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传统文化的继承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重难点】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理解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知识梳理】一、传统文化面面观(A级)1.含义:____________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______________的文化。
没有文化的_____________,就没有文化的_____________。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1)。
________________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指在一定___________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它对人们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产生持久的影响。
(2)。
_________,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___________组成部分。
(4)。
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____________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深刻影响。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A级)1.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 。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_______________,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_________________。
(2)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
【金版学案】高中政治(课堂达标 课后提升)第四课 第1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含解析)必修3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1课时传统文化的继承1.“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三十晚上熬一宿”。
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
以上材料说明( )A.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地看待B.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相对稳定性C.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D.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解析:A、C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说法片面,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答案:B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由来已久。
但封建社会却片面强调“愚孝”,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
由此看来,应该( )A.古为今用,推陈出新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解析:A、B两项都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但材料强调的是封建社会的“愚孝”束缚了人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故B项符合题意;A与题意不符合;C项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D项是指文化的包容性。
答案:B3.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的是( ) A.传统文艺 B.传统思想C.传统习俗 D.传统建筑解析:此题是基础知识识记题,依课本即可。
答案:B4.《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组织敬老活动。
这表明( )①透过传统节日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②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③庆祝民族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④传统习俗有助于培育文明风尚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由“重阳佳节”可知,①③符合题意,由“组织敬老活动”可知,②符合题意,材料中讲的是传统节日,而非传统习俗,此外对待传统习俗要具体分析,故④不能入选。
答案:A5.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浸透了所有中国人、所有海外同胞的心田。
文化生活第四课1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 (2)文化的继承性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 (3)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2、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特点)
(2)传统文化的作用 (3)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因 (2)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延续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所以,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 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
• 积极作用:如果传统文化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
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 消极作用 :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 发展的消极作用。
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4)传统思想 (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
小 结: 形式 传统习俗
传统文化
文学艺术,被称 为民族精神的火 炬。
传统思想
在长期历史中形 成的理论观点、 学术思想和道德 观念。 对今天中国人的 价值观念、生活 方式和中国的发 展道路,具有深 刻的影响。 中华文化中一个 非常重要的组成 部分 “大同”世界 “天下为公”的 社会思想
补充:我们还有哪些 传统习俗?
(2)传 统 建 筑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福建 江南
陕北
内蒙古
(3)传统文艺 (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传统 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为代表
高密四宝:
茂腔
剪纸
泥塑
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②影响: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 和中国的社会
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1)继承性。 (2)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 基本特征, 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 因时而变。 (3)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精神 _纽__带__。
3.明确其作用。 (1)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 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就 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 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 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既要认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尊重 其他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5.要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 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传统思想
包括在长期历 史积淀中形成 的理论观点、 学术思想和道 德观念
对今天中国人 的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和中 国的社会发展 具有深刻影响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地 位
是传统文化 的基本形式 之一
是展现中 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 标志
是中华民族灿 已经成为中华文
烂文化的重要 化中一个非常重
D.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习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它是传统文化
的基本形式之一。A 项正确。
答案:A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里的许多
做人道理对于我们现代人仍然适用。但“君则敬,臣则忠,当
