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移民现象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潮与海外华人社区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潮与海外华人社区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潮与海外华人社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民在各种原因的驱动下踏上了远离祖国的旅途,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潮。

这些移民不仅仅在异国他乡生活和工作,同时也建立了海外华人社区。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潮与海外华人社区的形成与发展。

一、早期移民潮与海外华人社区的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潮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早在唐朝时期,中国的丝绸之路就成为了重要的贸易通道。

随着中国商品的输出和各种文化交流,中国人民逐渐开始涌向东南亚、东亚和中亚等地。

这些早期的移民在海外建立了居住和商业中心,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合作。

这种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海外华人社区的形成。

随着清朝的衰落和战乱的频发,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移民潮。

许多人从中国辗转移居到了北美、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地。

这些移民不仅面临着生活的艰辛,还得面对身份认同和文化适应等问题。

然而,尽管遇到了重重困难,他们仍然努力在异国他乡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他们在海外华人社区中互相支持,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群体。

二、海外华人社区的发展与变迁海外华人社区的发展与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下,海外华人社区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和规模。

首先,海外华人社区在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中国移民成为了当地的商业精英和企业家,他们的经济实力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他们也为中国与海外的贸易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海外华人社区成为了中国与当地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其次,海外华人社区在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些移民不仅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吸收了当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人文化。

海外华人社区不仅保留了中华传统节日、习俗和美食,还创造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学作品。

这些文化传承和创新使海外华人社区成为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再次,海外华人社区在社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他们积极参与当地社区建设和慈善事业,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帮助弱势群体做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移民现象及对中国的影响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移民现象及对中国的影响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移民现象及对中国的影响研究作者:王玉红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0期王玉红(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国民走出国门移民到世界各地。

尤其是随着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之间联系的不断密切,中国形成了三次巨大的国际移民潮。

中国的国际移民现象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改革开放;移民;动因;特点;中国梦中图分类号:D6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001-02一、国际移民的定义及分类国际移民组织认为,国际移民是指“离开本人之祖籍国或此前的常住国,跨越国家边界,为了定居性目的而永久地、或在一定时期内生活于另一国家的人”[1]。

因此,如果进行跨国迁移的目的是经商公务、探亲访朋、休闲度假、治病疗养或宗教朝拜,则不包括在国际移民的范围之内。

国际移民按移居时限可分为长期国际移民和短期国际移民两种类型。

长期移民是指迁移至少一年以上,短期移民则是指迁移在3个月以上但在一年以下。

国际移民按移民类别可分为劳工移民、留学移民、技术移民、投资移民、婚姻移民和明星移民等。

国际移民按出国途径和渠道可分为合法移民和非法移民。

对于中国的国际移民,在称谓上又分为华人和华侨。

华人是指加入所在国国籍,受所在国法律保护,法律身份已变为外国人;华侨是指未加入所在国国籍,即使拿到所在居住国永久居民身份,但保留中国公民身份,仍受中国法律保护。

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移民现象发生的动因(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下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发达国家吸引移民政策的双重推力之下,中国移居海外的国际移民不断增多。

一方面中国实现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民众思想不断解放,中外交流不断扩大。

为适应全球化不断加强的国际新形势,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留学、投资、家庭团聚等形式走出国门,到自己向往的国家感受异国他乡的地域风俗,或到经济发展程度更高和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的国家定居。

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与海外华人

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与海外华人

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与海外华人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与海外华人在中国的历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波动与海外华人的存在,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密切相关,对于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与民国初年,特别是在晚清时期。

当时,中国遭受内外部的种种压力,国家面临着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外国列强的侵略与压迫,以及内外战乱的不断发生,使得许多中国人选择离开故土,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

这一移民浪潮主要有两个方向。

一方面,许多中国人选择移民到中国的周边地区,如东南亚、日本等地,这被称为“华侨”移民。

这些华侨移民主要从事商业、农业与手工业,他们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一些中国人选择移民到西方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这被称为“华工”移民。

这些华工移民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铁路建设、矿山开采等,他们为当地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外华人的存在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海外华人是指在海外定居并保留中国国籍的中国人。

海外华人通过跨国家的联系与互助,成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他们既是中国与海外之间的桥梁,又是中国与海外之间的纽带。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海外华人与国内的中国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交流。

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与海外华人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们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经验与资源。

通过海外华人与海外移民的联系,中国能够从外部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知识,加快国内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海外华人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支柱。

他们通过外汇充实了中国的外汇储备,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

此外,他们还通过投资与创业,为国内带来了新的经济机会与创新活力。

最后,海外华人还为中国的文化交流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将中国的文化传递给海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然而,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与海外华人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与困境。

中国古代移民的方向及原因

中国古代移民的方向及原因

一中国古代移民的方向及原因(一)从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迁往人口稀少的边疆地区。

在古代,中原地区的经济发达,在全国占有主导地位。

伴随着每一次战乱,黄河流域的人民就开始向边远地区迁移,他们中大部分迁向南方,但也有少部分向北方迁去,比较有影响的有唐末和元初。

前者在安史之乱后一直持续到北宋初期,在唐朝的北部边境的居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北迁,这些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契丹族的封建化,加速当地经济发展;后者是从南宋到元朝初期,中原人大量迁徙边疆,这次迁徙,形成了我国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另一种情况,为了巩固边疆,封建政府有组织地移民边地。

