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合集下载

中医药名人故事

中医药名人故事

以下是一些中医药名人的故事:
1. 扁鹊:战国时期的名医,精通各科,被誉为“医祖”。

他的医术高超,曾经治愈了赵国太子的重病。

扁鹊还发明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为中医诊断奠定了基础。

2. 华佗:东汉末年的名医,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外科圣手”。

他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

华佗还创编了五禽戏,是一种强身健体的体操。

3.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名医,被尊称为“医圣”。

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对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孙思邈:唐代的名医,被誉为“药王”。

他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李时珍:明代的名医,著有《本草纲目》一书,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药物学著作之一。

他历时 27 年,对药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描述,对后世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中医药名人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们高超的医术和卓越的成就,也反映了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作者: ————————————————————————————————日期: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黄芪故事二则“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是黄芪的别称。

黄芪,旧作“黄耆”,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

熏蒸治柳太后中风南北朝时期,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

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

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不想,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全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

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

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又能散风行滞,恰中病理。

再加上热气熏蒸,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险些要了袁枚的命清朝大文人袁枚在一年夏天因贪口患了痢疾,腹痛泻痢不止,医生认为袁枚年高体弱,于是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治疗,结果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险些丧命。

后来他的一位叫张止厚的老友劝他服用自制的大黄,虽然很多医生都认为大黄药性太过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

但是,袁枚还是服了大黄,结果痢疾很快痊愈了,他还特地作诗以谢老友:“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

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

”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

治疗时应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能用参芪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也就是常说的“闭门留寇”。

淡竹叶助张飞破曹营相传,建安十九年,曹操在朝中威势日降,此时,刘备已取得了汉中,羽翼渐丰,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派张飞发兵声讨曹操,张飞带兵到巴西城后,即与曹操派来的大将张合相遇,张合筑寨拒敌。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中医传奇故事章节一:中医起源和发展介绍中医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包括黄帝内经的问世,中医理论的形成,以及中医在中国古代的传承和发展。

章节二:经典医案收集和介绍一些古代中医医案,包括名医所治愈的各种疑难杂症,以及医案中所运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和药物。

章节三:名医故事介绍一些中医历史上的名医,包括他们的生平事迹、医术成就和对中医发展的贡献。

章节四:中医药材传奇介绍一些中医药材的传奇故事,包括其发现的过程、疗效传闻和在中医中的应用。

章节五:中医与现代医学讲述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包括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医疗法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和认可。

附件:⒈马玉兰《伤寒论》医案集锦⒉《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注⒊中医经络图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中医:传统中医学,指中华民族医药科学和技术的总称。

⒉中医药材:中药材是指经过干燥、加工或未加工就可用于中医临床、预防、保健和科研的生物材料。

⒊医案:中医诊疗的记录文书,包括病症描述、治疗方法、用药方案等等。

附件:1、《马玉兰伤寒论医案集锦》是收集整理了中国中医大师马玉兰的伤寒论医案精华,包括病情描述、辨证分析、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估,对于研究和学习伤寒论非常有价值。

2、《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包含了丰富的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经过世界各地中医界的翻译和研究,具备了广泛的学术价值。

3、中医经络图是中医经络理论的图表表示,包括经络的走向、分布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对于中医学习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中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医药法》中的定义,中医是指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经验,具有一定医疗、保健、预防、康复、辅助功能的一种医学体系。

2、中医药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药材买卖管理办法》中的规定,中医药材是指用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等方式加工或未加工,可以作为临床医疗、中药生产、中药研究和中药学习的生物材料。

千古中医故事

千古中医故事

千古中医故事千古中医故事类别:思想·文化| 关键字:养生保健,中医养生本书源自《百家讲坛》同名节目,由五位在百家讲坛颇有名望的主讲人孙立群、王立群、纪连海、钱文忠、郝万山等分别讲述中国古代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的行医故事,学者们引经据典,将这些名医们的轶事娓娓道来,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郝万山更是结合自己多年的诊疗经验,用时下生动的案例印证古人的医学高才。

作者:孙立群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千古中医故事》作品相关全书通俗易懂,有实用价值。

《千古中医故事》内容简介《千古中医故事》目录2《千古中医故事》扁鹊篇战国时期医学家,本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

年轻时曾向长桑君学医。

作为一名民间医生,他经常往来于齐(山东)、赵(河北)、秦(陕西)、周(河南)等地行医。

医术精明,治疗妇女、小儿、老年疾病,每多效,擅长针灸、方药综合治疗《千古中医故事》诊病圣手(1)《千古中医故事》诊病圣手(2)《千古中医故事》诊病圣手(3)《千古中医故事》诊病圣手(4)《千古中医故事》诊病圣手(5)《千古中医故事》诊病圣手(6)《千古中医故事》扁鹊之谜(1)《千古中医故事》扁鹊之谜(2)《千古中医故事》扁鹊之谜(3)《千古中医故事》扁鹊之谜(4)《千古中医故事》扁鹊之谜(5)《千古中医故事》附录3《千古中医故事》华佗篇华佗,又名旉,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杰出医学家。

曾游学于徐州一带,通晓各种经书,喜爱医术和养生之学。

精晓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尤其精于外科、针灸和医疗体育。

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大胆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治疗手段多样,疗效好。

为人《千古中医故事》神医传奇(1)《千古中医故事》神医传奇(2)《千古中医故事》神医传奇(3)《千古中医故事》神医传奇(4)《千古中医故事》神医传奇(5)《千古中医故事》华佗之死(1)《千古中医故事》华佗之死(2)《千古中医故事》华佗之死(3)《千古中医故事》华佗之死(4)《千古中医故事》华佗之死(5)《千古中医故事》华佗之死(6)《千古中医故事》附录(1)《千古中医故事》附录(2)4《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篇张仲景,名机,南阳郡涅阳人。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黄罠故事二则“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是黄罠的别称。

黄罠,旧作“黄耆”, 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

熏蒸治柳太后中风南北朝时期,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岀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

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

于是用黄罠、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不想,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全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

