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调整

合集下载

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变革

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变革

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变革嘿,同学们!十八大以来,咱们国家的经济那可是一路高歌猛进啊!就拿互联网经济来说吧,以前买东西还得跑老远的商场,现在手指一点,东西就能送上门。

各种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什么共享经济、数字经济,那叫一个火热!就业机会也越来越多,不少小伙伴都能在新兴领域大展拳脚。

而且,咱国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中国制造”变成了“中国创造”,那叫一个牛!科技创新的突破这几年,科技创新的成果真是让人惊叹!从“天宫”空间站的建设,到“蛟龙”号深海探索,再到5G技术的广泛应用,咱们国家的科技实力那是蹭蹭往上涨。

以前总觉得那些高科技是外国的专利,现在咱们自己也有了拿得出手的硬货。

就说手机支付吧,出门都不用带钱包,多方便!还有高铁,速度又快又稳,坐着那叫一个舒服,外国友人都羡慕得不行。

民生福祉的改善同学们,咱可别光盯着高大上的东西,民生的变化才最暖心呢!教育越来越公平,贫困地区的小朋友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医疗保障也更完善了,看病不再那么难、那么贵。

还有扶贫工作,好多贫困家庭都过上了好日子,住上了新房,有了稳定的收入。

这日子啊,是越过越有盼头!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前总觉得环境问题不好解决,可十八大以来,咱们国家可是下了大力气。

蓝天越来越多,河水越来越清,好多地方都变成了美丽的风景区。

垃圾分类也慢慢普及了,大家的环保意识都提高了不少。

这绿水青山,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呐!文化自信的彰显咱们国家的传统文化现在可是大放异彩!各种古装剧、传统文化节目越来越受欢迎,汉服也成了时尚。

在国外,孔子学院也越来越多,好多外国人都对咱们的文化着迷。

咱们自己更得传承和发扬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全世界都看看咱们的魅力!十八大以来,咱们国家的发展变革真是让人骄傲和自豪!咱们得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巩固和拓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巩固和拓展

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6期!"#$%&'()*+,-./0123,樊 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在发展目标上,经历了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战略转型;在着力点上,经历了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为经济建设服务”到“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再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重要调整,文化建设不断取得重大进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党的十九大在此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重大判断和深化。

以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过去五年的文化成就部分为切入点,可以看到其涵盖的内容比以往要丰富得多,最主要的亮点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弘扬、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和文化自信的不断彰显。

本文试对此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在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

早在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明确这一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提炼和概括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

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

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摘要: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中国文化产业逐步发展起来。

大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成了当前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其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并提出了战略和对策,全力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步入协调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我国文化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因此,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1.文化产业增速保持平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8400亿元,比2008年增长10%,约占GDP比重%。

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052亿元,比2009年增长18%,约占GDP比重%。

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39000亿元,占GDP比重将首次超过3%,文化产业平稳增长。

同时,十一五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的目标,实现倍增。

2. 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研究表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000~2009年,中国文化影响力从世界排名第十位上升至第七位。

中国的软实力名列全球第三,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

与此同时,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与世界范围内先进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存在着差距。

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1.市场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以电影业为例,中国每年可生产近400部电影,只有少数预算超过上亿元人民币的大制作影片,能够取得一两亿的国内票房。

文化强国建设的思考

文化强国建设的思考

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思考——兼谈时事政策课的时效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但在加强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存在着速成观、茫然观、工作失调等不利苗头。

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应处理好相关几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

对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是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

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关于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

第二,这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确立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布局。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发展必由之路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发展必由之路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发展必由之路——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引言: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十八大报告再次把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突出强调,由此,文化强国对当代中国发展而言,是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进行的又一次宏大战略筹划。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治国理政、强国富民的经验源远流长。

这是任何异域他帮文化无法比拟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焕发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源泉。

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现,不断强大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时代发展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这里空一行。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得到普遍认同,甚至被吸纳或融合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去,这个国家与他国之间就会少几分敌意,多几分理解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体系中,维护国家文化发展是其重要根基。

从根本上讲,国家文化展是基于文化发展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而提出的重要命题。

维护文化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维护文化主权、维护国家利益。

对于传统文化的扬弃与继承、对待国外文明成果的吸收与借鉴、构建适应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维护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必须考虑的三个问题。

1、传统文化的扬弃与继承闻名于外的孔子学院是中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推介与教育传播模式而设立的汉语教学机构,成立九年来在推介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中国好声音、展示和谐的中国软实力等方面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已经成为“人文交流的有效载体和增进中外人民友谊的重要平台”。