师叙,勿违背”则与现代民主思想相背离。这启示我们,对待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二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学课件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2)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改变着生产方式,改变着物质产品的文化内容;二是改变着人 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促进人类的思想解放;三是改变着 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问题探究| (1)材料一说明科技在文化发展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2)为什么要将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引入校园生活? 提示:(1)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 代科技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这些文化遗产的手段 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 展。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2)这是由教育的特点和作用决定的。 ①特点: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 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引入校园是充分利用 教育途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唤起广大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 爱。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二框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学习目标]
[学习指导]
1.全面认识、理解文化继承 1.围绕文化的发展,从文化继承与
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文化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
2.理解掌握影响文化发展的 因素两个角度,整体把握本框内容。
儒商文化,我们既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立足于社会实践加以创新,片面
《传统文化的继承》评课稿
《传统文化的继承》评课稿上次听了王老师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收获还是比较多的。
整堂课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巧妙的教材处理方式、贴近生活的例子、活跃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引入到一个主动探究知识、积极参与课堂的过程,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一堂较为成功的优质课。
一、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王老师将教学目标明确地贯穿于每一教学环节当中,让学生了解了文化的长期发展和继承性、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教学难点、重点突出,但是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解决它们。
二、教材处理王老师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编排顺序授课,而是整合教材,深入浅出,大胆打破教材框架结构。
在讲述“传统文化面面观”这一内容时,先列举传统文化的四种重要表现形式即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的特点及继承,从而归纳得出传统文化的特点。
这种处理方式使教材的“演绎”变为“归纳”,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方式,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另外,教师能立足教材,又高于教材。
结合中秋节中国人都赏月吃月饼这一习俗补充得出传统文化是一种共同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
只是没有很好的启发学生,得出这一补充时有点突兀。
三、教学过程在导入的时候,王老师运用传统的导入方法,熟练而自然地引入新课。
教授新课时思路清晰,只是表现清楚。
整节课按照“四种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的顺序,课程脉络根根分明。
虽然对教学内容做了部分的调整,但是却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体现了王老师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这堂课王老师主要采用了课堂探究法、讨论法、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讨论法、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交叉使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王老师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探究;在学生回答时适时设疑,教会学生深入问题,学会质疑。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课件 第四课 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共24张PPT)
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的?请说出理由。
观点一:中国古代的教育“重人伦、轻物理”,不利 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师道尊严, 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死记硬背,不 利于开发人的智力。所以,发展教育必须摆脱古代教 育思想的影响。
片面。认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有消极方面,应 摆脱这些消极方面的影响是正确的。但我国古 代教育思想中也有“因材施教”“启发诱 导”“学思结合”的正确思想,对此我们应借 鉴吸收,不能全抛弃。
重要因素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思想运动的激荡 4、教育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根本因素)
引起 生产力的发展 导致 生产关系的调整 要求 经济、政治的变化 决定 原理
社会制度的变革
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 的经济、政治决定的
文化形态的变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服饰变迁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对服饰都 有严格的等级标准。自宋代开始 就明文规定,只有皇帝能穿黄龙 探 究 : 袍,普通庶民是不许使用龙的图 案和穿黄色的衣服。 (1)封建王朝、中华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今天由昨 天发展而来,明天是今天的延续。
从加多宝诞生记这一视频中, 思考:加多宝凉茶在经营上继承了什么? 发展了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继承:用中草药熬制(配方成分不变), 可保健、预防上火作用(功能不变)。 发展:凉茶品种、煮茶工艺、罐装。
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民国、社会主义新中国不 民国政府确定:男子礼服为 中山装,女子礼服是旗袍。 同社会制度下服饰的变更 与发展说明了什么道理? 建国初期,中国服饰受前苏联的 影响最大。军队中的女干部穿着 大翻领、偏襟、斜插口袋的列宁 装,与短发配合;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共48张PPT)
易错易混
1.传统建筑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X
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传统文化是固定不变的。( )X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 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意义):
➢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 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国家、社会)
➢ 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 新生活。(个人)
5.对待传统文化的辩证态度 (P43第一段)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继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①传统习俗
②传统建筑
③传统文艺
④传统思想
含义
在一定社会群体 中约定俗成、世 代相传的风尚、 礼节和习惯
地位
是传统文化的 基本形式之一
中秋节赏月、端 例子 午节吃粽子、春
节放鞭炮吃饺子
建筑,是凝固的 艺术
以古典文学、传 统戏曲、传统绘 画为代表
是展现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民族灿烂 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文化发展的含义:
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 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 代精神的新文化,即 “推陈出新,革故鼎 新”。
32
2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1)区别
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化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联系 [P43-44]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 要求;
②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
第四课传统文化的继承附答案
