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典故 (1)
三个小故事看中外文化差异与礼仪
文章标题:透过三个小故事,探索中外文化差异与礼仪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尤其是在涉及到礼仪和行为规范方面,中外文化的差异就显得格外突出。
通过三个小故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一、见面礼:握手与鞠躬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和欧洲等地,人们见面时通常会进行握手。
在商务场合,握手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代表了友好、坦诚和尊重。
然而,在东方国家,尤其是在我国和日本,见面时的礼仪通常是鞠躬。
在这里,握手可能会被视为过于亲密或不够庄重。
在跨国交流中,如果没有了解到这一点,就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
二、用餐礼仪:筷子与刀叉在我国和日本等国家,人们通常使用筷子来进餐。
而在西方国家,刀叉则是主要的用餐工具。
在餐桌上,不仅仅是用餐工具的不同,用餐时的礼仪习惯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比如在我国,用餐时会有一些特殊的行为规范和礼节,比如不能用筷子指着别人,不能将筷子插立在饭碗中等。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注重餐桌上的谈吐和举止,比如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大口嚼食等。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餐桌上行为规范的重视和理解。
三、节日习俗:春节与圣诞节春节和圣诞节是中西方两大文化圈的重要节日。
在我国,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比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
而在西方国家,圣诞节则是最热闹的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圣诞树装饰、送礼物、举办派对等活动。
这两个节日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如在庆祝方式、节日氛围、重要活动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外文化差异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是多方面且深远的。
这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的魅力和丰富性。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和礼仪习惯至关重要。
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不仅能促进相互理解与友谊,更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国际关系。
我的个人观点是,文化差异和礼仪习惯的存在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眼界和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西文化交流与对比
中西文化交流与对比摘要:当今世界全球化日益加剧,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
在新时期和新形势的大背景下,中西方的文化交流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压力。
在当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如何抓住机遇,顶住压力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命题。
本文从中西文化的交流出发,简单分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对比中西文化的异同之处,进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合理与先进成分,为促进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精神体系的建设提供经验。
关键词:中西文化;交流;对比;分析一、前言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的深入与开放的扩大,形成了极为广泛的文化交流局面。
尤其是中西文化交流,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及影响之深为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人们走进书店,可以说是找不到一本西方小说的,而现在无论是走进书店还是在网上冲浪,随时都可以找到想要的西方经典名著或是科学著作。
跨文化交流在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冲突、互补、共存,是文化交流的历史必然。
各种文化唯有在冲突中彼此融合,在互补中各自增添活力,在共存中寻求共荣,才能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人类文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成熟与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中国进一步融入了世界这个大家庭,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只有走向世界,民族文化才能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才能从他国汲取营养,在文化差异中找到可吸收利用的信息。
二、中西文化交流人类历史上,关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冲突、共处及整合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一直进行着。
特别是随着新的交流技术和工具的出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广泛。
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发展方向与前景,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21世纪发展的前景。
由此,对中西文化交流与对比的研究;有利于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把握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方向。
