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组胚是一个生物学术语,也称为伞胚、干细胞胚体或原胚。
它是指一种早期的胚胎状态,即在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形成的一团细胞,它并没有具体的组织或器官结构。
组胚通常是一个球形,由约10-32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总称为胚细胞。
组胚是多个生物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发育生物学、胚胎学和生殖医学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在人类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组胚的形成是在受精卵被放置在子宫之前的早期阶段。
在受精卵内部,卵细胞和精子结合后形成的一维六细胞组胚。
这个早期的胚胎经过继续的细胞分裂,快速地形成一个球形的组胚。
组胚内的细胞可以分化为不同的胚胎细胞系,即胚胎干细胞。
这些胚胎干细胞具有多能性,可以进一步分化为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和干细胞研究领域。
组胚的形成对于生物体的发育至关重要。
它标志着一个生物结构的开始,通过后续的细胞增殖和分化,最终形成了生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在多细胞生物中,组胚是不同类型细胞的前体,并且这些细胞通过相互作用和通信来生成和组织。
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移植等技术,科学家可以对组胚进行操作,以研究生物发育的机制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组胚是生殖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试管受孕中,医生通常会从女性体内提取卵子并与精子结合,在体外形成组胚。
然后,最健康的组胚将被选择并被植入女性子宫,以促进受孕和胎儿的发育。
通过使用组胚选择和胚胎植入技术,可以帮助那些无法自然受孕的夫妇实现生育。
总之,组胚是一个生物学术语,用来描述在生物发育过程中早期胚胎形成的一团细胞。
它是胚胎的起始阶段,并且在不同的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
通过研究组胚的形成和发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命过程,并且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治疗。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资料并不完整,想要得高分的同学自己看书,希望大家可以自己下去整理~1.endothelium(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2.Mesothelium(间皮):衬贴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goblet cell(杯状细胞):形似高脚酒杯,底部狭窄,含深染的核,顶部膨大,充满黏原颗粒。
由于颗粒中含黏蛋白,故称黏原颗粒。
黏蛋白分泌后,与水结合,有润滑和保护上皮的的作用。
4.serous cell(浆液性细胞):浆液性细胞的核为圆形,位于细胞偏基底部;基底部胞质呈强嗜碱性染色,顶部胞质含许多嗜酸性的酶原颗粒,电镜下可见胞质中有密集的粗面内质网,在核上区可见较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分泌颗粒。
浆液性细胞的分泌物含较多的酶类。
5.mucous cell(黏液性细胞):黏液性细胞的核为扁圆形,居细胞基底部;除在核周的少量胞质呈嗜碱性染色外,大部分胞质几乎不着色,呈泡沫或空泡状。
电镜下可见基底部胞质中有一定量的粗面内质网,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极丰富的粗大黏原颗粒。
6.serous demilune(浆半月):大部分混合型腺主要由黏液性细胞组成,少量浆液性细胞位于腺泡的底部,在切片中呈半月形结构,称浆半月。
7.microvillus(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在电镜下,微绒毛内部有许多纵形的微丝。
微丝上端附着于微绒毛顶部,下端插入胞质中,附着于终末网,微丝使得微绒毛可以伸缩。
微绒毛使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
8.cilium(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指状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二联微管一侧伸出两条短小的动力蛋白臂。
纤毛向一定方向节律性摆动,把上皮细胞的粘液及其吸附的颗粒物质定向推送。
9.tight junction(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侧面顶端。
在超薄切片上,此处相邻细胞膜形成2~4个点状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非融合处有极窄的细胞间隙,。
组胚名词解释及简答
组胚名词解释及简答绪论1.组织:是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体,细胞间可有或多或少的细胞外基质。
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人体的组织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4种基本组织,这些组织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合形成器官。
2.HE染色: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是最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方法。
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3.免疫组织化学术:是根据免疫学的原理,通过特异性标记抗体与抗原(某种蛋白质、多肽等)的结合来显示细胞内某种抗原,并进行定位和定量的研究方法。
4.原位杂交术:是根据两条单链核苷酸互补碱基序列专一配对的特点,应用已知碱基序列并具有标记物的RNA或DNA片段即核酸探针,将标记探针与组织切片或细胞内的待测核酸(RNA或DNA片段)进行杂交,通过放射自显影处理或免疫组织化学处理,显示标记物,在光镜或电镜下观察目的mRNA或DNA的存在与定位。
上皮组织四、名词解释1.junctional ple*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特化的细胞间连接紧挨在一起,即称“连接复合体”,在小肠单层柱状上皮较典型。
2.microvillus 位于上皮细胞游离面,电镜观察由细胞膜和细胞质形成的指状突起,中轴含纵行微丝,微丝与终末网相延续,功能是通过增大细胞的表面积,扩大吸收面积,参与细胞的吸收功能。
3.cilium位于细胞游离面,较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可见:根部有一个基体。
电镜结构为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胞质中有纵行排列的微管。
周围是9组2联微管,中央为两根单独的微管,每根微管都与胞质中的基体连接,纤毛的功能是能定向摆动,排出上皮表面的尘埃和细菌等物,纤毛的摆动与微管的相互滑动有关4.gap junction缝隙连接又称“通信连接”,是一种大的平板状连接,相邻细胞间隙仅2~3nm,有许多间隔大致相等的连接点,这些连接点是两细胞膜上的镶嵌蛋白相互结合,电镜下由六个亚单位构成,又称连接小体,中央有亲水小管,它是相邻细胞间直通的管道,可供细胞间交换某些小分子物质、离子,传递化学信息,此处电阻低,是电偶联发生的主要部位,广泛存在于多种细胞间。
「组胚」名词解释与简答
「组胚」名词解释与简答名词解释(内脏)1.皱襞plica粘膜与粘膜下层共同向消化管腔内得突起,可以就是环形(小肠)、纵形(食管)或不规则形(胃)。
有得就是恒定结构,有得该段消化管扩张时可消失。
2.浆膜serosa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得薄膜,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与睾丸鞘膜,覆盖在体腔表面或内脏器官外表面。
3.胃底腺fundic gland分布于胃体与胃底部,就是胃粘膜中数量最多,功能最主要得腺体,主要由主细胞与壁细胞构成,分泌胃蛋白酶原与盐酸内因子4.中央乳糜管central chyle在小肠绒毛中轴固有层内有1~2 条毛细淋巴管,称为中央乳糜管。
主要转运肠上皮吸收得脂肪。
5.肝小叶acini hepatis就是肝得结构与功能得基本单位,小叶中央为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放射状排列成肝板,肝板之间为肝血窦。
肝细胞相邻面得细胞膜局部凹陷,形成胆小管。
