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检测的常见问题
操作中凝血仪检测常见问题及应用222
9
三、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10
(二)临 床 应 用
1. 延长 (1)见于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Ⅴ、Ⅶ、 Ⅹ)缺乏症和低/无FIB血症,凝血因子Ⅱ、Ⅴ、Ⅶ、 Ⅹ轻微减少,PT的延长幅度也不大,Ⅱ因子减少病人,其P T经常在正常范围; (2)口服抗凝药,如华法令等; (3)维生素K缺乏症; (4)DIC及原发性纤溶症; (5)肝脏疾病; (6)血中有抗凝物质(狼疮抗凝物、抗磷脂抗体、肝素、F DP以及抗Ⅱ、Ⅴ、Ⅶ、 Ⅹ 的抗体)。
没有纠正 怀疑有抑制物 存在 (LA 或特异因子抑制物)
23
纠正 怀疑因子缺乏
25
26
2 缩短
见于高凝状态 3
作为溶栓药物,如链激酶(SK),尿激酶 (UK)和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溶栓治疗的监测指标。 TT在正常对照值的1.5— 2.5倍 ,治疗安全有效。
27
PT、APTT、TT 联合分析三
14
15
16
临床应用
1 延长
(1)见于FIB水平或功能减低,如低FIB血 症或异常FIB血症; (2)应用肝素或肝素类物质存在(如SLE、 肝病和肾病等); (3)见于FDP增多。
17
2 缩短
见于高凝状态 3
作为溶栓药物,如链激酶(SK),尿激酶 (UK)和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溶栓治疗的监测指标。 TT在正常对照值的1.5— 2.5倍 ,治疗安全有效。
(1)抽血管首选优质塑料管; (2)定量抽血完毕,立即将标本轻柔颠倒混匀5次 ,避免剧烈摇动; (3)许多专家建议抽血的第一管血不用作血栓试验 ,尽量选第二管。
8
(二) 即时试验标本的要求
1. 标本尽可能在4小时内完成;
2. 筛查试验和一些因子测定时,应避免将标本长时 间室温放置;
D-二聚体病理生理学、实验室检测及临床应用
D-二聚体病理生理学、实验室检测及应用病理生理学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在多种疾病诊断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作为机体凝血活化和继发纤溶激活的标志物。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是纤维蛋白原和(或)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后大小不等片段产物的混合物,D-二聚体是否包含在内,取决于是否有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和被降解。
实验室检测共识意见(1)同一医疗机构应采用同一种D-二聚体检测方法;(2)不同检测系统间D-二聚体检测结果难以相互比较,连续检测使用同一检测系统;(3)熟悉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检测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等。
共识意见(1)D-二聚体检测批内精密度:正常质控品或血浆标本CV≤15%,异常质控品或血浆标本CV≤10%;日间精密度CV≤15%,当D-二聚体用于VTE排除诊断时,设置质控靶值水平在cut-off值附近的室内质控,且cut-off值检测结果的日间精密度CV应≤7.5%;(2)D-二聚体在cut-off值浓度水平处的敏感度应≥97%,阴性预测值应≥98%。
共识意见(1)根据所用D-二聚体检测系统的方法学、声明和自己的验证结果来确定标本的拒收原则;(2)解读D-二聚体检测结果时,始终考虑样本因素、生理状态及药物的影响。
共识意见(1)实使用来源明确且经本地验证的正常参考区间,同时标注当前检测系统用于VTE排除诊断的cut-off值;(2)使用μg/L或mg/L作为D-二聚体测量单位,FDPs测量单位应与D-二聚体统一;(3)报告提供的要素包括正常参考区间、VTE排除诊断cut-off 值、报告方式和计量单位。
临床应用(一)D-二聚体在静脉血栓栓塞症中应用1、D-二聚体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排除诊断(1)对于无明显血栓发生诱因、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Wells 评分为低度临床可能的患者,高敏感度D-二聚体定量检测阴性的结果可排除DVT,阳性者进一步行血管超声检查;对血栓发病因素明显、症状体征典型、Wells评分为中、高度可能患者,首选血管超声检查;(2)D-二聚体满足要求。
d-二聚体检测失败的解决方法
D⁃二聚体检测失败的解决方法王成河【摘要】目的通过对D⁃二聚体反应曲线的观察与分析,探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D⁃二聚体检测失败的解决方法。
方法对于检测失败的标本,认真分析反应曲线,同时结合标本的外观属性,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
结果①当D⁃二聚体浓度低于检测下限时,直接报“小于低限值”;②当反应曲线基线吸光度偏高时,机外手工3倍稀释复测,有个别标本仍检测失败,增大至10倍稀释,复测成功,验证为超出检测上限的极高值脂血标本;③当反应曲线起始斜率超限时,机外手工进行5倍稀释再以DD(D)模式复测,仍有1标本复测失败,属于极高值标本,经10倍稀释后复测成功。
结论D⁃二聚体低于仪器的检测低限,或高于检测高限时均直接导致检测失败;而重度脂血、重度黄疸血则会显著抬高本底,影响光度计的分辨能力,也可能导致检测失败。
