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养生康复技术(中医养生康复技术)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理论
二、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形”指形体 “神”有广、狭之分, 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 “形”与“神”二者相互依 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
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
狭义之神是指精神、意 识、思维活动和各种情 志表现
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为
的布扬尤其重要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理论
六、三因致病,重在七情
引起人体发生,为外感病、传染病的
致病因素
内在的因素:是七情失调,为内因病的致病因素 不内外因素:饮食失宜、劳逸失当以及跌打损伤、虫兽 咬伤、烧烫伤、冻伤等为不内外因素。饮食失宜、劳逸 失当可引起内伤病,其他因素可引起外伤病
本”,“气血生化之源”
脏腑器官、形体官窍、
的盛衰、寿命的长短以及抗
病与康复机能的强弱
营卫经络、精神情志,无
不仰仗于脾胃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理论
三、五脏坚固,脾肾为本
肾脾先后天有相互资助作用 培养后天在养生和康复中有重要作用 人既生之后,肾中的精气,必须得到后天脾胃化生的 水谷精气的不断滋养才能保持旺盛。故强健脾胃,实
疽》说:“津液和调,变
化而赤,是谓血。”《灵 枢·五癃津液别》说: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 之于脉,化而为血”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理论
五、精气充沛,津血布扬
精、气、血、津液之间,关系密切 精与气之间,有“精为气之母”、“气为精之用”的说 法,精的亏损可影响到气,气的亏损也可影响到精,临 床上最终精气两虚的病证更为多见,治疗也多采用精气 两补 气与血之间,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说法,
“形神合一”的最好诠释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概述
但是,养生、治疗、康复的交叉与融合是中医学完整的生命干预过程,因 此,养生与康复是不同的中医学范畴。首先,二者手段不同,中医养生手 段丰富,包括医疗和非医疗手段,中医康复主要釆用医疗器械及药物、手 法等进行病后恢复;其次,二者针对1人群不同,养生广泛涉及所有人群, 主要针对的是健康及病前状态人群,而康复主要针对残障人群及病后恢复 期患者。
1
清闲,不要有过多的欲望,这样就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益寿延年。
三、秦汉成形时期
秦汉时期,诸多帝王君主都是养生长寿的热烈追求者,在此社会背景 下,中医养生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养生家及养生专论、专 著。这时道教盛行,道家学说作为维护统治的思想武器,黄老学说得 以进一步继承发展;西汉之际,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 儒家思想得以大力发挥;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成长起来。 道、儒、佛三教思想都对当时的养生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章 概述
掌握养生、康复、中医养生技术、中 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概
【学习目标】 念;《黄帝内经》的养生认识和成就。
熟悉养生与康复的关系;历史上的养 生名家和名著。
了解养生康复发展的历史脉络;课程 学习方法。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集各地、各族人民养生康复智慧为一体, 融会道、儒、释及历代养生家、医学家的 养生康复体验和研究成果,形成的博大精 深的体系。中医养生康复历经数千余年的 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衍生出了 丰富多彩而又行之有效的养生康复技术, 一直沿用至今。
在原始人类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食后可增强体质, 减少疾病,遂由偶然获得变为主动摄取,食养起源便由此而来。 旧石器时期,火的发明和利用改变了先民的食性,成为食养、食 治的伊始,且利用火来进行医疗活动,逐渐总结发明了灸炳、热 熨之术。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石器、骨器的出现,而有了破石、 石针的应用。
中医养生康复学
1, 养生,是指合理选用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技术和方法。
2. 康复,是指采用精神调节、合理饮食、体育锻炼、针灸推拿、服用药物以及沐浴、娱乐等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进行恢复,达到提高或改善病残者生命质量的目的。
3.精,是指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发育的基本物质,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气,是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也是推动各种生命物质在人体川流不息的动力,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