而黄罠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

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又能散风行滞,恰中病理。

再加上热气熏蒸,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险些要了袁枚的命清朝大文人袁枚在一年夏天因贪口患了痢疾,腹痛泻痢不止,医生认为袁枚年高体弱,于是用黄罠、人参等补益药治疗,结果邪无岀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险些丧命。

后来他的一位叫张止厚的老友劝他服用自制的大黄,虽然很多医生都认为大黄药性太过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

但是,袁枚还是服了大黄,结果痢疾很快痊愈了,他还特地作诗以谢老友:“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

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

”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

治疗时应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能用参罠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也就是常说的“闭门留寇”。

淡竹叶助张飞破曹营相传,建安十九年,曹操在朝中威势日降,此时,刘备已取得了汉中,羽翼渐丰,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派张飞发兵声讨曹操,张飞带兵到巴西城后,即与曹操派来的大将张合相遇,张合筑寨拒敌。

张飞急破不下,便指使军士在阵前骂阵。

张合不理,在山寨上多置橘木炮石,坚守不战,直气得张飞七窍生烟,口舌生疮,众士兵也多因骂阵而热病烦渴。

有关中草药的传奇故事

有关中草药的传奇故事

有关中草药的传奇故事中国自古以来以中草药中医闻名于世界,而中草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它除了在治病健身有效果之外,还流传着一些传奇故事。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草药的传奇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中草药传奇故事:车前草相传,西汉名将霍去病在一次抗击匈奴的战争中,被匈奴围困在一个荒芜人烟的地方。

时值六月,暑热蒸人,粮草将尽,水源不足;将士们纷纷病倒,许多人小便淋漓不尽,尿赤、尿痛、面部浮肿。

面对这一困境,霍将军焦急万分。

正在万难之际,将军的马夫忽然发现所有的战马都安然无恙;他将观察结果报告给将军。

原来,这些战马是由于吃了长在战车前面的一种野草。

霍将军立即命令将士们用这种野草煎汤喝。

说也奇怪,将士们喝了这种野草汤以后,疾病皆奇迹般的痊愈了。

士兵们又英勇奋战,打击匈奴,并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霍将军大喜;因为这种草是生长在停放的战车面前,所以就将这种野草取名为车前草。

从此,车前草治病救人的美名就传扬开了。

经过历代名医发掘整理,车前草即成为利水消肿、排石通淋的一味要药。

车前草又叫牛甜草、医马草、车轱辘菜,是一种无人关注的野草。

中药传奇故事:三七很久以前,有兄弟俩,哥哥继承家传,行医看病且种植药材,弟弟则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有一天,弟弟突然得了急症,七窍出血。

哥哥得知后,急忙刨了一棵草药煎汤给弟弟服下。

弟弟连服几剂后,霍然痊愈。

他问哥哥用的什么药,哥哥告诉它是祖传的止血草药。

后来他向哥哥要了一些草药小苗栽在自家园子里,第二年,这棵草药已长得枝繁叶茂。

说来也巧,邻村有家财主,财主的儿子也得了出血病,吃什么药也不管用,眼看就快死了,打听到弟弟患过类似的病,吃了一种草药治好的,便到弟弟家寻医问药。

弟弟听说后,就把种在自家园子里的那棵草药挖出来,给财主的儿子煎汤喝了,几剂之后,不但没治好病,人还死了。

财主像疯了一样,告到县官那里,弟弟被抓了起来。

哥哥得知后,急忙前去申诉,告诉县官,这并不是弟弟的过错,弟弟给财主儿子用的确实是止血草药熬的汤,只不过这种草药才生长了一年,还没有药性,要长到三到七年时药力才最强。

中医药传说故事

中医药传说故事

中医药传说故事中医药传说故事一、引言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故事。

这些传说故事不仅丰富了中医药的文化内涵,还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探索中医药传说故事的魅力与奥秘。

二、千年药谱中的神奇故事1. 昆明池中的神药据说昆明池是中国南方一处有着神奇泉水的地方。

故事中讲述了一位神秘的老人,他每年都会在特定的时间来到昆明池沐浴,然后离开。

人们好奇老人身上的秘密,于是有人尾随老人,发现他突然消失在一片茂盛的植物丛中。

调查发现,这片植物竟能治愈当地人常见的疾病。

人们将其取名为“昆明池草”,并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中。

2. 九花玉露的传说九花玉露是一种在草山上生长的特殊植物,传说只在夜晚绽放。

这种花只有九朵,每一朵花只有一滴露水。

这滴露水具有神奇的疗效,能够治愈各种顽疾。

然而,九花玉露采摘的难度极大,每朵花采摘后便不再绽放。

九花玉露成为中医药界一种传说中的稀有药材。

三、神奇药物与仙医传说1. 仙方的传说传说中,有一位仙人曾将自己的医术传授给了一位年轻人。

这位年轻人凭借仙方开创了独特的中医药世家。

仙方中所收录的方剂和药物都具有独特疗效,以治愈难治之症而被世人推崇。

2. 白发仙医的传说有一位仙医因炼丹术而获得了长生不老之法,但却变成了一头白发苍苍的老人。

他游历四方,治愈无数病患,被人们称为白发仙医。

关于他的传说中有许多关于神奇治愈的故事,例如通过穴位按摩治愈疾病、通过食物疗法调理体质等。

四、中医药传说的现实意义1. 传承与创新中医药传说故事中记录了丰富的药材和方剂经验,这对于中医药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各位仙医、特殊药材等的故事不仅传递了医术,也唤起了后人对中医药的兴趣,促进医学的研究与发展。

2. 治病救人的信念中医药传说故事中所揭示的医师救人的信念和技艺,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不论是虚拟人物还是真实人物,他们对疾病的治愈均寄托着对人类健康的追求,为我们传递了积极的价值观念。

