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辩论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宁愿站在通向真理的荆棘丛中哭泣,也不愿站在通往谬误的康庄大上微笑。

也许当站于马克思主义这一庞大“科学”体系之中来审视全部马克思主义时,很难发现其会有过时的倾向,或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述【我认为,关于“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这一命题,若以单纯“是”或“否”的判定形式来回答未免过于粗糙。因为在现阶段并不能说他已过时(否过时)——我发现有不少前沿人物不管是在他们的著述中还是谈话中都有清晰的论述:“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生活、工作的全部。”但在将来(不知是几年?几个世纪?几十个世纪后?)某时他却要过时(是过时)】。既然如此,何不跳出马克思主义,站与他的旁边或以更高姿态来审视这一科学呢?
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近二十年时期里,人类思想、科学技术已达到了一个更新的层次,特别是随着一种“预言”的迫近,对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关于人类未来的观点形成一种不言自明的威胁。
那么在此,我先与辩论稿的展开提出自己不成熟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会过时,但有其在当下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空距离中存在并被运用的自身合理性和社会必然性;对待马克思主义应当以审慎求真的态度和符合伴随人类时代大发展而出现的新情况的发展的眼光;马克思主义并非终极真理,并非放诸四海而皆准,并非万古长青。

下面几行字是通篇辩论稿的整体思路和大体框架的展示。
一、哲学是什么?
一)定义
二)学科:引出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坐标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一)产生基础(早期工业时代)
二)存在(有用性)基础(中盛期工业时代)
三)局限性——上层建筑
三、现代经济基础的嬗变(后工业时代)
一)由市场经济(工业时代)到知识经济(科技时代)的嬗变
二)基本经济理念的嬗变(机器、体力劳动、有形的原材料到若机器化显现、脑力劳动、无形商品)
四、站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高度
一)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二)从纳米技术到费米技术的构想
五、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狂热
一)儒学的宗教狂热——一言堂
二)悖论出现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悖论
一)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阶段性
七、结尾

谈到哲学是什么,在《哲学导论》(孙正聿著)一书中持“普遍规律学说”者这样定义:
各门学科只是研究世界的各种“特殊领域”,并提供关于这些领域的“特殊规律”,而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并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运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的世界观理论。

在百度百科中,则这样描述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定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普遍规律学说”将哲学最终落脚为“世界观理论”,百度百科的下面关于哲学的论述将更有意义:
哲学从属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
如此当我再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便不至于陷于纯客观而不能自拔。通过下表让我们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地理坐标位置:
一级学科——人文社会科学
二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
哲学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自认辩证法)
当关注上表时,我想在人们心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位置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实在这我无意讨论其如此划分的依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所属同类划分的各学科的关系,只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哲学”展开进一步的论述。
在《哲学导论》中有言:
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卡尔 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共同创立,并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最伟大的革命变革,标志着人类哲学思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同时它又指出:
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既是同它的创建者的个人智慧和追求目标密不可分的,又是同这种哲学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息息相关的。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自然哲学已经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的科学而发展为系统的“整理材料”的科学,从而为辩证理解自然、历史和思维的运动过程提供了科学前提。而且,当时已获得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中也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在这儿,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种种条件,也许有人会说,以目前形式看来(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那段话

)“马克思主义”可谓前无古人矣。是的,的确如此,每一个时代的后者对前者来说都是前无古人的,但是否后无来者呢?我认为,绝非如此。事实上,可否如此来考虑呢?以“科学技术哲学”为基础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时代归属是哪里呢?不错,19世纪——最为先进的也当不超过20世纪初——在对于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整理材料”方面。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局限是不言自明的,正如前文所述,作为“从属于人类的认识活动”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要受“科学技术哲学”发展阶段的限制。正如:
越是自然科学的,越是以客观的自然科学的事实为准绳。(本人所言)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书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我曾经总结了七点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特性:1)阶级性;2)阶段性;3)阶级指向性;4)矛盾性。(此外还有研究领域的广泛性,对客观存在的认识性,所的理论的真理性)
其实,若只看前三个特性时,你便会明白我到底想要说的是什么。的确如此,以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阶级指向性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是明白无误的,但这里并非说为无产阶级服务有局限,只要想一个问题,你就自然明了:在达到所谓“共产主义”的“无阶级社会”的图景时,是否预示着马克思主义的寿终正寝?
在早、中、盛期工业时代的宏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被应用有了物质基础,并且其存在有了合理、现实、坚定地经济基础。
记得我读中学时的历史书上提及了“知识经济”一词,那时(应该是五六年前)对于“知识经济”还未有明确的概念,并且它是作为一种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描述被写进教科书的。但当我们再观察现在经济的发展时,对于“知识经济”便不再陌生,它也不被作为一种趋势——已经成为现实,即使这种经济形势仍然未成主流,但它作为一粒种子,已经在经济这块土壤中发芽、茁壮成幼苗。最为著名的此类企业有如微软、IBM、索尼、百度......重视人才,重视智力贡献对经济的发展贡献作用亦是日趋明显。
那么,马克思主义产生、有赖存在、发生作用的是工业时代,如何能够保证马克思主义这一“从属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的意识成果同样无二致地适应(不是被应用)新的经济形势呢?其实这正如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只适应于原始社会的经济发展而不适应于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的私有制只适应于奴隶社会的经济发展形势却不适应于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制度只适应于封建社会却不适应于资本主义社会;同样有别于奴隶社会私有制