血,是滋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物质需求,化生精、气、神、乳汁、经血、精液、体液等生命物质的物质源泉。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运动、知觉等。
4.天人相应:(一)适应季节(二)把握时间(三)顺从地理(四)适应社会5.食物的滋养调整作用:滋养作用:水谷精微滋养脏腑、经脉,乃至筋骨、肌肤、皮毛等,并与人体的真气结合,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抗御邪气。
调整作用: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是养生最重要的法则。
利用饮食的性味对机体阴阳失调进行调整。
阳虚者补阳,阴虚者当清补,偏热体质或热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寒的食物,偏寒体质或寒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热的食物。
6起居养生:起居养生的方法是:(一)起居有常(二)劳逸适度(三)合理睡眠7.饮食康复原则:平衡阴阳调整体的原则,协调脏腑重脾肾的原则,辩证辨病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三因制宜的原则。
8解表类:生姜、大葱、大蒜、豆豉等,用于风寒感冒。
外感初起,可用生姜红糖饮、葱姜醋粥、薄荷叶健脑益智类:常以核桃仁、芝麻、龙眼、猪脑、猪心、莲子、木耳、大枣、百合等健脑养心的食品为主,或与益智仁、枸杞子、茯神、柏子仁、何首乌等健脑药相配。
9.减肥类:常以冬瓜、黄瓜、赤小豆、薏苡仁、萝卜、山楂、海带等利水消脂的食品为主,或与泽泻、荷叶、茯苓等利水药相配,具有降脂减肥的作用。
精神、起居养生保健技术—精神情志养生保健技能(中医保健技能课件)
2、心神养生的方法:通过心性修养,净化心灵,升华道德
境界,清除贪欲,调节情绪,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 认知,使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是健康长寿之法。 ◆养生先养心,关键在于一个好心态。养心养神乃养生之根本, 更是精神养生之关键。
心神养生的方法
❖ 《淮南子》:“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 ,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
❖ 第三,临喜临怒看涵养 碰到了喜事或者令人恼怒的事,换 句话说,也就是得失了,喜就是得,怒就是失,就要看你的涵 养,能不能宠辱不惊。 ❖ 第四,群行群止看识见 所谓行止,也就是去留的意思,碰 到去留的问题,就要看你的识见了,看你能不能做出正确的判 断,该去就去,该留就留。
(三)怡养性情
❖ 1.节制欲望 ❖ 2.性格开朗 ❖ 3.循理乐俗
课堂小结
精神养生-心神养生法:1.清静养神 2.养性修德 3.怡养性情
第二节 情志养生法
学习目标
【了解】 1.情志养生法概述
第二节 情志养生法
❖ 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
七种情绪(七情)。 ❖ 神、魂、意、魄、志(五志)
1.影响情绪的基本因素
❖ 身体因素《素问·调经论》中有“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
药者”
3.运动移情
❖
四、情志制约法
❖ 又称以情胜情法,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 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 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藉以达到协调 情志的目的。
1.五脏情志制约法
❖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 ,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 ❖ 以偏救偏,以情胜情 ,“无形之药”
2.阴阳情志制约法
对中医养生康复的认识(800字)
对中医养生康复的认识《中医养生康复学》平时作业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肖卓阳我认为,中医养生与中医康复是分不开。
中医养生康复,就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养生学与康复学基本理论、治疗方法及其应用,以达到为人养生、为人保健、为人康复治疗的一门学科。
简单点说,就是以中医理论及方法养生保健、康复治疗。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短短几十年,我国已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且其进程不断加快,同时物质条件丰富后,各种新类型疾病的滋生,使得医学不再仅仅局限于生理治疗,更有预防、保健、愈后康复、心理安抚等多种作用,而中医无疑在这一点上走在了前沿。
《吕氏春秋·节丧》里写:“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
”就是说养生是人们根据人类生命发展规律,在我们的一生中,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一种保健活动。
自古以来,中医养生之道就极为丰富,如老师所讲过的静神、动形、食养等等,《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也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由此可见,中医不仅在养生一途上方法丰富,而且其原则十分系统,早在古时便提出了如形神共养、协调阴阳、益气调息、动静适宜、饮食规律等等原则,值得每一个爱护自己、爱护家人的人学习。
中医康复学在适用对象上虽然更侧重病患的治疗与恢复,但其意义不仅是疾病的治愈和恢复,也有精神情志的康复,正气的康复之作用,因此我想其目的也是和养生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维护和恢复人的身体健康。