应仔细解读反应曲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方能给出恰当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抗原抗体反应;问题解决;监测,免疫学D⁃二聚体是由机体内血栓水解产生,作为体内不溶性交联纤维蛋白水解的标志性产物,其水平的增高往往预示着机体内有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它以其高度的敏感性和阴性预示能力,在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排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及溶栓治疗监测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1]。
我科在血凝检测工作中时常会碰到D⁃二聚体检测失败的问题,给科室的质量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我们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和分析,认为造成检测失败的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可能是标本本身的因素,也可能是超出检测限的极高值或极低值标本,应结合反应曲线,认真解读、分析。
1材料与方法1.1样品收集2019年3月21日至2019年3月28日的本院患者检测失败的血标本。
标本要求枸橼酸钠充分抗凝、无溶血。
1.2仪器、试剂、校准品及质量控制品ACLTOP700全自动凝血仪:沃芬医疗器械(北京)公司。
D⁃二聚体试剂/D⁃二聚体校准品:欧美进口,批号:B27907。
凝血七项质量控制品:上海华巨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批号:671162。
1[1].+D-二聚体检测的临
9
目前有超过30种检测方法和20多种单抗被使用 抗体对D二聚体不同片段有不同的亲和力 不同的试剂有不同的干扰情况
存在两种报告单位: 旧试剂:D-二聚体单位(DDU) 新试剂:纤维蛋白原当量(FEU) FEU是将D-二聚体的量用降解前纤维蛋白原分子的量来 表达,因此,用FEU表达的D-二聚体的量相当于用 DDU表达的1.7倍。 D-二聚体报告方式还包括ng/mL、ug/mL和mg/L等 形式,通常应该直接采用制造商提供的单位,不建议进 行形式和量纲的转换
二、D-二聚体检测标准化问题
无统一的国际标准, 原因包括 1. 患者血浆DD片段的异源性 2. 生产厂家单抗的多样性 3. 乳胶颗粒大小不等,结合单抗能力有差异,反应后吸 光特性不同 4. 目前校准物包括交联纤维蛋白凝块被消化处理后的血 浆,部分纯化的D‐二聚体制品及高分子量纤维蛋白寡聚 体制品等
早期识别、血栓监测
肝脏疾病(重症肝炎、肝硬化) 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肾移植术后) 溶栓治疗评估及血栓复发的监测 心血管疾病病情评估(心力衰竭、房颤、旁路手术) 脑梗死鉴别和治疗监测
13
1. DVT和PE的排除
D-二聚体检测最大的临床价值是 用于排除DVT和PE。循证医学证实其 DVT和PE的排除性诊断价值。 临床结合验前概率(pretest probability, PTP)同时使用高 灵敏度方法检测患者D-二聚体浓度,来排除DVT和PE。明确 <0.5mg/L FEU作为cutoff。当PTP评估为低、中风险,D-二聚 体检测为阴性(<0.5mg/L FEU),即可排除DVT和PE,无需再 做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 >0.5mg/L FEU,不能排除静脉栓塞 性疾病,应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综合评估血栓性疾病的
D-二聚体临床应用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D-二聚体临床应用一、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D-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关。
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二:临床上常见于: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恶性肿瘤、卵巢癌、肺癌、败血症、肝病、妊高征孕妇、先兆子痫、烧伤、外科手术、创伤和脓毒血症等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但是D-二聚体检测的升高并不能说明血栓形成的原因及位置,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测分析结果。
三、主要用于1.DIC1.休克、系统感染、外伤、先兆子痫、恶性疾病和烧伤等的并发症:血液在全身微小血管内广泛性凝固,形成以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微血栓。
此过程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通过激活途径激活了纤溶系统。
微血栓中交联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而产生大量高于正常百倍的D-二聚体。
与其他诊断DIC的指标相比较,D-二聚体是唯一直接反映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的理想指标;诊断DIC的特异性也早于其他指标。
2深静脉血栓(DVT)的筛查1.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排除DVT的可能性。
造影证实DVT者D-二聚体100%阳性,可做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
静脉栓塞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静脉疾病,临床医生无法仅仅根据其临床症状作出诊断。
