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整理【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一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之一(四季美景)”,这个单元,开启一个新的篇章,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
这里描写了美的的景物,描写了美的情感,其中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古代诗歌四首》一篇略读课文《雨的四季》和一个习作。
【教学目标】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美的构思。
3、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和词语。
【教学重难点】重点: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和词语的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1、默读法。
学习默读,重在强调重在强调一气呵成地通读全文,遇到生僻字,可先跳过,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保证一定的阅读速度。
2、感悟法。
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
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
第二篇:2017(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群星闪耀”,这个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
课文中所选择的名人,是那些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
其中编排了三篇教读课文《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孙权劝学》,一篇略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和一个习作。
【教学目标】1、本单元主要学习精读的方法。
部编版七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2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用合适的词语来概括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勤图的特点。
学生活动2
学生小组合作,用合适的词语来概括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勤图的特点。
活动意图说明:
深刻了解春天的特点,提高学生概括能力。
环节三:赏析语言,学习本文生动的描写方法。
教的活动3
学生活动1
学生听录音名家范读,接力朗读课文,读完互相评价。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围绕完成学习任务开展系列活动与教的环节对应,学生分析任务-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分享交流中学习并有实际收获。下同)
活动意图说明: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情境、学习活动等的组织与实施意图,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说明环节或活动对目标达成的意义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说出教与学活动的关联,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关注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
(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一定的朗读技巧与习惯,作为老师,可以自己范读,也可以听录音,“读”贯穿始终,读中思,读中议,读中悟,在读的基础上设疑答疑,炼词炼句,从而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
喜欢《春》,便喜欢朱自清。向学生推荐《朱自清散文选》,让学生更多了解名家,亲近名家,亲近文学。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带领学生到校园的生态园里去寻找春天,描写春天。
10.教学反思与改进(单节课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习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教学改进设想。课后及时撰写,突出单元整体实施的改进策略,后续课时教学如何运用本课学习成果,如何持续促进学生发展)
集体备课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明确: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
2.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是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同时也歌颂了母爱的温暖,伟大。
请学生再次朗读并背诵。
纸船
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请大声朗读《纸船》。
补充背景:
1923年,冰心赴美留学,海浪滔滔,天风卷吹,诗人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油轮上,远离亲人,驶入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回到亲人的怀抱?诗人因强烈思念故国,亲人,越发孤独,惆怅。
出示填空:作者赵丽宏要为打开一扇。
(学生朗读,关注朗读过程中的一些字词的读音)
明确:作者赵丽宏要为青少年读者打开一扇文学之门。(第3节)
3、简介背景,明确写作意图。
本文是语文出篇序言就是为了向广大青少年读者介绍文学。选作初中语文课本六册书的首篇课文,也可看出编者的用意:引导我们亲近文学,阅读文学作品,学好语文。
2、指名读第1-2节,分析思考:
(1)打开这些关闭着的门,我们会收获什么?如果不去开门探寻,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2)面对关闭的门,怎样才能打开呢?
(3)文章有没有开门见山就提“文学之门?
