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诗对唐诗的继承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 稿 日 期 :2009 ̄11 ̄10 作 者 简 介 :张 旭 (1978-),女 ,山 西 定 襄 人 ,太 原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助 教 。
— 61 —
2010 年
张 旭: 论宋诗对唐诗的继承性
第1期
清人赵翼评苏诗说: “天生健笔一枝, 爽如哀 梨, 快如并剪, 有必达之隐, 无难显之情, 此所以 继李、 杜后为一大家也。” (《瓯北诗话》) 苏轼曾 模仿过李白、 杜甫、 韩愈、 孟郊等的诗风, 无不惟 妙惟肖。 如唐人张志和的 《渔父》: “西塞山前白 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若笠, 绿蓑衣。” 苏轼 在他的 《又书王晋卿画四首》 中以特有的空间感, 写出了与 《渔父》 不同的格调和意境, “斜风细雨 到来时, 我本无家何处归。 仰看云天真若笠, 旋收 江海入蓑衣。” 在动态空间中的翻新, 奇妙地创造 了泼墨似的意象美, 推陈出新。 赵次公评苏诗说: “今先生用其说而高一着。 以为不必眼言 ‘不须 归’, 本自无家也。 又以天为笠, 不特以箬为笠, 当往江海, 不必只在西塞之下, 此诗人之妙耳。” 欧阳修曾经给别人写信谈道: “取读轼书, 不觉汗 出。 快哉, 快哉! 老夫当避路, 放他出一头地。” 这当然是一种风趣的说法, 但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 第一大家, 总体成就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诗人。
陆游推崇杜甫的诗歌艺术, 而且敬重杜甫的伟 大人格, 他认为学杜不可在字句上模仿, 必须在精 神上与他相通, 他得之于杜甫的就不仅仅是字法、 句法, 而是杜诗的精髓, 即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与 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的统一。 杜甫和谐地统一了巨 — 62 —
细、 大小、 远近、 虚实等各种对立的审美范畴。 陆 游学杜, 深得其中三味, 陆游许多诗立意恢宏, 笔 触细腻, 很有杜诗的意趣。 如 《度浮桥至南台》 “客中多病废登临, 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徐行怒 涛上, 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 墟落云 烟自古今。 ……” 这首诗的格调像杜甫的 《登高》, 三四句着眼于空间, 五六句着眼于时间, 写法也和 《登高》 近似。 时空距离的展示, 把读者的想象延 伸到画面以外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像杜甫一样有 咫尺万里的气势。 又如杜甫 《蜀相》 等诗中表现了 诸葛亮的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而陆游也曾在 《书愤》 中的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 间。” 体现了陆游与杜甫共同的对诸葛亮的赞赏, 他们都将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国家的兴亡之慨结合在 一起, 表现了共同的爱国感情。
第 28 卷 第 1 期 2010 年 3 月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 INSTITUTE OF TAIYUAN UNIVERSITY
Vol.28 No.1 Mar.2010
论宋诗对唐诗的继承性
张旭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1)
〔摘 要〕 中国诗歌经历了唐诗的极度兴盛之后, 发展到宋诗阶段形成了新的独特的诗歌风貌。 宋诗体 现出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文天祥晚期诗作的重要形式是 “集杜诗”, 即 把杜甫的诗句重新组合成诗。 他在燕京狱中写了 《集杜诗》 一卷, 共五言绝句 200 首。 文的集杜诗 是具有独立文学价值的创作, 说明了杜甫的传统对 宋末诗坛的深刻影响, 也说明集杜诗这种形式也可 能由游戏文字的性质转变为严肃的创作。
