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导游考试《导游知识专题》章节考点知识归纳
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要点归纳(个人收集整理)

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要点归纳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文化--河南仰韶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父系氏族--河南龙山文化,江苏青莲岗文化,浙江良渚(zhǔ)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夏商: 古代园林的圃、囿(yòu)、台出现在殷商时代,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时期,甲骨文、钟鼎文,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西周:井田制,手工业的分工更细,号称“百工”,谥号,天子的称谓春秋、战国:初税亩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瓦解,都江堰,郑国渠,百家争鸣,《甘石星经》,扁鹊的“四诊法”,蹴鞠。
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量衡,统一货币,小篆,焚书坑儒,开凿灵渠,陈胜吴广起义西汉:文景之治,推恩令,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耦耕法,井渠法(坎儿井),《周髀算经》,国家级最高学府太学,司马迁《史记》,贾谊《吊屈原赋》,司马相如《子虚赋》,西汉晚期佛教的传入东汉:光武中兴,杜诗“水排”,班超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蔡伦造纸,张衡浑天仪,地动仪,《二京赋》,《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王允《论衡》,班固《汉书》,《两都赋》,东汉末年道教的产生,黄巾军大起义三国、两晋、南北朝:北魏贾思勰xié《齐民要术》,郦道元《水经注》,北魏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南朝范缜《神灭论》,梁昭明太子萧统《昭明文选》,东晋法显《佛国记》,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隋、唐代:隋“三省六部制”,赵州桥,僧人一行《大衍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三彩(红、黄、绿),《唐本草》,药王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陆羽《茶经》,史学家刘知几《史通》,史学家杜佑的《通典》,唐代诗歌,唐宋八大家(韩愈居首),唐代“传奇”,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鉴真东渡,玄奘《大唐西域记》,莫高窟五代十国、宋、元: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李诫《营造法式》,司马光《资治通鉴》,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宋四家,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米芾、米友仁“米家山水”。
完整word版导游业务知识重点

第一章旅行社1.标志:1845年,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在英国莱斯特正式挂牌营业,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产生。
2•旅游: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的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或停留•但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3.团队旅游:是由旅行社或旅游中介机构将购买同一旅游线路或旅游项目的10名以上(含10名)游客组成旅游团进行集体活动的旅游形式。
特点:一般以包价形式出现,具有方便、舒适、相对安全、价格便宜等特点,但游客自由度小。
4.散客旅游:是由旅行社为游客提供一项或多项旅游服务,而由游客自行安排旅游行程、零星现付各项旅游费用的旅游形式。
特点:预定期短、规模小、要求多.自由度高,但费用较高,游客较辛苦。
6•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介体:旅游业。
7•游客:是指离开惯#环境.不以谋生为目的到异国他乡访问■停留,持续不超过12个月的人。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使之产生兴趣,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分为;人X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两大类。
9•旅游业:是指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为旅游者提供在整个旅游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并以此获得经济利益的一系列相关行业的总和。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
10.旅游业的构成:直接旅游企业.辅助旅游企业、开发性组织11.现代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旅行社、交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12.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旅行社:1949年12月华侨服务社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廉游业。
13.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马超龙雀14.旅行社:是指有营利目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
主要经营范围包括:入境旅游业务、出境旅游业务、国内旅游业务。
外资旅行社不得经营出境旅游业务。
15•旅游产品,亦称旅游服务产品,是由实物和服务综合构成,向旅游者销售的旅游项目,其特征是服务成为产品构成的主体,其具体展现主要有线路、活动和食宿。
中级导游考试《导游知识专题》章节考点知识归纳

中级导游考试《导游知识专题》章节考点知识归纳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考点提要】一、中国传统文化简述(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1.文化是人类诞生之后发生的现象,“文”就是“人文”,文化就是人文化,是人类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与自然斗争中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在改造社会、改造人本身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
2.凡是文化都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
3.作为传统文化,其传承性的特征尤其突出。
4.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这一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并为XXX继承发展的、具有我们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5.中国传统文化有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
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实物形态存在。
表现为礼俗、风俗、民俗方面,如婚俗、除夕守岁等。
指各类规范人们举动的行为制度,如:XXX、“井田制”、“科举制”、“旅游法”等。