学生明确:
(1)打开这些关闭着的门,我们可以浏览新鲜的景物、探求未知的天地,这是一个乐趣无穷的过程。如果不开门探寻,我们只能在门外徘徊,只能沉睡。
(2)只要我们愿意花时间、花功夫,只要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这些门就会洞开。
(3)文章没有开门见山就提“文学”二字,而是在1-2节先议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大门,由无数关闭着的门中提到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即“文学之门”。
3、句子分析。
(1)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这句话中的两个“世界”的含义各是什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全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全套1春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理清行文思路。
2.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词句,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3.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
大家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古往今来,多少作家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春》,看他如何通过优美的文字来描绘春天、歌颂春天的。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写作思路1.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的?你能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吗?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作者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至二自然段盼春,第三至七自然段绘春,第八至十自然段赞春。
2.细读第三至七自然段,交流讨论: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如果将这些景物看成一幅幅的春景图,你能不能分别给它们拟一个恰当的三个字的小标题?明确:作者分别从草、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这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你认为作者笔下哪幅画面最美?美在哪里?你能为你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明确:示例一: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
可配“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古诗。
示例二: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
可配“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乱花渐欲迷人眼”。
示例三:春风图——这是一幅轻柔温暖的画面,可配“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示例四:春雨图——这是一幅绵长、细密、轻柔的画面,可配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示例五:迎春图——这是一幅众人喜迎春天,充满希望的画面,可配“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
目标导学二:把握景物特点2.作者为什么把“迎春图”放在最后面写?明确:作者细致绘春,前面的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为人迎春做铺垫,用春的美好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计划要早早做好安排,告诉人们抓住人生的大好春光,奋发向上。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工作总结+教学计划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工作总结+教学计划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导语]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多姿多彩、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燃起了人们的爱美心灵的火炬,吸引了人们寻觅美、赞赏美的双眸,故而众多的文人骚客举笔挥毫、引吭高歌,留下了数不清的千古绝唱。
[单元目标]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良好的语感。
2、鉴赏性地研讨精彩段落,品味出作品的真味。
可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诗句,细细揣摩,看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如此优美动人的。
3、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诗句和段落,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的特点。
[单元说明]教材第一单元主题为《四季美景》,配套主题丛书(一)题目是《四季如歌》,总之内容都是有关四季的。
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
[单元教学主题及课时安排]主题一:《听春声寻美踪》(二课时)学习内容:教材中《春》、语文主题丛书(一)《春之声》、《山雀子噪醒的江南》。
主题二:《万水千山总关情》 (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中《济南的冬天》、语文主题丛书(一)《济南的秋天》、《春天,复活的季节》主题三:《品雨韵悟雨情》 (一课时)学习内容:教材中《雨的四季》、课外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梁遇春的《春雨》和戴望舒的《雨巷》主题四:《绘壮美之景抒高远之志》 (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中《观沧海》、课外《龟虽寿》、《沁园春﹒雪》主题五:《明月千里寄我情》(一课时)学习内容:教材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外《巴陵送李十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峨眉山月歌》、《夜泊牛渚怀古》。
主题六:《愁情在春光中苏醒》(一课时)学习内容:教材中《次北固山下》、语文主题丛书(一)《临安春雨初霁》、课外《武陵春》主题七:秋日思乡点点愁(一课时)学习内容:教材中《天净沙﹒秋思》、课外《月夜忆舍弟》、《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1春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技巧,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探讨作者是怎样全面、精细地观察和表现江南春景,突出事物的总体特征。
自主合作法、探究学习法。
课件、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曾经有个盲人乞丐,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给他。
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
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
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样的话?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可是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
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地感受春天的美好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他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生难字词(1)字音涨.水(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 niàng)应和.(hè)窠.巢(kē) 黄晕.(yùn) 抖擞..(dǒu sǒu) 蓑.衣(suō)(2)词义【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欣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朗润】明亮滋润。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现在多写作“婉转”。
【抖擞】振作,奋发。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教学策划一、单元篇目《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二、教材简析【文章主旨】《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花木争荣的春天图画,赞美了春天的朝气与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前行。
《济南的冬天》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绘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雨的四季》描述了四季的不同雨景,展现了春雨的温柔、夏雨的热烈、秋雨的沉静、冬雨的自然,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观沧海》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远大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同情和牵挂。
《次北固山下》描写了冬末春初时在北固山下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前四句纯用白描手法,用十种景物、四个镜头勾勒出一幅清冷凄绝的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写作特点】《春》1.间接抒情,景中生情,情景交融。
