行突破。
内容上,要引导学生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
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写法上,应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教学本文,宜采用“批注式阅读法”和“比较阅读法”。
批注式阅读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自我评价;比较阅读法注重求同存异,注重比较辨析。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点拨,答疑解惑,组织学生互动合作,讨论探究,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中,自主评价、独立判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语文教案: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准确理解课文中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俱:歇:颓:沉鳞:竞跃:与:二、指导学习•研讨(一)情境导入(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陶弘景(456~536),南北朝时朝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介绍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犊”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朗读课文,赏旖旎风光新课标第一网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小组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五)、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
想想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六)、小试牛刀,绘美丽风景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三巩固练习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分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学过程: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遂()寝()藻()荇()2.你能正确的读出停顿吗?(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指导学习•研讨(一)情境导入猜猜看: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洲,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体悟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
(学生译读,教师巡回质疑)抢答题(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月色入户(4)遂至承天寺(5)怀民亦未寝(6)积水空明(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句,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小组讨论,再抢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3)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
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三巩固练习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遂:盖:但: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运用到拟人手法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5. .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7.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8.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准确理解课文中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学习难点: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预习•自学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俱:歇:颓:沉鳞:竞跃:与:二、研讨学习:(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三)了解文体(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3、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五)、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
想想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六)、小试牛刀,绘美丽风景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三巩固练习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