(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定义具体来说,我们的中国文化一般指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1. 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强调菜肴的口感和烹饪技巧。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更注重营养均衡和食物的原汁原味,强调生食、沙拉和烤肉等。
2.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老爱幼、孝道等价值观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较为突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
3. 礼仪文化:在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在社交场合非常注重礼仪,如尊老爱幼、谦虚有礼等。
而西方文化中,礼仪相对简单,更强调平等和直接的表达。
4. 教育观念:中国教育观念注重学术成绩和考试分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较大的压力。
而西方教育观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5. 时间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灵活,人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较为严格,人们注重效率和准时性。
这些只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文化差异的例子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第一幕: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得美国老师Ladies andgentlemen,I'mdelighted to introduceto youa very prettygirl,MissBrown、Sheis a very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ﻫ对这番话,美国女教师一脸难堪得样子。
ﻫ文化差异: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褒扬得话语言辞。
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相互介绍,不必评头论足。
凡就是主观性得评论,尽管就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得感觉。
对以上那番话,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得就是pretty与good两个词。
在那种场合,介绍应该突出被介绍人得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就是外貌与抽象得评论。
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与good 改成实际教育背景与经历,这样得介绍句比较客观,令人容易接受。
比较下面改变措辞得介绍:Ladies andgentlemen,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anewteacherfromthe USA、, Miss AnnBrown、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 ithexperience of teachingEnglish as aForeign Language、ﻫ特别忠告:介绍客人要介绍客观事实,不要主观评论。
要注重身份,不要着眼外貌。
第二幕:一位美国同事感冒了,中国同事表示关心ﻫChinese: You lookpale、What’s thematter?American:I’mfeeling sick、A cold, maybe、ﻫChin ese:Go and see the doctor、Drink more water、Di d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 thes、Have a good rest、American: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you?ﻫ文化差异:美国人比较瞧中个人得独立性。
从神话传说故事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神话传说故事看中西文化差异一、中造成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差异的原因1、时间的不同。
中国属于自发性强的独立起源的第一代文明。
神话的自发性特别强;而希腊则是属于继承性强和派生型的第三代文明。
所以,他是个后起之秀,能吸收和承袭各个先于自己的先进文化圈的许多遗产,这些遗产包括从生产工具到精神财富,特别是风俗习惯和神话。
例如第一代文明的埃及,历史之父”指出: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神名都是从埃及传入希腊的第二文明的迈锡尼、巴比伦等。
2、地理环境的不同。
中国属于以农业立国的古老内陆国家,整个民族相对比较封闭、内向一些,所以,自发的农耕的内陆文明创造了中国的神话。
而希腊处于地中海沿岸,是一种海洋文明,文化开放且多元化,具有海外贸易和海外殖民的传统,所以更容易广泛汲取其它民族文化要素,包括神话要素。
3、保存和流传过程的不同。
保存和流传过程的不同。
中国古代的文化带有强烈的自发倾向,自发而复杂的象形文字系统发展缓慢,赶不上记录野蛮与文明之交的神话,且象形文字使用起来不像希腊等国家借助其他民族文字形成的拼音文字系统那么方便。
而文字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作为了诸子百家表达他们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的工具。
我们早慧而崇尚实际的祖先们很快地就打消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致力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实理想,因此神话并没有过多地发扬光大,而是短小、零散、不成体系地散见于一般的文章,在《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零零散散地有所保留。
而在希腊,神话却大部分是由民间唱诗的歌手所传承的,后来又经过诗人和戏剧家的加工创作,在此过程中他们往往加入个人的想象和润色,而且由于他们的生活和职责又要求他们必须以故事情节和内容丰富取胜。
因而希腊神话中动辄便是长篇大作,如《神谱》、《荷马史诗》等。
二、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一)崇德”与崇力”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的形成,得力于礼仪的、伦理道德的聚合力。