2.结构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3.语言生动形象,运用多种修辞,调用多种感觉器官。
《济南的冬天》1.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贴切。
2.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
《雨的四季》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清新优美、生动形象。
2.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绘雨的特点。
《观沧海》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2.想象丰富,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使之人格化。
《次北固山下》寄情于景,景中含理。
《天净沙·秋思》1.寓情于景。
2.白描勾勒。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重点突出的画面描写 我的感情抒发 以及打算采用的方法
感情为何:( )
……( 季) 景物N( 季)
如何抒发:( )
借鉴《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课文,撰写一篇描绘 东平四季之景、抒发自己独特之情的小散文。
1
2
选择东平的一个季节,选择该季节的典 型景物,安排好写作顺序,借助比喻、 拟人等修辞,展现景物特色,抒发对东
03
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文章积累语言积累和知识积累,引导 学生顺利的进行语文学习,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记录课文的情境之中, 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要帮助学生学好第一单元,一方面要学好课文增 益知识,提高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热情和兴趣,养成良好 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建立学好初中语文的决心和信心,这就需要认真备课,仔 细处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认真细致,而不是浮光掠影。
七上第一单元,从阅读技能的角度看,七年级上学期从最基本的朗读开始 训练,本单元作为上册的第一个单元,需训练朗读技能。本单元训练重心是 外部语音技能,包括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同时把握情感基调。从文 章写法的角度看,本单元选文体皆为写景抒情性散文, 三篇现代散文的景 物描写具体生动,易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品 味优美语言,揣摩关键词语,积累语言。
诗歌
朗读 (读准节奏)
品味炼字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 次北固山下 此寄
天净沙 秋思
意象组境
表达的情感
【核心任务:归纳写景抒情类散文的阅读规律,总结 把阅读经验转化为写作方法的启示。】
学习任务
1、略读课文《雨的四季》,核通文意。 2、比较阅读第1、2、3课,归纳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精)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教案(全)
第一单元本单元授课大纲授课导航【主题解析】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拥有一些共同的特色,如境地优美、构思优良、语言优良、状况交融、富饶诗情画意等。
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闻能力的重要路子,又是一次美的浸礼;从中既可获取语文的滋润,又可获取审美的陶冶。
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我们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进而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授课目的】1.认识作者的一生、代表作。
2.学习朗诵技术,提高朗诵水平。
3.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4.在详尽语境中掌握重点字词。
5.品味诗文的优美语言,结合联想和想象,感觉诗文的境地美。
6.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推断、欣赏优秀句段的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
7.拓展阅读范围,培养优秀的阅读习惯和浓郁的阅读兴趣。
【重点难点】1.领悟课文包含的思想感情,培养优秀的语感。
2.商议优秀段落,品味作品的真味。
3.背诵优美诗句的段落,领悟“所有景语皆情语” 、寓情于景的特色。
【授课指导】1.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2.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春》2课时《济南的冬天》2课时《雨的四时》1课时《古代诗歌四首》2课时1春授课导航【授课内容】课本第 2—4 页【授课目的】1.认识作者相关知识。
2.理解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的表达作用。
第一课时授课过程【导入新课】有的人喜欢绿树成荫、“接天莲叶无量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季;有的人喜欢稻浪泛金、硕果累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金秋;还有的人喜欢粉妆玉砌、玉树琼枝、“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隆冬。
但我相信,学习了今天这篇课文后,大家必然会最爱那个如花似锦、春意盎然、“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暖春。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1.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朗读文章,把握重音和停连,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能抓住文中春天景物特点,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优美情境。
3.能抓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词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积累语言。
4.能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郁的情感,培养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朗读文章,把握重音和停连,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能抓住文中春天景物特点,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优美情境。
3.能抓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词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积累语言。
三、教学难点:1.能抓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词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积累语言。
2.能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郁的情感,培养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批注法合作探究法品析法第一单元解析人文主题:本单元围绕“四季美景”主题编排了《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4 篇课文。
通过学习,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掌握朗读的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通过朗读深入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
揣摩和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初步体会文学语言的表达手法。
《春》解析人文主题:体会春天里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感受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语文要素:把握重音和停连。
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品味优美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
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单元整体架构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教师语言: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套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作者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对写景抒情的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理解不到作者的情感。
我打算从朗读入手,利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朗读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春天带给人们的奋发向上的情感。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脉络;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积累重点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
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你学过哪些有关“春天”的诗歌呢?请大声朗读出来,让大家共享,好吗?(学生朗读,教师解析。
