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传统文化的继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

【课前延伸学案】

【学习目标】

1、文化的继承性的表现;

2、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

3、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注意:A层题全体学生都应做;B层题中等生和优秀生应做;C层题优秀生做。

【知识梳理】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文化的继承性的表现:

(1)

(2)

(3)

(4)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1)

(2)

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1)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国家和民族角度:

(2)个人角度:

2、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典型例题: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又与中国“和合”文化传统有着历史渊源。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成长。有人认为,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回归中华传统文化。对此应如何认识?

【课内探究学案】

【合作探究】在一次讨论课上,某班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展开了讨论:

甲方: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护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民族的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

乙方:传统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牵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请综合所学知识,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简要分析。

【课堂有效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A1.和谐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常运用“和”的观念阐发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今天,我们所说的“和以处众”、“政通人和”、“和谐社会”、“内和外顺”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延伸。这说明()

A.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B.传统文化体现了浓厚的历史色彩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D.文化只能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合理内核

B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

A.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 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D.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3.不管是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还是在其他国家的华人,每到清明都会祭祖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重阳登高,除夕吃年夜饭。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传统习俗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D.传统习俗要继承与发展

B4.3月29日至4月3日,福建迎来台胞返乡祭祖潮。彰显了两岸同胞“青山一道共云

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共同情感。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B.两岸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

C.两岸都承认一个中国D.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有着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C5.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这一思想既渗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贵和”思想,同时,又被赋予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③传统文化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④要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B6.中国传统文化中,“孝”被看做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顺长辈、尊敬兄长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和根本。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变成“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现在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和责任,是现代家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课后拓展学案】

一、单项选择题

A1.襄汾县汾城镇尉村延续多年的鼓车节,豪情奔放骠悍狂野充满激情的鼓车会从远古流传至今不但经久不衰,反而规模越来越大。从节日习俗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A.多样性B.继承性C.地域性D.阶级性

A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身在何处,在过节的时候,中国人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亲人,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相对的稳定性B.鲜明的民族性C.鲜明的时代性D.无可比拟的优越性B3.大师张岱年指出:“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可见()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继承性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滞后性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C4.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说明( )

①传统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③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已基本消失④传统文化要因时而变,同时保留基本特征

A.①②③B.②④C.①④D.①②④

B5.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声吟唱的精彩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记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高歌,撞击着全世界观众的耳膜,透着好客的中国人无比的热情和真诚。材料说明()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②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③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坚持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④传统文化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C6.“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不读书(特别是不读传统经典)、少写字(至少不会正确规范地写作)则是前者的表现。就年轻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据此回答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就是无根基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B7.材料一:清明节是中国人集中表达对逝者哀思的特定时间,祭祀扫墓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节目活动。

材料二:每到这个时期,一些陈规陋习便有所回潮,有的在墓地燃香放炮,把墓地搞得乌烟瘴气,引发山火事故;有的搞祭品攀比,助长奢靡之风;还有的借祭祖扫墓之名,搞封建迷信;有的在祭扫活动中动用公车,甚至用公款支付有关费用;在农村一些地方还因扫墓产生山林争执,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使清明节变得不再清明。请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哪些形式和特点?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我们对待清明节举行祭祀扫墓活动应具有的态度,并说明持有这种态度的理由。

(3)清明祭祀怎么祭?请你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