2.静脉造影是诊断静脉栓塞的黄金标准,它是创伤性检查,费用高,而静脉造影本身具有引发深静脉栓塞或其它并发症的危险性。
3.D-二聚体测试,配合临床评估,可以快速、安全的排除30%-50% 怀疑DVT/PE的病例,可节省医院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影象诊断及抗凝血治疗,减少病人留院的时间,改善病人的情况,减少入侵性诊断的危险,减少因不必要抗凝血治疗而引起的出血。
4.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
D-二聚体(D-Dimer)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D-二聚体(D-Dimer)测定标准操作规程1检验原理:本试剂采用单克隆抗体和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人血浆中D一二聚体的含量。
血浆中的Df抗原与试剂中相应抗体在液相中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浊度变化,乳胶试剂可以特异的增大该浊度变化,增大试剂的灵敏度。
该浊度变化的高低与样本中D-D的含量成正比。
测定该浊度,与标准血浆比较,即能得出样本血浆中D-D含量。
2.试剂主要组成成分:Rl:PBS缓冲液、表面活性剂R2:PBS缓冲液、表面活性剂、鼠抗人D-D的致敏乳胶颗粒悬液。
3.样本要求:采集静脉血,置于含有1/10体积0.109mol∕L枸椽酸钠采血管中,通过离心管收集上层血浆,应避免溶血;当天采集当天测试,如当天采集样本不能及时测定应保存于-20℃(建议1个月内使用),测定前37摄氏度快速融化,切忌反复冻融。
4.检验方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详见雷杜RACT830标准操作规程)5.参考区间:0-0.5mg∕L6.检验结果的解释:专业人员负责检验结果的审核。
检验结果的分析,受年龄、性别、饮食、地域影响,通常在参考区间内认为正常,如超出范围,应重新测定进行确认。
检测结果仅反应采样当时状态,需临床医生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测指标进行相关判断。
检查结果如出现与临床不符甚至相悖的情况,应分析查找原因。
7.检验方法的局限性7.1本试剂线性范围为0.2—20mg∕mL(37o C),超出线性范围的样本应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重测。
8.2本法受许多测试前因素的影响,包括样本采集及保存、技术人员熟练程度、感染物质等,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这些因素。
8.产品性能指标:8.1线性范围:在0.2—20.00mg∕mL(37℃)范围,相关系数(性应叁0.9908.2重复性:CV≤10%8.3批间差:≤15%o9.4准确度:相对偏差不超过±15%10.4临床意义DlC时,血浆D一二聚体明显升高,呈阳性反应,是诊断DlC的重要依据.D一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症时正常,继发性纤溶亢进则显著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此外,各型白血病,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肺脏疾病、外科手术等均可见血浆D一二聚体水平增高。
D-二聚体检测与临床应用全
○
概 述
D-二聚体的特点 1 敏感性高: 92%-100% 当血浆D-二聚体低于某一临界值时(通常为0.5mg/L),可基本除外急性PTE(肺血栓栓塞症 ),其阴性预测值大于90%。 2 D-Dimer特异性低:老年、孕妇、外周血管疾病、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等可增高。
各类疾病D-D升高的阳性率
D-二聚体局限性
既往血栓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新近发生血栓的患者水平 小血栓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大血栓。因此,有一些时间较长的小血栓会出现亚临床表现或阴性的D-D结果 D-D对远端血栓的敏感性低,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D-D也可能出现假阴性 高滴度的类风湿因子、雌激素治疗、卵巢癌肿瘤标志物CA125等可引起D-二聚体水平假性升高
2、DIC 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
DIC 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严重的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其特点是体内凝血和抗凝机制失衡导致血小板聚集,病理性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沉积,形成广泛性微血栓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DIC 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
探 讨
一、不同试剂检测结果不可比性 1.单克隆抗体不同 2.报告结果缺乏统一的标准单位(FEU、DDU) 3.参考区间不同 4.校准品不同 二、参考区间与cutoff值 1.CLSI建议,在报告检测结果时,如果只用于排查DVT和PE,只报cutoff值,如果用于其他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就报参考区间; 2.应对“特殊人群”重新建立参考区间和cutoff值
谢谢!