6.肝血窦hepatic sinusoid位于肝板之间得血流通道,腔大不规则,窦壁为一层不连续得内皮,窦腔含血液,肝巨噬细胞等。
7.肝巨噬细胞位于肝血窦内,形态不规则,胞质嗜酸,能吞噬与清除血液中得异物、细菌与病毒等有害物质,参与吞噬衰老得红细胞与血小板。
8.窦周隙sinus gap指肝血窦得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得狭小间隙,含有一种散在贮脂细胞,就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得场所。
9.肝门管区hepatic portal area就是指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得区域,含有较多得结缔组织,并有小叶间胆管、小叶间动脉与小叶间静脉通过。
10.胆小管bile duct就是相邻肝细胞连接面得局部质膜向内凹陷并对接而成得精细小管,在肝板内连结呈网状管道,可收集胆汁。
11.泡心细胞centro-acinar cells胰腺闰管得一端上皮细胞插入腺泡腔内,称为泡心细胞。
其为扁平或立方形细胞,染色浅。
12.胰岛pancreas islet胰腺外分泌部中散在得内分泌细胞团,细胞之间有大量有孔毛细血管。
组织学与胚胎学《组胚》重点名词解释
1.Tissue :即组织,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
人体组织可归纳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型。
2.组织学(histology):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是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相对机体进行的研究。
3.HE染色法: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是最长用的组织学染色方法。
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4.嗜酸性:易于被伊红等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酸性。
5.嗜碱性:易于被苏木精等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碱性。
6.Microvillus:即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电镜下,微绒毛的表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
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7.Cilium:即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
电镜下,纤毛的表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纵行的微管。
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8.质膜内褶(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许多内褶;内含大量长杆状的线粒体。
质膜内褶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转运。
9.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交错形成网络,带状环绕细胞;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模,具有屏障作用。
10.中间连接(intermediate junction):中间连接又称黏着小带,多位于单层柱状上皮紧密连接的下方,呈带状环绕上皮细胞,此处相邻细胞间有15-20nm宽的间隙,间隙内充满细丝状物质,横向连接相邻细胞膜。
细胞膜的胞质面上有薄层致密物质和微丝附着,微丝构成终末网。
中间连接除有黏着和连接相邻细胞的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态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11.Basement membrane:即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组胚(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1. 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2. 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的。
胞质嗜碱性,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内含大量的RER和Glogi复合体3. 致密结缔组织:一种以纤维成分为主的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不规则和规则两种4.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其分化而来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5. 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6. 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的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少量7. 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8. 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9. 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10. 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平行板,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哈弗斯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11. 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12. 软骨陷窝:基质内的小腔称软骨陷窝13. 软骨囊:糖胺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呈强嗜酸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14. 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15. 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16. 闰盘:心肌纤维呈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17. 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18. 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T小管19. 终池: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20. 血脑屏障:有些星形胶质细胞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21. 运动终板:躯体运动神经末梢的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起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22.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23. 尼氏体: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24.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共同形成的效应器,分布于骨骼肌内,支配肌纤维的收缩。
组胚重点名词解释
1 、肌节(定义、组成和意义)两条相邻Z 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
每个肌节包括1/2 I 带+A 带+1/2 I 带,是肌纤维收缩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2 、骨单位(别称、结构特点)又称哈弗斯系统,有哈弗斯骨板和哈弗斯管共同组成的系统。
哈弗斯骨板介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密质骨的主要部分,它们以哈弗斯管为中心成同心圆排列。
哈弗斯管内有血管、神经及少量结缔组织。
3 、胞吞作用(定义,分类)是通过细胞膜凹陷,将物质包裹进入细胞内部的过程。
