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教育理念
人格本位——再论新时期大学教育理念

曾 经 , 京 清 华 大 学 某 同 学 到 动 物 园 北 用 火 碱 与 硫 酸 伤 害 黑 熊 , 津 大 学 某 同 学 天 因 被 退 学 而 觉 得 生 活 无 意 义 , 死 了 亲 生 杀 父 亲 与 祖 母 , 京 某 大 学 生 因 多 门功 课 不 北 及 格 , 刀夜 闯 女 生 宿 舍 , 杀 人 以 解 脱 ; 持 想 台湾 一 位 马 姓 老 妇到 法 庭 状 告 她 含 辛 茹 苦 培 养 出 来 的 毕 业 于 台湾 清 华 大 学 化 工 所 的 博 士 儿 子 不 认 亲 娘 。 不 久 前 , 京 政 法 大 北 学 某 同 学 手 持 利 刃 , 忍 地 将 一 老 师杀 死 残 在教 室里 …… 两 千年前的 孔子之忧 : 德之不修 , “ 学 之不讲 , 闻义 不 能 徙 , 善 不 能 改 , 吾 忧 不 是 也 ” (论 语 述 而 》 , 天 同样 对 世人 产 生 了 。《 )今 强 烈 的 冲 击 , 们 的 大 学 教 育 到 底 怎 么 我 了? 大 学 生 的 种 种 行 为 , 人 对 当 代 大 学 让 教 育 的 理 念 与 目标 产 生 了 质疑 。 首 先 , 们 不 妨 来 看 看 我 国 大 学 教 育 我 理 念 的 变 迁 历程 。 自古 以 来 , 国就 有 自己 的教 育理 念 。 我 子 日 : 大 学 之 道 , 明 明德 , 亲 民 , 止 “ 在 在 在 于 至 善 ” 。 近 代 以 来 , 国对 教 育 仍 然 是 充 满 理 我 想 的 。鲁 迅 先 生 曾指 出要 培养 学生 “ 需 有 劳 作 的体 力 、纯 洁 高 尚 的 道 德 、广 博 自由 容 纳 新 潮 流 的精 神 ” 说 到 中 国 近 代 大 学 。 教 育 理 念 , 一 个 人 不 得 不 提 , 国 哲 学 有 美 家 、教 育 家 杜 威 这样 评 价 他 : 拿世 界 各 国 “ 的大 学校 长 来 比较 , 津 、剑 桥 、 巴黎 、柏 牛 林 、哈 佛 、 哥伦 比亚 等 等 , 些校 长 中 , 这 在 某些学 科上 , 卓越 贡献 的不 乏其 人 ; 有 但 是 , 一 个校 长 身份 , 能 领导 那所 大 学 并 以 而 对 一 个 民族 、一 个 时代 起 到转 折 作用 的 , 除 蔡 元 培 以 外 , 怕找 不 出 第 二 个 。 蔡 元 培 恐 入 主 北 大 , 行 了卓 有 成 效 的 改 革 , 北 京 进 使 大 学 “ 貌一 新 ” 面 。他 的大 学理 念 与 实践 对 后 来我 国的大 学 教 育产 生 了深 远影 响 , 中 对 华 民族 的 教 育 复 兴 、文 化 发 展 和 时 代 转 折 作 出 了重 大贡 献 。其 大 学理 念 主要 包 括 : 一 是 “ 完全 人格 ” “ 育和 谐 ; 、 诸 二是 “ 教育 独 立 大 学 自治” 三 是 “ 想 自由、兼容并 、“ ; 思 蓄 ” 四 是 “ 明学 术 ” “ 重 研 究 ” 五 是 ; 倡 、 倚 } 。 读书 不 忘 救 国 ” 救 国 不忘 读 书 ” ? 、“ 。 应该 说 蔡 元 培先 生 所 谓 “ 成 健 全 的 人格 ” 就 养 , 是 主张 教 育要 培养 全 面发 展 的 人 , 倡 “ 提 养 个性 、尚 自然 ” 。这些 教 育理 念 应该 说 是与 当 时 世 界的 潮 流 是 一 致 的 。 但 是 , 次 大 战 以 后 , 着 现 代科 学技 二 随 术 的 高 速 发 展 , 经 济 和 科 技 实 力 为 基 础 以 的 综 合 国 力 的 竞 争 和 较 量 日趋 激 烈 , 在全 世 界 范 围 内 , 育 的 过 度 专 业 化 和 功 利 用 教 职 权 义 倾 向越 来 越 明显 , 经 引 起 了人 们 已 的广泛关注 。 应 当肯 定 , 国 以 来 , 我 国 高等 教育 建 在
新时期学前教育钢琴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探究