4、妊高症、先兆子痫的监测
妊娠期间血液系统中的凝血因子活性和浓度会发生改变,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表明孕妇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机体正处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 有研究表明,正常孕产妇的孕早期D-二聚体含量略高于非孕成年人的疾病界定值。随着孕期的增长,其含量也会有明显的上升,孕晚的含量为孕早期的1.53—5.7倍。在产后第一天浓度会急剧上升到达一个峰值,三天之内恢复至较低水平。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
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D-二聚体(D-Dimer,D-D)是交朕纤维蛋白(Fb)特异的降解产物,它的生成或增高反映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
在全血或血浆中,采用针对D-D的抗体可以很容易地检测D-D含量。
近10年来,已建立了多种有价值的D-D的检测方法。
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人们发现D-D对临床上疑诊为静脉血栓形成(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患者高度敏感,但不特异。
在这些患者中,当血浆D-D浓度低于:某一临界值(通常为500μg/l)时,其阴性预测值大于90%,由此可以作为排除VTE的筛选试验。
近年来,随着方法学的不断进步,建立多种适用于急诊的简单快速的敏感方法,D-D检测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大量研究已经亢分证实了D-D在排除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 thromboembolism,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中的应用价值,已将其作为首选筛选指标之一。
最近,D-D检测的应用巳深入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lC)、心血管疾病、激素替代治疗、恶性肿瘤以及抗凝治疗领域。
一、D-D的生成在各种病理和生理状态下,凝血系统的激活导致Fb的生成,而Fb的生成又可激活纤溶系统,引起纤溶酶(plasmin,PL)的生成和Fb的降解。
在交联Fb的降解过程中,生成了一系列的特异降解产物,其中包括D-D(D-Dimer)(图1A,1B)。
凝血系统的激活导致凝血酶生成,凝血酶结合于纤维蛋白原的中央结构域,释放纤维蛋白肽A(FPA)和纤维蛋白肽B(FPB),生成纤维蛋白单体和多聚体。
在活化FXIII的作用下,生成交联的纤维蛋白。
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生成多种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bDPs),其中包括D-D和其它的片段。
二、D-D的检测方法D-D的检测方法有多种,主要是基于胶乳凝集原理的定性或半定量试验以及基于ELISA原理的定量测定,也有—些方法采用免疫浊度原理或免疫荧光原理。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3[1].7)
D-二聚体检验方法的演变
□低敏方法导致许多病理状态无法及时反映。 □ 2007年美国医师学会(ACP)和美国家庭医师学会 (AAFP)发布了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的临床实践指南。Ann Intern Med.2007,5:57-62.Ann Intern Med. 2007,146:204-210. □ 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急性肺栓塞诊疗指南。 Eur Heart J, 2008;29(18):2276-2315.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 志2010年1月。 □推荐中高敏感度的方法 □国际上目前已经普遍采用高敏方法。 □原方法敏感度低:阳性率低 □新方法敏感度高:阳性率高 □临床:与既往的使用经验不符
用药起效
用药不足
*对D-dimer检测的要求:快速、定量、宽范围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
•脑栓塞:3 h •心肌梗塞:6h
6h 12h 14天
•深静脉血栓:7-10天
26
提示会发生出血副作用的指标
纤维蛋白原 ≦ 1.0 g/L
血小板计数≦ 50×109/L APTT >正常值的2倍以上 溶栓过程中,每天至少检测1次。
二、D-二聚体检测标准化问题
• 无统一的国际标准
• 目前有超过30种检测方法和20多种单抗被使用。
• 存在两种报告单位:
D-dimer(DDU)和纤维蛋白原当量(FEU)
• 抗体对D二聚体不同片段有不同的亲和力
• 不同的试剂有不同的干扰情况
9
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 H59-P推荐指南
DDU(190KD)
FEU(340KD)
5
D-二聚体检测的应用现状
□制备单克隆抗体,针对的只是某类型D-二聚体。 □病理过程中可产生多种类型D-二聚体,由于不同检 测试剂只测定其中某种类型,而非降解片段的全部, 因此各类试剂在对同一标本进行测定时,其敏感性
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实践
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实践一.关于D-二聚体检测1.什么是D-二聚体?为什么要检测D-二聚体?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水解生产的特异性产物,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物。
其水平的升高反映了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的存在。
检测D-二聚体是有效快速排查静脉血栓的方法,结合临床验前概率可以使30%-50%的病人排除血栓风险,避免了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测。
另外D-二聚体在DIC检测,恶性肿瘤早期识别、肝肾疾病识别、溶栓治疗监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2.D-二聚体监测结果如何评估?以下解释仅适用于SYSMEX-CA系列,试剂为西门子INNOVANCE D-Dimer,仅供参考。
Cutoff值(临界值)<0.5mg/L 仅针对深静脉血栓DVT及肺栓塞PE排除医学决定水平<0.55mg/L 正常人群参考值范围,95%以上的健康人会落在此范围内0.55~1.8mg/L 低风险,部分人群如孕妇及老年人会出现生理性偏高1.8~3.6mg/L 中等风险3.6~6.6mg/L 高风险>6.6mg/L 高风险(死亡率增加)3.D-二聚体如何排查血栓性疾病?为什么既有健康人群参考值范围又有CUT OFF临界值?当D-二聚体检测结果小于临界值(<0.5mg/L),且在验前概率评估结果为中低风险的患者,可排除DVT和PE的风险,无需再做进一步检查。