孔子学院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更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中国软实力。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经济总量为代表的硬实力的提升为世界提供了诸多利好,相应地全球性的汉语学习热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日渐成为一种时尚,不认得方块字那就是落伍了。

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全面发展

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全面发展

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大学生骨干网络学习毕业论文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框架中,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文化建设目标,专门阐述、部署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展战略。

只有正确面对我国的文化现状,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关系,正确分析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全面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文化综合国力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是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转变发展方式处于关键时期,同时面临经济社会转型期的风险和新的发展机遇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味着我国将实现文化发展的国际化而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轨道,从文化资源大国转变为文化内容大国,成为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肩的文化强国。

中国当前的文化现状究竟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我们如何取舍?如何才能更好更快的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跨越式发展?我国文化的现状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人类的进步和世界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我国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

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如,有影响力的精品文化不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各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文化强国的重要性1.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分析开展新时代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分析开展新时代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分析开展新时代根据材料,结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新时代”的认识,谈谈你对党关于文化建设方面重要论述的理解。

不少于400字。

材料中,提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体现在了“三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文化建设就是其中一大亮点,它既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这样一个时代主题,又包含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明确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要求,明确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主题——文化强国、文化强国。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网络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平台。

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研究和应用,运用互联网等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丰富传播手段、增强传播效果,建设网络文化空间。

”因此提出了“全面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要求,“坚持正确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三个导向”要求。

我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为世界文明贡献了重要发展经验和智慧,又使我国文化赢得了世界尊重和认同。

因此可以得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之本、文化自信之源、文化自强之魂、文化振兴之魂。

1、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气质。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同时,也涌现出许多气壮山河的英雄人物,如黄继光、邱少云等;他们以高尚的品格、无私、奉献,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英雄人物;他们把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都毫无保留地倾注给祖国人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实现了自己人格和情感上的升华。

无数英雄人物都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奉献与牺牲;他们是中国人民宝贵而独特利益和丰厚财富之所在,他们是广大中华儿女最为可敬可亲的群体之一。

十八大以来 文化建设的措施

十八大以来 文化建设的措施

11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文化建设,主要包括:
-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

- 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 提高传播能力。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传播能力对文化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 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

-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繁荣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靠队伍。

这些措施旨在坚定文化自信,为新时代新征程凝心聚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八大以来 对文化强国战略的理解

十八大以来 对文化强国战略的理解

十八大以来对文化强国战略的理解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文化发展,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我国自十八大以来对文化强国战略的理解。

一、文化自信自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文化自信”的重要理念,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

在文化自信方面,我国加强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国家树立了文化自信的形象。

二、文化产业我国在十八大以后,更加重视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提出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三、文化软实力我国自十八大以来更加重视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把文化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整体布局,通过加强文化交流、推广文化产品、提升国家形象等方式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四、文化扶贫在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文化扶贫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进行推进,加大了对贫困地区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开展文化教育、传统技艺传承、文化旅游等方式来促进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使更多的贫困地区居民受益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国际文化交流我国自十八大以来更加注重与各国的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活动,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

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来增进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家形象。

六、文化创新在文化强国战略中,我国提出了文化创新的理念,强调文化创新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在文化创新方面,我国加大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文化创新,鼓励人们积极创造、创新,为文化强国战略注入了新的活力。

七、文化教育我国自十八大以来更加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推进文化教育改革,加强文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升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文化素养,为文化强国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结来看,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对文化强国战略的理解和实施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不懈努力,文化强国的目标正在逐步向前推进。

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

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

·总第488期·2014第4期□陈春常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1〕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文化战略、进行文化创造和推动文化繁荣指出了前进方向。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不难看出,文化发展呈现出文化政治化、文化现代化和文化自觉的重大转型。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文化政治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强调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高度重视思想和文化建设,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来统一全党干部和全国人民的思想。

1956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在科学和文化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采取自由讨论、反对采用行政命令等方法解决学术论争。

但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展开,思想禁锢代替了“双百”方针,政治批判代替了学术争鸣,正常的思想交流和学术探讨都被贴上意识形态标签,文化走向政治化。

文化政治化具有如下特征:1.文化被整合进政治结构,失去独立性地位客观地讲,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必然要为政治服务并受其约束,但如果把文化作为政治的附庸,会对文化产生严重后果。

一是人们在思想和观点的评价中,容易总是把政治作为第一要素和决定因素,这样会造成文化发展的畸形和文化价值的失落,文化就不会随着社会变革和发展而升华,反而容易导致窒息;二是人们在文化生活中,害怕自己思想与上级意图相悖,就会对权力盲从,受权力制约,失去自身蓬勃发展的空间,走上了一条畸形发展的道路,使文化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内在价值无从体现。