新时期学前教育钢琴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探究一、钢琴教育的理念1. 以儿童为中心在新时期的学前钢琴教育中,儿童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者应该以儿童的认知水平、兴趣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尊重儿童个体差异,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潜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钢琴学习的乐趣。
2. 培养综合素质钢琴教育应该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包括音乐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注意力、耐心和情感表达能力等。
钢琴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他们在音乐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3. 开发潜能儿童天生对于音乐有着天然的敏感性,而且在孩子的音乐发展过程中,钢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学习工具。
钢琴教育应该以开发儿童的音乐潜能为宗旨,通过钢琴学习,让儿童更好地感受音乐,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从小培养他们成为音乐的爱好者和未来的音乐人才。
二、钢琴教育的教学方式1. 游戏化教学在学前钢琴教育中,游戏化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通过游戏,孩子们可以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者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来教授钢琴知识和技能,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钢琴的基本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
2. 细致耐心的个别辅导在学前钢琴教育中,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进行细致耐心的个别辅导。
教育者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并配合着钢琴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进行个别辅导,使每个孩子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
3. 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在学前钢琴教育中,教育者应该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快乐。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音乐学习。
4. 与家长配合在学前钢琴教育中,家长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教育者需要与家长进行密切的合作,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简论新时期优秀教师教育教学新理念

简论新时期优秀教师教育教学新理念【摘要】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必须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新时期的教师应当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创新。
【关键词】优秀教师创新意识赏识教育学习主动性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目标,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力争做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教师。
现结合自己从教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新世纪青少年成长的要求,谈谈新时代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和教学理念。
1.要勤于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方不愧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包含很多方面。
现代知识日新月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作为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者,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教师必须随时对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否则就会陷入知识老化陈旧的尴尬。
很多教师仅仅掌握单一的学科知识。
而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的知识面广泛、渊博,这给新时期的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时代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教师的应变能力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就无法对学生施加有效的影响力。
一名优秀的教师还必须具备乐观的心态。
因为教师的情绪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乐观的老师,必然带出乐观的学生。
而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中更容易接受老师的观念,更容易理解做人的道理,更容易接受老师知识的传播,而一个优郁型的人最好别当老师。
因为郁闷的情绪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新时期优秀教师应具备创新的能力和素质,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现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战略性任务。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有特定的目标与要求,更要融入平时的教育之中。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具有国际性和国际意义的课程改革,是对内改革在教育战线的延伸,是对内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表现,对教育者来说是一场革命,一次刷新观念、重新寻找坐标、重新定位的革命。
而观念则是准确定位的关键。
教育观念是按一定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的要求,对教育功能、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育体制、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培养被教育者的模式等问题所持有的看法和认识,在相对时间中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
从哲学角度看,人潜在着主观能动性,因此,教育观念转变的主题是人;从事物具有相对性的角度看,教育观念转变的主体的人就不应该是单方面的。
而应包含施教的对象——培养怎样的人和施教主题的人——培养人的人。
正确认识教育者的“人”——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是新型教育观念的基本要求。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走向社会的中介者;教师应是学生学习与他人相处的桥梁;教师是学生扮演社会角色的导演;教师是学生学会发展的摇篮;教师是学生学习做人的影子;教师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智囊。
如果我们教师面对新课程、新时代的要求,这样去给自己找准坐标和定位,并在这个定位上去考虑自己的发展,那么在完成教育观念转变中就迈出了一大步。
当然,教育观念转变的核心是——人本思想,其中心在于被教育者的“人”的培养。
新时期,人本思想成为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教师对自我本身“人”的认识,直接决定着人本观念的形成,也直接作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并使之具备终身服务技能的人的全过程。
其培养目标是,使被教育者体、智、情、伦等综合素质日臻完善;使被教教育者的人格风范符合社会规范;使被教育者的心胸、气量、胆识等心理品质适应社会需要;使被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坚定不移;使被教育者的学识、应对技能成竹在胸;使被教育者承担社会角色转变自如。
新教材使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展示、训练平台,它从以下四个方面显示出来。
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其立意在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其宗旨在于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略论新时期人生观——教育的基本思路