最有代表性的是秦朝蒙恬打败匈奴迁30万户到河套地区。

“汉承秦制”,继续奉行移民戍边的政策,尤其是对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青海东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规模屯垦移民,这些措施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义,既巩固了西北边疆,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技术,促进了河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明初,为解决边防军的粮饷问题,也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前往云南屯田的移民多达四五十万,规模浩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从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往人口稀少的江南地区。

在中国古大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古代中国人口的重心所在。

直至秦、汉之际,此地区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保持在80%左右。

东汉末年至三国末年前后九十年间,中原地区战乱频多,此地区人民纷纷向相对安定的南方逃亡,使中原户口,十不存一。

发生在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第二次造成了中原人民大量南移。

这次战乱虽仅持续七年(755-763年),但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并没有因战乱的结束而终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国时,南迁的中原人民络绎不绝于道。

经过"安史之乱"后中原人民的南迁,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现均衡的状况。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再次导致中原人民南迁,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可与历史上的"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相伯仲,其结果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最终完成了中国人口、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从此中国社会便进入南盛北衰的阶段。

中国历史移民论文

中国历史移民论文

移民与中国文化论文姓名:申国营班级:美术学五班学号:101014165根据主流移民特征的变化,中国移民史可分为四个时期:先秦黄河中下游多向移民期、秦统一到两宋从黄河中下游向长江中下游的由北向南移民期、元明清长江流域由东向西移民期、近代沿边多方向移民期。

中国现代人口分布的格局就是这四个时期依次展开的产物。

主流移民特征的变化与地区开发重点的转移互为因果。

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历史分期,是中国移民史研究中的一个实践和理论意义都十分重要的课题。

它极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移民史的运动规律的认识。

1、先秦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多向移民从一些零散文字简略而间接的记载中,我们对秦统一以前一千三百多年间的移民运动的了解,较商代以前要具体丰富得多了。

商、周的迁都,西周分封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战所导致的疆域变迁,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认识那个时期移民运动的一些线索。

因为这些政治、军事行动必然引发移民运动的出现。

虽然这些只是当时实际存在的移民运动的一部分,要依此谈论主流移民的特征、迁移的规律,条件尚不充分。

但是,它们毕竟反映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首先,黄河中下游是移民最频繁的地区。

其次,这些迁移大多具有一定规模。

第三,移民由甲地到乙地的迁移时间比较短。

如楚国都城由郢迁陈,就是在公元前278年这一年完成的。

同时,迁都、分封的迁移距离又比较长。

姜太公就是由黄河中游的关中“东就国”于黄河下游的山东半岛。

楚国迁都也是由长河中游到淮河上游。

第四,在这一千多年间,上述移民不像后世移民那样存在一个持续、稳定的主要流向。

另外一些未被文献记载而又实际存在的移民的情况,虽然目前我们对之极不了解,但是从如下两个前提可以作点合理的推断。

(1)到战国中期,人口约在二千万以上。

(2)他们分布在北起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辽东半岛,东至于海,南到南岭山脉,西抵今陕西北部、甘肃洮河、四川盆地和湖南西部这样辽阔的土地上。

地旷人稀是当时的普遍现象。

当然,在此地域之外肯定还有人类活动存在,但人口密度只会更小。

中国历史中的难民与移民问题

中国历史中的难民与移民问题

中国历史中的难民与移民问题难民与移民是当今现实社会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非常丰富的背景。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人民因为各种种种原因离开了家园,不断迁徙、寻找新的安身之所。

这些难民与移民承载着各种各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和文化演进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起源于秦朝的戍边制度使得我国历史上的流亡与迁徙开始多起来。

边疆将军及边关官员让大量百姓远离火器, 根据《农业训诂》记载"仓皇迁徙者…百姓震怖…或夜间逃匿未归。

"这些迁徙还是保持着边疆的稳定和不断的补充人口,但最终导致了军阀割据,以及各地文化的分裂和变异。

同时在随后的漫长历史中,战争的频繁和灾难的不断发生都导致了大量的人民流离失所。

封建初期,游民富裕起来,引起了封建贵族和朝廷的警觉,于是“徭役制度”就应运而生了。

不仅如此,边界地区的土地频繁易主和多元文化交流,也使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民迁来迁去。

从南北朝到唐宋时期,由于较为稳定的时代,不再有惊天动地的扭曲事件发生,人口流动的原因转变为了政治原因和文化交流。

南北朝时期,有大批人民由于政治动荡和军阀纷争而迁居他处。

唐朝时期,唐太宗平定内战之后,开始提倡外交,引进新的文化和技术,并开始推行变法,以改善国内的社会经济状况。

这使得许多外国商人和外籍知识分子来到唐朝,为唐朝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到了元代,从内蒙开始的游牧民族社会逐渐向中原迁徙。

由于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社会的文化差异,也使得许多少数民族从西南向中原迁移。