文化失去独立性会产生两个严重后果,一方面文化依附于政治,容易造成文化观念的直线性和尊从性,并且人们出现敬畏性心理和社会的政治性评价机制。

新时期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新时期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新时期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意义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走出去的战略,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则肇始于2002年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全国文化厅局长座谈会上所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宣传当代中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大力传播当代中国文化,以打入国际主流社会和主流媒体为主,充分利用市经济手段和现代传播方式,树立当代中国的崭新形象,把我国建设成为立足亚太、面向全球的国际文化中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逐步完善走出去战略,直至《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文化走出去战略进行了明确界定:抓好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初步改变我国文化产品贸易逆差较大的被动局面,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采取的重大措施有: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

随后,文化部出台的《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推动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其中之一就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

十八大报告中,针对文化领域着重提出的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在文化领域,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这个口号鲜明、响亮的提出,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做了最好的诠释和铺垫。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基本内涵中国文化的内涵很宽泛,既包括语言、书法、绘画等具体的符号或形式,也包括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无形而抽象的内容,甚至中国人际关系的相处模式和生产方式等,也都构成了中国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

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

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

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自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许多成就,展现出了全方位的发展态势和惊人的创新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看看:一、文化产业发展规模空前自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产值逐年递增,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2019年全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6.73万亿元,相比2012年增长了75.96%。

其中,电影产业连续六年保持了逾20%的增长速度,院线数量和放映场次均居世界第一。

二、线上线下联动推进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线上文化市场逐渐崛起。

传统文化行业和互联网文化行业也加速融合。

在线上市场层面,自媒体、网络小说和游戏等新兴业态兴起。

同时,线下展览、演出和艺术品交易等传统行业也日益发展,形成了“线上线下联动”的新模式。

三、优秀文化传承保护能力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遗产、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近年来,我国已有31个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球最多的国家之一。

全国各级政府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设立了非遗传承基地和非遗馆等。

四、文化产业创新力持续增强我国文化产业推动了汉字文化创意产业、数字文化,艺术电影等多个创意经济领域,推动了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

2018年1月1日,我国进一步加强著作权保护,全国法院进一步加大对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了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合法权益。

五、文化产业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的文化产业在国际上逐渐崭露头角。

我国出版、电影、动漫等领域均有出色的表现,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例如,2018年我国电影产业在全球市场上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中国电影迅速走向国际舞台。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出,我国文化产业积极参与各国文化交流,为促进“文化走出去”和“中华文化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文化产业成为了经济新兴增长点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长,还为就业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带来了积极作用。

同时,文化产业的增长模式也带来了多样化的业态形态,促进了消费升级和供给侧改革方向的变革。

文化强国的战略思考

文化强国的战略思考

文化强国的战略思考作者:陈少峰来源:《桂海论丛》2013年第02期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共十八大报告有关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和战略转型的解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方法与具体路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同时从核心价值引领,道德文明素质支撑,文化生活保障,文化创造提升,文化产业驱动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一些具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十八大;文化强国;战略理念;战略路径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2-0001-07当今时代,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一定同时具有强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因此,我国必须建成文化强国,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插上持续腾飞的翅膀。

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

2012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做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以下简称“十八大报告”)。

该报告中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意义和方法做出了重点突出的新部署,就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战略等做出了庄严的宣示。

一、建设强国的新阶段显然,十八大报告在推动文化大发展的总体目标设计方面进一步聚焦在文化强国建设上,以及以文化强国的目标来引导全国人民将它作为努力的明确方向和指导原则,标志着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成为文化强国需要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同时也需要相应的对策性思考和目标设计。

十八大报告中涉及的文化强国建设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指向:一方面是综合地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文化内涵,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另一方面则是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实现路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

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

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
自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些重要的成就包括:
1. 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不断创造新的增长点。

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文化产业
增加值达到6.18万亿元,约占GDP的4.47%。

2. 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影响深远的文化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各地积极推进文化创意园区建设,大力推动影视、音乐、出版等产业的发展。

3. 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持续加强,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支付宝、快手等一批企业在文化娱乐产品开发、场景体验和社交电商等方面积极探索。

4. 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合作逐步加强:中国正在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对外交流合作。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向海外推广了一批文化项目,例如2018年举办的“中国文化中心云南周”活动等。

总之,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八以来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十八以来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十八以来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

首先,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文化产
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包括电影、音乐、出版、艺术品等领域,为国
家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中国的
文化产品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和影响力,中国文化走出
去的步伐加快,为国家的对外交流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再者,文化事业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机制
创新不断推进,文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事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此外,文化惠民政策不断
完善,加大了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到
文化建设的成果。