包括心理层次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层次文化。
如:阿Q 精神,等。
6.社会意识文化也可以称为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7.中国传统文化的划分:(1)从形态角度分: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
(2)从层次角度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属于主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属于亚文化。
(3)从历史演变角度分:原始社会文化、奴隶制社会文化、封建制社会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4)从学科角度分:哲学文化、科技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教育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等。
(5)从地区角度分:西方文化、东方文化等。
(6)从功用角度分:礼仪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健美文化等。
(7)从文化主体所在范围角度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寺庙文化、当局文化、城市文化、乡村文化等。
(8)其他角度分:官方文化、民间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1.中国传统文化汗青久长,传承继续而完整(1)距今约180多万年的山西芮城西侯度猿人和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猿人,他们已经有了简单原始的渔猎生活,可能有了最初的用火熟食。
全国中级导游等级考试大纲《导游知识专题》

全国中级导游等级考试大纲《导游知识专题》2017全国中级导游等级考试大纲《导游知识专题》2017年考试时间为11月4日。
为了帮助考生们熟悉考试内容,接下来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了2017全国中级导游等级考试大纲《导游知识专题》,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店铺!考试方式与题型题量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题型包括单选、多选、简述三种题型。
单选50题(每题1分)、多选(5项选2-4个)20题(每题1分)、判断15题(每题1分)、简述3题(每题5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目的:通过本专题的考试,考查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中国戏剧的特点、主要剧种、流行地区和代表剧目;中国书法的特色、汉字书体类别、代表人物和著名书法作品;中国绘画的特点、分类、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以提高考生对中国戏剧、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的识别、欣赏能力和导游讲解水平。
考试内容:一、中国传统文化简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社会意识)四种形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六大特色。
二、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了解夏代之前“公天下”的“禅让”思想;“三易”之名及“儒易”、“道易”和“学理易”、“术数易”的区别;“五行”、“阴阳”学说产生形成的过程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名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为我”等流派;孔子学说和儒家流派的发展演变;老庄思想的主要内容、“无为无不为”的思想方法和魏晋玄学“贵无”、“贵有”理论的实质以及佛教融入中国文化的过程。
熟悉“八卦”的创造者,墨家、兵家、法家的创派时间、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要义;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名、记录其理论的有关典籍、孔子的认知、教育观和“仁学”的“仁”所包涵的内容、“礼治”的功用、孟子的“民本”、“性善”说和儒家学派在四个发展演变阶段的四种形式,“道”的本质及道家以柔克刚、奇正互变的辩证思想、庄子“自恣,适己”、“大智”、“物化”、“游世”的思想要义以及中原佛教八大宗派的主要经典。
导游证考试知识点汇总-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第一节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第二节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第三节旅游诗词名篇选读第四节旅游名联选读第五节游记名篇选读大纲要求的考试内容:了解:中国汉字的起源及诗词、楹联格律常识。
熟悉:名胜古迹中的著名楹联、历代游记名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掌握:古典旅游诗词名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于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和图画记事。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的一种初步的定型文字。
此后,汉字经历了由商周时期的金文,西周后的大篆,秦朝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到唐朝的狂草、楷书、行书等的发展过程。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到宋代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后世称为宋体,及现在电子文档所广泛使用的字体。
二、汉字的演变规律汉字的发展,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其演变规律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笔画的线条化;二是字形的符号化;三是结构的规范化;四是字集的标准化。
第二节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一、诗体流变关于诗体的流变,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中曾有“风、雅、颂既忘,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大多数篇章都是四言句型,两字一顿,偶数句末押韵,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节奏。
一、诗体流变诗歌形式发生第二次大的改变是楚辞,楚辞一般为七言,在句中第四字用“兮”字,确立了诗歌三字尾的节奏,为七言诗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楚辞与汉赋也有关系,《离骚》也被称为骚体赋。
汉赋的主要特点駢偶化,即上下两句对仗,讲究对仗的形式被后世的格律诗所继承并发展。
五言诗成于汉代,东汉班固的《咏诗》诗可以看作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七言诗成熟晚于五言诗,后汉张衡的《四愁诗》以及三国魏曹丕的《燕歌行》是早期七言诗的代表。
五言诗、七言诗的成熟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
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导游知识专题》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

第6章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6.1 考点归纳一、中医学的起源与形成1.中医学概述(1)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2)体系包括伤寒、温病、攻泄(攻下)、寒凉(河间)、医经、经方、时方、补土(脾胃)、易水、滋阴、温补、火神、中西汇通,以及各少数民族的医学。