分为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
4 、桥粒(分布、结构和功能)又称黏着斑,成斑状。
单层柱状上皮中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
连接区的细胞间隙内有低密度的丝状物,这些丝状物于中央交织形成一条与细胞膜平行且致密的中间线。
细胞膜的细胞质面各有一椭圆形的附着板,由致密物质构成。
附着板上有许多张力丝附着,并常成袢状返回细胞质。
桥粒是一种最牢固的细胞连接,多分布于易受机械刺激和磨损的部位,故皮肤、食管等部位的上皮中桥粒尤其发达。
5 、微绒毛(定义、光电镜结构和功能)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光镜下的纹状缘和刷状缘即是由微绒毛构成。
电镜下,可见微绒毛表面为细胞膜,中轴的细胞质内含有许多纵行的微丝。
微丝上端伸到微绒毛顶部,下端插入细胞质中并附于细胞质的终末网。
其收缩可使微绒毛伸长或缩短。
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的解除面积,促进细胞的吸收功能。
6 、尼氏体(光、电镜结构特点)光镜下,可见神经元细胞质内含有许多嗜碱性块状或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电镜下为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
7 、有孔毛细血管(管壁电镜结构特点和分布)血管壁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也有紧密连接。
内皮细胞不含核处很薄并有许多贯穿细胞全层的小孔,孔上或有隔膜封闭,内皮细胞外有连续的基膜。
细胞质内吞饮小泡较少。
有空毛细血管主要分布在胃肠粘膜、某些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
8 、血象(定义和意义)血细胞的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的含量的测定称为血象。
组胚名词解释最终版
组胚名词解释最终版组胚名词解释最终版▲表示重点中的重点1.▲histology(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这门学科是随着显微镜的出现、在解剖学的基础上从宏观向微观发展形成的。
解剖学主要是在系统和器官水平上研究机体的结构,组织学则是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机体进行研究2.▲PAS—periodic acid Schiff reaction(PAS 反应):即过碘酸希夫反应,可用来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
可形成紫红色反应产物。
3.▲in situ hybridization(原位杂交技术):即核酸分子杂交组织化学术,可用来检测基因的有无及在转录水平检测基因的活性。
原理是用带有标记物的已知碱基顺序的核酸探针,与细胞内待测的核酸按碱基配对的原则,进行特异性原位结合,即杂交,然后通过对标记物的显示和检测,而获知待测核酸的有无及相对量。
4. pseudostratified(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主要分布于呼吸管道,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表面有大量纤毛。
这些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一,核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上,但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因此在垂直切面上观察貌似复层,而实为单层。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微绒毛直径约μm,长度因细胞种类或细胞生理状态而有很大差别.微绒毛使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指状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二联微管一侧伸出两条短小的动力蛋白臂。
纤毛向一定方向节律性摆动,把上皮细胞的粘液及其吸附的颗粒物质定向推送。
junction(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相邻细胞膜高度平行,细胞间隙约3nm,胞膜中有许多规律分布的柱状颗粒,称连接小体,它们聚集为斑状,是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
分子量小于1500D的物质,包括离子、cAMP等信息分子、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等,可在细胞间流通,使细胞在营养代谢、增殖分化和功能等方面成为统一整体。
组胚名词解释(期末考)
1.内皮:衬贴于,心,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是纹状缘。
3.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4.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5.分子筛:是由大量蛋白聚糖聚合体形成的有许多微小孔隙的结构。
6.组织液:毛细血管动脉端,溶解有单糖,电解质,气体分子等小分子物质的水溶液,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到基质内形成的液体。
7.同源细胞群:由同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增殖分裂得形成的软骨细胞群,位于软骨组织中部。
8.骨质:骨组织中钙化的细胞外基质,包括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含水极少。
9.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佛斯骨板绕中央管构成。
10. 松质骨:位于骨干内侧面,骨骺的中部,由大量针状或小片状的骨小梁构成,形成肉眼可见的多孔隙网架结构,网眼中充填骨髓。
11. 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为血象。
12. 血浆:淡黄色半透明的粘稠液体,是血液的细胞外基质,不含纤维。
13. 网织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中的新生骨细胞,内含少量核糖体,经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
14 肌节:明暗带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15 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贮存钙离子。
16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
17 闰盘:心肌纤维的连接处,包含有缝隙链接,黏着小带,桥粒,三种连接方式。
18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传递信息的一种结构。
19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轴突末端与骨骼肌之间的连接,为神经肌肉接头,又名运动终板。
20 尼氏体:具有强嗜碱性,均匀分布,在大神经元中呈粗大的斑块状,在小神经元中呈细颗粒状,在电镜下,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具有活跃的合成蛋白的潜能。
21 神经原纤维:在he染色切片中无法分辨,在镀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交错排列呈网状结构,并伸入树突和轴突。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1组织: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2HE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苏木素是碱性染料,可使酸性物质着色伊红为酸性染料可使碱性物质着色3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4内分泌腺:有的腺没经过导管,分泌物(为激素)释入血液,称内分泌腺。
5外分泌腺:有的腺分泌物经导管排到体表或器官腔内,称外分泌腺。
6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7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由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
可使细胞的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8连接复合体: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和紧密连接中,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接邻近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