根据《中医康复学》所说:“中医康复有中医心理、中药、针灸、推拿、传统体育、气功、饮食、自然、传统物理、娱乐等多种方法,对病残、伤残诸症和老年、慢性病症等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
”可见,中医康复学与养生学在方法和手段上有许多地方是相似或相同的。
曾有人说过,中医养生与康复的方法与实施都是以“和谱适度”为原则,使体内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五脏坚固,守其中正,保其冲和。
中医情志养生
中医情志养生情志变化可以直接影响人体脏腑的变化。
《素问·杨液酵酸论指出:精神不进,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
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
因此必须加强情志护理。
这不仅有助于临床治疗,而且富有“致病必求其本”之深意。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情志养生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中医情志养生的方法移情相制移情就是将注意力转移。
《素问·移情变气论》指出:“古之致病,惟其移情变气,可祝由而已”,“祝由”疗法,系祝说发病的原由,转移病人的精神,以达到调整病人的气机,使精神内守以治病的方法,故又称“移情变气”。
也即通过语言、行动等祝由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病人自身的去除病邪的能力。
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疾病上面,整天围绕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对于这类病人,可采用言语诱导的方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解除思想顾虑,转内痛为外痛,移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会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
相制即是以一种情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情志护理方法。
如《素问·阴阳应象人论》根据五行相克关系提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朱丹溪进一步提出;怒,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以喜胜之,以思解之;思,以怒胜之,以喜解之;恐,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悲,以恐胜之,以怒解之。
”在临床实践中,张子和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明确主张:“悲可以治怒,以怆侧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戏谑亵押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行之言夺之”。
上述五行模式的以情相胜法,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护理方法。
运用好这些方法,将有效的提高情志护理的质量。
中医养生康复基本理论
调补阴阳
•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 人体健康的基础,调补阴阳就是通过调理人体的阴 阳平衡,以促进身体健康。- 调补阴阳的方法:中 医调补阴阳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中药调理、针灸 按摩等。
注重脾胃
• 脾胃为后天之本: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 生化之源,注重脾胃的养生和康复有助于维持人体的正常 生理功能。- 脾胃养生的方法:中医脾胃养生的方法包括 饮食调理、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
药物调理
辨证施治
根据个体症状、体征等综合因素,进行辨证分析 ,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用药有度
严格遵守医嘱,合理使用药物,避免滥用药物。
预防为主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或易感人群,采取预防性用药 措施,以降低发病风险。
04
中医康复适宜技术
针灸疗法
疏通经络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功导引
调心养神
气功导引注重调心养神,通过意念和呼吸的配合,调节身心状态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促进气血运行
气功导引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其他不 适症状。
增强内脏功能
气功导引可以通过特定的呼吸和动作练习,增强内脏功能,提高身 体的抵抗力。
饮食调理
1 2
食疗养身
饮食调理注重食疗养身,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 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以滋养身体、补充营 养、增强抵抗力。
调和气血
针灸疗法可以调和气血,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症 状。
调理脏腑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消化、呼 吸、泌尿等系统的功能。
推拿按摩
舒缓肌肉
01
