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导学案(6课时)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
1.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1.快速寻找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2.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怎样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3.易错点、易混点:学生对论点把握不准确
4.拓展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读、思、写相结合,自主、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趣导入
大家还记得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他的老搭档范伟的一部小品《卖车》吗?其中有这么一段: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高秀敏纠正:“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赵本山问:“你们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赵本山:“错。媳妇答。”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赵本山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
大家边看边想:范伟答错了吗?为什么范伟的答案跟赵本山的老是不一样呢?
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一样。
看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个,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只要我们调整思维角度,打破思维定势,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甚至可能有所发明创造。那么,一个人要想拥有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呢?今天我们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将揭开其中之谜。(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生疑,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①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
②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
汲取持之以恒
推敲不言而喻
锲而不舍
2、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的?
三、学习释疑,互相交流:(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圈画出相关的语句。)
1、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
4、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四、小组探讨,合作释疑
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最好举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
五、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有人说过:“想像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创造力”。同学们,你们的想像力如何呢?让我们来完成一道思维训练题。(板书:○△)
1.先看图形“○”“△”,再展开联想写一小段话。
学生写作交流板书:放飞想像,勇于创新
六、反思学习,畅谈收获
同学们,上完这节课后,你们有何收获?
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小结: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位哲人说得好:“人的天职在于探索。”让我们放飞创造性思维的风筝,大胆探索,积极投身于创新的洪流中,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吧!
七、课堂检测
(一)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根深dì()固(2)zīzī()不倦(3)汲()取(4)锲()而不舍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汲取()(2)不言而喻()(3)持之以恒()(4)锲而不舍()
3.选词填空。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_______(汲取、吸收、学习)知识,使自己________(学识、学问、才学)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无所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________(创造、创意、创造性)。
(2)知识就是形成创意的________(材料、素材、原始材料),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拥有________(创造性、创造力、创新)。
(二)能力提高: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1.解释下面两个词语。
(1)不言而喻________ (2)推敲________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
4.分析上述文字,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的观点是()
A.要有创造力,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B.要有创造力,就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要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D.并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三)开放探究: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去占领它。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