这种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当周人取代殷人统治中原地区的时候,他们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周人的喔商”的战争是否正义,周人新的统治秩序是否合理的根本问题。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
坐坐”。
可是,半年过去了,美国同事从来没有上过门。
中国同事又对她说:“我真的欢迎你来家里坐坐。
如果没空的话,随时打电话来聊聊也行。
”一年下来,美国同事既没有来电话,也没有来访。
奇怪的事,这位美国人常为没人邀请她而苦恼。
文化差异:中国亲朋好友合同事之间的串门很随便,邀请别人来访无需问对方确定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
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
一年内遇到大节日,亲朋好友才到家里聚一聚。
平时如果有事上门,首先要有时间确切的预约。
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时不礼貌的行为。
因此,美国同事对“有空来坐坐”这句话只当作虚礼客套,不当作正式邀请。
无事打电话闲聊也是美国人视为打乱别人私人时间和活动安排的藐视行为。
若想邀请美国人上门,应当诚意的于对方商定一个互相都方便的时间。
特别忠告:有心约会要主动约时间地点特别成就感:(1)I’d like to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you. When will you be free/available?(2)Let’s get together some time next week. What date do you suggest?(3)How about coming to my place for dinner this Saturday?(4)I’d like to… What time would be convenient for you?(5)Would…suit you?(6)I wonder if we could arrange a meeting…(7)Do you happen to be free on…?(8)Have you got any plan for this weekend? How about…?(9)I am having some friends around during the weekend. Would you like to join us?第四幕:亲密无间一位美国教授来华任教,她主动让学生称呼她的名字Mary,声明不必以她的姓氏与头衔相称,如:Dr. Smith或Prof. Smith。
关于中西文化交融的事例素材
关于中西文化交融的事例素材
1. 饮食文化交融: 中西餐饮文化交融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在过
去的几十年里,中餐在西方国家变得越来越流行,许多西餐厅也开始提供中餐选项。
同时,中国人也开始欣赏并接受西餐,西餐厅在中国的城市中也越来越普遍。
2. 服装文化交融: 中国的传统服饰如旗袍和唐装在西方国家也
越来越受欢迎。
同时,中国的年轻一代也更加接受西方的时尚风格,如西装和牛仔裤在中国也越来越普遍。
一些国际时尚设计师也开始将中西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服装款式。
3. 音乐文化交融: 近年来,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流行音乐之间
的交融变得越来越普遍。
一些中国音乐人开始使用西方音乐元素,如摇滚和流行乐器,并将其融入到传统音乐中。
同时,中国的传统乐器也开始在西方音乐中出现,例如在交响乐队的演奏中使用中国古筝或二胡等乐器。
4. 宗教文化交融: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的发
展和传播,也使得中西文化之间产生了一些交融的现象。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西方教堂的建筑元素,同时在一些西方宗教建筑中,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5. 电影文化交融: 好莱坞影片在中国的票房表现一直非常强劲,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关注。
这使得中国和西方的电影文化之间产生了一些交流和互动,例如中国导演与西方演员合作拍摄电影,或者在电影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情节。
这些例子只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小部分,实际上,在现代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普遍。
这些交融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也加强了不同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5. 教育价值观:中国文化中,教育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 度较高。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被看作是评价个人能力的重要指标。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发 展和创造力更受重视,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只是一些中西文化差异的例子,实际上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非常广泛,涉及到许多方 面,如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这些差异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 和行为习惯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3. 饮食习惯:中国文化中,饮食被看作是社交和团聚的重要方式,人们通常会共享一些菜 肴和饭菜。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更为重要,人们更倾向于独立点餐并注 重个人偏好。
4. 个人空间和隐私: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更接近并愿意共享个人空间,例如在公共场 所排队时,可能会比较靠近其他人。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空间和隐私更受重视,人们更倾 向于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私密性。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以下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些实例:
1. 礼仪和礼节: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人们通常会行礼、 称呼长辈或上级的称谓,并注重面子和礼貌。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更为重要 ,人们更注重直接和开放的交流方式。