古文医德故事

古文医德故事

2006-11-142.良医救人【原文】范公讳彬①,家世业医,事陈英王为判太医令②。

常揭家资以蓄良药,积米谷。

人有孤等疾病者寓之于家,以给毡粥③救疗……活千余人,名重当世。

后有人扣门急请曰:“家有妇人卒暴血崩如注④,面色稍青。

”公闻之,遽往;出门而王使人至,曰:“宫中贵人⑥,有发寒热者,召公看之。

”曰:、“此病不急,今人家命存顷刻,我且教彼,不久便来。

”中使⑦怒曰:“人臣之礼安得如此!君⑧欲救他命,不教尔命耳阶”公曰:“我固有罪,亦无奈何!人若不救,死在顷刻,无所望也!小臣⑨之命,望在主上⑩,幸得免死,余罪甘当。

”遂去救治,其人果活。

少顷,来见王。

王责之,免冠○11谢罪,敷析真心○12。

王喜曰:“汝真良医,既有善艺,又有仁心。

以恤我赤子○13,诚副余望○14也!”(选自明·黎澄《南翁梦录》)【注释】①范公讳彬:即范彬。

公,对男子的尊称。

讳,古时对尊长不直称其名,故曰讳。

②太医令:医官职称。

掌管医药的行政长官。

事,侍奉。

③毡粥:稠粥。

④如注:好象流水。

⑤速往:急忙前去。

⑥贵人:妃嫔的称号,皇后之下即称贵人。

⑦中使:皇宫之中受役使的人,指宦官。

⑧君:对人的尊称。

⑨小臣:封建官吏和百姓对君主的谦卑自称。

⑩主上:主,指一国,或一家之主。

上,指皇上。

此指陈英王。

○11免冠:脱帽。

古人去冠表示谢罪。

○12敷析真心:解释心里的真实想法。

○13恤我赤子:怜悯我的黎民百姓。

○14诚副余望也:正符合我的希望啊。

6.徐灵胎恫瘝在抱【原文】徐灵胎①云:乌镇莫秀东患奇病,痛始于背,达于胸胁,昼则饮食如常,暮乃痛发,呼号切夜,邻里惨闻。

医治五年,家资荡尽。

秀东欲自缢②。

其母曰:“汝有子女之累,尚须冀③念。

我如我死,免闻哀号之声。

”欲赴水,其戚怜之,引来就医。

余曰:“此病瘀血留带经络也。

”……因留于家,用针灸熨榻④煎丸之法,无所不备,其痛渐轻亦渐短,一月而愈。

其人感谢不置⑸。

余曰:“我方欲谢子耳!凡病深者,须尽我之技,而后奏功。

中药的传奇故事

中药的传奇故事

中药的传奇故事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瑰宝。

凭借其独特的疗效和悠久的历史,中药成为世界医学领域瞩目的研究对象。

本文将带您走进中药的传奇故事,讲述其中的历史典故、药物奇迹和现代应用。

一、历史典故1. 古籍中的记载《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籍是研究中药的重要参考。

这些典籍中记载了中药的起源、分类、功效等信息。

其中,《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它详细描述了中药的应用原则和治疗方法。

2. 传说中的发现相传,中药的发现与一位叫神农的古代传说人物有关。

神农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先驱者和中药的开创者。

他尝试采食各种植物,并发现了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植物,为中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药物奇迹1. 人参的壮阳作用人参是中药中的一种常用药材,据说它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并具有壮阳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人参中的活性成分可调节男性性激素水平,提高性功能。

因此,人参在中药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男性阳痿、早泄等问题。

2. 阿胶的滋补功效阿胶是中药中的一种宝贵药材,主要由驴皮制成。

阿胶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被誉为"滋补圣品"。

它可以调节血气、滋补肝肾、润肠通便,在中药中被广泛用于治疗贫血、补血养颜、改善女性子宫健康等问题。

三、现代应用1. 抗癌中药的研究中药在抗癌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中药植物具有抗肿瘤活性,被科学家们广泛研究和开发。

例如,青蒿素是由中药植物青蒿中提取的一种药物,具有抗疟疾的独特效果,并且在抗癌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2. 中药的汇合现代科技随着科技的进步,中药的研究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技术可以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并大规模合成药物,使中药的疗效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和利用。

此外,中药与现代药物的联合应用也被研究,以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药的传奇故事令人叹为观止。

从古代的历史典故到现代的科学应用,中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希望未来的科研工作者能不断挖掘和发扬中药的潜力,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名医叶天士妙手回春故事

名医叶天士妙手回春故事

名医叶天士妙手回春故事名医叶天士?妙手回春故事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

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通医术,尤其以儿科闻名。

叶桂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时,他父亲死了,于是抱着失去亲人的痛苦,拜他父亲的门人朱某为老师,专学医术。

叶天士聪慧过人,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向他行弟子礼拜其为师,十年之内,拜了十七个老师,并且他能融会贯通,因此医术突飞猛进,名声大震。

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很想去学,只苦于没人介绍。

一天,恰巧有位姓赵的病人,是那位名医的外甥,因为舅舅没法治好他的病,特地来找叶天士医治。

叶天士专心诊治,给他服了几帖药就好了。

姓赵的很感激。

叶天士趁机请他介绍去拜姓刘的那个名医做老师。

这个要求得到允诺。

叶天士就改名换姓去当学生。

他在姓刘的名医那里,每逢临症处方,都虚心谨慎地学习。

一天,有人抬来一个神智昏迷的孕妇就诊。

姓刘的医生候脉后,推辞不能治。

叶天士仔细观察琢磨,发现孕妇因为临产,胎儿不能转胞,是痛得不省人事的。

于是,取针在孕妇脐下刺了一下,就叫人马上抬回家去。

到家,胎儿果然产下。

姓刘的医生很惊奇,便详加询问,才知道这个徒弟原来是早已名震远近的叶天士。

叶天士接着便把如何要向他学习的苦心如实说了出来。

姓刘的很受感动,终于把自己的针灸医术全部传授给他。

又有一次,一位上京应考的举人,路过苏州,请叶天士诊治。

叶天士诊其脉,问其症。

举人说:“我无其他不适,只是每天都感口渴,时日已久。

”叶天士便劝那位举人不要赴考,说他内热太重,得了糖尿病,不出百日,必不可救。

举人虽然心里疑惧,但是应试心切,仍然启程北上。

走到镇江,他听说有个老僧能治病,就赶去求治。

老僧的诊断和叶天士的诊断一模一样。

可是,叶天士当时还拿不出办法,而老僧却能把防治的方案具体地告诉了举人说:“既有其病,必有治方。

从今天起,你每天即以梨为生,口渴吃梨,饿了也吃梨,坚持吃一百天,自然会好。

古代中医药人物故事

古代中医药人物故事

古代中医药人物故事古代中医药人物故事中有许多传奇人物和苦学医路上的磨难,他们的坚定追求和医学成就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医学文化。