特别是在元代,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渐渐紧张,甚至爆发了许多战争,导致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蒙古人的大规模迁徙,此时蒙古自治区已经覆盖了四分之一的中国国土,并对中原文化影响深远。

明清时期,正是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也使得这个时期成了流民最多的时期。

明朝时期引入了仁政中兴,对于贫苦百姓也是有所照顾的,但是明朝时期的法度却非常严苛,对于社会上的人口流动有很多限制。

解析中国古代三次次移民

解析中国古代三次次移民

解析中国古代三次次移民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移民分别为夏商周的黄河流域移民、春秋战国的楚汉南迁和唐宋的北方移民。

在夏商周时期,随着中原地区人口逐渐增加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黄河流域的生产力已经无法满足人口的需要。

因此,中国古代产生了大规模移民现象。

这些移民主要来自中原地区,向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进行迁徙。

东南方向的移民主要是邓族和百越族,他们在夏商时期就开始搬迁到江南地区并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

西南方向的移民主要是八百里侯、夷、羌等少数民族,他们往往以农业开垦和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并发展了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楚汉两族分别在楚国和汉国的领导下进行了南迁。

此次南迁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的争夺和战乱,造成了大量的灾害和人口流失。

因此,楚国和汉国的统治者决定将他们的国土南迁到现今的湖北、湖南、广东等地。

这次南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文化繁荣和民族交流,例如楚文化的传播和楚汉相爱相杀的故事。

唐宋时期,大规模的北方移民主要是由于北方的战乱、灾害和政治动荡。

这些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北方的山西、河北、陕西等地区,他们向南迁徙,寻找安定和发展机会。

他们往往在南方地区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同样促进了南方的经济文化发展。

此外,还有一些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和女真族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南迁和移民,他们大多在南方地区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并且对南方地区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三次大规模移民分别说明了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对于发展和生存所需要的移民现象。

这些移民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中国国际移民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探索

中国国际移民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探索

中国国际移民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探索中国国际移民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探索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过程的加速,中国国际移民呈现出新的形势、挑战和探索。

本文将探讨中国国际移民发展的背景、形势、挑战,并针对这些挑战提出相应的探索和对策。

首先,中国国际移民的起因之一是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吸引了全球眼球,许多外国人希望通过移民来分享中国经济的红利。

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海外投资和开展业务的同时也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持。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中国国际移民的增长。

其次,政策的开放和改革也为中国国际移民提供了更多机会。

中国政府通过出台措施,简化了外国人在中国的工作和居留手续。

例如,中国的“外国人才引进计划”旨在吸引海外人才来华工作和生活。

此外,中国还大幅度放宽了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和创业门槛,为海外华人和外国人在中国创业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然而,中国国际移民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成为了中国国际移民融入中国社会的一大难题。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复杂的社会体系,对于外国人来说,理解和融入中国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此外,中国的国内法律体系和社会习俗与其他国家也存在差异,外国人必须要适应和遵守这些规则。

同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是中国国际移民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安全形势不断变化,恐怖主义和犯罪活动的威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移民的选择。

为了保障国际移民的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国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和国际合作。

为了应对这些新挑战,中国需要进行新的探索。

首先,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至关重要。

中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学习和吸收其国际移民政策和管理方法。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安全合作,共同应对国际移民带来的挑战。

其次,加强社会融合和多元文化理念的推广也是必要的。

中国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中国国际移民和本地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培养国际移民的中文能力、文化适应能力以及相关法律和社会常识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为高考材料题做准备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这三次移民不分先后,从清朝乾隆年间,几乎是同时开展。

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中原人为主,目的地是新疆及河西走廊一带;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

这三次大移民是民间的自发组织,不是官方有目的组织的,相反,一开始官方政府还是强烈反对的,如闯关东,就是因为东北是清政府的龙兴之地,不许汉人居住的,怕是破坏了龙脉。

所以山东河北的农民们就想方设法一闯而过,闯关东,就是山海关以东。

在当时这也是一件极其凶险的事。

一、闯关东:关,指山海关。

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旧中国,山东人口稠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史书说:“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

”历史上两地有紧密地缘人缘联系,一是逃荒农民闯关东成为主流。

“闯关东”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

闯关东原因分析:1.社会原因——战乱频繁被迫迁移:清末、民国的内外战争对华北地区的创伤2.经济原因——人多地少,迁移谋生:山东人口暴涨、土地兼并严重3.自然原因:灾害连年:水灾旱灾频发4.到民国初年,军阀张作霖统治时期,为了大量发展东北经济:农业与工业的开发,不断修建铁路(清末沙俄在东北修建铁路),使汉人闯关东也达到高潮。

5.从清政府角度分析:清末俄日对东三省的侵略,填充人口,加强对东三省控制的需要二、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走西口》,久为人所熟知。

“西口”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一般指杀虎口,明时称杀胡口,张家口等则为东口)。

因为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以,流民走过西口,过长城,就可到达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带谋求生计。

走西口流民来自华北各地,而以山西人为主流。

中国的移民现象及其意义

中国的移民现象及其意义

中国的移民现象及其意义过去几十年里,中国逐渐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移民来源国之一。