)今天让我们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起领略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一、备课主题备课主题:探索生活与自然,开启智慧之旅——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本次集体备课的主题为“探索生活与自然,开启智慧之旅”。
我们将围绕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展开深入研讨,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生活真谛,启迪智慧之光。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我们将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点:文本内容的解读与拓展,语文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通过集体备课,我们将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以期达到优质的教学效果。
本单元课文涵盖了描写自然美景、抒发人生感悟的篇章,内容丰富多彩。
我们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受自然之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珍惜美、创造美。
同时我们还将通过课堂活动、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索生活与自然的道路上开启智慧之旅。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将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发展。
同时我们也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本次集体备课将以“探索生活与自然,开启智慧之旅”为主题通过深入研讨和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一堂充满智慧与启迪的语文课。
我们期待着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让学生在领略自然之美的同时,感悟生活的真谛,启迪智慧之光。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所涵盖的文学基础知识,包括作者介绍、文学流派、文体特点等。
能力目标:通过文本的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同时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单元备课第一单元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是描写景物的一组优秀诗文,具三美:美景、美情、美言。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单元教学目标1、学会朗读(重音和停连),声韵之美;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2、发挥联想和想象,获得情感体验。
3、揣摩和品味作品语言,通过语言品味,探情寻意。
4、学习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学会朗读(重音和停连),声韵之美;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2、揣摩和品味作品语言,通过语言品味,探情寻意。
教学难点1、发挥联想和想象,获得情感体验。
2、揣摩和品味作品语言,通过语言品味,探情寻意。
教学措施1、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
2、略读课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
3、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4、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
单元教学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春/朱自清 2课时济南的冬天/老舍 2课时雨的四季/刘湛秋 1课时古代诗歌四首 1课时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2课时单元备课第二单元单元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以“亲情”为主题。
《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作者通过回忆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苦,精心呵护自己的故事,表现了伟大无私的母爱和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散步》一文中作者通过一家三代人一起散步这一平常的小事,表现了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散文诗二首》的作者泰戈尔和冰心都抒写了子女对母亲的爱,他们分别借助不同的意象表达了与母亲之间的亲情,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远离母亲,思母之情是何等哀伤。
《<世说新语>二则》中的《咏雪》勾画出家庭浓重的亲情氛围,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露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三篇现当代散文和四首古诗词。
三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家名篇。
朱自清的《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一个特定时令的景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和赞美了一个地方在一个季节里的风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则不限于一时一地,而是描写大自然四季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
四首古代诗词,或观沧海,或慰友人,或泛江河,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
这些古今名篇描绘了优美的四时之景,抒发了真挚热烈的情感,营造了美好而深远的意境,构思精巧,语言精致,值得好好欣赏体会。
学习这些优美诗文,可以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激发审美情感、提升精神品格。
同时,学习这些经典诗文,有助于学生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学习习惯。
学习本单元,要通过朗读课文,掌握朗读的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还要通过朗读,深入体会诗文的感情,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初步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景。
学会运用课文中对比、比喻、拟人等手法进行写作,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本单元的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旨在帮助学生理顺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悉心体会,力求在写作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1.春 21.积累生字词,背诵名句、名段、名篇,并尝试在写作时自然而然地引用。
2.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懂得欣赏比喻给文章带来的美感,引导学生借鉴模仿,吸收化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掌握比拟这一修辞手法的要领。
2.济南的冬天 23.雨的四季 13.掌握朗读要领,把握好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知道哪些字词句要重读,哪些可以轻读,知道哪些词语、句子之间要停或要连。
引导学生将朗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文辞的优美和情味。
4.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
要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景物描写,进而理解景物描写背后的深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 春知识与技能学会体会本文从不同侧面描绘的春景之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并加以欣赏.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春的热爱之情.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难点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1.朱自清的画像.2.江南春季的图片.2课时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刚才说的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今人是如何称颂“春天”的.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板书课题).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与诗歌为主,其中又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文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1.齐声朗读课文.要求:(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3)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这种心情?四人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全班交流.(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2)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3)盼春.