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上中图版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8.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8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8](https://img.taocdn.com/s3/m/409eef76bcd126fff7050b60.png)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8【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其主要讲述我国的地形特征。
由于其内容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教材,也是认识和学习中国地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
所以本课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节之首,成为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教材。
因而,学好本课,能为今后学习中国自然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依据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相统一的教育原那么,根据大纲知识、能力及思想教育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从而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知识与技能:通过地图,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情况,通过阅读统计图表和中国地形图,归纳出我国的地形具有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能结合自己认知,谈出我国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农业生产、人口分布、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地形地势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优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思想。
3.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大纲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结合知识目标、教材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重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
这是本课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学习、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和关键.难点:中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4..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
但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
【二】教法运用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
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cae530b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a.png)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章节。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点以及主要的地形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地形地势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地势的基本概念、中国地势的特点、地形区的划分和特点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形地势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势地形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和理解地形地势对国家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形地势的基本概念,掌握中国地势的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划分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地形地势对国家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地势的特点、主要地形区的划分及特点。
2.难点:地形地势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观察地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地势地形的特点和分布。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形地势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中国地形地势的相关地图和图片。
2.准备地势地形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案例材料。
3.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地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地势的特点和分布。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地势吗?地势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地势地形的基本概念,通过地图展示中国地势的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划分。
讲解地势地形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形地势对实例的影响。
说课稿(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说课稿(中国的地势与地形)](https://img.taocdn.com/s3/m/851f15d750e2524de5187e0a.png)
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所选用的教材为中图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地理》上册。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七年级地理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此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此基础上学习本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
本节内容,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乃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节之首。
学好本节课,能为今后学习中国自然地理以及高中地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目标,这三维目标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我国地势特征,培养学生看图、识图、析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从学生已有知识引入地理学知识,对其无序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和提升。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结合自身特质和学校条件,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积分法”两种教法和“读图分析法”、“三步提问法”、“列表比较法”三种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重、难点把地势特征分布落实在地图上,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在课标要求中很重要,所以我把中国的地势特征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人地关系”的研究是地理学科的主要内容,加上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不能很好的把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现象与书本知识相连接,因此我把中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说课稿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b952251e518964bcf847c96.png)
地势和地形说课稿花桥中学兰英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地势和地形》一、说教材1、本节教材地位、特点和作用《地势和地形》是中地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其主要讲述我国的地势特征。
它不仅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知识基础——中国地形特征对中国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教学内容《地势和地形》包括中国地势特点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分布及特点。
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3、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情况,理解并熟悉不同走向的山脉。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3、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
教学重点: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状分布。
我国主要的地形区。
这是本课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教学难点:中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二、说教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而地理是无图不成地理,故本节课应注重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教学中利用媒体演示法使教学更生动、直观。
再通过问题的设置和学生动手填图练习,来达到在图上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说学法“脑”中有图,心中有“理”,我所带的班级人手一份提前发的中国轮廓图,理论来自于实践,让学生在课上有动手、思考、竞争、交流、分享成果的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我国的地势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破重点呢?首先多媒体放映“中国地势特征视频,简短地表飞行三维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入手,身临其境,整体感受地形地势,同时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4438c09b89680202d82501.png)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了解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3.通过赏析彩图“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上的山间小平原”、“山东半岛丘陵”等使学生在了解高原、平原、丘陵特征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山川壮丽,或雄浑、或清秀,各具不同特色的美。
知识与技能:1、教学生学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成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我国大陆架的分布,使学生能说出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2、使学生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理解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以及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用列表比较的方法进行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教学。
重点: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这种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合理开发和利用。
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前两天在网上漫游,看到一位网友的博客里的日志,叫做“山山水水──中国的美丽风景”,一下子被吸引了,日志里包括有中国的名湖之美、名泉之美、名山之美、名瀑之美、名江之美等,作者在用自己的足迹和文笔记录和感受祖国山河之壮美,也给读者以美好的心灵震撼。
而实际上爱美之心古往今来,人皆有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中国山水诗词等。
这些都是源于人们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的热爱,在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修为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
那么这一章我们就来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为大家的这种修为奠基。
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课件)
![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88eedb4693daef5ef73d4f.png)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地形复杂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
观察:
地图中表示不同海拔 高度的颜色是否有明 显地域变化?
根据颜色明显的区域 变化,可以把中国地 势大致分为几部分?