中国移民无论是出于经济、教育、文化、政治等原因,都在世界各地形成了庞大的华人社群。

本文将探讨中国移民现象的背景、趋势、影响、意义等问题。

一、背景中国的移民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现代史上,中国的移民浪潮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鸦片战争后。

那时,大量中国人移居海外,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华人社群,如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中国的经济逐渐崛起,移民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移民的规模和影响力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趋势中国移民的主要目的地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也有一部分人前往亚洲和欧洲等其他地区。

移民人数估计已经超过600万,其中以自费留学为主要途径的学生移民最多。

此外,富裕的华人也投资移民在海外购置房产、投资等途径实现移民计划,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财富格局不平衡和富裕阶层对国内发展的不信任。

三、影响中国移民对目的地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移民集中的城市成为了新的华人社区,在这些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和商业网络,为当地经济增长和文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然而,移民集中也可能带来社会问题,例如不同族裔之间的摩擦、失业率上升、住房成本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中国本身来说,移民现象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更多优秀的人才离开中国前往海外,中国面临着才智流失的风险。

另一方面,海外华人在技术创新、国际交流、海外谈判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中国的国际化发展和开放插上了翅膀。

四、意义中国移民现象的兴起是中国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

移民现象的发展和变迁,反映了中国人对于“自由、民主、平等”的追求,经济繁荣和体制变革也给了广大中国人更多选择的自由。

移民现象的影响,也反映了全球人类社会多元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

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借鉴国际经验,并对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提出启示。

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进行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迁移的内在动力和影响因素,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回顾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演变,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和动力机制。

我们将关注当前人口迁移的新趋势,如城乡迁移、区域迁移等,并探讨其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政策因素。

本文还将对国际人口迁移的经验进行总结,特别是那些在人口迁移管理、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和地区。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人口迁移的异同点,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本文将结合中国实际,提出针对人口迁移流动的启示和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促进人口迁移的有序、合理和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历经了多个阶段的演变,从传统的农耕文明时期的定居模式,到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性增强,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口迁移多因自然灾害、战乱等被迫性因素引起,迁移规模相对较小,且多为短距离、临时性的迁移。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迁移流动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形成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

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主要以农村向城市、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单向流动为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的动因也日趋多元化,包括就业、教育、医疗、居住等各方面的因素。

中国历史移民

中国历史移民

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及其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及其影响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中國歷史上的大移民,中國歷史上的移民城市的文章。

东区包括长江下游及淮河流域,以接受黄河流域下游及今山东、河北及河南东部的移民为主。

西区包括长江流域上游及汉水流域,以接受今甘肃、陕西、山西及河南西部移民为主。

移从晋怀帝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南迁移民的高潮有四次。

第一次:永嘉初,今河北(以下提到的省名均系今名)、山东、山西、河南以及江苏、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

东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年)在建康设置了第一个侨县——怀德县,以安置流民。

以后.又陆续设置了徐、兖、幽、冀、青、并、司诸侨州郡县于长江南北。

第二次:东晋成帝初(326年后),江淮间大乱.淮南居民以及原来侨居在淮南的北方人纷纷渡长江南迁。

第三次:东晋成帝末(362——365年)及以后一二十年间,中原战乱不断,关中所遭破坏尤其严重,今陕西、甘肃境内的人口南迁汉水流域,一部分进入四川盆地。

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年)和明帝泰始年间(465—471年),一度由宋武帝收复的中原地区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由北魏占领,大量人口渡淮南迁,因而在淮南新设了司、兖、徐、青等侨州及其他一些侨郡县。

氐人的战乱还迫使关陇流民南迁汉水流域和四川北部。

这几次移民高潮历时100多年,移民南迁的路线主要有东西二线:东线:以循邗沟和淮河流域东南向的支流为主,向东南方向迁移,因此处于邗沟南端的今江苏扬州及其长江对岸的今镇江、常州一带成为山东及苏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东南迁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进入湖北。

西线:水路是循汉水南下,所以沿汉水的南郑(今陕西汉中)和襄阳成为移民重要的集散地。

陆路则取金牛道(南栈道)进入四川。

按今地划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

移民的来源,山东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本省和安徽的淮北部分也是移民来源之一。

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

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

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近代历史中,有四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潮。

这些大潮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和原因两方面探讨这四次大潮。

第一次大潮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那时中国正面临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

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导致经济环境恶化,加剧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困境。

同时,东南亚地区的繁荣经济和自由环境吸引了许多中国移民。

这些移民人士寻求更好的生活,包括在橡胶种植园、矿山和港口工作。

虽然许多中国移民在东南亚找到了工作和经济机会,但他们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歧视。

第二次大潮发生在20世纪初。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革命和内战导致大量人口流离失所。

这些战乱和政治动荡的中国人寻找安定的生活和商机,纷纷选择了东南亚作为新的家园。

许多中国移民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对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们还在当地社会中保持了强烈的文化认同,同时吸收了东南亚各国的文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华裔文化群体。

第三次大潮发生在二战之后。

中国战后的经济困难和内战导致大量人口流离失所。

中国内地的人们纷纷逃离贫困和战争,寻找新的生活。

因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人此时再次选择了东南亚作为移民目的地。

这一次的移民大多从事劳务和小商业,为东南亚经济的重建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次大潮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开始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也在迅速崛起。

