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合集下载

2024精选《教育学》教案完整版

2024精选《教育学》教案完整版

2024精选《教育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育学》教材第三章“教育的基本原理”,具体内容包括第2节“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和第3节“教育的基本规律”。

详细内容涉及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个体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理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认识到教育在个体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基本原理分析教育现象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重点:教育的本质、教育在个体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教育实践图片,引发学生对教育本质与目的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3. 理论讲解:a.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b. 教育的基本规律c. 教育在个体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 例题讲解:分析教育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教育学基本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教育学》教案2. 内容:a.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b. 教育的基本规律c. 教育在个体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b. 分析教育的基本规律。

c. 举例说明教育在个体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进行反思。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教育学名著,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提高教育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2.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结构清晰和重点突出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充分结合理论与实践,使得学生能够在理解教育基本原理的同时,能够联系实际教育场景,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教师资格格考试《教育学》专用教材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师资格格考试《教育学》专用教材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本章重点1.识记教育目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概念。

2.理解教育目的社会制约性的基本含义及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运用素质教育的观念分析教育现象。

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比重较大,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题型覆盖面也较广。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广义和狭义的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教学目标的概念以及它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素质教育的内涵等。

这些知识点均有可能出简答题或论述题,考生在复习时需加以重视。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预期的目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同样如此。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等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性提出来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从内涵上看,教育目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老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各级各类学样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的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

不管学生有多大个别差异,如体质强弱不同、成绩高低不齐、兴趣爱好不一,学校都必须努力使他们的发展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目的概述教案一、教学时间安排:1学时;二、教学目标:➢1、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2、理解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应然性的意义;➢3、理解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然性教育目的与实然性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的换分意义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五、教学过程导入: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根本要素,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根本特征。

如蜜粉的活动与建筑师的活动之间的区别……六、教学内容:一、教育目的的涵义1、涵义: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分类:〔1〕从内涵上讲,教育目的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

这种教育目的是每个人对自身接受教育,或者教育能够给每个人带来什么的一种预设。

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这一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从形态上分,教育目的可分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根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

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或者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之间,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是一种价值与事实的关系。

〔3〕教育目的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

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它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

也就是说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含有一定的方向性,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根据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开展的需要来确定。

《教育学》第四章《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四章《我国的教育目的》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把全面发 展和独立个性对立起来,排斥受教育者独立个 性的培养,从而损害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例如,由于我们往往强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统 一要求,排斥个性自由发展,把社会化看成驯 服工具化,不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不爱 护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不尊重受教育者的个 人尊严与价值,所以,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受 教育者不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1990年指出,国家“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 方针,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坚定正确 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者和被教 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
1999年6月,《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 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则指出“实施素质 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 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 根本特点。 我国教育目的在方向的规定上非常明确,即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指明了我 国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既要懂政治,又要懂业务; 既要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伟大的共产主义 理想,也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些要求和素 质规定的方向性反映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 质和特色。
我国古代的这种内则“修身”,外则“治国”的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在儒家经典《大学》中表 述得非常清楚。《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 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 才能达到至善?《大学》接着指出: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而平天下 ,经过这样的修炼,一个人才能养成儒家所期 望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方向。

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及实现的基本途径等。

3、教育目的的作用:一、教育目的的向导作用,二、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二是社会本位论。

5、(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

6、(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1 / 8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图),(康德)和现代许多社会学家。

7、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辨证统一(J)一、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J)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 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4章教育目的教学教案

第4章教育目的教学教案
uto=1&vid=6531511&uid=1219126120 赵本山 范伟《同学会》FLASH
2020/8/14
22
• 爱因斯坦 让一名工作人员量出灯泡的容量 • 结果……….
•水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将融合
• 科学并非万能,科学本身不能直接解决价值问题; 科学与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 完整的教育应包括学会做事(科学教育)学会做人 (人文教育)两部分。
教育名言
•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
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
个专家。”
——爱因斯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2020/8/14
2
第四章 教育目的 要点
• 教育目的的概念116(发展规格的设想) • 人的全面发展122的基本内涵p124
•二十世纪教育目的观概览 130
•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社会主义方向 劳 动者 全面发展)142,
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问题教育资源配置分布不均衡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评价社会文化传统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问题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分布均衡改革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评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减负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高考制度改革全面素质测评高校扩招学校提出了不追求学校的高升学率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口号
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有所侧重。体现在教育思想家个 (三人)教身育上目也的是的如个此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对立和统一
1、社会根源 无序 变革时期----个人本位论; 稳定 上升时期-----社会本位论
2、理论根源 教育 人 社会 三者之间在不断适应 不断超越中实现具体 的历史的统一。
2020/8/14
• 应试教育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原因与对策 p143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教育目的