临界值结果(<0.5mg/L)是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仅针对PVT和PE有效。
而参考区间(<0.55mg/L)反映的是当地健康人群D-二聚体的水平,用于其他疾病的诊断和检测。
4.D-二聚体升高就一定有血栓形成吗?D-二聚体虽对继发性纤溶有特异性,但继发性纤溶对血栓形成并无特异性。
即发生了纤溶不一定意味着血栓形成。
在很多疾病(如恶性肿瘤、外伤等)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大量的D-二聚体片段产生。
5.为什么住院病人D-二聚体普遍偏高?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临床大多数学科的疾病都有可能引发血栓性疾病。
检验科D-二聚体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检验科D-二聚体检测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为保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的准确性,特制作本规程。
2.【职责】1.实验室工作人员均应熟知并严格遵守本SOP,室负责人监督落实。
2.本SOP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室负责人、科主任。
3.【标本类型及实验前准备】1.标本类型1小时内(30r/minx15min)分离血浆,室温放置不超过2小时,2〜8C保存不超过4小时,长时间保存需在冰冻条件下,(-70C不超过6个月),只能冻融1次,在37C 迅速解冻,以减低凝血因子的消耗,解冻后立即测试。
抗凝剂不符合,采血量不准确,凝固,溶血,脂血标本不能作测定。
2.患者准备早晨空腹采血(空腹12小时左右),静脉采血。
3.容器、添加剂类型3.8 %枸椽酸钠0.2ml+静脉血1.8ml,混匀。
4.仪器设备1.仪器名称:Sysmex CA-15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2.仪器厂家:日本Sysmex公司3.仪器型号:Sysmex CA-154.仪器技术参数:4.1速度:最快检测速度180测试/小时,组合检测约140测试/小时4.2试剂位:36个,具冷藏功能。
4.3样本位:50个,可自动连续添加。
5.仪器校准程序:5.1校准频率:当方法改变,试剂厂家或试剂批号改变,仪器维修影响测定结果等情况时,必须进行校准。
5.2校准操作:设置标准曲线分析(由仪器提供商指定工程师执行)5.实验试剂德国Dade Behring Marburg公司的D-Dimer测定试剂(60人份/套),未开封试剂2〜8C贮存到说明书上有效期,开封试剂2〜8C保存不超过5天。
4.【测定原理】免疫比浊法:当混合标本中含有D-二聚体时,聚苯乙烯颗粒包被到单克隆抗体(DD5),与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的交联区域结合。
交联区域呈立体结构,有两个单克隆抗体表位。
总之,一个单克隆抗体就能触发凝集反应,随后检测浊度的增加。
仪器在575nm处通过对浊度改变的监测,将吸光度转换成浓度值,由此获得样本中D-二聚体的量。
D-二聚体检测常见问题
D—二聚体检测常见问题近年来,D—二聚体作为体内交联纤维蛋白水解的标志性产物,其临床诊断价值已得到普遍认同。
它以其高度的敏感性和阴性预示能力,在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排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溶栓治疗监测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虽然D-二聚体检测已得到推广普及,但在D—二聚体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对检测参数的认识误区,致使实验室对一些检测结果难以为临床提供合理解释,对由于方法学不同造成的检测结果差异缺乏足够的理解,给科室质量管理带来困惑.一、不同试剂检测结果不可比性D—二聚体检测的基本原理均是基于抗原抗体反应。
自1983年Rylatt等最先报道了D—二聚体的单克隆抗体后,有20多种D-二聚体单抗研发问世,目前有超过30种检测方法和20多种单抗被使用.由于方法学上的原因,不同试剂测定同一份标本中的D-二聚体浓度往往不具有可比性。
其原因主要有:1。
单克隆抗体不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D-二聚体”,在循环体内并不是一个结构简单均一的物质,而是含有D—二聚体结构的大小不同片段的混合物(如DD、DY、XD、XY、DXD、YXD、DXXD等,分子量为190KDa-720KDa)。
针对不同片段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对同一份血浆中不同片段的结合能力也不同.目前尚无国际统一标准的单抗,也无统一的参考方法。
另外,在自动化凝血仪上采用的免疫比浊法测定还受到乳胶颗粒特征的影响,各试剂制造商选择乳胶颗粒大小不等,结合单抗能力也有差异,反应后吸光特性也不一样。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差异和试剂生产工艺的不同,致使各试剂间检测D-二聚体的结果缺乏可比性.2。
报告结果缺乏统一的标准单位D-二聚体检测的报告单位通常包括纤维蛋白原等量单位(FEU)和D-二聚体单位(DDU)两种形式.FEU是将D-二聚体的量用降解前纤维蛋白原分子的量来表达,因此,用FEU表达的D—二聚体的量相当于用DDU表达的约1.7-2。
d-二聚体超出检测限
d-二聚体超出检测限
D-二聚体是血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当血管内发生血栓或凝血时会释放出来。
D-二聚体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等疾病。
如果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超出检测限,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检测方法不准确:不同的实验室使用的D-二聚体检测方法和试剂盒不同,可能会导致结果的差异性。
建议患者重新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检测。
2.生理因素:某些情况下,如怀孕、手术后、恶性肿瘤等,D-二聚体水平也会升高。
3.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也可能会影响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
4.其他疾病:某些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感染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
因此,如果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超出检测限,建议患者及时咨询医生并进行进一步检查以确定病因。
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正常值范围