编号:07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编写人:审核人:使用人:班组:组评:师评:使用要求:1、依据自主探究题通读教材,勾画好课本重点内容,并用红笔标注出疑难问题,完成教材助读的相关题目(可写关键词),在预习的同时熟记重点基础知识。
2、在熟记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探究案,做好总结巩固,画出知识网络图,认真完成当堂检测,并做好训练案的题目,提升理解能力。
学习目标1、识记并区别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2、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
3、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学习重点: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
学习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学法指导注意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利用已学知识全面地分析、区分(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
积极抓住“文化”理解、概括提升。
要求1.完成“自主学习部分”,找出自己的难以理解的疑难点。
2. 小组充分交流“合作探究”,学会概括知识体系。
导学诱思从“文化”的含义、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社会、个人作用的两方面入手,探讨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自主学习1、什么是传统文化?其形式有哪些?2、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它有哪些作用(影响)?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怎样的?学法指导:请同学们认真夯实基础知识,并结合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合作探究学习,在讨论的过程中,珍惜时间、做好记录。
合作探究2009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 560年纪念日。
来自北京、山东、台湾的一万一千余名师生、学生家长和两岸学者名士汇聚一堂,参加在台湾新竹举行的第二届两岸师生联合祭孔大典,是60年来两岸最大规模的祭孔集会,纪念这位影响深远的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1)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在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请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作用。
(2)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求:独立完成检测题,小组交流展示答案,纠错订正。
政治——高三一轮复习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四课
立以屠继呦承呦优为组秀长传的统科研文组化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
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 《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
(2)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为什么要 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请列举两条理由。(4分)
①中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 要源泉,坚定文化自信,是提升文化软实力。 ②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条件,坚定文化自信,才 能以我为主,在国际交流中借鉴吸收各国文化的 优秀成果。 ③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1)继承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 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 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 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 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发展 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 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1)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启示。(10分)
答案:
①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发掘其当代价值; 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 世界影响力。
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
《传统文化的继承》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刘畅一、案例设计背景: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为了避免旧式的、空洞的、乏味的理论式说教,为了激活学生本身的智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量的引入了情景教学模式,即通过设置情景和探究问题,让学生基于情景,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讨论探究,从而更好的体验、理解情景,生成智慧,加以总结形成理论。
因此对于情景的设置和探究问题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情景不真实,问题设计不明确,都会导致偏离教学内容,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课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设计。
二、案例设计理念与思路:1.新课程理念: 准确定位师生角色,学生主体为核心,学生发展为根本。
做到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基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实现学习开放;发挥教师主导性,改变教学方式,立足教材而又超越教材,实现教育开放。
2.我校高效课堂的教学原则:先学后教,把握学情;少教多学,把握目标;提高效率,把握规律。
做到不预习不思考,不思考不讨论,不讨论不展示,不展示不点评,有讲必练。
3.精心选择情境材料,设计课堂探究问题,认真备写教案,作好充分准备,尽可能预见教学中的情况,把准备的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4.本课主要通过七个环节完成教学:第一环节:导入新课、第二环节:传统文化的继承的表现、第三环节: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第四环节: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第五环节: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第七环节:课堂评价——我的责任、我的义务: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介绍贵州省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2)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优秀教学案例
3.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4.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关系,如:“传统文化对个人有何影响?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设计小组活动,如让学生分组研究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并展示研究成果,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2.让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评价,如分析自己的观点是否合理,是否有待改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让学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小组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提炼出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继承意义。
2.学生自我总结: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进行总结,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四课的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学中,我作为特级教师,深感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并不牢固,他们往往对传统文化存在误解和偏见。因此,我决定设计一份优秀教学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PPT课件
传统文艺的继承
和谐思想
居住在四合院,人们在满足衣食住行需要的同时, 也得到了友谊和信任。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
叠石造景,中居住国者的可传分享统大思自想然赐予的一片美好
天地。居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安全 感和归属感,容易形成凝聚力和亲和力,有利于
形成和谐气氛。四合院的建筑格局符合儒家 的礼教思想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传统文化带有自己的民族的色彩 •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 中 •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你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吗?