略论新时期人生观——教育的基本思路
新时期人生观——教育的基本思路
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尤为重要,它关乎着人类未来的发展,人们应该从中受益。
在本文中,我将尝试探讨新时期人生观——教育的基本思路。
首先,新时期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应对未来中所面对的各类复杂问题。
学生应首先学习以发现问题的培养及优解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简单问题变为生活化”。
其次,新时期的教育要力求更好地体现文明的价值和文化的独特性。
教育应加强把文明价值融入到学生身上,使他们能够懂得文明价值,岿然学习习俗和文化,在这种文明价值的熏陶下形成自觉自律的良好人格。
此外,新时期的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历史思想,加强他们的历史认知。
他们应学会用历史的视角,历史的思想着眼于解决当下的问题,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有效利用教育和历史,把历史发挥到实践当中,超越过去,展望未来。
总之,新时期人生观——教育的基本思路包括: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应对复杂问题;2、加强文明价值认知,培养文明品质;3、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加强对历史的认知。
这些思路与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步,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认知客观世界,立足自己的时代和历史、把握人生的机会,在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和人格的提升。
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

4、核心理念之四: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但特色就是卓越。企业如此,学校如此,凡事莫不如此。去年美国的《时代周刊》评选了世界上九大新兴科技城市,苏州是唯一入选的亚洲城市。那么,能说苏州就是亚洲最好的城市吗?当然不能。但苏州有它的特色,它是一个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非常完美的城市,它有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又有2500多年的文化底蕴,是外商投资的聚集地。学校也是这样,没有自己的特色,是谈不上辉煌的。
在学者与官员的角色中,朱永新穿梭而行。他说:平生最得意的事是自己的教育理想得以在苏州实践,能够坦荡地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学术研究,常常享受到双重丰收的喜悦。姑苏城内城外,到处能够捕捉到朱永新教育理念的影子。
有人说朱永新在做梦,朱永新讲,我们是在把梦想变为现实。我们可能改变不了整个教育,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老师与学生,至少这三年我们已经改变了一大批老师的状态以及孩子的命运。我们是在追梦。
3、核心理念之三: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 朱永新对精神的作用高度重视,甚至有点儿夸大。他认为,死人与活人的最大区别就是死人的精神不再存在了。他说,有的人虽然活着,但精神不行,生不如死,与死人没有什么两样。这正应了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诗人虽然另有寓意,但朱永新却借此说明精神的重要性。重视精神,就要让人们不断地感受成功,从而不断地相信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浅析新时代的教育理念

浅析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刘雪松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主要内容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立德树人、教育公平公正、教育综合领域改革创新。
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以及传统教学媒介和现代教学手段之间,建立一种适度的平衡,寻求全新的教育理念,适应时代要求,为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新时代中国青年献出一份力量。
一、新时代教育理念的理论来源新时代教育理念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相应的文化背景。
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一是承继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二是对教育理念全新的解读;三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最新阐释。
(一)承继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先贤们对教育做出的思考和论述,为新时期教育思想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历史借鉴。
先哲前贤们都从不同的维度,通过教育著书立说来说明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首先,国家层面重视教育,汉朝杨雄提及:“学之为王者事,其已久矣。
”因此得出,我国古代统治者将治理国家和管理人民作为教育的关键一步。
其次,在尊师重教方面,荀子也从两面揭示尊师或轻师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同时还有程门立雪的典故等。
再次,在教育方法上,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对学生采用启发式的教学。
北宋欧阳修提到应该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人们顺服。
孟子也提到武力并不能使人真心信服,应该用道德的隐性教育功能教化学生。
另外,在教师职责方面,《礼记》中谈到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谋事之才,更为重要的是立世之德。
最后,在教育平等方面,孔子的“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保障社会成员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是在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突出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承和精神构建作用。
(二)对教育理念的全新解读经济繁荣发展,思想观念多元,人才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转变观念,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成绩、轻思想的不在少数,成绩为一个人日后的道路奠定基础,但才能是人的一部分,相比较才,德更重要。
德才兼备才是最好的,要平衡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二是传统媒介与现代教学媒体的处理,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与时俱进,吸收传统媒介中可用的部分,重要使用先进的现代媒体进行学习,学思结合,多元学习途径,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兼顾二者的优点进行学习,不走弯路。
新时期教师应具有的六种教育理念