中国人纷纷前往东南亚地区投资和创业,寻求更多商机,并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做出贡献。

这一次的移民潮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反映了中国历史和时代背景的变迁。

从移民的原因来看,经济上的追求、安全和战争的逃离是主要因素。

明清大规模移民现象研究

明清大规模移民现象研究

明清大规模移民现象研究随着历史文献和考古学发掘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于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移民现象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其中,明清时期的大规模移民现象是最为著名的案例之一。

由于中国经历了一些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如颁布土地法和长期的战争等,这些因素导致了大量的人口迁移。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明清大规模移民现象。

一、明清时期的移民现象由于中国历史上的长期政治不安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人口流动现象。

在明朝晚期和清朝初期,战乱和灾难导致了日益增长的贫困和饥饿,人口不得不外出寻找更好的生活。

明清时期最著名的是明朝南迁和清朝平定中国之后的著名“移民制度”,这是两个时期的标志性事件。

二、明清时期南迁现象明朝的南迁是由纵横家王阳明所提倡的一种思想,即将人的思想和生活扩展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以此达到理想乡的境界。

在那个时候,中原地区严重缺乏土地和资源,导致了严重的物质文化问题。

以明中期和晚明时期为例,大批农民南下寻找更好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带着他们的文化和传统,不仅丰富了南方民间文化,更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清朝的移民制度在清朝,移民是被政府大力推动的。

通过皇家布告,官民居住于新开发的土地上,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对移民官员的挑选和建立新的行政机构,清朝能够更好地管理新领土和促进经济。

四、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影响大规模移民现象在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在经济领域,移民为新开发的区域带来了新的资源和技能。

他们开发了新的土地和资源,使当地的经济逐渐繁荣。

在文化领域,移民把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带到了其他地区,这导致了国家文化的逐步融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总体来说,明清大规模移民现象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移民现象之一。

这个现象的出现和发展在经济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更加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虽然这一时期的移民现象带来了许多困惑和不确定性,但它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人不屈不挠、团结一致,勇于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品质。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移民政策_评述与展望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移民政策_评述与展望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移民政策_评述与展望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移民政策: 评述与展望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移民问题日益成为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和制造业大国,在全球化浪潮下也难以幸免。

本文旨在评述中国移民政策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第一部分中国移民政策的演进中国移民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种种内外因素的制约,中国的移民政策相对较封闭。

中国在1978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对移民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中国逐步放宽了归国华侨的签证限制,鼓励在海外留学工作的华人返乡。

其次,中国开始吸引外国游客和投资者,为他们提供全球定居和工作的机会。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社会发展,移民政策面临着新的挑战。

由于中国经济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寻求在中国生活和工作。

这推动了中国移民政策向更开放的方向发展。

第二部分中国移民政策的现状评述当前,中国移民政策在吸引人才和投资方面表现出开放和灵活的态势。

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吸引跨国公司、高端人才和高科技行业的外国专业人员。

例如,中国实施了“博士后引进计划”和“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办法”,以吸引国际一流学者和专业人才。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一系列自贸试验区,在这些区域,外国投资者可以享受更加便利的商业环境。

然而,中国移民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一些专业人士担忧,中国的移民政策可能导致人才外流,尤其是对具有高技能、高学历的年轻人而言。

另一方面,对于普通外国人和低技能劳动力的吸引力仍然相对较弱,因为在中国找到合适的工作和居住条件可能相对困难。

第三部分中国移民政策的展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需要继续优化移民政策,以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时代潮流。

首先,中国应基于自身需求,引导和吸引高端人才的来华创新和创业。

其次,中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更为完善的移民法律和政策体系,保护外国人的权益,提高整体吸引力。

中国近现代海外移民潮的原因与后果

中国近现代海外移民潮的原因与后果

中国近现代海外移民潮的原因与后果近现代中国的海外移民潮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现象。

随着百年来社会的变迁和全球化的推动,中国人民纷纷选择离开自己的故土,前往外国寻求更好的生活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现代海外移民的原因和后果,并以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经济原因是中国近现代海外移民的首要推动力。

经济不发达、社会不公平和就业机会有限是许多中国人选择移民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在19世纪晚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外战乱的不断加剧,大量中国人民为了生计而选择离开家乡,寻找更好的机会。

例如,早期的华工移民是为了参与海外的劳工力市场,以改善家庭生活的经济状况。

其次,政治原因也是引发中国近现代海外移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动荡和战乱让大量中国人民感到不安和恐惧,选择了出国寻求稳定和安全。

尤其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知识分子、企业家以及宗教信徒出于政治原因选择离开中国。

这一移民浪潮带来了大量的人才流失,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第三,文化和教育原因也促使中国人选择离开中国。

中国封闭的教育体系和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发展和创新。

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扩展自己的视野,许多中国人选择留学或亲自移民到更开放的国家。

例如,近年来中国国内的留学热潮持续升温,许多年轻人选择前往西方国家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培训。