思考:
图A和图B所显示的地势特点均为西高东低,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中国地势特点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2%
10%
山地 丘陵 崎岖的高原
19%
山区
33% 占我国陆地面积的2/3
26%
丘陵 山地 高原Biblioteka 盆地 平原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有利
种植业
工业
水产业 旅游业
平 地形复杂多样
原
多种经营
其他……
高新技术产业
林业
林副业
山
采矿业
区
旅游业
畜牧业
河谷种植业
不利
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
耕地资源不足,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 害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主页
地势的影响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我国地势西高东地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 向我国内陆推行,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 江大河大多自西向东本流入海。 阶梯间落差巨大,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
南侧
北侧
横断山脉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祁连山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昆仑山
青藏高原
塔里木盆地
中国的地形网格
返回
三级阶梯与阶梯间的界 线
第一阶梯:青藏高原 第二阶梯:多高原、盆地 第三阶梯:平原、丘陵为主
七年级地理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中图版](https://img.taocdn.com/s3/m/a7edc51ceff9aef8941e06f1.png)
【读图连线】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本61 页《中国主要山脉分布》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连成一线;将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连成一线,教师讲解这两条分别是第三级和第二级阶梯、第二级和第一及阶梯的分界线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在地形图上分析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我国的基本国情,片面分析我国地势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
我国地势、地形的主要特征主要的山脉及分布我国主要的地形
难点
我国主要山脉分布的空间概念的建立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内容
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
七年级
时间
节次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教学目 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2.初步理解解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掌握三级阶梯的界线。3.掌握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4.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 分布以及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布和主要特点
【过渡】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山脉也往往成为我国地形区或省区的大致分界线。
【读图填表】观察P61页图,然后请同学们将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名称认真地填写在P64页的表格中。
【教师提问】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中国地形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7e60643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19.png)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
教材从地势和地形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中国的地理特点。
地势方面,主要讲述了中国的地势特点及其对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影响;地形方面,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形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地势与地形的特点,理解其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图的阅读、地形地貌的基本概念等知识。
但他们对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浓厚,但地理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学会分析地势与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案例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环境的情感,增强保护地理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地势与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地势与地形的区分,地势与地形对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地势与地形特点,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中国地形地貌的视频片段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分别讲解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点,以及地势与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地势与地形的作用。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势与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教案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d5fad3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c.png)
第三章《复杂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地形地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中国的地形和地势》这一节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讲述的地形地势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知识,而且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这一章知识内容与其它教材内容有着很大的联系,它不仅直接涉及到中国的气候、河流等教材内容的学习,也影响到工农业生产生活等。
二、学生分析1、七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性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2、学生对于理解本节知识的地理能力较低,知识不足,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设计理念本着积极实施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的理念,充分发挥地理学科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独特优势,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创设情境——分组讨论——信息反馈——共建图式”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是第一步,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否,这一步是教师用客观事物、客观现象、问题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并提供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关键一步。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教学情境。
教学中做到如下几方面:1、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
教学中利用直观图片、视频和举实例等方式,层层设疑、深入浅出,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形成良好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引入新课时,欣赏歌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利用地形图找各阶梯地形区,介绍各阶梯内地形区,运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
2、本节课的设计目的是在于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各抒己见,相互争论,最后达到解决疑难、深化知识的目的。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
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说课讲课稿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说课讲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6185fd2bb4cf7ec4afed047.png)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顺河中心学校吴宝玉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我下面从八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该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七年级地理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我国地形的基本知识,这部分内容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本章其他各节的主要基础。
本节教材共有三个内容:第一部分介绍地势的概念和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第二部分介绍我国地形的两大特点:地形类型多,山区面积广,并讲述了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分布及特点;第三部分讲述我国主要山脉及走向,这些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二、说学情现状分析:七年级初中学生,刚刚接触专业讲解我国地势地形知识,对地势、地形的概念理解不深,但对名山大川有初浅认识,教学本节内容,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教学挂图、多媒体照片、动画等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浓厚兴趣,学生能在快乐中学习和掌握本节地理知识,并能对我国壮丽山河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树立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认识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了解我国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
2、认识我国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3、了解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分布和特点。
4、了解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地势地形的特征。
理由:地势的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必须让学生在读懂我国地形图后,建立一个整体认识,才能理解地势及地形特点。
2、教学难点: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②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理由:①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气流深入内陆,带来丰沛降水。
河流自西向东流,有利于沟通东西水陆交通、阶梯状分布落差大,蕴含丰富水能资源。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e795d75af45b307e8719760.png)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一】说“活动”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的活动内容,表达了地势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交通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既是对我国地势特征的进一步深化和巩固,又是学习下节课地形的过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活动”目标基于活动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以上的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活动目标1、增强学生通过地图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训练,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2、通过讨论,明晰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从中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
