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评价委员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方评价委员会

关于学校校企合作评价的结论报告

一、前言

为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委员会的职能,履行委员会的职责,2014年5月7日,我委员会委托市行业协会和商会委员代表对金坛中专校的校企合作进行了实地考察。本次考察主要采用座谈的方式,通过与学校领导的交流,深入了解了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所做的努力、合作的现状及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同时委员代表根据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用人标准及对行业自身对校企合作的诉求,并结合学校校企合作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最终将本次考察活动形成了评价结论报告。现将该结论报告反馈于学校,希望能认真听取你们的意见,以便对报告中的信息进行核查,尽可能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进而推进校企合作的开展,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二、结论报告

(一)校企合作取得的成绩

通过考察,我们认为近年来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体表现在:

1.学校与企业间构建起了良好的合作平台。近年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学校逐渐与企业间构建起了良好的合作平台,形成了有效的校企对接。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资源和实习岗位资源丰富了教学的过程,提升了学生的技能,并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了学校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而且学校专业老师到企业实践、技能培训,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与

学校合作,获得了挑选优秀职工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素质,而且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为企业创造了生产价值;同时企业也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为其员工进行了在职培训,实现了合作双赢。

2.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内涵不断丰富。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已经由原先的单纯就业合作不断创新、优化为人才的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产学研结合等多种校企合作方式,由过去的学校面向企业的单向合作变为校企间的双向互动合作。学校与本地区许多大型骨干企业如江苏晨风服饰有限公司、江苏利步瑞服饰有限公司、江苏凯灵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江苏华盛天龙光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常州金旺包装科技有限公司、常州朗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常州博瑞油泵油嘴有限公司等企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就业服务、承揽加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特别是在订单式培养、承揽加工和参与企业技术革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学校与企业间合作的成效显著。正是得力于校企间的大力合作,学校培养的人才素质优、技能强,深得企业的欢迎,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达99%,对口就业率达80%。学校的很多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在产学研结合上,学校给予企业技术上的支持,在金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学校改进了其纺机传动链条的工艺;在大地自动化仪器厂,学校协助其完成了自动温控仪的研制;在常州欧美电子有限公司,学校帮其开发了高清数字电视连接器。在社会培训方面,学校校充分利用优良的师资力量和校内实训基地的优势,为企业的在职员工进行培训,如学校为利步瑞服饰有限公司的员工进行了服装CAD培训;为市供电局进行农村电工技能培训;为大地自动化仪器厂培训“SMT”贴片技术。据统计,学校每年为本市企业举办的各类培训达到2000多

人次。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不足

1.随着新能源,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校企合作也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现有的软硬件基础在某些方面已经滞后企业发展的脚步,必须进一步就制度的保障、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计、专业的设置、师资力量的配备、场室的建设等诸多方面搞好建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2.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平等互利的关系,必须以办学实力作保证,否则合作关系是难以维持。从这方面来分析,学校相关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还进一步加强,要努力构筑自己的技术高地和人才高地。

3.“校中厂”和“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要进一步完善,要借助于这一平台,更好地实践“三个提前”和“四个引进”,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4.学校的校企合作在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方面存在困难。这一点,政府应发挥引领作用,就校企的合作方向、合作主体等进行务实可行的指导,并提供政策和经费的保障,以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化。

三、建议方案

委员会结合我市地方经济发展的形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校企合作的现状,从委员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一是寻求政府部门给予学校发展更多的支持,以解决学校发展遇到的窘况;二是针对新产业、新技术,学校要积极开展调研,与企业实施协商机制,共同实施人才的培养;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历提升,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