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正常值范围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正常值范围一、什么是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在开始讨论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正常值范围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是什么。
d-二聚体是一种血浆内的特殊蛋白质,它在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金标斑点法是一种用于检测血液中d-二聚体浓度的常见方法,通过观察血液样本中的金标斑点来确定d-二聚体的水平。
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体内的凝血状态和血栓风险。
二、 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正常值范围对于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正常值范围,不同的研究和实验室可能会有些许差异。
一般来说,正常情况下,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浓度应该在250-500微克/升之间。
这个范围代表了正常的凝血状态,表明患者的血液没有异常凝结或纤维蛋白溶解的问题。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正常值范围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芳龄、性别、妇女的怀孕状态以及一些疾病的存在。
在评估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不仅仅是依赖于一个绝对的数值范围。
三、 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临床意义正常值范围内的d-二聚体水平意味着患者的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处于良好的状态。
但当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数值超出正常范围时,这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特别是与血栓形成和凝血功能异常有关的疾病。
在临床上,高于正常范围的d-二聚体水平可能提示着一些疾病的存在,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心脏病事件、炎症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通过监测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水平,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预防更严重的并发症。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在我看来,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正常值范围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和血栓风险。
通过了解正常范围内的d-二聚体水平和其临床意义,我们能够更好地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血浆D-二聚体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及注意事项
血浆D-二聚体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及注意事项摘要:目的比较D-二聚体两种检测方式在临床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应用差别。
方法:对256份枸橼酸钠抗凝血浆分别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进行纤维蛋白原等量单位(mg/L FEU)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普通含量单位(mg/L)在测量D-二聚体时的一致性差别。
结果用两种检测方法对同一份样本的D-二聚体检测无差异性,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
K值=0.95无差异性。
关键词:D-二聚体,单位,差异,血凝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的凝块,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当有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时,纤溶酶原被激活成纤溶酶,启动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因此D-二聚体的生成和其水平升高反映了血浆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激活。
临床上D-二聚体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
本研究是对凝血分析免疫透射比浊单位(mg/LFEU)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单位(mg/L)在测量D-二聚体时的一致性差别。
从而对临床适应性分析以及造成结果一致性交叉的原因分析。
材料和方法1 仪器与试剂: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配套的西门子医疗INNOVANCE D-二聚体试剂及定标质控品,分析参数由西门子医疗诊断提供,D-二聚体的报告单位采用纤维蛋白原等量单位即(mg/L FEU);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校准品及室内质控品均由中生北控公司提供,报告单位为(mg/L)2 样本要求2.1抗凝剂 0.109mol/L枸橼酸钠2.2抗凝剂与全血比例为1:9,如果抗凝剂量减少使D-二聚体值升高,抗凝剂量多使D-二聚体偏低3使用真空管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并以3500r/min,离心15分钟。
4血液与抗凝剂混匀时轻轻颠倒,避免用力震荡而破坏凝血蛋白【1、6】3方法同一份样本利用两种不同表达单位分别测量并记录结果,凝血分析仪的正常参考值(00.55mg/lFEU)超过上限判断为阳性,处于参考值范围内的判断为阴性。
血浆d-二聚体检查前注意事项
血浆d-二聚体检查前注意事项
在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查之前,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饮食:避免在检查前4小时内进食。
大量摄入食物可能会导致结果出现偏高。
2. 停止抗凝药物:如果患者正在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需要和医生商量是否需要在检查前停药。