推拿按摩可以舒缓肌肉紧张和疼痛,改善肌肉疲劳和僵硬感。
中医养生学 第五章 精神养生(情志养生)
2020/5/5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44
.消除嫉妒心理的 基本方法
❖ 培养正确的拼搏精神, 即树立欢迎别人超过 自己,更有勇气超过 别人的正确观念。
2020/5/5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45
第三节 调节情绪法
一、节制法 二、疏泄法 三、转移法 四、情志制约法
2020/5/5
37
2020/5/5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38
2020/5/5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39
4.保持心理平衡
2020/5/5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40
2020/5/5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41
(1)培养竞争的意识和心理素质
❖ 竞争意识,就是要有进取心 和高度的责任感。
❖ 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17
怒
❖ 怒,指暴怒或怒气太盛。
它是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
不能达到,逐渐加深紧张
状态,终于发怒。
2020/5/5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18
❖ “思虑伤脾”
2020/5/5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19
《吕氏春秋》
❖ 齐闵王因为思虑过度, 损伤了脾胃功能,以 致积食内停,久治不 愈,后经文挚用激怒 的方法,令其吐出胃 中积食而告愈。
❖ 改变人的思想焦 点,或改变其周 围环境。
2020/5/5
Hale Waihona Puke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50
❖ 运动能改善 不良情绪, 使人精神愉 快。
2020/5/5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51
中医养生保健—情志养生
11
情志养生的方法
一、修身养性
古人认为,仁者和智者一般都会身心健康,享尽天年。孔子《论语·雍也》有“仁者寿”之语, 《孔子家语》有“智者寿”之说,这种观点几乎为历代思想家所继承。
所谓修身养性,主要指培养高尚品行,形成良好的性格。我国古代不少思想家都很重视修身养性。
从生理上来讲,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则人 体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精神饱满,形体健壮。
中医养生康复学基础
8
《中医护理学》
情志养生—方法
情志养生的方法
学习目标
01 掌握情志与五脏的关系。 熟悉情志致病的机理和情志养生的意义
02 和方法。
03 了解交际和娱乐养生。
中医养生康复学基础
10
情志养生的方法
情志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济生活等方
《中医护理学》
情志养生—情绪调理
情志变化对健康的影响
学习目标
01 掌握情志与五脏的关系。 熟悉情志致病的机理和情志养生的意义
02 和方法。
03 了解交际和娱乐养生。
中医养生康复学基础
2
情志变化对健康的影响
情志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济生活等
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和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所调“健康”,不仅 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由情志因素引起的心 身疾患已是当代社会中人类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健康水平,必 须重视情志对机体各方面产生影响。
03 了解交际和娱乐养生。
中医养生康复学基础
第二节 精神情志养生康复技术
三、疏泄法
(一)直接发泄 (二)疏导宣散
四、转移法
转移法,又称移情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 施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其与 不良刺激因素脱离接触,从而从情感纠葛中解放出 来,或转移到另外的事物上去
四、转移法
(一)升华超脱 (二)移情易性 (三)运动移情
五、情志制约法
情志制约法,又称以情胜情法。是利用情志 之间,情志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关系,通过一种正常情志活动来调节另一种不正 常情志活动,使其恢复正常,有效治疗情志与躯 体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
第三章 精神情 志养生康复技术
第二节 精神情志养生 康复技术
福建中医药大学 王晓玲
一、愉悦法
愉悦法,就是保持愉快喜悦的心情,乐观的精 神状态,使自己能在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面前,做 到神愉而不恼,心悦而不烦的精神养生方法
一、愉悦法
(一)笑口常开 (二)避免孤独 (三)幽默风趣 (四)环境美好
二、节制法
(一)五脏情志制约法
1.喜伤心者,以恐胜之 2.思伤脾者,以怒胜之 3.悲伤肺者,以喜胜之 4.恐伤肾者,以思胜之 5.怒伤肝者,以悲胜之
五、情志制约法
(二)阴阳情志制约法
运用情志之间阴阳属性的对立制约关系,调节情志, 协调阴阳,是为阴阳情志制约法。人类的情志活动是相当 复杂的,往往多种情感互相交错,很难明确区分其五脏所 主及五行属性,情志活动可用阴阳属性来分,即现代心理 学所称的“情感的两极性”