“盼望”、“来”、“近”.1.盼春:请同学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1)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拟人和反复.(2)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吗?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地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3)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向你走来,一种欣喜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朗读第2自然段.(1)看到了山、水、太阳.(2)从这一段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先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3)这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排比.排比: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用: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过渡: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时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3~7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分别以哪一种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展现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1)春草图,请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①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质感:嫩嫩的.写出了小草柔嫩的特点.颜色:绿绿的.用绿色来象征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生命力:首先,用“钻”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钻不是一下子钻上来的,而是偷偷地钻上来,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长出来的样子.其次,“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刚才是从一棵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又从整片的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②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小孩的画面呢?小草和小孩子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③这些景象也正映现出了作者对春天的一股强烈的热爱之情.这种用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感情的写法,叫作借景抒情,也叫情景交融.(可以叶子、风、草为例作对比)(2)春花图.这段共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什么特点?①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②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③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④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⑤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总的特点:春花万紫千红,争芳夺艳.从中,我们看到,五句话,写了五层意思,层次极为分明,都围绕着春花写,中心十分突出.(3)春风图.请一位同学背诵这一段.春草和春花,都是具体、形象、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而春风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作者怎样去写呢?①作者写春风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先写风的温和,再写风的香气,后写风的和悦.②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从人的哪些感觉来写的?触觉、嗅觉、听觉.③为什么要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而不比成父亲的手,或者其他什么人的手呢?母亲的手的普遍特点是温顺柔和,而父亲的手的特点是粗犷刚毅.因此,这一比喻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④风本来是没有味道的,这里哪来的香味?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有青草味儿,也有花的香,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⑤作者还借助听觉写出了风的和悦,请问他听到了什么?鸟儿“清脆”、“婉转”的叫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这是多么动听的音乐.以上我们看到作者从触觉、嗅觉和听觉三个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再看到春花图,作者也同样运用了这三种感觉,还有视觉.从中,我们看到,文章对春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多方面的感觉和深切的感受分不开的.(4)春雨图.①春雨有什么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些特点?“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②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何特点?由静景到动景,从人物到景物,由近到远.③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顺序由物及人,由近及远.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细”和“密”.两个比喻形象生动.特点:细密,轻盈.④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5)迎春图.第2~6自然段着重写景,第7自然段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工夫:时间.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动绘静,语言非常生动.3.颂春.朗读第8、9、10自然段.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比喻、拟人、排比.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请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去体味文中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1.请学生闭上眼睛,心里想着春天,结合自己对春天的亲身感受,口头描绘一下跃入脑海的第一幅春的景象.2.(结合学生的体会)第一幅跃入脑海的春景一定是你最喜欢的.那么,朱自清是怎样来描绘他最喜欢的春景的呢?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春景图?(读一读,读出情)3.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屏幕上的要求,对共同喜欢的春景图进行探究、研读.(1)通过对你喜欢的字、词、句的圈画、分析、交流和讨论,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幅图.(2)请你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4.比较五幅图.(1)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之间的异同.(从特征、角度、写法、修辞方面比较)(2)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其他四幅图作层层铺垫,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盼春:盼、来、近(总领全篇,引起下文)绘春⎩⎪⎪⎪⎪⎪⎪⎪⎪⎨⎪⎪⎪⎪⎪⎪⎪⎪⎧总括轮廓⎩⎪⎨⎪⎧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春草图⎩⎪⎨⎪⎧钻、嫩、绿、满、软——草(直接)坐、躺、滚、踢、跑、捉——人(侧面描写)春花图⎩⎪⎨⎪⎧⎭⎪⎬⎪⎫繁密茂盛——多绚丽多彩——色香气浓郁——味百花争春春风图⎩⎪⎪⎨⎪⎪⎧触觉:抚摸——轻柔、和煦嗅觉⎩⎪⎨⎪⎧⎭⎪⎬⎪⎫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香清新、芳香听觉⎩⎪⎨⎪⎧⎭⎪⎬⎪⎫鸟鸣——清脆、婉转笛声——嘹亮和悦春雨图⎩⎪⎨⎪⎧⎭⎪⎬⎪⎫牛毛、花针、细丝(正面)绿叶、小草、人、房屋(侧面)安宁愉悦迎春图⎩⎪⎨⎪⎧⎭⎪⎬⎪⎫春天——时间老小——人物城乡——地点舒活、抖擞——事情一年之计在于春 颂春:三个比喻句⎩⎪⎪⎨⎪⎪⎧⎭⎪⎪⎬⎪⎪⎫“娃娃”——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小姑娘”——美(百花争艳,千姿百态)“青年”——力(充满了青春活力)颂扬奋发向上 的精神,憧憬未来美好的生活(深化主题)本文抓住春天的特点,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把握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1.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的赞美之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2.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3.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比如写蜜蜂嗡嗡地“闹”,写花香在湿润的空气中“酝酿”,写鸟儿“卖弄”喉咙,写细雨在微风中“斜织”等等,含义丰富,形象生动.