9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高等动物体内具有强烈吞噬功能的巨噬细胞,及其前身细胞所组成的一个细胞系统,是机体防御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10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
11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12造血干细胞:是能增殖、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最原始的造血细胞;它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有分化成多种血细胞的潜能和自我复制的能力。
13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14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
15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为半固态凝胶软骨细胞在软骨基质中所占的腔隙称为软骨软骨陷窝。
16软骨囊:软骨基质由纤维成分和基质组成软骨陷窝周围基质所含硫酸软骨素较多HE染色强嗜碱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称软骨囊。
17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8闰盘:心肌细胞间的连接结构。
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桥粒起固定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便于细胞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的传导使心肌功能活动同步化。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1、组织: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组成。
人体组织可归纳为四大类型,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它们在胚胎时期的发生来源、细胞构成、形态特点及功能等方面,各具明显特性。
2、内皮:指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间皮:指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4、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电镜下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内可见纵行微丝。
微绒毛可显著扩大细胞表面积,参与物质吸收。
5、纤毛: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
电镜下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内含有纵向排列的微管。
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能力,可将黏附的尘埃、细菌等排出。
6、分子筛:疏松结缔组织基质中的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A等多糖与蛋白质结合成的具有许多微孔隙的结构,称分子筛。
对细菌和大分子物质等的扩散起屏障作用。
7、血浆:是血液中的无定形成分,相当于细胞外基质,占血液容积的55%,其中90%是水,内含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无机盐等。
8、血清:是血液体外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它相当于结缔组织的基质。
其中除了无纤维蛋白原外,其余成分与血浆相同。
9、网织红细胞:是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胞质经煌焦油蓝染色后可看到染成蓝色的细网状结构,为残留的核蛋白体。
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数量可作为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
10、同源细胞群:位于软骨中部的软骨细胞成群分布,2~8个软骨细胞聚集在一起,由同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称同源细胞群。
11、骨基质:简称骨质,即钙化的骨组织的细胞外基质。
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构成。
有机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和无定形基质;无极成分又称骨盐,使骨坚硬。
12、骨单位:又称哈弗系统,是构成密质骨的主要结构,由位于中央的中央管和其周围呈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哈弗骨板)构成。
13、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1/2明带+ 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胚名词解释
微绒毛:为细胞表面指状突起.在上皮细胞中位于游离面,电镜下可见其表面为细胞膜,中轴细胞质内含纵行微丝,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的接触面积,促进细胞的吸收功能.吸收功能活跃的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发达,光镜下可见此处为纹状缘或刷状缘。
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突起,常见于呼吸道女性生殖管道(如输卵管等)等部位的上皮处.电镜下可见其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细胞质内有纵行微管,其中周边为九组双连微管,中央为两条双联微管,纤毛根部为基体,基体微管与纤毛微管相连.纤毛可通过微管的滑动而定向滑动,以推送细胞表面的物质连接复合体:各种细胞连接常可同时存在.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邻在一起,即可称为连接复合体,组织液:是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细胞间质内的液体,经毛细血管静脉端或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或淋巴.体内细胞通过组织液和血液进行物质交换,取得营养物质,释放出代谢产物.分子筛:以蛋白多糖复合体的立体构型为主体,糖蛋白在基质中形成许多有微隙的结构,称为分子筛.分子筛具有屏障作用,小于其孔径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及营养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而大于其孔径的物质(如细菌)不能通过,同源细胞群:位于软骨中部,由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生而成的细胞群,称为同源细胞群,每群含2~8个软骨细胞.哈弗斯系统:哈弗斯骨板与哈弗斯管共同组成的系统.哈弗斯骨板介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密质骨的主要部分,它们以哈弗斯管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哈弗斯管内有血管神经及少量的结缔组织,血象:临床上将血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的含量的测定称为血象肌原纤维:光镜下,可见骨骼肌纤维肌浆内含大量细丝状结构,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即肌原纤维.电镜下可见肌原纤维是由许多粗细两种肌丝有规律地平行排列而成,每条肌原纤维上有明暗相间的横纹,肌节:两条相邻Z线见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每个肌节包括1/2I带+A带+1/2I带,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基本结构单位,闰盘:闰盘即心肌纤维的连接结构.光镜下,在E染色标本中呈横行或阶梯状粗线.电镜下,润盘位于乙线水平,由相邻心肌纤维的突起嵌合而成,在横向连接的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在纵向连接部分有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信息传导,保证心肌纤维同步收缩.