【参考观点】 (1)该案例中的悲剧源于对应试教育的无奈和无助的消极反抗。应试教育是一种 立足于“选拔尖子”的教育,这种教育只以分数衡量和评价学生,以升学率作为评 价根本目的。这种教育模式异化了教育的本义和根本目的。 (2)该案例中的悲剧也启示我们必须要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史面向全 体学生的教育,它不只是着眼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而是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目 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既是德、智、体、美、劳的全 面发展,也包括学生生理、心理和思想等方面的素质发展。实际上,学习成绩的好 坏,只反映了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其他方面均 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果一味强调智力发展,而忽视其他素质发展,即使升学率得 到了提高,而最终培养出来的仅仅是单向度的人才,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 教育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实际上,人是千差万别的,培养人不能用一 个模子,比如说,成绩差的学生,也不排除其在其他方面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生活本位论 教育目的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五)社会与人的辩正统一论 教育目的考虑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1.哲学观念。 2.人性假设。 3.人格理想。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第二章 教育目的
章前导读 1.理解教育目的的意义。 2.了解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以及不同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论。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发展变化。 4.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 5.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6.探究推进素质教育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 教育目的授课教案设计0909

第五章 教育目的授课教案设计0909
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
3.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
(1)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提问:
你是怎么理解“人的自由发展”的?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理论基础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我国教育目的体系
1.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它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教育方针可能是独立的,也可能一肩二任,方针中包含着教育目的,发挥着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双重作用。而且,在更多的情况下,方针与目的通用,两者融为一体。但是,严格说来,教育方针是针对教育总体的发展而做出的总规定,所有教育的发展都必须根据总的方针去行事,而教育目的则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教育各有自己的目的。教育目的位居于方针之下,是关于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与规格,它规定了该层次该类别的教育应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合什么领域需要的人。与方针相比,教育目的将人才规格具体化了。
(2)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三、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课件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课件
通常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作 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育:培养学生 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学 习品质和热爱科 学的精神等。
智育:是指向学 生传授系统科学 知识和技能,培 养和发展学生智 力才能的教育活 动。
体育:是指向学 生传授身体运动、 保健知识,增强 体质和运动能力 的教育。
主要观点
主要代表人 物
孔德和涂尔干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评价:
合理 之处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 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 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缺陷:
容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 见人,单纯把人当做社会工具,而不 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 人的本性发展严重束缚和压抑。
二、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
1985年,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 议上,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 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 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 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 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 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成为素质教育 实践的思想源头。
•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 发展纲要》。《纲要》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 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 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 1994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 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 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同年8月,《中共中央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 《意见》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关于素质教育的概 念。 • 1996年2月,《人民教育》刊载了湖南汨罗大面积推行素质教 育的报道,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向全国推广。这是素质教育实 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改革试验从学校试点扩展为 区域改革,为在全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 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强调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 素质教育转变‛。

《小学教育学》教育目的及其确定

《小学教育学》教育目的及其确定

⼀、教育⽬的概述(⼀)教育⽬的的含义所谓“⽬的”,乃是⼈对于他所希望达成或获得的活动结果的⼀种主观上的设定。

⼈类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之⼀就在于有⽆⽬的性。

马克思曾经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开始就⽐最灵巧的蜜蜂⾼明的地⽅,是他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教育⽬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由于教育⽬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这样⼀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的是整个教育⼯作的核⼼,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活动有⼴义与狭义之分。

所有能够传递⼈类⽣产、⽣活经验和精神⽂化的活动都是(⼴义的)教育。

学校教育(狭义的)产⽣以前,⼈类的教育本来是与⽣产、⽣活⼀体的。

⼈类最早的教育也是有⼀定的意向性的。

这种意向性就包含了早期⼈类的教育⽬的。

可以这样说,⽬的性是⼈类的“类特性”之⼀,教育⽬的则是⼈类⽂化⾃觉的标志。

狭义教育与⼴义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的性,不同点则在于学校教育具有的⽬的性更强。

这表现在以下⼏点。

1.学校是专门的育⼈机构,是⼈类⽂化发展和教育经验积累到⼀定程度的产物。

它在规划和从事教育活动时,会⽐⼀般经验性的教育活动对教育⽬的有着更多的关注和反思。

2.学校教育⼯作者⽐⼀般的教育⼯作者具有更⾼、更专门的教育素养,其中包括较⾼的对于教育活动⽬的的设定、反思与理解能⼒。

因此学校教育⼯作者能够更加⾃觉地按照教育⽬的办事,对于偏离教育⽬的的现象也会迅速、⾃觉地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3.在设定的程序上,国家或学校在学校教育⽬的上会有较为全⾯的考虑。