(3)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唐本草》《外台秘要方》《温疫论》《本草纲目》《医林改错》等。
(4)名医岐伯、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孙思邈、李时珍等。
(5)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2.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道法自然论思想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逐渐形成的一套完整严密的中医理论和应用体系。
3.中医发展史(1)远古时期人类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过程中形成了原始医学。
(2)先秦时期①《黄帝内经》(分为《灵枢》《素问》两部分),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②《难经》,成书于汉朝以前,相传为秦越人所著,其内容和体例是针对《黄帝内经》的某些问题设难答疑,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和发挥。
(2)秦汉时期①《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西两汉期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②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著《伤寒杂病论》。
该书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临床体系,为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甲乙经》,西晋医学家皇甫谧所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其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对针灸医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4)隋唐时期①《诸病源候论》,由隋朝巢元方等人集体编著而成,是我国最早的对内、外、妇、儿、五官等科进行详尽论述的病因症候学专著。
②《唐·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由唐政府组织医官20余人编纂的一部官修本草,是中国古代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导游知识专题》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五章至第七章【圣才出品】

第5章武术文化5.1考点归纳一、中国武术的产生与发展1.武术与武术文化的概念(1)武术①定义从广义看,武术既是文化,又是体育。
从武术作为体育项目这一狭义的理解看,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②类型按照运动形式武术分为:套路、格斗、功法。
其中套路按照演练特征分为:拳术、器械、对练。
a.拳术包括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背拳、地趟拳、象形拳等。
b.器械包括刀术、剑术、枪术、棍术、双刀、双剑、九节鞭、双节棍、绳镖、流星锤等。
b.对练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集体演练、格斗技击等。
(2)武术文化武术文化是对武术的技击观、伦理观和价值观的综合反映。
2.产生与发展(1)各历史阶段武术文化的发展原因及其特征①远古时期100多万年前,生产资料异常缺乏,人们为了生存,在狩猎等生产活动中学会了使用木棒、石头击打野兽的方法。
这些击打的方法多是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是武术的源头之一。
②石器时期a.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人们在劈、砍、击、刺等技术上初步积累了经验,开始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这些劈刺格斗技术,形成了武术的萌芽。
b.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用兵器的技艺及战争需要的格斗技术从生产技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技术领域。
人与人的竞技格斗使武术脱离了生产技术。
③公元前21世纪武术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并逐渐走向民间。
“侠”和“士”开始出现,武术功能的多样化发展使武术具有了表演性、竞赛性与娱乐性。
同时,武术理论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这些都是中国武术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④公元前221~公元960年出现了套路形式的“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对抗性的手搏、角力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徒手和器械项目内容更加丰富,武术逐渐与养生相结合。
道家的精、气、神思想对武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导游中级考试知识点总结

导游中级考试知识点总结导游中级考试是对导游必备知识和技能的考核,通过该考试可以评估导游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以下是导游中级考试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导游基本知识1.导游的职责:导游是旅游服务的重要一环,负责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介绍旅游目的地的人文、历史、地理、文化等相关知识,促进游客对目的地的了解和体验。
2.导游的素质:导游需要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要有较好的人文、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3.导游的形象:导游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仪容,保持良好的形象,给游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4.导游的礼仪:导游要有良好的礼仪素养,包括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5.导游的安全意识:导游要具备一定的安全常识,能够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己和游客的安全。
二、导游知识1.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导游需要了解目的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向游客介绍目的地的独特魅力。
2.旅游目的地的地理环境:导游需要熟悉目的地的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景观等方面的知识。
3.旅游目的地的特色景点:导游需要了解目的地的著名景点、景点的特色、历史故事等,为游客介绍景点的背后文化内涵。
4.旅游目的地的特色美食:导游需要了解目的地的特色美食、饮食文化、食品安全等知识,能够向游客推荐当地特色美食。
5.旅游目的地的购物指南:导游需要了解目的地的购物场所、特色商品、购物技巧等知识,能够给游客提供购物建议和帮助。
三、导游技能1.领队能力:导游需要具备良好的领队能力,能够带领游客按时按地完成旅游行程,处理好行程中的各种突发情况。
2.解说能力:导游需要具备优秀的解说能力,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游客介绍目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3.危机处理能力:导游需要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冷静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确保游客的安全。