2. 时间观念: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灵活,强调人际关系和情感的重要性。会议和约 会可能会有一定的延迟,而人际关系和交流的建立更重要。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更为 注重准时和效率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例子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例子文化,如同一个民族的灵魂,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中西方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自发展,形成了诸多显著的差异。
以下通过几个方面的例子来探讨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
饮食文化方面,差异显而易见。
中国人讲究“色香味俱全”,注重菜肴的口感、色泽和香气的完美结合。
饮食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和社交的方式。
例如,中国的八大菜系,每一种都有独特的风味和烹饪技巧,且用餐时通常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共同分享各种菜肴。
而西方的饮食文化更注重营养的均衡和搭配,他们的菜肴相对较为简单和直接。
西餐中的主菜、配菜和甜点区分明确,用餐时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每人一份餐食。
在家庭观念上,中西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中国文化强调家族的重要性,重视亲情和孝道。
几代人同堂居住是常见的现象,长辈在家庭中拥有较高的权威,子女需要尊重和照顾长辈。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独立和自由更为重要,子女成年后往往会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家庭关系相对较为松散。
教育理念的差异也颇为明显。
中国的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学生们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发展。
而西方教育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表达个人观点。
社交礼仪方面,中西方也有不同的规范。
中国人见面时常常会握手或者点头示意,并且在交流中较为注重谦逊和委婉。
而西方人在社交中更倾向于直接和坦诚的表达,见面时可能会拥抱、亲吻脸颊等。
节日文化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
中国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大多与家庭团聚、祭祀祖先等有关,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走亲访友互道祝福。
而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等节日,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或独特的庆祝方式。
圣诞节时,人们会装饰圣诞树、互赠礼物,感恩节则以家庭聚餐和感恩为主题。
艺术表现形式上,中西方同样各具特色。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1.隐私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一向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
并且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有多么在意对方,把对方真正的当朋友来看待。
西方人则相反,他们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个人意识相当强烈,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
即使是再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在交谈时也会适可而止。
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西方人的时间观也是很强的,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提前就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
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有时跟别人约见甚至有可能只是临时决定或者提前半个小时而已,在赴约的准时程度上也没那么严谨,迟到几分钟是很常见的情况。
而且理由借口也是相当的俱全,什么堵车啊,家里临时发生什么事脱不了身啊等等。
这方面跟西方人差别很大,因此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很不适应,也很难接受。
但中国人却认为理所当然,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妥之处。
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中国一直是个各方面都比较传统的国家。
中国人也向来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
这一点在称呼方面尤其突出,例如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夫人时会介绍:“这是贱内!”儿子会以“犬子”代称,称自己为“鄙人”等等。
但在称呼别人时却又是大放词语异彩:对方的父母是令尊令堂,对方的儿子是令公子等等。
中外历史文化差异的例子
中外历史文化差异的例子中外历史文化差异是由于不同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的。
下面将列举10个中外历史文化差异的例子。
一、礼仪与习俗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是最为显著的。
例如,在中国,人们拜年时需要准备红包并给长辈拜年,而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会亲吻对方的脸颊或握手表示问候。
此外,在中国,人们在用餐时通常使用筷子,而在西方国家则使用刀叉。
二、宗教信仰中外宗教信仰存在差异。
中国以佛教、道教和儒教为主要宗教信仰,而西方国家主要信奉基督教。
这导致了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三、历史观念中外历史观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待历史事件的态度上。