3、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四】说教学策略为着重训练学生获取和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合作探究式学法;为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深刻、透彻理解知识,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合理选择整合教学策略。
【五】说教学流程1、导入采用“承转导入”的方式进行,实现前后知识的衔接与过渡。
2、合作交流,熟悉国情在处理以下几个难点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
〔分组进行,每组一小题合作探究,讨论后全班进行交流,使资源达到共享。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对气候的影响?处理这一问题时我展示了“湿润气流深入”的图片,便于学生理解。
为将知识引向深入,学以致用,我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提出:如果我国的地势东高,西低,那会是怎么样的情况?在此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进而明确气流难以深入内陆,河流自东向西流;交通不便。
〔2〕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思考热情,我让学生想想哪些诗或歌词里面有描写我国江河自西向东流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说课稿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c2a0a22ed630b1c59eeb5d5.png)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小池镇一中潘治能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本课是中图版七年级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图例,分层设色地图,地形剖面图以及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基础上的学习,是学生对中国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从教材结构来看,本课既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基础。
中国地势特征对中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因此《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这一节在七年级地理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地图分析我国地势的特点并识记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和主要地形。
2、了解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观察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初步学会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爱家之情。
3、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势的整体特征,因此中国地势的特征和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是本课的重点。
初一学生年龄偏小,动能、势能、季风、海陆热力差异等相关知识还不具备,逻辑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尚低,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多加引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因此,将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确立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
好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爱发表见解;动手操作能力较强。
但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很少;注意力不集中;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总结概括能力不足。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3](https://img.taocdn.com/s3/m/530c65a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6a.png)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的地形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但同时,他们对地理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起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的地形区,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图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的地形区。
2.教学难点:地势与地形的关系,以及地势对气候、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直观展示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中国地图为背景,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的地形区。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讲解,强调地势与地形的关系,以及地势对气候、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势与地形的特点和作用。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势与地形的关系,以及地势对气候、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实用6篇)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实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cc34b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41.png)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实用6篇)地形和地势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1. 教材内容本节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通过活动来认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接着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图片,并设计了认识山脉网格中地形区位置分布的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计算得出“山区面积广大”。
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的知识点有三个:分别是地势特点及影响,地形种类与分布以及地形特点及影响。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
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来讲,充分体现了本节的重要性。
它是学习第二节气候、第三节河流的基础。
同时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征。
(2)尝试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有利和不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
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3)通过认知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7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7](https://img.taocdn.com/s3/m/b7d3e33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54.png)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地势和地势》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知识基础------中国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进展都有着重要的阻碍。
2、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引导学生总结出我国地势特点以及各级阶梯的要紧特点。
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看判定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初步把握评判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读图分析、总结规律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欢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
培养合作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势的整体特点,及其阻碍。
4、教学难点:是中国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阻碍。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已有了一些基础,但水平仍旧较低,需进一步培养、锤炼。
在地理学习中仍旧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纳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习爱好,培养能力。
三、教法分析教无定法,教学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表达。
以此为动身点,依照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本节课应注重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采纳的教学方法:(1)讲学稿授课法(2)小组合作学习(3)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三、学法指导托夫勒有句名言:“以后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现代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教知识,更要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猎取知识的能力。
学习方法:以讲学稿为载体,用多媒体创设情形,让学生读图观看、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为主。
通过观看摸索、交流探究、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达到学习目的。
以上的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是想让学生在教学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过渡:那么如何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表达出来呢?接下来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四、教学程序(我这节课在多媒体教室完成)1、提早预备,熟悉教材课前与同科目教师合作,精心设计讲学稿,让学生预习所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其主要讲述我国的地形特征。
由于其内容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教材,也是认识和学习中国地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
所以本课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节之首,成为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教材。
因而,学好本课,能为今后学习中国自然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依据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相统一的教育原则,根据大纲知识、能力及思想教育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从而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知识与技能:通过地图,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情况,通过阅读统计图表和中国地形图,归纳出我国的地形具有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能结合自己认知,谈出我国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农业生产、人口分布、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地形地势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优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思想。
3.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大纲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结合知识目标、教材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重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