无论是何种原因,中国近现代海外移民所带来的后果是多方面的。

首先,海外移民对中国的人口结构和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影响。

大量的离开使得中国人口减少,从而导致了劳动力的短缺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其次,海外移民带来了巨额的人民币外流,对中国的外汇储备和经济稳定造成了挑战。

此外,海外移民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他们在外国生活,融入当地社会,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认识。

然而,中国近现代海外移民的后果并非完全消极。

一方面,海外移民可以为中国带回更广阔的视野、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史上三大移民潮

中国史上三大移民潮

中国史上三大移民潮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移民现象非常普遍,而且时有发生,已经成为现代人寻根和领会地方文化的金钥匙。

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了三亿大关。

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于是“走西口”、“闯关东”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

走西口:晋陕百姓大量进入内蒙据记载,清光绪年间,晋北地区出现了严重自然灾害,晋北人不得不到“口外”即蒙古地区谋生。

这场移民潮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影响深远。

西口,即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现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而“走西口”则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走西口”,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

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宝库。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造成的饥民。

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部分地区寸雨未下。

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迁徙,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

史载,“阳高地处北塞,砂碛尤甚,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

”在土地贫瘠、气候寒冷、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蒙古,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

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移民潮的表现、影响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移民潮的表现、影响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移民潮的表现、影响探究作者:陈伟召来源:《市场周刊·市场版》2017年第13期摘要:改革开放至今已有四十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对移民也形成了影响。

本文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移民潮的社会现象,从特点、表现和影响三方面进行论述,以此深化对中国移民潮的认知程度,丰富中国移民研究成果。

关键词:移民潮;表现;影响自人类出现以来迁移活动便随之形成。

伴随着国家形成以后,迁移活动成为了一种人们社会现象之一,即移民。

在不同历史阶段,各国的移民特点和表现等各不相同,本文主要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移民潮做出分析和论述。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移民潮的特点分析(1)移民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制定的各项文件和政策有所变化,同时也为更多人出国、移民等提供了便利性。

该阶段国家支持公费派遣留学生,大量的中国学生前往世界各国进行学习;除此之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人通过移民的方式以实现个人学习目的、改善生活环境等多种目的。

改革开放为我国公民提供了出国的机会,同时一些政策和制度也为公民个人移民目的的实现提供了保障[1]。

(2)移民方式。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出国的机会较少、条件不足,出国留学的形式以公派为主。

改革开放之后,国外其他国家与我国的交流和来往更为频繁,国民的生活条件和水平得以改善,越来越多的学生、学者等欲出国深造和学习,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目的。

但由于公派出国的名额有限,多数个人、家庭等自费出国现象增多,由此可见,该阶段我国移民行为主要以出国留学为主。

(3)移民种类。

改革开放之以前,由于国家对外开放程度并不高,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较少,移民种类主要为出国留学形式,但随着改革开放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移民,如出国投资、提高各项技术和能力等。

由此来看,移民种类不断增多,该现状和特点主要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存在关系,同时,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对人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水平要求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移民的形式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2]。

移民的意义

移民的意义

第一,促进了民族的形成。

正是经过不断的人口流动,才使不同的部落、民族得以交往,作为今天中国的主要民族——汉族,它的形成也离不开其他民族的成分,如北方的匈奴、突厥、女真、党项等,南方的夷、蛮、巴、越等,通过迁移,这些民族有很大一部分已经成为了汉族的组成。

从这一意义上讲,没有人口的迁移,也就没有今天的56个民族,也就不会有中国的实体。

第二,传播了文化。

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不同的生产技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学术流派、文学艺术、科学研究、行政制度等得以交流,使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显示出多元而富有活力的特点。

同时更是促进了落后地区得以接受先进的技术,四川盆地从人烟灭绝到天府之国,江南各地从蛮瘴之地到鱼米之乡,闽粤从化外之民到海滨邹鲁,都得益于移民的文化传统。

第三,合理分配了人口。

一般来讲,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人口密度大,对于资源的压力也大,随着人口的继续增加,人地的矛盾会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就不仅仅是经济的矛盾,还引发了许多社会的矛盾,而移民的发生,则可将本地的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土地较多,自然资源相对丰裕的地区,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并调整了人口密度,促进了迁入区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移民现象及其意义有人类就开始有了移民,移民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们将透过历史与现实,考证、分析移民与中国疆域形成和巩固的关系、与中华民族构成的关系、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探讨中国的移民现象及其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所在。

从中会得出一个结论:没有移民,就没有中国和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移民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移民的界定世界各国对移民的定义有所不同。

有的认为,在一个地方合法居留半年以上就可以称为是移民了;有的认为,在一个地方合法居留一年或几年,取得了居留权,并不一定改变国籍,即为移民。

在中国则往往是要改变户籍登记才算是移民。

但是现在中国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差异非常大。

比如深圳户籍人口不到200万,实际人口为1000多万。

上海号称1900多万,但根据抽样调查分析,上海有2200万到2300万人口,其中户籍人口只有1300多万。

由此说来,根据户籍不能反映人口状况的实际情况。

再比如说有的人在当地已经定居多年并且结婚生子,但是却一直没有户籍,其实他早已经符合移民的标准。

所以,以实际地居留或者定居作为判定移民的标准更有现实意义。

(二)移民的类型简单地说,可以将移民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存型移民。

这种移民在历史上数量最多、最普遍。

他们的目标就是生存,什么时候生存下来了就定居下来。

历史上那些逃荒的、战争中躲避战乱灾难的难民、躲避官府迫害的逃犯、因为当地生态恶化活不下去的等等,他们在原来居住地没办法生存下去,只有迁移,都属此类;另一种是发展型移民。