学校的教育⽬的会更⾃觉、精确和全⾯地反映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更⾃觉地反映⼀定的教育理想,特别是会充分反映教育规律和教育对象⾝⼼发展的实际,⽐之⼀般的教育⽬的更具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教育学》第十三讲《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十三讲《我国的教育目的》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新的教育方 针,这一教育方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 理念,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 践相结合的实现途径。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演变的基本历史经验: 第一、教育目的的制定既要充分考虑政治发 展的要求,也要充分地考虑经济和文化发展的 要求,不能顾此失彼; 第二、教育目的的制定既要充分地考虑到国 家或社会发展的要求,也要充分地考虑到个体 发展的要求,要将两者辩证统一起来; 第三、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该在强调全面发展 的同时,突出个性发展以及建立其上的多样性 发展,同时突出人才素质的时代性。
从我国传统教育目的观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来看, 主要是培养个人良好的德行,养成儒家所追求 的理想人格,通过修身养性,然后达到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如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 培养所谓“君子”、“贤人”,以便能够担当 治理国家的重任。就个人的发展而言,儒家教 育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圣人”,不过,在孔 子的心目中,圣人是很少有的,比较现实的目 的是培养“君子”。
清华大学至今仍旧以“又红又专、全面发展” 作为育人理念。 又红又专成为清华大学等一批高校的重要办 学方针,形成了诸如“双肩挑”、“政治辅导 员”,“红色工程师的摇篮”等鲜明中国特色的 人才培养模式。
红 砖
1985年,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有这 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 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 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 创造的科学精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 革的决定》中的教育方针(1985年)为:“必须 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

《教育学》教学教案09

《教育学》教学教案09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事物的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认识的领导性。
3.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途径和手段。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学生的情感、意志等因素也同时参与认识过程,并与认识过程交织在一起。因此,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在实现着身心的全面发展。
3.交往说
这种观点又称为双边活动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4.多本质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既然是多层次、多类型的,那么教学过程的本质也应该是多级别、多类型的,从而提出教学过程有认识论、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本质,具体如下: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几种教学过程的本质观
1.认识-发展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逐步养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2.认识-实践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统一的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与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的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建构完美的主体结构的实践活动的统一的过程。

《教育学》教案

《教育学》教案

《教育学》教案教案《教育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理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等。

4.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

5.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论、教育方法论、教育内容论、教育制度论。

6.教育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教学难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原理和原则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介绍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的发展特点。

3.讲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阐述教育目的论、教育方法论、教育内容论、教育制度论,以及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原理和原则进行分析。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教育目的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教育目的的分类和制定教育目的的原则。

3. 让学生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和现状。

4.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教育目的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重要性2. 教育目的的分类3. 制定教育目的的原则4. 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和现状5. 教育目的的评价与反思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教育目的的概念、分类、制定原则以及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和现状。

2. 教学难点:教育目的的评价与反思。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育目的的概念、分类、制定原则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和现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育目的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教育目的的评价与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育目的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教育目的的分类、制定原则以及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和现状。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教育目的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教育目的的评价与反思,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教育目的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教育目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b. 学生对教育目的分类和制定原则的掌握情况。

c. 学生对我国教育目的演变和现状的了解程度。

d. 学生对教育目的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3. 评价方法:a.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育目的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b.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教育学》相关章节内容。