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只适应于资本主义社会。一到马克思主义却要另当别论吗?这里谈及的不仅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所要提出的是重点有所侧重。

同时他为我们展示了量子计算的一些基本特征:
如果用一串N比特(在计算机科学里称作一个“寄存器”,例如001011101111010)进行某种计算操作,用“传统计算”会需要一定量的时间,然而在同样的时间里,采用“量子计算”技术,可以进行2的N次方这样的计算。当N变得很大时,2的N次方变得令人惊讶的巨大。因此,量子计算的潜能极大优越于传统计算。既然摩尔定律很可能带我们进入原子等级,在这个范围内,“量子力学”这个物理规则将被应用,人类将必须用量子理论进行计算。
看来,我的论述似乎偏离了主题。您或许会问:这与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有何相干呢?是呀,为何谈论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时却要谈及物理学呢?其实类比的意味再明白不过。
当站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高度,会清晰的发现: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其政治经济学显得有些式微了。这并非无稽之谈,当你高屋建瓴地站于意识形态的差别之上来俯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时,你会发现马克思主义对于新生的事物有时会显得相形见绌(比如:知识经济概念、量子力学、熵等),当然,我无意于故意找马克思主义的茬,但事实确无可雄辩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确有其局限性并且其局限性正在显现,尽管其负面作用到现在为止并不大且看来似乎无关紧要。
在纳米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之际,诸如早已落伍的微型如指甲盖大小的电路板,已研发成功的纳米技术级机器人(主要是用于医学领域比如代替传统针头注射减轻疼痛,代替一些大型仪器进入人体血液或细胞内探寻发病机理并有效治愈等);关于费米技术的构想业已展开。
雨果 德 加里斯在《智能简史》继续为我们指出费米的解释:
千万亿分之一米,核子(原子、中子在原子核内)内的夸克的级别。一费米是一纳米的百万分之一,而纳米是分子的大小。
也许,到此我的辩论已经到了似乎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地步。在这里列举出这两组物理学中的概念,除却要证明我们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外,更重要的是要重现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广袤时代社会诸科的求实态度。记得《恩格斯》一书中曾提到,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整日整夜地泡在图书馆内,身边堆满了各式以事实说话的鲜活材料。于是,我便想,假若马克思生活于我们这个时代,面对如此巨大的飞速发展着的科学技术,仍然会以鲜活的材料为基

础从事其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吧。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局限便又要不言自明了。18—19世纪的再翔实的“整理材料”也无法具体描摹20世纪甚至21世纪的庞大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图景吧——若马克思有知,我想他老人家不会责怪我指出他的学说的局限,因为事实即是如此。
说到这里似乎已经显得全文有点冗长了,的确如此,但下面的问题却是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提到。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中国陷入了可怕的“唯儒独尊”的一言堂。尽管不能将儒学当做一种宗教,但尚儒的思维却根深蒂固地痼疾了中国思想界两千多年,并且其余毒至今仍在蔓延。不是说儒家不好,但人们动辄便向“儒学”寻根问底眼界未免太过狭窄。不过中国(或说中华民族的政治统治)似乎就是有这种搞一言堂的倾向和癖好。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被接受又出现了这种怪现象。宗教大多带有偏执(非此即彼)倾向和狂热心理,且不说宗教的非科学性(现下仍然有存在的土壤),它的这两点毒瘤放诸宗教内部也就罢了,若不巧却是偏正好被中国思想界运用了,且一用就是几十个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若是其反映的现实即是如此,自不待人们去强加灌输也会被大众所受,若其已经显现式微,却仍被强行运用不免流于让人猜测其已被宗教化的嫌疑。
而事实是(我个人观点),马克思主义的悖论已经初现端倪。正如前文提到的,若真到马克思主义寿终正寝之时(其实也不必非到共产主义社会时)该怎样解释文章一开始引用的孙正聿在《哲学导论》中所说的“最”字。
并且我观察到,马克思主义自身的悖论并不止此。
比如马克思主义提到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事物的根本特性,运动是绝对的。但在社会领域中,尤其在描述到人类的共产主义社会时却出现偏颇: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高级别的社会形态。可谁敢说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社会形态不是作为事物存在呢?
前文已经谈到马克思主义的阶段性和阶级性,其实前文中关于阶段性和阶级性的悖论论述已经透显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大悖论。

似乎就如此结尾有点不妥,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的辩论到这里远未结束,并且我仍有许多问题并未展开论述,而且有的就未提及,但写的幼稚言论到此确实已经不少了。请允许我最后说一句我特别推崇的话:洋用吾魂。(这涉及到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深刻且悬而未决的宏大命题——找回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