最后,文化创新持续推进,文化科技融合不断深化,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
动力。

总的来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
著成就,不仅在文化产业发展、软实力提升、文化体制改革、文化
惠民政策和文化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而且为中国
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未来在党的领导下,中
国的文化建设能够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和国家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内涵及实施途径-精品文档

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内涵及实施途径-精品文档

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内涵及实施途径2011年10 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并对这一新时代国家战略理念的提出背景、基本内涵及实施途径作了阐述,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策法规、中央部署、具体贯彻等方面作了进一步推进。

一、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当代中国“文化强国”理念的提出,既是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文化立国”战略实施过程及其成效的促进,也是中国国内社会道德、环境生态及经济产业等领域现实问题的需求,更是中国“大国崛起”的呼唤。

美国“文化立国”战略是其政治、经济、军事超级大国的自然延伸。

美国人通过对大众传媒的国家扶助与控制而使其成为世界传媒业的巨头,成为全世界许多报纸和广播电视机构的主要资讯来源,并凭借其经济、科技的优势,大力发展电影、音像制品、出版业等文化产业,通过承载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的全球消费,不但维护其文化霸权,而且是其政治、经济霸权的一部分。

1995 年,日本出台了“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战略”,明确提出了日本国21 世纪的“文化立国”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出重新评估日本的传统文化,鼓吹日本文化的优越性,提升日本国民的民族文化自信。

二是提出大力发展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国内消费,提升国内民众的道德、审美和生活方式,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三是借助强大的文化产品输出,宣扬以日本为主导的东亚文明圈,努力实现日本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

[1]P45-49 日本“文化立国”战略是在日本经济于20世纪80 年代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期,为解决经济至上主义而导致的生态危机、传统道德沦丧、文化生活贫乏等国内社会问题以及国际政治大国诉求而提出的。

日本“文化立国”战略实施三十年来,文化产业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和电器等传统工业而成为日本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中动漫画、游戏业约占国际市场的1/3 比例,日本文化俨然成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为日本走向政治大国奠定了基础。

文化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与途径

文化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与途径

文化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与途径作者:欣平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4年第6期欣平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科学把握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这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迫切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将使文化赖以存在的体制环境发生更加深刻变化,进一步推动文化与市场的接轨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文化资源配置的质量、效益和速度,拓展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空间。

与此同时,如何使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社会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等各方面改革相衔接,着力深化体制改革,破解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打牢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基础,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切实解决的重大课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迫切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全球化。

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既为我们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我国文化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文化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参与文化市场竞争的能力还不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转化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如果不加快发展,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站稳脚跟。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第三,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迫切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传递信息、鉴赏文化的渠道和方式,既极大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为催生新兴文化业态和新的表现形式提供广阔空间,也对占领新兴文化阵地、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2.论述题试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2.论述题试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浅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这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作出的“两步走”战略新部署。

这一战略安排不仅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而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定义中增添了“美丽”的内涵,充分展示了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创新、效益、质量、环境保护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崭新要义,从而成为鼓舞和激发全国各族人民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行动纲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顺应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锐意推进改革,不断扩大开放,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这是我们制定和实施“两步走”战略安排的底气和基础。

但与此同时,我国生产力发展仍很不平衡,现阶段仍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发展的质量效益亟待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标准和内涵也将不断得到提升和丰富。

现阶段作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有助于营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政策环境,有助于解决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问题新挑战,有助于推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把握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破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既是制定实施“两步走”战略安排的出发点,又是制定实施“两步走”战略安排的落脚点。

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述评

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述评

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述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述评源:新华社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扎实步伐。

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

改革释放利好做大文化产业板块正在举行的第八届北京文博会上,文化与科技、文化与创意、文化创意与制造业、旅游业、农业等国民经济多领域跨界融合的新产品、新业态成为抓人眼球的亮点。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届文博会可以看做是一份“一年期答卷”。

2013年最新数据支持了文化产业“继续向好发展”的预期:——1月至9月,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18亿元,同比增长39.4%,高于全社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6个百分点;——1月至9月全国电影票房收入164.25亿元,同比增长34.86%;——上半年移动游戏市场规模突破50亿元,较去年下半年增长135.3%。

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正为转变发展方式,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增添一抹亮色。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再上层楼,源于以简政放权为最大特点的新一轮改革: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取消举办全国性出版物订货、展销活动审批等21项职责,下放音像复制单位、电子出版物复制单位设立审批等职责;文化部放权网络文化企业内容自审,网游和网络音乐先行试点……把该市场做的放给市场,社会能办好的交给社会,在制度层面为文化产业发展释放利好。