中级导游资格考试《导游知识专题》核心复习资料(DOC)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1.从人类创造的文化所具有的形态看,有物质形态的文化、行为形态的文化、制度形态的文化和精神形态的文化。
2.凡是文化都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
3、精神形态的文化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
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4、李约瑟博士称中国古代科技“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任务的前面,”1、老庄“道”,杨朱“为我”,王弼何晏“玄学”,范缜“无神论”,张载的“元气说”王阳明的“心学”等。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a、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连续而完整,。
b、形成具有地域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元性。
c、融合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
d、内容广泛,内涵精深。
E、是胸怀广阔、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
f、是世界古代东方文化的代表。
3、较早的是山西芮城的西侯度猿人180万年,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
以华夏族形成开始为标志,中华民族文化的文明史已有5000年之久。
有4000年以上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4、儒家文化主要是政治、伦理道德文化。
佛家文化则是纯粹的宗教文化。
道家文化则是学术文化。
5、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儒以修己为体,以治人为用,道以静为体,以柔为用,佛以定为体,以慈为用,其宗旨各别,不能一也。
6、高层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文化的最深层面,是文化发展的最高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精深最集中表现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湛深邃上。
7、汤因比:中国从公元221年以来,几乎所有时代都成为影响半个世界的中心。
8、诺贝尔75,1988,孔夫子。
9、夏商周时期,两个重要影响至今的哲学体系:八卦易学体系,阴阳五行体系。
10.夏代的连山易,商代的归藏易和西周的周易。
研究易学的学派有:学理易(探究易理)和术数易(占筮之术)。
11、夏至商是阴阳五行说萌芽时期,至春秋形成体系。
邹衍。
12.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春秋人,学说归纳:天志观基础上的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兼爱、非攻、非命、明鬼。
中级导游员《导游知识专题》专业内部复习资料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2005年的考题(共9分)•单选题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为主体的文化。
CA.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B.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C.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D.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农家文化2、我国京剧脸谱表示“忠勇”、“奸诈”的象征颜色分别是()。
BA. 黄色、黑色B. 红色、白色C. 赭色、银色D. 黑色、白色3、构成中国书法视觉形象美的基础是()。
CA. 汉字的笔墨B. 汉字的笔韵C. 汉字的体势D. 汉字的意蕴4、从今文字的书体演变来看,行书是由()变化而来的。
AA. 楷书B. 草书C. 隶书D. 篆书5、20世纪我国画坛“中西融合派”的代表人物是()。
AA. 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B. 程十发、唐云、齐白石C. 黄宾虹、齐白石、程十发D. 傅抱石、刘海粟、唐云•多选题51、下列选项中,属于儒家创始人孔子经典言论的有()。
BDE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 仁者,爱人C. 以德行仁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E. 有教无类52、下列选项中,依次为黄梅戏、豫剧、越剧、粤剧著名表演艺术家的有()。
BDA.成兆才、马金凤、尹桂芳、千里驹B.严凤英、常香玉、袁雪芬、红线女C.黄新德、常香玉、傅全香、俞振飞D.韩再芬、马金凤、茅威涛、马师曾E.千里驹、马金凤、戚雅仙、红线女•判断题71、传统京剧中常见角色有生、旦、净、丑四种类型,其中“生”是京剧表演中惟一的扮演女性人物的行当。
72、诗、书、画、印结合,既是中国绘画的一个基本技法,又是欣赏中国绘画应掌握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绘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中国传统文化简述(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了解]•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文化内容[熟悉] 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二)中国传统文化六大特色[熟悉] p.4-P.9•1、时间视角:历史悠久、传承连续而完整;•2、空间视角:地域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元性;•3、主体: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的融合;•4、范围和深度:内容广泛、内涵精深;•5、开放性:胸怀广阔、海纳百川、兼收并蓄;•6、世界地位:世界古代东方文化的代表。
导游证《基础知识》章节考点精华十

导游证《基础知识》章节考点精华十第十章中国主要客源国概况1 日本全称日本,领土由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及其他小岛组成,人口居世界第七位;日本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族占99%以上,多宗教国家,以佛教居多,一个同时参加几个宗教为其特色。
日本国旗太阳旗,含义为“日出之国”,国花樱花,又名“樱花之国”,日本国徽工业菊花。
日本是目前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日本人比较注重礼节,一般不以香烟待客,比较注重等级、地位、身份。
茶道是日本人用作交际的一种方式。
日本人最忌讳的数字:4和9;对2月8月也比较忌讳。
讳忌绿色、狐狸、獾子。
日本第一高峰、日本民族的象征、神圣之山:富士山,世界某种火山、风景区。
东京。
全称东京都,日本的首都及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科技、旅游中心。
日本第二大城市、第二大港口:大阪。
日本著名旅游区:富士山、东京、京都、奈良、大阪、工业赤极离宫、上野公园动物园、迪斯尼乐园。
2 韩国韩国全称大韩民国,为单一民族国家,全部为朝鲜族,全国通用韩语。
韩国国旗为太极旗,国花木槿花。
韩国1948年8月15日南韩宣布成立,同年9月19日,北朝鲜宣传成立。
韩国人交谈不谈政治、与日本关系等话题,爱好中国川菜,忌讳4,喜爱单数敬酒。
韩国主要景区景点:济州岛(韩国第一大岛)、雪岳山、、珍珠分海奇观、佛国寺、海印寺、石窟庵。
(后三者为世界文化遗产)3 泰国全称泰王国,首都曼谷,号称“黄袍佛国”,以佛教为国教,历史上自然数“暹罗”,现为“自由之国”意。
泰国男子一生中必须出家一次,至少3个月。
泰国首都曼谷:泰语中“天使之城”之意,名字最长,共142个字母。
又有“东方夏威夷”之称。
泰国三大国宝:玉佛寺、卧佛寺、金佛寺。