三联体:在人和哺乳动物骨骼肌肌原纤维的I带与A带交界处,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横小管:它与肌原纤维的长轴垂直,称横小管.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即肌浆网,在想邻横小管之间呈相互吻合的纵行小管网环绕肌原纤维.横小管两测,肌浆网星环行扁囊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骨骼肌三联体.尼氏体:光镜下,可见神经原胞质内含许多嗜碱性块状或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电镜下为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神经原纤维:在银染标本上可见神经原胞质内含许多交织成网状的结构称神经原纤维,电镜下其由微丝或微管集合成束而成,散在分布在细胞质中.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或长树突和包在其外表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施万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构成).根据有无髓鞘分为有髓鞘神经纤维和无髓鞘神经纤维两种.血脑屏障: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结构,由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完整的基膜和神经胶质细胞突起形成的胶质界膜组织,W-P小体:位于血管内皮细胞中的长杆状结构,有膜包裹,内含许多直径15mm的平行细管,具有贮存vWF因子的功能,淋巴小结是由B细胞为主(B细胞占95%,其余为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细胞,辅助性T细胞)密集而成的球状淋巴组织.功能活跃的淋巴小结中心浅染,称生发中心,是聚集抗原并引起B细胞增殖的部位.血-胸腺屏障:为血液与胸腺皮质间的屏障结构.主要由以下5层组成:1连续毛细血管内皮2内皮基膜3血管周间隙,间隙中可有巨噬细胞等4胸腺上皮细胞的基膜5最外面包裹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具有共同来源(幼单核细胞)和共同功能(趋化性运动,强烈吞噬)的散布于全身的细胞系统.包括:巨噬细胞,破骨细胞,肝巨噬细胞,交错突细胞,小胶质细胞等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漏斗,并形成袢形窦状毛细血管网,称一级毛细血管网.这些毛细血管网再返回结节部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下行入远侧部,再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网,称第二级毛细血管网,由此构成垂体门脉系统小肠绒毛:小肠粘膜层的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伸出众多的指状突起称小肠绒毛中央乳糜管:在小肠绒毛中轴内有一条或两条毛细淋巴管,称为中央乳糜管,主要转运小肠上皮吸收的脂肪.细胞内分泌小管:胃底腺壁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向细胞质内凹陷形成的迂曲的小管细胞内分泌小管,胰岛:是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分布于胰腺腺泡之间.主要细胞有ABDPP四类细胞,胰岛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调节碳水化合物等的代谢,泡心细胞:胰腺闰管的一端上皮细胞插入腺泡腔内,称泡心细胞,其为扁平或立方形细胞,染色浅淡。
组胚名词解释
1.组织:结构与功能特点相似的细胞及细胞间质构成组织。
2.H.E染色:H是hematoxylin(苏木精)的字头,E是eosin(伊红)的字头,苏木精为碱性染料,将细胞核染成蓝色,称为嗜碱性。伊红为酸性染料,将细胞质染成粉红色,称为嗜酸性。当组织细胞成分对两种染料均缺乏亲和力,被染成淡粉色时,称为嗜中性。
25.神经元(neuron):神经细胞亦称神经元,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26.尼氏体:光镜下是神经元胞体中的嗜碱性颗粒或块状结构,电镜下则由密集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其间的游离核ynapse):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特殊细胞连接。通过此处的传递作用,实现细胞间的兴奋,抑制信息传递。
3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具有共同来源(幼单核细胞)和共同功能(趋向性运动.强烈吞噬)的散布于全身一个细胞系统。包括巨噬细胞、破骨细胞、肝巨噬细胞、肺泡巨噬细胞、郎格汉斯细胞、交错突细胞、小胶质细胞.
31.淋巴细胞再循环(recirculation of lymphocyte):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静脉进入血循环周游全身后,又通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进入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如此周而复始,反复循环,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功能意义: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到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到另一处淋巴组织,使散布于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有利于及时识别抗原,将有关讯息散布到全身各处,动员有关细胞协同参与免疫应答,对提高整个机体的免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8.蒲肯野纤维(purkinje fiber):又称束细胞,是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的特殊心肌细胞,比普通的心肌细胞短而宽,肌浆丰富,肌原纤维少,线粒体和糖原丰富,细胞中央有1-2个核,细胞末端与心肌纤维相连,其功能是传导冲动到整个心脏。
组胚名词解释
HE染色法是采用苏木精和伊红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的最常用的方法。
苏木精可使细胞核和胞质内的嗜碱性物质染成紫蓝色,伊红使细胞质基质和嗜酸性物质以及细胞间质内的胶原纤维等染成红色,以便观察组织细胞结构。
组织是由细胞和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的群体结构。
一般可分为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组织化学术是应用化学或物理反应原理, 显示组织或细胞内某种化学成分,进行定位、定量及其与功能相关研究的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术是应用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免疫学原理,检测细胞内的多肽、蛋白质及膜表面抗原和受体等大分子物质的存在与分布。
原位杂交术是一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用来检测细胞内某种蛋白质的基因(DNA片段或mRNA片段)表达和定位与定量研究内皮是指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游离面光滑,利于血液、淋巴液流动及物质透过。
血管内皮还有内分泌功能。
间皮是指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游离面湿润光滑,利于器官运动。
微绒毛常见于上皮细胞游离面,其他组织有些细胞也有微绒毛。
光镜下不易分辨;电镜下见,微绒毛是上皮细胞膜和细胞质向细胞表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胞质中含有许多纵行微丝,即肌动蛋白丝,可使微绒毛伸长或缩短。
微绒毛的作用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连接复合体是指在上皮细胞侧面的细胞连接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存在,即可称连接复合体。
其也见于心肌细胞之间。
如紧密连接和中间连接或中间连接和桥粒同时存在,都可称为连接复合体。
纤毛位于上皮细胞游离面,比微绒毛粗长,光镜下可以见到。
电镜下见,纤毛是由上皮细胞的胞膜和胞质向游离面伸出的细小突起;胞质中有纵向排列9+2微管,与根部基体相连。
纤毛有定向节律性摆动的能力。