文章的句式也富于变化,在散语中大量使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或短句,既流畅又整齐.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盼春―→绘春⎩⎪⎨⎪⎧⎭⎪⎬⎪⎫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争春春风图——风唱春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颂春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本课教学,一是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领会它们精彩的写法和表现的情境美.二是加强思维与语言的训练.我先给学生做样子,就春草的描绘进行分析,明确写了些什么,从哪些角度描绘的,哪个词或哪些词用得特别精当,描绘时主要运用哪些方法.然后帮助学生自读课文,有条理地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能把理解、口述、朗读 结合起来,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2 济南的冬天知识与技能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弄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准确把握济南冬天特征的艺术功力,并感受作者乐观进取和热爱祖国风光的思想感情.重点把握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并学习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致的描写,怎样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的写法.难点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班内展示的学习过程,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朗读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比较阅读法.1.老舍的画像.2.济南的冬景照片.2课时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刚刚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从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新、美、力.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同走进“济南的冬天”,欣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笔下淡雅的水墨画——济南冬景图,看一看,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国冬天和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春天在描写抒情方面有哪些异同?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同时自己查字典、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3.初步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1)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2)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3)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1.分析第1自然段.(1)探究质疑:第1自然段作者怎样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通过三组对比来写.①北平的寒——济南的暖北平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②伦敦的暗——济南的明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③热带的热——济南的温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济南有温晴的天气.(2)“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为什么用“响”?“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响”本是用来形容声音的,在此却用来形容天气的晴朗,特别强调天气晴朗高爽.“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3)“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响亮”是什么意思?“响亮”本是用来描述声音的,在此用来形容天气,突出天气非常明亮.(4)上文中的描写“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用的是“响晴”一词,而接下来的描写“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用的却是“温晴”,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老舍先生的笔误呢?响晴的意思是(天空)晴朗无云,只是说明了环境的晴朗,但是温晴总写了冬天的特点,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5)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2.阅读第2~5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的.作者抓住济南“温晴”的特点,描绘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等景物,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的图景.阳光朗照图(1)小组读第2至3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2)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3)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①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睡”、一“唤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②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③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雪后初晴图(1)小组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学生抓住“妙”字讨论并归纳:①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②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3)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①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②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雪后远山图小组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用“唐代的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一两笔就勾画出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空灵水晶图(1)小组读第5自然段,讨论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①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②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2)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①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两句突出水绿的特征.②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在《济南的冬天》中,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运用浅墨写意的写作手法和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了描述,从而表达了自己鲜明的印象和感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写作手法.1.本文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结束语,有什么妙处?本文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2.本文的布局谋篇有何特色?本文的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第2自然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第5自然段写冬天的水色.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自然,推进自然.3.研读思考: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1)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最后满含深情地道出了“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虽没赞美济南,但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通过对济南冬天的山、水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山清水秀、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布局合理,层次井然.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一句简明有力而又耐人寻味的话结束全文.2.善用修辞,情景交融.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从语言上看,作者不愧为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