2. 案例材料:关于我国教育目的实际应用的案例。

3. 参考文献:相关研究教育目的的论文和书籍。

4.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辅助教学。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对立的社会现实根源:社会处于比较混乱无序时 期,个人本位论盛行,用于反对现实社会,期望改 变社会;社会比较稳定时期,社会本位盛行,以社 会来约束人,保持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对立的理论根源:个人本位论者只看到社会对人 性和个性的残害,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性;社会 本位论者只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和社会的稳定,没 有看到社会有待超越和改革。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人们依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 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总体发展规格和 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 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教育目的又包括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 受教育目的两个方面。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更多的是 代表社会发展的需求,表明教育者希望通过教育将 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素质的人。而受教育者的受 教育目的更多是代表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表明受 教育者希望通过受教育将自己发展成为什么样素质 的人。这两个目的既有内在的一致性,又有外在的 暂时的冲突性。
唯物的统一:实质上教育、人、社会三者之间是 在不断的适应和超越中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一定要抽象的问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谁对谁错、谁 更合适,都是无法笼统回答的,必须把二者放在特 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之下去考察才能得出相对的 结论。教育思想家们的论断一般都是厚此薄彼,很 少有绝对的偏激。
客观的说,以某一观点为基点,达成二者统一是 更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特点。因此,教育中的个人价 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受具体社会历史条 件的制约,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变化和有 所侧重的。
5、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全面发展的 人”。
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观点: (1)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2)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 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教育学教案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教案第三章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决定
2、实践教训
3、科学知识证明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
要避免两种倾向:只注意联系;只注意区别。
(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
本标准。
但如“应试教育”,原本只是手段的考试,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在实践
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
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
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
适应: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要求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
超越:对现实社会当前发展的未来指向,和对现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
教育要适应现实社会当前要求和需要,也要讲究超越?
A、是社会继承所必须但要有走向未来的指向
B、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但也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因此,要努力使成为鲜活的实践;在实践上避免主次分明的绝对化思维;要从现实及未来发
应该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看待和认识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教育学教学导案(北师大版)

教育学教学导案(北师大版)

教育学教学导案(北师大版)————————————————————————————————作者:————————————————————————————————日期:《教育学》教案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任课教师:周军科目教育学班级藏、汉语言文学,英语、思政教材名称出版社《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任课教师周军学生人数77、81 总课时36教学目的本课程主要目的在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原则,特别是与课堂教学领域相关的知识,以及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情况。

并通过社会学生能由小组讨论中,实际运用教育学的理论与原则解释现实之教育问题,并能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同时,通过反思性教学,澄清个人的教学观点与信念,并培养探讨与发掘在教育领域中的问题的兴趣与正确的态度。

同时,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西藏中小学教育实际,使学生对西藏学校教育现状有一定了解,树立为西藏教育贡献力量的信心。

周次教学进度安排章节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课时)第一节2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课时)第二节3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2课时)第一、第二、第三节4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2课时)第一、第二、第三节5 第四章教育方针及目的(2课时)第一、第二节6 第四章教育方针及目的(2课时)第三节、第四节7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2课时)第一、第二8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2课时)第三、第四9 第六章课程(2课时)第一节10 第六章课程(2课时)第二节、第三节11 第七章教学理论(2课时)第一、第二节12 第七章教学理论(2课时)第三、第四节13 第八章教学实践(2课时)第一、第二节14 第八章教学实践(2课时)第三、第四节15 第九章德育理论(2课时)第一、第二节16 第十章德育实践(2课时)第一、第二节17 第十一章教师与学生(2课时)第一、第二、第三节18 机动(2课时)19 复习(2课时)20 考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目标:1、掌握教育的概念,理解教育的本质2、了解教育的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其中的一些教育常识3、掌握教育学的概念,知道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教育学的目的。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Company Logo
妈妈,我再也不当博士后啦!”
Company Logo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 才的总的要求。
Company Logo
个人本位论 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 发展,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人的本性 需要来确定;注重个人价值和身心 和谐发展
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 社会必须的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强 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培养社 会需要、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 步的人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 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03年 名词解释) “会读书,就要努力把‘成都理工’读成‘麻省理工’;就要努力把一 所大学 读成两所甚至更多;就要努力把德智体美读得无一偏废;就要努力把 男生读成文质彬彬,女生读成知性端庄;就要努力把自己读成无论张 口还是抬手,都让人分明看出你读过大学。‛
Company Logo
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957年的表述;1982年的表述 1985年的表述;1995年的表述 1999年的表述 共同之处在于: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我国经济
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3、适应具体时代需求,如1985年“四有两爱两精神”、 1999年“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Company Logo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
人的全面发 展是与人的 片面发展相 取决于社会 对而言的 条件
共产主义 社会
马克思关 于人的全 面发展学 说
现代大工业 生产的高度 发展

教育学教案

教育学教案

教育学教案【篇一:教育学教案】教育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主要学习目标:1.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教育问题在教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2.理解教育学的任务3.了解教育学的产生及发展过程4.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5.懂得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就需要对它进行研究,总结教育经验,认识教育规律。

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师范院校教育学就是帮助教师或未来的教师获得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必需的专业思维意识和基本的解决教育问题的工作原则和方法的一门课程。

(一)教育事实教育事实(亦称教育现象)具有广泛的含义:一方面,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研究对象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而不是主观臆测的各种观念;另一方面,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这些是教育学研究对象中的教育事实部分。

(二)教育问题当教育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工作者议论、评说时,教育问题便产生了。