2008.16赣膏逾鳋颓时期教师应具有的亢和教胄理意。
谭昕(普安县白沙乡铁厂小学)时代发展到2l世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教育事业在新世纪里越来越显示出它最为深刻而持久的基础性价值,教师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教师能不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要求从事好培养下一代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从我们目前的教师队伍状况来看,教师的职业角色离时代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里,笔者仪从新时期教师必须具备的现代教育理念的角度。
谈谈自已粗浅的认识,与同行商榷。
教育教学理念是教师在对其职业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关于教育教学的观念和理性信念相融合的基本索质,是教师职业与非教师职业的重要差别,也是新世纪教师不同于以往各时期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同的理念也反映着教师队伍中不同的层次与水平。
在新时期,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到培育人才的目标与方向。
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一切活动,到底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要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具有什么的理念。
教师所具有的各种理念,就像是教师工作中的“指南针”或“航标灯”,它会在一段时间内直接或间接地指引或调节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笔者认为,在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教育理念。
第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
学生个性是学生个体所特有的发展趋势,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
从受教育者本身的特点来看,特别是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个体,由于他们缺乏经验,故需接受教育。
另一方面,他们正处于生命活动的初期,充满了活力与潜力,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而每一个个体,由于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在能力结构、理想兴趣、人格气质、发展速度、学习风格及稳定性等各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这些个性特点,为孩子提供个性差异的教育。
人类的个体差异是8普遍存在的,教育着为一种促进人类身心发展的杜会活动,只有承认、接受、尊重和不断研究人与人之间的这些差异,才能够在这个基础E科学地、有效地搞好育人工作,挖掘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潜能。
新时期教育理念

新时期教育理念一、以人为本理念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鉴于此,现代教育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二、全面发展理念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
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三、素质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
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
新时期新教育观之我见

新时期新教育观之我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化,给我们的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课题:新时期学校教育的任务究竟是什么?把学生究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呢?过去,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学生年龄还小主要任务就是学好课本知识,以便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至于学生的整体素质如何,能否适应未来社会工作对他们的要求,则很少考虑。
在“升学指挥棒”和“智育第一”的双重因素作用下,不少学校放松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基本素质教育。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时期,这是一个必须引起各级学校重视并加以认真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使我们的教育管理行政领导、学校校长、教师乃至班主任,都必须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才会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人才。
首先、要树立新的人才观传统教育思想只把那些具有卓越才能的人视为人才,因而把培养这样的人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使得人才层次单一,适应社会需求面窄。
从某种意义上说,降低了学校教育的应有功能。
而现代教育思想则认为:凡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勇于创新,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都是人才。
人才不但分类别,而且是多规格、多层次的。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传统教育思想把“分数”作为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
这样把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引向了“分数”。
如果长此下去,势必会出现学校教育的片面性,不利于合格人才的培养。
因而,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把培养“四有”人才和“五育”并重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有个性特长。
再次,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过去很长时期乃至现在,不少教育者的教学思想表现为:重知识,轻技能;重书本,轻实际;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考;重讲授,轻创造;重划一,轻多样;重课内,轻课外。
这些重此轻彼的教学思想,也和现代社会发展对教学要求严重脱节。
要改变这种现象,也要树立新的教学观,使得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统一;课内和课外相统一。
三新教育活动中的“三新”理念与实践