此次,我们来一起探究古代中医药人物故事。

一、神农氏作为神农部落的首领,神农氏通晓医术,创造出了《神农本草经》。

他辛勤种植各种药草,日夜对症下药,最终创造出无数种药物,恢复了生灵的健康。

神农氏虽不凭证书,却以实际草药使用效果立传于世。

他被中医行业视为始祖。

二、扁鹊扁鹊,即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师。

扁鹊善于切开活人解剖,发展了许多久疑难杂症的诊疗方法,以智慧和勇气,挽救了许多垂危之人。

华佗在其多年的医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经验,撰写了包括《内经》、《伤寒论》、《千金方》等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

三、张仲景张仲景是四川省眉山人,追求“轻病速愈,重病退难”之主,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治疗方法。

同时,他撰写的《金匮要略》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学著作,被后人当作临床诊疗重要文献而广泛传播流传。

四、李时中李时中是十七世纪明朝著名的医学家和书法家,其所创设的“中医四大经”包括《甲乙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难经》,对中医临床诊疗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叶天士叶天士,即叶志青,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有“神农后人”之称。

他工作在国家药监局中药材部,主持指导了许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掌握了数千种中药的研究和运用,多项药物治疗创新和相关专利技术使得中国现代中医药业水平提高。

以上就是中医药人物故事,每一位中医药大师都为中华医学文化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传说和功绩,不仅是中国历代医药人才的重要财富,更激励了广大医学爱好者为人类的健康而努力。

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道士,他的一生传奇而光辉。

据史料记载,孙思邈出生于隋朝,他精通医术和道术,被誉为“医圣”和“神医”。

孙思邈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医术天赋,他广泛学习医书,钻研医理,深入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

他不仅精通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各个领域的医学知识,还在药物研制和配伍上有着独到的见解。

据传闻,孙思邈曾治愈过许多疑难杂症,甚至包括一些宫廷贵族和皇帝的疾病,因此声名远播,备受推崇。

除了医术高超,孙思邈还对道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精通易经、阴阳五行等道家理论,深谙符咒和仙术,被尊称为“道医”。

在他看来,医术和道术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他常常在医治病人的同时,运用符咒和仙术进行辅助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孙思邈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和道士,还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

他在医学和道术方面著有许多著作,如《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等,这些医学经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还在道术方面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如《道德经注》、《太上感应篇注》等,对中国道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孙思邈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医学史和道教史,更是一段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传奇。

他以其博大的胸怀和深厚的学养,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医道典范和道德楷模。

他的一生,不仅是医学和道教的传奇,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孙思邈的故事,不仅是一部医学史和道教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

他的医术和道术,不仅在当时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医学和道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一生传奇,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医道典范和道德楷模。

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医道精神,弘扬道德风尚,为人类健康和社会和谐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典故20则

中医典故20则

中医典故20则以下是中医典故 20 则:1. 神农尝百草:传说神农氏为了了解药物的性能,曾经亲身尝遍百草,从而得出了百草的规律。

2. 扁鹊论医:传说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他的医术非常高明,被誉为“神医”。

3.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的圣经。

4.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记录了中医的一些经典方剂和治疗方法。

5.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记录了张仲景对于伤寒、杂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6.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中草药的药性、功效、用法等方面的知识。

7.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清代吴鞠通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温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经验。

8. 医宗金鉴:医宗金鉴是清代吴谦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9. 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中医的方剂、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经验。

10.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明代杨继洲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针灸疗法的理论、穴位、操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11. 医灯续焰:医灯续焰是清代余无言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中医的一些基础理论和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12. 儒医:儒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医学流派,强调儒家思想和医学理论的结合。

13. 伤科汇纂:伤科汇纂是明代徐春甫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中医伤科的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经验。

14. 中风论:中风论是明代王肯堂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中医治疗中风的理论和方法。

15. 脾胃论:脾胃论是元代李东垣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强调了脾胃是人体元气之源的重要性,主张治疗脾胃疾病应注重调理脾胃。

16. 龙砂医学:龙砂医学是清代龙砂学派的代表医学流派,强调辨证论治,重视病因分析和辨证施治。

17. 伤寒钤法:伤寒钤法是清代伤寒学派的代表医学流派,主张治疗伤寒应以伤寒钤为主,结合辨证施治。

古代医家故事

古代医家故事

龙源期刊网 古代医家故事作者:许家和来源:《保健与生活》2006年第02期李时珍医怪病编写药草巨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不但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药学家,而且是一位医术高深的医学家。

一次,李时珍采药来到一个山村。

见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坐在茅屋门口,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从地上捡起的泥沙。