传统习俗的继承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 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 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 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 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 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化继
承性的表现 文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是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
你知道“会徽”蕴涵了哪些 中国的传统文化吗?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
今日为大家细心打算了《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盼望对大家有所协助!《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各位评委、教师:上午好!今日我说课的框题是《传统文化的继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展分析。
一、教材分析(一)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本框题所处的其次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绽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那么是从时间依次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开展;最终对两条线索进展整合介绍文化创新。
本框题主要是介绍其次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
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敬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日如何开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实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加民族骄傲感、自信念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对于本框题,《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为: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的道理。
教材对本框题教学内容的表达主要有:在第一目《体统文化面面观》中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在其次目《传统文化在今日》中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看法。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在教学要求这样驾驭教学目标:1. 学问目标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2. 实力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驾驭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实力。
3. 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通过老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看法,树立酷爱优秀传统文化、酷爱家乡、酷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高中政治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政
(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财富,我们应全盘继承;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应予以抛弃。
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两种观点展开辩论:
学生总结:以上两种观点是否是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如果不是,正确的态度是什么?(结合学习过的哲学知识进行分析。视情况,教师可做适当总结。)
B、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C、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积极的阻碍作用
D、传统文化必须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时俱进,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6、近年来,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洋节”备受我国年轻人的青睐,而我国的传统节日却日益受到冷落。为此,有些专家、人大代表建议将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定为国家法定假日,为传统节日立法。为传统节日立法()
通过对传统习俗和传统思想继承性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导入下一问题: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材料一: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材料二、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某某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A、可以有效地抵制洋节日的入侵
B、能够弘扬民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C、能够使青年人重视传统节日,不再过西洋节日
D、能够发挥文化对人影响的强制作用
传统文化的继承(共35张PPT)
双重性
思想大碰撞
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传统文化是①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②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③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①―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
正方: 反方: 2、“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1、当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出来后,马 上就得到世人的认可,不管中国人 还是外国人都评价“一看就知道是 中国的”,为什么?
2、很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国 馆中体现说明了什么?
3、中国馆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是不是 被原封不动的继承下来了?
2010上海世博会
东方之冠
孔子
孟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 所伏。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传统思想:中国传统心文忍化性,的曾重(增要)组益其成所部不能分
C要对传统文化加以甄别、改造、剔除 D要坚持对传统优秀的继承和发展
5、看漫画回答 下 列问题:
(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 现象?
(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 化?
(1)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翻拍的 现象。中国古典名著蕴涵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用影视翻拍的方式对待中国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
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每逢佳节倍思亲 海峡两岸人民 渴望祖国统一
4、传统文化的作用
▪ 积极作用:如果传统文化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课前延伸学案】【学习目标】1、文化的继承性的表现;2、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3、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注意:A层题全体学生都应做;B层题中等生和优秀生应做;C层题优秀生做。
【知识梳理】一、传统文化的继承(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含义:2、文化的继承性的表现:(1)(2)(3)(4)(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的特点:(1)(2)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1)积极作用:(2)消极作用:(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1)国家和民族角度:(2)个人角度:2、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二、典型例题: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又与中国“和合”文化传统有着历史渊源。
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成长。
有人认为,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回归中华传统文化。
对此应如何认识?【课内探究学案】【合作探究】在一次讨论课上,某班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展开了讨论:甲方:传统文化是财富。
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护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民族的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
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
乙方:传统文化是包袱。
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
它牵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请综合所学知识,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简要分析。
【课堂有效训练】一、单项选择题A1.和谐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常运用“和”的观念阐发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
今天,我们所说的“和以处众”、“政通人和”、“和谐社会”、“内和外顺”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延伸。