所谓节制法就是调和、节制情感,防止七情过 极,达到心理平衡。《吕氏春秋》说:“欲有情, 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重 视精神修养,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感情,才能维护心 理的协调平衡
二、节制法
(一)遇事戒怒 (二)宠辱不惊 (三)暗示治疗
中医情志养生
音乐疗法是通过聆听音乐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音乐可以作用于人的情感和认知,从 而影响人的身心健康。通过选择适当的音乐,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睡眠质量和生活 质量。
心理疗法
总结词
通过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个体解决 心理问题和获得心理健康。
详细描述
心理疗法是通过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帮 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获得心理健康。常 用的心理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 义疗法、家庭系统治疗等。这些疗法可以 帮助个体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情绪和行为 问题,提高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同时,心 理疗法还可以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
产业发展壮大,出现更多的专业机构和研究机构 。同时,将有更多的医疗保健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加入到中医情志养生的行列中来,提供更 多的实践和应用机会。
06
中医情志养生的典型案例分享
案例一:情志失调导致失眠的调理
情志调理
了解患者的情志状况,以五行养生法调节情志。如以喜胜忧, 听音乐、看喜剧等方式缓解压力和焦虑。
运动调理
建议进行柔和、缓和的 运动,如太极拳、八段 锦等,以调节身体状态 。
案例三:情志失调引发高血压的调理
情志调理
采用中医情志疗法中的“以情胜情”法,如以悲胜怒、以思胜 恐等,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饮食调理
高血压患者宜食低盐、低脂的食物,如绿叶蔬菜、鲜果等。避免 过度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运动调理
,提高生活质量。
情志养生与现代社会压力
现代社会压力对情志的影响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如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经济压力等,这些压 力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
情志养生对现代社会压力的缓解作用
第二章中医养生康复技术基础理论
行气活血,重在化瘀
五、惜精养气,起居有常
固护肾精
“是故五脏主藏精气者也,不可伤,伤者失守而 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培养元气 起居有常
六、扶正祛邪,扶正为主
益气与养血法
滋阴与温阳法 气血阴阳兼补
扶正祛邪并用
七、避邪护正,顺应自然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二、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养形治形
调摄饮食,充养形体 适度锻炼,强健形体 谨慎起居,保养身体 适宜技术,恢复功能 养神治神 修身养性、少私寡欲、情绪乐观、情志制约
三、协调脏腑,重在脾肾
协调五脏,补固为主
协调六腑,泻通为主 协调脏腑,脏腑互治
久病不复,调补脾肾
四、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第二中医养生康复技术 基础理论中医养生康复技术基础理论 1.基本理论 2.基本原则 3.康复评价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理论
一、阴阳互根,协调平衡 《素问》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说明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和恢复 健康的必要条件,而这种平衡是互 生互长的动态平衡。
二、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三、协调脏腑,重在脾肾
四、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五、扶正祛邪,扶正为主 六、避邪护正,顺应自然 七、动静结合,劳逸适度
八、保精养气,起居有常
九、杂合以治,辩证施术
一、调和阴阳,阴阳并重
人体内阴阳的平衡
人与自然的阴阳平衡(四时)
着装/饮食/起居情志等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 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故智者养生也,顺四时而避寒暑”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八、动静结合,劳逸适度
运动形体,清静精神
时节养生康复技术(中医养生康复技术)
春夏季节,自然界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 人们应该充分保护体内的阳气,使之充沛旺 盛;秋冬时节,万物敛藏,人们应该顺应自 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 润养五脏,抗首,是指从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至立夏前一日的春三月, 不同于习惯上的正月、二月、三月。