3. 详细告知医生:在进行检查前,向医生详细说明自己的病史、药物使用情况以及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其他因素。
4. 不携带影响结果的物质:避免携带可能影响结果的药物、血液样本或其他物质。
5. 遵医嘱: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检查准备,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准备事项可能因医院的检测要求而有所不同。
因此,最好在检查前与医生或相关医疗人员进行沟通,以了解详细的检查准备事项。
d二聚体的标准检测方法
d二聚体的标准检测方法二聚体(dimer)是指两个相同分子或物种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而形成的稳定结构。
在许多领域,如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中,对二聚体的检测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二聚体的标准检测方法。
1.光谱分析法光谱分析法是检测二聚体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其中,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核磁共振(NMR)是最常见的技术。
紫外-可见光谱可用于测量二聚体分子间的电子跃迁,从而确定二聚体的存在和浓度。
核磁共振技术则通过能量差异来确定二聚体的结构和化学键。
2.色谱法色谱法是一种可分离和测量混合物中不同成分的方法。
对于二聚体的检测,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是常用的方法。
液相色谱通过溶液经由特定柱的分离作用来检测和测量二聚体的含量。
气相色谱则是通过将样品蒸发为气体,通过气相柱的分离来检测二聚体。
3.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分子的质荷比来确定其分子结构的方法。
对于二聚体,质谱法可以通过质谱仪分析二聚体分子的质荷比,从而确定分子的质量和结构。
4.生化分析法生化分析法是一种通过测量生物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改变来检测二聚体的方法。
例如,酶反应可以用于检测和测量二聚体的存在和浓度,因为二聚体的形成能够影响酶活性。
此外,还可以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凝胶电泳等技术来检测和分析二聚体。
5.分子探针法分子探针法是一种利用分子特异性结合的探针来检测目标分子的方法。
对于二聚体的检测,可以设计并合成特定的分子探针,通过与二聚体特异性结合来进行检测。
6.真空熔融滴涂法真空熔融滴涂法是一种通过将样品在高真空下加热至熔点,然后均匀滴涂在基板上来检测二聚体的方法。
通过观察样品在基板上的结晶行为和形态变化,可以确定二聚体的存在和纯度。
总之,二聚体的标准检测方法包括光谱分析法、色谱法、质谱法、生化分析法、分子探针法和真空熔融滴涂法。
这些方法可以用于确定二聚体的存在、浓度、结构和纯度,对于深入研究二聚体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二聚体检测的常见问题
近年来,D-二聚体作为体内交联纤维蛋白水解的标志性产物,其临床诊断价值已得到普遍认同。
它以其高度的敏感性和阴性预示能力,在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排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溶栓治疗监测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虽然D-二聚体检测已得到推广普及,但在D-二聚体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对检测参数的认识误区,致使实验室对一些检测结果难以为临床提供合理解释,对由于方法学不同造成的检测结果差异缺乏足够的理解,给科室质量管理带来困惑。
一、不同试剂检测结果不可比性
D-二聚体检测的基本原理均是基于抗原抗体反应。
自1983年Rylatt等最先报道了D-二聚体的单克隆抗体后,有20多种D-二聚体单抗研发问世,目前有超过30种检测方法和20多种单抗被使用。
由于方法学上的原因,不同试剂测定同一份标本中的D-二聚体浓度往往不具有可比性。
其原因主要有:
1.单克隆抗体不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D-二聚体”,在循环体内并不是一个结构简单均一的物质,而是含有D-二聚体结
构的大小不同片段的混合物(如DD、DY、XD、XY、DXD、YXD、DXXD等,分子量为190KDa-720KDa)。
针对不同片段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对同一份血浆中不同片段的结合能力也不同。
目前尚无国际统一标准的单抗,也无统一的参考方法。
另外,在自动化凝血仪上采用的免疫比浊法测定还受到乳胶颗粒特征的影响,各试剂制造商选择乳胶颗粒大小不等,结合单抗能力也有差异,反应后吸光特性也不一样。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差异和试剂生产工艺的不同,致使各试剂间检测D-二聚体的结果缺乏可比性。
2.报告结果缺乏统一的标准单位
D-二聚体检测的报告单位通常包括纤维蛋白原等量单位(FEU)和D-二聚体单位(DDU)两种形式。
FEU是将D-二聚体的量用降解前纤维蛋白原分子的量来表达,因此,用FEU表达的D-二聚体的量相当于用DDU表达的约1.7-2.0倍。
在D-二聚体报告方式中还包括ng/mL、ug/mL和mg/L等形式。
通常应该直接采用制造商提供的单位,不建议进行形式和量纲的转换。
3.参考区间不同
各试剂制造商在试剂使用说明书中提供的参考区间,除因方法学和单抗因素之外,通常所选的受试人群也是不同的,
特别是进口试剂,种族、性别、年龄和生理等方面的差异都会造成统计结果的不同,直接应用试剂说明书中的参考区间,往往会出现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甚至误导临床应用。
4.校准品不同
由于每种试剂所使用的抗体不同,因此相应的校准品不同,目前校准物包括交联纤维蛋白凝块被消化处理后的血浆,部分纯化的D-二聚体制品及高分子量纤维蛋白寡聚体制品等。
生产制造商选择适合其产品的校准品,但是一种定值校准品并不适用于另一品牌的试剂,因此,D-二聚体测定没有参考标准,方法之间校准的可能性也很低。
二、参考区间与cutoff值
如前所述,由于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学及所用抗体的差异,要求实验室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和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和
肺栓塞的cutoff值。
参考区间的建立相对较易,它所反映的是当地健康人群D-二聚体的水平。
而cutoff值的建立则较为复杂,它所反映的是怀疑有DVT和PE的病人是否真有DVT和PE可能的临界值。
国外通常采用以下步骤建立:1.在不同地区建立样本采集点;2.收集门诊怀疑有DVT和PE的病人样本,样本量至少在300人以上,其中包括25%的患者确诊为PVT或PE;3.病人选择,采用Wells 的验前概率(Pretest Probability PTP)评