他忙蹲下,端详了孩子一下。

小孩面黄肌瘦,神态却无异常。

从孩子的父亲口中得知,他们的家境并不穷。

奇怪的是,孩子对一日三餐饭菜不感兴趣,而偏偏对泥沙、破布、螺壳、生米等异物恋食好吃。

李时珍点点头,又细细诊察了患儿一番。

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判断孩子的怪病是肚子里的蛔虫作祟。

大量蛔虫争吃肠道内的营养,使孩子变得又瘦弱又贫血。

蛔虫产生的毒素,害得孩子的口味变异。

李时珍当即开了一张配有百部、槟榔、使君子等杀虫功用的药方。

果然,小孩服药后不久,就排出一大堆半死半活的蛔虫。

调服数天后,嗜吃异物的怪病就很快消除了。

孙思邈捉蚂蟥众所周知,蚂蟥是一种令人厌恶的水中小虫!棕褐色、软绵绵的身子,在浅水里飘游。

趁下田或下池的人不提防,悄无声息地吸附在小腿肚子上,蚁咬般刺破皮肤,饱食着鲜血。

溜走后,留下条条血痕。

孙思邈40岁那年,一天,他正在长安城寓所午睡。

突然被门外吵闹声惊醒,只见一群人簇拥着一个右眼被人打伤的大汉进来求他救治。

孙思邈起身一看,天哪!右眼隆起一个大血肿,像个红透的柿子,痛得那大汉眼睛无法睁开。

孙思邈有点踌躇:用针挑出淤血?易刺伤眼球;用小刀切开放血?风险更大。

他猛然想到了蚂蟥,急忙奔向后院小池边,捉了4条蚂蟥,小心地包在布里捏来,放在大汉右眼的血肿上。

众人十分惊奇:“蚂蟥!”孙思邈点点头。

静静地注视着蚂蟥在血肿上争相吸血。

一眨眼,4条蚂蟥吸饱了血,身子变得又粗又大,大汉眼部的血肿瘪下去了。

然后孙思邈用凉开水给病人洗净伤口,敷上药膏,送走了众人。

可见唐代药王孙思邈医术之高!。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_传说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_传说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收载了1892种,每种中药的治疗作用究竟是怎样发现的,很难从文献中找出翔实的记载,而各种民间的传说却十分丰富。

上古时期把发现中药的功劳都记在神农的身上,神农之后就只能从传奇故事中去寻找根源了。

从这些传奇故事中,能知道药物用途的发展,多由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发明而来,正如陶弘景《名医别录》序例中所说“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而这些传奇故事也就成为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鹿衔草”,读起来很有意思,故事说关外的山中有很多鹿,当地人常常头戴着鹿头藏在草中,并且拨动草丛发出声响,不一会儿,就引来鹿群,但是公鹿少母鹿多,公鹿轮流与母鹿交配,以致累的死了过去。

这时母鹿四散走入山谷,回来时都衔着一些草放在公鹿的口鼻旁边,公鹿经过草的香气一熏,很快就苏醒了。

这时伪装埋伏在草丛的人们立刻鸣锣放枪吓走鹿群,捡回放在那里的那些草,说这些草可以起死回生。

还有一个与此类似的故事也很感人,古时候有一个将军带人打猎,一只小鹿被他们打伤仓皇逃出丛林,在路边的庄稼地里遇见一位少妇,小鹿泪眼汪汪地注视着她,乞盼她能救自己一条活命。

这时打猎的人们已经追赶过来,少妇将小鹿藏在自己的裙子下面,终于躲过了打猎者的追杀。

过了几年,少妇生孩子难产,肚子痛了几天几夜没能产下婴儿,最后痛得昏死过去。

昏迷中的少妇,忽然听到了几声鹿鸣,声音似乎很熟悉,鹿的叫声唤醒了她,发现一只鹿站在面前,嘴里还含着一把草,少妇喝下那束草煎成的汤,很快就分娩了,母子双双脱离了危险。

鹿送来的那束草成了一味中草药,因为是鹿口中衔来的,人们就叫它“鹿含草”。

我们无从考证这些故事的真实性,但“鹿含草”确确实实是一味中药,有的书上称其为“鹿衔草”、“鹿蹄草”,具有祛风湿,补肾,止血的功效。

医道传奇:古人的传奇医案

医道传奇:古人的传奇医案

医道传奇:古人的传奇医案崔默庵巧诊过敏症清代名医陆以湉的《冷庐医话》中记载:安徽太平崔默庵医术高明,疗效也相当好。

有一刚结婚的年轻人,没几天就患痘疹,全身都肿了,头面更悬,眼睛肿得都睁不开。

请了很多医生,都束手无策。

遂请崔默庵诊治。

默庵诊后,觉得年轻人脉象平和正常,只是稍微虚弱一点而已,一时也找不出病因;一连几天,反复诊视,毫无进展。

恰这次来复诊,崔默庵走了一段很长的路而觉得饥饿难忍,于是在病人床前就餐。

看见病人用手掰开眼睛,看崔默庵吃饭。

崔问:“想吃饭吗?”“非常想吃”年轻人说,“只是别的医生告诫我不要吃!”崔说:“你的病症跟吃饭不碍事!”于是令年轻人进食,年轻人饮食很正常,崔默庵越觉得这种病症不可理解。

崔默庵在病房中沉思了好半天,看见房里崭新的家具,忽然觉得新床、新桌漆气熏人,猛然醒悟,说:“终于找到病因了!”立即令年轻人搬到另一间卧室,用鲜螃蟹数斤捣烂,敷在他身上,过了两三天,年轻人的病就好了。

原来年轻人对生漆过敏,其他粗心的医生都没诊察出来。

扁鹊巧用乌梅汤止头痛相传,在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去外诊病,途中遇一员外倒在大树边,声称头痛不止,直窜头顶,鼻子冰冷入骨,多方求医无效。

扁鹊经过望、闻、问、切后得知员外患病在子丑之交,又见员外年事已高,血气衰竭,又常腹泻,伤阴损阳,阴阳失调即是病根。

头顶为阴阳交汇之处,督脉所主;眉心眉头一线,是任脉所过,病发子丑之交,头痛剧烈。

扁鹊认为,员外之病为“寒厥头痛”,症见痛时脑冷,畏寒、面容惨淡兼忧郁,色青晦,伴呕吐清涎,四肢不温,脉象沉弦紧,是肝经寒气所致头痛病。

病因确定后,扁鹊便开药方以乌梅、蜀椒、黄连、桂枝、附子、细辛、当归、人参为伍。

派人将员外送回,嘱照方配药,煎浓汁服之,一天一剂。

数日之后,扁鹊重访员外,病已痊愈,员外设宴款待,并重金酬谢,扁鹊却悄然而去。

扁鹊巧用乌梅汤取其乌梅有酸涩作用,黄连坚强燥湿止泻,附子、细辛、桂枝温中散寒,人参固其肺气,当归和血补肝,生姜为引止呕散寒,蜀椒驱寒理气,全方合为一个温中祛寒、平厥、寒去热泻的经典良方。