1.起居养生
在火热的夏季,心经当令,作息应顺应自然而晚睡早起,午时小 睡以养心神。白天,充分感受阳光赋予生命的生机,在大自然阳 气的推动下,将秋冬瘀积在身体中的寒湿顺势排出体外,排掉瘀 积、补养阳气,为秋天收获丰硕的果实做好准备。
(4)饮食康养举例
①菊花枸杞茶:枸杞子15g、菊花15g,开水泡茶,早晚各1次,可适当 增减次数。功效:清肝、明目、补肾。
②茉莉花茶:茉莉花15g、甘草5g,开水泡茶,早晚各1次,可适当增减 次数。功效:疏肝解郁、行气化痰。
③油炯春笋:油炯的目的是去掉春笋的寒气,从而更好地发挥春笋的 疏肝作用。
4.运动康养
(一)春季康养技术
春季的养生要求在起居、精神、饮食、运动 等方面都必须顺应春天的阳气升发、万物始 生的特点去调摄。
1.起居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 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也就是说,春天 三个月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也是一年的开始。在春天,万物都蕴 藏着勃勃生机。小草在沉默了一个冬天后开始拱动沉睡的大地, 慢慢地吐露出新绿,而人的阳气也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开始升发。
1.木火刑金导致的疾病
春天是肝经当令的季节,肺金的克制是为了避免肝木的过度升发, 也正因如此,喜润不喜燥的肺更容易被过度升发的肝火所灼烧, 即“木火刑金”。
(1)咽喉肿痛、头痛发热的预防。 ①适度锻炼,增强肺卫功能,注意通风、保暖,少食辛辣燥热的
中医康复概述
辨证施治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分析,确定其病机和治疗原则,再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施治。
02
中医康复方法
起源与历史
针灸疗法起源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医重要的康复治疗方法之一。
理论基础
针灸疗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经络、穴位的治疗,调整人体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康复和现代医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互补性,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这种结合也有助于推动康复医学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服务。
中医康复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应用
VS
中医康复的普及和推广将走进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个领域,让更多人了解和受益。
详细描述
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如冬季宜食温热性食物,夏季宜食凉性食物。
运动锻炼
早晨空气清新,适合进行户外锻炼。
早晨锻炼
运动应适量,过度的运动会导致身体损伤。
适量运动
运动应坚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持之以恒
运动应多样化,包括慢跑、散步、太极拳、瑜伽等,以全面锻炼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器官。
多样化
情志调养
脑卒中
利用中医的理疗和康复训练,帮助脊髓损伤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和感觉。
脊髓损伤
采用中草药、针灸等手段,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和修复,缓解疼痛和麻木等症状。
周围神经病
神经系统疾病
颈椎病
通过牵引、按摩、中药敷贴等手段,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僵硬,提高颈椎的活动度。
骨关节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
运用推拿、针灸、拔罐等中医方法,减轻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和麻木,改善腰椎功能。
精神情志养生康复技术PPT课件
应充分考虑后果,做好准备;
对于体质虚弱、患有器质性疾病、严重精神疾病、
人格障碍者,应慎用或不用某些情志疗法。
情志制约法(以情胜情)
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金克木,故悲胜怒。 恐为肾志,属水;喜为心志,属火。水克火,故恐胜喜。 怒为肝志,属木;思为脾志,属土。木克土,故怒胜思。
喜为心志,属火;忧为肺志,属金。火克金,故喜胜忧。
思为脾志,属土;恐为肾志,属水。土克水,故思胜恐。
情志制约法(以情胜情)注意事项
喜——伤心
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机体疲劳。但欢 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淮南子》曰:“大喜坠慢”。
思虑——伤脾胃:思虑过甚,使脾胃升降气机郁阻,出
现精神阴郁、食欲不振、纳呆食少,久之气血生化不足 心失所养,又出现形容憔悴、失眠多梦。
忧和悲——伤肺:悲哀太甚,可致心肺郁结,意志消沉。
健康的 保证
原则
形神合一 调节情志 立志养德 开朗乐观 心理平衡
一、形神合一
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
形之主。
形神合一构成了人的生命,而神是生命的主宰。 少私寡欲、养心敛思
二、调节情志
感情的表露是人之常情,是本能的表现,而且各种
情志活动,都能抒发感情,起着协调生理活动的作 用,也就是说人的七种情志变化是属于正常的精神 生理现象。
精神情志养生康复技术
LOREM IPSUM DOLOR
.