泰国最大岛:普吉岛。
泰国清迈有“玫瑰城”“兰花园”之称。
泰国主要景点:曼谷、帕塔亚、清迈、普吉岛。
4 新加坡全称新加坡共和国,意为“狮子城”,有“东方直布罗陀”、“远东十字街头”之说。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宣布独立成立新加坡共和国。
导游中级考试资料——导游知识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简述(一)中国传统文化简述1.2.文化。
分为: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社会意识)四种形式。
3. 社会意识文化可成为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包括社会心理层次和社会意识形态层次的文化。
4. P3李约瑟,‘希腊奇迹’,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3世纪。
5. 各种学说:老庄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杨朱以“为我”为核心的哲学,王弼、何晏的“玄学”,范缜的无神论,张载的“元气”说,王阳明的“心学”。
6.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属于主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属于亚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1.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连续而完整。
1)距今约180多万年的山西芮城西候度猿人;约170万年云南元谋人,简单原始的渔猎生活,可能有了最初的用火熟食。
2)约五六十万年的北京猿人已被世界公认,确认已学会用火熟食。
3)北京元谋人,是华夏民族的先祖。
4)距今约5千年左右开始形成了华夏族的前身,至夏时形成华夏族。
5)华夏族至汉代,形成了汉族。
6)中国文化已有180万年的历史。
7)以华夏族开始形成为标志,中华民族文化的文明历史也有5千年之久。
8)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只有在中国大地上文明的传承过程没有中断和结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地域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元性。
三晋(韩、赵、魏)3. 中国传统文化是融合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三位一体的文化结构。
2)儒家文化主要是政治、伦理道德文化。
“入世”的文化。
道家文化是学术文化。
佛家文化主要是哲学文化。
道家+佛家是“出世”的文化。
用儒家文化进行政治统治、社会治理和伦理道德的规范;道、佛文化则辅助儒家文化。
(一方面对政治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给予说教劝善式的帮助;另一方面对于被统治者提供精神解脱武器和精神庇护所)3)中国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社会、家庭、个人利益全面坚固的最高理想。
全国中级导游等级考试《导游知识专题》考点速记手册-第九章 珠宝玉石文化【圣才出品】

第九章珠宝玉石文化【考点1】珠宝玉石的概念及分类1.珠宝玉石的含义与特性(1)含义:珠宝玉石是对天然珠宝玉石(包括天然宝石、天然玉石和天然有机宝石)和人工宝石(包括合成宝石、人造宝石、拼合宝石和再造宝石)的统称,简称宝石。
(2)特性:美观、耐用、稀少,具有工艺价值。
2.珠宝玉石的分类(1)分类据统计,目前自然界已发现了230多种矿物、岩石可用于宝石制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珠宝玉石名称》(GB/T 16552—2010),将珠宝玉石分为四大类。
表9-1 珠宝玉石分类简表(2)名贵天然宝石与玉石天然宝石中,国际上以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石(猫眼石)称为“五大珍贵天然宝石”和“五大硬通货”。
天然玉石中,国际上以硬玉翡翠、软玉白玉最为珍贵。
【考点2】珠宝玉石的收藏意义与应用价值1.玉的收藏意义(1)中华民族对玉情有独钟①迄今为止在中国地面上出土的最早玉器是距今1万多年的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对白色玉玦。
此后各代均有玉石制品出土,包括礼器、佩饰、器皿、建筑等,雕琢工艺日益精湛,涌现出诸多名家名品。
②西周赋予玉以德的理想和内涵,玉向礼仪性玉器方向发展,这开辟了玉器“政治道德化”“宗教神秘化”的新时代,奠定了后世儒家玉文化内涵的理论基础。
(2)古代玉器的精神内涵①治理国家的礼器;②代表着政治等级;③代表着道德楷模;④辟邪除祟和延年益寿。
2.其他珠宝玉石的收藏意义由于各国人民的风俗习惯、民族历史以及自然环境的不同,他们所喜爱的珠宝、玉石种类也不同,包含的寓意也丰富多彩。
以下是珠宝玉石在不同情况下的象征意义:(1)作为诞生石的象征意义大约从16世纪开始,人们把珠宝玉石和人的诞生之时联系起来,以十二种珠宝玉石代表人们降生的十二个月。
表9-2 十二月诞生石简表(2)在婚姻中的象征意义人们把珠宝玉石镶嵌在戒指或其他物品之上,作为订婚、结婚的信物,互相赠送,以表示永远相爱,百年偕老。
同时用珠宝玉石来表示结婚若干年并赋予纪念意义。
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基础知识》章节考点精华总结(第2章)

第二章中国自然旅游资源1 中国自然环境的特点:(1)地势西高东低阶梯状分布;(2)地貌类型复杂;(3)多样的自然景观。
2 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气象与气候景观。
3 地文景观中最著名的是山地景观。
4 我国的五岳名山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5 我国按山地的海拔高度分为极高山(5000m)高山(3500m)中山(1000m)低山(500m).6 我国有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14座。
7 风景观光型山地的综合美感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听觉美、嗅觉美。
8 风景观光型山的地形象美可以包括雄、奇、险、幽、秀、旷等特点。
9 我国的风景名山可分为:花岗岩山地、变质岩山地、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丹霞地貌、岩溶山地、峡谷地貌等景观类型。
10 花岗岩山地的特点:主峰突出、陡峭险峻、气势宏伟、垂直节理发育、风化成各种奇观、各种怪石。
11 我国花岗岩名山:黄山、华山、衡山、九华山、崂山、普陀山等。
12 黄山四绝指:奇松、怪石、温泉、云海。
13 五岳中最高峰是在华山,2160米。
14 衡山有五岳独秀之说;衡山四绝是指:祝融峰之高、水帘洞之奇、方广寺之深、藏经楼之秀。
15 东北三大名山是指:长白山、千山、医巫闾山。
16 我国变质岩山地主要有:泰山、嵩山、庐山、五台山、武当山、苍山、梵净山等。
17 泰山以“雄”闻名天下,为五岳之首。
18 泰山四大自然景观:云海玉盘、黄河金带、晚霞夕照、旭日东升。
19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集中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东部,也最为典型。
20 唐代诗人韩愈“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描写桂林——阳朔山水的名句。
21 我国云南路南石林属于岩溶地貌景观,被称为“造型地貌博物馆”。
22 流纹岩地貌景观以浙江乐清雁荡山和杭州孤山最为典型。
23 雁荡山“三绝”是指:灵峰、灵岩、大龙湫瀑布。
24 五大连池火山群素有“天然火山博物馆”之称,其矿泉被称为世界第三大矿泉。
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导游知识专题》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陶瓷文化)【圣才出品】

第7章陶瓷文化7.1 考点归纳一、中国陶瓷概述1.中国陶瓷发展概况(1)陶器的历史陶器和制陶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蒙昧时代的结束和野蛮时代(指新石器时代至金属时代初期)的开始。
江西仙人洞发现的距今19000~20000年的陶器,被认为是全世界最早的陶器。
我国原始社会的陶器主要有红陶和黑陶两种。