这说明()A.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B.传统文化体现了浓厚的历史色彩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D.文化只能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合理内核B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
这体现了()A.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B.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C. 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D.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A3.不管是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还是在其他国家的华人,每到清明都会祭祖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重阳登高,除夕吃年夜饭。
这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C.传统习俗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D.传统习俗要继承与发展B4.3月29日至4月3日,福建迎来台胞返乡祭祖潮。
彰显了两岸同胞“青山一道共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共同情感。
这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B.两岸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C.两岸都承认一个中国D.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有着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C5.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这一思想既渗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贵和”思想,同时,又被赋予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
这表明()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③传统文化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④要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B6.中国传统文化中,“孝”被看做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德行之一。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顺长辈、尊敬兄长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和根本。
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变成“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
现在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和责任,是现代家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课后拓展学案】一、单项选择题A1.襄汾县汾城镇尉村延续多年的鼓车节,豪情奔放骠悍狂野充满激情的鼓车会从远古流传至今不但经久不衰,反而规模越来越大。
从节日习俗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A.多样性B.继承性C.地域性D.阶级性A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身在何处,在过节的时候,中国人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亲人,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A.相对的稳定性B.鲜明的民族性C.鲜明的时代性D.无可比拟的优越性B3.大师张岱年指出:“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可见()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继承性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滞后性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C4.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③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已基本消失④传统文化要因时而变,同时保留基本特征A.①②③B.②④C.①④D.①②④B5.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声吟唱的精彩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记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高歌,撞击着全世界观众的耳膜,透着好客的中国人无比的热情和真诚。
材料说明()①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②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③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坚持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④传统文化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C6.“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
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不读书(特别是不读传统经典)、少写字(至少不会正确规范地写作)则是前者的表现。
就年轻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
据此回答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就是无根基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B7.材料一:清明节是中国人集中表达对逝者哀思的特定时间,祭祀扫墓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节目活动。
材料二:每到这个时期,一些陈规陋习便有所回潮,有的在墓地燃香放炮,把墓地搞得乌烟瘴气,引发山火事故;有的搞祭品攀比,助长奢靡之风;还有的借祭祖扫墓之名,搞封建迷信;有的在祭扫活动中动用公车,甚至用公款支付有关费用;在农村一些地方还因扫墓产生山林争执,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使清明节变得不再清明。
请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哪些形式和特点?(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我们对待清明节举行祭祀扫墓活动应具有的态度,并说明持有这种态度的理由。
(3)清明祭祀怎么祭?请你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第四课文化的传承性与文化发展参考答案【合作探究】(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起着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3)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
(4)甲方看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而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中落后的成分及其可能的消极作用,是片面的。
乙方将传统文化视为包袱,主张否定传统文化是错误的。
(5)对待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保持和发扬其积极向上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课堂有效训练:1—5:CABDC6.(1)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促进文化社会、个人发展的积极因素,也有阻碍社会、个人发展的消极因素,不可全盘肯定,也不可全盘否定,要一分为二地辩证认识。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摒弃。
(3)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根基,我们必须反对完全否定传统文化、全盘接收的错误倾向,应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课后拓展学案:1—5:BBCBD 6:B7.(1)①清明节举行祭祀扫墓活动属于传统习俗的继承。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时代变迁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但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①应持有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传统文化的作用有两面性:对于传统文化中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文明祭祀,不要把祭祀搞成封建迷信;健康祭祀,不要把祭祀活动庸俗化;节约祭祀,不要在祭祀中铺张浪费;环保祭祀,不要在祭祀中造成环境污染;廉洁祭祀,不要趁机搞腐败活动;安全祭祀,防止出现安全问题;创新祭祀,不要固守不文明的祭祀方式;弘扬革命传统,不要忘了祭祀革命先烈。
跟踪训练1.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像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设计了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奥运会会徽。
在奥运会期间,北京将向世界各国来宾展现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让他们切身了解中国,感受中国文化。
(1)各国在举办奥运会时,为什么设计具有本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奥运会会徽?(2)有人说,现代中华文化就是旧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1.(1)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尊重发展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这是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原则的体现。
(5分)(2)不对。
因为:①现代文化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的,仍具有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但是已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其内涵已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现代文化与旧中国传统文化相比已经“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二、典型例题: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又与中国“和合”文化传统有着历史渊源。
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