中医情志养生源远流长,在许多医 籍中都有记载。
由于“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 时代”,当代社会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 疾患,已经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发病 和流行病。 (请例举几种与精神致病相关的疾病。)
中医养生康复学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基本概念养生:保养生命,使之不息,提供所需,防止伤害(身体内外)一词首见于《庄子养生主》养:抚养(扶持、保护、培养、生养),提供生命所需,防止不良伤害生:生命运动不息老年人之养生称为寿老(使老年人长寿)、寿世(使老年人在世时间长)、养老、寿亲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的一门学科(实用性学科)最终目标:健康长寿、享尽天年康复医学(复权医学):利用医学的、工学的、社会的、教育的、职业的等综合手段,使障碍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经济上等各方面最大程度的改善,使之回归社会。
(帮助各种残疾患者,使其最大限度恢复健康,回归社会)研究对象:养生学:所有健康的个体和亚健康人群康复医学:病体: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急性病的恢复期(体虚之人)中医养生康复学发展的六个阶段:1.知识积累于商周2.理论奠基于春秋战国3.体系形成于秦汉至晋唐4.发展于宋元5.成熟于明清6.确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养生康复理论与方法的涌现:老子:静心、节欲孔子:强调修身、养性、三戒(戒色、戒斗、戒得)子华子:动以养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不韦:杂家《吕氏春秋》养生思想集中有三:1.强调节欲养心,“谨养知到,养心为贵“2.强调顺应自然,趋利避害(此为不同于他人之处)3.动形以达郁《内经》赋予养生康复学以中医特色:1.提出了生命得本源,强调精气神为人之三宝2.划分了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时期,阐述了生命的规律及衰老机制3.明确了人类的寿限,度百岁乃去,提出了较系统的养生原则和方法4.确立了“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并成为中医康复学的理论核心5.创立了经络学说,为针灸、气功、导引、按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总结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康复治疗原则男女之间生命规律的差异:1.女性发育早,生长发育期比男性短2.女性在形态方面的衰老比男性出现得早3.女性衰老以阳明脉衰老明显,男性衰老以肾气衰明显,女性衰老进程比男性较为缓慢相关著作:《养性延命录》南朝陶弘景,第一部养生学专著《养老奉亲书》宋代陈直,现存最早的一部养老专著《饮膳正要》元代忽思慧,最早一部营养学专著《万病回春》明代龚廷贤,首见“康复“一词,作恢复健康之义《养病庸言》清代沈子复,专论康复得专著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生命形成期(生):指从胚胎形成到发育完成离开母体得全过程,即生命在母体中孕育的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养神技术
养神思想倡始于老子、庄子,他们均主张“清 静无为”。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 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 静。”意思是说尽量使心灵虚寂,坚守清静;万 物都在生长发育,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尽管 变化纷纭,最后都各自回到它们的出发点一一 “静”。
《庄子有宥》日:“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指出养神是保持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稳定的关键所 在。晋代嵇康的《养生论》提出“修性以养神, 安心以全身”等以静“神”来养“形”。以上均 说明“养生贵乎养神”,不懂得养神之重要,单 靠饮食营养、药物滋补等是难以达到健康长寿这 一目的的。
1
做了比较。10年中那些不廉洁的官员中有60%的人生病和死亡。死亡者有 116人,其中癌症占60%,心脏病占23%,其他疾病占17%;患病者232人,其 中癌症占53%,心脏病占15%,其他疾病占32%。而廉洁官员中生病或死亡者 仅占16%。
(二)无视无听
庄子为了保持心平气和、思绪宁静,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的养神方法,使目清耳静,心静神凝。《道德经》说:“五色令 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耳目是人类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渠道,其受神气的主宰和调节, 外界纷扰的刺激必然会通过耳目作用于人的情志,耳之所闻、目 之所视均会使神烦心劳。
他认为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思想都存在欲望的要求, 对这些欲望应该顺其自然,同时把握好尺度。如果放纵自己的欲 望,就会出现“失性”的行为,招致祸端或酿成疾病。