①红陶红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器表呈红色的陶器,是中国最早的陶器品种之一。
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家浜文化等都以红陶为主,它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
②黑陶黑陶有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
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距今3950~4350年左右。
黑陶文化晚于红陶文化,普遍采用快轮制陶技术,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顶峰时期。
(2)瓷器的历史商代开始出现烧制成功的原始瓷器,东汉中晚期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此后,我国制瓷业得到了连续不断的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陶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南方青瓷窑厂增多,烧造规模扩大;北方成功烧制了白瓷,这些都为陶瓷美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②唐朝时期唐代是中国陶瓷的高度发展时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即南方以越窑青瓷为代表,北方以邢窑白瓷代表。
③宋朝时期宋代是中国陶瓷全面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出现了五大名窑(南北官窑、南方的哥窑、北方的汝窑、定窑和钧窑)和六大窑系(北方的定窑系、钧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和南方的龙泉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
④元明清时期元明清三代是景德镇瓷器独领风骚的时代。
a.元朝时景德镇迅速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b.明代景德镇瓷业分为官窑和民窑,前者专烧宫廷御器,后者生产商品瓷器。
c.清代将官搭民烧作为固定的制度,出现了官民相竞的局面,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瓷业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2.中国的陶瓷文化(1)陶瓷文化的表现①传统的陶瓷文化把陶瓷作为反映民族文化大趋向的一种凭借物。
2020年全国中级导游等级考试《导游知识专题》题库

2020年全国中级导游等级考试《导游知识专题》题库
本题库是2020年全国中级导游等级考试《导游知识专题》题库,包括真题精选和章节题库两个部分。
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为真题精选。
本部分从真题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所选真题有助于学员夯实专业基础,掌握命题规律,明确复习备考的方向。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本部分严格按照最新的《全国中级导游人员等级考试大纲》对于“导游知识专题”部分的要求安排章节,共分11个专题。
每一专题都精心挑选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
目录
第一部分真题精选
2015年~2018年全国中级导游考试《导游知识专题》真题(精选)及详解
2013年~2014年全国中级导游考试《导游知识专题》真题(精选)及详解
2012年全国中级导游考试《导游知识专题》真题及详解
2011年全国中级导游考试《导游知识专题》真题及详解
2005~2010年全国中级导游考试《导游知识专题》真题(精选)及详解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专题1 政策与法律法规
专题2 中国传统文化
专题3 宗教文化
专题4 建筑文化
专题5 饮食文化
专题6 武术文化
专题7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
专题8 陶瓷文化
专题9 珠宝玉石文化
专题10 游客心理与服务
专题11 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相关资料:
2020年全国中级导游等级考试《导游知识专题》全套资料【教材+考点手册+真题精选+题库+考前冲刺】
更多优质备考资料,请登录弘才学习网。
导游考证知识点归纳总结

导游考证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导游基本知识1. 导游的定义及职责2. 导游的素质和能力要求3. 导游的形象与仪表4. 导游的礼仪与礼节二、旅游景点知识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2. 建筑风格及历史渊源3. 名胜古迹的保护与利用4. 名胜古迹的维护与管理5. 名胜古迹的文化价值及影响三、文化艺术知识1. 国家及地方文化特色2.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3. 民间传统节日与习俗4. 文化产业及相关地标建筑四、旅游业知识1. 旅游业的基本概念2. 旅游法规及政策3. 旅游市场及顾客服务4. 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五、导游服务技巧1. 旅游接待礼仪2. 旅行社常识与服务态度3. 导游知识技巧及心理素质4. 旅行社营销与市场开拓六、旅游安全知识1. 旅游中的安全意识2. 突发事件处理与安全应对3. 旅游风险预防与应急措施4. 旅游目的地的安全环境七、导游语言交流1. 较好的外语能力2. 语言表现力及地方方言的运用3. 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4. 导游应急语言与管理能力八、导游基本知识1. 导游服务知识的基本概念2. 导游服务行为的规范与尺度3. 导游工作职责与态度4. 导游服务流程与操作技巧九、导游业务知识1. 导游服务逻辑与思维素质2. 导游语言表达能力与语言交流技巧3. 导游职业道德规范与自律意识4. 导游的自我管理与业务素质十、导游旅游业务知识1. 导游岗位的工作职责与服务技巧2. 旅游业务流程与操作规范3. 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与风土人情4. 旅游业务管理与服务流程十一、导游职业技能知识1. 导游旅行社业务知识的基本面2. 导游旅游业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 导游业务知识的积累与应用4. 导游工作技能的提升和培训以上是导游考证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游证《基础知识》章节考点精华九

导游证《基础知识》章节考点精华九第九章台、港、澳地区1 台、港、澳地区主要经济支柱有一个共同点:旅游业。
2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6万平方公里。
3 台湾省少数民族主要是高山族,盛行宗教活动。
4 台湾省最早划分为一个行省是在1685年。
5 台湾同胞除保留中华民族传统礼仪,还流行“叩指礼”。
节日习俗与大陆基本相同。
6 台湾同胞忌送:粽子、年糕、扇子、手帕、雨伞、剪刀、镜子、时钟。
7 台湾八大景点:日月潭、玉山积雪、阿里云海、大屯春色、安平夕照、清水断崖、鲁阁幽峡、澎湖渔火。
8 台湾省旅游点最集中、旅游开发最充分、旅馆分布最多的风景区——台北风景区。
9 台湾省自然风光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台中风景区。
10 香港由本岛、九龙半岛、新界及周围小岛组成。
11 我国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12 香港居民多信奉佛教和道教。
13 香港区旗:红旗代表祖国,白色紫荆花代表香港,同时是香港的区花。
14 繁华美丽的香港被誉为“东方明珠”、“购物天堂”、“自由港”、“世界金融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
15 香港居民喜8厌4,忌13,忌星期五等。
送礼忌送时钟、书、毯子。
过节喜说“恭喜发财”。
16 太平山被视为香港的标志。
17 香港著名景点:太平山、南部海滩、海洋公园、太空馆、宝莲寺、黄大仙祠、集古村历史之旅。
18 澳门的理想旅游季节是10月——12月。