三新教育活动中的“三新”理念与实践中国的教育领域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国家层面也在不断地加大投入,推行各种教育改革和创新,力求提高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其中,三新教育活动被认为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其名字的由来是“新教育科技、新思维方法、新形态课程”的缩写,是一种探索新型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2023年,三新教育活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应用。
三新教育活动将教育中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
首先,新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不断推进了教育现代化进程。
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成长阶段和特点,教育现代化系统地应用各种方法技术,改进了传统教育中的瓶颈问题,推进了个性化的教育。
通过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一系列新式的教育科技工具,如全息投影、AR/VR、在线检测测试系统、根据学生喜好和地域开设的网上学校,音乐教育线上课程等。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习的方式和学习领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新思维方法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新教育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通过实践教学、网络课程,学生们有了更多机会进行多种实际操作,使他们能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融入实践,并积极的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问题,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新型教育也注重学生情感、认知、意志、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最后,新形态课程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三新教育实践中,课程改革更加偏重向趣味性和实用性方向发展,突破了标准化和单一化的教育模式。
新型教育模式注重拓宽学生视野和思维,开发课程的多样性和可玩性,更实现了对“三新”理念的深入体现。
同时,新型课程也着重强调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学科知识,而且注重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深层次、跨学科的理解和应用。
总之,随着“三新”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升级,这些新理念与实践的新型教育模式将对中国未来的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育理念

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育观念钟祥市实验中学裴娟时代在发展和进步,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社会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给现代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
新时期受教育者的思想更加复杂,学生的个性更加鲜明,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成功的教育,倡导立足于学生当前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追求“主流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形成了与之配套的内容体系与实施建议。
诸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向导和顾问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核心的问题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归还给学生,是把探索的过程,全部的经历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课堂研究性学习随之应运而生。
但实践证明,仍存在误区。
表现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了,但教师的引导、促进者的作用却弱化了;课堂是活跃,但讨论方向容易失控,基础知识点无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过于形式化,一是假问题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二是“自主”有时异化为“放任自流”;三是“合作学习”则被假性化、探究学习被绝对化,依然是少数人在独领风骚。
课堂研究性学习,不得不面对以下棘手的问题:如何突破课堂时、空有限性的瓶颈?如何突破研究性学习中探究的严谨、单调、枯燥乃至结果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如何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参与、思考、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更多自主的空间?如何让学生感知身边事物,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联想、猜测,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变得自信、积极和乐观?如何既活跃了思维,内化了方法、技能,又突破“模仿”的牢笼,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设想,培养了创新意识,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过去,教育过分强调整体划一,忽视了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开学第一课让学生感受到新的教育理念

开学第一课让学生感受到新的教育理念一、教育理念的变迁教育理念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而变迁的。
在过去,重视传授知识和灌输学生的教育模式占主导。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教育理念也开始发生转变。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参与教学决策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学生被更多地视为教育的主体,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的对象。
学生在教学决策中的参与程度被提高。
他们可以参与制定学习计划,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并对教学内容提出建议。
这样的做法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传统教育过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而忽视了学生思考和质疑的重要性。
如今,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鼓励他们思考问题的多个角度,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这种培养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四、教师的角色转变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和学生行为的监督者。
然而,现在的教师更多地充当着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他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并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教师的角色转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多元评价方式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多元评价方式。
学校不再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强调更全面和综合的学生能力评价。
除了学业成绩,学校还会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多元评价方式使学生受益良多,既可以更好地发掘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学生的未来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开设创新课程和组织创新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并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七、跨学科教学的推广新的教育理念鼓励跨学科教学的推广。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师教育理念论文

浅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师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
建设一支科学严谨,教师风范好,具有新时期教育理念的师资队伍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至为重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结合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情况,积极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探索和改革。
我认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育理念问题。
只有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理念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了由社会经济生活多样化带来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严峻挑战。
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受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意识淡化,在课堂教学中,不顾我国的教育现实,照搬西方的理论观点和话语体系或者避重就轻,回避带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问题。
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对自己讲的内容是否有坚定的信念,是否有饱满的政治热情,会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工作是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的神圣事业,课堂虽小但责任重大,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克服随意性。
二、确立创新理念有的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仍持有陈旧的知识体系,创新观念不足,不愿意主动地探求新事物、新成果、新教学手段,从而制约了理论视野和授课思路的拓宽,把理论鲜活生动丰富的内容变成了空洞的教条。
而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教师就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学生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机制、新途径。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不断补充、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以更大的活力。
三、确立课程建设理念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根据自己授课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教学方便,把本来作为完整体系而存在的理论体系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观点和命题来讲授,通常的做法是“原理加例子”。
新时期教育理念的创新和研究