在中国,历史被视为一种经验教训,被认为是对现实的反思;而在西方国家,历史被视为一种研究对象,被用于学术研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四、教育体系中外教育体系存在差异。
中国教育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强调记忆和掌握知识,而西方国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家庭观念中国家庭观念强调家族的传承和尊重长辈,子女需要孝顺父母;而在西方国家,个人独立和自主的观念更为突出,子女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权。
六、婚姻观念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强调家族的利益和传承,婚姻通常是由父母或长辈安排;而在西方国家,婚姻更多是基于个人的选择和爱情。
七、饮食文化中外饮食文化存在差异。
中国人以米饭、面食为主食,注重平衡饮食;而西方国家则更偏向于肉类和面包,注重多样性和口味。
八、时间观念中国人注重长远规划和耐心等待,具有较强的耐心;而西方国家注重效率和时间的精确性,更注重时间的利用和效率的提高。
九、艺术表达中国传统艺术注重意境和内涵的表达,常常运用象征性的手法;而西方国家的艺术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表现,更强调个人的创造力。
十、服饰文化中国传统服饰注重庄重和尊重,常常以蓝色、白色、红色为主色调;而西方国家的服饰更注重个人的时尚和个性,色彩更为丰富多样。
通过以上列举的10个中外历史文化差异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中外文化在礼仪、宗教、历史观念、教育体系、家庭观念、婚姻观念、饮食文化、时间观念、艺术表达和服饰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
”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
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
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
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
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
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中西文化差异案例
中西文化差异案例一、饮食文化差异。
1. 案例一:早餐的较量。
我有个中国朋友小明和一个美国朋友杰克住在一起。
一天早上,小明拿出油条、豆浆和茶叶蛋,热情地招呼杰克一起吃。
杰克一脸疑惑地看着这些食物。
他拿起油条咬了一口,皱着眉头说:“这东西怎么这么油啊,感觉像在吃油炸面团。
”然后他又喝了一口豆浆,嘟囔着:“这是什么味道,有点像没加糖的奶昔,但是又很奇怪。
”而小明呢,看着杰克的反应觉得很有趣。
杰克接着拿出他的早餐,是一大杯冰牛奶、几片全麦面包和一块黄油。
小明尝了一口面包,觉得干巴巴的,没有什么味道,冰牛奶也让他的胃有点不舒服,他说:“这面包怎么像在嚼纸一样,冰牛奶早上喝也太凉了。
”这个案例就很明显地体现了中美饮食文化在早餐上的差异。
在中国,早餐讲究热乎、有滋有味,油条豆浆是经典搭配。
而在美国,冷的牛奶、简单的面包黄油是常见的早餐选择,注重方便快捷和营养搭配。
2. 案例二:吃动物内脏。
我和一群外国朋友去吃火锅。
当我点了毛肚、鸭肠、猪肝等内脏类食物时,他们都露出了惊恐的表情。
其中一个英国朋友说:“你们怎么能吃这些东西呢?这在我们那里是不被接受的。
”我笑着说:“这些可都是美味啊,尤其是毛肚,在火锅里七上八下涮一涮,又脆又嫩。
”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我们中国人对内脏类食物的喜爱。
在西方文化中,很多人认为动物内脏是不干净或者不适合食用的,而在中国,经过精心烹饪的内脏可以成为餐桌上的佳肴,像卤煮、九转大肠等都是很有名的菜肴。
二、社交文化差异。
1. 案例一:见面打招呼。
我在国外旅行的时候,遇到一个法国姑娘。
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很热情地问她:“你吃了吗?”她一脸茫然地看着我,回答说:“还没有,怎么了?”我才意识到这个招呼方式让她很困惑。
在法国,人们见面通常会亲吻脸颊或者简单地说“Bonjour(你好)”。
而在中国,“吃了吗”是一种很常见的打招呼用语,这体现了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以及这种问候背后的一种亲切和关怀的态度,但在西方文化中可能会被误解为真的在询问吃饭与否的问题。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第一幕: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 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对这番话,美国女教师一脸难堪的样子。
文化差异: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
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相互介绍,不必评头论足。
凡是主观性的评论,尽管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的感觉。
对以上那番话,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的是pretty和good两个词。
在那种场合,介绍应该突出被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是外貌和抽象的评论。
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和good改成实际教育背景和经历,这样的介绍句比较客观,令人容易接受。
比较下面改变措辞的介绍: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 from the USA., Miss Ann Brown. 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特别忠告:介绍客人要介绍客观事实,不要主观评论。
要注重身份,不要着眼外貌。
第二幕:一位美国同事感冒了,中国同事表示关心Chinese: You look pale. What’s the matter?American: I’m feeling sick. A cold, maybe.Chinese: Go and see the doctor. Drink more water. 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 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thes. Have a good rest.American: 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 you?文化差异:美国人比较看中个人的独立性。
试用具体事例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