估规则和影像学检查,并对阴性病人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随访,以最终确诊是否患有DVT或PE;4.剔除预防或抗凝治疗的病人和孕妇;5.对所有选中的疑似患者同时进行D-二聚体检测和影像学检查;6.对D-二聚体检测结果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确定cutoff值。
目前尚未见国内有关D-二聚体检测cutoff值建立的正式报道。
鉴于样本采集较为困难,CLSI(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建议可以采用试剂制造商提供由权威机构(如FDA)验证的cutoff值(CLSI H59-P)。
值得注意的是,D-二聚体检测的cutoff值只是用来排除DVT 和PE,而不是用于区别健康人群与非健康人群;参考区间则是判断除排查DVT和PE以外其他疾病引起D-二聚体异常的参照指标。
Cutoff值有可能低于或高于或与参考区间上限一致,这可能会给临床医生造成混乱,为此,CLSI建议,在报告检测结果时,如果只用于排查DVT和PE,只报cutoff值,如果用于其他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就报参考区间;
但许多实验室往往不清楚D-二聚体检测何时用于排查DVT 和PE,何时用于其他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故建议两者都报于临床,并向临床说明各自的用途。
另外,有一些健康人群D-二聚体也会升高,如妊娠女性、65岁以上的老年人。
尤其是孕妇,怀孕期间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同步活化会出现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
用常规参考区间和cut-off值作为D-二聚体异常的参照指标,可能会误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
因此,应对这些“特殊人群”重新建立参考区间和cut-off值。
三、临床应用价值
1. DVT和PE的排除
D-二聚体检测最大的临床价值是用于排除DVT和PE.目前临床结合验前概率同时检测患者D-二聚体浓度,来排除DVT 和PE.当PTP评估为低、中风险,D-二聚体检测cutoff值为阴性(
PTP评估为高风险,D-二聚体检测cutoff值为阳性
(>0.5mg/L FEU),不能排除血栓性疾病,提示出现凝块、有DVT、PE、DIC等的可能,需做进一步的检查。
血管造影虽是诊断DVT和PE的“金标准”,但其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且有侵入性损伤,同时还受到医院医疗水平的制约。
肺部扫描和超声也可选择,但也不便作为常规筛查。
与血管造影和超声检查相比,D-二聚体测定更为简单便捷,价格低廉,特别适合对门诊病人的常规筛查。
国外研究表明,D-二聚体检测结合PTP可使30-35%怀疑有DVT/PE的病人免受进一步检查,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费用。
目前市场上用于检测D-二聚体的试剂品种有很多种,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欧美产品为代表,主要用于DVT/PE
排除筛查;另一类是以日本产品为代表,主要是用于DIC诊断。
前者试剂的检测特点是,灵敏度高,检测范围相对较窄,有经过第三方验证的cutoff值(一般为500μg/L或0.5mg/L FEU),阴性预示值在98%以上;后者的特点是,灵敏度相对较低,检测范围较宽。
2. DIC的诊断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作为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性物质,D-二聚体在DIC的诊断和病程监测上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DIC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严重的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
其特点是体内凝血和抗凝机制失衡导致弥漫性小血管内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在DIC形成早期即有D-二聚体升高,而且随病程的发展,D-二聚体可持续升高达10倍以上。
因此,D-二聚体可作为DIC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测的主要指标。
另外,D-二聚体与FDP同时测定,可大大提高其诊断效率。
3. 溶栓治疗的监测
国内外学者均有报道,D-二聚体可作为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的特异性监测指标。
在溶栓治疗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一般有以下特点:①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在短期内明显上升,而后逐渐下降,提示治疗有效;②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持续升高或下降缓慢,提示溶栓药物用量不足;③溶栓治疗应持
续到D-二聚体含量下降至正常范围。
恢复正常的D-二聚体是停止溶栓的指征。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疾病的溶栓治疗,D-二聚体峰值变化的时间有所不同。
在急性心梗、脑梗溶栓后1~6h D-二聚体达到峰值,24h降至溶栓治疗前水平;而在DVT溶栓治疗时,D-二聚体峰值常出现在24h或以后。
对于慢性期DVT患者,溶栓前D-二聚体含量高于正常,而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不升高,或迅速下降至正常范围,说明此时仅有少量新鲜血栓形成,大部分为机化的陈旧血栓,溶栓常不能收到满意效果。
另外,溶栓治疗结束后,应定期观察一段时间的D-二聚体的变化以防血栓复发。
四、D-二聚体应用的局限性
临床实践发现,既往血栓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新近发生血栓的患者水平,小血栓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大血栓。
因此,有一些时间较长的小血栓会出现亚临床表现或阴性的
D-D结果。
D-二聚体监测对远端血栓的敏感性低。
高滴度的类风湿因子、雌激素治疗、卵巢癌肿瘤标志物
CA125等可引起D-二聚体水平假性升高。
由于D-二聚体检测的特异性较低(即针对某一疾病的诊断特异性),故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作为辅助诊断或筛查项目。
近年来对于D-二聚体阳性结果与临床转归及预后价值的研究多为回顾性分析,样本量较小,定量分析少,尚不具备普
遍意义。
虽然目前国内D-二聚体的检测呈现迅速增长的势头,与方法学、质量控制、标准化以及临床应用相关的问题还很多,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