分布于呼吸道内腔面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游离面的纤毛,其定向摆动可将吸入的尘粒、细菌、异物等黏附并排出,起着净化气体的作用。
紧密连接常见于相邻上皮细胞间靠近游离面处。
该处相邻细胞膜形成2-4个点状融合,融合处相邻细胞膜内蛋白颗粒排成列对接,并形成网格吻合成桶箍状结构环绕细胞顶部,故又称闭锁小带,未融合处有较窄间隙。
组织名词解释组胚
组织名词解释组胚
组胚是指在生物学中,人体或动植物胚胎的最初发育阶段,即由
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胚胎组织。
在这个阶段,胚胎最初的组织结构
和器官形成会对其生命的后续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组胚起源于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母体的输卵
管内。
当一个精子成功地进入了卵子内部,就会触发卵子释放一系列
的化学物质,防止其他的精子进入。
接着,卵子和精子的基因组合开
始进行合并,分裂形成了细胞群,随之开始了组胚的形成阶段。
在组胚发育过程中,细胞会不断地分裂和分化,目的是创造出各
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分化成肌肉细胞、神经细胞、骨骼细胞等,最终
组成一个完整的身体。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胚胎还需要不断地从母
体中获取必要的营养物质,以确保其正常的发育。
组胚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导致婴儿出生时存在一些缺陷和疾病。
一些影响组胚发育的因素包括基因变异、环境污染、母体健康问题等。
因此,了解组胚的发育过程和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妊娠健康和胎儿健
康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组胚是人体或动植物发育的起点,其正常发育对于胚胎后
续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很大。
因此,我们应该着重关注组胚的健康发育,促进孕妇及胚胎的身体健康。
同时,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和避免不良生
活习惯,为组胚正常发育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1、杯状细胞:形似高脚杯,底部狭窄,含深染色核,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
2、浆半月:混合性腺底部有少量浆液性细胞,在切片中为半月形。
3、微绒毛:上皮细胞的指状突起,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吸收。
4、缝隙连接:又名通讯连接,细胞间的信息通道,受钙离子的因素的控制。
5、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分基板和网板。
6、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中的腔隙,内含软骨细胞。
7、骨单位:又名哈弗斯系统,(位置)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形状)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形成。
8、破骨细胞:(位置)散在分布在骨组织边缘,是一种多核的巨细胞,由单核细胞融合成。
(功能)具有很强的融骨、吞噬和消化能力。
9、肌节:横纹肌肌纤维的结构和收缩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相邻两Z线间的一段机原纤维,包括:1/2I带+A带+1/2I带。
10、闰盘:相邻肌纤维连接处染色较深处称闰盘。
光镜结构:深染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位于Z线水平。
电镜结构:纵向为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传导,横向为中间连接与桥粒连接,使心肌纤维连接更牢固。
11、视杆细胞:杆状视细胞,具有感光作用,当视紫红质缺乏时会导致夜盲症。
12、视网膜中央凹:视网膜最薄的地方,只有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13、螺旋器:又名柯蒂氏器,是膜蜗管基底部膜上呈螺旋状行走的膨大结构,是听觉感受器。
14、肌性动脉:即中动脉,管壁中平滑肌十分丰富,故得名。
15、内弹性膜:中动脉内膜与中膜的交界处的薄膜。
16、血窦: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间隙较大,易化大分子进出血液。
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
17、淋巴小结:又名淋巴滤泡,(形态)淋巴组织构的球形小体,(构成)含有大量B细胞、TH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分类)初级淋巴小结和刺激淋巴小结。
18、***胸腺小体: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缺乏时无法培育T细胞。
组胚-重要名词解释
组胚HE染色:组织学与胚胎学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剂组合的染色方法,简称HE染色或普通染色。
通常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细胞被苏木精着色呈紫蓝色,细胞质被伊红着色呈粉红色,是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纤毛: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长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功能。
纤毛长5~10μm,直径0.3~0.5μm,为光镜下可见结构。
微管与纤毛的摆动功能相关,纤毛的摆动可将上皮表面黏附的颗粒、异物、粘液等定向推送,故纤毛具有清除异物和物质运输的功能。
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常位于桥粒的深部,呈斑点状。
细胞间可借缝隙连接进行某些小分子物质的交换和离子交换;还有利于电冲动的传导(该处电阻很低)。
细胞连接不仅存在于上皮细胞间,还存在于其他组织的细胞间。
分子筛:由大量蛋白多糖聚合物形成有许多微小孔隙,使基质成为限制细菌、肿瘤细胞、寄生虫等有害大分子物质扩散的防御屏障。
肌小节: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肌小节。
两条相邻的Z线之间包含着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其长度在静息时为2.0~2.5μm,这样的一段结构叫做“肌节”,它是肌纤维收缩的基本功能单位。
肌肉运动由粗肌丝与细肌丝的相对滑动引起。
三联体:肌浆网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肌浆网的中部纵行包绕每条肌原纤维,称纵小管;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盲管,称终池。
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是心血管系统与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部分,能向组织细胞输送养料,并带走代谢产物。
血液循环最根本的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这一功能就是在微循环部分实现的。
胃粘膜屏障:胃黏膜上皮细胞顶端和相邻细胞侧膜之间存在紧密连接,这种结构可防止胃腔内的H+向黏膜上皮细胞内扩散,称为胃黏膜屏障。
胃有两种屏障:1. 胃黏膜上皮细胞顶端和相邻细胞侧膜之间存在紧密连接,这种结构可防止胃腔内的H+向黏膜上皮细胞内扩散,称为胃黏膜屏障2. 胃液中含有大量黏液,是由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泌酸腺、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的,其主要成分是糖蛋白。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依据课本整理,中医,中西医,针推等专业用)组织学: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与其功能关系的学科。
超微结构: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组织:组织由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有机组合而成。
细胞外基质又称细胞间质,由细胞分泌产生,构成细胞外微环境,可调节细胞的发育和生理活动基本组织:组织由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有机组合而成。