试用具体事例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黔南师院09历史学2009031206云敏之恋文化的世界是斑斓多彩的,对文化的描述同样如此。
这不仅因为各国家、各民族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文化也各具特色,文章从中西方饮食文化、颜色文化差异、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家庭观念等方面对中西文化作一个比较。
从中西方饮食文化来看,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同时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
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
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
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
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例如,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
临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主人,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主人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
她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
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主人,有个现象很奇怪: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
而法国入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中国人胖呢?主人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
想了想,和她讲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
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
中西文化差异例子
中西文化差异例子
1. 中国以及大部分东亚国家讲普通话,而西方国家则有几百种语言;
2. 语言文字也有很大不同,中国大多数地区使用汉字,而西方则包括英语、法语、德语等拉丁语;
3. 中文通常是三言二拍的,几句话就可以把一个句子写完,而英语等拉丁语就往往没有明显的节拍;
4. 中文通常采用大量的成语和谚语,还有各种字面意义上的辨异,而这在英语中是少得多的;
1. 中国有悠久的古代文化历史,而西方国家大多较贫乏;
2. 中国有很多的成语,但是西方只有少数谚语;
3. 中国的历史习俗非常古老古特,而西方国家只有几百年的历史;
4. 中国文化强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精神,而西方文化则强调“说话要立竿见影”的思想;
三、习俗
1. 中国人结婚时有各种文艺表演和活动,而西方国家婚礼则更多地以圣礼形式举行;
2. 中国人有一套行事规矩,严格执行礼仪礼节,而西方国家则没有这么严格的规矩;
3. 中国人有仪式感比较重,一些场合有专门的遵法仪式;而西方国家则没有这么大的仪式感,几乎省去了礼节;
4. 中国传统礼仪中非诚勿扰深受人们尊重,而西方的礼仪则比较平等,没有这么多的限制。
关于中西方日常用语文化差异的故事
关于中西方日常用语文化差异的故事The Cultural Difference in Everyday Language Between East and West“East is east, and west is west, 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 That’s a quote from an old poem by Rudyard Kipling. And in it, he speaks to a subtl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Language is a big part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st and West. We all use the same language, right? Wrong. Using English as an example, westerners and easterners use the same words, but the context and purpose behind them can be surprisingly different.But in the East, this phrase has a very different meaning. It’s still used as a greeting of course, but it’s also a way to ask someone how they are doing in a deeper, more serious way. When a person in the East replies “I’m fine,” they mean it. They want to give you an honest answer about their feelings and life.This cultural difference is seen in other phrases as well. When westerners talk about “being busy,” it usually means that they have a lot of work to do, or they are busy with their own personal lives. But in the East, “being busy” takes on a moresignificant meaning. It can mean that someone is really struggling, or they are under a lot of stress.The same is true for the phrase “I’m sorry.” In the West, it’s often used as a way to show empathy or apologize for something that may have been done wrong. In the East, “I’m sorry” is used to show deep regret and humility for a situation that is seen as being more serious.。
[作文素材]中西方典故历史文化论文阅读
[作文素材]中西方典故历史文化论文阅读中西方典故历史文化论文阅读1中国典故与历史文化采用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充分再现原语言的文化信息。
再如,“说曹操,曹操到”。
