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安市的兴衰史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淮安市的兴衰史的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淮安市,是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偏北的一个地级市,2001年由原淮阴市更名而来。淮安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淮河与京杭运河交点,历史上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与扬州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为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相传大禹曾于治水,使“淮水永安”,故其名有淮水安澜之意。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98年),“淮安”之名始见。历史上的淮安曾经一度兴盛繁荣,成为全国性城市,但近代却不断衰败,尽失历史的荣耀,从一座繁华的大城市蜕变为一个默默无闻的苏北小城。回首这段历史,我们能从淮安的兴衰中发现什么呢?

淮安北带黄河,南络长江,中贯淮河,与运河有不解之缘。春秋时,淮安属一度强盛的徐国。据载,徐偃王为北上争霸曾在淮安修运河人中原。稍后,吴王夫差开挖邗沟,入淮处在末口(今淮安)。此后,魏文帝开挖山阳池,隋文帝杨坚开山阳渎(开皇七年,587),他们修整联结江淮水道的行为,为建立淮安与运河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杜佑《通典·食货十·漕运》云:“炀帝大业元年(605),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又云:“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自江都宫入于海,亦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之以柳。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隋炀帝建立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体系,给扼守江淮的淮安带来了空前的发展。当是时,淮安是联系京城洛阳与江淮的重要通道,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引起隋王朝的高度重视,并在此专门设立了管理漕运的行政机构。

安史之乱(755)后,唐王朝逐步丧失了中央对地方上的控制能力,因藩镇割据带来的战争给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从此,“军国费用,取资江淮”。淮安成为唐王朝物资转运的重镇。进入宋代,宋太宗赵炅于雍熙(984-987)年间,“开河自楚州至淮阴,凡六十里,舟行便之”,又在淮安设江淮转运使,从此,淮安扼守江淮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元初,“岁漕东南粟,由海道以给京师”,因海运兴起,淮安的漕运地位没有引起时人的重视。

由于元朝时黄河逐渐改道,南夺淮水,宋元以来淮安以北的京杭运河不仅迂缓难行,而且危险很大,沉船事故经常发生。故商旅过客凡南北而行,一般都在淮安的清江浦(大约今淮安市青浦区)更换交通工具。南行乘船,北往乘车。于

是,清江蒲便快速兴盛起来。整个淮安地区,虽然乡村已日渐萧条,但由于占据了所在广大地区的河、漕、盐、榷、驿五业的中心地位,以清江浦为轴心的两淮城市的发展仍然进入了鼎盛时期,呈现出畸形的粉脂式繁荣,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清江浦由于北阻黄河,是南船北马的交汇处,也一度被称为“九省通衢”。

鉴于明清时期清江浦的交通地位异常重要,朝廷在淮安设总漕,总管漕运。明清时期总漕的地位很高,与封疆大吏相等。淮安是总漕所在地,俨如省会。淮安另设有总河,总管京杭运河与黄河水务,地位与总漕不相上下。两总(总漕、总河)官员和淮安城中众多的粮商、盐商共同造就了淮安明清时期的浮华,并进一步形成以经营奢侈品和高档消费品为特色的商业,烟馆和妓院众多的肮脏服务业,融南北口味于一炉,在烹饪形式上形成独特技艺和完整体系,成为淮扬菜系主要发源地的饮食业。此外,钱庄业、编织业、搬运业等派生行业也蓬勃发展。至清乾隆四十年,清江浦人口达54万,比同期的汉口和南京的人口还多。淮安已不仅是一方的重镇,更是全国之名城。此时的淮安已走到了历史辉煌的顶峰。

清代顺治初年,顺治皇帝钦定建造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丰济仓,当时江淮各地的400余名木瓦工匠、20余名技术人员倾力而为,耗时14个月最终建成包括库房、马房、住房在内共计500余间。而且,当年的储粮仓库又高又大,气派得很。仓库地面用石块铺成,石块上面是木架子,大约80厘米高,木笼上面再铺厚木板,粮食堆放在木板上面。同时在仓库顶上还有多个“老虎口”通风,粮仓设计非常科学。

在那个久远的时代,每到运粮季节,“十二万漕军护送一万二千艘漕船”,由清江浦(现淮安市区)北运京城,运河之上,漕船首尾相连,浩浩荡荡,绵延百里,整个气势蔚为壮观。在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天下粮仓》里,即使是用动画特效制作的场景,依然令人观后大为感慨。而如此气势的起点,就是位于淮安的丰济仓——当时大清帝国最大的储粮库。

丰济仓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粮仓”。此外,当时的清江浦城内还设有常平仓2处、预备粮库3处、庄仓(即民间粮库)5处。每逢漕运旺季,为保证漕船畅通,禁止非漕运船只在运河上游清江浦航行,南北商旅多于此登陆换车、歇脚,更增加了街市的繁荣。漕运兴盛的年代,清江浦聚集着大清帝国各类文武官员、显宦世家、巨商富贾、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繁华显赫盛极一时。

度过了发展的鼎盛时期,淮安似乎一夜之间从历史的辉煌中跌落,从曾经的全国名城跌至一座毫不起眼的苏北小城,只能在沉沦中苦苦挣扎。每当人们探求导致这一切的诸多原因时,交通运输环境的剧变都会成为评说的重点。

明中期,黄河全流夺淮,至使堤防频频溃决,水患严重。由于“黄强淮弱”,每逢汛期,黄淮并涨,淮不敌黄,淮水宣泄不畅,积于洪泽凹陷区,使洪泽湖范围大大扩展,并且与淮河界限日益混淆。同时,黄河水带来大量泥沙,淤塞河道,

最终使洪泽湖成为“地上悬湖”。淮安以北的运河也淤塞严重,以至难以行船。这虽然成就了清江浦南船北马的地位,但终究严重影响了京杭运河全线的发展。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北徙,原夺淮河道废弃,废黄河由此得名。黄河北徙后,京杭运河中段水量锐减,泥沙常年淤积。当时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无暇疏通河道,致使运河河道梗塞不通,运河航运停顿十年之久。大运河的淤塞,不仅使漕运量剧减,还使淮安段的水工修防任务大幅减轻。原本设在淮安的总河、总漕官职先后被裁撤。自此,淮安的经济更是一蹶不振。

清道光年间,就有以海运代替河运的动议,并且进行了试办。1872年以后,江南漕粮全由上海轮船招商局承办,经海路北上。运河航运地位一落千丈。但由于当时日益严重的列强侵略和制海权的丧失,同时也为便于控制人民,清政府一直未废止运河航运。民国时期和解放后,海运兴起,中国东部沿海建起了众多海港,近海航运有了长足进步,更加挤压运河生存空间。

清末,铁路运输也作为一种典型的近代化交通运输手段而出现在华夏大地上。宣统三年(1911)年,津浦铁路(北起天津总站(今天津北站),南至江苏浦口,全长1009.480公里,后因故延至天津东站,正线全长为1013.830公里,设站85个,不经过淮安)正式通车后,淮安南船北马的地位一朝消失,丧失了繁荣兴旺的根本保证。

交通运输从古至今都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基础因素。交通运输状况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的兴衰。可以说淮安的兴衰史就是淮安交通运输的兴衰史。

当回过头去审视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当代的淮安正处于和历史上极为相似的历史发展机遇之中:完善便捷的区域交通运输正在慢慢恢复。淮安能否重现辉煌?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