完善服务体系打造“文化民生升级版”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这是党中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

十八大以来,在简政放权“做减法”的同时,各地各部门注意在文化民生领域“做加法”,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加快供给,提高服务效能,努力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盲村”耳聪目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usiness
㊃23 ㊃
浅谈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调整
周玉兰
作者简介:周玉兰(1988,08-),女,汉,籍贯:甘肃,张掖,没有职务,学历:研究生,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方向: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研究㊂
摘 要:本文结合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阐释了影响文化发展模式的几个基本因素,从六个方面对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构想进行了分析论述,对深入理解㊁领会党的十八大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㊂
关键词:中国文化;发展;十八大;战略一㊁前言
文化作为标志一个国家的特色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精髓,做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的一个体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以及力量的源泉㊂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促进文化融合,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㊁提升综合国力㊁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㊂通过十八大的召开,我国的文化发展有了一定的变化,并根据其变化对其进行分析㊂
二㊁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文化的发展上,可以说是源远流长㊂随着经济的不断变化与发展,面对着文化全球化潮流的影响和冲击,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建设文化强国,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圆中国文化强国之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越来越成为了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和强烈企盼㊂
三㊁文化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3.1经济对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起决定作用
在世界上,做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国际经济的激烈竞争之下,想要在国际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㊂要想通过文化的发展,来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则就必须的牢牢把握住文化的命脉,用先进的文化做为发展前进的方向,使具有民族精神的文化不断推动教育以及科技的发展㊂并且使我国的文化发展,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㊂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后期,市场经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且体制经济的改革与建立,和逐步发展与完善的阶段㊂在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制也诞生了㊂事实是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之初,文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就已经启动了㊂
3.2政治对文化发展模式的具体构建起主导作用
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对提升中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也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对于国际文化的吸收融合也有了质的飞跃㊂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总量名列世界前茅,但由于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文化软实力的滞后让我们在文化全球化发展上始终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竞争力是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点㊂
3.3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对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目前很多人担心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侵蚀了传统文化的空间,甚至担心过多的外来文化影响,会使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自信㊂因此,十八大以来,我国最大程度地吸收外来文化,开阔眼界,促使中国走向世界,更好的推进全球化进程㊂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在文化造诣上领先于世界各国,成为历史上的具有先进文化传统的一个大国,屹立于各国之首并在文化上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发展与进化中,中国文化曾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的地位,并且为世界文化的长足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并由此逐步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优越感,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需要我们深刻反省㊂文化流动与文化冲撞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㊂我们在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还应该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㊂
四㊁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调整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模式创新
文化做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建设现代化㊁面向世界㊁面向未来的今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为必由之路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
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㊁职业道德㊁家庭美德㊁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㊂
4.2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在新时期,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文化建设,这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包括教育㊁科学㊁文学艺术㊁新闻出版㊁广播电影电视㊁博物馆㊁图书馆等内容㊂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提出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并指出文化建设是相对于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而言㊂十六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完成三大任务,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㊂十七大提出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㊂而到了党的十八大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㊂这种变化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发展的理解是与时俱进的,适应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㊂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文化发展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全民族文化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特别是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得到了不断增强㊂
4.3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发展将人民的文化需求放在首位,体现了主动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统一,这是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坚持 以人为本 的根本原则和具体表现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是实现社会整体精神面貌进步的重要途径㊂首先,把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第一任务,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着力点㊂根据年龄阶段㊁受教育水准㊁审美水平㊁职业特点和经济收入等不同情况提出具体而明确的战略方案,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㊂
4.4突出社会主义文化的动力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㊂总体而言,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㊁教育人民㊁服务社会㊁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 西强我弱 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㊂在理想信念教育㊁思想道德建设㊁诚信建设㊁文艺创作㊁公共文化服务㊁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还有一些不足需要加以改进㊂
4.5文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全球化的多领域发展环境,迅速的融合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调节方式,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发展㊂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发展的精神原动力,是社会进步的精神保障㊂
五㊁结语
文化发展是反映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日益发展,我们坚信文化将继承和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类历史文明的各项优秀成果,形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文化产业体系,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做出更大的贡献㊂(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参考文献:
[1] 金强.编辑对出版物文化内容选择的知性化策略[J].编辑之
友.2011年10期
[2] 高杨文.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J].北京印刷
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陈奭琛.促进档案文化创新增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活力[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4期
浅谈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调整
作者:周玉兰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刊名:

英文刊名:BUSINESS
年,卷(期):2014(1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hang201416015.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