与诸葛亮正好相反,曹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奸雄”的象征。
而英文中正好有句话叫做“speakingofthedevilandhecomes”(说到恶魔,恶魔就来了)二者是一个意思,内涵几乎对等,因此可以直接翻译为speakingofthedevil。
又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如果想表达出歇后语完整的文化内涵可以直译为:ZhouYubeatsHuangGai-thepunishmentisappropriatelygivenbyoneandwillinglyacceptedbytheother;而为了避免落入俗套,视上下文情况还可以翻译为Bothpartiesarewilling。
浙江兰溪济公纪念馆里的介绍文字是“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苦人民爱戴”,其英译为:Jigong,RobinHoodinChina,robbedtherichandhelpedthepoor.[3]在译文中,济公被比作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罗宾汉,令西方读者倍感熟悉和亲切,同时也很容易理解中国人民为何如此喜欢济公了。
2西方典故与历史文化西方文化典故多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
仅《圣经》中收入的辞典典故就达700多条。
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Penelope’s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Pandora’sbox(潘多拉的盒子,意指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更是熠熠生辉,有些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本身就成了典故。
比如:Warnhisgift,thisisaGreekgift!如果照字面意思可直译为“当心他的礼物,那是个希腊人的礼物!”如果译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知之甚少,会对“希腊人的礼物”感到不理解,或许还会以为是希腊的艺术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典故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大量的口头流传和文字记载下来的典故。
运用典故可以润饰语言,还可以使人们更易于沟通思想。
一、典故的来源1、许多英语典故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来自于文学宝库,其中的人物或名称已成为具有类似特征的人或物的代名词。
例如:A.Cleopatra(克娄巴特拉),指绝代佳人——这是莎士比亚喜剧《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中的人物。
B.Shylock(夏洛克),指贪婪、残忍、追求钱财、不择手段的守财奴——这是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
C. Dr. Jekyll and Mr. Hyde(吉基尔医生和海德先生),指有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善良、温和(吉基尔医生),另一方面凶恶、残暴(海德先生)——这是史蒂文生的小说《吉基尔医生和海德先生传》中的人物。
D. Sherlock Holmes(歇洛克?福尔摩斯),指具有非凡才能的侦探或敏锐精明的人——歇洛克?福尔摩斯是阿瑟?柯南道尔著名侦探小说中的主人公。
E.Uncle Tom(汤姆叔叔),指逆来顺受的人,尤其是黑人——这个词有贬义,来自哈利特?斯托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主人公。
F. Catch-22 situation(第二十二条军规式的处境),指不可摆脱的困境:各种因素相互依存,A决定B,而B又决定于A,所以是一种无出路的、连锁性绝境——这一用语出自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写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G.Hamlet(哈姆雷特),指优柔寡断的人——这是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里的主人公汉语中的许多典故也来自于文学作品,尤其是儒家、道家等学术流派的作品。
例如:“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出自《红楼梦》“猪八戒倒打一耙”——出自《西游记》“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出自《三国演义》“一鼓作气”、“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左传》“众口铄金”——出自《国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出自《史记》“一暴十寒”、“三过家门而不入”——出自《孟子》“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论语》“开源节流”、“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出自《荀子》“大器晚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大惑不解”、“逍遥游”——出自《庄子》2、英汉的典故还来自传说和古代神话,而英语尤其受希腊、罗马和斯堪的纳维亚神话的影响。
如:Europe(欧洲)——来自欧罗巴(Europa)公主的名字。
在希腊神话中,她被化作白牛的主神宙斯劫往克里特岛。
Paris(巴黎)——来自希腊神话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的名字。
他拐走美丽的海伦(Helen)引起特洛伊战争。
Mercury(水银)——来自罗马神话中诸神的使者、商业与科学之神墨丘利(Mercury)的名字。
Mars(火星)——来自罗马神话中的战神(Mars)的名字。
Jupiter(木星)——来自罗马神话中主神(Jupiter)的名字。
Herculean task(艰巨的任务)——指需要巨大的体力或智力才能完成的任务。
Herculean是希腊神话中身材魁梧、力大无穷的英雄。
他曾被罚去完成12项极为艰巨的任务,成功后被封为神。
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指一个人(或组织、国家等)的弱点。
在荷马的《伊里亚特》中有一位希腊英语阿基里斯(Achilles),出生后被他的母亲倒提着在冥河中浸过,以便使之刀枪不入。
阿基里斯全身浸入水中,唯独脚跟抓在他母亲手里未湿,所以脚跟成了唯一弱点;以后阿基里斯在战斗中恰恰因脚跟受伤而死。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指看上去有用却引起祸害的礼物或其他物品。
在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妇女潘多拉因受惩罚,被众神贬下凡间,宙斯(也就是Jupiter)给她一个盒子,让她带给娶她的男人。