二、 文学主张的继承与创新 唐代韩愈在提倡古文运动时提出 “文以贯道” 的思想, 表明文学社会政治功能之重要性, 但这种 思想在晚唐未被完全接受, 直到宋代才真正得到高 度重视。 理学家周敦颐更是率先提出了 “文所以载 道” 的新观点, 发展了韩愈的思想, 更加强调 “道” 的第一性, 文仅仅是传达道的工具。 宋代诗 坛提出了重要的诗文革新主张, 并进而形成一种运 动, 这一运动本身就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延续和继 承, 主要反对以 “西昆体” 为代表的浮靡文风, 主 张对诗、 文进行革新。 欧阳修是整个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不仅创 作成就大, 而且, 他重视韩愈诗歌 “资谈笑, 助诙 谐, 叙人情, 状物态, 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 并 提出了 “诗穷而后工” 的诗歌理论。 这一理论重视 生活内容, 体现了宋代诗人对矫正晚唐五代诗风的 最初自觉, 对宋代诗歌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他有意把诗文革新运动与政治上的改革要求相呼 应, 使诗歌和文学理论批评为现实服务。 提倡平实 朴素的文风, 提倡文章要有用于当世。 在文的方面 讲求平易, 提倡简而有法, 反对追求奇险。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 道并重。 他推崇韩愈和
总体说来, 宋代诗人是在学习唐代诗人的过程 中不断形成的诗歌特色, 杜甫成为最多被学习的对 象, 到了北宋中叶, “尊杜” 成为整个诗坛的共 识。 王禹偁以杜甫为典范, 他以白居易为模仿对象 进而发展为以杜甫为 “尊师”, “本与乐天为后进, 敢期子美是前身” (《蔡宽夫诗话》), “子美集开 诗世界” (《日长简仲咸》) 充分体现了他对杜甫的 崇拜, 这种学习使他超越了浅俗平易的 “白体诗”, 对唐诗进行了创新。 王安石和苏轼的创作风格和文 学主张有很多差异, 在尊杜方面却持基本相同的态 度。 “丑妍巨细千万殊, 竟莫见以何雕鎪” (《杜甫画像》) 是王安石对杜甫的极高评价。 苏轼 提出了著名的尊杜观点: “一饭未尝忘君” (《杜 诗详注》) 说和 “集大成” 说, 黄庭坚很重视杜诗 的思想意义, 曾说, “老杜虽在流落颠沛, 未尝一 日不在本朝, 故善陈时事, 句律精深, 超古作者。 忠义之气, 感然而发。 ”(《潘子真诗话》) “平淡而山 高水深”, 黄庭坚的 “尊杜” 观点最能体现宋代诗 学的时代精神。 杜甫晚年的今体诗变革, 成为宋人 学习的楷模, 演变成宋代今体诗创作的一大主流。
三、思想内容的延续与发扬 宋代将儒、 释、 道三家相结合来控制人们的思 想,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发展。 因此,宋代 文人思想上受到君主意识形态的控制和束缚, 儒家 思想贯穿于知识分子教育的始终, 知识分子变得老 练深沉、正经规矩,许多人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抱负,他们在政治上和学术上都有传道的责 任感,使他们作诗有一种强烈的特殊使命感,他们比 较重理智而轻感情;比较注重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 政治责任与道德义务, 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作 用, 抑制个性的自由发展、 自然表露, 他们宣扬以 “理”为诗,细察物理,昭示人生,既给人美感愉悦,又 启迪智慧,“崇性理,卑艺文。 ”(周密《浩然斋雅谈》) “传道明心”;“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不得不说,这 种思想已经深深刻在宋代诗人的内心,表现“理趣” 成为一种自觉追求。 宋代诗人改变了唐代诗人豪气 十足、才华横溢、天真直率、异想天开的性格特征。 “理性化”成为宋诗鲜明的色彩,他们的作品被视为 正统的文学样式,“唐人诗主情”、“宋人诗主理”成为 历代评论者的统一认识。 因而,在诗歌思想上,体现 出“道”对文的侵占作用;在表达方式上,则多以复杂 的议论为主。 “文以载道”即“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刘勰《文心雕龙》)就是用“道”来压制文学、束缚文 学、统一文学的理论,将文学只作为传道的载体或工 具。苏轼强调,文章“有为而作”,倡导“有道有艺”。可
从宋初到北宋中叶, 诗人先后选择白居易、 韩 愈、 李白、 杜甫等作为典范。 唐诗的影响实在太
大, 宋代诗人不可能完全绕开前代诗歌的形式与技 巧另辟蹊径。 毕竟沿袭传统也可以作为创新的基 础, 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
一、 语言技巧的袭用与创新 北宋初期的王禹偁, 不仅喜欢白居易的闲适 诗, 而且还学习白居易的讽喻诗, 自觉学习白居易 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 欧阳修主要学习韩愈的文 风, 体现在以议论入诗,借鉴散文的写作手法,将叙 事、抒情融为一体。 他还学习李白语言的清新流畅, 形成了流利婉转的风格,是对西昆诗风的修正。 梅尧臣的风格老成、 成熟, 对唐诗进行了发 展。 他追求平淡的诗风, 他说: “作诗无古今, 唯 造平淡难。” 如他写的 《鲁山山行》: “霜落熊升 树, 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 运 用白描手法, 平淡中不乏清丽, 结尾蕴藉。 梅尧臣 的诗风演变是以偏离唐诗丰神情韵的风格为方向 的, 它最终导致了新诗风的形成, 我们不妨说, 这 是一种对唐诗的创新式的延伸。 王安石喜欢袭用唐人的诗句。 他的 《自舒州追 送朱氏娣憩独山馆宿木瘤僧舍明日度长安岭至皖 口》 这首诗中, “山木鸣四壁, 疑身在波涛。” 袭 用了韩愈的 《陪杜侍御游汀西两寺独宿有题一首, 因献扬长侍》 中 “犹疑在波涛……”; 《寄育王大 觉禅师》 中 “山木悲鸣水怒流, 百虫专夜思高 秋”, 袭用了韩愈的 《山石》; 《舟夜即事》 中 “水 明鱼中饵, 沙暖鹭忘眠”, 袭用了杜甫 《绝句》 中 的 “沙暖睡鸳鸯”。 这也是一种创新。