古代中医名人故事事迹8篇

古代中医名人故事事迹8篇

古代中医名人故事事迹8篇古代中医名人故事事迹(精选篇1)华伦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他从小就刻苦钻研学问,精通各种经书,尤其喜爱研究医学和养生的方法。

后来他去徐州游学,拜名医为师,再加上自己不断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渊博的医学知识。

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和针灸科等,华佗样样精通,外科医术尤其高明,因而后世尊称他为外科的祖师。

华佗诊病极其准确。

一次,有两个官员闹头疼发热,先后找华佗看病。

经华佗问明病情,给一个开了泻药,另个开了发汗药。

有人在旁边看华佗开药方,问他为什么病情相同,用药却不一样。

华佗说:“这种病表面看来一样,其实不同。

前一个病在内部,该服泻药;后一个只是受点外感,所以让他发发汗就好了。

”这两人回去服药后,果然是药到病除。

有一次,华佗在路上遇见一位患咽喉阻塞的病人,吃不下东西,正乘车去医治。

病人呻吟着十分痛苦。

华佗走上前去仔细诊视了病人,然后对他说:“你向路旁卖饼人家要三两萍齑,加半碗酸醋,调好后吃下去,病自然会好。

”病人按他的话,吃了萍齑和醋,立即吐出一条长长的寄生虫,而且病马上就好了。

还有一次,一个太守生了病,他日不思饮食,夜不能成寐,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治好。

华佗给太守诊过脉以后,认为是胸中淤血所致,这种病只有让病人发怒,才能治好。

于是,他故意向病人索取很贵的诊费,却拖拖拉拉不认真给他开方抓药,过了几天,竟不告而别,还留下一封信骂太守得了病是自作自受。

太守果然大怒,立刻派人追捕华佗。

太守的儿子知道华佗的用意,暗暗叮嘱家人不要去抓华佗。

太守听说抓不到华佗,更加怒气冲天,一气之下,呕出几口黑血。

不想这一呕,顿觉神清气爽,不一会儿便向家人索要酒食,有滋有味地吃喝起来。

华佗不仅能治一些疑难杂症,还善于做开刀手术。

他配制一种麻醉剂叫麻沸散。

有个病人患肚痛病,痛得厉害,经过十多天,胡须眉毛全脱落下来。

华佗诊断后说:“这是脾脏溃烂了,得赶快开腹治疗。

”华佗让病人服了麻沸散,打开腹腔,把坏死的脾脏切除,再缝好创口,敷上药膏。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中医的传奇故事1.引言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信仰和尊崇。

其中蕴含着许多传奇故事,让人们对中医的神奇和智慧感到惊叹。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些关于中医的传奇故事。

2.青蒿素的发现青蒿素被誉为抗疟药物的里程碑,它的发现过程也是一段传奇。

20世纪70年代,中国中医学家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并为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她通过对中医经典《本草纲目》的研究,发现了青蒿的药用价值,并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为全球抗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3.针灸治疗的神奇效果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具有神奇的治疗效果。

有一位患者患有顽固性头痛,通过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后来他尝试了针灸治疗,几次治疗后头痛症状明显改善,最终完全康复。

这个故事体现了针灸在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作用,对很多疾病都有显著的改善效果。

4.中药保肝的神奇功效中医讲究以药补脏腑,中药中有很多具有保肝功效的药物。

例如,人参、黄芪等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提高肝功能、保护肝细胞等方面。

有一位患者,因长期饮酒导致肝功能受损,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药治疗后,肝功能明显改善,为他的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

5.草药治疗疑难杂症中草药作为中医的核心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例如,有一位患者患有顽固性皮肤病,经过多种草药的合理配伍使用,病情得到了显著缓解。

这说明中草药对于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档涉及附件:无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中医:中国传统医学,包括针灸、中药等多种疗法。

- 青蒿素:一种抗疟药物,由中药青蒿提取而来。

-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一部中医药学著作,收录了大量中草药的药用价值和使用方法。

- 针灸:中医的一种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 中草药:中医中使用的草药,通过草药的药性来调节和治疗疾病。

中国古代名医故事

中国古代名医故事

【认识中医】中国古代名医故事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参天大树上一枚光彩夺目的硕果,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围绕疾病健康和生命等问题进行了艰苦卓绝而富有成效的探索,成功建立了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中医理论和实践体系,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后期华夏大地上的先民们就尝试用草药治疗疾病。

《史记》所记载的“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传说,至今仍广为流传。

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记载了10多种疾病,在中医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神医,下面就带大家一起盘点一下中国古代史上的10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一般是指扁鹊、张仲景、华佗、葛洪、皇甫谧、孙思邈、钱乙、朱震亨、李时珍、叶天士,他们著有作品《扁鹊内经》、《外经》、《伤寒杂病论》、《肘后方》、《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小儿药证直诀》、《濒湖脉学》、《本草纲目》、《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

药神:神农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神农氏,古代三皇中的帝皇是中医药和农业的发明者。

他一生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为民找寻治病解毒良药,尝遍百草,被人们称之为“药神”,又被称之为“药祖”。

后人将他的寻药记录,整理成《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最早的中药学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中国最早的中药学经典之作,对中医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医祖:岐黄(岐伯与黄帝)其实是两个人的名字,主要是黄帝和岐伯。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先祖轩辕氏,是五帝之首。

黄帝与当时著名的医官岐伯,对医学进行探讨,被后人整理成《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也是中国四大经典之首,以生命为中心,从宏观角度阐述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探讨生命规律创建天人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病治病的原则技术。

这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国几千年难以超越的旷世经典。

二人被称为“医祖”,后世一家也常把“岐黄之术”作为中医的代称。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一、扁鹊扁鹊(公元前407-310年),真实姓名秦越人,又号卢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黄芪故事二则“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是黄芪的别称。

黄芪,旧作“黄耆”,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

熏蒸治柳太后中风南北朝时期,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

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

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不想,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全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