基本组织是构建人体的基本材料,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类型。
H-E染色:指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剂组合形成的染色方法,是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嗜碱性:指组织细胞中的某一成分或结构对碱性染色剂产生较强亲和力的现象。
如对碱性染料苏木精亲和后呈紫蓝色的结构为嗜碱性。
嗜酸性:H-E染色中,组织结构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
极性:指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和基底面在形态、结构和功能均存在明显差别。
内皮:分布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其表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流动。
间皮:分布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可减少器官间摩擦。
微绒毛: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与胞质共同向细胞外形成指状突起。
电镜下微绒毛长约1.4μm、直径约0.1μm。
微绒毛轴心内电子密度中等,内含许多与微绒毛长轴平行的微丝。
微丝一端附着在微绒毛顶端的胞膜内面,另一端与微绒毛起始部下方胞质中的终末网相连。
微丝即肌动蛋白丝,可与终末网内的肌球蛋白相互作用,使微绒毛发生伸、缩运动。
微绒毛的主要功能是增加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物质吸收。
纤毛:纤毛长约5~10μm,直径约0.3~0.5μm。
电镜下纤毛轴心内含与纤毛长轴平行的微管,微管常以两条独立的单管为中心,其周围环绕九条二联微管,即“9+2”结构。
微管与纤毛的运动有关。
纤毛具有清除异物和运输物质的功能。
(机体某些上皮细胞的纤毛并不发生摆动,称此类纤毛为静纤毛,仅见于附睾上皮、内耳毛细胞和视网膜的视细胞等处。
组胚名词解释整理
上皮组织1.内皮(位置及定义):衬贴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间皮(位置及定义):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连接复合体(定义):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四种细胞连接中,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紧邻存在称连接复合体。
血液1.红细胞(结构特点、功能):双凹圆盘状,无核、无细胞器,细胞内充满血红蛋白,具有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软骨和骨1..骨单位(定义):又称哈弗氏系统,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肌组织1.肌节(定义、组成):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
肌节=1/2 I带+A带+1/2I带。
2.细肌丝(在肌节中位置、组成):位于肌节两侧,一端附着于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之间,与之平行走行,其末端游离,止于H带的外侧,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
3.三联体(组成):骨骼肌纤维的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4.闰盘(定义,电镜下结构):是指两心肌细胞之间的连接结构,在光镜下与心肌纤维相垂直。
电镜下其横向部分为中间连接和桥粒,纵向部分为缝隙连接。
神经组织1.突触(定义):是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2.尼氏体(光镜、电镜结构、功能):光镜下呈嗜碱性的颗粒状或斑块状,电镜下由发达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功能是合成分泌蛋白质。
免疫系统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和由其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包括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尘细胞)等。
2.胸腺小体(位置、组成):是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排列而成。
3.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功能):位于淋巴结副皮质区,其内皮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重要部位。
内分泌系统1..滤泡旁细胞(位置、染色特点、功能):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和滤泡上皮细胞之间,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着色较浅,于镀银染色切片可见其胞质内有黑色的嗜银颗粒。
组胚名词解释
1静脉瓣:管径在2mn以上的静脉,管壁内膜常突入官腔形成彼此相对的两个半月形瓣,称静脉瓣。
其表面覆以内皮,中心为含有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游离缘朝向血流方向,根部与管壁内膜相连,其功能为防止血液倒流。
2.蒲肯野纤维:是一种特殊的心肌细胞,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组成心脏传导系的房室束及其分支。
其特点是比一般心肌纤维短而粗,胞质中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肌原纤维少,故在HE染色切片中其胞质着色较一般心肌纤维浅。
细胞彼此间的连接结构较多,故闰盘较多见。
房室束分支末端的蒲肯野纤维与心室肌纤维相连接,将冲动传导至心室各处。
3.W-P小体:是血管内皮细胞特有的一种杆状细胞器,有膜包裹,内含若干平行细管, 是贮存与止血有关的vWFl勺结构。
大动脉内皮细胞中的W-P小体数量较多。
4.毛细血管:是连接于动、静脉之间的微小血管,分支吻合成网,广泛分布于组织和器官内。
毛细血管的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和基膜组成,基膜外有少量结缔组织。
电镜下毛细血管可分为三种: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
它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5.弹性动脉:即大动脉因其中膜内由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平滑肌较少,管壁弹性较大,故名•心脏收缩时大动脉管径扩张承受心脏泵出的血液心脏舒张时大动脉管径回缩,弹性回缩力使得血液进一步被推向远侧从而使心脏有节律的间断性射血变为连续不断的血流.6.血窦:是毛细血管的一种类型,也称窦状毛细血管,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内。
其结构特点是管腔较大而不规则,内皮细胞之间可有较大的间隙,有的血窦内皮细胞有窗孔,内皮下的基膜或连续、或不连续、或缺如。
不同器官的血窦结构有较大差别。
7.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的血循环它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一般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及动静脉吻合等几个部分组成。
8、联系功能比较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结构:.四种动脉的管壁厚度相差很大,但管壁均可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它们的主要差别表现于中膜的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
2. 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的。
胞质嗜碱性,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内含大量的RER和Glogi复合体
3. 致密结缔组织:一种以纤维成分为主的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不规则和规则两种
4.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其分化而来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