比如人们有意识地提出了“要造就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法培育人”等问题,并对此进行讨论,于是就产生了“教育问题”。

当一个个的“教育问题”提出来,得到回答、解释,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教育科学研究便有了开端。

这些是教育学的使用价值所在。

教育学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因为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教育思想或流派。

教育学要重现对教育问题的研究。

(三)教育规律所谓规律,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目的概述教案
一、教学时间安排:1学时;
二、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
➢2、理解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应然性的意义;
➢3、理解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应然性教育目的与实然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的换分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

如蜜粉的活动与建筑师的活动之间的区别……
六、教学内容: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1、涵义: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分类:
(1)从内涵上讲,教育目的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

这种教育目的是每个人对自身接受教育,或者教育能够给每个人带来什么的一种预设。

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这一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从形态上分,教育目的可分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

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或者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之间,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是一种价值与事实的关系。

(3)教育目的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

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它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

也就是说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含有一定的方向性,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根据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它具有历史性,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不同的社会角色,就决定了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发展需要制定
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

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

”它具有行政性和法规性的权威,主要规定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

(4)教育目的的特性
教育目的具有超越性和理想性,渗透着目的确定者对于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和高层次的要求。

同时,应然教育目的指向的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未来性和理性。

比如说,杜威提到,为即将到来的民主社会培养民主的人。

他正是看到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提倡民主主义教育。

实然的教育目的往往具有适应性、现实性。

是在应然教育目的指引下,教育依据自身的特点,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提出的一种适应社会要求的活动导向。

比如说,在目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认为学生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逐级深入到更高水平的学校。

他所追求的就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顺利深入更高一级学校。

抽象性: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群体发展的一般的和概括性的要求,而非针对某个个体具体的要求。

理想型:是一种美好期望和高标准要求。

不可企及性,指引性。

未来性:未来性也即超越性。

是制定者对社会发展预期做出理性判断后,对个体身心发展的素养提出的要求。

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是要“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

这就为教育体系提出一次崭新的任务”。

“教育为未来社会培养人”在当代已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共识。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与层次
1、教育目的的横向结构
一是身心素质,即对教育对象应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如对教育者思想、道德、心理、知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素质的要求和规定;
二是社会角色,即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如培养“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的规定。

2、教育目的的纵向结构
教育目标(种概念)——教育目的(一级目标)——培养目标(二级目标)——课程目标(三级目标)——教学目标(四级目标)
具体内涵如下:
教育目的是国家的教育为了什么的事情,教育方针是国家的教育坚持什么的事情。

国家依据教育目的制定教育方针,通过坚持和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最终是为了给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或者各个学段的教育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国家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各个社会层次的人才需求和不同年龄层次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建立了各级各类学校。

各级各类学校要完成各自的任务,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要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

如我国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
1、2年级: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热爱周围的生活环境,爱护
花草树木和小动物。

适应小学学校生活,培养集体生活意识,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

爱护公物,爱惜时间,不浪费,不说谎。

文明礼貌,尊敬长辈,与同学和睦相处。

……
3、4、5、6年级:……积极参与学校生活,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
……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和态度,认真学习养成基本的阅读、表达、运算、观察、比较、辨别、概括等能力,养成爱动脑、勤提问、喜探究、多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同伴之间沟通能力,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和分享。

中学
……
•课程目标
•即各领域、各学科的教育目标,是指从某一领域某一学科的角度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如小学语文的课程目标:
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写字姿势要正确、学会汉语拼音、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三)写话,(四)口语交际
又如中学化学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分别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的制定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具有较强的规定性。

•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的特点。

程目标的特点表现为:①整体性。

各类目标彼此关联,并非彼此孤立。

②连续性。

较高年级的目标总是较低年级目标的继续发展和深化。

③层次性。

技能和情感的目标需要在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和形成,知识的记忆比其理解低一个层次,知识的应用比其理解高一个层次。

④积累性。

•教学目标
•具体的教学过程的结果和学生的行为准则。

教学目标应该是师生双方所预期的,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实质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主要由教师制定,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在我国的中小学里,这常常被误解,因为我们过去把教学目标等同于教学任务,教学任务主要
被看成是教师教的任务,教学目标也就当成是教的目标、教的结果。

三、教育目的意义
目的是行动的指南,有了明确的教育目的,才能使教育活动变得自觉而不盲目。

国家所制定的教育目的,规定了整个教育系统努力的方向,决定教育的性质即教育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的实践就是教育朝着教育目的规定的方向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

——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活动的尺度;
——决定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课后思考思考:
比较美国、德国、中国三个国家的教育目的,从历史和社会原因探讨其指定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