这是本课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学习、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和关键.难点:中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4..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
但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
二、教法运用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
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教学我运用:问题导学法: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
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生动、直观和形象。
地图法:在以抽象的符号揭示地理现象和规律时,地图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被喻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通过地图的使用,可协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地势特点。
三、学法指导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而,本课主要渗透以下几种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理念下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本环节,可以锻炼学生自我分析问题,自我归纳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合作,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培养他们发扬团队精神,树立集体主义荣誉观。
地图学习法:地图不仅仅是教学工具,同时也是学习的助手。
通过带领学生正确的使用地图,可以协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地图的重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主动的使用地图,让地图成为自己学习的好帮手。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个良好的开端,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在导入时,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时展示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长江等图片,让学生边欣赏激昂的歌曲,边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学生精神振奋。
这样既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时教师及时点出:“从歌词和图片中可以了解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巍峨的高山,宽广的平原,奔流不息的大河,那么这些高山、平原、河流的分布情况怎么样?我国的地势地形的特征又如何?”这样,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讲授新课】1.地势的特征我国的地势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破重点呢?我主要运用了四步:(1)复习地势、地形的概念。
通过带领学生复习地势和地形的概念,以便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辩证的分析两者的内涵,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地势特征打下理论基础。
(2)请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当中哪些是有关水的?提出问题:为什么大江、大河水会“向东流”?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可以引起师生共鸣,以便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由感性学习向理性学习的转变作准备。
这些诗学生都会背,只是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没有从地理的角度去深入想过,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他们就能得出结论: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
这只是从经验上得出的结论,那么我国的地势是否就是西高东低呢?(3)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观察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图中表示不同海拔高度的颜色分别代表了那种地形?这些地形是如何分布的?这样的分布说明了中国的地势的特点又是什么呢?层层问题的设置,将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浅入深的带入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即有事可做,又不会东闯西撞做无用功,因此学生完成这一组读图题,不知不觉沿着老师的思路接近正确答案,即可顺利得出中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的结论。
(4)那么,用什么图能更形象地表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那就是地形剖面图。
请学生用生活中的简单例子解释什么是剖面图?让学生自己从身边寻找答案,一方面培养他们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使他们意识到原来生活与学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带领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然后展示“我国东西(北纬32°)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再画一幅简略示意图,并请两名同学到黑板上画。
其他同学做出纠正与评价。
这种由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过程完全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这样学生通过读图、画图会很顺利地得出中国地势另一特征―阶梯状分布。
到此中国地势特征就分析出来了——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三级阶梯分界线及及其内部特征既然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那么它们之间的界线是什么呢?而各阶梯又有什么特征呢?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因而,我设计了一个表格,要求学生结合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先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完成此表格。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团结协作完成表格,掌握知识点,据问题灵活选择地图,从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而用获取的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后,我将展示一些各阶梯的景观图片。
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有一个形象的认识,加深学生的印象。
承转:地表形态是自然环境的基础,我国的地表形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在了解了我国的地势特征之后,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一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3.我国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对初二的学生来说,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难点。
为了克服这一难点,我把三道题细化为四个问题,然后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展开讨论:(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看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便于学生理解。
(2)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这个问题不难理解,让学生回忆我们在讲授新课时引用的古诗。
就地取材,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时巩固已学知识。
(3)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对于这个难点的突破,我给学生展示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虎跳峡急流图片激发学生思考。
在解决第一小问之后,展示我国几座大型水电站图片,以实现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从而,降低难度。
(4)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有什么影响?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只想到一方面,因而,我将指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分析事物要全面,即既认识事物好的一面,又要分析其不好的一面。
从而,在解决本节课难点之时,完成了一部分的情感目标。
经过讨论后,以上这几个问题根据难易程度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利用他们各自的优势,把他们真正当做学习的主人,为他们提供的舞台,使他们意识到课堂是属于每个人的,而不是少数人的,从而创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通过本环节既培养了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又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熟悉了国情。
分组探究,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大胆想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析过程中附以多媒体图片,帮助学生完成由“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生动的直观到形象的思维”的认知过程。
【课堂小结】师生交流,由学生总结:我最大的收获是——我对自己的表现感觉如何——我从同学身上学到了——通过本环节,一方面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和倾听的机会。
在培养学生自我检验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这样更能发现不足之处,及时改正与完善。
【巩固练习】1.中国地势的基本特征——————————————2.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三级阶梯之间的分界: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西起_____山脉,经____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____岭、__山、巫山、___山。
利用试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力求当堂消化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学以致用】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们生活的地区位于第几级阶梯,所在区域是什么颜色,说明海拔高还是低?那我们所在地区的地势特点对我们的社会经济又有什么影响呢?这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从学生自己身边的事物出发,启发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板书设计】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通过板书对整节内容的知识网络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知识。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4、巩固小结通过多媒体对整节内容的知识网络进行小结总之这节课中,我是以“什么是地势——我国地势的特征——我国地势的划分——我国地势的利弊——如何利用地势”这一主线展开的。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想”、“说”、“做”自己得出结论。
并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2、新课讲授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1、使用中国地形图,分析不同颜色代表的海拔高低情况,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借助三级阶梯示意图和教师的板图,掌握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阶梯之间的分界线。
3、借助中国地形图,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讨论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河流、降水、交通和水能资源开发的影响。
二、地形复杂多样1、借助对日本和巴西两国的地形图的分析,对比中国地形图,总结出这两个国家地形单一,我国是一个地形复杂多样的国家。
2、借助中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和教师的板图,了解我国主要地形的空间分布情况。
三、山区面积广大1、借助中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掌握我国地形的另一个特征——山区面积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