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pdf

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pdf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相应考题还可查阅:2013年上海卷《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2012年大纲卷《落叶》等等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相应考题还可查阅:2014年山东卷《寻诗两绝句》、2010年浙江卷《定林》等等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借“月”托“雁”寄乡思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借“月”托“雁”寄乡思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借“月”托“雁”寄乡思作为一名高中生即将要面对的高考,语文科目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古诗词,古诗词中的寓意也是考察重点。

其中有很多蕴含深意的古诗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以“月”和“雁”为载体,寄托了古人对乡情的深深感慨,且表达清新唯美的诗词。

对应的顺口溜如下:借“月”托“雁”寄乡思,古人眷恋故园时。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满地银河落九天,繁华如春梦。

万里长江,波涛滚滚,临风欲语,归思难逢。

雁阵惊寒,声断已成空,谁会相思数两行?诗词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唐·苏轼这首词以清新淡雅而著称,主题是思乡之情。

词开头即借助“月”字,以悠远的历史跨越千年,借用月亮的经典形象,抒发词人深情的思乡之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通过对明月和自己的神交,寄托了出征在外、孤身异乡的词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夜泊牛渚怀古》唐·杜甫这首诗体现了杜甫对名士庐山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夜景,感叹时光荏苒,思念故乡,寄托了对故园、乡情、亲人的热爱之情。

表达了对离家之人思乡之情之深,让人感到万千思绪。

《江南春》唐·杜牧这首诗词以春江的波涛滚滚、满地银侠以及共潮生等如梦如幻的场景入手,描绘了如梦如幻的江南春。

“繁华如春梦”,歌咏了春景和月亮在春夜中共舞的俏皮,诗中的江南春经常被指代对木枯老后我辈人生多感叹,并有着一种轻慢的意味,表达了对故乡和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惠崇春江晚景》唐·刘禹锡刘禹锡的《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描写春夜风景的田园诗,题目描写了南方春景的美丽。

其中“雁阵惊寒,声断已成空”,表达了归途艰辛、离别悲凉和两地思念之情。

全诗既有着对江南春光的描写,也也刻画勾勒出相思之总的深情。

通过诗人对乡情的怀念和表达,加深了人们对家乡和故乡的眷恋和爱意。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古诗词寓意顺口溜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古诗词寓意顺口溜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古诗词寓意顺口溜诗词鉴赏题在高考语文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

考试大纲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

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

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 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古诗词内常见寓意顺口溜以及解释

古诗词内常见寓意顺口溜以及解释

古诗词内常见寓意顺口溜以及解释顺口溜在语音形式上的最大特色是“押韵”。

由于民谣非一般的口头说话,因而同诗歌、曲艺和唱词等一样,或多或少要讲究一点韵辙,这样人们听起来就悦耳和谐,念起来才顺口易记。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顺口溜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古诗词内常见寓意顺口溜以及解释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

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

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古诗词意象众多,为了方便记忆,有这样的顺口溜:“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落花流水传愁绪,别时长亭柳依依。

”一、松梅竹菊寓高洁。

1. 松。

- 松树那可是相当厉害的。

它四季常青,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都屹立不倒。

就像一个硬汉,在山上一站就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在古诗词里,它代表着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高洁品质。

比如说李白的“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这松树啊,志向远大,要直插云霄呢,这就像那些有高远志向、坚守节操的君子。

2. 梅。

- 梅花可不得了。

大冬天的,别的花都躲起来了,它却迎着风雪开放。

那股子傲气啊,就像个冰美人。

像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在墙角这么个不显眼的地方,还能独自盛开,而且是在寒冷的冬天。

这梅花就象征着那些在恶劣环境中还能坚守自我、高洁自守的人。

3. 竹。

- 竹子长得又直又高,一节一节的,就像有气节的君子。

它中空外直,这在古人眼里可是很有象征意义的。

郑燮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你看,竹子扎根在破岩里,不管风怎么吹,它就是不动摇。

这就代表着那些有气节、刚正不阿的人。

4. 菊。

- 菊花在秋天开放,那时候很多花都谢了。

它的颜色淡雅,姿态优雅。

陶渊明特别喜欢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花在他眼里,是一种远离尘世喧嚣、高洁隐逸的象征。

菊花不与百花争艳,独自在秋天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就像那些不慕名利、高洁脱俗的隐士。