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

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又能散风行滞,恰中病理。

再加上热气熏蒸,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险些要了袁枚的命清朝大文人袁枚在一年夏天因贪口患了痢疾,腹痛泻痢不止,医生认为袁枚年高体弱,于是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治疗,结果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险些丧命。

后来他的一位叫张止厚的老友劝他服用自制的大黄,虽然很多医生都认为大黄药性太过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

但是,袁枚还是服了大黄,结果痢疾很快痊愈了,他还特地作诗以谢老友:“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

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

”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

治疗时应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能用参芪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也就是常说的“闭门留寇”。

淡竹叶助张飞破曹营相传,建安十九年,曹操在朝中威势日降,此时,刘备已取得了汉中,羽翼渐丰,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派张飞发兵声讨曹操,张飞带兵到巴西城后,即与曹操派来的大将张合相遇,张合筑寨拒敌。

张飞急破不下,便指使军士在阵前骂阵。

张合不理,在山寨上多置檑木炮石,坚守不战,直气得张飞七窍生烟,口舌生疮,众士兵也多因骂阵而热病烦渴。

诸葛亮闻知后,便派人送来了50瓮佳酿,并告知张飞依计而行。

“酒”抬到了阵前,张飞吩咐军士兵们席地而坐,打开酒瓮大碗饮“酒”,自己更是大把地狂饮。

此时有人禀报张合,张合马上登高一看,果然如此,狠狠地骂道:“张飞欺我太甚!”传令当夜下山劫寨,结果遭到惨败。

原来张飞使的是一条“诱敌之计”,他们白天在阵前喝的不是什么“佳酿美酒”,而是送来的一种中药汤——淡竹叶汤,既诱张合上当,又为张飞众军士们解火治病。

中医认为,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干燥茎叶,味甘、淡,性寒,归心、胃、小肠经。

有清热除烦、利尿之功,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短、口舌生疮。

以单味药6-9克,煎汤代茶饮,可预防喉痛。

黄土菜汤灭霍乱乾隆十六年,江阴、宜兴等地霍乱肆虐,恣意流行,每天都在死人,眼看瘟疫难以控制,并有蔓延之势,千总大人十分着急,派员去请叶天士。

叶天士来到疫区,察看了疫情,并用带来的中草药配制成“四逆汤”救治病人。

但霍乱流行面广,患病人多,带来的药材很快就要用完了,可疫情还是控制不住。

叶天士面对肆虐的霍乱,心急如焚。

这时,一个随行的人说,在他的家乡也流行过类似的病,当时挖取带蚯蚓的地下黄土冲水喝,效果很好。

一句话提醒了叶天士,他想起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上就有“黄土散”的方子,即灶心上烧过的土,药名伏龙肝,有温补脾胃、止吐止泄的功效;而天宁寺的和尚治上吐下泄是靠喝多年发霉的陈芥菜卤好的。

叶天士心想,灶心土研末后用陈芥菜卤送服定能起效。

于是,他发动村民烧黄土,天宁寺的和尚也送来了陈芥菜卤,让村民服用。

果然,村民在服用了陈芥菜卤后,患者很快痊愈,健康者再没有被传染,霍乱疫情很快被控制住。

千总大人也快马加鞭赴京城报喜,龙颜大悦,封叶天士为“一代神医”。

大众卫生报天津韩德承2012 09 18康熙得“茯苓膏”相传,康熙皇帝年幼时患过天花,可是痊愈后,不仅脸上留下了几颗浅浅的麻子,身体也十分虚弱,吃的东西难以消化,经常腹泻,四肢倦怠,懒于言语。

顺治帝见此十分着急,亲自召见太医院官员,讨论如何调理“小主子”的身体。

御医们几经研究,认为茯苓利水渗湿、补脾宁心、平火止泻、开心益气,久服还可延年。

于是提议用茯苓为小主进行调理,此提议马上得到了院使和顺治帝的同意。

但是由于小主患天花期间,药吃得太多了,所以不愿再吃苦药。

御医们会诊后认为食疗为上策,用药是下策,于是,御医和御厨们开始共同研究如何用茯苓做成食疗佳品。

几经研究试制,最后制成“茯苓膏”,且小康熙很喜欢吃这种风味独特的点心,不久便脸色红润,开始读书习武。

后来,“茯苓膏”还成了很有名的宫廷食品。

李白醉酒五加皮据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游罢安徽黄山后,乘船途经富春江。

当船至睦州(今建德梅城)时,他弃舟登岸,到山中拜访一位名叫权昭夷的隐士。

隐士取出美酒佳肴与李白对饮。

李白见所斟之酒色红如玉,饮之其味醇厚、甘香,席间的鱼形似银鱼,食之肉厚,且又细嫩鲜美,不由得拍手叫绝。

经再三问及,隐士才告之:“此酒乃睦州严陵某家用上等梁粢,配以五加皮、玉竹、红花等中药,采用严家的天下第五泉酿制而成,饮之有活血、祛风湿、强筋骨、悦颜色之功效,久服能延年益寿。

其鱼产于严滩,又名陵鱼。

”二人举杯畅饮,把酒夜谈。

次日,李白告辞,隐士又赠五加皮药酒10斗,陵鱼数斤。

当晚,船至严陵滩,李白见江中有一大石,便携酒肴登于石上。

为感谢隐士所赠酒肴之情,他便在石上赋诗一首寄赠。

诗曰:“我携一樽酒,独上江渚石。

自从天地开,更长几千尺。

举杯向天笔,天回日西照。

永愿坐此石,长垂严陵钓。

寄谢山中人,可与尔相调。

”喝得酩酊大醉,夜卧江石。

后人根据李白的故事写了一首诗:“色如榴花重,香比蕙兰浓。

甘醇醉太白,益寿显神功。

”就是对李白醉酒五加皮的生动写照。

李白能成就这名扬天下的佳句,五加皮药酒可谓功不可没。

也正是由于大诗人的佳句和传说,才使五加皮药酒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

至今为止,五加皮药酒仍是临床治疗风寒湿痹诸症的常用药物。

荔枝核治好白居易疝气炎夏的一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正在家中修改诗稿,忽一南方友人来看望他,还带来了一些新鲜荔枝。