细细看来, 宋诗都是在宋代思想文化和唐诗文 风影响下的产物。如欧阳修的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段, 王安石作为政治家兼文学家, 他的作品以重道崇经 为指导思想,反映现实,含蓄深沉。 苏轼始终把批判 现实作为诗歌的主题。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他 还善于从平常生活的内容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 如 《题西林壁》,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感受也转 化为理性的反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认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 济天下之溺”(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他强调作文 要有感而发,重视文章的文学价值,要求作家要有细 致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 主张为文要从 不同内容出发, 采取不同表现形式, 为文要文理自 然,还要讲究章法。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 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步, 对后 世影响巨大。 此后, 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 统,一直被奉为正宗。
〔关键词〕 继承; 学习杜甫; 文以载道 〔中图分类号〕 I207.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016(2010)01-0061-03
唐诗和宋诗是中国文学史上诗歌的两个高峰, 当代学者钱钟书曾提出 “诗分唐宋” 的主张, 概括 了中国古典诗歌两大总体风格的对峙: “唐诗、 宋 诗, 亦非仅朝代之别, 乃体格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 种人, 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 宋诗 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因此, “‘诗分唐宋’ 只是大 概而言, 不一定 ‘唐诗’ 必出唐人, ‘宋诗’ 必出 宋人, 唐代的杜甫、 韩愈、 白居易、 孟郊, 是 ‘唐 人开宋调者’; 宋代的张耒、 姜夔、 九僧、 四灵等, 是 ‘宋人之有唐音者’。” (《谈艺录》) 从钱钟书的 主张中可以看出, 他是将宋诗与唐诗作为平等地位 提出的, 虽然他主要强调风格流派的特色, 似乎打 乱了历史概念的唐宋, 但纵观唐宋文学史, 我们可 以看出, 其实宋诗 “以理见长” 的风格体现得淋漓 尽致, 由于时代的先后, 宋诗吸收唐诗精华, 进而 产生创新。 这就出现了宋诗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当然, 宋诗是批判地继承了唐诗。 因此, “继承 性” 这个概念也就显得尤为复杂, 它是多元化的, 不论是诗歌表现手法、 风格, 还是诗人的创作表现 都是一个艰难且复杂的命题。 缪钺先生认为: “唐 诗技术, 已甚精美。 宋人则欲百尺竿头, 更进一 步。 盖唐人尚天人相半, 在有意无意之间, 宋人则 纯出于有意, 欲以人巧夺天工矣。” (《论宋诗·诗 词散论》) 孜孜以求的宋代诗人在宋词大放异彩的 局面下, 努力开创宋诗的新风貌。
2010 年第 1 期(总第 94 期)
见,这一思想对文学包括对诗歌的影响。 不可否认,“道” 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大
一统,对国家、社会的统一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当 这一思想霸道地入侵鲜活和感性的文学时, 带来的 后果必然是文学的审美本质被破坏, 文学变成了统 治者煞有介事的功利工具, 文学只是无休止的教化 和说理。所以,宋代文人及其作品与唐代诗歌从根源 上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