所以在生活中提倡知足常乐,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寡思虑以养 心神,益健康而达长寿。
知识链接
巴西有一位医生叫阿尼塞托,他进行了一项长达10年的调查研究,发现那 些玩世不恭而卷入腐败行为的人容易得癌症、心肌梗死、过敏症、脑出血 和其他心脏病。他对583名被控有各种贪污受贿罪的官员和583名廉洁官员
第四章 情志养生康复技术
1.掌握养神技术中的清静养神,养心技术 中的疏泄养心、移情养心。
【学习目标】 2.熟悉养生技术中的适度用神,养德技术 中的修身养德,养心技术中的节制养心。 3.了解养德技术中的怡情易性,养心技术 中的愉悦养心、情志制约养心。
情志是七情和五志的概称,中医将人 的各种正常情绪体验概括为喜、怒、悲、 思、恐五种,并纳入五脏系统,即所谓 “五志”;将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情志 致病因素概括为喜、怒、忧、思、悲、 恐、惊七种,简称“七情”。
2.寡欲
“寡欲”,指节制一切声名物欲。要求人们淡泊宁静,一切欲念皆应适度, 不可不用,也不可妄用。《太上老君养生诀养生真诀》为世人总结出了排除 私心杂念的内容和方法,即要“除六害”:“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 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庄子在《庄子天地》 里指出人的五种欲望“失性”的后果:“一日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日五 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日五臭熏鼻,困慢中瓢;四日五味浊口,使口厉爽; 五日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一)少私寡欲
1.少私
“少私”就是节制欲望,减少私心杂念,返璞归真,维护身心的 和谐。《素问上古天真论》倡导宁静淡泊的养神之道,提出“是 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 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 朴”。
庄子认为私心是百病之根。人一旦被“私心”掌握,就会失去常 人的心态,变得贪得无厌,必然会伤身害命。如果能够保持平易 恬淡的心态,“无为而治”,减少私欲,那么邪气就不会侵入机 体,损害健康。所以,以常人心态对待人生,知足常乐则能益寿 延年。
情志变化对健康有影响。七情内伤是否影 响健康,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情志刺激的 性质与程度差异。七情之中有六情属恶性 刺激,唯有喜属于良性刺激。②情志变化 的个体差异。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异,性格 有刚柔之别,年龄有长幼之殊,性别有男 女之分。因此,对同样的情志刺激,则会 有不同的情绪反应。
总之,不管什么原因,采用什么方法, 只要能做到情志调和,脏腑协调,经络 通畅,则百病不生。从古到今,中医釆 用过许多方法或技术手段来调畅情志, 防治疾病。这里介绍养神、养德、养心 技术,以治神在先,调畅情志,形神合,即守住内心的安宁清净,没有非分的要求,淡泊宁 静,才能真正体验健康生活的乐趣。现代社会,由于名利的诱 惑、欲望的追求,不断地把人们引向一个喧嚣、浮躁的世界。 如果欲壑难填,对物质的追求越多,对身体伤害的流弊也就越 大,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但无论社会多么浮躁,一个人只有 靠自己的主动思想才能调节心神。如淡泊名利,守住一份宁静, 俯仰无愧,心安理得,才能神清气爽,身体健康,才能感受到 健康人生的美好。
七情本来是人体应有的生理现象,是人体 对于外界各种信息的正常反应,一般不会 产生疾病。但是,“七情”之中任何一种 或多种情绪失去控制,就可能引起人体生 理功能的失调,从而产生疾病,中医称之 为“七情致病”,所以有“忧伤肺、喜伤 心、思伤脾、怒伤肝、恐伤肾”之说。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内外因素会引起人的情志变化。① 社会因素。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往往会影响人的 心理,从而影响健康。如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变 迁、男女之间的婚恋纠葛、家庭成员的生离死别等精神 创伤,均可引起强烈的情志变化。②环境因素。在自然 环境中,有些非特异性刺激因素作用于人体,也可使情 绪发生相应变化。例如,四时更迭、月廓圆缺、气候剧 变等都会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③病理因素。机体脏腑 气血病变也会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灵枢本神》说: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绝对的无视无听是不可能的,加上 人们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如果不会调节,就会导致疲惫不堪,出 现亚健康状态。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适当利用安静的环境进 行休息、静养,或工作之余随意坐卧,放松身体;或用高雅的兴 趣爱好来陶冶情操,从而消除疲劳,收敛神志,恢复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