于是,两人边谈诗,边吃荔枝。

白居易对美味的荔枝赞不绝口,当即挥笔写了一首荔枝诗:“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

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

”吃过荔枝,其妻春兰进来收拾核、壳,无意中将核包起来置于抽屉中。

一个月后,白居易因过累而疝气发作。

妻听人说,荔枝核煮水喝可治疝气,便如法炮制,果然灵验。

白居易大为感慨,逢人便说“荔枝核治疝气”有特效。

中医学认为,荔枝核入肝肾,有舒肝、散结、止痛功效,善治胃脘痛、疝气痛、妇女血气痛等症。

大众卫生报□湖南刘光泉柳宗元错买假药著文章柳宗元是唐朝著名文学家,在他众多著作中有一篇短文<<辨茯神文>>。

说起这篇文章的来历,还有一段柳宗元买假药的故事。

柳老先生因长年笔耕劳累,患有心悸、胸痛病,当地名医嘱其将中药茯神二两煎汤,分三次服。

柳按医嘱从市场上买回“茯神”煎服。

那知服后不久胸中烦闷燥恼更甚,头昏欲吐,精神恍惚。

家人急将柳送至医生处。

柳倾其苦衷,怨其医道。

老医生甚感奇怪,遂让柳的家人取来药渣审视。

原来柳买来的哪是茯神,分明是老芋。

老医生说:“非我医方有错,是老先生被江湖药贩所骗,错买了毒芋。

”老医生又介绍说,毒芋又叫蹲鸱、野芋,主产于钱塘一带,食之有毒,形叶相似如一根,可杀人;而茯神则是补益上品。

二者一补一毒,天壤之别。

真相大白,柳先生向医生拱手作揖陪罪。

老医生亲让徒弟将上等茯神取来送给柳先生,让其按法服用。

半月后,柳先生病体康复。

假药野芋冒充茯神出售,可致人中毒,甚至致人于死,老百姓如何识得真假?柳先生一直挂记着这事。

他欣然运笔于纸上,写下了《辨茯神文》一文。

文中写道:“茯神之神,在于舒肝愉心,解积化滞,调和阴阳,君子食之,其乐扬扬。

野芋多生于低温之地,于水中潜藏繁盛,常与蝗虫混杂滋生。

单夫施计伎,刮野芋皮,削于茯神状,中空而外泽,以假乱真,敝之误服之,险遭不测。

乱真之世,无力挽救,药物既多假,知之者甚少,故蓍词意,以悟来者。

”大众卫生报河南卫远山片仔癀传说经典中成药片仔癀由麝香、牛黄、蛇胆、三七等配方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效,主治金疮伤痛、挫伤、扭伤等症。

传说,“片仔癀”的名称起源于闽南。

据传,明代嘉靖年间,奸相严嵩父子掌权,贪官污吏当道,朝政每况愈下。

此间,宫中有位御医,因痛恨奸相残害忠良,逃离京城,隐姓埋名,远走他乡,辗转来到福建漳州东门外璞山岩寺出家为僧。

当时寺中的和尚多习武强身护庙,舞棒弄枪免不了皮肉受损或刀伤骨折。

御医见状,多方采集药材,按家传秘方精制成锭,并将药锭切成片状,既可吞服,又可外用。

和尚们用此药后,跌打损伤不日痊愈,无不拍手称绝。

久而久之,附近百姓知晓后,一遇痼疾便到寺中求药,凡遇红、热、肿、痛者,只要吞服一片,立马见效。

因闽南人称各种炎症为“癀”,又因药呈片状,称“片仔”,故该药取名为“片仔癀”。

古时医疗机构甚少,无论离家或求功名到京城求学;或远渡重洋谋生;或商家南北进货或在外谋职。

只要身边有片仔癀,遇到急性外伤或多种炎症都可快速得到治疗,故而如今片仔癀仍是倍受人们青睐的东方“神药”。

大众卫生报四川叶乃卫孙思邈巧用蚂蝗疗眼疾孙思邈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在他的行医生涯中,有不少诊疗奇闻,用蚂蝗治病就是其中的一桩。

一天,一个小伙子的一只眼睛被什么东西撞了,立时,那只眼肿得就像一个熟透的桃子,痛得他直叫唤。

小伙子被人搀扶着来找孙思邈治疗。

孙思邈一看患处已经发青,充满着瘀血。

他认为应先排除瘀血,然后再给用药。

但是伤患的地方在眼部,用针挑吧,一不小心就会把眼球刺坏,太危险,不行。

他又瞑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只见他急忙跑到后院去,在水池边捞了一会,捉了几只虫拿回来,叫病人躺在炕上,将那虫放在瘀血上边,旁人一看,原来是几条蚂蝗。

用它怎么治病呢?真是感到稀奇。

眨眼之间,只见那蚂蝗蜷曲了几下,便叮破了红肿的瘀血,吸吮起来。

不一会儿,蚂蝗的身子越来越粗,病人的瘀血越来越少,快要吸完了,孙思邈马上把蚂蝗拿掉,用清水洗净患处,再给敷上些药膏,叫病人休息着。

不过一个时辰,小伙子就完全轻松不痛了。

他起身对孙思邈感谢道:“我的眼睛刚才肿得那么厉害,一会儿工夫就被您老人家治好了,真是神仙一把抓呀!您这种治疗方法真是奇妙,我还从来没听说过呢!”孙思邈笑着说:“这也是以前从百姓中学来的,今日恰好给你用上了。

”嗣后,孙思邈蚂蝗吸血肿的神奇妙法一时盛传,他的名声也就更大了。

大众卫生报济南杨明云孙思邈三管齐下治脱肛孙思邈奇术治顽症,享有盛名,其传奇故事连篇。

话说在唐贞观年间,河南少尹受皇命出使西部羌族部落,临行前却难言苦衷。

因少尹身患脱肛病,经多方名医诊疗,总难根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