他们迁移的目标是追求物质或者精神的发展。

比如有的人从农村到城市,并不是在农村活不下去了,而是认为城市发展机会多,因此就移民到城市;再比如说以前年轻人婚姻没有自由,就逃婚出来,这是追求精神上的发展;还有一些是因为科考、做买卖、当官到外地移民的等等。

诸如此类的移民所追求的都是原来居住地所没有的物质或是精神财富。

这种发展型移民尽管数量与前一种比相对较少,但起的作用很大,因为他们的目的比较明确,不像生存型移民那样随遇而安。

事实上这两种移民往往很难区分。

以生存为目标的移民到后来发展成功了,就成为了发展型移民;相反地,那些原本想发展而未能发展起来的移民,只是落到了维持生存的地步,就成为了生存型移民。

(三)移民与文化今天你到上海,明天你到北京,后天你到深圳,这不算是移民,只能算是流动人口。

移民是定居或者以定居为目的流动人口。

流动的人口只有在当地定居了或者是以定居为目的才能产生一种文化归属感。

在文化层面上,你认同跟不认同;想认同跟拒绝认同是有本质区别的。

举个例子,在中国有各种方言,如果你对居住地没有文化归属感,你可以不要听懂、不要学会。

但是如果你对居住地产生了一种文化归属感,你就会主动地去学,去讲。

否则很难融入到要归属的文化圈中。

在迁入地,你也会遇到自己完全认为不好的,想去改变的文化。

因此,如果迁入者自身比较强势,就会实现自己用比较先进的文化改造迁入地文化并创造出新的文化的愿望。

所以移民是文化的载体。

另外,在电视媒体、互联网、3D手机广泛使用的今天,有人说这些媒体难道不是很好的文化载体吗?诚然,我们现在可以做到,新的文化现象一经产生甚至可以在全球同步传播。

但是我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人”是最先进的工具所无法替代的有效传播载体。

作为文化的受众,只有接触到人,才可能更加主动地去接受。

先进文化的传播需要移民。

移民与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巩固移民对中国疆域的影响很大。

中国今天的领土,主体是从秦朝开始的,称为中原王朝,以后形成汉、隋、唐、宋、元、明、清这些政权的版图。

秦朝其实只占今天中国中东部一块,怎么能够发展到清朝那么大的领土呢?当然有很多复杂因素,也不排除武力扩张作为开疆拓土的手段,但是即使是武力扩张,要是没有接着进行的移民,没有主体民族在新领土上定居,是绝对没有办法巩固的。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开疆拓土,不管是武力还是和平的,接着一定要有一次大规模移民才能巩固。

(一)秦朝疆域的形成。

在秦国灭六国之初,还没有到达岭南,连今天浙江省南部和福建省也还没到。

秦长城是从临洮,也就是今甘肃岷县一直蜿蜒到辽东,在此范围外还是其他人口相对少数的民族。

秦始皇征服江南后,开始把中原人迁到今天宁波、绍兴平原,而把当地人迁到更偏僻的皖南等南部山区。

征服岭南以后,让军队留在那里与当地的越人杂居,又从北方补充好几万妇女,以便移民成家立业。

(二)河西走廊的归属。

秦朝疆域没有包括河西走廊,但到汉武帝时候开疆拓土,把原来属于匈奴的河西走廊占下来。

但匈奴人在北边,羌人在南面,还不能够稳定下来,所以汉武帝实施一项大规模移民计划,一次性迁移725000人到河西走廊、今内蒙古和陕北,并在河西走廊建立郡县。

这里就变牧为农,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农业区,成为中原文化向西域传播的一个走廊。

从此河西走廊与中原紧密联系起来,有时发生战乱,河西走廊与中原隔断,孤悬在外面,但是继续保持华夏和汉族文化,战乱过了又会重新联系起来。

(三)契丹与汉族统治的融合。

俄语称中国为契丹(音)。

在斯拉夫人眼里,他东面有契丹人建立的帝国,于是认为这就是中国。

契丹是中古时期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

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在唐灭亡的907年建立了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了中国北方。

当时,辽国的疆域是宋王朝的两倍,东临北海、东海、黄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龙堆沙漠),北至克鲁伦河、鄂尔昆河、色楞格河流域,东北迄外兴安岭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沟河及今甘肃北界。

长时间以来,契丹把汉族的广大地区占为所有,但是最终在迁移与汉化的进程中,它也融合到了中国的版图。

中国的疆域最终成果反映在清朝的领土,这片领土的巩固以及最后在帝国主义侵略的情况下并没有被完全分割,我们也要感谢移民。

(四)东北疆域的划定。

1840年以后中国受到帝国主义特别是沙皇俄国的侵略。

俄国侵略之所以得逞,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清政府不太重视边疆建设,也包括没有及时移民。