5. 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6. 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的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少量
7. 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
8. 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
9. 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
10. 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平行板,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哈弗斯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
11. 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
12. 软骨陷窝:基质内的小腔称软骨陷窝
13. 软骨囊:糖胺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呈强嗜酸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
14. 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
15. 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16. 闰盘:心肌纤维呈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
17. 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18. 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T小管
19. 终池: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
20. 血脑屏障:有些星形胶质细胞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
21. 运动终板:躯体运动神经末梢的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起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
22.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
23. 尼氏体: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
24.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共同形成的效应器,分布于骨骼肌内,支配肌纤维的收缩。
25. 神经原纤维:神经原纤维由成束的神经丝和微管构成
26. 神经末梢:为周围神经末梢的终末部分,它遍布全身各种组织和器官,形成各种各样的末梢装置,分为感觉和运动神经末梢两类
27. 髓鞘: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外面的一层膜
28. 中央凹:视网膜后极的一浅黄色区域的正对视轴处一浅凹
29. 视神经乳头: 位于黄斑鼻侧,圆盘状,呈乳头状隆起,中央略凹,为视神经穿出处,并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通过.此处无感光细胞故又称生理盲点
30. 血胸屏障:胸腺内的Cap被上皮细胞包裹形成屏障作用的结构,使血液内的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胸腺皮质。
该结构称血胸屏障
31. 淋巴小结:为直径1~2mm的球形小体,有明确的界限
32. 边缘区在白髓与红髓交界的狭窄区域
33. 血-胸腺屏障由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和其周围结构组成的屏障,包括: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周围基膜、巨噬细胞、上皮基膜、上皮细胞
34. 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于全身,又通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返回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周而复始的现象
35. 肺泡隔:是相邻肺泡间含丰富毛细血管网和弹性纤维的薄层结缔组织,属于肺间质。
其中还含有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和神经纤维等成分
36. 赫令氏体: 分泌颗粒沿轴突被运输到神经部,在轴突沿途和终末,分泌颗粒常聚集车门感团,使轴突呈珠状膨大,于光镜下成呈现为大小不等的弱嗜碱性团块37. APUD 是指散在于体内的一些内分泌细胞,其胞体内含胺或胺前体,并能在细胞内进行脱羧作用,产生胺或肽,具有这种特性的心包统称为APUD
38. DNES: 将具有分泌功能的神经元、和APUD细胞统称为DNES
39. 皱襞: 是黏膜与黏膜下层共同凸向消化管腔内的突起
40. 绒毛: 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41. 潘氏细胞:(Paneth细胞):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的低部
42. 中央乳糜管: 小肠绒毛中轴固有层内的1~2条纵行毛细淋巴管称为中央乳糜管
43. 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进入漏斗,形成初级毛细血管网,后汇集到垂体门微静脉,经结节部下行至远侧部,形成血窦
44. 胰岛: 是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球形细胞内分布于腺泡之间
45. 窦周隙: 为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有狭小间隙
46. 胆小管: 是相邻肝细胞的质膜局部凹陷而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
47. 肝血窦: 位于肝板之间,腔大而不规则,窦壁由内皮细胞围成,窦内有定居的肝巨噬细胞
48. 门管区: 相邻肝小叶之间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
49. 滤过膜:(滤过屏障)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称为滤过屏障
50. 肾单位: 是肾的结构与功能单位,有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
51. 髓袢: 近直小管、细段和远直小管三者构成U型的髓袢
52. 球旁细胞: 入球微动脉行至近肾小体血管极处,管壁中的平滑肌细胞转变为上皮样细胞,称球旁细胞
53. 血管球:是肾小囊包绕的一团蟠曲状毛细血管
54. 足细胞:即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核大染色浅,有许多细小的突起,参与肾小球血液滤过屏障。
55. 致密斑: 为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侧的上皮细胞形成的椭圆形斑
56. Sertoli 细胞:即生精上皮上的支持细胞,呈不规则长锥形,从生精上皮基底一直伸达腔面
57. 睾丸间质: 位于生精小管之间,为富含血管和淋巴的疏松结缔组织(含有睾
丸间质细胞)
58. 血睾屏障: 生精小管与血液之间存在血睾屏障
59. 精原细胞: 紧贴基膜,圆形或卵圆形(分为A、B两型)
60. 排卵: 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排出的过程
61. 闭锁卵泡: 退化的卵泡,它是一种细胞凋亡的过程,发生在卵泡发育的任何阶段。
62. 黄体: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壁颗粒层和卵泡膜细胞,连同壁上的血管一起向卵泡腔内塌陷,在LH作用下形成富含血管有分泌功能的黄色细胞团63. 卵丘:逐步扩大的卵泡腔将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及部分卵泡细胞推向卵泡腔一侧,形成一圆形隆起突入卵泡腔
64. 卵泡膜: 与卵泡生长相伴随,周围结缔组织中的梭形基质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膜
65. 胚盘:羊膜囊底部的外胚层和卵黄囊顶部的内胚层紧密相贴,形似圆盘的结构
66. 绒毛膜:由滋养层和胚外中胚层的壁层构成。
67. 神经管:亦称髓管,在胚胎发育早期,神经板闭合而形成的管状物,它沿着脊索纵行位于脊索的背面,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
68. 心内膜垫: 由连接心房和心室的房室管的背侧壁、腹侧壁所生成的心内膜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