19 澳门开埠于1535年,1999年12月20日我国恢复对其行使主权。
20 澳门流行的语言有三种:葡语、汉语和英语,形成独特的语言文化。
21 澳门区旗绘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的绿色旗帜。
22 澳门区旗中:五星代表统一的中国;三朵白莲花代表澳门由三个岛组成,绿色代表祖国大地。
23 澳门区花是莲花。
24 澳门同胞大多祖籍广东,所以民俗与广东基本相同,日常生活中[礼节礼仪与香港、台湾同胞也相似。
25 澳门有“东方赌城”之城,其四大支柱产业:旅游博彩业、出口加工业、银行保险业、房地产建筑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考点提要】一、中国传统文化简述(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1.文化是人类诞生之后发生的现象,“文”就是“人文”,文化就是人文化,是人类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与自然斗争中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在改造社会、改造人本身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
2.凡是文化都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
3.作为传统文化,其传承性的特征尤其突出。
4.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这一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并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我们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6.社会意识文化也可以称为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7.中国传统文化的划分:(1)从形态角度分: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
(2)从层次角度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属于主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属于亚文化。
(3)从历史演变角度分:原始社会文化、奴隶制社会文化、封建制社会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4)从学科角度分:哲学文化、科技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教育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等。
(5)从地域角度分:西方文化、东方文化等。
(6)从功用角度分:礼仪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健美文化等。
(7)从文化主体所在范围角度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寺庙文化、政府文化、城市文化、农村文化等。
(8)其他角度分:官方文化、民间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1.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连续而完整(1)距今约180多万年的山西芮城西侯度猿人和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猿人,他们已经有了简单原始的渔猎生活,可能有了最初的用火熟食。
(2)北京猿人(距今约五六十万年)已被世界公认,确认已学会用火熟食,开始了人类饮食史和掌握自然力的一次革命。
(节选自:2014年中级导游考试一本通)(3)北京猿人被认为是蒙古人种的祖先,是华夏民族的先祖。
(4)距今约五千年左右时,以炎黄部落联盟为中心,开始形成了华夏族的前身,至夏时形成华夏族。
(5)中国文化已经有180万年的历史;以华夏族开始形成为标志,中华民族文化的文明史也有五千年之久。
(6)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惟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和结束过,是惟一传承连续而完整的文化序列。
2.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地域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元性。
3.中国传统文化是融合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魏晋以后)为主体的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体,是不同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体。
(2)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在秦汉之后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三位一体的文化结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3)儒家文化主要是政治、伦理道德文化(即一般所说的经世致用的“治世”文化);道家文化主要是哲学文化;佛家文化是纯粹的宗教文化。
(4)如果说儒家文化是“入世”文化的话,那么道、佛文化则是“出世”文化。
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构成传统文化的主体。
(5)庄子提出保命全性学说,为个人自我解脱提供了一个武器。
(6)“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孟子提出的人生价值观。
4.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内涵精深(1)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佛文化,然而不局限于儒、道、佛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精深最集中表现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湛深邃上。
(3)“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由道家哲学思想演变而来。
5.中国传统文化是胸怀广阔、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心态:“以尊临卑”、“以华制夷”。
6.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东方文化的代表没有四大发明,就不会有西方的资本主义,不会有现在的世界。
二、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一)中国古代思想流派简述1.夏以前,尧舜的“禅让”制对后世儒家影响至深,是“公天下”的“圣世”典范。
2.夏、商、西周三代的“家天下”。
3.夏、商、西周三代产生了两个极为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八卦易学体系”和“阴阳五行体系”。
(1)八卦:相传由伏羲所创。
是《周易》中的八种符号,象征着八种自然事物和现象。
(2)“三易”:夏代的“连山易”、殷代的“归藏易”、西周的“周易”。
“儒易”:春秋时期,主要是儒家学派继承了易学。
“道易”:道教产生后,以太极八卦图为其标记。
研究的流派:探究易理的“学理易”和发展占筮之术的“术数易”。
(3)《易传》即解释《周易》之言,相传为孔子所作。
它是《周易》之外反映易学流派思想最重要的资料。
其中反映的朴素辩证观更为难得。
(4)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相克:金→木→土→水→火→金相生:金→水→木→火→土→金(5)“五行”一词早在夏代已出现。
夏至商是阴阳五行说的萌芽时期,至春秋战国最终形成体系。
(6)“阴阳”与“五行”结合,构建了万事万物的结构框架及其产生、发展、变化的关系模式,可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及相互关系。
(7)战国时期,出现了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学派。