康熙年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双方边界,规定中俄两国的边界是在外兴安岭也就是今天的黑龙江以北好几百公里,还规定乌第河流域是中俄待议地区。

后来1860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规定黑龙江以北为俄国领土,乌苏里江以东是中俄共管。

再后来,连乌苏里江以东也被俄罗斯人拿走了。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清康熙以后,清朝政府继续把关外作为禁地,不许关内人迁入。

因为这是满洲人的发祥地,不许汉人迁入。

与此同时,沙皇俄国从《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基本上就没有停止过扩张,不断地把军人、罪犯、流放的人送到了西伯利亚,然后又沿黑龙江而下。

所以当俄国那些殖民者和所谓的探险家沿黑龙江而下的时候如入无人之境。

但是到后来签订《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的时候,实际上俄罗斯的军人跟平民已经定居黑龙江以北的大多数地方。

相反地,中国只留下了江东六十四屯,以后连这个地方也没有守住。

后来斯大林又继续大规模移民。

那么,为什么俄国人没有占领东三省其他地方呢?其实他又何尝不想占领!1860年以后,清政府看到了这个危险的处境,国内的很多有识之士也都提出了相关问题,就是再不移民,中国东三省的领土就守不住了。

所以陆续地开放关内的移民到东北。

事实上,从两汉开始,北方每遇战乱,便有百姓迁往东北避难。

在清中期之前,因盛京(今沈阳)系“龙兴之地”,故清廷对东北地区长期实行封禁政策,“闯关东”没有形成规模。

到了19世纪60年代,清廷在东北部分地区开禁,于是山东、直隶(河北)等地人民纷纷“闯关东”,并在民国时期形成了大规模的“闯关东”浪潮。

就是这样一些贫苦的农民,他们对东北最终归属中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日本于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日本何尝不想马上占领东北啊?!但是面对三千万中国移民和移民的后代,日本政府只能搞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与此同时,日本马上制定了“拓国”战略,准备在十年内移民五百万到中国东北。

十年以后伪满洲国人口可以达到五千万,其中的日本人口就要占十分之一。

由此,日本政府从北海道等一些贫穷的地方组织“开拓团”,截止到1945年,向中国派遣的“开拓团”达860多个,实际移民10.6万户,共计31.8万人,侵夺中国土地152.1万公顷。

但是随着日本的惨败,这部分担负着拓国使命的日本人被仓皇撤退的军队抛弃。

中国政府和人民善待了这部分弃民,不但将幸存者遣返,一些无力回家者还被中国人收养。

可以想象如果日本的“拓国”战略得以实施,那么东三省也将会从中国的版图中失去。

但就是靠我们这些移民保下了东三省,东北也壮大了。

所以边疆斗争本质上是移民,如果清朝不是及时把1000多万移民移到东北,俄国跟日本就会像当年瓜分库页岛一样将东北瓜分。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因为没有及时移民而导致的国土丧失与国土危机。

(五)越南的独立。

公元前2世纪,越南的大部分就已经是汉朝的领土了,一直持续到公元14世纪越南才独立。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越南地区的中原移民非常少。

南北朝时期,江淮一带一直到江南基本上都有北方的移民。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今天江西这一带也都是北方移民了。

宋朝的时候,直到海南岛都有了中原的移民。

从中原发动的移民浪潮像波浪一样,一浪一浪,但是能够到达越南的就已经不多了。

虽然明朝时期我们在越南建立了交趾布政司,但是由于越南当地民族的不断反抗,最后明朝政府只能宣布放弃越南。

(六)朝鲜的独立。

西汉时期,朝鲜北部是汉朝的属地。

当时朝鲜北方讲的话与今天北京、山西一带是一样的,因为他们主要都是北方过去的移民。

但是在以后的战乱期间,大量移民死亡,而且当时辽东统治者像鲜卑人在迁移过程中把很多的中原移民带走了,所以中原地区的移民越来越少,当地的民族日益强大起来。

以后尽管唐朝曾经武力征服了朝鲜,并且把朝鲜的大部分居民内迁,最远迁到了四川。

但是当地人还是继续反抗,最终脱离了中国。

(七)外蒙古的独立。

东北解放的同时内蒙古也解放了。

事实上,在内蒙古解放以前,已经有无数的山西人开始了走西口。

“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外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走西口”过程中,在内蒙古地区汉族的移民相当多了,而外蒙古却很少。

因此,“辛亥革命”爆发以后,1912年外蒙古在俄国人的支持下宣布了独立,这是外蒙古第一次独立,后来没有成功。

到了20世纪20年代,苏联红军借口追查白匪进入外蒙古,在他们的策动下外蒙古第二次独立。

这种形势一直持续到“二战”后期,当时蒋介石妥协于当时形势,为了让斯大林同意出兵消灭在东北和朝鲜的日本关东军,早点结束战争,也为了战后的格局,同意了外蒙古独立。

外蒙古外面还有一个叫唐努乌梁海的地方,因为外蒙古独立,中国中央政府跟这个地方就连不在一起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