二、借月托雁寄乡思。

1. 月。

- 月亮这东西,在晚上挂在天上,又亮又圆。

人在外地的时候,看到月亮就容易想家。

为啥呢?因为不管你走到哪儿,月亮都是同一个月亮。

就像李白说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抬起头看到月亮,低下头就想起家乡了。

月亮就像一个信使,把游子的思乡之情传递出去。

还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海上月亮升起来的时候,远在天涯海角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它,这时候就会想念远方的亲人朋友了。

古诗意象口诀

古诗意象口诀

古诗意象典故口诀——备考必读古典诗歌中常有一些形象,比较集中地包含了某种(些)思想感情,这些形象即意象。

还有一些常用典故,含义丰富,言简意赅。

熟练掌握这些意象和典故,不仅有助于鉴赏诗词,而且有助于仿句、写作及散文阅读。

兹将中学教材中出现的意象典故纳归在一起,以顺口溜形式列出,诗词格律音韵颇多龃龉,仅为方便同学们记忆,不能做诗词格式参照,正所谓“顺辙诌”者。

一、诗歌常见意象歌诀秋万物凋零英雄悲,美人迟暮“离人泪”。

满目苍凉游子意,思乡怀人思妇心。

离愁悲怆思老杜,沙场点兵辛弃疾。

天高云淡心胸广,开阔壮观刘禹锡。

雨安静详和发生机,“甘霖”“甘露”望喜雨漂沦孤独路断绝,幻灭雨苦风凄凄。

流水怀古思念意绵绵,时光易逝人生短。

爱恨悠远情无尽,流水落花非人间。

落日游子思妇和壮士,思乡怀古看落日。

凄凉失落“夕阳好”,苍茫“斜阳”隐沉郁。

浑然“长河落日圆”,“征帆去棹残阳里”。

时序流转发幽情,气象辽阔苍莽意。

兰清雅幽香姿态优,淡泊隐逸真君子志同道合“兰交”喻,“兰途”“兰质”多美好。

竹常建“曲径通幽处”,苏轼“不可居无竹”。

“中通外直”度量弘,“宁折不弯”豪气足。

“节贞”“凌高”总向上,“心空”“性直”节“本固”。

月亮思亲思乡愁别离,游子思妇时光逝。

李白“举头望明月”,杜甫《月夜忆舍弟》。

“青山明月梦中看”,阴晴圆缺话悲欢,王建“秋思落谁家”,九龄“天涯共此时”。

“人生代代无穷已”,“共看明月皆如此”。

菊花淡雅清高傲秋霜,淡薄名利写高洁。

不畏权贵说坚强,仁人志士守晚节。

陶潜“采菊东篱下”,不求闻达贞君子。

元稹“花中偏爱菊”,忆翁“枝头抱香死”。

梅花陈亮“一朵忽先变”,抗挫敢为天下先。

荆公“遥知不是雪”,纯净洁白递幽香。

放翁“只有香如故”,王冕“清气满乾坤”冰清玉洁梅胜雪,清高孤傲用意深。

松柏孤直坚贞又高洁,傲霜斗雪耐酷寒。

刘桢“松柏有本性”,“松柏后凋”《子罕》言。

莲表达爱情“莲”似“怜”,南朝乐府《西洲曲》。

清高自爱真君子,《爱莲》莫过周敦颐。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诗词鉴赏题在高考语文卷中所占的分值愈来愈大。

考试纲领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剖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

”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yle="word-wrap:break-word;font-family:Tahoma " microsoft="" yahei="" simsun="" font-size:14px="" />yle="word-wrap:break-word;font-family:Tahoma " microsoft=""yahei="" simsun="" font-size:14px="" />yle="word-wrap:break-word;font-family:Tahoma " microsoft=""yahei="" simsun="" font-size:14px="" />yle="word-wrap:break-word;font-family:Tahoma " microsoft=""yahei="" simsun="" font-size:14px="" /> 古诗词的形象包含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

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建出必定的意象。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古诗文寓意顺口溜共50页

古诗文寓意顺口溜共50页
古诗文寓意顺口溜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Hale Waihona Puke

古诗词’顺口溜

古诗词’顺口溜

古诗词顺口溜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顺口溜”:
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5.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9.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0.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些顺口溜简单易记,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记忆古诗词。

当然,古诗词的内涵和意义需要深入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顺口溜的层面上。

诗歌意象 顺口溜

诗歌意象 顺口溜

一、草木类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例5:《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