当盒子打开时,所有的罪恶、不幸、灾难都跑出来了,从此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祸害。
汉语中源于古代神话故事的典故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还有一部分汉语典故源于民间传说,例如:“班门弄斧”“百鸟朝凤”“上梁不正下梁歪”“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3、宗教是典故的另一来源。
英语中的许多典故来自基督教《圣经》中的人物和事件。
例如:Messiah(弥赛亚—救世主)——指被压迫人民的解放者或期望中的解放者。
《圣经;旧约全书》中预言,有一天弥赛亚将要降生,把犹太人从压迫中解放出来。
Solomon(所罗门)——指聪明人。
贤人所罗门是公元前10世纪左右的希伯来人的国王,以智慧著称。
Judas(犹大)——指叛徒(尤指伪装亲善的背叛者)。
犹大是耶稣的12个门徒之一。
据记载,犹大为了30块银币把耶稣出卖给犹大教祭司。
Thirty pieces of silver(30块银币)——因叛卖获得的钱财或其他报酬。
(见上条)A kiss of death(表面上友好实际上坑人的行为)——此语来自犹大出卖耶稣时吻了耶稣。
Noah’s ark(诺亚方舟)——指避难所Handwriting on the wall(墙上的手书)——指不祥之兆a good Samaritan (好心的撒玛得亚)——指乐善好施之人kill the fattened calf(宰杀肥牛)——指热情款待汉语的典故则多与佛教和道教有关:“临时抱佛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借花献佛”“苦海无涯,回头是岸”4. 寓言故事是英汉典故的另一来源。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说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汉语典故如:“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愚公移山”“黔驴技穷”“对牛弹琴”英语中的寓言典故主要来源于《伊索寓言》。
例如:cher-sh a snake in one’s bosom用蛇比喻恩将仇报的坏人,告诫人们不要养虎为患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则说明只图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打算,与“杀鸡取卵”寓意相同cat’s paw比喻受人利用的人或物the grapes are sour指可望不可及之物二、典故的结构形式汉语典故大多为词组性短语,用词简练、结构紧凑,并逐渐演变为四字成语,如“得陇望蜀”、“怒发冲冠”、“东施效颦”、“毛遂自荐”、“杯弓蛇影”、“高山流水”、“完璧归赵”、“掩耳盗铃”。
偶尔有两字或三字组成的情况,如:“赋闲”“鸡肋”“逐客令”“孺子牛”。
少数为对偶性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英语典故结构灵活,字数有长有短,长的可以是十几个单词组成的句子,如: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喻意与“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是一样的。
Hair by hair you will pull out the horse’s ta il(矢志不移,定能成功)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one’s cup runs over (幸福极了)、短的则只有一个单词,如:Ark(避难所;救星)Eden(乐园)Arcadia (世外桃园)也可以是一个词组,如:open sesame(秘诀;关键)a Sphinx riddle(难题)Blue beard(恶丈夫)cupboard love(醉翁之意不在酒)三、典故的设喻形式虽然英汉典故结构形式不尽相同,但都是通过喻体引发联想,引申语义,达到以古喻今、以事明理的目的。
并且由于二者的来源大体相同,所以在设喻形式上比较相似。
(1)以人设喻:英语中Shylock指“贪婪无情的放债人”,Man Friday是“忠仆、得力助手”的代称,Cinderella(一时未被赏识的人)、Pickwick(宽厚戆直的人)、Scrooge(吝啬鬼)、Peeping Tom(窥视者,尤指喜欢偷看裸体女人或其他场面的好色之徒)汉语典故中“姜太公”指淡薄名利的人“愚公” 指坚忍不拔的人“诸葛亮” 象征足智多谋的人“华佗”象征医术高明的人(2)以事设喻,英语典故中以事物或事件设喻的有Sphinx’s riddle(斯芬克斯谜语)cry for the moon(异想天开)Ring of Amasis(阿玛西斯的戒指)the stone of Sisyphus(西西弗斯的石头)汉语中,如“三顾茅庐”、“四面楚歌”、“孟母三迁”、“衔环相报”、“沧海一粟”、“黔之驴”、“背水一战”、“草船借箭”等以事物或事件设喻的典故更是家喻户晓。
(3)以地名或动植物设喻: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Waterloo(滑铁卢)、cross the Rubicon(越过卢比卡河)等是地名设喻, paint the lily(多此一举)、ass in a lion’s skin(冒充有智慧的愚人)、Analthea’s horn(丰饶的羊角)等则是以动物或植物设喻在汉语典故中,以地名或动植物设喻的有“东山再起”、“垓下之围”、“沉鱼落燕”、“一丘之貉”、“一叶知秋”、”人面桃花”等有些英汉典故的喻意也相同,比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可译为“趁热打铁”;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可译为“情人眼里出西施”。
如表示朋友间纯洁高尚的友谊、莫逆之交,汉语有“管鲍之交”,英语有Damon and Pythias(达蒙和皮西阿斯);表示对爱情忠贞不渝,汉语典故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英语典故有Romeo and Juliet ;表示自强不息,汉语有“夸父追日”,英语有“the stone of Sisyphus”;表示不劳不获,汉语有“守株待兔”,英语有If any would not work, neither should he eat.但也存在设喻形式完全不对应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民族色彩造成的。
如paint the lily和“画蛇添足”都表示“多此一举”,但各自所具有的民族色彩又十分明显。
再比如a flash in the pan和“昙花一现”喻意相同,而喻体完全不同,也是与东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关。
动脑筋:猜猜下面句子斜体部分是什么意思?The terrorists had been caught and jailed. But the two leaders had escaped with machine guns and explosives. This fact hung like the sword of Damocles over the police commissioner’s head.答案:the sword of Damocles指将临头或无时不在的危险。