(8)儒家将阴阳五行学说神秘化,把“天人合一”神化为“天人感应”,创造出迷信的谶纬经学。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学术思想最为开放、流派创建最为众多的黄金时代,为此后中国古代学术流派奠定了思想基础。
5.墨家学说:(1)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春秋时期人)(2)墨家学说与儒家学说同为当时的“显学”。
(3)墨家学说可归纳为“天志”观基础上的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兼爱、非攻、非命、明鬼等。
(4)墨家学说代表了以手工业者为主的下层百姓利益。
(5)“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是墨家的律法。
6.兵家学说:(1)代表人物:春秋时期的孙武,代表作《孙子兵法》。
战国时期的孙膑,代表作《孙膑兵法》。
(2)日本学者称孙武的《孙子兵法》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7.法家学说:(1)法家学派是继承春秋子产提出法治主张、战国初期魏国李悝主持变法、著《法经》之后,至战国中期形成的学术流派。
(2)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是著名的变法者。
(3)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
(4)韩非子的“法治”理论是一个“法”、“术”、“势”三位为一体的体系。
(5)法家在秦代被作为实际上的官方学术而推崇。
8.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流派:(二)儒家思想流派1.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1)“仁”学;(2)“礼治”观;(3)认知、教育、修养观。
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简介:(1)生活于春秋末期,开私人讲学之先风,培养了弟子三千多人。
(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3)孔子被帝王奉为“大成至圣先师”,封为“文宣王”,被封建社会尊为“圣人”。
(4)儒家思想是2000多年来我国传统文化主体思想中的主流。
(5)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编纂的《论语》中。
(6)与孔子有关的典籍:《易传》、《仪礼》、《札记》、《春秋左传》及诸子著作。
(7)孔子的言论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修齐治平”。
3.孔子的“仁”学(1)孔子学说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2)仁学的提出,既关系到个人人格的修养,又关系到家庭伦理,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政治伦理。
(3)“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仁人”是最高尚的人格,“仁政”是最理想的政治统治。
(4)“仁学”是从宗法血亲关系出发,推广到社会的、由血统到政统到道统的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
4.孔子的“礼治”观(1)“礼”是孔子学说中又一个重要内容。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2)“礼”是社会制度和礼节仪式。
其功用是“整民”(治民),“政之舆”(推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3)儒家的“仁”和“礼”,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心理基础。
5.孔子的认知、教育、修养观(1)认知观:“学而知之”、“学而时习之”。
(2)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修养观:“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①“平天下”是“经世致用”的最高境界,也是封建社会里很多知识分子追求的理想目标。
②修身的具体方法:自讼、反省、慎独③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尽心知性”、“养浩然之气”,宋明理学家的“主敬”、“存理去欲”、“致良知”等。
④“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的名言。
6.儒家流派的发展演变(1)孟子的“仁政”、“民本”、“性善”说①儒家发展到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代表是孟子。
孟子对儒家思想做了全面、深刻的发展。
主要内容有:“仁政”:把孔子的“仁政”学说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倡导“以德行仁”。
“民本”: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以民为本思想。
“性善”:提出“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论。
内容是“仁、义、礼、智”。
其根苗发端是人人都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在自我修养上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乐以天下,忧以在下”的政治胸怀,“苦劳饿空乱”的生理心理锻炼。
②唐宋以后,孟子的地位在儒家系统中不断提高,被称为“亚圣”。
(2)董仲舒的今文经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的谶(chen)纬说①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辟了2000年以儒家之学为统治阶级之学的时代。
②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之说,将先秦儒家思想推上神学之途,同时孔子也从此被神化。
(3)宋明理(心)学①两宋“理学”:以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为代表。
提出“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礼教。
②北宋理学家张载主张气为宇宙本源,是理学中惟一的唯物论思想。
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③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
主张“心即理”、“吾心即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将心学发展到极致,是典型的主观唯心论。
其“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体现了心学的主要思想。
他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是其“致良知”的一句名言。
④宋明理学援引道教、佛教理论解释儒家学说,融儒、释、道为一体。
是儒家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4)现代新儒学①现代新儒学开始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
②最为著名的代表: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
③以儒家学说为主干,吸收道家、佛家心性之学,尤其借助西方科学思想和方法所构建。
(三)道家思想流派道家是春秋时期产生的学术派别之一,创始人是老子。
战国时发展成以庄子为代表的学派,至魏晋时出现了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形式。
1.老子的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存在于《老子》一书中)(1)“道”是老子学说的核心。
“道”是宇宙的本源;“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变化运行的规律;“德”是“道”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