中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口诀

中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口诀

中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口诀古诗鉴赏不畏难,考纲要求烂心间。

表达技巧和形象,思想内容加语言。

素质修养固根本,神游于古想联翩。

诵读咏叹兴会至,语言突破发先端。

平仄对仗适格律,押韵也使语序缠。

语言风格有特质,术语种类要记全。

质朴清新别绮丽,简练隽永意味先。

诗中意象无限广,主客相融滋味长。

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尽思乡。

竹菊梅兰君子范,春草无涯友情芳。

燕飞世迁夫妻苦,杜鹃啼血寄凄凉。

蝉鸣高洁虫悲误,鱼传尺素鸿雁忙。

凡此种种难尽举,骚人寓意话衷肠。

分门别类条理化,意境初解识诗章。

抒情方式要记清,直抒胸臆显爱憎。

更兼触景生情意,融情入景风雨惊。

托物言志诗魂寄,尽吐块垒见真情。

侧陪正面静衬动,乐景哀情反相成。

烘云托月手法老,虚实结合更鲜明。

双关互文兼对仗,铺陈排比并比兴。

跨过表达技巧隘,评价顺水有乘风。

思想内容怎评价?胸存类型不驳杂。

写景寄旨表不群,咏物抒怀写高雅。

羁旅行役寻常见,思亲怀乡拟不差。

故道长亭别情重,多言不忍少旷达。

怀才不遇思明主,舒啸山水访道家。

咏史写人堪自比,借古讽今漫叹嗟。

边塞风火燃诗意,或欲建功或挞伐。

对号入座须谨慎,莫让定式缚自家。

古诗浩淼如烟海,读品思评四步法。

如今识尽个中味,居高临下六分抓。

(二)一看题目明含义。

二看作者悟情志。

三看背景知来历。

四看意象析主旨。

五看典故解用意。

分析风格与手法。

时代、流派要牢记。

诗经表现是现实。

楚辞浪漫多比喻。

汉代乐府很灵活。

北魏风骨颇大气。

两晋山水寄情意。

陶潜首推属第一。

南朝爱情缠绵意。

北朝边塞铿锵诗。

唐代鼎盛两高峰。

李诗浪漫杜现实。

白诗兼备李杜风。

无题含蓄刘禹锡。

初唐清新有四杰。

晚唐哀婉数李煜。

词生唐代兴于宋。

豪放、婉约两分枝。

苏词、辛词多豪放。

高歌“大江东去”。

低吟“廉颇老矣”。

婉约首推李清照。

国恨家愁蕴笔底。

元代诗型有变异。

曲中可寻诗痕迹。

明清诗作讽现实。

锋芒毕露抒胸臆。

古诗源远一脉承。

多吟、多背、多深思。

(三)内容自古诗歌常写景,景情相生第一种。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从1988年首次出现诗词鉴赏题以来,诗词鉴赏题在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

大纲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

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

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松梅竹菊寓高尚,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落花悠悠,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则盛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尚: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21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筹钱“月”塞“雁”递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就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小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出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21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就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到:“乡书何处超过?归雁洛阳边。

”诗人飘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够重回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确切,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古诗词内常见寓意顺口溜以及解释

古诗词内常见寓意顺口溜以及解释

古诗词内常见寓意顺口溜以及解释顺口溜在语音形式上的最大特色是“押韵”。

由于民谣非一般的口头说话,因而同诗歌、曲艺和唱词等一样,或多或少要讲究一点韵辙,这样人们听起来就悦耳和谐,念起来才顺口易记。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顺口溜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古诗词内常见寓意顺口溜以及解释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古诗词寓意顺口溜

古诗词寓意顺口溜

只今惟有鹧鸪飞。”
• 4、“梧桐”叶落透悲意
•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 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 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 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 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 寂的意境。
• 3、“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
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
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
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2004年全国卷Ⅱ
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
• 7、“乌鸦”“燕子”系兴衰
•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 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
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
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
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 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 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06年江苏卷《鹧鸪 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 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 《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 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 2、借“月”托“雁”寄乡思
•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 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 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 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解析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解析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

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

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古诗词寓意解析口诀: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
新高考新教法
2011-04-28 0728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
梦溪笔谈
来自三槐居(三槐居士)
诗词鉴赏题在高考语文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

考试大纲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

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

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

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

此外,“柳”与“留”也谐音。

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

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乌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

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

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
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

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007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