新时期教育理念的创新和研究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创新和研究。
新时期教育理念的创新和研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手段。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时期教育理念的创新和研究,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孩子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要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单一教育”向“多元化教育”转变,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转变,从“围绕教材”向“围绕学生”转变。
二、教育方法的创新
新时期教育理念的创新和研究,还需要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
新时期的教育方法应该是基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推广信息技术、跨学科学习、社区服务等现代教育方式。
三、教育评价的改进
新时期教育理念的创新和研究,还必须改进教育评价方式。
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标准,但不应只是学生学习成绩的简单累加,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多维度、全方位地进行评价,包括学业成绩、体育技能、文艺素质、品德礼仪等多个方面。
四、教育体制的优化
新时期教育理念的创新和研究,还需要优化教育体制。
要以“三个优先”为方向,即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人才、优先解决民生教育问题,加强教育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新时期教育理念的创新和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者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尝试,才能找到更适合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新时期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

新时期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迅速发展的形势,正在引领着现行教育体系进行一场巨大而深刻的变革,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
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
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
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仅有方法、理念是不够的,只有深刻领会当代教育理念并用之于实践,才能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随着国际教育理念的发展,我国也改变了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我们教师应该端正教改实验的指导思想,以常规打基础,教改求发展,创新求提高的教改思路,摈弃传统教育导致的依赖性、被动性、因循性;弘扬素质教育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解脱老师成“教”的奴隶,学生成“学”的奴隶的桎梏。
尊重并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恢复自主的感知觉,增添自主的探索力,发挥自主的使命感,强化自主的创造性。
改革“以教室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变“备课”为“既备课又备人”,集中主要精力改进教法,研究学法,从善于“会教”到善于指导学生“会学”,变学生依赖性学为独立性学,变被动性学为主动性学,变学生因循学为创造性学。
逐步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新教学模式。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教改专题讲座等,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即是实现人的自我教育,我们在工作中的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实践、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就是自我教育基础上的自我管理;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强调的教育就是职业,是挣口饭吃的一门工作,可想而知,这种观念下的教学工作自然没有创造性可言,是重复性的低效劳动。
小学阶段的最新教育观念

小学阶段的最新教育观念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阶段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的小学教育观念,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观念。
与发展
小学阶段的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了传授知识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同样重要。
学校应提供一个积极的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动力。
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需求,因此个性化教育在小学阶段变得越来越重要。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风格,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他们的教育。
合作
合作是小学阶段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
通过组织学生之间的合
作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互相和互相帮助来提高自己的成绩,并培养良好
的人际关系技巧。
实践与体验
小学阶段的教育应该注重实践与体验。
学生通过实际参与各种
活动和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学校应该提供各种
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阶段也应得到重视。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并学会有效地应对压
力和困难。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结论
小学阶段的最育观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教育、合作、实践与体验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应用这些观念,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理念发展趋势及构建研究

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理念发展趋势及构建研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也在逐渐变化和发展。
在新的时期,研究生教育的新理念不断涌现,其中最显著的是强调素质教育和注重实践能力的理念。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构建研究。
一、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近年来一个热点话题,它指的是从人类发展的全过程中看,一个人所拥有的各种能力、素质和价值观。
在研究生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的理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前,学生只重视学术成果,其他的不重视。
在新时期,研究生教育中加强了对综合素质的培养。
研究生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深厚的理论基础、杰出的创新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各种素质。
2、注重培养创新思维现在的科学和技术在不断发展,而这种发展是与创新密不可分的。
研究生教育中,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工具、方法和技术创新思维,以便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成功。
二、注重实践能力在以往的研究生教育中,注重学生的学术成果,而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在当前时期,注重实践能力的研究生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涌现,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加强实践地域研究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各种需求不断涌现。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应对各种需求,研究生教育中加强实践地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加强实践能力的证明研究生要承担各种工作,不仅要有创新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在计划、组织、执行、监督等方面,学生要具备很好的实践能力。
因此,研究生教育中加强实践能力的证明也是必须的。
三、研究方法为了更好的研究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和研究,以下是几个常用的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那些已经发表的书刊、报纸等文献、材料以及各种英文文献,都是积累和发展相关知识的主要手段。
必要的文献分析,有助于研究生理念体系的建立。
2、问卷调查法在研究生教育中,如果受访人数量够多,那么采用问卷调查法也是比较有效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时期教育理念
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
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变得尤为重要了。
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仅有方法、理念是不够的,只有深刻领会当代教育理念并用之于实践,才能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作为教育理论的执行者,该如何化力量为行动,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努力践行新教育理念,使新教育思想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花结果,从此踏上理想之国?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 理论是行为的先导
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随着国际教育理念的发展,我国也改变了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我们教师应该端正教改实验的指导思想,以常规打基础,教改求发展,创新求提高的教改思路,摈弃传统教育导致的依赖性、被动性、因循性;弘扬素质教育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解脱老师成“教”的奴隶,学生成“学”的奴隶的桎梏。
尊重并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恢复自主的感知觉,增添自主的探索力,发挥自主的使命感,强化自主的创造性。
改革“以教室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变“备课”为“既备课又备人”,集中主要精力改进教法,研究学法,从善于“会教”到善于指导学生“会学”,变学生依赖性学为独立性学,变被动性学为主动性学,变学生因循学为创造性学。
逐步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新教学模式。
新教育不能只有理念,需要实践和操作;更重要的是不能埋头在过程的时候,忘记了我们的目标。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的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实践、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就是自我教育基础上的自我管理;理论是行为的先导,没有系统先进的理论做指导,行动就会陷入盲目,没有目标。
二、当好“育人工程”设计师, 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创造独特的自己
教育是一项令人瞩目的“育人工程”,教师是这项工程的实施者,如何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去实现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我们教师要画好蓝图,当好“育人工程”的设计师,把学校真正建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1)教师要培育自己的教育智慧。
教师的教育智慧乃教育之需,因为教育是一门智慧型的事业,“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育出智慧的人,只有智慧的老师,才能培育出有智慧的学生”。
(2)自主思考并规划教育人生。
社会发展、教育改革,为每个教师创造了多样化的发展机遇和可能,关键是每个教师是否做好了迎接这些机遇的准备。
机遇从来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有心人。
缺乏生涯规划的教师,极容易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没有梦想,缺乏动力和方向。
要实现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必须提升教师自己的专业规划意识和能力。
(3)努力探索有效的学习方式。
有魅力的教学艺术是有效的教学。
变革学习方式或教学方式,是体现教学艺术,展现教学魅力的根本前提。
新课程特别强调超越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克服过于依赖知识传递的接受性的单一化弊端,主张在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上,有效地渗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实践学习,也就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学习方式最核心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升华的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构建方式。
要达成思维品质优化、情感升华、价值观构建等深层次目标,必须实现学习方式的整合与优化。
(4)做个有思想、有信念的教师。
信念是行动的指南,信念是支配行动的意志。
教育是一个需要信念的活动,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
教师的信念是教育场景中应该坚守的基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
教师的信念首先是学生为本的观念,其次是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再次是教育本质观。
作为一位有思想的教师,他必须有信念;作为一名有品位的教师,他必须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
三、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渠道,是育人的首要阵地,因此,我认为应十分重视课堂教学。
(1)把尊重带进课堂。
现代教学的课堂中,老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教师在人格上尊重他们,比如学生回答问题好的时候,要多加表扬、鼓励,若回答错误时亦不要不高兴或大发雷霆,优秀生与后进生应一视同仁,尊重学生人格,有利于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真正的参与是思维的参与,感情的参与,即四
个学会的切入点: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3)改进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我讲你听”、“我下命令你执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现在我们提倡集体授课,小组学习,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结构,这样的教学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创设了更大的时空。
(4)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并非一强调主体,就可以忽视主导,那种抛开主导,强调主体的做法,最终导致的是教学的失败。
学生是个发展中的主体,他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指点、激励。
因此,在班级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摆在了重要位置。
(5)以评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主体性的激发来自于多种途径,适当的评比、竞赛会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评比活动并不是一时的小打小闹,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激发兴趣,培养自主精神和创造性。
总之,随着时代的推进和教育需要的变化,要求我们只有树立新观念才能走进新课程,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